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鴻哥
-
2 # 獨舌視界
很多人認為劉備之所以不能克成帝業的原因就在於,不聽諸葛亮的勸告,執意伐吳,斷送了蜀漢集團積攢的兵馬錢糧。最終成為實力最弱的一方。
對此,獨舌君有話說!
獨舌君認為,劉備之所以不聽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忠告勸誡,而執意興兵伐吳,主要原因是劉備認為興兵伐吳是一件只賺不賠+穩勝不敗之舉。
我們不妨逐一分析一下:
只賺不賠在劉備看來,失去荊州地區的蜀漢,再難去執行孔明隆中對中兵分兩路北伐曹魏的統一方略,因為荊州不僅是蜀漢集團的兵馬錢糧重要來源,而且有北伐曹魏的地利之便,諸葛亮的兩路北伐,岐山是佯動,從荊州舟馬並進才是主攻。
然而,諸葛亮的隆中對統一方略隨著關羽大意失荊州而破裂,因為隆中對的核心在於佔據荊州,從中原方向攻打曹魏,而這一切都已在荊州丟失之後隨之而去。
因此,劉備興兵伐吳除了給關羽報仇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在於重新奪取荊州,而劉備興兵伐吳之舉即使敗了,也不會動搖蜀漢集團的益州本土力量,但勝了就可以佔據荊州,真可以說得上是隻賺不賠!
穩勝不敗漢中大戰後,劉備集團軍力達到頂峰,劉備軍團甚至可以單獨擊敗一直壓著劉備打的曹操,用三國演義中的話說,劉備此時就是擁兵百萬,戰將千員。
在劉備看來,蜀漢集團的實力已經是魏蜀吳三國中最強大的一方,因為他單獨擊敗了曹操,對付戰力遠不如曹魏的東吳,劉備勝券在握!
綜上所述,劉備伐吳敗了不會傷及益州,勝了可以重新擁有荊州,再加上剛經歷漢中爭奪戰的勝利,劉備有信心可以一舉拿下荊州,甚至攻下整個東吳,與曹魏劃江而治爭奪天下!
-
3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即使出於純粹的理性,劉備也會打東吳。
東吳成為比曹魏更大的威脅東吳在襲取南郡後,已成為比曹魏更大的威脅。
1、地緣上,吳國的威脅遠大於魏國。
魏國雖強,但要威脅蜀國卻十分困難。李白說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後來的魏蜀戰爭中,進攻方都要在秦嶺裡跋山涉水二十天以上才能出谷口。
吳雖不如魏,但威脅蜀國卻十分便利。李白也說了:從白帝出發,“千里江陵一日還”。
吳在襲關羽後,已經把邊境推了秭歸、巫縣。
這個情況下,劉備如果去討伐“國賊”曹魏,就不怕人家“三峽一日遊”,再來一次“白衣渡江”嗎?
2、吳國的敵對態度比曹魏更惡劣。
孫權在襲取南郡等地後,幹了3件事。
(1)、任命劉璋為益州牧。
劉璋在被滅後,劉備把他安置到了公安。
孫權襲取南郡後,又把劉璋搬了出來,任命他為益州牧,遷到了靠近吳蜀邊境的秭歸。這是什麼意思,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吧!
(2)、策動益州大族叛亂。
孫權利用劉璋,聯絡益州大族,發動叛亂。
《三國志.劉璋傳》提到:南中豪率雍闓據益郡反,附於吳。
(3)、調兵。
孫權把遷都到武昌,並把巫、秭歸從宜都郡劃出,另設固陵郡。
同時,孫權令李異率水軍、劉阿率陸軍進入宜都,由陸遜指揮。
所以,即便不考慮給關羽報仇,也不考慮什麼“隆中對”,僅僅只是從國防安全的角度出發,劉備也必須對吳做些什麼。
吳蜀關係暫無修復可能劉備有沒有可能放下芥蒂,與吳國修好呢?
籤一紙合同容易,守約就難了。
劉備和孫權又不是沒有修好過,可是,修好有用嗎?
215年,呂蒙襲南三郡。
219年,呂蒙襲南郡,殺關羽。
就算劉備能夠放下私人恩怨,他能保證吳國不會再次背盟?
即使大家修好,蜀國的國防環境依然不可能有實質性改變。
而且,當時的吳國,已經向魏國稱臣。蜀漢與魏臣修好,在道理上又怎麼說得通呢?
直到曹丕屢屢伐吳,魏吳關係徹底破裂後,吳蜀才有可能重建盟好。
始終之分為關羽報仇,不僅僅只是個人情感的問題,也是穩固統治的需要。
唯劉曄說出了劉備必然伐吳的原因:蜀國是小國,劉備只有威武自強,以顯示其實力。關羽與劉備情同兄弟,關羽死了都不去報仇,“於始終之分不足”!
劉曄的話入木三分。
蜀漢是小國,大家願意在這裡效力是因為你有力量,相信你有前途。否則,大家就可能像當初對劉璋一樣,“智慧之士,思得明主”了。
關羽和你劉備是什麼關係?他死了,你都不報仇,大家跟著你劉備還有什麼指望嗎?
荊州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沒有荊州據點,《隆中對》就無從談起了。
只要還有一絲機會,蜀漢就不能放棄荊州。
而且,荊州,原本也是劉備經營時間最長的地方。
劉備自200年進入荊州,就開始籠絡荊州人心,209年在南郡、南三郡獲得地盤後,更是素有恩德,頗得人心。
因此,在劉備看來,荊州既是必爭之地,也是他劉備基礎雄厚之地。
夷陵之戰期間,劉備攻佔秭歸後,停下來數月,派人赴荊州聯絡,企圖裡外合應。
看來,劉備對荊州人心的判斷,也是他有信心奪回荊州的重要因素。
遺憾的是,東吳在荊州的政策得當,爭取了人心。除了武陵沙摩柯響應外,荊州風平浪靜。
可趁之機當然,一切都要看實力。
東吳剛襲取南郡時,是非常囂張的。
他們不但拿下了劉備的地盤,還趁勢奪取了曹丕暫時撤離的襄樊。
不過,很快,東吳就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呂蒙襲取南郡前,曾經規劃:呂蒙駐襄陽,潘璋駐白帝,孫皎駐南郡,蔣欽率機動部隊,如此,東吳可以不依賴劉備也不懼怕曹操。
220年,一年之間,呂蒙、孫皎、蔣欽全部去世!
