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趣動畫
-
2 # 奇聞異錄
在農業文明時代戰爭是冷兵器的的交戰,主要靠人自身的力量來戰勝敵人。農耕民族就像羊群,遊牧民族就像狼群,所以歷史上總感覺遊牧民族在戰鬥中總處於優勢。
遊牧民族要獲取食物必須要有能騎馬射箭的技能,而農耕民族生活相對安逸積累財富一般情況都想避免戰爭,所以戰鬥一發生農耕民族也要處於劣勢。
其實遊牧與農耕民族的交戰線一直都是在草原與耕地交錯存在的,偶爾有農耕民族的軍隊入侵草原深處或者遊牧民族入侵農田深處,只是歷史的記錄者都是農耕民族,這樣一來讀出來的歷史的錯覺就是如此。
從軍事結構上來說,遊牧民族大都是是民兵結合,總人數少,戰鬥人員不少,後勤壓力低,戰略戰術機動性比較好;而農耕民族,從民兵結合逐步向國家常備軍,後勤壓力高又導致戰鬥人員不得不從事農民的工作,同時戰略機動性就下降了。
戰略目的上,農耕民族對草原的領土要求不高,戰略目的只在於控制和防範,這就造成長期的戰略防禦狀態,戰術上又不便長期佔領;而遊牧民族,對農田的領土要求也不高,但戰略目的更簡單,就是獲得物資,打了就跑,戰略上是進攻,即便打不過了也可以跑或者直接打擊進攻者的後方。所以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不存在戰術戰鬥能力上的優劣,實際上戰鬥勝負雙方都是平等的。
但從社會結構上來講,當農耕民族強大時同樣擁有大量的草原便於發展自己的遊牧和騎兵;但遊牧民族在強大時一般不懂得農耕這一發達的經濟形式,使得自身的發展受到約束。所以農耕民族雖然真正被入侵時期不多,但影響較大,遊牧民族在歷史上被農耕民族壓制的時期比較多,而雙方拉鋸的時期是最多的。
-
3 # 圈狼為狗
這種問題真的是好笑,農耕民族到現在居住在最肥沃的土地那些遊牧民族呢?換了一茬又一茬,說遊牧民族是狼真是抬舉他們,明明就是狗,漢民族強大的時候就來搖尾巴,虛弱的時候就來咬一口,東胡,匈奴,突厥,作為民族已經滅絕,蒙古在不到100被再次殺的四分五裂,而且永遠沒有崛起可能,這就是你所謂的打不過,作為農耕民族來說,中華版本是當時生產力條件下的極限,我們也曾經移民戌邊,但是由於生產力的影響,到塞在去戌邊的要不了三代人就會胡化,然後拔刀殺向中原,這是生產力決定,蒙古高原是魔窟,漢人守護世界,那一年我們戰敗,魔族席捲世界,上帝在屠刀下哭泣,聖母在馬圈裡呻吟!世界上稱為戰鬥民族的,為漢而已!
-
4 # 滿樓書坊
中國古代歷史上,也就漢武帝時期取得過對遊牧民族的勝利,而康熙征討噶爾丹,基本是遊牧民族對陣遊牧民族。其他各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基本敗績或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如明成祖掃北)
總結而言,農耕民族打不過遊牧民族主要取決於四個因素,一是速度,二是素質,三是組織,四是意志。
先說速度。所謂遊牧民族,顧名思義都是草原上主要依賴馬匹遷徙的民族,這決定了遊牧民族的移動和攻擊速度遠遠超過農耕民族,即便農耕民族有強大的防禦能力,也很難追擊遊牧民族。
其次是素質。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天生就是戰士,其環境將其從小鍛鍊成了騎兵和射手,這個幾乎不需要正兒八經的軍事訓練就可以拉上戰場,而農耕民族相比就要差得多了。
其三是組織。遊牧民族通常為族兵制,如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滿洲人等等,基本都是全民皆兵,而農耕民族通常向往安定,農業生活也是自由散漫,遠不能和遊牧民族的組織性相比。
其四是意志。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生存條件相對惡劣,逐水而居,經常遷徙,因而其與大自然磨鍊的意志通常也勝過農耕民族,相比而言,農耕民族更加軟弱而較為奴性。
當然,在冷兵器時代,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相比劣勢明顯,這也是中國古代一直無法擺脫北方遊牧民族侵擾的主要原因。但在熱兵器時代尤其是機槍大炮發明後,遊牧民族強悍無比的騎兵(如蒙古鐵騎)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因為整個環境都時過境遷,遊牧民族的騎兵作戰再強大,它也比不過現代槍炮的橫掃!
