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據說萬曆想辦一個宴會,都被張居正說成鋪張浪費,從而否決,很多的衣食住行不像一個皇帝該有的,非常的節儉。但是張居正的轎子都有40多平方米,一室一廳一衛,2個僕人,30多個抬轎的,場面及其豪華氣派,蓋過皇帝的威風。既然張先生是,心學門派的,知行合一。為什麼他要求萬曆很嚴格,對自己的出行卻奢侈呢?既然知行合一,他自己也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呀。
11
回覆列表
  • 1 # 儒者讀書

    先一句總評:溫柔鄉,英雄冢!

    對於張居正的生活作風,我們可以知道,他的前半生和奢侈並不太搭,但是當他做出了很大的成績,他的生活作風慢慢的就腐化了,以至於對他之前的成績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不過大多數人對張居正的生活作風並不反感,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他應得的!力挽狂瀾於為難之間,為大明王朝續命,古往今來,能有如此成績者寥寥無幾,張居正有享受的資格!

    現在我們再來談一談他對萬曆,其實張居正對皇權的畏懼感沒有那麼強烈,對於萬曆他也有點看孩子的感覺,他認為自己做出了那麼好的成績,我享受一下,怎麼不行,這跟唐玄宗很像。對萬曆呢,他覺得你是皇帝啊,怎麼能貪圖享受,必須保持節儉,勵精圖治,給我做事的後盾。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張居正其實也是有缺點的,雖然他跟心學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他也迫害過同為心學傳人但有“異端”思想的何心隱。我認為是他的個性和地位導致了他後來的腐化,也是有點可惜。

    以上為本人拙見,有不當之處,還請指正。

  • 2 # 墨小生i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說張居正奢侈的人,基本上都會拿你說的這件事做文章,張居正確實奢侈了一回,但是這件事是有背景的,不是張居正自己要搞這麼大的場面,是太后為了照顧張居正特意安排的,張居正只是沒有拒絕而已。當時的情況是,在張居正的萬曆新政改革剛搞出來點名堂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兒,他父親去世了,在此之前,張居正已經很多年沒有回過老家了,按照儒家的祖宗禮法,父母去世了要回家守孝三年,於是張居正向萬曆皇帝還有太后請求回家守孝,當時萬曆還小,萬曆他媽也就是太后不肯放張居正走,他娘倆非常信任也非常依賴張居正,朝中幾乎所有大事兒都靠張居正撐著,這就讓張居正很為難,然而讓人特別生氣的是,朝中對於要不要讓張居正回家守孝產生了特別大的爭議,背地裡說什麼的都有,甚至有些話讓張居正特別寒心,你想啊,張居正再厲害,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本來老父親去世對他打擊就挺大的,現在因為這件事大家又在背後亂搞,換誰誰都受不了,他一心為國,還遭這等非議,就是從那以後,張居正的性情發生了一些改變,做事的風格跟以往也不太一樣了,可能是張居正自己覺得委屈了吧,當太后批准他回家辦喪事的時候,張居正沒有拒絕太后給他的特權,也就是你說的坐轎子的這個事兒!

  • 3 # 就圖個樂兒

    對於皇上的嚴格,第一來說是因為張居正作為內閣首輔,希望皇上從小養成勤儉治國的習慣,同時這也是李太后極力贊成的。

  • 4 # 豔豔色彩幽默間

    當然,這並不是代表我鄙視、看輕張首輔,我反而覺得他更真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聖賢也不可能做到完人。

    張居正其人,因其巨大的歷史貢獻,被後世贊為“宰相之傑”,居功甚偉,無限風光。張居正的“萬曆新政”改革,使原已垂危的大明王朝生命得以延續,具有重大的歷史功績,是“萬曆中興”貢獻最大的人物。

    萬曆初期,國庫財富創造了明朝歷史中的最高紀錄,存糧可用十年,存銀共計一千萬兩。國泰民安,軍事稱霸,這都是張居正的功勞!非常厲害!如果沒有張居正,後面的“萬曆三大徵”也不可能有!當然了,萬曆三大徵也敗光了張居正時期所有的積蓄!

    題主提到的張居正的轎子都有40多平方米,一室一廳一衛,2個僕人,30多個抬轎的,場面及其豪華氣派,蓋過皇帝的威風。這件事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在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就有提到。

    那時張居正作為首輔,奉旨離京為老父親辦理喪事。張大人此行,可謂極其風光體面,極其耀武揚威,可不簡單是轎子大,抬轎子的人多。除了肅靜迴避的儀仗隊,隨從的侍衛中,引人注目的是一隊鳥銃手,乃是總兵戚繼光所委派。

    張居正轎子復原圖

    張居正從北京至老家江陵,一千多里路的行程中,“五步一井,以清路塵,十步一廬,以備茶灶”。為了使這頂巨無霸式的大轎暢行無阻,有的路要拓寬,有的橋要加固,勞師動眾,驚擾官民。夠威風吧?衣錦還鄉!