可以說,呂蒙“雄踞荊州”的戰略版圖中所依賴的四位將領,有三位都離開了!
看起來,東吳似乎已經將才凋零!
同時,考慮到三位將領都是盛年去世,因此,史界有當時荊州流行瘟疫的說法。
如果是這樣,那麼,東吳在荊州的損失,可能就不只是這3位將領了!
討伐東吳的可能,出現了。
當然,劉備是無論如何想不到:那個叫陸遜的小夥子,會給他致命一擊!
朋友,在當時的形勢下,如果您是劉備,您會伐吳嗎?如果不伐吳,您會怎麼作呢?
-
4 # 再現經典愛情與時尚
劉備打東吳,隱藏了他的軍事戰略!
劉備一直以來的軍事戰略是連吳抗曹,如果應該說非常不錯!
劉備認為進展緩慢,所以改變了最初的軍事策略,由連吳抗曹改變為滅吳抗曹!
-
5 # 帝國五千年
打東吳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奪回荊州,因為只有荊州在手北伐的成功率才會更高,否則就是歷史的定局被北方所滅。
有荊州北伐尚可成功,無荊州則偏安西南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佔據荊州是諸葛亮給劉備制定的統一天下戰略,這也是根據當時天下情況所定。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時,劉備只能屈身於荊州,北方被曹操基本統一,江東被孫權佔領。只有中部的荊州和西部的益州還在劉表和劉璋手中。
而劉表無天下之志,又陷於諸子勢力之爭,劉璋闇弱無法爭奪天下。這兩塊土地也是劉備有能力拿下的,特別是荊州不僅連結東吳,離舊都長安和洛陽也是比較近的。況且荊州人才甚多劉備,兵多將廣,這塊土地被劉備所佔那麼統一中原有望。
可惜轉折點卻發生在了建安二十四年,本來劉備不僅佔據了荊州部分,還佔據了益州和漢中。如果修養生息幾年完全可以進圖關中,最後兵發兩路一路出關中,一路從荊州北方進軍中原。
但是就在這一年,關羽北伐之時東吳偷襲荊州,奪荊州殺關羽,讓原本的戰略一切被打亂,此時的劉備自然是憤怒的,如果不反擊荊州就被拱手讓給東吳,那麼北伐也將破產。
不僅要為關羽報仇,還要奪回失地諸葛亮的北伐戰略中提到令一上將出宛洛北伐中原,而這一上將很明顯是關羽。關羽本身就在隆中戰略之中,所以不管是為關羽報仇還是奪回荊州都是必須要做的。
關羽人死不能復生,但是荊州這塊土地還是可以爭奪的。所以劉備東征是必須也是必然,不顧群臣的反對一意東征為的就是荊州這塊土地。
在劉備看來益州雖然很大但是屬於困局,雖然奪取了漢中但是漢中人口已經被曹操遷走了大部分,所以荊州的丟失無疑是為劉備的統一天下理想深深的刺了一劍。只有奪回荊州蜀漢集團的兵力,賦稅和戰略才能使北伐成功,所以劉備也必須要奪回荊州。
-
6 # 鄭說豫見
看問題一定要看背景,一定要看內因,看清楚了這些,就能明白劉備的行為邏輯。
戰前背景分析劉備一生,顛沛流離,屢戰屢敗,好不容易得到了荊州這個根據地,還是與曹操、孫權共同分享的荊州。再後來藉機拿下了劉璋的益州之地,又虎口奪食,得到了漢中,自表為漢中王,劉備的勢力達到了巔峰。
關羽鎮守荊州,也想攻城略地,擴大影響。經過一番準備後,率軍北伐,輕取襄陽,圍困樊城。水淹七軍,擒于禁,殺龐德,威震華夏。形勢一片大好,不是小好。卻沒想到轉眼間,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關羽竟然被東吳孫權擒殺。
劉備創業,劉關張三兄弟是原始股東,但主要依靠三股勢力。
第一是以孫乾、糜竺、糜芳、簡雍為代表徐州系,是劉備任徐州牧時的班底,這股勢力,即使在劉備落魄時也一路跟隨。
其二是以荊州系,包括諸葛亮、馬良、馬謖、黃忠、魏延、楊儀、蔣琬等,是劉備到荊州後入股的,劉備帶著荊州系人馬攻取了益州和漢中,但這些人的老家還在荊州。
第三是益州系,代表人物是法正、李嚴、黃權、譙周等,是劉璋的手下,劉備在收復西川時歸降劉備。
這三股勢力,最強的是荊州系,文武兼備。本來在荊州起家,跟隨劉備開疆擴土,順風順水,突然之間老家被敵人佔領了,肯定一時難以接受。
帶頭大哥劉備,如果不及時安撫、疏導這個情緒,將會全域性崩盤的。本來徐州系即是客居荊州,荊州系現在又客居益州,益州本地戶又剛剛收復,人心不穩,這是大背景。
劉備的戰略目的劉備縱橫一生,自然明白其中關鍵。劉備自視甚高,內心深處,對手只有曹操一人,而且劉備剛剛在漢中擊敗過曹操。如今曹操已死,劉備並不把孫權放在眼裡。
孫權雖然已經佔據荊州,但劉備在荊州經營多年,還有很多勢力支援劉備,在這些勢力的配合下,收復荊州難度較小。但時間一長,孫權勢力穩固下來,再收復就更難了。
所以趁著自己剛登上皇位,士民用命,趁著荊州系收復故土計程車氣,加上自己佔據長江上游的優勢,居高臨下,收復荊州,應該不是難事。
可惜英雄總有暮年,當年的小兒也會成為英雄,而且是要透過擊敗曾經的英雄,才成為英雄。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英雄遲暮,贏得了對手,卻贏不了歲月。
老將劉備領兵伐吳,夷陵一戰,卻被後起之秀陸遜擊敗。劉備退守白帝城,收聚殘兵,意圖再戰。卻一病不起,只好在白帝城託孤。
失荊州對劉備集團的影響劉備集團丟了荊州,再也沒有拿回來,後果很嚴重,影響深遠。
被託孤的諸葛亮,雖然是荊州系領袖。卻再也沒有收復荊州,反而與東吳聯手抗曹。
荊州系客大欺主,法正早逝,李嚴被諸葛亮處死,荊州系自始至終把持著西蜀的軍政,益州系一直被壓制。而此時,劉備的徐州系則已伴隨著關羽、張飛之死,糜芳投降,已經星散。
但由於荊州系客軍身份,始終不敢信任益州人士,導致西蜀人才凋零。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
同時由於荊州系只能恢復漢室為口號,以外交壓制內政,諸葛亮一生六次北伐,以一州之力以弱擊強,而且還要受到益州本地勢力的牽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是作為客軍的無奈。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蔣某人帶了一幫大陸人到了灣灣,每年都喊光復大陸,也許他最能理解諸葛亮的無奈!
