回覆列表
  • 1 # 金秋國學

    我一直非常喜歡曾幾的這首《三衢道中》: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小時候,我在農村生活。入夏之後,農活就非常繁重了,晴天氣溫高,還要插秧種地,真的是非常辛苦,每當這種時候我就特別喜歡樹蔭。只要在樹蔭底下休息,便覺得到了天堂,如果再有涼風徐來,山雀啁啾,更是通體舒暢,就會想起後面兩句“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雖然這首詩寫的是詩人遊山玩水時的賞心樂事,但是在辛苦勞作之餘,能夠在涼陰中傾聽Teana,也是苦中作樂,不亦樂乎啊!

    我反問嫿嫿,她會想起什麼?

    嫿嫿說,她會想起楊萬里的“梅子留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我問她為什麼?

    她說,因為剛剛背住不多久!

    真是個實誠的小朋友:)

    這首詩她確實背了不多久,因為最近北京城又柳絮飄飛,所以我就教了她這首詩,重點是後兩句“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現在梅子已經掛果,再過些時日,就可以品嚐到新梅了。想起“梅子”,你會想起什麼古詩呢?

    一想到梅子兩個字,我就滿口生津,覺得牙都倒了!

    剛剛說過的這兩首,也就是曾幾的《三衢道中》和楊萬里的《閒居初夏午睡起》,應該是課本里都會教的,小朋友們應記應會的。

  • 2 # 行於桑田

    這兩句詩出自南宋詩人曾幾的《三衢道中》,這首詩主要是寫遊覽浙江三衢山途中的見聞感受。作為旅遊愛好者的老曾,在難得的好天氣裡,遊覽了三衢山。心情可想而知,非常的愉悅了。

    “梅子黃時日日晴”寫的是“天時”。“梅子黃時”通常是指五月,這個時候正式梅子成熟的時候。五月初夏的時候正式黃梅天,出現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氣,是非常難得的,非常適合出遊。

    “小溪泛盡又山行”這句寫的是“行程”。泛是漂浮的意思,小溪上漂浮的無非是小舟。詩人先乘著小船順著小溪而行,走到了這小溪的盡頭,再該走山路繼續前行。

    後兩句寫的是沿途景象。下山時的綠蔭蔥蘢依舊如來時一樣的美麗,林間不時還傳來的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積分幽趣。

  • 3 # 國粹音苑

    大家好,非常榮幸可以有這個機會解答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我一直很喜歡曾幾的這首《三衢道中》:梅子在黃色的日子裡是Sunny明媚的,小溪是滿的,但是山在流淌。當綠蔭沒有減少時,黃鸝將被給予四到五次。

    我小時候住在農村。夏天過後,農活非常繁重,天氣晴朗,氣溫很高,種水稻和種田真的很難。在這種時候,我特別喜歡樹蔭。只要你在樹蔭下休息,你就會覺得你在天堂。如果徐來有另一股涼風,山雀在鳴叫,你會感到更加放鬆。你會想到下面兩句話:“當綠蔭不消退時,道路會給黃鸝"增添四五種聲音

    雖然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山水中旅行的快樂,但在艱苦的工作後,能夠在涼爽和陰天中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在苦中享受樂趣,並不是一種快樂。

    我問華,她會怎麼想?

    華華說,她會想到楊萬里“牙齒上濺滿了酸,芭蕉葉被分成綠色的螢幕”。

    我問她為什麼。

    她說,因為剛回來沒多久!

    多麼真誠的孩子:)

    她很久沒有記得這首詩了,因為柳絮最近又在北京飛了,所以我教她這首詩,重點是後面兩句:“睡了一整天,我無情地想,看著孩子們抓柳絮。”

    既然梅子已經失去了它的果實,過一段時間它就可以品嚐梅辛了。當你想到“梅子”時,你會想到什麼古詩?

    一想到梅子,我就口水直流,覺得牙齒都掉下來了!

