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塵世迷途人
-
2 # 懷信同學
唐太宗
初唐,因為經過了多年的混戰,國家的底子被消耗的差不多了,這個時候,一些邊遠地區的外族都經過了多年的發展,變得強大起來,比如突厥。說出來很多人可能不信吧,李世民做皇帝時,突厥的軍隊甚至差一點打到長安,而李世民卻沒有什麼辦法,足見其軍隊的強大。
他和崇禎不同,如果是崇禎,就一定不會去想其他的辦法,就是硬抗。然而,李世民是怎麼做的呢?他的辦法簡單粗暴,就是給突厥人很多的金銀財寶,並且在之後也許諾了這些東西,讓他們得到好處之後,可以快一點撤軍。或許有人不信,但這絕對是事實,是李世民的一個計策。他十分清楚當時唐朝的情況,是不足以和突厥對抗的,韜光養晦委曲求全,只好這樣。
李世民在位期間,也因為武力不足,屈辱的和過親,也曾簽訂過這種屈辱的條約,但是卻為何沒有多少人去質疑他呢?主要還是李世民後來的做法讓人覺得揚眉吐氣了,在唐朝經過了許多年的發展之後,李世民覺得時機到了,而且身邊有當時最厲害的將領,他就是李靖,所以李世民就厲兵秣馬,讓李靖率領大軍,去對付突厥,直接將他們打得再也沒有力量去侵犯唐朝的邊境了。這是李世民的算盤,為了國家的安全,他能夠放低自己的身姿,以後再體現自己的力量。然而,崇禎是怎麼做的呢?
崇禎明末的情況像極了此時的唐朝,崇禎也是面臨著外敵皇太極和內患李自成的困擾,當然,情況比唐朝嚴重點,畢竟唐朝那時候國內動亂只是潛在的,或者說是小股的,不像明朝那樣這麼強大,足以顛覆國家。但是,如果崇禎採用李世民的做法,是可以挽救明朝的,可惜的是,他沒有那麼去做。
崇禎當時最好的做法無疑是和李世民一樣,先用緩兵之計,將其中一方穩住,集中力量去對付一個勢力,或許有轉機,可以徹底的消滅其中一個,然後在等國家穩定一段時間的時候,再去對付另一個,這應該是很淺顯很直白的解決辦法,但是為什麼崇禎沒有采取呢?他是真的看不明白局勢嗎,還是有其他的原因?
顯然是有其他原因的,崇禎當時已經決定好和皇太極議和了,哪怕可以以歲貢的代價,他也願意承擔一點。但是他還是太好面子,不想被人發現沒有面子,有失祖訓教誨,但總有些言官會用這個事情來壓崇禎(擔心自己死的太慢),會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所以崇禎就是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被人發現了,基於輿論,他不得不終止了議和指示,軍隊疲於奔命,最後無法顧忌,國家淪陷。
-
3 # 醫道傳真陳皮
自古就有一句話,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成功的因素很多:如方法,格局.有時候努力的方向不對也是徒勞無功。崇禎皇帝之所以失敗:1:不恤人民2:節儉守財奴。3:不善用人,4:剛愎自用。完全沒有與內臟的一些格局。唐太宗不一樣唐太宗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之所以有後來的成就。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訓,認識到皇帝要勤於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統治才能鞏固。
②他善於用人和重視納諫,貞觀時期,名相名將輩出,如“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和杜如晦,敢於直言的魏徵等。
④合併州縣,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減輕人民負擔。
⑤重視文化教育,完善科舉制,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中央設國子學、太學等,學校還有了專業分科,如醫學、算學、天文學等。
⑥唐太宗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民族的擁戴,北方各族尊稱他為“天可汗”。唐太宗還設立安西都護符作為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唐太宗實行一些比較開明的政策,既維護了統治,又使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為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奠定了基礎,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
4 # 大江侃歷史