-
7 # 歷史簡
1.劉備伐吳是為了給關羽報仇,並不算錯。但報仇只是手段,並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是為了重建朝廷的威望,鞏固蜀漢的統治。
2.荊州對蜀漢是非常重要的,出於穩固政權和取得荊州的目的,劉備必須伐吳,也只能伐吳。
-
8 # 丨為天地立心丨
戰略目的是很明顯的,奪荊州。
劉備平生志向很大,在奪荊州和奪益州時都顯示出他志向大於情感,在寄居人下時,又顯示出他非凡的智慧和毅力。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劉備之所以在三國時期能有所成就,就是靠的“仁義”二字。 關羽死了,劉備如果沒啥表示的話,當然就會大失人心,而且張飛那關也過不去,所以就算明知伐吳有害也仍要堅持伐吳。
劉備並不是被複仇衝昏了頭腦,劉備沒有打曹魏的地理優勢,而且曹魏比東吳強大很多。劉備選擇攻打東吳是沒有問題的,劉備已經年邁,他明白恢復漢室的道路還很遠,所以藉此契機以復仇之名攻打東吳,這是完全符合隆中對中的戰略計劃的。他奪回荊州不僅可以威脅到東吳腹地,也可以威脅到許昌的安全。 只有奪回荊州才有機會一統天下,至於大敗於夷陵也是天意弄人了。
-
9 # 梨叔說史
一、魏國過於強大。劉備當時已然年邁,蜀國又是建國初期。不管哪個王朝,軍事實力最強的時代,往往是建國初期。劉備雖然知道最大的對手是魏國,但是他已然等不及了,因為魏國太過於強大,短時間內無法將其覆亡。即便是曹操已經死了,但是他手下的文臣武將都健在,曹丕也不是善茬。
二、劉備要刷存在感。曹丕建魏後,原先的東漢子民很少有前來投靠蜀國。這有劉備自身的原因,他迫切稱帝,殺死了阻止他稱帝的大臣,令東漢計程車人寒心。另外,蜀國是三國中實力最弱小的,捨棄強大的魏國而投靠弱小的蜀國是不明智的。為此,劉備必須刷一下存在感,選擇實力比魏國稍弱的吳國來打。打贏了,地盤擴大,能夠堅定漢室子民的信心。打敗了,這是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即便打敗,他相信有諸葛亮在,保持三國鼎立的局面還是可以的。
三、劉備的如意算盤。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諸葛亮制定的隆中對幾乎成了泡影。劉備出兵,表面上是為關羽報仇,實則是彌補隆中對。打吳國,魏國雖然可能會趁火打劫,但是,曹魏自身人心浮動,不會擅自出兵,最明智的選擇是坐山觀虎鬥,然後坐收漁翁之利。在討伐吳國的前期和中期,魏國是不會出兵的。劉備要做的就是速戰速決,初期他打的很好,但是他遇到了陸遜。
劉備慘敗後,夢想破滅,一蹶不振。他知道自己是迴天乏力了。
-
10 # 經典守望者
劉備的如意算盤在最初打得是不錯的,他的戰略構想是即使不能消滅孫權,最少也可以相持不下,逼孫吳求和。而後拿到荊州全境和南下長江的咽喉地帶。然後就將戰略重心從益州轉移到荊州,厲兵秣馬,北可以攻宛洛,南可以攻建康,光復中原就指日可待了。
自從荊州被孫吳奪走以後,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就失去了效力。最重要的是僅僅佔有益州和漢中的劉備是無法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下獲勝的。諸葛亮的核心是想劉備效法高祖劉邦出兵關中,拿下三秦大地虎視中原。但是,劉備畢竟不是劉邦。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劉邦的主要力量來自於漢中和後來打下的關中,而不是蜀中。蜀地雖然於漢中唇齒相依,但是卻有崇山峻嶺阻斷,交通極為不便。而劉備的主要力量就是來自於巴蜀益州,受到地形的強烈限制,這也是後來蜀國難以集中優勢兵力攻打關中的原因。這一點,其實在劉備拿下漢中以後就發現了,不過荊州被奪,讓劉備意識到既然北面不容易得手,那何不順長江南下,攻打孫吳,這樣既可以免除交通不便的影響,而且孫吳實力比曹魏弱小,容易得手。
另外,曹魏在關中長安設下重兵,劉備雖然在漢中大戰中獲勝但是要想進攻關中還存在很大的難度。而且,益州後方有南蠻為亂,本就不是宜居之地,如果不是沒有其他的選擇,劉備也不會把注意力放到巴蜀。所以,劉備才孤注一擲,全力攻打孫吳,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劉備大敗不僅沒能拿回荊州,還輸光了巴蜀的軍力,只能說是天意難違。
-
11 # 漁耕樵讀
劉備打東吳的目的再明顯不過了,荊州這個戰略要地丟失了,對大局影響太大。在劉備攻打東吳前,其實孫權是求和了的,但是被劉備拒絕了。
劉備劉備拒絕的原因並不是要堅決為關羽復仇,而是劉備覺得自己對打敗東吳很有信心。但是在夷陵之戰後,孫權又來請降了,這次劉備就答應了。
在《三國志》中,這一段關於這一段的記載有點奇怪。在《先主傳》中說:“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在夷陵之戰後,很多地方都記載劉備是倉皇逃到白帝城的。在《吳主傳》中就是這樣說的:“劉備奔走,僅以身免”。
這兩件事情似乎不可能同時發生,劉備逃跑,孫權大懼,還要求和。但這恰恰是兩人的性格不同,劉備逃到白帝城,就意味著劉備已經安全了。既然如此,劉備未必甘心,孫權卻卻不得不擔心,如果劉備堅持報仇,那麼吳蜀相互傾軋,旁邊還有一個龐然大物虎視眈眈,孫權可能會懼,但絕不應該是懼劉備,他實際上畏懼的是魏國。
喜歡選擇題的孫權縱觀孫權這一生,不是考慮請和就是考慮向誰請和的,剛掌權的時候他就面臨了人生中最大抉擇,是向曹操請降還是向請劉備聯合。後來又面臨著是不是借荊州給劉備,再後來又考慮要不要把荊州從劉備手裡要過來。在魯肅做東吳大都督的時候,魯肅是相當剋制的,儘量避免和蜀國發生衝突。
但是在魯肅過世後,大都督有呂蒙繼任。呂蒙一改魯肅對蜀國友好的政策,而這個時候恰好是關羽的人生巔峰,整個三國都在看他一個人表演了。在貴賓席的曹操,總覺得坐立難安,甚至覺得還是搬出貴賓席,省的濺一臉血。
攪混水司馬懿於是一個最會攪混水的人司馬懿站了出來,對曹操說:“丞相不用驚慌,他關羽也就是鬧的兇,須知不叫的狗才是兇狗。丞相只要派一人出使吳國,對孫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誘之以利,關羽後方生亂,必敗無疑”。