-
5 # chenyoudao
如蒙古逆胡和建奴逆胡者,粗魯殘暴,殺人掠奪而已,建立分贓制度,激發其畜族之獸性,故而戰鬥力較強,如遇大漢大唐盛時正規軍,則鳥獸散,遇我衰弱時,則猖獗一時。
-
6 # 小女子鰲拜
不知道你是怎麼得出這個奇葩的結論來誤導大眾?就拿東亞來講,漢族政權面對的所謂遊牧民族並不是一個民族這麼簡單,而是好幾波,他們的興亡無一例外都與漢族有關,你總不能説中原政權兩次滅亡與遊牧民族之手,就説農耕幹不過遊牧,相反換一個角度,這些遊牧民族死在漢人手裡幾次?
-
7 # 急救貓
最主要還是科技的限制,古代科技還沒有足夠讓具有先進文化的農耕民族獲得絕對優勢的武器,所以蠻力占上峰的野蠻遊牧民族才有機會逞一時之勇,但科技終是在發展的,遊牧民族因為科技文化的絕對落後終究會在武器上落得絕對代差,譬如現在的蒙古,它還能翻一點點浪麼
-
8 # 漢家好兒郎
中國曆代,數次被遊牧民族大規模侵入中原。分別是西晉末,北宋末,南宋末,明末。我們籠統分析一下這幾次侵入的歷史背景。
第一次,晉末,剛剛經歷過三國混戰一百年的中國,人口未完全恢復,各地軍閥化嚴重,再經歷了嚴重地方叛亂,也就是八王之亂後,西晉朝廷對地方控制力幾乎為零。此時外族入侵,中原沒有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武裝的人民,自然是無力抵抗!
第二次,北宋末,王朝的末期,官僚化嚴重的王朝,士兵待遇低,地位更低。在完全有能力抵抗的狀態下,由內部嚴重權力傾軋,導致投降。
第三次,南宋末,這個,應該都算不上王朝。一個官僚和軍閥組成的政治混合體。原始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抵抗人類最強大的遊牧民族攻勢。在漢奸軍閥和最強遊牧民族輪番打擊下,空有最強國力,但是極度的腐敗,能抵抗三十幾年,有點奇蹟,有點悲哀。
最後一次,明末,明朝末期,死於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爭鬥。上百年的爭鬥,幾乎耗光了明朝的國力,在天災到來時,無力保護災民,求生的災民攻陷了明朝的權力中樞。至於滿清,我不想說的太露骨,因為會有狗咬我。只能說,這個半遊牧半漁獵的搶劫集團運氣很逆天。因為早三十年,明朝會拍蒼蠅一樣。晚三十年,不管哪邊黨爭贏了還是拍蒼蠅。或者天災過去了,還是蒼蠅。
那麼,這麼淺淺分析一下就知道,遊牧文明通常不是農耕文明的對手。只有在一個農耕文明的末期,土地兼併基本完成,內部矛盾總爆發的時候,遊牧民族才有機會趁亂打敗農耕文明的帝國。遊牧民族,在古代生產力極度低下的年代,人民永遠處在飢餓寒冷狀態,他們時時刻刻盯著旁邊的農耕文明帝國,這個強大的鄰居正常的時候,他們就臣服和畏懼,在鄰居內亂的時候,他們就會撲上去狠狠咬一口,運氣好的話還可以侵入對方,多咬幾年。農耕文明呢?在古代生產力遠高於其他文明,王朝初期會擴充套件勢力範圍,儘可能的佔領人口和土地。因為人口和土地代表著資源。但是對荒涼寒冷的土地沒有興趣,除非有深仇大恨。王朝的中期,是統治階級瓜分資源的盛宴,已經臣服的遊牧民族對統治階級來說就像是看門狗。王朝的末期,矛盾總爆發,解決的快還好,解決的慢了,就會發生遊牧民族大規模入侵的情況。
最後總結一下。通常遊牧文明是打不過農耕文明的。生病的老虎不是餓狼的對手。對中華來說,內部的破壞是最大的危機,每次的戰敗,主要因素是漢奸和軍閥。在民族危機時刻,最有效的抵抗武器是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
時刻警惕漢奸化,時刻打擊軍閥化,時刻盯緊叛國者多發種群!
