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悅星

    元二是王維的好朋友,元二去新疆庫車出差,渭城是現在咸陽,在唐朝有個咸陽驛站,從長安城出發到咸陽驛站需要行走一天,大概六七十里路程送好友出差,可見王維與元二的友情深厚。

  • 2 # 胖哥談天下

    王維送別元二去安西,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元二是奉朝廷之命前往安西履職!

  • 3 # Mryin716

    這首詩是詩人送別友人元二出使安西時所做,渭城即是今日的西安,安西是唐朝當時設立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大約在現在的新疆庫車。長長的路途中及至到了安西也沒有認識的人了,表述了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不捨之情。全文應譯:渭城早晨的一場春雨沾溼了輕塵,客舍周圍青青的柳樹格外清新。老朋友再乾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沒有老熟人了……

  • 4 # 人生在世詩酒花

    《渭城曲》別名《送元二使安西》,作者唐代王維。解題,我們可以看出,王維要送元二去安西,也就是一首送別詩。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所表達的含義我們都太熟悉啦,就不做贅述,折柳送別。

    王維送元二幹嘛?

    那我們要注意題目中的幾個詞:

    元二,作者的朋友,元常,因在家中排名老二,所以稱元二。

    安西:唐朝安西都護府,也就是現在新疆維吾爾庫車縣。

    使:動詞,出使。就是受朝廷委派去某地做官的意思。

    因此,這首詩是因朋友去新疆做官而寫的一首送別詩。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此詩是因元二要去新疆服役或被貶而作。原因是新疆地處偏遠,古代多是流放之地。

    但我個人更傾向於做官,安西都護府在唐朝最大管轄範圍曾一度包括天山南北,並至蔥嶺以西至達波斯。出使,意指派遣使臣;接受使命出訪外國或長駐國外。如我們所知的張騫出使西域。而如果是被貶官,應說是左遷或謫守。

    個人理解,不吝賜教。

  • 5 # 雸夜青藜

    西出Sunny有多少路?終只擇其一。一個“不捨”而已。王維在其詩意裡已寫明,再問,唯一的答案只有他二人知道。去問他們了。希望所有人莫再掘棺撬板,以詩的主旨意思解讀詩境就好。

  • 6 # 冷雨秋思399

    此詩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後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三疊”。詩題又名“送元二使安西”。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元二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都護府,王維到渭城為之餞行,因作這首七絕。

  • 7 # 房車百科書

    渭城曲還有個小標題是:送元二使安西,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庫車附近。就是王維送別朋友出使安西都護府,朋友的具體名字無處考證。

  • 8 # 東湖聽語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是王維送好朋友元二去西北邊疆(今新疆庫車)時所作,元二是奉朝廷之命前往安西任職做官。在唐代,長安以西多在渭城送別,也就是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今咸陽附近。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詩的前兩句明寫春景,暗寓離別,形象生動地道出了詩人對將要去荒涼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戀和牽掛。前往安西的路上免不了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嚐盡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

    接下來的三四句已到了離別的時候,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不知從何說起,所有的情感都盡在這杯酒裡。朋友啊,要知道西出陽關之後就再也難見到老朋友了。詩人這時沒有說出的話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

    這首詩把我們普通人送別遠行摯友時的情愫描寫得淋漓盡致,適合於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後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 9 # 寒柏隴臥子

    作者簡介

    王維(公元701—761年),字摩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省祁縣)人。其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西),遂成為河東人。

    (另:關於王維的生逝年代,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公元698年—759年。此資訊,僅供大家參考、查閱。)

    唐開元九年(公元721年)進士,歷任大樂丞、殿中侍御史、給事中。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安祿山攻陷長安,王維被擒,後迫受偽職。戰亂平息後,其二弟在朝中多方活動,並奏請皇上請求用自己的官職換得大哥王維的平安。唐肅宗看在其弟的面子上,同時也欣賞王維的才華,便將王維輕罪處理,降職為太子中允。肅宗乾元二年官至尚書右丞,世人稱作王右丞。晚年居住在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

