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鍋小震

    1、黑化需要,人們更願意叫一個麻匪張麻子而不是張牧之

    2、數人頭的軍功爵位制使秦軍殺人如麻,如虎狼野獸一般

    3、平王東遷不僅僅是把中央政府遷過去了,而應該是把眾多華人也一起遷過去了。秦華人更多的應該是原秦族人,和兼併融合過來的戎狄人

  • 2 # 胡亂看一點歷史東西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我是胡亂,覺得回答的好,給個贊和關注哦!

      說起戰國,我們一般想到是戰國七雄。這七個國家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一直對外實行兼併戰爭。而且這七個國家之間也相互有戰爭。可以說真的是掙得你死我活。不過在戰國幾百年的時間裡,只有秦國被稱之為虎狼之師,為什麼其他國家沒有被稱為虎狼之師呢?

      其實戰國時期的並不是只有秦國一家軍隊厲害。比如魏國的魏武卒,那可是稱霸戰國初期近百年的。趙國的胡服騎射改革之後,也是可以和秦國軍隊對抗的。齊國更是當時最富裕的國家,軍隊裝備先進,人數眾多,完全可以統一六國的。不過最後他們都敗給了秦國,敗給了這支虎狼之師。我們看一下是什麼造就了秦國的虎狼之師。

      秦國地處最西面,和西面的少數民族接壤。這些人本來就能征善戰,生下來都是戰士。秦國長時間和這些民族接壤,可以說民風也算是彪悍,人民尚武。不過尚武的並不是只有秦國一件。戰國時期很多過國家都尚武的。比如趙國也是。為什麼秦國軍隊戰鬥力如此厲害呢?根源就在於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的內容我們就不說了,直接看結果。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把秦國徹底變成一個封建制度的國家了。之前的分封制在秦國基本上是徹底消失了。分封制的消失,代表著分封制很多附帶產品也消失了,比如貴族的特權。所以商鞅廢除了秦國貴族的所有特權。變法之後秦國基本上就只有兩種職業了,一種是軍人,還有一種是農民。軍人靠著戰功可以升官發財,獲得土地。年齡大了之後可以憑藉土地的收穫封爵建功。所以在秦華人看來打仗和種地這兩種非常有前途。在加上非常尚武,又有機會。打仗就更加拼命了。

      商鞅在秦國建立了二世登記的軍功制度。對戰場上的每一位士兵的表現都有相應的獎懲制度。一旦建功之後可立刻獲得軍功、爵位、土地、財富。所以在秦華人看來,打仗的時候對方的人頭都是金錢,都是爵位,所以真的都是不怕死。而且商鞅的軍功制度是不可以世襲的。這就說明你的功勞是你的,你兒子無法繼承。兒子要想要這些東西必須也要上戰場。於是造成了全民好戰的現象。

      秦國可以說就是靠著這種先進的軍功制度,讓軍隊的戰鬥力瞬間暴增。也因此才被稱為虎狼之師。

  • 3 # 大語文走四方

    因為秦軍強悍且上戰場個個拼命!

    世人都知道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天下,成為了真正的千古一帝。但我們也知道英雄史觀是不正確的,秦始皇建立秦朝靠的是讓其餘六國膽戰心驚的虎狼之師——秦軍。為何稱其為虎狼之師?因為在戰場上,你會看到秦軍士兵打仗完全不要命,他們甚至赤膊上陣,以嗜殺血腥的氣勢砍下敵人的頭顱,掛在腰間繼續廝殺。後來發展這個頭顱很重,不利於繼續打仗,於是變成割左耳朵了。

    這樣的一支軍隊能不讓其他國家看了心驚膽戰嗎?

    這支如死神一般的軍隊創造了秦國偉大的軍事奇蹟。秦軍之所以成為虎狼之師,是因為有一套牛氣的軍功爵制度。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有了這種軍功制度,秦國士兵變得渴望戰爭,變得不怕死,因為就算死了自己的軍功也可以疊加到家人的身上。全國實行“耕戰”政策,農民種地是為了打仗所需要的後勤軍糧補給,打仗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就這樣整個秦國籠罩在殺伐攻戰的肅殺氣氛之中,成為了讓六國膽寒的戰爭機器。

  • 4 # 扒哥BUG

    其實更多的是稱為虎狼之師。秦國在經歷商鞅變法後,農民可以開墾土地,可以私有化,可以買賣,這大大的增加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生產糧食多的,可免除個人勞役和賦稅,這樣農民都拼命耕種。

