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創新工場
-
2 # 演算法集市
在這裡,不扯什麼大資料、人工智慧,也不說什麼機器學習、深度學習類似的黑盒技術,只從一個工程師實際研發的角度來說明一下,我們能保證自動駕駛90%的安全,但若要自動駕駛實現99.999%的安全,具體有哪些難點。
根據無人駕駛汽車的功能模組,可以將無人駕駛的關鍵技術分為:定位導航技術、環境感知技術、規劃決策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這裡分別說明一下有哪些難點。
特別宣告:這些都是特殊情況,但要99.999%的安全,必須考慮。
1、定位導航難點: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如何都能保證定位準確GPS定位會因建築物遮擋訊號漂移或丟失,在地下車庫完全沒有GPS訊號;SLAM建圖定位會因環境發生變化導致定位漂移或丟失,或因找不到特徵點無法定位;IMU、里程計、推算定位會有累積誤差;多種定位手段時,定位融合如何設計。2、環境感知難點:在任何環境下不漏檢、不誤檢攝像頭嚴重受光照影響,在強光或黑暗條件下無法工作;
鐳射雷達在雨雪天氣下無法工作;
3、決策規劃難點:如何應對真實複雜的交通環境定位會丟失,感知會漏檢、誤檢,如何決策;在行人、腳踏車、和有人駕駛車輛的混合交通環境下,是爭奪路權,還是讓行;出現道德困境時,如何決策。4、自動控制難點:電機失控驅動電機失控怎麼辦;轉向電機失控怎麼辦;制動電機失控怎麼辦。 -
3 # 鋒潮評測
產出一輛可以量產的自動駕駛汽車並上路沒有問題,可是我們無法保證安全。
自動駕駛領域有一個經典的道德難題,當兩輛車相撞時先救誰。演算法資料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剛剛過去的中國網際網路安全大會提出了一個口號:萬物皆變,人是安全的尺度。看到這句話時,我的焦慮消失了。
但是以人作為安全的尺度是否太自私了,要是技術可以給予我們規避風險的機會就能緩解人們對自動駕駛。除了鐳射雷達感測器,自動駕駛還需要預判。
來自以色列的開發者提供了實用的方案。
熱成像公司 FLIR 和以色列初創公司 Adasky 正在研發應用於自動駕駛汽車的新型熱感測器,這種熱感測器透過識別行人、動物以及周圍環境發出的熱量,形成物體輪廓影象,進而幫助司機發現行駛過程中的危險。
一些高階汽車製造商,包括保時捷、寶馬和奧迪,已經為汽車安裝了 FLIR 熱成像儀,它利用熱量感應原理為司機提供了畫素大小為 320×240 的影象,幫助夜間開車的司機注意到車燈照不到的動物或行人。
現在,FLIR 和 Adasky 都希望他們正在研發的新感測器應用於自動駕駛汽車。
Adasky 近日宣佈推出一款名為 Viper 的新型遠紅外感測器,它的影象更新速度每秒可達 60 幀,具有更高的解析度(畫素大小為:640×480),此外還可以檢測到 0.05°C 的溫差。Adasky 的設計師 Dror Meiri 告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這種解析度不僅能夠發現像麋鹿一樣的東西,還可以辨別出高速公路上的薄冰。他透露,到 2020 年,這個裝置可實現量產。
上面的動圖顯示了 Adasky 研發的熱感測器在鄉村道路上的對比測試情況。左側是可見光攝像機,右側是熱感測器。測試目標包括騎車人、行人和動物。結果表明右邊熱感測器的成像效果更好。成像效果越明顯,汽車越容易提前發現、處理危險。鐳射雷達只提供測量資訊,效果也不如熱成像。
FLIR 還開發了一種專用於自駕車的 VGA 裝置。 FLIR 汽車總監 Paul Clayton 表示,這些感測器已經交給製造商進行生產、測試,投產後的成本只需花費“幾百塊錢”。
成本低,使用便捷,安全性提升顯著,假如這種熱成像感測器能夠實現量產,我們離自動駕駛普及那一天就要快很多。
-
4 # AL頻道