    張居正是個強人,強人的缺點,在得意時常常想不到不得意時,這也註定了他以後的悲劇!他死後被人彈劾,其中有一條,就是說他“歸喪沿途,五步鑿一井,十步蓋一廬。”極其奢侈!雖然這是政敵誇大其詞的落井下石,但也從側面說明,張居正本人奢侈,也比較好大喜功!

    作為首輔,執政近15年,張居正確實做出了政績,為世公認。可他沒有想過,強人再強,不可能永遠如日中天!君為臣綱,大臣搶了天子的風頭,秋後算賬是不可避免的!

    其實,你說張大人自己沒有意識到,這麼高調、張狂,不會招人非議嗎?張大人本是想有所收斂的,這麼一抬32人的大轎子,是由真定起駕,而並非北京城!說明他內心是有顧忌的。

    這麼大一頂轎子,皇帝不知情?誰隱瞞了呢?是錦衣衛主管,大太監馮保,也是張居正的鐵哥們!所以,這樣一來,內閣首輔兼皇帝老師的張大人,更有點肆無忌憚,有恃無恐,這也預示了他的悲慘結局。

    你說,張居正真的那麼可惡,那麼奢侈,那麼斂財嗎?作為天子之下第一人,內閣首輔,改革重臣,宰相之傑,他死後被抄家,僅搜出黃金萬餘兩,白銀十萬餘兩,不足大太監馮保的十分之一!

    水至清則無魚,生活在明朝中後期,張居正也不能免俗地做個純粹的清官,他也拉幫結派、貪汙受賄,生活奢侈,妻妾成群。

    可我認為憑張首輔的功績,一切都在可承受範圍內。而僅因為他曾對皇帝太過嚴格,他死後就要被萬曆皇帝清算、抄家、削勳,甚至要鞭屍,萬曆皇帝已經不能用,變態來形容了!

    對於萬曆,我只想說,“明不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

    對於張居正,我只想說,利國利民不利官,矯國矯君不矯己。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任何時候都沒有錯!

  • 5 # 莫菲斯特

    做一國的總理大臣再不擺擺譜,過去那麼多的王爺和皇室成員那個不想在他面前裝B,就是現代社會,就是他孃的二代還互相看不順眼呢,劣根性的低智商人群太多,作為聰明人的他是適應舉動。

  • 6 # 營三千

    帝王,作為一個國家的符號化的象徵,必須具有除了專一以外的其他一切美德,雖然這樣的帝王只存在於理想之中。而大臣這種道德上的負擔少一點。更何況以明代官員那坑爹的基本工資水平,貪汙腐化簡直成了預設必修課,老張也是見怪不怪了。張居正雖然與心學有淵源,但別忘了他在打擊心學門人的時候也是絲毫不手軟,對於心學的態度,他是比較實用主義的,並不可能因為心學的玄妙理論而轉變自己的實際行動。但是,張居正從內心深處同時還是有理想主義的成分的,而之前的隆慶和嘉靖與他理想中的君王都相去甚遠,於是,當他看見一個靈魂白板的朱翊鈞時,一個構思完美的“帝王養成計劃”在他心中醞釀……他以理想主義的態度對朱翊鈞,而以實用主義的態度對自己,才造就了這麼一個自相矛盾的狀態。

    自己在外頭貪汙腐化,而勸君王節儉,在明代早有先例,大臣自己胡搞而勸諫君王節儉其實比較常見啦,張居正的前前任首輔徐階就是這麼幹的,自家在江南當大地主,兼併良田萬頃,同時還各種勸諫嘉靖少花錢……所以,張居正只不過是循著徐階的路子走而已,心理上沒啥壓力。

    而且,張居正在歸葬途中乘坐的豪華大轎子,其實也不是他自個兒的主意,而是真定知府錢普為了拍馬屁而搞的,張居正呢也就樂享其成,沒有拒絕,終歸是意志不堅定啊。同理,張居正的其他種種奢侈舉動,有一多半都是地方上下級官員逢迎拍馬的產物,張居正是被動接受,而非主動去搞——雖然說被動接受也不太應該。

    張居正得勢的時候,其他人是這樣的拍馬屁,而他失勢之後,其他人也是這樣的落井下石,順著萬曆的意思,給他整黑材料,所以,張居正的種種“奢靡”罪狀,其實也不完全是真實的,有演繹和誇大的成分。