    獎勵軍功爵位制,把戰士訓練成殺人機器。我們來看一下獎勵軍功制內容,將卒在戰爭中斬敵人首級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級兩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各級爵位均規定有佔田宅、奴婢的數量標準和衣服等次。

    宗室貴族也要建立軍功,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即依軍功大小定貴族身份之高低。這大大的刺激了一向驕奢淫逸的大批貴族群體,當然這一法律也得罪了一大批貴族,從而導致商鞅最後被車裂。

    戶籍制度,連坐法:居民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將伍和什作為基礎行政單位,相互監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須連舉告發。若不告發,則十家同罪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同斬敵首級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罪。這一法律搞得人人自危。

    總的來說,商鞅變法後的秦國軍隊像老虎一樣勇猛,像狼一樣兇殘。百姓搞得像打了雞血一樣,鬥志昂揚,豪門貴族也人人自危,戰戰兢兢,整個秦國都像上了發條的機器一樣轟轟鳴鳴。

    綜上所述,戰國時的秦國跟其他六國比起來,可謂虎狼之國,虎狼之師也!!!

  • 5 # 書法小迷糊

    戰國七雄中,秦國透過商鞅變法,經濟發展較快,軍事實力最強,雄踞函谷關以西,對函谷關以東六國虎視眈眈。被稱“虎狼之國”。

  • 6 # 蟹蟹聊故事

    關於為何稱秦國是“虎狼之國”,應該有兩個原因吧。

    首先是秦國偏離中原地區,民風彪悍,文化素養差,一直被各國所鄙視,覺得秦華人尚未開化,比禽獸強不了多少。

    其次,商鞅變法後,秦國老百姓不論貧富,只要立軍功就可以受爵,而立軍功與殺人多少成正比,所以秦兵在戰場上,看到敵人就勇於衝鋒,爭搶人頭,常常是腰上懸掛幾個血淋淋的人頭,興奮的衝殺過來,一個個如狼似虎,所以與秦人交戰常常是一觸即潰。

    同時,國內耕地,也以交糧的多少受爵,而這些常常做為軍糧,支援國家擴張。所以秦人成了這個戰爭機器不可或缺的部分。

    時間長了,秦國也就成了“虎狼之國”。

  • 7 # 春秋左傳

    戰國時期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獎勵軍功。一個敵國頭顱獎勵爵位一級。軍功還可以贖奴隸。導致秦國士兵悍不畏死,戰鬥力暴漲。但是商鞅變法秦國當時是強大起來了,但是流毒也很深遠。商鞅用的法家,刑法太重,為之後秦暴政滅亡埋下伏筆。儒家人物有猛烈批判商鞅的。全用法家只是權宜之計,要想長遠發展需要儒家,以德服人,那是王道,人心才會歸附。差一些的主用儒家夾雜些法家,那是霸道,漢朝用的霸道。全用法家民會巧法,鑽法的空子,會越來越狡猾,民心會離散。

  • 8 # 青山先生

    秦國,虎狼之國,虎狼之心也。

    《戰國策》《魏將與秦攻韓》:魏將與秦攻韓,朱己謂魏王曰:“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而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非所施厚積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憂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兩弟無罪,而再奪之國。此於其親戚兄弟若此,而又況於仇讎之敵國也!

    這評價有點狠,卻也是言之鑿鑿!那分析下虎狼之秦。

    其一,秦君,虎狼之君。秦國建國艱難,大家都知道,戰國七雄只有秦國是唯一一個不是早期的周王朝分封諸侯國。史記載:柏翳佐舜,皂斿是旌。蜚廉事紂,石槨斯營。造父善馭,封之趙城。非子息馬,厥號秦嬴。禮樂射御,西垂有聲。襄公救周,始命列國。金祠白帝,龍祚水德。祥應陳寶,妖除豐特。裡奚致霸,衛鞅任刻。厥後吞併,卒成兇慝。秦國祖上非子養馬養的好,有了秦贏的姓氏,到周平王時期,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也就是說把戎人趕走,地盤就是你的。所以秦國呢,早期和西北的少說民族打,到秦獻公時期與魏武卒打,到秦惠文王時期與東方六國打。研究秦國曆史會發現秦國甚至秦人虎狼也,真真正正打出來的國家。據《史記》記載,大梁人尉繚事秦,秦始皇“衣服食飲與繚同”,仔細觀察後尉繚發現:“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與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