其實以目前的研發實力和技術儲備,在封閉路段實現自動駕駛一點也不難,真正影響自動駕駛落地量產的原因其實就三點。
1、技術層面感知和決策的演算法無法做到百分百可靠,因為駕駛環境是開放的,外界共存的不可控因素如何應對,有時候真不是技術層面可以應對的。
2、Level3以上的自動駕駛車會涉及鐳射雷達,而這玩意本身就不便宜,那麼以鐳射雷達為主感知器件,在量產商業化道路上如何解決成本也是一個問題。
3、道路法規的落地,車輛與交通系統的互聯建立等,這些都是相當複雜的系統工程。
這裡面尤其是技術層面是個大問題,我也和自動駕駛工程師的請教過,對方也表示即使法規一路綠燈,技術也將成為自動駕駛落地的障礙。
-
5 # 東拉西車
汽車自動駕駛需要突破的點還有很多,這裡簡單講解下主要的幾點:
1、 汽車自動駕駛的關鍵感測器技術
可以肯定的是雷達技術將會是自動駕駛最先攻克的難關之一,作為發展半自動駕駛乃至自動駕駛的基礎,現在來說傳統的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成熟度尚可,需要重點攻堅的是鐳射雷達技術。
鐳射雷達現在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成本居高不下,可以預見的是固態鐳射雷達將會是接下來重點發展方向,細化來說產品穩定和更小角度解析度則是難點所在。
[去年年底知名鐳射雷達廠家Velodyne宣佈他們在固態鐳射雷達設計方面取得了突破,新設計不僅可以實現裝置的小型化(積體電路大小不到4平方毫米),並且在大批次生產的情況下有望將成本降至50美元以下。
雖然Velodyne產品價格很低,不過其多線鐳射雷達的角解析度為1.33度,這與其此前宣傳的0.33度有很大的差距。
2、 汽車自動駕駛的高精度地圖技術
可以肯定的是雷達等探測技術最多也就一兩百米範圍內較精確,再遠就指望不上了,這時高精度地圖就很重要了。
比如不久前推出的奧迪A8,在搭載Level 3的自動駕駛技術的同時,還擁有HERE全新高精度地圖系統,不僅可以更新行車狀況,實時計算路線,還可以顯示3D模擬街景圖,提供更有效率的導航服務。
據推算,完全自動駕駛階段地圖精度則需要達到 10 至 20 釐米的精度。自動駕駛技術對於地圖更新速度的需求必須是秒級的,只有這樣車輛才能夠具有等同於人類,甚至是超越人類的判斷時間,因此地圖資源的更新會透過雲技術線上升級(OTA),當然這就會對網路提出更高的要求。
此外,實際標誌與儲存標誌的資訊可能不同;在不同的照明和天氣條件下,各種基礎設施標識也難以識別。這就需要提高車輛的深度學習能力,但相關指標可能不符合傳統的感知演算法。
3、 汽車自動駕駛的人工智慧技術
AI對汽車的改變已經不用多說,就自動駕駛汽車而言,人工智慧技術在語音、手勢識別,眼球追蹤,駕駛員監控和自然語言互動等功能的實現上將扮演主要角色。[圖片搜尋和語音識別就屬於基本的AI技術。
自動駕駛汽車要實現在複雜環境或不斷變化的街道中駕駛,需要有很好的感知及決策能力,而這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主要依靠人工智慧技術的深度學習來解決。
至於AI技術的難點,這幾年首先被攻克的是演算法技術,比如近期在圍棋領域正火的AlphaGo就是得益於此。
但構建自動駕駛的深度學習系統卻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包括演算法、軟體、計算架構、處理器、雲端大資料的訓練、模擬系統等等,都需要重新構建。
4、 汽車自動駕駛的網路化技術
