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朗誦藝術學習難嗎?和幾位老師學了很久換了別的作品還是不會朗誦,學了幾年朗誦水平還是沒有多大提高
10
回覆列表
  • 1 # 享畫堂

    藝術到高階都是觀念,朗誦藝術也不外如是。

    朗誦從技術上來說,要求所謂字正腔圓,首先普通話的標準要達到,咬字吐字清晰,氣息運用要平穩,發聲不同於日常說話,需要根據情緒確定聲音共鳴的位置。這些技巧你跟幾位老師學了幾年,應該也都有把握。

    但有時候老師教過的作品自己可以表現的很好,而拿到一篇沒有練習朗讀過的作品,卻總是達不到效果。這種情況,如何提升自己的朗讀表現能力,做到拿到一幅作品,就可以把它朗誦成為可供藝術欣賞的層面?這恐怕就需要多在身體條件之外的方面下功夫,也就是說要在上面所說的技術層面之外下功夫。

    具體些來說,就是要多閱讀學習各種型別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及話劇等,提高自己對文學藝術的理解層次和修養。這事說起來是一句話,事實上需要天長日久的努力積累。隨著學識的不斷增加,逐漸能夠做到針對一篇文章,自己有個合情合理的設計。

    朗誦表現結果的好壞,深層關鍵其實是朗誦前的規劃設計,無論音樂、美術還是影視,任何好的藝術作品都離不開一個優秀的結構設計。

    具體到朗誦,在充分的理解了文章的結構立意之後,再考量每一部分該用什麼表達方式,內心獨白式?輕聲傾訴式?還是深情演讀式;什麼時候需要柔情?什麼時候需要力度?什麼時候需要舒緩?什麼時候需要疾風驟雨?朗誦的魅力就在於把握好這些節奏,來表現出文章深層的精神特質。

    當你透過前期的閱讀和分析充分的做好了這些準備之後,再根據自己的設計計劃進行適當的練習,一定可以展現出一個具有你獨特魅力的感人的朗誦作品。

  • 2 # 張小姐要努力

    朗誦提高

    第一:持久練習(模仿)

    第二:持久練習(多聽優秀作品)

    第三:堅持/堅持/堅持

    首先既然學習。就是熱愛。對於自己熱愛的東西就要堅持下去。

    有豐富的感性心理。每讀一遍文章一定要了解要 表現什麼樣的情感!

    分享練習口才的幾個方法:

    第一:長期用腹式呼吸去朗讀

    第二:每天練習1個繞口令

    第三:每天聽優秀作品。(模仿學習)

    第四:每週最少釋出三篇朗誦文章到某平臺。

    第五: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學習)

    堅持下去。一定要堅持下去。肯定可以的。

  • 3 # 文舍堂書法

    原因有三:一是朗讀技巧沒掌握好。二是先天的聲音條件待改善。三是對文章的內容要有情感上的理解。

    一家之言,有些事情也不能急,學一項技能不容易,只要下功夫,一定會有很大提高的。對此我有同感,我學書法好幾年了,你看現在寫還是不行。

  • 4 # 語言藝術交流

    和不同的老師學習,效果不一樣,甚至會有天壤之別。

    要想學好,除了自己要喜歡、用心堅持之外,有一個相當關鍵的因素:要找到真正合適的導師。

    目前,常見的教朗誦的“老師”有以下幾種情況:

    1、“老師”教不了

    我們都知道:藝術是有系統的知識體系的,不同的藝術也有不一樣的方法,甚至同一類藝術中不同的子類也會有特有的技巧。俗話說得好,“術業有專攻”。一個人在某一方面可能很有經驗,但是在其他方面就不一定擅長了;就像有的人唱京劇唱得非常好,如果唱黃梅戲不見得就一定也很受歡迎;有的人唱秦腔很多人喜歡聽,若是唱花鼓戲不一定也很棒……同屬於戲曲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播音、主持、評書、朗誦、講故事、播小說、有聲讀物播講……這是不同的語言藝術類型。並不是說學過播音主持、普通話標準,就一定能朗誦出大家喜歡聽的作品,更不一定能在朗誦藝術方面教好學生。