    秦獻公,秦孝公

    其二,軍功制,虎狼之師。秦國被稱為虎狼之國,始自戰國後期,秦商鞅變法以後。“秦用衛鞅計,制爵二十等,以戰獲首級者計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戰勝,老弱婦人皆死,計功賞至萬數。天下謂之‘上首功之國’,皆以惡之也。”此處《史記索隱》雲:“秦法:斬首多為上功。謂斬一人首賜爵一級,故謂秦為‘首功之國’也。”秦人自商鞅變法,獎勵軍功後,對國內刑法之酷烈,對國外征戰之兇殘,東方六國皆有目共睹。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推斷,戰國時雖屢遭戰禍,但人口尚有千餘萬,“及秦兼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殺傷,三分居二”;秦統一全國後在其暴政下,更是“十餘年間,百姓死沒,相踵於路”。根據馬非百《秦集史》中“首功表”所列,從秦獻公二十一年至秦王政十三年這107年裡,有明確數目記載的,經統計,秦軍共斬首敵軍約1678000人。對於文獻記載的戰國晚期秦軍斬首敵軍之數,已有學者表示懷疑,以為有誇大之飾,但秦人在戰爭中的殘酷無情和崇尚首功,則是毫無疑問的。商鞅在秦國建立了二世登記的軍功制度。對戰場上的每一位士兵的表現都有相應的獎懲制度。一旦建功之後可立刻獲得軍功、爵位、土地、財富。所以在秦華人看來,打仗的時候對方的人頭都是金錢,都是爵位,所以真的都是不怕死。而且商鞅的軍功制度是不可以世襲的。這就說明你的功勞是你的,你兒子無法繼承。兒子要想要這些東西必須也要上戰場。於是造成了全民好戰的現象。秦國可以說就是靠著這種先進的軍功制度,讓軍隊的戰鬥力瞬間暴增。也因此才被稱為虎狼之師。《商君書》言秦“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在當時恐怕是多數人普遍的觀念。

    秦軍

    商鞅變法

    其三,秦國,虎狼之風。從秦君,到秦人,功利之心瀰漫。戰國晚期東方六國以合縱這樣的形式在軍事上與秦對抗的運動,並非自始至終都存在,東方六國因與秦國在軍事上對抗而被迫聯盟的關係,也從沒有使東方六國在政治和軍事上結成過一個真正穩固的營壘,至於六國真正全部聯合起來對抗秦國有效的軍事行動也為數不多,六國與秦之間和、戰迭存,六國彼此之間也是和、戰不斷。在風雲詭譎的戰國晚期,任何政治、外交或軍事上的聯盟都顯得那麼短暫和不穩定。“虎狼之秦”這一觀念的產生,除了與秦有軍事上對抗的因素外,還存在著非軍事方面的因素,即六國對秦國文化的抵制和對抗。“虎狼之秦”的觀念,正表現了東方各國對秦國東侵在軍事和文化上引起的雙重恐慌。秦國之俗,貪狼強力,寡義而趨利,可威可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勸以賞,而不可厲以名,被險而帶河,四塞以為固,地利形便,畜積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勢而吞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 9 # 閒聊長短

    秦國由非子養馬獲得封地五十里,又因莊公血戰戎狄,被封為西垂大夫。到周幽王時期,申侯勾結戎狄入侵鎬京,襄公勤王作戰勇猛,又積極擁立廢太子周平王而立國。周平王把祖地岐山一代封給秦國,當時的岐山一帶已經被戎狄佔領。秦國為了收回封地,與戎狄血戰百年,至穆公時才平定西戎。

    秦國的發家,與戎狄之間的抗爭交融,使得秦國很難融入山東各國之間,山東各國稱秦國為虎狼之國,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層意思。

    其一·文化、地理的隔離,對夷翟貶義的稱呼

    秦國至穆公時代,重用百里奚、蹇叔為相,重視德治與法治,使得秦國國力大增,因此想效法齊桓公稱霸中原。然而當時的晉國在晉獻公時代,滅國十七,收服附屬國三十八,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晉國國土與秦國接壤,穆公多次東出,與晉國發生大戰,有勝有敗,皆不能順利東出,稱霸諸侯。

