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曉木曰兮歷史系

    《鬼谷子》!偽書?

    作為中華文明“軸心時代”的學說之一,《鬼谷子》可以說是諸子百家中的一朵奇葩,它從人們的心理來觀察、認識世界,以順從並滿足人的慾望為目的。關於它的價值則褒貶不一,眾說紛紜。宋代的高似孫在《子略》中,給予最高評價:

    戰國之事危矣!士有挾雋異豪偉之氣求聘乎用,其應對酬酢變詐激昂以自放於文章。見於頓挫險怪離合揣摩者,其辭又極矣!《鬼谷子》書,其智謀,其數術,其變譎,其辭談蓋出於戰國諸人之表。夫一闢一闔,《易》之神也;一翕一張,老氏之幾也。鬼谷之術,往往有得於闔闢翕張之外,神而明之。益至於自放潰裂而不可御。予嘗觀諸《陰符》矣,窮天之用,賊人之私。而陰謀詭秘有《金匱》、《韜略》之所不可該者,而《鬼谷》盡得而洩之,其亦一代之雄乎!

    高似孫不僅沒有否定《鬼谷子》中的“陰謀詭秘”,而且認為它超過了《金匱》、《韜略》,成為一代之雄,成為古書中智慧之書的代表。在今天看來,鬼谷一書仍然散發著智慧的光芒。

    1. 心理學

    鬼谷子在開篇便說,聖人能“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聖人透過深入到人的內心,察其細微變化,掌握人內在心理活動的規律,以此來控制別人,取得成功。

    第一,投其所好,忌其所惡,迎合對方。當我們有求於某人,或者要說服某人的時候,往往不得不“低頭”,說一些好聽的話,滿足對方的心理,達到自己的目的。《捭闔》“隨其嗜慾以見其志意”、《謀篇》“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摩篇》“說者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聽”,以及《內揵》“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飛箝》“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摩篇》“微摩之,以其所欲,測而探之,內符必應”等,都是說我們在說服某人的時候,必須觀察對方的心理,瞭解他們的“欲”和“惡”,從而順從其志,贏得對方的歡心,達到目的。衛懿公愛鶴而亡,陳平脫衣而退險,就是運用此術的典型例子。而且往往在對方處於極端情緒狀況下更容易成功。故《揣篇》說“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必以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惡也,其有惡也,不能隱其情”。還有,在我們說服某人的時候,雖然最終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但是我們首先考慮的不是這樣做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好處,而是首先要考慮能給他人,給對方帶來什麼好處,這樣才容易成功,燭之武退秦師是也。

    第二,心理共鳴,志同道合,決勝無形。當我們在看一本書,聽一首歌的時候,有時會情不自禁拍手叫好,因為我們找到了知音。他寫的、他唱的,可能就是我們自己。描寫的正是我們曾經經歷過的往事,符合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於是,我們一談到自己,一談到自己的喜好,就左右逢源,口不擇言,永遠也說不完。但是我們在極端情緒狀況下說出的話,可能會暴露我們的致命傷,從而給我們帶來傷害。所以《反應》篇說“同聲相呼,實理同歸”,聲音相同就會彼此呼應,看法一致就會走到一起,所謂高山流水,伯牙子期是也。

    第三,參之平素,思維定勢,出奇制勝。《決篇》說“參之平素,可則決之”,我們在決策時,利用人們的思維定勢來做事情,往往反而行之,出其不意,從而獲得成功。思維定勢就是人們常見的心理,我們在決策時反而行之,秦穆公得百里奚是也。像俗語“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也是這個道理。

    2. 追逐名利,出將入相

    《捭闔》篇“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決篇》“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託”,此言追逐名利是人們生活、工作的起點,是動力,是積極向上的。鬼谷一書,總綱領就是滿足人的慾望,有利則行,無利則止。這和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相似,卡爾文日內瓦改革,宣稱“先定論”,即人的得救與否,神早已預定,需要根據人們現實的實際成就來給予懲罰或獎賞。成功的人就進入天堂,失敗的人則下地獄。這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鼓勵人們追求現世的成績,以此來反對天主教的“原罪說”和“禁慾說”。中國戰國時期就是此種風氣,《李斯列傳》記載:李斯“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嘆道“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這一生活瑣事,正反映了李斯的人生觀、價值觀“詬莫大於卑賤,悲莫甚於窮困”。厭棄貧賤,貪戀富貴。縱橫家蘇秦目睹自己遊說成功前後父母親戚對自己的態度,感嘆:“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3.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對不同的人,處理不同的問題,需要分而治之,針對而行:

    《捭闔》“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

    《飛箝》“用之於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於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於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於身,必量身材能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

    《權篇》“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辨;與辨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以敢;與愚者言,依於銳。此其術也”;

    《謀篇》“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智者達於數,明於理,不可欺以不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故外親而內疏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

    《本經陰符七術》“當其難易而後為之謀,因自然之道以為實。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益之損之,皆為之辭”;

    《中經》“謂逢好學伎術者,則為之稱遠。……遭淫酒色者,為之術;音樂動之,以為必死,生日少之憂”。

    4. 凡事預則立

    我們在做一件事前,往往要對其預測,從而做好各種準備工作,以待成功:

    《反應》“皆以先定為之法則”;

    《揣篇》“先事而生,此最難為”;

    《捭闔》“必豫審其變化,吉凶大命系焉”。

    5. 橋樑:往者可諫,來者可追

    《反應》篇“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決篇》“於是度之往事,驗之來事”。我們活著的人處在中世界,一頭連著過往,一頭連著未來。世界大道天行有常,都是有規律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三千大道,也有它不變的方面。我們可以根據這點,以古推今,憑今知未來。

    6. 知己知彼

    《反應》篇“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飛箝》篇“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如。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強調人貴自知,自知是根本。《內揵》篇強調“得其情,乃制其術”,得情制人,知彼制彼。《反應》篇又說“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強調從別人瞭解自己,從自己瞭解別人。在這裡則“知己”與“知彼”是同等重要的。《孫子兵法·謀攻篇》說“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此則強調“知彼”比“知己”更重要。不論誰更重要,總之“知己知彼”是最好的情況。劉邦曾與大臣討論他戰勝項羽,取得天下的原因,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就是憑藉知己知彼,知人善任,才開創大漢基業的。

    7. 窮則變,變則通

    《反應》篇說“其不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就是當我們說服某人時,他不搭理我們,我們就要變換方法,動之心,見其情,然後控制他。《飛箝》篇說“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聖人無常與,無不與;無所聽,無不聽”,這句話則說,世上沒有永恆的富貴,也沒有固定的師法物件,我們要做的就是當變則變,搭建大路,準備通羅馬。

    8. 揚長避短

    《權篇》說“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這個世界聰明的人太多,成功的人卻很少,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會合理使用自己的才能。我是一個信奉“天才論”的人,為了不成仲永,作為天才只需要揚長避短。天才才智不缺,唯一缺少的就是“愚人”的勤奮、堅持。做到揚長避短,成功就指日可待了,田忌賽馬是也。

    9. 說話是一門藝術

    我們每天都在說話,但是也有說錯話的時候。海明威曾說:“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說話其實是一門藝術,《權篇》說“故曰辭言有五:曰病、曰恐、曰憂、曰怒、曰喜”,說客忌“五言”,言有忌諱,楊修之死是也。又“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諱忌也。‘眾口鑠金’,言有曲故也”,三人成虎,眾口鑠金,是也。這對我們當前來說,是很重要的,尤其要注意社會輿論。有些東西是錯的,但是說的人多了,就成真。比如挫折的“挫”該讀去聲,但是有些地方讀成陰平;氛圍的“氛”讀成去聲的比比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的“筵”讀成去聲的也很常見。我認為長此以往,以後的現代漢語詞典就可能把大眾的、錯誤的讀音訂正為標準音了。

    10. 九層累土,博採眾長

    《抵巇》篇“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符言》篇“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只要我們注意細節,一步一個腳印,高山也可以攀越,深淵也能抵達。任何好事、壞事都是積少成多,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又《符言》篇“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思慮者,則無不知。輻湊並進,則明不可塞”,積累多,博而不偏,博採眾長,方能明心控全域性。“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由少而多,厚積薄發。