    王維不僅是詩人,也是畫家。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還擅長音樂,詩和畫都很有名,他的田園詩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北宋蘇軾在《東坡志林》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的山水詩也很有特色,與孟浩然等形成唐代的山水詩派,但其有些詩表現了消極情調,著有《王右丞集》。

    《渭城曲》簡析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⑴ 別名《送元二使安西》:又作《贈別》、《陽關曲》、《陽關三疊》。

    元二:姓元,排列老二,王維之友,生平不詳。

    使:出使的意思。(又作“赴”)

    安西: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設定安西都護府,治所交河城,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⑵ 第一句:寫送別的地點、時間與當時的天氣。

    渭城:原秦國都城咸陽,漢武帝時改名渭城。在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的雨。

    浥輕塵:雨後塵土不揚的意思。

    ⑶ 第二句:寫自己在楊柳遮映的客棧裡為元二餞行。

    客舍:指客棧、旅舍。

    柳色新:柳樹發芽,一片青色。(又作“楊柳春”)

    ⑷ 第三句:寫自己勸元二再乾一杯酒。

    君:指元二。

    ⑸ 第四句:寫作者告訴元二,西出陽關就沒有舊友了。

    陽關:現在的甘肅省敦煌市西南。

    故人:意指老朋友。

    沈德潛曾說:“陽關在中國(這裡指中原地帶)外,安西更在陽關外,言陽關己無故人矣,況安西呼?”

    用此來勸酒,更顯情真意摯。唐代樂工曾將此詩編入樂曲中,並把最後一句反覆重疊歌唱,故又名《陽關三疊》。

    結語

    這是一首十分著名的詩,內容為春日餞別,情意綿綿。此詩集中的表現了送別朋友時的深情厚誼,在後來很長一段時期,成為流行傳唱的送別歌曲。

    作者王維的老朋友即將到遙遠偏僻、人生地疏的地方去,心中不免充滿了依依惜別之情,但調子稍顯低沉了些。

    參考資料:《舊唐書·王維傳》、《唐詩一百首》。

  • 10 # 淡看雲起看紅樓

    原文

    王維的《渭城曲》是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一首送別詩。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在初春微雨的早上,王維去給好朋友元二送行。雨絲打溼了地面,柳枝剛剛萌出新芽。景色清新,卻要和朋友離別了。多喝一杯酒吧!出了陽關就沒有老朋友相伴了。

    這首詩前兩句寫景鋪墊,後兩句抒發離情,情景交融,極富感染力。全詩沒有一個“別”字,舉起酒杯的動作卻道盡深深的惜別之情。

    《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後樂人譜曲,名為“陽關三疊”。

    渭城:地名,古長安附近。

    元二:詩人的朋友,姓元,排行第二,故稱“元二”。

    使:出使,去。

    安西:地名,就是是唐朝安西都護府。

    浥:沾溼。

    柳色新:柳樹剛剛發芽。此處寫柳,也有“折楊柳”之意。“折楊柳”為詞牌名,傳說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帶來《德摩訶兜勒曲》, 樂師李延年根據此曲作了新聲二十八解,魏晉時古辭失傳。 晉太康末年,洛陽流傳《折楊柳》歌,內容大都是講士兵勞苦, 後來被用來表達惜別之辭。

    盡:乾杯。

    陽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設定關隘,因在玉門關之南,南為“陽”,因而名曰“陽關”。陽關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

    背景

    《渭城曲》詩題又名《送元二使安西》,顧名思義,就是朋友元二要去安西。元二奉朝廷之命去安西都護府上任,這是王維到渭城為他餞行而作的詩。

    安西就是唐朝安西都護府,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位於龜茲城,即現在的新疆庫車。

    陽關以西是大漠黃沙,王維另有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描寫的就是這種空曠、荒涼的場景。