    穆公三十四年,戎狄派使臣由余出使秦國,穆公看重其才能,用美女疏遠由余與狄王的關係,然後順利招降由余。由余輔助穆公滅戎狄十二國,收回周平王封給襄公的封地。

    我想穆公在多次爭霸中,一直被攔在河西之外。向東爭霸未能如願,所以在晚年時,也想向西發展,回收封地。由余的出現,更是幫助穆公快速完成了這個心願。

    穆公死後,秦國國力逐漸衰弱。到戰國初期更是經歷了厲共公、躁公、簡公、出子在位時,國家政權內亂。到孝公時期,秦國瀕臨滅國危機時,向山東列國發布招賢令,其中一段如下。

    史記·秦本紀記載:周王室衰落,各諸侯國憑武力征伐,相互兼併。秦僻處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的會盟,被人視同夷翟。

    由此可看出,秦國地處西垂之地,長期與戎狄抗爭。同時又受到晉國的阻攔,因此不能與山東各國進行文化經濟交流。山東各國更是看待秦國猶如戎狄同化之類,不受中原文化禮教約束,故有如野獸一般,冠以虎狼。

    其二·秦人善戰、勇猛猶如虎狼

    商鞅看到秦國的招賢令,又因在魏國不得志,所以入秦。商鞅透過孝公的進臣景監四次見孝公,分別以,帝道、王道、霸道、遊說孝公,前三策都孝公否決,最後以強國之策打動孝公,在秦國施行變法。

    在孝公之前,秦國計程車大夫、貴族、爵位都是世襲。百姓出生時的地位,就決定他的終身地位,無論在戰場上建立了多大的功勞。沒有貴族的身份,等不到爵位的封賞。

    商鞅得知此事後,為凝聚秦人的戰鬥力且減少國內私自鬥毆的內耗。在軍功制中提出,不論出身,有軍功的人,按照在戰場上立功的級別標準,進行封賞。而這個標準,就是敵軍人頭數,官位大小。

    政策推行後,秦國出現了一種現象,就是老百姓看到戰事,就像飢餓的狼看到肉一樣。史記原文如下。

    史記.商鞅記載: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

    由此我認為,虎狼之國的稱呼。另一種說法,是指秦國計程車兵在戰場上,勇猛的就像是虎、狼搶奪食物一樣。

    其三·虎狼之國是指吞併天下的野心

    秦國經過孝公變法以後,綜合國力得到大大提升。

    到秦惠文王時期,秦國的實力已經凌駕於六國之上,於是惠文王採取了先祖穆公向東擴張的政策。在擴張中,魏國攔住了秦國的路線,於是在惠文王五年,啟用陰晉人犀首為大良造。六年,向魏國魏國進軍,魏國兵敗割讓陰晉給秦國,秦國把陰晉改名叫寧秦。

    又在惠文王七年,秦國打敗魏國的龍賈軍,俘虜魏將龍賈,斬首八萬。次年,魏國割讓河西之地,至此整個河西之地被收復。

    九年,又向東渡黃河,佔領汾陰、皮氏。迫使魏國投降, 十年,張儀到了秦國被封為相國。魏國割讓上郡十五個縣。十一年,又在義渠設立郡縣,使得義渠君稱臣。

    等到魏惠文王十三年的時候,列國興起了稱王的潮流,於是同年四月,與南韓,魏國一起稱王。在秦惠文王前十三年,準確的稱呼是秦惠文君,十四年開始,也就是秦惠文王元年,才稱之為王。

    在惠文王元年之後的第九年,惠文王用司馬錯去攻打蜀國,從此蜀國並進了秦國地圖。秦國的迅猛發展,嚴重的威脅到山東列國,而最出名的合縱之士蘇秦,早已施行了他的遊說之路。

    蘇秦在合縱六國已抗秦的過程中,曾經遊說楚過,就率先說到秦國是有野心吞併天下的國家。原文如下。

    戰國策記載: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

    隨即楚王也提到,說秦國吞併巴蜀,佔領漢中志向不小,不可以跟他親近。原文如下。

    戰國策記載: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

    秦國在東出的過程中繼續了強勁的力量,土地的發展也特別迅速。這在當時已經威脅到其他諸侯國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時候的虎狼之國的稱呼,是指秦國想要吞併天下的野心。

    總結

    秦國因地處西垂,被晉國阻攔東出之路,不能與中原文化長期交流。反而在跟西邊戎狄鬥爭中,培養了民風彪悍的習慣。因此被山東列國所排斥。又因孝公變法前秦後,軍事經濟力量加強,從而有吞併天下的野心,而被成為虎狼治國。