-
9 # 歷史有點趣
第一,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生活環境不同。遊牧民族的每一位幾乎都是從小騎馬打獵而大的,可以說從小從一種半軍事化的環境長大,對於征戰都是熟悉在行的,農耕民族卻過著安定的勞作生活,小戶人家的環境一旦加入大規模的軍事活動中完全不適應,要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方才可以;
第二,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飲食差異。遊牧民族以牲畜和打獵為食,後勤補給相對簡便,而農耕民族卻以糧食為食,後勤補給要從大後方長途供應。後勤的供給問題給農耕民族打仗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遊牧民族卻相對較小;
第三,地理位置的差異。遊牧民族一般都位於北部偏遠地區,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惡劣,造就了遊牧民族強悍的作風和習性,而農耕民族卻位於相對溫暖和舒適的南部地區,環境安逸,造成了農耕民族嚮往和平和安定的心,對於征戰的變故多不喜歡。而從北向南的戰爭,自身處於一種由惡劣向舒適的環境轉換,容易適應,而自南向北卻要從溫暖舒適的環境到惡劣的轉換,不容易適應;
第四,戰爭的目的不同。遊牧民族發動戰爭,是為了爭奪資源和食物,搶掠財富,所以更加積極,農耕民族不需要遊牧民族的物品,所以對於發動戰爭並不感興趣,戰爭更多是為了保家衛國。遊牧民族的文明比農耕民族一般來說都處於落後的狀態,所以遊牧民族更樂於戰爭。目的的不同,讓戰爭的雙方的意志和心態從開始就處於不同的狀態。
-
10 # 堅真理
牧民族物產少,耕田民族物產豐富。牧民族想不勞如得就只有搶。漢武帝為天下為己任,只有想法消滅敵人才有百姓安寧,唐太宗為世界百姓為己任,他就消滅一切強欺弱肆的人類害物,得到唐朝盛世。宋趙匡印只求自己子孫安樂,不管底層百姓受難,趙家宋朝江山快四百年從開國被人打,直到滅亡。耕田民族勞動豐衣食餘,就是要有百姓安居樂業為己任的君主,對外侵趕盡殺切,對貪官汙吏毫不手軟這才是民族之幸。
-
11 # 北境往事
農耕民族總是打不過遊牧民族?我覺得你這個“農耕民族”是指漢族吧?
題主你確定你不是搞笑嗎?漢民族三千多年前就開始吊打遊牧民族了好吧?