    剛才提到的兩首歌,即曾幾的《三衢道中》和楊萬里,的《閒居初夏午睡起》,應該在教科書中教授,孩子們應該記住它們。

  • 4 # 秋陽讀線裝經典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表達了詩人輕鬆愉悅、興致盎然的心情。

    一、這句詩的出處與解釋

    這句詩出自宋代曾幾的《三衢道中》,全詩為: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全詩的解釋為: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因此,從全詩來看,整首詩的格調上就是風和景明,無公家事煩心,滿心歡喜和愜意,遊興大發,情致上是一波接連一波,似乎有遞進的關係。可以看出曾幾是一位旅遊愛好者,遊記寫的也不錯。這首詩是他遊浙江衢州三衢山時寫的,抒發了詩人對旅途風物的新鮮明快的感受。

    二、整首詩的“色香味”俱全

    這首詩從詞句上來看,十分可人,通俗易懂,郎朗上口。

    第一句的梅子黃時,明面是點明瞭出遊的時間,梅子黃時,又讓人似乎看到了色彩,聞到了香氣,是視覺上和嗅覺上的衝擊。

    第二句小溪泛盡卻山行,點明瞭詩人的出行路線,似乎在看作者的一個遊記,視覺從區域性走向全景,景色中溪邊綠樹茵茵,聽覺上溪水潺潺,遠望則是蒼山莽莽。

    第三句,似乎看到作者滿目養顏的綠色,充滿了畫框,將前後周邊景色進行了聯絡,十分巧妙。

    第四句,作者匠心獨運,耍了個小小的心思,露了個小小驚喜,又從視覺上看到了綠樹從中一點金黃,似乎不見全貌,但聽覺上已被黃鸝的宛轉悠揚所驚豔。似乎看到了詩人停下腳步,抬頭尋找喜人的小黃鸝,嘴角好帶著一抹笑意。自己“卻山行”的意猶未盡又被刺激了一波。

    有美景繞身,有黃鸝相伴,有梅香引路,好不快意。

    三、作者曾幾的介紹

    曾幾其詩多屬抒情遣興、唱酬題贈之類,氣韻疏暢,閒雅清淡。他的學生陸游替他作《墓誌銘》,稱他

    “治經學道之餘,發於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

    江西詩派是宋代最大的詩歌流派,據說以黃庭堅作為詩派的創始人。江西詩派重視詩歌本體和詩歌藝術傳統,有志於研究“詩法”,“強調法度”。曾幾作為北南宋之交的詩人,他的詩歌創作前期即南渡以前主要是學習江西詩派正體的。

    歷經北宋後期至南宋孝宗時期、享年83歲的曾幾在宋代詩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不僅因其創作的豐厚,更因其對江西詩派的繼承與創造性發展為後世所稱道。後人將其歸入江西詩派亦可謂名至實歸。曾幾的貢獻就在於他學江西詩派既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將“活法”和“悟入”引入創作,為江西詩派擺脫生新瘦硬、沉於典故之風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開一代詩風之先。

  • 5 # 晴空莽莽

    詩句出自《三衢道中》,創作於詩人曾幾去往三衢州(浙江常山縣)的路途上,這是一位擁有詩和遠方的旅行愛好者!

    曾幾此人,南宋詩人,自號茶山居士,學識淵博,勤於政事。其詩作風格清淡靈動,語意淺顯生動,多為個人生活之作,也不乏愛國抗金名篇,著有《茶山集》。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陸放翁是曾幾的學生,曾為他題寫墓誌銘“治經學道之餘,發於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後人將其歸於江西詩派(以黃庭堅創作理論為中心形成的詩歌流派)。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首句就是一個明顯的對比,大家都知道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季節,能夠有日日放晴的天氣是多麼的不容易!彷彿壓抑在心中的苦悶不渝一下子清空了的感覺,有詩云: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詩人泛舟而行,清風習習卷翻了衣角,直到溪流的盡頭,興之所至,改道山行。一個“卻”字表面上道出了詩人遊興正濃,結合上下文來看,這是歸途,因為有“來時路”,正所謂乘興而來,盡興而歸,在歸途的寂靜山路中,喜得黃鸝歡快地啼鳴陪伴。