  • 10 # 小楊品史

    “虎狼之國”這個形容秦國的稱謂,出自大詩人屈原之口: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

    之所以稱呼秦國為虎狼之國,無外乎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秦國做事不講信義,沒有底線;二是指秦軍作戰勇戰、殘忍,一場大的戰爭往往伴隨著恐怖的人員損失。

    一、秦國做事不講信義,沒有底線

    春秋時期的戰爭是比較講究原則的,倘若沒有巨大的家仇國恨,通常不會滅其國,比方說公元前712年,鄭國、魯國、齊國攻打許國,聯軍佔領國都後,許國認罪,表示願意痛改前非,魯隱公、齊僖公、鄭莊公並沒有瓜分許國的意思,反而很快就退出了許國。春秋時期類似的案例還很多,比方說齊桓公在幫助燕國打敗山戎後,為了講究禮儀,還把一大塊國土送給了燕國。

    反過來看秦國,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公元前581年,秦桓公渡過黃河,和晉國國君訂立和平盟約,沒想的是,剛剛返回秦國國境,他就毀約了,這在中原諸侯的眼裡,實在是太沒品了,說話跟那什麼一樣。他的兒子秦景公繼承了他這一點,也是說過話後就違約了,引起眾諸侯鄙視,公元前559年,晉國聯合了中原十幾個國家,討伐秦國,聯軍一路攻到涇河流域,秦軍狼狽不堪,之後更做出了在涇河上游投毒的損招,聯軍被迫撤軍。

    秦軍的這一行為,對秦軍的形象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一是不講誠信,二是不擇手段。當時參戰的中原諸侯很多,秦國的壞名聲傳遍了天下。以至於秦國邀請楚懷王到武關會盟時,屈原說出了“秦,虎狼之國,不可信”。實踐證明,秦國還真是虎狼之國,楚懷王去了後就被扣押了。

    二、秦軍作戰以斬首為目標,極為殘忍

    到了戰國時期,諸侯間的戰爭規模變大了,除了秦國外,其他國家很少有斬首的記錄,通常做法是:打敗對方後,要求對方割地賠款。秦國就不一樣了,他是以消滅敵國軍人肉體為目標,簡單粗暴:斬首、坑殺!

    公元前364年,秦國突襲魏國,斬首6萬;

    公元前318年,修魚之戰,秦軍斬首8萬;

    公元前307年,宜陽之戰,秦軍斬首6萬;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秦軍斬首24萬;

    公元前275年~前274年,秦國攻打魏國,前後兩次斬首8萬;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秦軍坑殺趙國降卒40多萬(應該是先斬首,並非活埋)。

    以上僅是一些大的秦軍斬首行動,小規模的還有很多,和其他國家作戰有明顯的不同,秦軍的砍頭行為令諸侯聞風喪膽,恐懼不已,在大家的眼裡,兇殘的秦軍和猛虎野獸沒什麼區別!

    做事不講究,沒信譽,手段又殘忍,久而久之,在諸侯眼裡,秦國就成了“虎狼之國”。

  • 11 # 揚州夢醒時分

    雖然秦國也是七國之一,但是地處偏遠,常跟西戎打交道,民風彪悍,與其他國家交流比較少,那時候願意去秦國的人也比較少,久而久之大家對秦國瞭解比較少,就覺得秦國比較蠻,再加上後來秦國商鞅變法,國力漸強,對外戰爭也常勝,外交也很成功,經常佔便宜,時間久了,大家都覺得秦國是虎狼之國。稱號的由來非一日之功,是日積月累的結果,一開始大家對秦國瞭解少就有誤解,秦國開國門之後幾代君主都很強勢,所以就慢慢成真了。

  • 12 # 股市怎麼走

    我覺得是有兩點,其一,秦國軍民聞戰而喜,作戰勇猛殘忍,是為虎狼。其二,秦國有併吞六國之心,虎視六國吧,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讎也,橫人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謂養仇而奉讎者也。

    就這幾句就陪的上虎狼之國。虎和狼都是進攻型的。就是代表大秦的“赤裸裸”的擴充套件心態。

  • 13 # 金洲91437526

    主要是指秦軍東侵時殺戳過重。秦國延續商鞅農耕政策,重賞軍功。一介草民、奴隸,只要在作戰中斬獲敵人首級,就能改變自己的身份,得到獎賞。斬獲首級越多,功賞就愈豐厚。也許一戰之後,就能得到爵位和官職。所以秦軍總是拚命廝殺,取敵首級報功。特別是白起領兵做戰,總是斬首數萬級乃至四十萬級。故東方六國視之為虎狼,謂其兇殘耳!