    值得嘆息的是萬曆和張居正這對君臣的關係,想當年啊,萬曆還是個小正太的時候,也曾對張居正說過:“先帝雅好珠玉,朕思此物,飢不可食,寒不可衣,好之何用?”這樣充滿大道理的話。誰能想到,長大之後的他會變成那樣好聚斂的白胖子呢……

  • 7 # 柴可夫斯基蘿蔔司機

    廢話,至今我都沒見過中層要比低層清苦的,更別說高層了,層次級別在中國5000年曆史有一定的弊端,但為何仍然存在,這些說明有一定的道理,中層必定是呈上起下的作用,所以層次的分明必須清楚,這已經不是中國的歷史了,全球其實都一樣。

  • 8 # 美之星暖通

    張居正奉行的是威權政治,典型的以法治國。儀仗與排場,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張居正治國,目標是富國強兵,核心是績效考核。有三大重點。第一是考成法,和現在世界500強使用的平衡計分卡KPI績效考核方式幾乎一樣。但是張居正的執行程度,比世界500強更加深刻和徹底。張居正根本就沒有為廉政放在考核範圍內。他最討厭的就是自命清高,為官清廉但是卻毫無政績的官員。第二是稅務改革。首先丈量土地,然後基於土地資料,執行一條鞭法(即攤丁入畝),簡化了收稅流程和收稅專案。稅賦制度的執行程度,是張居正績效考核的核心標準。只有能給大明朝掙到錢的官員才是好官!而不是那些沽名釣譽,自命清高之輩。他寧願用一年能賺了1000萬貪汙500萬的壞蛋,也不願意用一年賺100萬從不貪汙的好人!第三強兵。任用戚繼光、李成梁,建立長城防線,防禦蒙古,女真諸族。戚繼光李成梁,作戰勇猛,但是人品不行。他們對張居正、太監馮保都進行過大量行賄,張居正回家探親時,戚繼光嚴重違紀,派遣火槍營做護衛。但是,張居正只看軍功,不論其他。張居正這個人,生活作風問題本來就疑點重重。他和李太后的關係不清不楚,他和太監馮保搞政治聯盟,打擊反抗勢力,貪汙受賄屢見不鮮(假如張居正治國失敗,那麼這一段就叫:與太監勾結,狼狽為奸,把持朝政。歷史只會偏袒成功者。)。萬曆皇帝一直對這個“毫無仁義”的張居正懷恨在心,張居正死後,萬曆對其掘墳抄家。歷史上任何一個改革者,都沒有什麼好的下場!張居正沒被凌遲處死,已經相當不錯了。

  • 9 # 趙世瑜

    這個問題,由於通俗歷史作品(比如《明朝那些事兒》)和影視作品搞得比較亂,很明顯缺乏史學的專業訓練,所以還是有必要說一說。其實重點不在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而是希望廣大讀者對歷史通俗作品要有謹慎的態度,不能隨便相信。當然啦,即使對我說的,也不一定相信,還要經過自己的認真考察。

    張居正不僅是萬曆小皇帝的老師,也是他父親隆慶皇帝做太子時的老師,對小孩子要講一些做人的準則,屬於大道理那種,是他的責任,至於成年人以後許多複雜的事情,這個時候即使講也未必聽得懂。這裡不是為張居正開脫,想想今天就明白了。當了那麼大的官,自然有許多人趕著來拍馬屁,比如張居正死後被人罵得最多的,是他回老家的時候,地方官爭相討好他,這個後來都被歸罪於張居正,實在有點冤枉他。

    “張居正奉旨歸葬,所經由藩臬守巡迓而跪者十之五六,居正意未慊,檄使持庭參吏部尚書禮。至是無不長跪者,臺使越界趨迎畢,卽身為前驅,約束吏卒”。就是說的這段。該文也說到大家經常說的張居正的車馬多麼豪華,吃的東西多麼講究,這個當然不會完全是捕風捉影,因為張居正畢竟到了那麼高的地位。但是否有誇大之辭,還是有可能的。因為這出自名人的筆記,焦竑的《玉堂叢語》卷八。大家知道文人的筆記有許多是道聽途說,不是實錄。而我們遍檢在朝堂之上彈劾張居正的奏章,幾乎很少有人把他生活腐化當作主要罪狀的。

    那麼,在朝堂上言官們批評張居正什麼呢?我們舉幾條史料看看:

    “萬曆丙子某月,御史劉臺疏劾大學士張居正罪狀。一謂傾謀逐去髙拱;一謂私許成國公朱希忠身後䘏典;一謂援引張四維入閣,張瀚入吏部;一謂創為隨事考成之法,欲以總攬威權,及因御史俞一貫不聽指授,借回道考察之例,謫調南京;一謂遼王獲罪遷發,居正有力;一謂居正諸子夤縁科第;一謂湖廣鄉里親戚及官於湖廣;但為居正所私厚者,無不拔置要路;一謂排抑言官;一謂於原籍大起私第,騷動一方;一謂黃州生員之事,以私意擬㫖重處;一謂居正之貪不在文官,而在武臣,不在腹裡,而在邉鄙”(王樵《方麓集》卷七)。

    “蓋自張居正以權開禍,而繼者遂齧指相戒”(沈國元《兩朝從信録》卷十七)。

    基本上意思就是張居正做事情,都是利用手中權力,任意妄為。只有一條模糊地暗示他接受鎮守邊疆的武將的賄賂。就是民間流傳的戚繼光給他獻壯陽藥這類無聊的事情。

    萬曆時期在張居正之後的閣臣王錫爵曾經感慨說:“已讀九卿潘季馴等疏,則又嘆曰:誤矣,奈何反追為張居正訟?已趨召至中途,讀孫、蔡二御史疏,則又嘆曰:誤矣,奈何以小矇盡汙人生平大節!”(《王文肅公文集》卷三)這是說,他看到潘季馴為張居正開脫的奏章,感嘆他不明白這是皇帝要搞他,說這些話沒用;看到兩個御史攻擊張居正的奏章,則感嘆為什麼要用這些小毛病來詆譭張居正的大節。

    大家都知道,張居正在位期間搞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這必然要得罪一大批既得利益者。很多時候他自己也說,在朝廷上大家都反對他,全靠他用權力硬壓下去,才得以推行。所以最討厭他的就是那些言官,認為他不能接受反對意見,何況後面還有人唆使。包括當時流傳甚廣的海瑞批評張居正的奏章,經查是偽造的,是有人利用海瑞的名望來詆譭張居正,印這些小冊子是為了賺錢。(“蕪湖革退生員王律偽造海瑞指斥張居正奏稿,糾串農民曽昂刋刻售賣,射利事發”。萬曆十一年五月初二日孫惟誠《忌諱冒昧上言幹瀆天威無任戰兢隕越俟命之至邪臣獻媚乞賜重究以雪寃憤疏》)。很多材料,這裡不能一一列舉。

    我這裡當然不是說張居正生活多麼簡樸,多麼兩袖清風,但是不是是個生活作風極其腐化的人?恐怕沒有太多證據。至於要把一個人整倒,經常在生活作風和貪汙上做文章,是最容易引起老百姓共鳴的做法,這一點,我想大家已經見得太多了吧?

  • 10 # 平夷上將

    先講個故事:昔,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掃六合,出征時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連部下也開始擔心會不會太過份,王翦才說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國全國士兵盡交到自己手中,此時唯有向秦王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藉此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

    人或以為張居正晚年之奢靡是其汙點,我看不然,以太嶽之明,豈不知奢靡之禍耶?

    當是時,張居正位居宰輔,權掌中樞,執天下之大柄,如果不圖享樂,像曹操或者楊堅那樣玩弄權謀,從明代的政治體制看,其結局是否會更好些呢?後人又會怎麼看呢?

  • 11 # 素月墨羽YH

    這是一種手段,知道王安石麼?王安石就是一個石頭,結果他的改革根本推行不下去,張居正用這種方式來推行改革而已,說他奢侈是因為後人黑他,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張居正最後抄家不過二十多萬白銀,這是一個首輔,二十多萬能叫奢侈麼?

  • 12 # 行者44319542

    以張居正的英明,不在其他方面奢侈,而出行在大庭廣眾時做很大的排場,奢華甚至超過皇帝,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向老百姓,特別是向在改革中受損受壓的既得利益集團宣示:他的權威比皇帝還大,改革不容阻擋。從他死後利益集團的反撲,也證明了他高調出行是有針對性的。最近出現了一些錯誤的歷史觀,故意攪亂老百姓的價值觀。不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對正面人物吹毛吹疵,求全備則;對反面人物則是垃圾堆裡撿寶貝。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再反面的人物也會有一些優點。但要堅持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哲學觀。主客上是否維護群眾和國家利益,是否推動社會歷史進步是判斷歷史人物的根本標準。

  • 13 # 中小企業法務諮詢

    同為帝師,張居正不如王守政!萬曆皇帝,在家事.國事.天下事面前,堪稱諸葛一生不糊塗,明萬曆時期雖黨爭嚴重,帝幼年登基,雖幾十年不臨朝,然天下盡在掌控中,天下文武德才優劣皆在心中!一一堪稱一代英明君王!!