有記載的,商王武丁是第一個吊打遊牧民族(鬼方)的統治者,統兵元帥就是大名鼎鼎的婦好。
“伐鬼方,三年克之”——《周易》
之後幾百年,殷商不斷向四方用兵拓展勢力範圍,到了商紂王帝辛時到達頂峰。
約公元前1070年,帝辛起本國族兵約1萬,加上附屬方國的軍隊共約1萬5千人,御駕親征北伐鬼方。由於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經過5年左右的戰爭,部族軍隊主力基本被商軍摧毀。至此鬼方徹底崩潰,經過殷紂王帝辛的努力,今天的山西中部和北部、陝北部、內蒙古南部靠近今河北、山西的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構成日後中原王朝北部領土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周朝,華夏勢力不斷外拓,不斷擠壓周邊族群的生存空間,遊牧民族面對農耕民族更是不堪一擊。
最著名的就是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吊打匈奴。
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史記》
然後有秦之蒙恬吊打匈奴。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過秦論》
西漢有衛青吊打匈奴七次。
首次出塞,衛青就直搗龍城,端了匈奴大單于的老窩。
班固有言曰:
長平桓桓,上將之元,薄伐獫允,恢我朔邊,戎車七徵,衝輣閒閒,合圍單于,北登闐顏。——《漢書》
西漢有霍去病吊打匈奴六次,“封狼居胥”是歷代武將夢寐以求的戰功,“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更是歷代名將最強音。
班固有言曰:
票騎冠軍,猋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祈連。
西漢有陳湯吊打匈奴附庸——西域諸國,在歷史上首次將西域劃入中國版圖。
陳湯有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東漢有竇憲深入瀚海三千里,採用大迂迴戰略深入匈奴境內殺一萬三千多人,俘虜無數,徹底擊敗匈奴,燕然勒石!匈奴這個遊牧部落從此從中國歷史上消失。
唐有李靖吊打東突厥,蘇定方吊打西突厥,薛仁貴三箭定天山。
明有藍玉吊打蒙古遊牧的黃金家族。
等等等......太多了。
面對農耕民族的先進文化的碾壓,遊牧民族除了劫掠邊境平民這種無恥行為,並不能給農耕民族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威脅。
所以,不要有太多自卑感。
-
12 # 虞美人之舞
沒有絕對性,之所以大多數人感覺農耕打不過遊牧是因為農耕是定居的,遊牧是遊走的。相比之下,遊牧的資源匱乏,經常騷擾掠奪農耕民族的資產。說打不過是假的,各有勝負,秦漢,隋唐都解決了匈奴,突厥的騷擾,還是完勝。而蒙元,滿清都入住過中原。這之間的原因因素太多,可能是因為文明,氣候等等。
-
13 # 阿金大哥
農耕民族,只要能把地種好,出來莊稼就有飯吃
日出而耕,日落而歸
而遊牧民族呢?
隨水草遷徙,今年去這裡,明年去哪裡
都不一定
整天跟這些牲畜在一起
就必須有降服他們的本事
否則馬怎麼讓你騎呢?
-
14 # 電影新世界
其實這麼問是不對的。
中國歷史上首先是個農業大國,所有的文化、文明都基於這樣的一個國家基礎。
農耕民族有吃有住,安居樂業,什麼也不缺少,反觀遊牧民族什麼都缺少,所以為了生存,他們就得出來搶,出來打仗。
他們人少,但馬快,最常見的手法就是偷襲,等別人拉出大隊人馬來時就跑,但真正面對面的對攻,還是中原民族厲害,因為我們有兵法,有陣法更有先進的武器等等。
當年蒙古贏了,它也確實蠻厲害,但主要是當時我們自己民族不爭氣,如果岳飛這樣的名將、鐵軍在,蒙古未必贏。
-
15 # 喬遷之喜666
你不就是一條滿狗麼,秦漢唐隋明,哪個不壓著北方打,匈奴西遷,突厥滅亡,蒙古黃金家族被明朝直接滅掉,現在這些民族都哪去了,你給我解釋一下,腦殘
-
16 # 那哥魚
打個比方,農耕民族好比開一個小雜貨點的老闆,好戰的遊牧民族好比一個街頭小流氓,小流氓到小雜貨店搶東西,雖然被小老闆打了小流氓幾拳,把小流氓打跑了,但是東西被搶,貨物也被砸爛了許多,小老闆追出店外小流氓跑得無影無蹤,而且小流氓居無定所,經常還會跑來騷擾。儘管後來小老闆把小流氓打得半死,小流氓死性不該改。你們說誰贏了?
-
17 # 龍騰天丅
本身就是偽命題!什麼叫農耕民族打不過遊牧民族?打的他如鳥獸散!縱橫一時的遊牧民族在哪裡?存在多長時間?全給打滅了。只不過是沒辦法完全消滅那片地方,即使殺光一個民族的人,還要有其它人因種種原因過去,一個民族倒下去,又一個民族站起來!歷史長河中總是在中原王朝衰落時被新興遊牧民族攻擊。強盛時他只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舉世聞名的成吉思汗實在是運氣太好,當時世界上沒有盛唐時的唐與阿拉伯,否則他征服個世界看看!