網路化技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車聯網技術,時髦點的說法就是V2V(車聯車)、V2X(車聯“萬物”)技術等。這項技術的好處很多,比如它能夠實時跟蹤每輛車的實時路況,協調統籌每輛車的行駛,合理安排路線,避免擁堵和交通事故的發生,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動駕駛的可靠性。但是V2X技術現在還僅處在測試階段,比如此前賓士首款自動駕駛大巴在阿姆斯特丹完成的20公里自動駕駛測試,這輛自動駕駛公交可自動在公交站、紅燈、障礙等位置進行停止或繞行,在每一個公交站可自動實現開關門,並且隧道也不會影響到自動駕駛的效果。實現這一功能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完成了大巴與基站之間的溝通。
至於V2V技術,現在已經有比較初階的應用了,比如不少汽車的多媒體系統具備的朋友圈功能,能夠自動搜尋附近的同品牌汽車,並進行類似於微信的交流功能,不過這隻限於娛樂交流,還沒有達到駕駛交流的作用。[比如此前剛釋出的東風AX4,其多媒體系統就有具備類似微信的交流功能。
5、 汽車自動駕駛的基礎設施建設
V2X技術強調的是車與車的互聯、車與基站的互聯、基站和基站的互聯,所以基站的建立就成為了關鍵。例如 GPS 差分基站、LTE-V2X 通訊基站、DSRC和 LTE-V2X 路側單元、智慧紅綠燈和各類攝像頭、WiFi 全覆蓋等。
此外,具有反思能力的道路基礎設施對自動駕駛汽車至關重要。智慧、互聯的道路基礎設施不再是簡單地將訊號燈,路牌或交通指示簡單放置在路面上,而是要對人們現有的交通模式、工作職責等進行修改。
回覆列表
目前自動駕駛面臨兩個很大的挑戰,一個是大資料不夠完備,一個是機器對理解“人類意圖”有極大困難。
自動駕駛要精準有效地解決問題,需要儘可能地保證所收集到的大資料的完備性。但事實是,我們現在所掌握的資料漏洞百出。
比如,2015年,美國有630萬起警方記錄的交通事故,造成3.5萬人死亡,244萬人受傷。但實際的交通事故數量可能是官方資料的2-10倍。
谷歌自動駕駛前CTO克里斯·厄姆森(Chris Urmson)在一次演講中說到,在谷歌期間,他一共經歷了200公里以上的路面測試,其中出現了25次交通事故,但大部分都沒有引發警方的注意。
“這樣的情況多是小事故,自動駕駛汽車做出了合理的判斷,剎車,然後人類撞了上來。”厄姆森說,很多事故往往都是這樣發生的。
百度集團Quattroporte陸奇在接受美國科技媒體Backchannel採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陸奇舉了一個例子:假設城裡出了個交通事故,警察來了,但發現事發路段沒有交通標誌,於是在紙上用筆畫了個標誌,寫上:“請減速到每小時 5 英里以內,透過時請看清路況”,然後舉著給過往車輛看,提醒他們避讓事故車輛。這種情況下,你就需要能識別手寫文字、理解人類語言的技術。這會耗費很久很久的時間來實現。
陸奇的意思是說,實際的路況遠比人們認為的更加複雜。
另外一個挑戰,是自動駕駛汽車需要理解、匹配人類司機的想法,包括本車司機,以及其他汽車的司機,而理解人類意圖極為困難。
自動駕駛歷史上有很多知名的交通事故,都是由於自動駕駛汽車對人類意圖理解不準確而引發的。
一個是谷歌汽車與公交車相撞。2016年2月14日情人節,谷歌的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在山景城(Mountain View)交叉路口變道時與公交車相撞。當時無人車的行駛速度不到每小時2英里,而公交車的行駛速度約為每小時15英里。
據事故報告,公交車從後方駛來,被谷歌汽車阻擋了路線。在決定變道前,谷歌汽車判斷道路剩餘的空間十分狹窄,公交車不會繼續向前,而公交車司機則覺得自己可以開過去,沒有減速,兩車因此相撞。
另一個是優步翻車事件。2017年3月24日,優步公司的自動駕駛汽車在亞利桑那州上路測試時,被後車追尾,導致測試車側翻。
當時,優步自動駕駛汽車行駛在三車道最左邊的一道,右邊兩車道發生了堵車。有一位人類司機想左拐穿過車道,可能在穿越車道時沒有看到優步的車,在駛入最左邊車道時發生了翻車。警察後來稱,優步無需為此事故擔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