    11. 持之以樞

    《持樞》篇“持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幹而逆之,雖成必敗”,此處強調我們要抓住事物的關鍵部分,然後順從他的本性,依實而行。《呂氏春秋·重己篇》說,力大如烏獲,也不能拉著牛尾,使牛倒著走。但是一個小孩子卻可以牽著牛鼻子,想把牛往哪趕,牛就往哪裡去,這是順從牛的天性的緣故。

    12. 交友之道,振窮趨急

    《中經》篇曰“中經,謂振窮趨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執,窮者不忘恩也”,善於救別人於困窘之中,在他人遇到苦難時,伸出援手,使對方脫於苦難,被救之人就會對你感恩戴德。“遠親不如近鄰”,雪中送炭是也。中國戰國時期“士為知己者死”的風氣也是這樣。孟嘗君救濟馮諼、管鮑之交是也。

    13. 民主政治,反抗君主

    《符言》“用賞貴信,用刑貴正”,這句話強調賞罰分明,獎賞要守信,懲罰要公正。《出師表》“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商鞅立木取信是也。

    《抵巇》“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這句話強調世道如果還能治,就運用抵巇之法採取措施來彌補,使之走上正軌。如果不可治,就運用抵巇之法,循其縫隙毀掉它,然後重新建立一個新的秩序。歐洲17、18世紀啟蒙運動中,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是也。

  • 2 # 經世鬼谷子

    當然不是偽書。

    首先說一下,鬼谷子的著作有哪些:《鬼谷子》《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持樞》《中經》《轉丸》《胠亂》。其中《鬼谷子》十二篇,《本經陰符七術》七篇,《持樞》是孤殘篇,不全。《中經》一篇,最後兩篇《轉丸》和《胠亂》已經佚失。

    加起來,總共是二十三篇,現已失傳兩篇,還有一兩篇是不齊全的。這就是鬼谷子的道術著作。別看只有這二十幾篇文章,但連起來就是一個經天緯地的道術大系統大體系,用之則能縱橫天下,捭闔風雲。

    正是因為鬼谷子把這麼驚人的道術出了書,傳於世,所以對於統治者而言,這簡單就是“造反寶典”,教人“陰謀詭詐”,使不得啊。於是將其列為“禁書”,所以關於《鬼谷子》這本書的記載也是少之又少。

    鬼谷子是春秋戰華人,但他的書《鬼谷子》直到隋朝才被人翻出來。

    有一個人大家都耳熟能詳,那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這傢伙質疑《鬼谷子》這本書是不是真的存在呢?他質疑的依據是什麼呢?

    他說,如果戰國真的存在鬼谷子這號神人,他又寫了一本奇書《鬼谷子》,那麼這麼重要的著作不可能不流傳啊。只要流傳,一定會被史學家記錄在冊。司馬遷那傢伙,也只是一筆帶過的提了提他教出了兩個傳奇弟子,但也沒提到他寫了一本叫《鬼谷子》的書啊。

    不信?大夥來看看,漢代史學家劉向、班固在他們的《說苑》《戰國策》《漢書》等著作中,也沒有收錄過《鬼谷子》這部書。可見,就連他們也不知道鬼谷子這本書,請問,你叫我怎麼相信真的有本鬼谷之書存在?

    哇,憑柳宗元這傢伙在唐朝時的名望與學識,這一質疑的殺傷力就像是向鬼谷子本人扔了一枚氫彈!一下子就炸鍋了,那些原本深研《鬼谷子》的學者也跟著惶惑起來。一時間,鬼谷子的人設幾乎崩塌了,由人變成了鬼……

    學者們頓時熱鬧起來,也開始加入了質疑的浪潮。然後各種嚶嚶嗡嗡的爭論就出來了,有人說《鬼谷子》是偽作,不是鬼谷子本人寫的,而是他的徒弟蘇秦寫的,然後假借師名而已。也有人說是某個縱橫後輩寫的,有人說是魏晉時代某個無名氏寫的……

    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爭論來爭論去,最後還是趨於一致的認同:此書就是鬼谷子寫的。