-
18 # 心向青山
1,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準確,漢民族不會主動去打遊牧民族,因為不想去佔苦寒之地。而遊牧民族大半都扮演了進攻的一方,所以一般的印象是遊牧民族更強。
2,華夏族從黃河中下游地區擴充套件到了現在的960萬平方公里,這本身就是了漢民族數千年的“戰鬥成果”。
而遊牧民族呢?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契丹、女真、蒙古等還剩幾個?
3,漢民族分裂之時往往不是遊牧民族的對手,但一旦統一後的反擊同樣不可忽視,當然這裡面有一個反例就是宋朝。而秦漢、隋唐、明清都能全面壓制遊牧民族
4,由於遊牧民族的機動性,戰爭的結果往往是擊潰戰,之後遊牧民族又能捲土重來,這也是遊牧民族給人感覺更強的原因之一。
-
19 # 玄谷真人
“從以上概述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作為農耕民族為代表的中原政權,在北方遊牧民族面前,多數時期是很吃虧的。”
不見得吧。春秋戰國那時候雖有北方戎狄侵擾,但趙、秦反擊是有力的,不吃虧。漢朝初匈奴一時顯示了力量,但漢朝反擊匈奴成功,使南匈奴內附,北匈奴遁逃。唐朝滅了東突厥,打敗了西突厥。遼宋廈金時,遼金看上去比較兇猛,但宋朝國運時間長,文化燦爛。元朝少民才第一次真正掌握中國政權,可這時的蒙古已經不是匈奴了,而是經過漢唐文明影響,也學習漢文明提高了技術能力的漢文明影響下的北方少民,不是光靠他們的騎射成功的。可見,搞高技術條件是時代因素和文明的方向,而這是漢文明提供的,所以,我說漢文明不是農耕民族,是農工民族。到明朝,漢人復奪政權,滅亡北元,元與明已經勾平了,漢唐則北方戎狄沒的比。至於清朝,則更不能視滿人為遊牧民族,而是漁獵向農耕轉變的民族,北方戎狄當時嚮往中原農工生活。所以,農工才代表文明方向。現在吹遊牧,連遊牧祖先在天之靈都笑掉大牙,必定說“我們當年是羨煞漢人文明才以入主中原為榮啊,中原山河秀美,百工機巧,城市繁榮,軍事力量有工業支援,又有深邃的兵法,我們北方少民哪裡是對手?元清得勢無非在原來騎戰基礎上學了漢家工業創造的技巧,使我們少民提高了原來沒有的戰爭能力。而今,漢家文明可以再發展再復興,與洋人爭雄天下,而遊牧民族退出歷史舞臺了,悲乎!”
-
20 # 歷史寶藏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詩: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是標準的遊牧景觀,在中國的400毫米等降雨量線西北,也就是下圖顯示橙紅色的區域,尤其是內蒙古高原上,才有這樣的蒼茫之景觀。
這裡也是盛產馬匹,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這一篇廣闊的天地,是以肉為食,以酪為漿的遊牧部落的天下。
而這條線以東南的大片區域,則是另一幅景象。
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說的就是這樣以農業為主的生產生活方式。歷史上,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衝突,是貫穿歷史的一條主線。
奇怪的是,為什麼農業文明總是打不過遊牧文明呢?首先,遊牧民族因為飲食結構等方面的因素,身體素質確實整體來說比較強悍些,相對於農耕民族來說,武力比較強盛。套馬的漢子威武雄壯,這不是白唱的。