  • 14 # 關山硯

    俗話說:“清亡於乾隆,明亡於萬曆”,這句話一點也不為過。明朝皇帝罷工不上朝的有很多,萬曆絕對算得上是其中的翹楚。萬曆消極怠工三十餘年,但是國內外卻平穩發展,也沒有發生很大的動亂,這一點也要歸功於當朝首輔張居正。

    萬曆即位時不過是一個三歲小兒,在慈聖皇太后和張居正的雙重管教之下,萬曆只有謹遵命令的份。對萬曆的一生影響深遠、甚至直接影響他後期罷工的人,則是他年少時無比信賴的老師張居正。

    李太后雖然是萬曆的生母,但是對於這位小皇帝的教養主要是張居正負責。小時候的萬曆讀什麼書、看什麼經、請什麼老師都要張居正一一過目。萬曆對書法感興趣,張居正一句:“書法對蒼生並無益”就取消他所有的書法課。

    張居正位高權重,同時又肩負小皇帝的教育之責,對他的管教極為嚴格,甚至還涉及到小皇帝的經濟方面。張居正對萬曆管控之嚴,甚至經常讓這位九五之尊的君主,身上都沒有錢來賞賜宮女,不得不記錄在小冊子上等以後有錢了再兌現。

    張居正不僅對萬曆如此掌控,甚至還牽扯到萬曆的母親和外祖父。萬曆曾想為母親修理寢殿,張居正卻認為各宮殿已經富麗完美,無需再加以修飾;李太后曾經想自己出資修築涿州娘娘廟,後來聽從了張居正的勸告,改成了修築北京城外的橋樑;萬曆的外祖父更因為收入不足,被迫私收公家物品而被當眾申飭。如此種種,都體現了張居正對萬曆以及身邊人的嚴苛。

    在傳統的思想道德要求下,張居正既然要求萬曆如此節儉,那麼自己又是如何做的呢?

    與自己口中崇尚節儉的要求相反,私底下的張居正可謂是極其奢侈。在他家中不僅收藏了許多珠寶和古玩字畫,更是蓄養了很多絕色佳人,都是下面一些佞官所贈,張居正卻全數收下,張居正為何表裡不一呢?

    一、儒家思想薰陶下的職責所在

    張居正之所以對萬曆如此嚴苛,完全是為了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

    張居正雖然表裡不一、私底下驕奢淫逸,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說,他依然是一個功過參半的人物。職場上的張居正雷厲風行,推行“一條鞭法”、丈量土地、改革徭役賦稅、平定西南叛亂,正因為張居正的一系列措施才有了“萬曆中興”的局面。

    萬曆剛登基時年齡尚小,母親李太后又無法幫政,因此張居正成了中流砥柱,朝廷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他來過問。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張居正,無論從為國為民的角度、還是從為人臣子的角度,都必須讓自己盡心盡責,無愧於一位臣子的身份。

    因此,此時的張居正站在封建道德標準的最高地、以一種近似完美又苛責的標準去培養萬曆。他不僅要求萬曆能文能武、打好素質教育,還要求他崇尚節儉、以身作則,完全按照儒家思想的標準來培養一位皇帝。

    二、個人思想的侷限性

    張居正的思想覺悟再高,但他終究只是一位凡人,擁有普通人的慾望和私念,他可以用聖人的標準來培養一位君主,但是自己卻做不到。

    與此同時,張居正已經對眼前的位高權重漸漸迷失,朝廷官員的任職從正途選拔逐漸被任人唯親所取代,個人的喜好代替了國家法度,張居正這位首輔儼然成了當朝“宰相”。張居正將所有的道德標準都拋在了萬曆這位君主身上,自己則名正言順地享受著“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福貴與榮耀。

    網際網路行業的泥石流,自媒體領域的二流寫手!

  • 15 # 體育情深

    題主用“知行合一”和心學門人的身份,來指摘張居正的出行奢侈,進而以他對萬曆皇帝的苛刻要求,來反襯張居正的“知行不一”,思路很好,邏輯清晰,只是用錯了地方,用錯了對像,題主這是陷入了“道德批判”的慣性和窠臼。

    “知行合一”不僅指君子的道德修養和道德實踐,更多的是指思想認知和行為實踐的相匹配的關係,翻譯成白話,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它的目的是進行“元認知”的思維,找到最優解,用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判斷對錯。這就是“知行合一”的實用性,也是它的偉大之處,它本身已經跳出了道德是非判定的束縛,是清朝“經世致用”之學的起源。