這個時候最喜歡做選擇題的孫權,在主戰派(呂蒙為首)佔據了上峰,他們的口號是:穩曹操,擊關羽,全據長江。他們的口號其實是和主和派相對應的:“曹公尚存,禍南始構。”苦命的曹操在吳華人眼裡,死也不行,活也不行。於是打著“穩曹操,擊關羽”的口號呂蒙,偷偷的出發了,他們為了隱蔽都穿上了白衣,混在商船中。果然不叫的狗咬人才兇,呂蒙悄無聲息渡過大江,就給了關羽致命一擊,這次事件也被稱作:“白衣渡江”。
關羽的大起大落而在人生巔峰的關羽,突然就跌落到了谷底。這種情況下,劉備能不痛心嗎?關羽正在按照隆中對預想的那樣走在正規上,劉備彷彿看到了諸葛亮為他設計的策略已經非常清楚了。但是突然就被善變的東吳給打斷了,劉備心裡當是痛恨的,但是更加痛惜這次關羽的功敗垂成,這一次是劉備最接近興復漢室的一次,就這樣被打斷了。
劉備的目的這事擱在誰那裡都是痛恨的,但是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劉備需要修復《隆中對》的bug,荊州就必須要回來。這就是劉備的目的:“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移向宛洛,將軍親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豈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
12 # 香茗史館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以為劉備攻打東吳是為了替關羽報仇,其實不然,關羽兵敗麥城是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初,而夷陵之戰的爆發則是在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如果真是兄弟情深要報仇,豈會等一年半之久。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重奪荊州。
△夷陵之戰劉備遭遇火燒連營
荊州戰略地位極為重要,魏蜀吳三方誰也不願撒手三國三大戰役中,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實際上都是為了爭奪荊州歸屬權而爆發的,而魏蜀吳三方為了爭奪荊州,明爭暗鬥更是從未停止,由此可見荊州的重要性。關於荊州的重要性,下圖可以說是一目瞭然,淡紅色區域代表荊州,黑色箭頭代表曹魏南下可選的路線,紅色箭頭代表蜀漢東出的路線,淡藍色箭頭則代表了荊州對東吳腹地的威脅。
1、荊州是曹魏南下的橋頭堡。因為大別山的存在,再加上蜀地道路過於難行,歷來北方軍隊南下,無非三條路可供選擇(如下圖)。一是長江中游的荊襄地區,從南陽盆地至江漢平原;二是沿大別山北麓向東,經淮西地區攻佔合肥。三是從蘇北平原經“揚州-鎮江”一線渡江。因曹魏水軍的戰鬥力實在不敢恭維,因而長江中下游渡江作戰的路線基本可以忽略,或者說只能作為佯攻或輔助攻擊手段,主要起到牽制作用,如同後世蒙古南下滅南宋一樣,荊襄地區對曹操來說乃是必爭之地。這也是即使赤壁戰敗,曹操仍然要死死佔住荊州七郡之一南陽郡的原因所在。
△北軍南下線路
2、荊州是蜀漢東出的唯一門戶。由於益州地處四川盆地,再加上蜀地道路難行,蜀漢想要向外拓展,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經由漢中北上,另一條便是經由荊州南郡東出。因此,蜀漢想要獲得戰略主動權,就必須佔據荊州;反之,一旦荊州丟失,或者說南郡丟失,那麼蜀漢將被牢牢鎖死在四川盆地。同時,蜀漢本就是三國之中較為貧弱的一個,一旦丟失荊州,還會造成人口、經濟等方面的全面削弱,只會與其他兩國的差距越拉越大。
△南郡丟失蜀漢將被牢牢鎖死在四川盆地
3、荊州是東吳西部的重要屏障。東吳地處長江以南,且重要城市幾乎全在長江沿線(如下圖),想要守住基業,長江天險可以說是唯一的屏障。曹魏水戰較弱,長江天險尚且可以阻攔,可一旦荊州落入他人之手,正如蒙古佔據荊襄之後順流而下進攻臨安一樣,敵人便可順江而下直接威脅東吳腹地。劉備相對弱小之時,東吳還可放心將荊州交給他,可在蜀漢擁有荊州、益州梁地之後,已經具備了對東吳形成毀滅打擊的能力,東吳自然不會再放心將荊州交給劉備。
△東吳重要城鎮全在長江沿線
正是由於荊州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使得自赤壁之戰以來,魏蜀吳三方圍繞荊州歸屬的問題,不斷展開血腥爭奪。而蜀漢和東吳的聯盟關係,也始終因為荊州的歸屬而存在著裂痕。
赤壁之戰後曹操戰略方向改變,東吳、蜀漢圍繞荊州不斷展開爭奪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之後,開始將戰略重心轉向南方,隨後爆發赤壁之戰。曹操雖然最終戰敗,但卻仍然佔據著南陽郡,眼看東吳、蜀漢因自己的原因結盟,曹操便故技重施,將戰略重心轉向西北,而正如曹操所願,東吳、蜀漢很快便因荊州而反目成仇。
赤壁之戰後,劉備以劉琮的名義佔據荊州四郡,成為了赤壁之戰的最大贏家。孫權出於自身的考慮,於是將南郡借給劉備(借荊州歷史上並不存在),將劉備推到了抵抗曹操的最前沿,為了拉攏劉備,孫權甚至將妹妹嫁給了他,而東吳則趁機出兵佔據交州。這段時期,應該也是東吳、蜀漢為數不多的蜜月期。
建安十六年(211年),從赤壁之戰陰影中恢復過來的曹操,開始將戰略重心轉向西北。建安二十年(215年)隨著曹操威脅的消失,劉備在穩定了荊州統治的情況下,開始進兵益州。而東吳在鞏固了交州之後,眼看劉備將要做大,開始與劉備爭奪荊州,為此在劉備出兵益州之際,孫權立刻從劉備身邊召回了妹妹,並派諸葛瑾向劉備討還南郡。東吳和蜀漢的結盟,開始因為荊州的歸屬而出現裂痕。