    朗誦並不是僅靠標準的普通話、好聽的嗓音就可以的,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朗誦的作品、能真正“分析清楚、改編好、設計到位、揣摩透”作品、可以合適地運用朗誦方法、用心詮釋作品的內涵才可能朗誦出好聽的作品。

    表演相關的專業(話劇表演、影視表演、影視配音、動漫配音……)學的更多的是表演藝術方面的知識,而朗誦屬於語言藝術,表演和朗誦屬於不同的藝術類別,雖然有一些可以借鑑之處,但還是有很多特有的方法。

     

    目前,所謂的“教朗誦的老師”大多是播音主持專業畢業、或是學過表演的、或是自己“玩”了多年朗誦自以為水平很高的人(之所以此處用“玩”並不是我造出來的,而是經常聽到所謂的“朗誦圈”人士說:自己“玩”了10多年朗誦、“玩”朗誦“玩”了很久……在此我借用一下,順便也提醒一下這些“玩”朗誦的人:朗誦屬於語言藝術,既然是藝術,我們就應該尊重藝術、學習藝術、研究藝術、共同努力推進藝術的發展,而不能以“玩”的心態來對待朗誦藝術。)

    毫不誇張地說,目前的所謂的“教朗誦的老師”(不論是線上的還是線下的)並沒有多少真正懂朗誦的,更多的“老師”教的是播音主持、普通話、表演……方面的東西。

    大家仔細想一下這些“老師”教的內容就清楚了:教的是聲母、韻母、調值、前鼻音、後鼻音、平翹舌、提打挺松、五腔共鳴、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聯合呼吸、開啟口腔、咬字、發音器官、繞口令、口部操……這些普通話方面的東西,還是發聲、臺詞、形體、即興表演、自我介紹、控制情感、塑造人物角色、步態、舞臺語言技巧……這些表演方面的內容。

    “玩”朗誦很多年的“老師”教的所謂的感性的“經驗”、憑感覺的東西,我就不便評價了。

     

    可以想一下:這些教朗誦的“老師”到底能不能教會學生真正的朗誦藝術實用方法?

     

    2、“老師”不會教

    我先說三個例子:

    2015年12月12日,我接受一個電視臺之邀去講座,當時有一個女學生和別的老師學了4年多的朗誦,我問她:“4年多的時間裡,老師教給你哪些朗誦方法?”這位學生說:“老師讓我要自然”。大家是不是覺得“表達要自然”、“要有感染力”、“要富有表現力”、“要抑揚頓挫”、“要有起伏”……這樣的話太空了?怎麼做到呢?

    2016年3月份,我到一個電視臺去講座的時候,問一位和當地很有名的導演學了2年多的鄭**同學:“*導這2年多是怎麼教你的?有沒有教給你一些實用的方法?”她回答說:“老師讓我臉皮要厚,要敢說。”

    2017年11月3日,我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去的時候,有兩位參加第五屆夏青杯朗誦大賽的選手家長看到我、想請我給他們的孩子輔導,我說:“您兩位家長先彆著急,我問兩個孩子三個問題再說,好嗎?”我瞭解到陳**和柳**兩位同學和當地的老師學習了2年多。我就問兩位選手:“這兩年多,老師教給你們哪些方法?請你倆說出10種!”結果兩個孩子只說了2種算是最基本的方法。我接著問:“就這2種方法而言,換了不是你們老師教的作品知道該怎麼用嗎?”兩個孩子搖頭。我又問:“你們參賽的作品,知道這兩種方法如何用更好嗎?”兩個孩子又搖頭。

    從這幾個例子中不難看出,學生和教他們朗誦的“老師”學了2、3年或者4、5年,連“老師教了哪些方法?這些方法是不是換了別的作品都會用?是否明白這些方法怎麼用更好?”這三個“老師最應該使學生明白的點”都說不出來,何談朗誦方法的合適運用?

