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育兒愛分享
-
2 # 傾葉軒讀書
古語云:言傳身教。
父母講的再多,都不如做一件小事。我們小的時候也經常聽父母說,你要怎樣怎樣,不要怎樣怎樣。我們聽了多少?大多數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總是要自己去試試。
童年的見聞會影響孩子一生,即使孩子很討厭,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常常看到,父母喜歡發脾氣的,孩子的通常是個暴脾氣;父母喜歡嘮叨的,即使孩子很討厭,長大後也會變得很嘮叨;父母相親相愛的,孩子就會有愛;父母喜歡看書的,孩子也會喜歡看書學習;父母感情不和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感情不順利。
所以,你想教育出來什麼樣的孩子,你就要變成什麼樣。
《非暴力溝通——親子篇》中提到,
先確定育兒的目標;
然後根據目標去設定行為;
最後,檢測成果,調整方向。
比如,你要養成孩子讀書的習慣,父母先要自己養成讀書的習慣;然後在家裡塑造一個隨手可拿到書的環境;最後,定期思考具體的執行方法是否可行,需不需要改進。
-
3 # 錦繡中華一捧土
看到這個說法,確實需要仔細認真分析,不能說不對,也不能說對。實際情況就是的確有這樣的情況。
第一,這個說法,強調了遺傳學得規律和原則。
人們說,龍生龍,風生風,老鼠生來會打洞。
的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種瓜得豆,或者種豆得瓜,都是隊遺傳學規律的否定。所以一般情況下,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第二,這個說法,強調了教育的作用。
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是教育確確實實影響了孩子的一生。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傳身教,也是孩子模仿的物件。所以孩子言行受父母影響最多最大最直接最深刻。同時也受到老師,朋友,同伴的影響。
第三,這個說法,否定了變異規律,過分誇大了遺傳的作用。
孩子有遺傳也有變異他們總是相對的,不可能完全按照遺傳規律辦事,也不可能完全變異,離譜得與母體沒有什末聯絡。
第四,這個說發法,符合哲學家說法“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環境影響論說法。人畢竟是環境的產物,受影響與父母,但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不僅受到老師的影響,也受到社會其他人的影響。儘管不是決定因素,但是在特定情況下,起到了重大作用。
-
4 # Honest私房菜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人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社交環境,等因素決定了,學歷,工作,收入,和見識。所以說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窮人越來越窮不是沒道理的。都說學習可以改變貧窮,可是現狀是,窮人你要麼天賦異稟,學習非常好,否則你的起點永遠沒有別人高,各地區的國家實驗小學有幾個是按片區入學的。而且片區房價還最貴。窮人是上不起的。也沒機會上。
社會就這樣,優勝劣汰,要想後代不被淘汰,你就得拼命的賺錢,別問為什麼,一個字 :窮
-
5 # 有緣人153832681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什麼樣的父母教育什麼樣的後代,父母是一面鏡子。言傳身教,影呴孩子的發育成長。
孩子教育不是物質上的富有,而是從各方面全面貫疏好的良好教育環境。網圖。
-
6 # 愛笑的朋友_5555
在這裡講的不是遺傳的問題,而是怎樣教孩子,教孩子學什麼的問題。剛剛出生的孩子沒有是非關念,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模仿學習的課本。家長有好的習慣傳給孩子的就是一本好書,孩子就能養成好的習慣,家長的習慣不好孩子透過耳濡目染也會養成不好的習慣。比如大人晚上不睡覺早上不起,一來二去的孩子也會養成這種習慣。還有一些家長嘴裡髒話特別多,如果你們有細心就會發現長到學說話的孩子也會偶爾的說出來他的家長經常說的那些話。我在這裡所說的並不是孩子不好,而是因為他不知道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只是覺得好玩兒,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就不好了,一對寬宏大量的夫妻,他們的孩子絕對不能是小肚雞腸的人,一個樂善好施的父親,他的孩子也不會是個見錢眼開自私自利的人。所以有時候聊天時,我們會有一種感嘆,要想做好父母自己首先要學會做人。因為幼小的心靈是一張白紙,一旦畫上美麗的風景他就是一副美妙的圖畫,如果任其胡亂塗抹就變成了一張廢紙。孩子一旦沾上壞的習慣要想讓他改正過來就費大勁了。所以我覺得我們這些做家長的為了我們寶貝兒有一個美好的明天,一定要從我做起給孩子們樹立榜樣以身做責,一點一點的起發誘導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願所有的孩子都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