    近代還有學者研究說,《鬼谷子》前六篇從捭闔到忤合篇是鬼谷子本人寫的,而從第七篇揣篇到十一決篇是蘇秦寫的。《本經》是鬼谷子寫的,而《符言》《持樞》《中經》則是其他人寫的。他們是根據文章間音韻的一致性來作為判斷依據。

    有些學者呢,就是吃飽了撐的,因為不要幹活,天天做學問,沒問題也要整些問題來驚豔大眾。甚至以顛覆聖賢為一個學術路子,搏眼球,譁眾取寵,標新立異,以此來樹立自己的學術權威。

    大家千萬不要傻到說,學者說的就一定對,因為人家一輩子都在研究這個東東。農民一輩子都在種田,怎麼沒搞出雜交水稻?有名望有地位的人說的就一定對,因為人家能夠做到那個位置,眼光智慧必然要比我們高……

    咱們也不扯太遠了,直接講道理。只有道理通了,才是對的,不通道不通理,說再多都是錯的。地球圍繞太陽轉,這個道理,這個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首先,在我們中國古代,道術這個東西是講傳承的,傳承是有戒規的,並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傳道。在古代,只有那些得道之聖人才配學習以及擁有這些秘不外傳的經世道術。這些道術都被控制在皇家的典藏室裡。

    因為道術就是用來治理天下的,只有帝王師像岐伯老子這樣的人,才能掌握傳承。不然隨意被大眾拿去瞎琢磨,你整一套他整一套,這個天下就亂了。所以老子在《道德經》說到要“絕聖棄智”,就是要杜絕一些妄人的邪說擾亂天下。

    《鬼谷子》這種這麼厲害的外交道術,當然是秘傳的一部分,所以這樣的書不被眾人所知是必然。後來到周朝王子朝攜王室典籍奔楚,途中這些典籍遺失了。周朝的衰弱,道術傳承環節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導致皇家官學下逮庶民。

    老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也開始向民間傳道。後面就形成了老學五派,鬼谷子、蘇秦、張儀是其中一派。其間的道術傳承,是三皇古聖之道傳老子,老子傳關伊子,關伊子傳鬼谷子,鬼谷子傳蘇秦張儀。

    莊子在《莊子》一書中針對這個道術傳承崩潰的情況也寫道:“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

    莊子這段話,就是說天下之妄人,趁道術崩潰,都撿著道的碎片,各自為戰,各成一派,都有自己的治理主張,都認為自己的是對的,別人的是錯的,相互排斥攻伐。自所謂的百家爭鳴之後,道術已經被撕為碎片,天下再也回不到上古三皇那樣純之又純的美好時代了。

    所以,秘傳這一條,是很多學者所忽視的,也由此他們的學術漏洞百出。看看張良,黃石公傳給他的道術《素書》,他寧願帶進墳墓,也不願留給子孫。為什麼?

    一是當時的環境,劉邦剛得天下,需要安穩長治,所以不能讓這麼厲害的道術流落民間,以防落入居心叵測之人之手。二是可能他的子孫中,也沒有哪個符合他傳道要求的人,沒有可傳之人,所以就帶進了墳墓。

    古道術的傳承秘戒是非常苛刻的,不能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否則會遭殃;但如果遇到合適的人不傳授,也會遭殃。可見,張良大概是沒有遇到可傳之人,這種可能性更大。

    從道術秘傳這一點來看,《鬼谷子》不為人知才是正常的。但天下越來越亂,很多原本秘傳的道術,都被公開了出來。即使是這樣,絕大部分人也看不懂,因為要掌握那麼厲害的道術,對人的心智要求是非常高的。天賦這關就把99.99%的人都篩出去了。現在很多市場上解讀經典的書,簡直是不堪入目。

    第二點,正因為一些秘傳的道術著作太過於嚇人,甚至一本書就可以造成天下大亂,所以這些書被列為禁書,不被記錄在冊,只供少數高層學習掌握傳承,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點,古人說真人真言,只有真人才能寫出真言。並不是隨便一個人都能寫出那麼厲害的文章,也絕不可能幾個人共同出智出力就能寫一本真言出來。別說三個臭皮匠,即使是一萬個臭皮匠也頂不過一個諸葛亮,為什麼?因為品種不一樣啊!天賦不行,再努力一萬年都是白搭。