南郡作為連線益州和荊州的交通要道,劉備自然不會將南郡還給孫權。盛怒之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則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屯兵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一觸即發。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見劉備已經取得益州,為了避免再出現一個強敵,並進一步威脅益州地區,曹操率十萬大軍親征漢中張魯,並迫使張魯投降,曹操佔據漢中之地。劉備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只得與孫權議和,雙方平分荊州,史稱“湘水劃界”。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率兵與曹操爭奪漢中,一番鏖戰之後,曹操被迫退出漢中。而就在曹操退兵之際,關羽趁機從荊州向襄樊一帶發動進攻,曹操大為震動,連忙趕回洛陽,親自指揮救援樊城。而孫權則瞅準時機,趁劉備剛剛結束關中爭奪,無力東顧的機會,從背後偷襲關羽,導致關羽敗走麥城,荊州落入東吳手中。
劉備之所以發動夷陵之戰,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奪回荊州正如前文所說,荊州落入東吳手中之後,劉備不僅被徹底鎖死在了四川盆地,而且地盤、人口、經濟均損失慘重,對於志在天下的他來說,這顯然是無法忍受的。為此,當從漢中之戰中恢復過來後,劉備立即發兵進攻東吳,意圖重新奪回荊州。
△夷陵之戰雙方進兵路線
章武二年(222年)春,從關中之戰和丟失荊州中恢復過來的劉備,為了重奪荊州,率水路大軍進攻東吳。結果被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傅肜、程畿等戰死。曹丕估計也沒想到劉備敗的如此之快,他雖然樂於看到兩虎相爭,但卻不願意看到一虎吞併另外一虎,於是在劉備戰敗之後,曹丕便立即下令南征,諸軍兵並進,曹真、曹休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大破呂範,火燒諸葛瑾,幾乎攻下江陵。
正是由於來自曹丕的威脅,東吳雖然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但卻不得不向蜀漢議和,雙方最終恢復聯盟關係。
△夷陵之戰劉備敗退路線
至此,荊州爭奪戰宣告結束,荊州最終還是落到了東吳手中。而丟失荊州的蜀漢則又成為了三國之中最弱小的那一個,為了避免國力差距被持續拉大,諸葛亮只能透過一次次北伐謀取發展空間,可惜始終無效。
-
13 # 小程看歷史
東吳偷襲了荊州並且殺掉了關羽,對於劉備來講於公於私都是一種沉重的打擊,所以為此劉備不得不揮師伐吳。
要知道關羽和劉備可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他們的情義誰都知道,要是關羽被殺如果劉備沒有任何作為,一定會遭到天下人的非議,從感情上來看劉備是對東吳產生了不共戴天的仇恨的。另外東吳偷襲了荊州,這嚴重威脅到了蜀漢的利益,想當初諸葛亮還未出山的時候就給劉備制定了恢復漢室一統中原的宏偉規劃,然而在這份計劃中,荊州是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也會在以後的北伐戰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為從荊州進軍中原要比漢中容易的多,荊州進取中原都是一路平坦,不管是大軍前進還是糧草運輸都是非常有利的一塊根據地,如果將荊州放到以後會同漢中兩路大軍同時進攻中原必將勢不可擋。但是荊州被東吳給奪取了,嚴重影響到往後的北伐大計,所以劉備絕對不會坐視不管無動於衷,伐吳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要奪回荊州,並且希望一鼓作氣直接將東吳給滅掉,他知道如果要想伐魏必須先要滅掉東吳,否則東吳日後一定會成為他伐魏的絆腳石。
劉備也知道自己已經年邁,恢復漢室統一天下是一項長久大計,自己的有生之年可能無法實現,雖然說年事已高但是心不老,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還能做點什麼,如果說帶兵伐魏可能有些力不從心,因為曹魏畢竟實力強大,但是東吳就不一樣,東吳的實力相對較弱,所以當劉備一心想要從東吳手中重新奪回荊州,也為以後的北伐能夠躲得一塊根據地,這樣也是好的。只是讓劉備沒想到的是,東吳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麼弱,東吳後生可畏人才輩出,當他正得意之時卻被東吳的陸遜打敗,使得蜀漢國力受損,壯志未酬身先死劉備也因此抑鬱而終。
-
14 # 談古論金
劉備一定要打東吳,其中隱藏的戰略目的就是奪回被東吳佔據的荊州。
很多人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在劉備伐吳之前,孫權曾經派遣諸葛瑾向劉備提出如下的講和請求:
今吳侯令臣為使,願送歸夫人,縛還降將,並將荊州仍舊交還,永結盟好,共滅曹丕,以正篡逆之罪。但是實際上孫權提出講和請求有兩次,一次是在劉備伐吳之前,一次是在劉備夷陵之戰慘敗之後,兩次講和的請求劉備的反映不同,但是孫權兩次的的條件之中都不包括交還荊州。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諸葛瑾沒有與劉備見面,只是給劉備寫了一封信函,其中提到:
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諸葛瑾的邏輯是與劉備『論其輕重,及其大小』,荊州與天下相比既輕又小,其中的含義無非是說您失去荊州比起爭奪天下是小事,更深一層含義就是東吳沒打算交還荊州。
待到夷陵之戰失敗之後,劉備礙於局勢只能在荊州依舊歸屬東吳的情況下與東吳講和,但是荊州沒有回到蜀漢之手,始終是蜀漢在三國中較弱的一個重要原因。
-
15 # 掌心記劉備執意伐東吳的起因
如果說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是劉備的高光之年,黃忠力斬夏侯淵攻佔漢中,劉封、孟達打下上庸,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劉備晉位漢中王,好事一個接著一個,從勝利走向勝利。