    西出陽關後長途跋涉,異常艱辛。安西都護府在西北邊陲,苦寒之地,自然條件惡劣,物資匱乏。王之渙詩“春風不度玉門關”,何況安西比玉門關還遠。

    “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不僅是依依惜別,還有對朋友的擔心、勸慰。

    詩人

    王維是唐朝開元年間人,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後人又稱“王右丞”。

    我一直歎服我們的古詩詞文字之美,意境之遠,王維的詩完美詮釋了這一點。

    王維的大多數詩都是山水田園之作,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王維的詩清新淡遠,自然脫俗,其山水詩的成就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幾乎每首詩都蘊含著一幅畫。蘇軾評價其詩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通道,詩文意蘊悠長,有“詩佛”之稱。這更使他的詩添了閒適、恬淡、悠遠、空靈之感。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終南別業》)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積雨輞川莊作》)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

    ----(《輞川別業》)

    這些詩句都美不勝收。

    《紅樓夢》中有一個美好的事件,就是香菱學詩。

    “慕雅女雅集苦吟詩”一回,香菱請林黛玉教她作詩。

    香菱先說喜歡陸游的“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覺得有趣。林黛玉卻不以為然。

    黛玉道:“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裡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林黛玉不喜歡李商隱的詩,又認為陸游的詩淺近,卻很推崇王維。她讓香菱以王維的詩打底子。

    林黛玉認為一首好詩,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都可以不對。如果意趣真,連詞句都不用修飾了,這叫做“不以詞害意”。王維的詩作不僅符合林黛玉的要求,而且他超凡脫俗的風格更合她的脾性。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的這首《竹裡館》,更適合在瀟湘館裡吟誦吧!

  • 11 # 麓風軒

    《渭城曲》,又名《陽關曲》、《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701-761年)的名篇。王維有位好友,叫做元二(原名元常),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都護府,王維到渭城為之餞行,於是寫下了這首千古佳作。

    全詩如下: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全詩以洗盡雕飾、明朗自然語言抒發別情,寫得情景交融,韻味深永,格調上一掃過去離別詩的纏綿悱惻,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寫出了盛唐時期的文化自信。

    因這一首詩,有了一支流傳千古的名曲——《陽關曲》。

    因這一首詩,也了有一個流傳千古懸念——王維究竟送元二去幹什麼?

    詩後註解是元二受委派“出使”安西都護府,其他語焉不詳。查閱唐代史書和文獻資料,對元二這個人的身份也知之甚少,那麼我們只有透過大膽推測、小心求證來揭開這一神秘面紗——

    (圖:《渭城曲》詩境)

    一、首先,從元二要去的目的地——“安西”說起

    安西是個什麼地方呢?

    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實際上就是大唐帝國的西域屏障。

    唐王朝效仿漢代都護府的建制,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唐朝設西州都護府,同年9月在交河城設安西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其統轄安西四鎮,最大管轄範圍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並至蔥嶺以西至達波斯,在武周時期北庭都護府分立之後,安西都護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

    為維護唐朝在西域的主權, 都護府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其中安西都護府有鎮兵二萬四千人。

    龍朔二年(662年)之後,吐蕃和唐朝反覆爭奪安西四鎮,此處幾度易手。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大量安西都護府駐軍被調往內地參與平叛,導致安西都護府空虛,吐蕃趁機進兵安西,直到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鎮相繼完全陷落。

    (圖:公元685年前後的安西都護府)

    二、其次,看看唐代在安西都護府的編制和管理

    安西都護府既是唐在西域的最高行政機關,又是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其機構完善,官有定員,職有專任,所有軍事民政事務都有專門機構負責。

    唐中央在安西大都護府設大都護府一人,是主管官,從二品,是唐朝高品命官,其位僅次於三公,與尚書僕射同列。

    開元四年以後,朝廷通常委派宗王遙領其職。大都護以下官員,有副大都護二人,從三品。副都護二人,正四品。都護府機關直屬官員有長史,司馬,錄事參軍各一人,錄事二人,以及正七品級的功、倉、戶、,兵、法等各曹參軍各一人,主管機關日常事務及民政,賦稅,軍事,司法,人事,文秘等工作,等等。

    重要一點,上面這些人員都是有官品和職位的。

    那麼,這些官員遠在邊陲如何監察呢?