  • 14 # 不懂先生的唱本

    商鞅變法,使曾經募兵困難的秦國,變為人人踴躍當兵,奮勇殺敵以掙取軍功的紀律嚴明的國家。

    軍隊的強悍,使其他國家對秦國談虎色變,其部隊被稱為虎狼之師。虎戰鬥力強悍,兇殘,狼紀律嚴明,團隊作戰,把這兩個結合起來可知,秦軍無論單兵作戰能力,還是團戰,在冷兵器時代的戰國,能無人能出其右。

    虎狼之國的稱謂,是他國對秦的恐懼與戒備,更是明貶實褒的無奈。

  • 15 # 愚人覓知音

    第一秦華人缺少信義。商鞅用奸計生擒魏國公子卬。張儀假以許諾六百里地,騙了楚懷王,破壞了齊楚聯盟。秦襄王還把作為信使的楚懷王抓起來,最後逼死了他。 此前的春秋時代,秦國名聲還是很不錯的。

    第二秦國國力強盛。秦穆公時期,舉賢用能。雖國力弱於晉國,但當時秦國實力依舊強勁,位於天下四大國之列。嬴政時期,更是位列幾大國之首。

    第三秦國被妖魔化。春秋時期,晉國最強大。但每次聯合諸侯攻擊秦國,秦穆公卻一直牢牢掌握重要城市在手中。 晉國稱霸後,抓住秦穆公逼三名良臣殉葬之事,將秦國醜化。

    第三秦國真實殘暴。商鞅變法後,秦國一方面富國強兵,國勢日盛,另一方面為擴張疆土,不擇手段。坑鴻儒,殺降兵,對內封鎖進步思想,對外實行殺光政策。

  • 16 # 冷月無聲勝有聲

    秦國的立國比其他幾國都艱難,而且四周的鄰居都是好戰分子,國內也是私鬥成風,每到春夏播種季節老百姓都會為了搶水源而打架,直到商鞅變法才讓民間私鬥得以緩和。而商鞅正是利用了秦華人民好戰的血性而制定了秦國特殊的軍功制(用人頭論功行賞),這樣的軍功制徹底釋放了秦華人的熱血。當秦國和其他國家交戰的時候,對方士兵的人頭對秦國士兵來說就是財富。所以秦國士兵在拼殺的時候會比其他國家計程車兵更勇猛,有時一個士兵身上掛滿了人頭,就這造型都讓對方士兵膽寒。在春秋戰國時期仁義道德還是主流思想,而秦國的戰爭模式是其他國家無法接受的,所以秦軍被冠以虎狼之師。

    凡事皆有兩面性,雖然秦軍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秦國實現了大一統,但是這種大一統是建立在強權之上的,秦始皇試圖用文化經濟政治加以鞏固,但最終二世而亡!但是秦始皇的偉大依然是其他帝王無法比擬的!有時候很多千秋功業都是暴力造就的!

  • 17 # 北疆刀客

    為何稱秦為虎狼之師,原因其實很簡單。秦孝公時期,任用衛華人鞅主持變法,賜“商”地,此人後世被稱為商鞅。商鞅以李悝的《法經》為藍本,為秦國的壯大施行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條就是建立二十級軍爵制。這一制度的出臺首先有利於抑制世族勢力,因為規定在世族中無軍功不能受爵位,其次給了百姓一條向上晉升的道路,最後由於爵位的授予是以斬殺敵人首級數來確認,所以秦國兵士在對六國的戰爭中為了獲爵位、為了獲土地、為了獲錢財奮勇殺敵,這也是六國稱秦國軍隊為虎狼之師的根本原因。

    最後,讓我們看看這支虎狼之師的戰國。秦魏河西之戰,秦軍斬魏軍精銳魏武卒八萬首級,逼得梁惠王遷都大梁,魏國就此衰落;六國伐秦,秦軍殺聯軍數十萬;伊闕之戰,斬韓魏聯軍二十四萬首級;長平之戰,坑趙軍四十萬;郢都之戰,殺楚人數十萬,逼的楚國遷都壽春……

  • 18 # 剛剛才說

    戰國時期中原諸侯割據,一共共存著: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在這七個國家中,秦朝被其他六國稱為“虎狼之國”。而且秦國也“不負眾望”,作為“虎狼之國”,秦始皇嬴政用了十年的時間,一舉殲滅了其他六國,建立起了統一的政權。那麼為什麼秦國能得“虎狼之國”的殊榮呢?這就要歸功於商鞅的變法!