然而,隨之而來的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劉備受到的打擊接踵而來,先是關羽敗走麥城被殺,丟掉荊州,再是劉封、孟達失和,丟掉上庸,老對手曹操也去世,曹丕廢帝自立,劉備本想效仿祖上劉邦的漢中王,統一全國的夢想遭受沉重打擊。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後,便迫不及待地決定親率十萬餘大軍征伐東吳,官方正式理由是為關羽報仇,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假節,領五萬兵馬拒之。
劉備伐東吳的真實考量我們都知道,劉備是一個非常冷靜成熟的政治家,雖然寬厚仁德講,義氣重感情,但絕不會為僅為關羽報仇,便在蜀漢立國未穩的情況下,以舉國之力征討東吳,其實在這背後,劉備有其更深層次的盤算。
第一、曹魏方面收縮防守策略讓劉備無後顧之憂。
曹丕以魏代漢,既成定局,曹丕即位後,戰略防守,忙於內政,以九品中正制,拉攏中原士族,政權基礎得到進一步鞏固,同時繼續推行屯田制,施實谷帛易市,恢復生產,穩定社會秩序。
曹丕忙於治內,當然無暇打劉備的主意。這一方面使得劉備沒有腹背受敵的顧慮,敢於放手與孫權掰一掰手腕;另一方面,曹丕政權日益鞏固,深得人心,使劉備有了謀求統一等不起的緊迫感,所以急於討伐孫權,爭取戰略主動。
第二、東吳方面徙都武昌讓劉備坐立不安。
孫權在呂蒙襲取荊州,奪得劉備統治下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後,國土面積和實力暴增。
特別是公元221年四月,孫權自公安徙都幹鄂州,以武昌、尋陽、陽新、柴桑、沙羨六縣為武昌郡,築武昌城,大有進一步經營之勢,這一舉動深深激怒了劉備,這也是劉備七月就急忙發兵的主因,不然不會等到關羽死後,一年多後才發兵討伐。
同時孫權還與曹丕眉來眼去,儼然有兩者聯手,再奪益州的味道,更讓劉備坐立不安,有被孤立捱揍的感覺。
第三、蜀漢方面三足鼎立不能落到最後的壓力。
曹魏得中原之利,老大位置無法撼動,荊州一丟,東吳無論是從國土面積,還是人口規模,經濟實力都已經超越劉備的蜀漢集團,此消彼長,劉備已經被排擠到第三,這個非常危險的位子。
柿子撿軟的捏,無數次歷史證明,最差的那個幾乎肯定是首先出局的,所以劉備不得不趁孫權立足未穩,主動出擊,爭得第二的有利位置。
正因為劉備高瞻遠矚看到了以上三點,所以在諸葛亮、趙雲、秦宓,以及吳南郡太守諸葛瑾等人的勸說,甚至東吳請和下,劉備伐吳態度仍異常堅決。
吳南郡太守諸葛瑾寫信勸劉備:"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如反掌矣。"諸葛謹講的這些大道理,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劉備不可能不懂。
劉備執意伐吳,並不是單單隻為關羽報仇,其主要目的,還是壓力奪回荊州,保持對東吳的優勢,再圖中原。
劉備為什麼執著於荊州征伐東吳,奪回荊州,劉備選擇的時機雖然很恰當,但對於劉備蜀漢政權現狀卻不是很樂觀。
一是益州剛平定,需要鞏固,休養生息;
二是以諸葛亮、趙雲為首的一大批文臣武將並不支援對吳作戰;
三是法正、黃忠、麋竺、張飛等一批骨幹相繼去世。
但劉備從戰略大局角度考慮,認為不奪回荊州,蜀漢政權就不可能有最後問鼎中原的機會。
劉備對荊州這麼執著,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讓他覺得荊州太重要了。
其一、荊州是龍興之地,蜀漢政權的根基。
劉備漂泊了大半生,多為別人打工,46歲還無自己立錐之地,以至有”脾肉之嘆“。好不容易等到曹操犯錯,聯合孫權奪下半個荊州,才有了自己的基業,第一桶金。
荊州可以稱作劉備龍興之地,肯定珍惜得肉疼心疼的,所以在出兵益州時,不忘留下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大半主力巴巴地守著,生怕別人奪去。
同時,荊州也是英雄豪傑、奇人謀士的重要聚集地,成為劉備奪取益州,治理蜀漢的支柱力量。這些人的根兒,家產,妻兒老小等等還地荊州,如果失去荊州,必然影響荊州集團的穩定,也就動搖了蜀漢政權的執政根基,劉備不得不奪回來。
其二、荊州是戰略要地,問鼎中原的基礎。
荊州是重要的戰略支點,北上可將戰線推至宛城,直攻魏都許昌,保持對曹魏的戰略攻勢,減少漢中的軍事壓力,東進可順流直下,讓東吳門戶大開,無險可守,孫權不得不向劉備示好。
誠如《隆中對》所言:“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是經劉備和諸葛亮兩人反覆推敲,充分認證過的共同綱領,也是劉備能匡復漢室,一統中原的最佳選擇。失去了荊州,基本上就等於失去了《隆中對》的基礎,失去了戰略主動,只有被動挨打的份了,劉備不得不奪回來。
其三、荊州是益州屏障,連通中原的門戶。
在劉備之前,蜀地也曾短暫存在過一個叫成家的政權,由公孫述建立,前後享國僅12年,終為東漢所滅亡。主要原因就是巴蜀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只能偏安一隅,無法做大做強,最終為中原王朝所滅。
劉備是志在匡扶漢室,統一中原的雄主,自然不甘關起門來做個割據地方的皇帝,如果將荊州拿回手中,將荊、益兩州聯成一片,一則使得孫權的地盤大大消弱,只能退回到江東一帶發展,二則讓蜀漢政權跳出了地方偏安小王朝的定式思維,與中原經濟文化聯絡也更緊密。
畢竟統一中原,荊州集團願望更迫切,益州集團則太安逸,在那時益州本土派對中原的歸屬感相對不那麼強烈,奪回荊州,方可使蜀漢政權始終保持一統中原的雄心與可能。
所以從以上分析,劉備伐吳其實是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奪回荊州的戰略動機是正確的,征伐時間也沒問題,只是由於龐統、法正等謀士的過早離世,無謀可參,又加之劉備救勝心切,遇到陸遜這樣的強勁敵手,才有夷陵之敗,不然歷史真得重新改寫了。
-
16 # 歷史風暴
題主的問題是:劉備為什麼一定要打東吳,其中隱藏著怎樣的戰略目的?