    再說到張居正和萬曆皇帝,我們要明白他們的身份。張居正不僅是內閣首輔,還是帝師,其性格本身強硬,手腕高超,決斷明快,要不然也鎮不住那麼多的權貴,也無法推廣土地丈量和一條鞭法的改革。在張居正的眼裡,萬曆是少年天子,可也是他的娃娃學生,並且在教育方面,也有些責之深,求之切,讓萬曆記恨在心。

    這就好比諸葛亮和劉禪的關係,不僅僅顧命大臣那麼簡單,可壞就壞在萬曆皇帝的刻薄寡恩上——這也是老朱家皇帝的性格遺傳,張居正一死,萬曆立即清算,而將事態擴大的是張維泗這樣的大臣,他們對張居正的清算,是要把張居正的後人往死裡逼,是要準備將張居正開棺鞭屍的,最後張居正的管家和大兒子張敬修自殺,並留下絕命書,輿論壓力驟增之下,萬曆才停止清算。

    最後,用崇禎皇帝朱由檢的話作為結尾:“思陵之季,撫髀思江陵,而後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時之相一也。”

    張居正之後,再無張居正。

  • 16 # 明史林泉

    張居正為何對萬曆皇帝嚴厲?

    張居正在萬曆年間的身份有三重: 輔政大臣,皇帝老師,內閣首輔。

    ☞穆宗當年在病榻邊上執手把年僅十歲的朱翊鈞託付給張居正,此事成了張居正政治生涯的最大負擔。他擔任內閣首輔期間只要出現一丁兒點離開政壇的鬆懈想法或者行動,萬曆皇帝都會拿出當年託孤的事情極力挽留,比如居正奔喪這件事就因為皇帝挽留而無法按時進行。種種情形使得張居正認為萬曆皇帝是片刻離不開他。張居正在給朋友信裡明確說自己其實就是攝政。

    ☞作為皇帝老師和內閣首輔,張居正從公私兩方面都有條件對萬曆嚴厲。萬曆的母親慈聖皇太后出身寒微而且信佛,幾乎沒有政治能力,她見張居正政治上老練精明,正好為她們孤兒寡母服務,所以一直非常依賴信任張居正。有時年輕的萬曆犯了錯,皇太后會讓萬曆當著張居正的面認錯,有時甚至還要寫檢討書。當張居正輔政十年準備還政時,太后說等輔助萬曆到三十歲後再說。太后這樣的鼎力支援無疑也助長了張居正如父一般的嚴厲。

    2. 張居正自己出行為啥奢侈?

    張居正坐32人抬大轎子,一路上還有戚繼光派的火統手保護,沿路巡撫迎送,地方官員跪迎還送禮。這種規格和皇帝一樣了!這還了得!那時是張居正終於得到萬曆母子倆的同意回江陵老家奔喪,所以正好是首輔衣錦還鄉。但是那時的張居正真的是權力大啊,即使規格高也還是沒人敢彈劾他,之前彈劾他不回家奔喪的人都已經廷仗的廷仗,發配的發配,連監察御史這些言官也都唯馬首是瞻。內閣裡面都是自己提拔的人,朝中可謂鐵板一塊。

    注意: 這些事情記載於王世充的張公居正傳裡。不過王世充和張居正有嫌隙,世充曾經因為居正而罷官,所以王世充的說法僅做參考即可。

  • 17 # 阿慶還是阿慶

    這事首先得從張居正和皇帝的關係說起。

    張居正得到徐階的賞識,很早開始擔任皇帝師傅的角色。隆慶皇帝的教習老師就有張居正,後來隆慶去世,萬曆皇帝登基,張居正成為首輔。張居正的身份即是內閣首輔,又是萬曆的老師。年僅十歲的萬曆更是對張居正言聽計從。而張居正面對這麼年幼的皇帝,一心想要培養一位有名的明君。他正是按照這個思路來培養皇帝的。比如明朝萬曆小時候,想過元宵節,給宮裡張燈結綵,張居正就說了,“皇帝陛下,這樣花費太大,恐怕萬一有需要用錢打仗或者救濟災情的情況,那時候國庫就沒錢了。”這樣一來萬曆就乖乖的不辦燈展了。還有一次,考慮晚上給皇帝上課,需要點上大量的蠟燭,張居正專門把給皇帝上課的時間儘量安排到白天。

    教育一個節儉的皇帝,要從張居正當首輔前的經歷說起。張居正當首輔前,師從徐階,將明朝的各項制度認真學習。期間曾稱病三年,全國各處遊歷,深入瞭解了國家稅收和民間疾苦。張居正剛當首輔時,國庫空虛,各地的稅收都不能及時收交上來,很多地方士兵連工資都不能及時發放。這也讓他樹立了整頓國家,充實財務的抱負。後來既然有機會教導皇帝,他還專門為萬曆編制了一本教材。