    所以我們讀經典,去辨別經典的真偽與價值,不是聽考古學家看似邏輯嚴謹的瞎扯淡,最重要的是看義理,是不是通,是不是與天地之道天地之理一致。如果是,那就是真的,如果讀起來漏洞百出,那很顯然是個笨人寫的書,趕緊扔。

    還有些笨人竟然以考古挖墳墓的朝代時間前後,來辨別真偽,或者哪本更接近原著。比如《道德經》考古就發現很多個版本。那些“學究”,那些笨人呢,就以朝代最前面的為真本,完全不顧義理上是不是通,是不是合道。

    這些人就莊子嘲笑的那種不知大道的蟲子,學究,井底之蛙,只見一葉不見泰山。大哥,以前的典籍流傳,是靠人手抄的!花錢請的那些笨蛋因為不通經典,水平有限,抄錯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而且在歷代整理過程中,因為線繃斷了,竹片排序錯了,插入了其他的也是有可能的。

    你怎麼知道你挖出來的那個墳墓的版本,不是別人抄錯的那本,或者說被別人修改過的那本呢?

    所以,學習的根本是以通道通理為根本,多個版本的可前後左右對比,看通不通。不要唯版本論,唯學究論。一般從通用通行的版本入手就可以了。

    總的來說,《鬼谷子》是一本可縱橫天下、捭闔風雲的書。既然它流傳了下來,又那麼厲害,我們就要學習裡面的智慧,掌握裡面道術,為己所用,用於當下,以立功立事。

    所以,《鬼谷子》當然不是偽書。

  • 3 # Liuj滴水

    《鬼谷子》是偽書嗎?當然不是偽書了。不知提問者為什麼有這樣的疑慮,實在讓人費解。我在幾年前看過《鬼谷子》這本書, 雖不敢說讀懂吃透 但卻也受益匪淺。鬼谷子是戰國時期一位重要的人物。姓王名羽,因隱居鬼谷,自稱鬼谷先生。 被後人尊稱為“智聖",後人奉他為神,道教中的天界尊號是"玄風永振天尊"或"王禪老祖",佛家也稱其為"禪師菩薩 “。

    鬼谷子戰國時期楚華人,精通周易八卦、數學星緯、兵學韜略、遊學勢理、養性保身及縱橫術,他喜歡周遊四方,廣交朋友。曾建立中國古代第一座軍事學校"戰國軍庠"。培養出蘇秦、張儀、孫臏、龐涓、毛遂等政治家、軍事家。他寫的《鬼谷子》一書被當時和後世廣泛運用在政治、軍事和外交等領域。傳說鬼谷子還收仙道家茅濛、徐福等為徒,分別傳授長生術、占卜術等,使他們成為了一代名人。歷史上不僅縱橫家侍他為祖師爺,兵家崇尚他的謀略。還有民間占卜、修鞋等等很多行業都誰崇他為本行先烈先祖。

    《鬼谷子》一書共有十四篇以“捭闔”開篇,也是全書的總綱,是縱橫學說的理論依據。《反應》《內鍵》《抵巇》《飛箱》《忤合》是謀士對組織進行分析,著重從外部環境進行。《揣》《摩》《權》《謀》《決》則是按照事物發展的邏輯思路,講述說服對方各個過程中所需要運用的策略。最後《符言》是對前十一篇的總結。 《鬼谷子》一書,從多角度多層次地闡述了談話的技巧,體現了縱橫家的總體風貌。書中對遊說進行了全面的總結,並上升到了理論高度。大家有時間不妨拜讀拜讀。

  • 4 # 吳家阿郎

    《鬼谷子》是偽書嗎?

    答案是偽書。

    何謂偽書?

    百度詞條是這麼解釋的:偽書”指一書的公認著者及時代並非這書的真正著者及時代的書,或簡言之“著者不真實的書”

    從這句話解釋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問題:第一《鬼谷子》的真正作者是鬼谷子本人嗎?第二《鬼谷子》所描繪的世界是真實的春秋戰國時代嗎?