劉備是誰?
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劉勝則是漢高祖劉邦的重孫子!
因為這層關係,劉備一直以匡扶漢室為己任。
也就是說,他想複製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可不是那麼好複製的,於是在諸葛亮的建議下,他決定重走高祖劉邦的路線。
劉備在創業的前半段並不順利,相對於其他諸侯,他就像喪家之犬一樣被攆的全國到處跑。
直到遇見諸葛亮,兩個人在隆中促膝長談之後確定了奪取四川的戰略目標,從此之後劉備才告別流浪獲得了重要的根據地,也為劉備指明瞭統一天下的方向。
諸葛亮建議劉備奪取四川除了現實考慮之外,也和這裡是劉邦起家的根據地有關係。
所以,在《隆中對》中諸葛亮明白的告訴劉備“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那麼,有了四川之後怎麼進行全國統一戰爭呢?
諸葛亮也說的非常明白“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諸葛亮的意思是,佔領四川之後,先在這裡按兵不動,等天下的形勢有利的時候,分兵兩路北上討伐曹操,一路走當年劉邦走過的老路,奪取關中地區。另一路從荊州出發,北上直接攻擊曹操的大本營許昌。
戰略計劃制定好後,就看執行力如何了。
事實證明劉備等人的執行力還真是不錯,《隆中對》之後不久,四川就被拿下,雖然當地豪強多有不服,但是在諸葛亮的強力彈壓下很快就穩定了下來。
此時,天下三分已定。
北方是曹操政權,東南地區是孫權政權,大西南則在劉備控制之下。
根據諸葛亮的戰略,劉備和孫權交好,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對付曹操上。
不過,劉備和孫權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那就是荊州的歸屬問題。
對劉備來說,荊州作為一州之地不僅可以提供錢糧和軍士,也是他北上攻打曹魏的基地之一。
荊州是一定不能給孫權的。
但是,對孫權來說,偌大的荊州白白給了劉備顯然也不甘心。
個人認為,沒有處理好孫劉關於荊州地區的主權歸屬問題,也是劉備最終難以統一天下的根本原因之一!
得到四川之後,諸葛亮坐鎮成都,擔當了當年蕭何的角色,而劉備則開始積極準備北伐。
公元219年,劉備擊敗曹軍奪取漢中,進位漢中王。
同年,關羽率軍出荊州北上,大軍一路勢如破竹逼近許昌,曹操趕緊遷都避其鋒芒!
此時的劉備政權達到武功極盛,如果沒有孫權派人偷襲荊州,劉備和關羽兩路大軍即使不能徹底消滅曹操,但很可能會將曹操驅逐到黃河以北,為統一天下打下良好基礎!
可惜,不久之後荊州丟失,關羽也在麥城被俘。
這相當於斷掉了劉備的一隻胳膊。
此時,劉備只有兩個選擇:第一,預設事實,放棄荊州和孫權和好,統一天下這事從長計議。但是隻要北上,荊州這個地方是一定要拿下的。
第二,發兵攻打東吳,奪取東南沿海地區,和曹魏南北對峙,隨時準備北上。
劉備做了第二個選擇,並且不顧諸葛亮勸阻,執意討伐東吳。
劉備這麼著急估計和他的年齡很有關係,當時讓他已經62歲了,相當於現代的80+,可能他等不及了吧。
而且,此時劉備軍事實力強於東吳,劉備本人的指揮才能也不錯。從理論上來看,大軍順長江而下奪取東吳沒有技術上的障礙。
而曹魏剛被劉備兩路大軍教育,也不大可能在背後襲擊劉備,這也為他集中精力攻打東吳免去了後顧之憂。
所以,劉備選擇了先打東吳後滅曹魏的戰略。
沒想到東吳也不好對付,夷陵戰役的失敗讓劉備絕望,於是急火攻心在白帝城故去。
回覆列表
公元219年閏十月東吳背盟偷襲荊州,十二月關羽兵敗被殺。劉備這邊因為才經歷漢中之戰極需時間休整。公元220年又發生孟達降魏事件,以至漢中東部歸屬魏國。十月曹丕逼漢獻帝讓位。公元221年四月劉備稱帝,六月準備興師伐吳。七月吳班張南率軍攻打秭歸。蜀漢這邊並沒有記錄伐吳的原因。只知道諸葛亮和趙雲、秦宓等人反對伐吳。早在劉備伐吳前曹丕就詢問大臣劉備會不會伐吳,大臣都說不會。理由因為蜀漢是小國,名將也只有關羽也已經死了。只有劉曄講會的,理由有兩個。第一劉備的策略勢必耀武揚威顯示自己力量有餘。可以理解為以攻為守。第二劉備跟關羽義為君臣,恩若父子。關羽死了不報仇說不過去。曄(劉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荊州對於劉備非常重要,必須要奪回來。荊州是戰略要地,沒有荊州蜀漢只能困於益州。魏強吳弱,能攻的只有東吳。趙雲講要先伐魏,只要伐魏成功東吳就不成問題。跟東吳開戰不得卒解。這個我不認同難道伐魏就能卒解。曹魏的實力遠勝於蜀漢。這一點劉備是非常清楚的。先主固念曹氏之不可搖,而退息乎巖險。東吳這邊的認為劉備伐吳除了給關羽報仇外就是為恢復公元219年東吳偷襲荊州前的疆界。