7 # 空姐樂姨
家長的三觀和水平,決定著孩子的素質和人生,人貴在自知之明,父母在責怪孩子的同時,低頭看看自己就明白了,連自己都不懂得自己的錯誤反倒加在孩子身上,那就很悲慘了,道理很簡單,你不教,孩子很可能就不懂,而且會和你一副德行
從小到大總挑孩子的錯,不懂得知足,斤斤計較佔盡便宜,那孩子長大了也不會是個正能量而且慷慨的人,有因必有果,智慧的華人早就說過“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今天的人們用了一個更高階的詞“階層固化”來說明同一個道理,即什麼樣的父母或者說什麼樣的家庭就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回覆列表
搬運一篇比較好的: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這樣一句話,曾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那就是:“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這一點在我多年對中國家庭教育的研究中,得到了深刻的驗證。
這些問題孩子的年齡從三歲到三十幾歲,問題父母的年齡從二十幾歲到五十幾歲,儘管從家庭問題的個案上來說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但有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那就是孩子的問題首先是父母的問題,而父母的問題大多源於他們的行為與個性。
由於這些問題父母普遍存在行為和個性上的缺陷,直接導致了他們的孩子在行為與個性上的問題。 遺憾的是,對於很多問題父母來說,他們並不能自覺 地意識到是他們自身的行為與個性上的問題才導致了孩子的問題,甚至有的問題父母絕口不提自己的問題,把一切過錯和需要承擔的責任都推到孩子身上。
他們或者怨天尤人,抱怨自己運氣不好,怎麼生了這麼個不聽話的孩子;或者捶胸頓足,恨不得讓這個令人操心的孩子馬上在眼前消失。這些被問題孩子層出不窮的各種問題搞得焦頭爛額的父母,什麼理由都想遍了,可能唯獨沒有從他們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沒有靜下心來客觀地想想,孩子變成今天這樣的不可理喻,難道真的與他們做父母的行為和個性沒有任何關係嗎?
從母親獲知自己的體內正在孕育著一個小生命開始,你的孩子就將與你們——他未來的父母如影相隨,哪怕此時此刻他只是模糊的一小團影子,他也已經懂得開始傾聽你們,懂得跟父母一起開心,一起悲傷。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父母的一舉一動已經成為影響他的生命.的力量。
如果作為孩子的父母你對此一無所知,還要按照你原來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去選擇生活,可能你就會失去一個讓孩子成長得更加順利的機會。 真正的教育應該從開始知道孩子在孕育的時刻就開始了,而為人父母不應該只改變家庭形式,更多是應改變行為習慣和個性,這種改變可使你更適合你的新的家庭氛圍,更適合你的角色,也可給孩子帶來更適合成長的環境。
生活中我們見到太多不懂得去遵循這種改變的父母,他們有失敗的父親,當孩子沉迷網路遊戲,徹夜不歸,才驀然驚覺;有生了寶寶,照樣泡吧、逛街,把孩子推給老人不聞不問的任性媽媽;更有許許多多把孩子的學習成績看得比孩子的心靈健康還重要的父母……跟這些父母交流,我發現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都把做父母這件事看得很簡單,彷彿孩子成長得是否順利與他們的撫育技巧沒有必然的聯絡。
這種無知與懵懂的狀態讓我心生焦灼,我渴望這些父母知道,讓所有將為人父母或未來會選擇為人父母的人知道,做父母一定不是一種天然本能的事情,做父母需要智慧,需要學習,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駕馭一定的知識。
好的父母能讓一塊普通的石頭髮出黃金般的光澤,因為他們會給孩子巨大的智慧能量,而不好的父母卻可以讓一顆珍珠黯然失色,因為孩子從他們那裡不僅沒有得到能量,反而消耗掉了原有的生命的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