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17年11月16日,“2017騰訊媒體+峰會”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辦,本次峰會的主題是“媒體新星球”。騰訊公司副總裁陳菊紅髮表了題目為《四大維度解構媒體新星球》的主題演講,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演講稿是由AI機器人Dreamwriter在現場一秒完成的。你如何看待這篇AI寫成的文章,你覺得和人類寫的有區別嗎?
4
回覆列表
  • 1 # 猿小V

    但從這篇文章來講,區別不大。但機器人得先透過學習,才能撰寫。如果有一天可以不透過人類,而是自主式學習自主式篩選,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區別不大了。

  • 2 # 零星科技

    如今的自媒體行業已經不那麼好做。激烈的競爭、有限的爆料和新聞的嚴控導致自媒體正在面臨洗牌。然而比洗牌更可怕是,最新騰訊研發的AI機器人一秒寫完演講稿!我的天!瘋狂6666!  目前,AI完成的文章已經應用在商業,政治等領域。依靠強大的資料平臺,AI以數秒之內就可以生成一篇稿件,速度無人能及。

    騰訊正式推出了研發多時的新聞寫作機器人,在其撰寫的每篇文章最後,有以下一行註釋:“Dreamwriter,騰訊財經開發的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根據演算法在第一時間自動生成稿件,瞬時輸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鐘內將重要資訊和解讀送達使用者。”也就是說,我一段話還沒寫完,機器人就已經把一篇文章發出去了。

    相信大多數人,都這麼幻想或擔心過。否則,“騰訊用機器人寫新聞稿”的訊息不會引發這麼大的反響。

    但是機器人還不具備真正的人類思維。“他”只能依據既有的資料和事先設定好的程式來寫稿,不能像人類一樣思考並提出自己的問題。質疑、追問、尋找對方話語中的新聞線索,機器人擅長快速處理繁雜的資料,但還做不到邏輯推理和深度歸納分析。至少在短時間內,機器人無法取代人類

  • 3 # 極微漫畫

    就文論文,這AI還是三流水平,寫的文乾巴巴的,不生動,沒感情。什麼時候寫出來的帶有強烈個性,文風,引發共鳴的稿子,那才是真的狼來了。

  • 4 # 科技微視角

    首先,必須肯定Dreamwriter一秒完成一篇演講稿的速度是人類完全做不到的,這也是AI機器人快速發展帶來的一大優勢,我們需要給予肯定。

    其次,從Dreamwriter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很符合機器人的回覆,分條羅列,一板一眼,當然我們不排除人類可能也會以這樣的撰寫模式來寫,但這樣的撰寫模式真的很機器人。

    據騰訊方面稱“Dreamwriter是根據演算法在第一時間自動生成稿件,瞬時輸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鐘內將重要資訊和解讀送達使用者的產品;所以Dreamwriter的出現是希望人類可以從事更具挑戰和智慧的工作。”

    故機器人畢竟是機器人,它還不具備人類思維,更多的是依靠智慧演算法以及大資料的服務,就如電腦最初的出現解放了人力,更多的方便了人類的日常操作成為必不可少的夥伴,但它終歸難以代替人類的思維與行動,而Dreamwriter也亦如此。

    所以,在這樣的一篇演講稿的撰寫下,我們可以看到Dreamwriter更多的在歸納與總結,而如人腦一般更深入的邏輯分析等並沒有更多的出現。

  • 5 # 黑色T恤

    如果在篇章的顆粒度,確實是機器人撰寫了這個文章,如果放在段落的顆粒度,其實這個更像是摘要的提取和組合。

    真正的撰寫,應當是圍繞某一固定命題,全部生成,在句子的顆粒度就要機器生成。從內容來看,顯然不是,與其是撰寫,不如是拼湊。

    不過在一些固定題材,比如體育播報,股價播報這些八股文一樣的固定格式的篇章,機器人確實還是能發揮很大價值的。

  • 6 # 財經觀察徐叔

    11月16日,騰訊公司副Quattroporte陳菊紅在“2017騰訊媒體+峰會”上,發表了題目為《四大維度解構媒體新星球》的主題演講,實際上,令不少現場參會者印象深刻的不是騰訊這名高管,也並非主題演講的內容,而是一臺AI機器人Dreamwriter,後者在現場一秒完成主題演講的內容,

    對此,人們紛紛質疑,這臺如此“聰明”的AI機器人會不會促使一些人可以被淘汰了,尤其是速記、採寫新聞的工作者等職業,會不會導致失去了工作?迴應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必須瞭解AI機器人與人類寫的是否有區別?