     

    經常聽學朗誦的人說,他們“教朗誦的老師”都是拿一些所謂的“名篇”、“美文”或者普通話60篇讓學生讀,然後說:你的發音不準、你的重音不對、你的歸音不到位、你不能那樣讀、你的毛病又犯了、你應該像我這樣、你要一遍一遍地聽……更多的是說學生普通話方面的問題、或者讓學生模仿他(她)讀,但並不告訴學生“為什麼這麼做?怎麼做更好”;學生也只能是模仿著讀,並不清楚“該用哪些朗誦方法?這些朗誦方法的本質是什麼?怎麼做到?如何做更好?運用這些朗誦方法時需要注意什麼?”

    我曾經聽過一位有20多年教朗誦的經驗的“專家”給學生上課,講的是一首古詩,可是講了幾個小時,學生還是不會朗誦,就連用了哪種朗誦方法也不清楚,更不用說換了別的作品明白該怎麼朗誦了,只是按照這位“專家”的模式在讀而已。因為這位“專家”就是像上面說的那樣教學生。

     

    先不說這些“老師”是不是真正懂朗誦藝術,教學也是有方法的,並不是誰都可以教好學生的。

     

    我把老師分為三類:

    (1)98%左右的“老師”並沒有系統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快速打好基礎,也沒有獨創的實用方法,連“根據不同的學生不一樣的情況因材施教”也做不到,更不用說給予學生合適的啟發和引導了。這些“老師”只是拿著所謂的課件、教案讀或者背,只能稱之為教師(以教書為謀生方式的人,類似於畫匠<以畫畫為生>)。

    (2)1.99%左右的“老師”可能在一個方面給學生指導、在幾個點上給學生建議,不過也不能快速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也不能告訴學生獨創的方法,使學生一聽就明白、一用就會;還不能啟發學生透過思考、感悟將老師講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更不能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規律。這些“老師”可以稱之為老師。

    (3)不到0.01%的“老師”不僅自己有系統的理論體系、有獨創的實用方法、講得通俗易懂,並且可以快速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建立良好的思維方式,也可以真正做到有針對性指導、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告訴有差別的建議而且行之有效、學生可以快速改善,還可以啟發引導學生做得更好、發現更多的規律、總結出更好的經驗;這樣的老師才可以稱為導師(真正的導師萬里挑一都挑不出來。這裡的導師並不是指大學裡的“導師”,也不是現在那些所謂的“人生導師”、“職業導師”……)。

    正如《師說》中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老師”在誤導

    (1)教的不是真正的朗誦藝術知識。因為這些“老師”在那個位置上,雖然不是真正懂朗誦藝術,但是也得教給學生點兒東西,怎麼辦呢?只好用自己會的一些東西當“朗誦藝術知識”了。或者是播音主持、普通話方面的知識(很容易使學生進入“播音式”的朗誦、“成人範兒”的朗誦誤區),或者是表演方面的內容(很容易使學生進入“表演式”的朗誦、“動作誇張式”的朗誦、“隨意加東西式”的朗誦誤區),也可能是自己多年“玩”朗誦的過程中想到的一點兒感性的東西(很容易使學生進入“拉調調式”的朗誦、“吼喊式”的朗誦誤區)。

        

    (2)把不同聲音特點的、風格有別的、對作品有不一樣理解的學生教成了一個模式。

    2013年,在一次全國朗誦大賽當評委時,聽到其中有幾十個選手一張口就是差不多的模式,聽了一句話就感覺像是同一位“老師”的學生。評選完之後,工作人員調出這些選手的報名資料一看,還真都是五**老師教的。

    2016年,應某電視臺之邀去講座時,有翁**和盧**兩位學生的家長想請我給她們的孩子進行指導。我先請這兩位學生朗誦一下。他倆一張口就感覺到有非常重的模式,而且兩個人的模式差不多。我就問他們是不是和同一位老師學的“朗誦”,他們說是同一個老師教的。我告訴他們的家長:“他倆換別的作品進行朗誦,還會有差不多的模式”。請兩位學生換了作品再朗誦,他倆還是有同樣的模式。