    詩情畫意

    人在旅途,正是梅子黃透的季節,天氣出奇的好。水天交際之處,一葉輕舟順著蜿蜒的九曲溪翩翩而來,隨波逐流直到溪水的盡頭。

    “公子,靠岸了。”說話的是身著灰色麻衣的船伕,面容滄桑卻帶笑意,顯得憨厚朴實。

    船艙中走出一位青衫文士,身後跟著一書童一僕人。

    曲曲折折的山路上依舊綠樹蔥蘢蒼翠,林間時不時地傳來幾聲黃鸝歡快鳴叫,清脆動人,看那青衫文士的表情就知道了,滿是陶醉和喜悅。

    一行三人也不趕路,索性走走看看,亦或停下來吃點乾糧,盡情享受大自然之野趣。這個自然是指那青山文士咯,因為他沒有包袱一身輕~

    天氣晴朗,心情愉悅,漫步山林,隨心而至,鳥語鶯啼,清新自然如在畫卷當中,詩人明快愉悅的心情在詩中得到了完整的體現。

    這個春天雖然尚未到梅雨季節,出門仍然受限,就讓我們的心靈感受詩意去到遠方旅行吧~

  • 6 # 言喻朋來

    這兩句詩出自宋代曾幾的《三衢道中》,全詩是:

    梅子黃時日日晴, 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這首詩直線式的敘述了生活中常見的事,作者以一種愉悅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詩,希望將自己的快樂記錄下來,也是想將這種愉悅傳遞分享給更多的人。

    第一句中的兩個形容詞“黃” (與“青”相對)、“晴” (與“陰”相對),第一、二、三句中的副詞性詞語“日日”、“卻”、 “不”和“來時”, 第三句與第四句中互相對應的兩個動詞“減和“添",雖都自然尋常,但都或明或暗地體現著、強化著對比、轉折的效果,同時對於表現作者的愉快心情來說,又都是準確、有力、不可更易的。

    透過以上分析可知,作者在日常生活的平易自然的描述中,實讓我們感受到自然和生活的美好以及作者審美創造的高超技藝。

    所以, 這首即景生情之作,雖與深奧的哲理無關,也不涉及歷史、道德、政治等重大主題,但不僅絕無草率、瑣屑、乏味之感,反而達到了樸實而精妙、平淡而雋永的效果,從而成為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的絕唱。

    顯然,作者在行路之上所經歷的遠不止詩中所描述的這些內容,也難免有路途之顛簸勞累(曾幾此行是從衢州返回常山,兩地相距40多公里,兼之溯流而上,山路蜿蜒,約需大半天的時間) ,但儘管如此,作者為沿途景色的美麗所感動,為自己能夠欣賞到這些美麗景色而高興,並敏銳地捕捉到了行程中的變和不變這一中心環節, 綜合多種因素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審美創造,為詩壇添彩,為山水增輝。這樣的結果,除了需要高超的文學技藝,還依賴於作者對於生活的積極態度和主動的審美創造精神。

    因此,如果把這段行程看作人生道路的縮影的話,那麼從曾幾的創作過程中讀者也許可以領悟到這樣的道理:人生道路雖然難免艱難曲折,但也一定包含著 美好的方面,能夠激發健康的心態美妙的詩意,關鍵就在於人的主動發現和積極創造。或者說,如果能夠積極地、創造性對待生活,就多了一雙眼睛,多了一種胸懷,多了一種超越困苦的力量。曾幾如果知道讀者這樣想,可能也會贊同的,因為歷史上的作者治經學道,憂國愛民,堅持抗戰,確實具有積極上進的人格;同時,這也不妨說是讀者透過作品與作者心靈溝通,在千百年後產生的審美共鳴。