    我想,AI機器人與人類寫的肯定是有區別的,如果沒有區別,則完全是可以被替代的。至於區別,主要為二個方面。

    其一,內容的嚴肅性和思想性。AI機器人更多的是資料的整理和再根據語境現狀再調整,從這個內容形成過程和結果來看,效果確實大大提高了,但目前仍然投入使用的是較為常規的內容、通稿等,而評論、寫作或者新聞報道,則是完完全全的腦力勞動者,這裡面具有創造性。

    具體而言,感情豐富的人所採寫出來的文章則更多是感性的;理性剋制的人採寫的內容是理性的,而時評或者議論文則是,觀點鮮明,邏輯清晰的,這些思想性的內容是AI機器人是無法提供的。

    其二則是失誤率,當前,很多資訊諮詢公司,尤其是媒體,不敢大幅使用AI機器人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使用的風險性,即AI機器人的程式一旦出錯,所帶來的影響則是巨大的,難以控制的,但是如果是人,則可以進行多層把關,能夠及時發現或者檢查出失誤所在。

  • 7 # 嚶其

     我們面對的是從40億年前地球有生命開始至今,最偉大的一場革命。之前人類遵循的是自然法則,而接下來,生命會由智慧設計完成。

      在人工智慧及生物科學主導的革命下,我們的生命會從一個有限的有機體變成無限的無機體。人類得以第一次走出地球以外。這樣一個革命對於人類來說也會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於經濟、政治系統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最明顯的,或者說最大的、最快速的一個影響,就在就業市場。人工智慧會在很多工上超過人類的表現。從開車到醫療診斷,成千上百萬的人都沒有工作,因為你不再需要計程車司機、卡車司機。

      一個壞訊息是,因為沒人知道未來的就業市場會什麼樣,所以沒有人能預料未來的就業,或者是我們未來的孩子在學校應該學什麼。今天做的很多工作到40年、50年之後,肯定是會被取代的,他們需要重新改變自己,並且在有生之年不斷地學習。

      我們要教給孩子的,就是讓他們有一個心理的靈活度,如何不斷適應自己的心理狀態,並且不斷隨著改變的世界改變自己,適應生活。應對未來,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化。

      有一件事,人工智慧是不能和人類媲美的,那就是意識。

      人們對於智慧還有意識的定義比較模糊。我想和大家說一下兩者區別,智慧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說要診斷一個疾病,找出最好的診斷方式,解決問題需要智慧。意識是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感受到快樂、憤怒、愛情等。

      很多科幻小說中講到了人工智慧,如果說人工智慧得到一些非常複雜的意識能力,它有了感覺,有了情感,要麼就是科學家和機器人墜入愛河,要麼機器人變得非常憤怒,想要毀滅人類,這是95%科幻小說的情節。

      他們對於人工智慧的理解是錯誤的。因為到2017年為止,我們沒有理由認為計算機會發展出意識,或者說計算機需要發展出意識來超過人類。

      為什麼計算機現在還沒有意識,那是因為人類作為計算機的創造人,對於意識的理解,還有它的含義知之甚少。我們對於大腦的理解,對於智慧的理解越來越多,我們知道透過智慧可以創造出智慧機器,但是我們不理解什麼是意識,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們還不能夠創造出一個有意識的機器。生物體就是演算法。

      意識不是一個有機體,它不像是我們的手、眼睛或者是腿。意識是一個主觀的東西,像愛、疼痛、愉悅這種感覺。大家對於意識和大腦其實也有點困惑,它們兩者互相關聯,但不是同一個東西。

      大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組織,有很多神經元,很多化學物質,很多神經電子。他們做出決定時,會如機器一樣,進行一系列的計算,並處理資料。所以說,生物體就是演算法。