    首先,商鞅在透過變法,使秦國的政治軍事得到了很大改革,讓秦國成為了一個法治國家,也就是樹立出“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觀念,大家的意識得到了提高,而且對政府部門的效率很是滿意。使得秦國上下同仇敵愾,能夠有強大的民族自信心,強大的凝聚力。

    其次,經過商鞅的變法,擴大了農民的耕地面積,並且能夠減稅,使農民的收入提高,減輕了負擔,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秦國的GDP,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這麼大的經濟體支撐著,自然秦國的軍事建築得到提高。

    最後,也是成為“虎狼之師”的關鍵。秦國實行的是按軍功晉級,軍功爵制分為二十級,以敵人的首級為標準,斬獲敵人數量達到一定就可以升級。那麼士兵為什麼當兵打仗,大多數是為了能夠立軍功,光宗耀祖。現在有這麼好的機會,他們自然不會放過,一上戰場,就像虎狼見著獵物一樣,撲面而上。所以被稱為:“虎狼之國”

  • 19 # 關東俠客

    秦國崛起於西方,周孝王時,秦非子馬養的非常好,周孝王一高興把秦地封給他。這個時候非子頂多算個卿大夫,周平王時,秦襄公護駕有功,才被提升為諸侯。秦人生活在戎狄之間,難免染上戎狄惡習,被‘稱之為虎狼之國。

    秦人雖然生活在西方,但確是東夷人,和趙國同宗。周成王時,秦人祖先惡來在商奄地方造反,失敗後被髮配到西方抵禦戎狄的入侵。中原各國經過幾百年發展,經濟發達,人口稠密文化發達,而秦國地處西陲地脊民貧.

    東方三晉齊魯等國做國際規則時,根本不帶秦人玩.秦人想回歸華夏故土總沒有那個實力。吳起率五萬魏武卒打敗秦人,取河西七百里之地,把秦國壓縮到西部挾小地方八十餘年,如果魏國戰略上不發生錯誤,可趁機滅掉秦國。

    秦國經幾代人臥薪嚐膽,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獎勵耕戰,把國民綁在國家戰車上,成為軍國主義國家。"秦法,斬首多為上功,斬一首賜爵一級,故謂秦為首功之國也

    ”戰場上,秦卒夾個人頭,手裡拎個人頭向前衝鋒,非常野蠻殘暴,有一種觀點秦人在滅六國時共斬首百餘萬級,名副其實的虎狼之國。另一方面秦人文化比較落後,不講究中原禮儀和文化,講究實用至上原則。

    .秦人對土地特別貪婪,除了用武力奪取六國土地外,還用外交欺詐手段詐取楚國商於之地,扣留楚懷王。秦國不講信用,貪得無厭形為,六國非常痛恨,認為秦人和戎狄一樣是虎狼之國。

  • 20 # 楊柳青青春之聲

    戰國時期六國稱秦國為虎狼之師這是有原因的,追述可謂遠矣。

    其一,六國大多處在中原地區,以及大江(長江)以南,廣受周禮之影響,老子、孔子的學說那時已經廣泛關注與說教,接受與不接受是一回事,但是他們的思想已經在影響著朝政與庶民的認知。六國一些臣民把從西戎夷狄之處發展起來的秦國認為是聖人不到的蠻夷之地,沒有教化,沒有禮儀,只有野蠻與野性,這些認知深深的烙印在六國的臣民中。

    其二,秦國真正的發軔性變革與發展是在商鞅入秦後採取了商鞅變法,耕戰軍功獎賞之法,秦國國力才逐漸走向強霸。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尤其秦兵表現在戰場上,個個推鋒爭死,甚於虎狼之野。加之本來的赳赳老秦,有共赴國難的野蠻,血不流乾,死不休戰。六國的兵士庶民當看到秦軍這樣的場面,這樣的陣勢哪有不稱之謂虎狼之師哪。秦兵的慘烈從他的秦祖在西垂(甘肅禮縣)那時就一步步走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造成“千紅一哭,萬豔同悲”的根本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