是的,有人勤勉會成功,有人卻不成功,比如唐太宗和崇禎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被立為太子,這時候的大唐帝國如冉冉升起的太陽! 唐太宗在位期間,對內以文治天下,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設立安西四鎮,為唐朝盛世奠定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津樂道,頌揚備至。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而崇禎皇帝呢?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並且很勤勉的皇帝!據有關史料記載,崇禎帝勤政到為處理公文徹夜不眠。一次,他去慈寧宮拜見宮中最有威望的劉太妃(崇禎帝祖母輩)時,竟然坐著睡著了,劉太妃命人拿來錦被給崇禎蓋上。崇禎醒來後苦澀地說,為處理公文,召見群臣他很少能休息,已經兩夜未眠,說罷與劉太妃相對落淚。崇禎帝白天在文華殿批閱奏章,接見群臣,晚上則在乾清宮看奏章,遇到軍情緊急時便連續幾晝夜不能休息。崇禎帝是明朝自太祖以來罕見的勤政之君,除了照例應免日期之外,每日視朝,並參加日講和經筵。
雖然崇禎皇帝是一個勤政的皇帝,但崇禎皇帝繼位的時候,大明帝國已是日落西山,瑤瑤欲墜!明末處於“小冰河”期,北方農業生產災害嚴重,連年欠收,因而災荒四伏,導致國家財力嚴重不足,籌集軍費相當困難,最後竟然達到向群臣私人借款而籌措軍費,可見國疲民窮到了什麼程度!由於連年欠收,災荒四伏,飢餓難耐的災民流民四起,“闖王”李自成打得大明帝華人力、財力、軍力,消耗殆盡,大明帝國與李自成“鷸蚌相爭”,李自成殺進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明帝國滅亡,讓清朝坐收“漁人之利”,撿了一個天下!
-
5 # 劍和酒
歷史人物的成功,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中存在必然,必然中也有一定的偶然。
勤勉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除了勤奮,還有天時,地利,人和等各種條件。能把握各種條件為我所用,才有可能成功。
李世民的成功,在時勢上由於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李家本來是統治貴族,順應了反抗暴政的潮流,所以獲得成功。李世民手下,人才濟濟,猛將如雲。所以李和父親一起建立了唐朝。
至於崇禎皇帝,雖然勤勤懇懇,嘔心瀝血於國事,想再現中興盛世。但是他疑心太重,手下的官員殺了一批又一批,換了一批又一批,到最後沒人願意為他賣命。再,明朝到他手裡已經千瘡百孔,西北李自成虎視眈眈,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關外滿洲人磨刀霍霍,可謂四面楚歌,不是一個人靠勤奮就可以改變的。
-
6 # 有得觀史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勤勉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同樣勤勉的人,卻得到不同結果,有的成功,有的失敗,豫有得認為有三點原因。
時勢造英雄
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開鑿大運河,三徵高麗,過度透支民力。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動搖了隋朝的統治根基。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攛掇李淵起兵,這叫順勢而為。
李淵是隋朝的太原總兵,而且他和隋煬帝有親戚關係,因此掌握著隋朝嫡系正規部隊。隋煬帝三徵高麗失敗後,李淵的部隊成了當時最有戰鬥力的隊伍,農民起義軍和他沒法比,因此起兵後很快就壯大起來。
李淵建立唐朝後,為了建成大一統王朝,他需要繼續用兵。但是他的大兒子李建成被李淵定為太子,需要培養治國理政的才能,因此打仗的事兒都交給了李世民。
李世民軍事天賦非常高,戰場上,他如魚得水,因此有機會建立卓越軍功,並培養出自己的班底。
李世民成功了,其實隋朝滅亡,沒有李世民,也會有張世民王世民取代楊氏政權,這是必然,只是歷史選擇了李世民。
反觀崇禎,他接手的大明王朝已經運行了兩百多年,行將就木。崇禎即便是英雄,也是英雄末路。
有一句話叫“亂世出英雄”,和平時期也有英雄,只是沒有機會展現英雄本色。
除了是英雄,還要足夠運氣
歷史上有三個皇帝對中華民族貢獻最大,其中兩位是秦始皇和漢武帝,還有一位就是隋煬帝。前兩位我們不說,只說隋煬帝。
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打通了南北交通大動脈,對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交流,以及兩岸城鎮興起起到巨大作用,直到清朝它還是南北運輸的主要通道。另外,隋煬帝開創了科舉制度先河,對中國影響意義深遠。
隋煬帝能力非凡,他和秦皇漢武一樣雄才大略,而且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毛病,都過分透支民力,秦朝二世而亡,隋煬帝死得更慘,只有漢武帝,晚年幡然醒悟,下了個輪臺罪己詔,讓百姓休養生息,漢朝才沒有崩塌。假如隋煬帝能像漢武帝那樣,來個罪己詔,以他的能力,哪還有李唐什麼事兒?