    兩個問題的答案若都是肯定的,那麼這本書毫無疑問不是偽書。若有一個否定,則本書就是偽書。

    先說第一個問題,作者是誰,是不是鬼谷子本人。

    《鬼谷子》又名《捭闔策》,傳聞說是鬼谷子本人還有其弟子根據鬼谷子的生前言論進行總結梳理而成的。

    鬼谷子是不是王詡這個人先不說,先說文獻記載的鬼谷子的弟子都有誰?

    孫臏、龐涓、尉繚子,蘇秦、張儀、毛遂,范蠡.....

    這些人橫跨春秋戰國近乎二百年,鬼谷子是神仙嗎?能存在那麼久嗎?

    答案顯然是不可能。

    有人說鬼谷子應該是個稱號,如同墨家鉅子,但是別忘了,鉅子也是有自己名字的。若鬼谷子真是稱號,那為何沒有一代代真實姓名的存在?

    被秦始皇坑燒了嗎?

    再說大家認可的鬼谷子是誰?是楚國的王詡。

    其實這個人物也是有爭議的,這個人有說是楚華人,有說是陳華人,有說是魏華人,有說是衛華人,有說是師從老子,有說.....

    反正吧就是烏七八糟的傳聞,沒有像孔子那樣真實記載。

    或許這個人在歷史上是存在的,但是絕沒有那麼誇張。畢竟那個時代的大事件,並未出現王詡的名字。

    第二個問題,《鬼谷子》描述的時代是春秋戰國時期嗎?

    先秦正史上也從沒有對《鬼谷子》此書的記載,所有的記載都是從意淫下的抒情散文《史記》開始的。而且注意,《史記》上也並沒說有《鬼谷子》這本書的存在,而是隻是言語不詳的提及了鬼谷子這個人。

    並且注意:漢時或大儒或史學家或道家或陰陽家也都沒有記錄《鬼谷子》這一書的存在。

    那麼問題出現了,若是這本書真實存在,被譽為最有脊樑的漢朝名人們為何閉口不記錄此書?是因為此書是亂世之書,不能記載嗎?

    非也!

    亂世之書多了,但是漢朝先賢們記錄的並沒有少多少。

    《鬼谷子》此書有確切歷史資料記載的真正出現時期是在唐朝。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經專門寫文章批判過本書。

    那麼事情只有一個可能,這本所謂的《鬼谷子》應該是魏晉南北朝到唐朝之間,某人或者某些人,借用古人之名寫下的傳奇之書。

    綜合前面說的理由,我們可以推知《鬼谷子》一書並不是鬼谷子本人或者說是春秋戰國時期他的弟子們所述寫的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書。

    也就是說,根據百度詞條對於偽書一詞的定義,這本《鬼谷子》就是偽書。

    當然《鬼谷子》一書偽不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沒有用,能不能給後世人帶來點什麼啟迪,這才是最重要的。

  • 5 # 文化趣談

    《鬼谷子》當然不是偽書。

    其一,鬼谷子是一位有經天緯地,通天學問的牛人。是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縱橫家……,其弟子多有大才的人,龐涓、李斯、蘇秦、張儀等。有人懷疑歷史上是否有其人,我們可以在《戰國策》,《史記》中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其二,《鬼谷子》一書,內容博大精深,高深莫測。有人說如果一個人完全掌握其內容,那麼就縱橫天下無往而不勝!雖有些誇大,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本書能流傳兩千年,自有其偉大之處。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代都有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

    《鬼谷子》的智謀權術,被廣泛運用到戰爭、經貿、內政、外交等領域。這就是這本書的偉大之處。

    其三,何為偽書,個人認為是沒有價值,傳遞負能量的書。顯然《鬼谷子》不是這樣的書,歷史上有些人覺得這本書過於功利,不提倡他人去學去用,但現在社會處處都講套路,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最後我想說,如果有時間有精力,我們都應該好好的去讀去學,用書中的知識去指導我們的工作、生活和事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到妹子乞討你們會幫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