    曾幾是一位承前啟後、影響較大的詩人,大詩人陸游就是他的親傳弟子。

    陸游在概括文學創作的規律時說:“大抵此道在道途則愈工。雖前輩負大名者,往往如此。願舟楫鞍馬間加意勿輟,他日絕塵邁往之作必得之此時為多。”從這段話及其創作實踐來看,陸游正是沿著老師指引的道路前進的。而陸游的話與曾幾的詩一樣, 可以讓我們從中領悟出一致的人生道理。

    內容部分節選自《自然高妙之妙——曾幾〈三衢道中〉讀後》

  • 7 # 詩詞書院

    唐詩重情趣,宋詩重理趣。而這首詩的作者則嘗試將情趣和理趣相結合,希望探索出一種新氣象。

    雖然後人將此詩的作者曾幾列入江西詩派,但其詩風偏閒雅清淡,有別於江西詩派崇尚的瘦硬奇拗詩風。這首七絕《三衢道中》是曾幾的代表作之一: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題解:

    三衢,山名。在今浙江剩衢縣。三衢道,是這首七絕的主題意象,那麼,作者希望藉此一主題意象表述些什麼?我們一起看看:

    梅子黃時日日晴

    起句點明時節,在筆法上稱為明起。但此一明起,卻暗藏著此詩的第一個同與不同的對比。

    在詩詞中,梅子黃時總是和雨關聯,稱為“梅雨”時節,例如,賀濤的《青玉案.橫塘路》結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在這裡,賀濤用“一川菸草”比喻閒愁之多;用“滿城風絮”比喻閒愁之亂;而“梅子黃時雨”,則是比喻閒愁的綿長。作者在這裡用的是博喻修辭手法。

    作者的起筆,實際上是利用詩詞的特定意象“梅雨”,作了一個與“日日睛”的不同對比。相同的是季節,不同的是“日日雨”的常態和現在“日日晴”的實況。

    小溪泛盡卻山行。

    緊承“日日睛”,以遊山玩水展開描述,小溪泛盡是玩水,山行是遊山,中間著一卻字(卻,在這解作“再”),說明遊興之高。

    相同的是興致,不同是水一程和山一程。仍是用同與不同為主題作鋪墊。

    綠陰不減來時路

    轉句的運筆極巧。緊承遊山,但將遊山的過程全部作了省略,直接跳轉到歸程上。並且用歸途上的“綠陰”與“來時路”的“綠陰”作出對比。

    相同的是“綠陰”,不同的是“來時”與“歸途”。

    添得黃鸝四五聲

    前面三句,都是一句一對比。但作者在遊山過程的“來時”與歸途對比中,將來時沒有的“黃鸝”叫聲,作了強調,以扣合起句的“日日晴”。即將“黃鸝”的叫聲作為此七絕的詩眼,以突出歸途的興致與情趣。

    此詩初讀時,覺得只是寫梅子黃時出遊的情趣。但細讀之下,便會發覺作者是想借此情趣,探求詩的理趣。

    三衢道中,就好比是人生的旅途中。儘管都是雨多睛少,儘管都是水一程、山一程,儘管經常都會處在好象回到出發點的運動中,儘管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熟悉的景物、熟悉的臉容。但只要我們認真觀察,用心感受,便會在這些相同當中,發現不同。人生也就有了很多鳥語歡聲般的情趣。

  • 8 # 清風巖塘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好一幅天空晴朗,梅子成熟,外出遊覽的景象。這句詩出自南宋詩人曾幾的《三衢道中》。

    曾幾學識淵博,歷任江西、浙西、浙東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南宋詩人,也是一位旅遊愛好者。這首詩是他遊浙江衢州三衢山時寫的。