此外,李世民能當上皇帝偶然性特別大。舉個例子,李建成是李淵欽定的太子,玄武門之變前他的政治實力遠比李世民要強。而且李建成也是很有能力的人,滅隋朝,平群雄,他建立了不少功勳,根本不是歷史記載的那樣不堪。無能猥瑣的李建成是李世民得天下後修改歷史的傑作。
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魏徵,一開始是李建成的手下,他曾三次建議李建成殺掉李世民。李建成因種種原因沒有聽從魏徵的建議。以當時李建成的實力,幹掉李世民並不困難,如果當時李建成動了殺心,根本不會有玄武門事變。
李世民能當皇帝有太多偶然,他運氣的確夠好。而崇禎就沒那麼好運氣,他接手的大明王朝是個爛攤子,而且小冰河期災荒不斷他趕上了,大規模農民起義他趕上了,滿清在關外崛起他也趕上了,內憂外患,想有一番作為太難。
能力是英雄的第一要件
在古代皇帝當中,軍事才能突出者不多,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趙匡胤,是其中的翹楚。即便是皇帝武將都算上,唐太宗的軍事才能也數得上一流。
論治國理政,唐太宗樹立了千古典範,其能力自然不用贅述。
因為能力強,跟著李世民會有一個好發展,好前途,所以他的身邊才聚集大批人才,有人才他才有機會做成大事。
崇禎志大才疏,他身邊有才能的人,要麼被他殺了,要麼離他而去,他要議和沒人支援,他要遷都南京沒人跟隨他去,李自成攻進北京,他真正成了孤家寡人,最後一個人吊死煤山。
假如把崇禎換成李世民,以李世民的才能,雖改變不了大明滅亡的命運,但至少可以為大明延長國祚,不至於那麼快滅亡。
智力達不到的人,無論怎樣努力也考不上北京大學,才能達不到的人,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成功。
按照哲學理論來講,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部條件都具備了,自身的能力也要具備才可以成功。自身能力夠,外部條件不具備也無法成功。
人無法控制外部條件,要想成功,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後努力去做,至於能否成功,那就交給老天好了。這叫“盡人事,聽天命。”
-
7 # 仁者厚德載物
成功還是失敗,與一個人勤勉還是不勤勉沒有必然聯絡。每個人出生的時代、國家、家庭、相貌、性格、智商、情商、性別、身體等條件都各不相同甚至千差萬別,與這些與生俱來的因素相比,勤勉還是不勤勉對於一個人成功還是失敗的影響微乎其微。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超一流皇帝,甚至號稱千古一帝、天可汗,在唐朝歷史上的二十多位皇帝中,李世民的能力與功績毫無疑問排在第一。
而明朝的崇禎帝朱由檢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正是朱由檢自毀長城,殺害袁崇煥孫元化等名將,為明朝滅亡埋下致命隱患,即使在明朝歷史上的十六位皇帝中,朱由檢的能力與功績基本排名墊底。
拿李世民與朱由檢相比,如同拿一個博士後與初中生相比,說李世民這個博士後因為勤勉而成功,而朱由檢這位初中生勤勉為什麼不能成功?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選手,沒有任何可比性,明朝只有朱元璋朱棣兩個皇帝,才是與李世民一個重量級的選手。
像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等超一流皇帝都是天造地設的天之驕子,他們用不著怎麼勤勉都很容易成功,而像晉惠帝晉安帝這樣的傻瓜皇帝,即使他們無論多麼勤勉也是杯水車薪,這就是人世間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殘酷現實。