    作為王陽明的傳人,“知行合一”正是如此,非常符合他們門派的特點。後來張居正甚至將心學幾個支派的掌門人找藉口殺掉了,也很符合張居正的所“知”。

    張居正擔任首輔,對外尋求與蒙古和平,利用機會和談然後開通邊市。任賢用能,北方李成棟、戚繼光分別管治北方一線各地,做好防範。對內,丈量土地,重新定義稅收方式方法,大大提高了各級政府的工作效率。他還鼓勵經商,讓商業得到興盛發展。可以說這是中國真正的又一次資本主義萌芽。張居正擔任首輔數年之後,國庫充盈,每年稅收增加了百分之七十多,糧倉的糧食夠支配十年的使用。財政收入實現了收入大於支出。

    但是對自己的生活要求為什麼適當放寬鬆呢?張居正的收入,有自己正當的收入,也有一些邊防將領給他的賄賂,再說他幫助皇帝掌管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始終還是一個打工者,那麼按照正常的心態,他也會想要享用到一些自己努力的好處。何況他工作非常繁忙,最後是累死在工作崗位上的,這就更可以理解他生前的一些舒適安逸的生活要求了。這一點無關“知行合一”,而只是最後的利益分配和享用。

  • 18 # 月下沒有花

    分工不同,所以要求不同!

    官僚負責管理國家,處理實務天子負責充當道德楷模

    自從儒家成為主流思想以來,“以德治國”就是我中華的主旋律。“以德治國”聽起來是個很美好的設想,但實質上是由於缺乏周密的考察和詳細的立法,因此只能透過高高在上供奉一個抽象的、至善至美的道德標準,用來確立統治的合法性,並彌補組織和技術之短。

    但這種道德標準卻不能直接用來處理繁瑣複雜的實際問題,需要執行人(官僚)在實操自行拿捏分寸,以求在面子上過的去(披著聖人之言的外衣),在裡子上行得通(平衡了方方面面的利益)。

    孔孟之道聖人之言,所有的讀書人都這樣被教導。然而聰明人不會真的嚴格去踐行,特別是為官之後,更加不會死板的要求自己或者他人去恪守這些原則。

    這些原則本就是教義式的存在。大家可以每天都這麼說,對自己說,對別人說,但基本沒人會這麼做。你要求自己這麼做,那你是不折不扣的傻子,你要求別人這麼做,那你就是不給面子,不通世務。如果有人真這麼做了,大家會誇一句牛逼!然後依然不會這麼做。我不入地獄,誰愛入誰入!

    缺乏有效的制度設計,單憑個人道德約束,結果就必然是言必稱孔孟之道聖人之言,但背後該怎麼搞該怎麼搞。畢竟大權在握,又沒有行之有效的約束機制,面對那麼多誘惑,能主動拒絕的人那都是鳳毛麟角。

    好比很多人罵貪官無恥!說實話,讓你坐到那個位子上去,你可能比他還無恥。人性的弱點不是光靠自覺就能克服的。因此,張居正大權在握而在生活上享受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

    至於萬曆要求嚴格,也很容易理解。

    寬以律己,嚴以待人。高標準嚴要求,反正又不是落在自己頭上,誰不會說漂亮話呢。這就跟現在網上的道德綁架是一個意思。

    天子富有四海,就必須德被無垠,這是維持儒家治國理念的核心要求,也是維護統治合法性的邏輯自洽的核心要求。天子最大的功效就是給全天下的人當道德楷模,自然是要嚴格要求你!

  • 19 # 低調與責任

    張居正受隆慶帝厚恩兼領託孤之重,又鑑於明朝中期以後出過正德這樣不靠譜的嬉戲天子禍亂黎民社稷的壞先例,所以我們後世人有理由相信:立身親為萬曆老師的張居正對這個小皇帝是悉心培養的,是極力想把萬曆培養成聖賢有為的皇帝的!

    長期身為首輔(有些近似於現代的首相)的他在力推變法改革日理萬機的情況下,依舊絲毫沒有放鬆對萬曆的教育。他實行的是類似於現在“虎爸狼媽”的教育方式,絕不會想到如此認真負責卻使得這個絕頂聰明、自尊心強、逆反心理嚴重的萬曆日後會對身後的自己反攻倒算且處理如此苛責!

    當然,我們也有理由相信,萬曆這個少年自負獨斷專行的皇帝是受到了奸臣的蠱惑。畢竟,張居正的改革雖然有利於社稷黎民,卻也大大得罪了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也就是權貴和庸臣們的切身利益,他們利用萬曆親政急於立威的心理,整倒批臭了張居正!