      舉個例子,一隻猩猩要去摘香蕉,發現香蕉樹邊上蹲著一頭獅子,他會用數學機率來考慮下一步的行動,是餓死的機率大,還是去吃香蕉被咬死的機率大。

      它沒有拿出一支筆一張紙計算可能性,猩猩的身體結構、意識、神經網路、大腦,正在不斷計算,幾秒鐘內,已經獲取大量資料,對於這些香蕉樹或獅子的資料,並且在大腦中,數百萬的神經元正在不斷燃燒,計算可能性。

      最後的結果不是以數字的形式出現,它的結果是以一種情感、一種感受的形式出現。如果說被獅子吃掉的可能性太大,它就會產生一種非常害怕的情感,猩猩就可能逃走。

    小編的話:收購了波士頓動力機器人公司的日本軟銀孫正義說過:未來30年機器人的智商將達到1萬,機器人可以做我們人類能做的簡單工作,也可以做我們不能做的危險的,繁重的工作。但是還是那句話,機器人永遠只是機器人,它沒有思想沒有靈魂,他也不會有情感。

  • 8 # ViccoVlog

    這問題簡化一下,你可以看成,如何理解計算器一秒算出π,而人類花了幾千年才研究出來…

    馬雲在今年雲棲大會上說,機器就要和機器比,和人比沒什麼意義。你家的AI就要和別人家的AI去比,你的快,準,你的就好。你比人算的快能說明什麼?李世石一輩子也下不贏機器。如果能下的贏機器,那這機器也太爛了。

  • 9 # 木門齋

    機器寫文章首先是好事,在一些新聞公文、總結性陳詞、針對性解說等領域肯定可以勝任。

    最大的難點應該是意識流創作,估計機器無法做到。

    人類獨特的視角和跳躍的思想感情進行組合,以忽而天馬行空、忽而邏輯嚴密、忽而高亢激昂、忽而低沉悠揚的筆觸,綜合運用各種表達方式進行的極富思想性的創作,將不是機器所能替代的。

  • 10 # 筆記俠

    先回答題主的問題:AI寫作和人類寫作有本質上區別。

    我們看一下騰訊機器人寫的這篇稿子,很明顯可以看出“資料判斷”的特徵。比如說對使用者的使用時間、場景的判斷;比如對創作內容的判斷;再比如內容時間釋出時間的分析。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基於資料分析的出的結論。

    換句話說,這篇稿子只能算是一份基於人工智慧大資料分析結果的分析報告。

    當然AI機器人的寫作速度是人類永遠無法做到的,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要真正取代人類寫作,起碼目前看不出任何趨向。

    借用馬雲在雲棲大會上的一句話:機器就要和機器比,你家的AI就要和別人家的AI去比,和人比沒什麼意義。

    機器永遠是機器,永遠無法代替人類,當然也不能人類的寫作。

    第一,優秀的寫作永遠是基於文化積澱,而不是資料計算。

    拿筆者喜歡的作家路遙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來講,這部百萬字的小說的背後,是路遙先生深厚的文化積澱。不僅是深厚的陝北文化對路遙先生根深蒂固的影響,同樣也是路遙對黃土高原上風土人情背後蘊含的深刻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這一點,即使是在強大的AI技術,也不乏代替,即便是仿造出來,那也是沒有任何生命力的。

    其次,寫作只是外在的形式,背後蘊含的是作者豐富的情感。

    艾青為什麼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不是因為他的辭藻有多麼華麗,更不是他是否可以像AI一樣寫作速度快。

    他說:“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著淚水,是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試問,AI機器如何會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就要過去,但那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地沒有到來。”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的開篇,是那個年代黃土地上的人們,面對局勢動盪、自然災害時的迷茫、無懼與勇敢等豐富情感。

    試問,機器又如何懂得黃土高原上那一帶人,在最貧窮時對新生活的不懈探索與追求、在最荒誕的時代的那些愛?

    最後,人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

    的確,在任何現代技術面前,甚至在任何自然災難面前,人類都是脆弱的,是不堪一擊的。但是有思想的人,即便被毀滅,也是有尊嚴的。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是路遙先生對生長在黃土高原上那群人不屈不撓、追求幸福的思想的呈現。

    路遙那句“去TM的文學”和陳忠實的“他懂個錘子”,說出了多少我們面對困難時的脆弱,卻又飽含了多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尊嚴,讓我們動容。

    最後問一句:一部數字計算出來的文章,你會被感動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在家自己醃雞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