     

    每個人有自己對作品的感受,每個人有自己的聲音特點,每個人有自己對朗誦方法運用的理解……所以,不同的人朗誦同一篇作品應該有自己的風格、有不同的呈現方式,而不應該“模式化”。

     

    (3)把學生的“朗誦”變成了一場“秀”

    因為“老師”不是真正懂朗誦,所以在指導學生“朗誦”時,不是把重點放在:使學生知道怎樣選擇適合自己朗誦的作品、如何“分析、改編、設計、揣摩”作品、怎樣合適地運用朗誦方法、如何用心詮釋作品的內涵等方面,而是放在了一些形式的東西(服裝、化妝、動作、配樂……)上,以致於把學生的“朗誦”變成了表演秀、服裝秀、動作秀、配樂秀、嗓門秀……

    學生做的動作很多並不符合作品,也不符合生活;至於為什麼做這些動作,學生也不明白,只是機械地做著“老師”讓做的動作而已,怎麼可能朗誦出大家喜歡聽的好作品?

    至於為什麼用這個配樂?怎樣把握好與配樂的配合節奏?學生也不清楚,只是說“老師讓用的、老師說這樣做”。其實,“老師”也沒有想清楚:朗誦一定要用配樂嗎?想朗誦出好聽的作品是對作品的用心揣摩和朗誦方法的合適運用重要、還是配樂重要?這個配樂適合這個作品嗎?如何把握朗誦時人聲和配樂的配合節奏(細到秒級以下)……“老師”只是看很多朗誦大賽中選手都用配樂、他(她)自己覺得加上配樂好聽、聽很多人朗誦這個作品都用這個配樂、看到別人朗誦這個作品時用這個配樂還獲獎了……這些“老師”容易使學生進入“過於追求配樂式”的朗誦的誤區。

    以致於我們聽到很多人都用同一個配樂、甚至很多作品都用同一個配樂的“為加配樂而加配樂”的情況。

     

    (4)“老師”希望學生不斷地交學費

    教育應該是以“育人”為目標,把培養人才放在第一位。

    可是現在很多“老師”成了逐利的商人,他(她)們希望學生今年在這兒學、明年還報名、後年還交費……學生一直交學費,這些“老師”才高興呢。

    我考察過上千家培訓機構,有一次,一位教朗誦10多年的“老師”非常自豪地說:“老師:這個學生跟我學了6、7年了,趕都趕不走!”。

    其實,這位“老師”並不是幫學生,而是在害學生;學生損失的並不是表面上的多年學費,更多的是時間和精力(這是無價的)。

     

    真正好的導師是可以1次課就能使學生有很大改變、1節課就能讓學生至少學會1種方法的,完全可以在1、2個月內教會學生系統的朗誦知識,根本就不用學習幾個月、幾年……

    可能有的“老師”會說“朗誦是需要長時間練習才能提高的。”這話只能說對了一部分但不完全對。為什麼這麼說呢?

    就像我們學數學,一位好的老師可以在幾分鐘內教會學生這一類題的解題思路、實用的方法,甚至可以告訴學生其中的規律是什麼,還能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其中的規律。即使有的學生再做同類的其他題時可能還不熟練,但是至少會做、也能做對,只是時間有點兒長而已。學生在課下自己“用心思、用心練、用心悟”就好了,並不用再和老師學習這類題的解題方法了。

    再比如學武術,如果能遇到真正的武術大師、一代宗師,可能用幾個小時的時間,武術大師傳授給弟子練功心法、武功秘笈,弟子很快就可以學會了,只要自己用心堅持練習就可以了。即使之後再也沒有見過給他秘笈的武術大師,他的武功也會進步非常快。

     

    朗誦藝術的學習也是如此,好的朗誦導師完全可以在幾分鐘內教會學生一種朗誦方法,學生只要“用心思、用心練、用心悟”很快就可以提高朗誦水平,拿到任何作品都知道該怎麼用這種朗誦方法、為什麼這麼用、如何用更好……儘管可能用的時候不太熟練,但也知道該怎麼做。之後,多練習就好了,並不用再和老師學習這種方法。