當然,與晉惠帝司馬衷、晉安帝司馬德宗這些傻瓜皇帝相比,明朝崇禎帝朱由檢的能力還是要強很多,如果說朱由檢是初中生,司馬衷、司馬德宗等皇帝只能算幼兒園。
因此朱由檢最終成為明朝亡國之君主要並不是能力與運氣的原因,而主要是性格上致命的弱點。
與秦二世、漢平帝、漢獻帝、晉惠帝、晉安帝、唐昭宗等作為傀儡皇帝的亡國之君相比,崇禎帝一上臺就剷除了九千歲魏忠賢與天啟帝乳母客印月為首的閹黨,而且崇禎在位十七年牢牢掌控朝政大權,一直就不是傀儡皇帝,證明崇禎帝的個人能力並不差。
崇禎成為亡國之君也不是大勢所趨,崇禎剛剛繼位的時候手下人才濟濟名將如雲。比如袁崇煥、孫承宗、袁可立、馬世龍、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滿桂、孫祖壽、祖大壽、趙率教、邱禾嘉、黃龍、金日觀、沈世魁、周遇吉、曹文詔、曹變蛟、陳奇瑜、熊文燦、鄭崇儉、趙光汴、範志完、朱大典等,還有巾幗英雄秦良玉、著名科學家徐光啟、財政專家畢自嚴、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海戰專家曹文衡、游擊戰專家毛文龍、兵書專家茅元儀等。
可以說崇禎手握一手好牌。 但崇禎多疑急躁的性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比如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但崇禎卻只給了袁崇煥一年五個月時間。北京保衛戰,袁崇煥掛念崇禎皇帝的安危,千里迢迢救援北京,袁崇煥率領九千關寧鐵騎浴血奮戰打退皇太極的十萬後金軍主力,但崇禎卻中了皇太極一夥反間計,把袁崇煥逮捕下獄。崇禎又逼滿桂、孫祖壽等名將出城與皇太極決戰,結果幾萬明軍全軍覆滅,滿桂孫祖壽等戰死。
在孫承宗、馬世龍等統帥四十萬勤王大軍取得遵永大捷以後,崇禎又聽信閹黨餘黨溫體仁高捷等人的誣陷把民族英雄袁崇煥千刀萬剮傳首九邊,導致明朝將領人人自危離心離德。這也是後來祖大壽、吳三桂、左良玉等將領消極勤王的重要原因。
正如《明史》所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
而崇禎一錯再錯,又聽信奸臣溫體仁的誣陷冤殺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導致孫元化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帶領一萬多人的艦隊與西洋火炮投降皇太極。使明朝徹底失去對後金的艦隊與火炮優勢。
性格急躁的崇禎還逼迫洪承疇統帥十三萬明軍主力與皇太極的清軍進行松錦大戰,結果明軍全軍覆滅,洪承疇、祖大壽、祖大弼、祖大樂等將領投降清軍,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等一百多明軍將領被清軍屠殺。至此,明清戰爭明軍敗局已定。
輸紅了眼的崇禎又逼迫孫傳庭統帥十萬明軍與李自成的大順軍進行汝州大戰,結果四萬多明軍戰死,崇禎輸掉逐鹿中原的最後一張王牌,李自成乘勝攻佔關中,孫傳庭等名將戰死,白廣恩等名將投降李自成。明朝在與李自成大順軍的戰爭中也大勢已去。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政權,改元永昌,李自成統帥幾十萬大順軍大舉東征,明朝岌岌可危,此時崇禎挽救危局的最好辦法就是遷都南京,把北方爛攤子丟給李自成,讓李自成與關外清軍火拼,明朝坐山觀虎鬥,等待有利時機收復北方。
可惜好面子的崇禎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既不當機立斷遷都南京,也不放心讓自己的兒子皇太子去南京監國,錯過了遷都南京的最後機會。