    實際上,張居正之於萬曆與諸葛亮之於蜀漢後主劉禪有很多相似之處,某種程度上說,張居正也長期處於小皇帝的“相父”之位!而親政後的後主劉禪對諸葛亮也是明奉暗違的,在諸葛亮死後不允許官民大祭就是明證,眾人皆知的武侯祠也是後人所立!

    鳴呼!至少為明朝多續命50年的張居正,雖大功於明朝,卻因為他“精於謀國、拙於謀身”的當政史,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這也王朝體制下改革者的宿命,商鞅、王安石、張居正個個都是悲情的改革者,一心改革圖強、不念個人生死,尤以張居正最為悲劇,也可以說殫精竭慮而死,享年58歲而已!

    因為商鞅雖受酷型而死,但他的改革遺產得到了繼承,王安石得以安享晚年,而張居正一生殫精竭慮致力的變法改革遭到了徹底的否定,人亡而政息。明朝也失去了唯一一次真正自強的機會,直到無可奈何地亡國。

    有時我想,以張居正之權勢傾天,又是威權斷政的主,軍隊也聽其調遣,如能再進一步,建立真正類似於當代英日的虛君實相制,鼓勵工商資本主義發展,在後續的幾百年裡,中華文明仍將遙遙領先於世界,而絕不會出現隨後300年的國運倒懸!奈何奈何,張居正死後,明朝一路滑坡,最終墜入無盡的深淵!

  • 20 # 貓眼觀史

    我覺得題主有點打擦邊球的意思,張居正是嚴格要求了萬曆皇帝朱翊鈞,但那時因為皇帝年幼,而當時萬曆皇帝的出行以及其他所有活動都是有李太后和張居正負責的,之所以會出現說張居正的轎子豪華,這還得說一件事情,正是因為這件事張居正性情大變。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那就是張居正的父親去世,張居正要求回去,結果李太后沒有批准,說皇帝年幼,朝中大事都需要這個宰相去處理,那好,張居正只能強忍著,可是朝堂背後的人開始輿論張居正,說他沒有孝心,竟然做出這樣的事情,連父親病故都不回家守孝,一般是要守孝三年,可是張居正連回都沒回去,可想當時的張居正有多憋屈,一年後張居正奉旨還鄉,竟是為了一年前去世的父親辦理喪事,這時候李太后給足了張居正面子,這個轎子做的相當豪華,裡面有臥室、客廳、衛生間還有廚房,最主要的是還配備了傭人,到家的時候也是風光無限,讓去世的父親也沾了光,這時候再也沒有人說張居正不孝順,但是也從此留下了鋪張浪費的名頭。

    其實張居正一開始並不贊成這樣做,但是李太后執意如此,再加上朝堂那些人的嘴臉,張居正本身就是一個順勢的人,越是有人用卑劣的手段對他,他會用更卑劣的手段回擊,所以就大張旗鼓的回家了。這只是其一,歷史記載,張居正是從四月出發的,到七月才回來,這短時間張居正竟然在處理朝堂之事,算是為國家盡職盡責了,轎子裡堆滿了檔案,隨時替年幼的皇帝處理國家大事。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精神,才讓奄奄一息的明王朝有了生機。

    那張居正又是如何嚴格要求萬曆皇帝朱翊鈞的?

    據說張居正幫萬曆找了五個主講經史的老師、兩個教書法的老師和一個侍讀,自己也是萬曆的老師,朱翊鈞也是非常敬畏他的,萬曆皇帝喜歡書法,經常寫字給其他的大臣,大臣們就瘋狂的誇萬曆寫的一手好字,張居正怕萬曆皇帝年紀輕輕就會有驕傲之心,就取消了書法課。還有一次萬曆皇帝遊玩時,要求宮女唱令新曲,也就是比較流行的歌曲,可是宮女都不好意思唱,結果萬曆就下令殺了她們,李太后知道後竟然要廢了萬曆,還是眾臣請求在平息了這件事,而張居正寫了一道勸誡皇上“慎起居”的奏疏。讓崇拜張居正的萬曆開始有些厭惡這個老師了。

    其實萬曆和張居正,讓我來說,就是一對絕配,首先說萬曆,他並不是個英明的皇帝,資質平庸,而且缺點很多,喜歡偷懶、小心眼、貪財,而張居正恰好能管得住這個小皇帝,然而正當明中期有些起色的時候張居正竟然去世了,從歷史來看,對大明的影響不是一星半點,張居正死後,少了輔佐的萬曆,後面連朝都不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威馬釋出的概念車AG2020和首款量產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