即以湘水為界,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屬蜀漢,以東江夏、桂陽、長沙屬東吳。志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在劉備親征時,吳人吳範預言戰後兩家必然恢復聯盟。但吳範並沒有講是蜀漢勝還是東吳勝。劉備盛兵西陵,範曰:"後當和親。”至於三國演議所說的劉備要打到建業殺了孫權為送羽報仇,而且把蜀漢的實力誇大。我認為報仇是虛的,奪回荊州才是主要目的。蜀漢當時的實力是三國中最弱小的。蜀漢根本沒有實力滅掉東吳,劉備也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劉備是要以戰逼和。
劉備伐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蜀漢政權是以荊州人為主體的。公元211年劉備帶三萬人入蜀,還有一批文武隨軍入蜀。公元213年諸葛亮、趙雲、張飛率軍入蜀,軍隊數目不詳,也有一批荊州文武入蜀。公元214年劉備得到蜀地後,也有不少荊州人入蜀。荊州是他們的老家,其父兄子弟宗族很多人還在荊州。光這一點蜀漢對荊州的影響力就不小。東吳得到荊州人就很防範荊州人,進入東吳政權高層的幾乎沒有。在東吳政權官當的比較大的也只有太常潘濬。後來就有人向孫權告潘濬要投蜀漢。因為蜀漢大將軍蔣琬是他表哥。 下面列一下在蜀漢為官的荊州人,兒孫輩就不列了。
南郡: 龐氏龐統、龐林、龐宏、龐統父親名字不詳。
馬氏馬良(侍中)、馬謖(參軍)、馬秉等。
向氏向朗(左將軍)、向寵、向充、向條等
習氏習楨(名亞於龐統)、習承業、習忠、習珍等。
楊氏楊儀(長史)、楊顒(主簿)等(早世,諸葛亮為之哭了三天。)
董氏董和(同諸葛亮共署府事)、董允(尚書令)等
羅氏羅蒙(廣漢太守)、羅憲等
呂氏呂乂(尚書令)、呂辰、呂雅等
鄧芝(車騎將軍)、廖化(右車騎將軍,史書記載廖化是世為沔南冠族,冠族指是豪門世族)、宗預(鎮軍大將軍)、鄧方(庲降都督)、黃柱(光祿勳)輔匡(右將軍)馮習(領軍統諸軍)、張南(別督)霍峻(梓潼太守)董恢(巴郡太守)、高詳(右將軍)
零陵郡: 蔣氏蔣琬(大將軍)、蔣顯、蔣斌、劉敏等(蔣琬同母異弟。跟王平一起鎮守漢中)劉巴(尚書令)、賴恭(太常)
江夏郡: 費氏費禕(大將軍)、費觀(江州都督)、費承、費恭等(費禕姑姑是劉璋的母親,費觀既劉璋表弟兼妹夫)
南陽郡: 劉邕(後將軍)、張存(荊州從事,跟龐統等人並稱楚之蘭芳)、傅彤(別督)、來敏(光祿大夫,荊州名族,父親官至三公)、王連(長史)、李嚴(中都護署府事)魏延(徵西大將軍,魏延當初是帶著私人武裝投劉備的,應該也是豪門世族)陳震(衛尉)、董厥(尚書令、大將軍)樊建(侍中、尚書令)、胡濟(右驃騎將軍)、郭攸之(侍中)
長沙郡: 劉封(中郎將)
武陵郡: 廖立(跟龐統並稱楚之良才)
東吳雖然暫時奪得荊州,但統治並不穩。公元220年時零陵郡習珍舉七縣起事,並聯合武陵太守樊胄起事。潘濬率軍包圍習珍並勸降。習對潘濬講:“我必為漢鬼,不為吳臣,不可逼也。”後糧、箭皆盡,習珍對部下講:受漢厚恩,不得不報之以死。諸君何為者?然後自殺,受漢厚恩當然不是漢朝,而是指漢中王劉備。公元221年七月劉備興師伐吳,武陵郡的五谿蠻夷就派人過來告知響應。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東吳派步騭從交州率軍萬人進駐長沙郡益陽縣防備。會劉備東下,武陵蠻夷蠢動,權(孫權)遂命騭(步騭)上益陽。在公元222年時零陵、桂陽等郡也有豪強起事,但那時劉備已經兵敗無法支援,步騭率軍平定。而零、桂諸郡猶相驚擾,處處阻兵,騭(步騭)周旋征討,皆平之。
東吳在偷襲荊州後,孫權就想趁機攻入蜀地。當時呂蒙率大軍駐江陵,孫權親率大軍軍駐公安,陸遜率軍駐秭歸。孫權還把關羽的人頭送到曹操那裡去,曹操表奏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孫權接著派人進貢。孫權還任命周泰為漢中太守,劉璋為益州牧。從法理上否定劉備這個益州牧,也有以劉璋引誘其舊部的意圖。三國志:後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權復以劉璋為益州牧,駐秭歸。但是孫權暫時沒有行動,原因有三個。第一荊州人尚未歸附,孫權採用陸遜建議安撫荊州人。原荊州從事潘濬在家閉門不出。孫權親自上門去請。潘濬趴在床上流淚不止,最終讓孫權一番勸辭感動。零陵、武陵的叛亂能迅速平定,得益於潘濬。第二呂蒙突然病逝,這打亂計劃。至於不少人講因為他殺了關羽,所以孫權要除了他。這是無稽之談,不值得一駁。第三荊州大疫,這一年荊州發生大疫。劉備當然清楚孫權在打益州的主意,所以先下手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