    一起賞析原詩

    梅子黃時日日晴,

    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

    五月份,天天晴朗,沒有一絲雲彩,是難得的好天氣。梅子成熟黃了,到了摘果的季節。

    曾幾帶著書童,一起遊覽三衢山,先是乘小船沿著小溪前行,清澈的流水緩緩地流著,不覺到了小溪的盡頭,然後再沿著山間小路往上爬。

    游完返程時,曾幾沒有走原路,而是走了一條山間道,看到山路上的古樹蒼翠,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此詩表達的心情

    仕途順利,心情愉快。曾幾這首詩取名《三衢道中》,可以看出這是他從江西提刑,調整到浙西任提刑,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順路看看有名的三衢山。人逢喜事精神爽,到更好的地方任職,心情肯定高興。游完後,詩興大發,滿滿的是喜悅之情。

    景色優美,不虛此行。五月,本是梅雨時節,難得有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因此詩人的心情自然也為之一爽,遊興愈濃。就連返程的路也與”來時路”一樣,綠樹蔭濃,爽靜宜人,更有黃鸝啼鳴,幽韻悅耳,渲染出詩人舒暢愉悅的情懷。

    全詩都用景語,渾然天成,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詩人將一次平常的遊覽行程,寫得錯落有致,平中見奇,不僅寫出了初夏的宜人風光,而且詩人的愉悅情狀也栩栩如生。

  • 9 # 半月書單

    此詩句出自宋代曾幾所作的《三衢道中》中,“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表達了作者 一種愉悅的心情。

    《三衢道中》原文: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這首詩是作者曾幾在浙江衢州三衢山旅遊時所創作的,全文抒發了作者對旅途美好風光的讚美之情,以及表達了作者在旅遊時的愉悅之情。

    首句“梅子黃時日日晴”點明瞭出遊時的一個時間應是“梅子黃時”的梅雨時節,即初夏。本來梅雨時節多是陰雨天,但是作者出遊那天確是“日日晴”的好天氣,由此可想象作者當時的心情應該如天氣一般晴朗的。

    第二句“小舟泛盡卻山行”意思是遊玩時泛著小舟到了小溪的盡頭,再走山間小路。詩中的“卻”字並不是表“轉折”的意思,而是“再”的意思,詩人乘船到了小溪的盡頭仍然興趣不減,接著上岸于山間步行,可見當日詩人遊山玩水的興趣昂揚。

    接著第三、第四句“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描寫的是在山間步行期間的所見所聞——山間綠蔭蔥蔥,跟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林間還傳來幾聲黃鶯歡快的鳴叫聲,聲音歡快悅耳,比來的時候更增添幾分趣味。從樹蔭和鳥鳴聲,我們又可以感受到詩人的心情應該是歡快的。

    詩人將一次普普通通的遊玩用“晴”、“卻”、“不減”、“添得”等字眼不僅寫出了初夏的三衢山怡人的風光,並且寫出了作者當時的愉悅心情。

    詩中用“梅雨時節”應有的“陰雨天”與詩人眼下的“晴天”作對比;用林間的“幽靜”與黃鸝的“三兩聲”作對比,全詩看似平淡無奇,但又錯落有致,全詩沒有用一個關於“美”的字眼來描寫景色,也沒有直抒作者心情,但是讀者卻能在腦海中浮現一幅初夏山間鬱鬱蔥蔥的秀麗之景,並能能感受到詩人當時內心的愉悅。

    全詩讀起來清新脫俗、唇齒留香,別有一番韻味。

    最後普及一下作者曾幾——曾幾(1085--1166)中國南宋詩人,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其先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曾幾學識淵博,勤於政事,同時也是個旅遊達人,著有《發宜興》、《書徐明叔訪戴圖》等作品,其詩多屬抒情遣興、唱酬題贈之作,閒雅清淡。他的學生陸游曾替他作《墓誌銘》,稱他“治經學道之餘,發於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紐約客》最新一期雜誌封面預示著怎樣的未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