    唐中央政府為了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在中央設定了監察機構——御史臺,負責監察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

    王維就曾擔任監察御史,出使安西的經歷。

    其生平介紹: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調任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擔任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

    (圖:詩人王維)

    三、再次,看王維創作此詩的時代背景

    王維所處的年代,各種民族衝突加劇,唐王朝不斷受到了來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擾。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大逸戰勝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維以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沿途他寫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邊塞名篇。

    《渭城曲》是王維晚年之作,創作年代在“安史之亂”以後。

    前面講到,“安史之亂”後,大量安西都護府駐軍被調往內地參與平叛,導致安西都護府空虛,吐蕃趁機進兵安西,此時,中央又調派人員奔赴安西。

    《渭城曲》的主人公“元二”,就在這個時候出使安西。

    據《資治通鑑》至德元年(756)七月載:“徵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載:“上至鳳翔旬日,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會”。故當知“安史之亂”暴發後,邊兵大量內調,此詩約作於送友人即將奔赴安西之時。

    (圖:安西都護府所在地交河故城)

    四、最後,基於上述分析後的推測與判斷

    1、從《渭城曲》可以判斷以下資訊——

    第一,元二不是武將或者士兵,兩人吟詩喝酒,應酬唱和,應該是個文人或文官;

    第二,王維連他的名字就不叫,而是直呼“元二”,應該官職在王維之下,年紀比王維輕,兩人很熟。

    第三,元二在史書文獻中沒有記錄,應該是個體制內無足輕重的人員。

    2、那麼,唐朝政府派往安西的文官有些什麼官職呢?目前所瞭解的,一般有三類:判官、司直、監察御史——

    一是監察御史。《新唐書·百官志三》:“監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縣,獄訟、軍戎、祭祀、營作、太府出納皆蒞焉;知朝堂左右廂及百司綱目。”而王維曾經出使安西就是“監察御史”的身份。

    二是判官,地方長官的僚屬,從五品或者正六品,輔理政事,相當於幕僚,上面交代了,王維後來升職擔任了河西節度幕判官。

    三是司直,唐朝時,司直為六品官員,奉旨巡察四方,複核各地的案件,跟司法有關。

    3、從王維前後三首詩可以得到應證

    “安史之亂”後,吐蕃趁機進兵安西,中央又調派人員奔赴安西。王維與此同期的詩作首:

    一是送《送張判官赴河西》;

    二是《送劉司直赴安西》;

    第三首就是《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圖:《渭城曲》詩境)

    4、從這三首詩,我們可以大致判斷元二的官品、年齡特徵

    判官從五品或者正六品,司直是六品官員,應該都是有級別的,王維雖然跟他們關係很好,寫詩的時候還是使用了他們的頭銜,以顯示尊重。

    元二顯然不是這兩種身份,第一,前面已經派了人,不必要再派;第二,王維直呼其名,應該沒有什麼官職,或者官職與王維相當但年齡更小,或者年齡相仿而官位更低。

    5、綜合以上資訊,初步判斷——

    判官、司直都不是,元二最有可能的就是“監察御史”的身份,是王維的好友兼曾經的小同事。王維最早就是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安西的,但是現在年齡按算有50多歲了,作為曾經的“監察御史”,來為新任“監察御史”送行。

    那麼,“監察御史”符合元二的身份嗎?正好符合其特徵。《唐六典》記載:監察御史的官等為正八品上。基本上就沒有官品了!

    但是,監察御史在三院御史中,雖然品位最低,但其職權不輕且較為廣泛,出去監察,代表的是御史臺,所以很多事都可以過問,甚至可以彈劾違法亂紀和不稱職的官員。

    (圖:《渭城曲》詩境)

    五、問題結論——揭開千古謎團

    元二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都護府去幹什麼呢?最大的可能就是以“監察御史”出使安西。

    具體去幹什麼呢?根據《唐六典》上記載“監察御史”出使的工作,就是去“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

    參考文獻:

    《全唐詩》、《資治通鑑》、《舊唐書》、《新唐書》、《安西與北庭--唐代西陲邊政研究》、《唐代御史臺的基本職責》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等不到的人,是不是要儘快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