即使在李自成兵臨城下的最後時刻,崇禎仍然有一線生機,李自成在包圍北京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主動提出放棄帝號向崇禎稱臣,與明朝聯合抗清,條件是崇禎封李自成為西北王並犒賞李自成軍隊一百萬兩白銀。
如果把崇禎換成任何一個皇帝,如果遇到李自成提出這樣優厚的條件,都會覺得是天下掉餡餅的好事而毫不猶豫答應先讓李自成退兵保命再說。 可惜崇禎腦袋似乎被驢踢了,竟然拒絕了李自成的條件,好聽說崇禎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好聽說崇禎是要錢不要命,崇禎主要是捨不得給李自成一百萬兩白銀,後來李自成攻佔北京,從崇禎的小金庫裡搜出3700萬白銀,黃金等財寶還不算在內。
綜上所述,崇禎吊死煤山成為亡國之君完全是自己作死,上天給了他很多避免走上絕路的機會,崇禎卻一意孤行走向不歸路,崇禎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那些把明朝滅亡的責任推給萬曆天啟魏忠賢等以及農民起義小冰河鼠疫等天災人禍等都是避重就輕,為明朝滅亡的最大責任人崇禎開脫。
與崇禎帝朱由檢相比,唐太宗李世民就太幸運了。朱由檢一生沒有出過北京城,完全是一位養尊處優紙上談兵的宅男皇帝。
朱由檢沒有實際上的軍事才能與經驗,完全是憑想象瞎指揮。
而李世民聰明果敢,文武全才,擅長騎射,智勇雙全,少年從軍,17歲就參軍去雁門關解救隋世祖楊廣。
李世民首倡晉陽起兵,19歲就用美人計逼迫父親李淵造反隋朝,善於用兵,屢建功勳。
在唐朝建立以後,李世民成為權傾天下的秦王、開國首相、太尉、天策上將等。率領唐軍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群雄,統一北方。
而且李世民心狠手辣,為了成功不擇手段,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害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及他們的全部兒子,囚禁並逼迫父親李淵退位,霸佔嫂子弟媳等。
李世民篡位稱帝以後,消滅東突厥薛延陀等,開創貞觀之治,號稱天可汗。
回覆列表
一、勤勉的背景不同。唐太宗可以說是唐朝開國功臣(未稱帝前),手下謀士和猛將極多。唐太宗熟悉他們,瞭解他們的人品。而崇禎身處明朝末期,匆忙上位,不瞭解朝中大臣,雖有能人但又不放心。
二、年齡和品性。唐太宗稱帝時二十七歲,心智成熟。年幼時已開始參與戰爭,性格堅韌果斷。崇禎年幼即位,年幼經歷導致他生性多疑。
三、人員班底。唐太宗就不說了,隋唐英雄傳大把,牛人一抓一大把。崇禎匆匆即位,沒有組建自己的班底,導致無人可用。
四、國內外環境。前面說了,唐朝剛立國不久,國內統一,無外部侵擾。崇禎即位時明朝已經風雨飄搖,國內叛亂四起,國外大清虎視眈眈。
五、最後說勤勉。唐太宗因為有穩定的環境,所以勤勉事半功倍,且唐太宗信任手下,所以其實不用多勤勉(事實唐太宗也不是很勤勉)。崇禎是勤勉,但因為性格原因還有勤勉的方向不對,另外朝中黨爭造成明朝元氣大傷(崇禎一開始信任大臣誅滅劉瑾是大錯誤),導致朝廷被東林黨把持,是為明朝滅國的最大因素。觀看整個明朝,最先帶頭剃髮和投降的就是東林黨人。
寫在最後,以歷史為鏡,勤勉盡責是要的,但方向不對也是枉然。其實成功的因素真的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在不對的時間把不對的事情交給不對的人做,再勤勉也只是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