    系統的朗誦方法有1、2個月就可以學會了,並不需要長時間學習,更不用不斷地給“老師”交學費。

    培訓是功利趨向的,做培訓的“老師”想長期賺錢,這種想法能理解但不是好方法。

     

    庸師比庸醫更可怕,不僅會耽誤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難以用金錢來衡量),而且一旦學生“被誤導、養成不好的習慣、形成不好的模式”想改很難。特別是在藝術學習方面,庸師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5)某些“老師”對待朗誦藝術的態度不端正,動機不純。

    說到要交學費,可能很多人會跳出來說:“不會啊!我和**老師學了很久了,一分學費也沒有讓我交啊!”。

    的確,現在有很多“老師”在網上教“朗誦”並不收費。先不說這些“老師”是否真正懂朗誦、是不是在浪費學生們的寶貴時間。

    請問參加這些“老師”免費課的學生:你是否想過這些“老師”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真的是在做公益嗎?是為了透過免費課吸引粉絲、增加人氣?還是為了透過免費課程達到一定的知名度而讓更多的機構請他做培訓、參加演出?或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甚或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

    多年來,經常聽網路“朗誦圈”裡的“大咖”、“大牛”、“朗誦藝術家”說起圈內的亂象,一開始還真不敢相信。幾年來發生的事情讓我不想再說什麼。

  • 5 # 小小麥苗

    首先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第一,自己有沒有用心去學?

    第二,自己未什麼要學,有沒有明確目標?

    第三,自己有沒有總結經驗?反思?

    第四,有沒有去拜師?虛心請教,尋求突破點?

    總結,只要用心去堅定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方法方式正確,只要有堅定決心,抱有雄心壯志,必定能成功!

  • 6 # 東陽國學

    朗誦好一件作品需要兩個方面的基本功,第一,當然是練好發聲和字音音準。這個都懂得。第二,最關鍵的是你要了解理解你要朗誦的文章,詩歌等作品的背景,作者的背景,以及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說白了一句話,就是你要把自己當成作者來朗誦這件作品,你就能深入其境,物我兩忘,只有文章了。比如你朗誦李白的《將進酒》,你就要理解李白那種懷才不遇,把心中的豪放放到酒和詩裡的心境。

  • 7 # 柔纖光虹

    朗誦藝術的魅力在於文字與人聲的完美融合。

    首先,不先聲奪人。我們會發現,很多朗誦者在朗誦時雖然字正腔圓、抑揚頓挫、情緒飽滿,但並不會讓人覺得舒適愉悅,恰恰相反,聽多了還會令人感到莫名的煩躁,這說明朗誦者已經先聲奪人了。也就是說,朗誦者為了一味突顯自己,而把自己凌駕於文字之上,可是,文字本身的魅力卻被大大掩蓋了。

    其次,消化文字。為什麼我們聽很多朗誦作品容易齣戲?就是因為有的朗誦者沒有深透領會文字作者的精神核心,只憑自己一時的感覺,這樣必然形成兩張皮:文字是文字,朗誦者是朗誦者。唯有在朗誦之前充分做好案頭準備,吃透文字,才可能把作者生命的情感與思想表達出來。

    最後,就是聲音本身的魅力了。每個人的聲音都很獨特,所以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文字,才能最大程度發揮自己聲音的優勢,而不是聽別人讀哪篇好聽你就跟風去讀哪篇,這樣永遠沒有機會發現聲音本真的魅力。一個竅門就是每次錄完一篇聲音,要多聽,聽聽自己聲音到底具有什麼特點,反覆地聽,直到意識到自己聲音的特性,慢慢就能發現適合自己的文字啦!

  • 8 # 青藍少兒美術教育

    要想朗誦好的作品,一定要多聽,而不是多練。多聽優秀的作品,學會聽了,理解了,感受了,朗誦的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姻中,男人不要常在妻子面前說她家人的不是”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