其次,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弓馬騎射為基礎,這些生存技能從小就練習,轉化為戰鬥技能,具有很大的殺傷力。可以說遊牧騎士個個都是好戰士。而農耕文明若是想培養一個好戰士,需要付出很高的代價。
再者,遊牧部族來去如風的戰術,機動靈活,漢族缺乏與之對抗的馬匹和騎兵,因此很難對抗遊牧鐵騎。
在火器,特別是紅衣大炮這樣的剋制騎兵武器出現之前,農耕文明在武力上對遊牧騎兵確實沒有太多的優勢。到帝國主義侵華時,機關槍興起後,遊牧騎兵就更不行了。
回覆列表
1、遊牧民族由北往南打,越走越暖和;農耕民族由南往北走,越打越寒冷。
2、遊牧民族生出來就是一個騎兵,騎射是生活技能也是戰鬥技能,打仗和生活,就是射人和射狼的區別,平時要吃飽肚子就必須學會殺牛宰羊,剝皮拆骨;農耕民族的孩子要訓練很久才能成為合格的騎兵,很多戰士上戰場之前不要說殺人了,可能雞都沒有宰過,古時候的耕田人家想吃點肉很不容易。
3、遊牧民族向南走,越走越富庶,一路劫掠,補給不成問題;農耕民族往北走,越走越荒涼,隨著補給線拉長,補給越來越難。
4、遊牧民族掠奪人口牲畜財產,很有積極性,打輸了也沒有什麼損失;農耕民族打贏了也沒有什麼好處,沒有幾個俘虜,也沒有什麼戰利品,士氣不振,隨著戰爭延長,越來越士氣低落。
5、一般遊牧民族都是向農耕民族的居民點首先發起攻擊,農耕民族的軍隊還沒完成集結,他們已經呼嘯而去;遊牧民族居無定所,農耕民族想首先發起進攻也找不著北,仇也沒法報。
6、遊牧民族戰馬豐富,一名騎兵可能有好幾匹戰馬,大多是自己從家裡帶來的,長途奔襲可以換馬騎乘,蒙古軍隊西征靠的就是這一招;農耕民族的騎兵部隊還要從民間徵集軍馬,耕田人家養匹馬很不容易,就算有也只適用於拉車拉犁,不大適合騎乘,更不要說作為戰馬衝鋒了。
7、遊牧民族以肉食為主食,牲畜可以跟著部隊機動,戰士在家乾的就是放牧趕牲口的工作,宿營時現殺現吃,甚至有蒙古軍隊的廚師在奔跑的馬上殺羊的記載,肉烤著吃就行,冰凍肉切片生吃也不是不行,跟當老百姓沒有分別,搶到牲口就更方便了;農耕民族以米麵為主食,一個戰士需要幾個人為他運糧食,運糧的人也得吃飯,宿營時還要埋鍋造飯,經常有遊牧民族部隊發現農耕民族部隊做飯升起炊煙時發起進攻的戰例,農耕民族到了遊牧民族的地頭,也搶不到半粒糧食,牲口也被遊牧民族帶著逐水草而居了,吃不飽只好往回走了。
8、遊牧民族的弓箭彎刀既是武器也是生產工具,垂手可得,而且駕輕就熟;農耕民族的生產工具是農具,總不能提著鋤頭上戰場吧?政府要專門組織生產,發給戰士們弓箭刀槍後,也要嚴格訓練才能運用自如。
9、遊牧民族的戰士和老百姓沒有嚴格的區別,下馬為民上馬為兵,搶到農耕民族的人口可以拿回家,男的可以做奴隸,女的可以生孩子,因為他們還是奴隸制的;農耕民族的戰士需要各家各戶徵集,文明點的還得高價招募,就算抓到幾個俘虜,拿回家裡又不會耕田,抓到女俘虜的機會微乎其微,因為遊牧民族的婦女不會跟上前線,遊牧民族的戰士還需要帶上慰安婦嗎?就算你抓到女俘虜,你爸媽深受儒家思想薰陶,也絕不會讓她為你生兒子。
10、農耕民族比遊牧民族富裕和文明,農耕民族對於遊牧民族的吸引力遠大於反過來,只有遊牧民族主動進攻,很少農耕民族主動進攻。
11、遊牧民族發動戰爭很有群眾基礎,一場戰爭過後,一個遊牧家庭總能得到一些放牧放一輩子都不能得到的好東西:奴隸牲口、金銀布帛、鐵器工具,生活用品,可能還會帶來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裝置,大大了改善了生活,就算孩子陣亡了,雖然也傷心,但在家裡放牧也很危險的,就當是放牧時被狼叼去了吧,所以家長都很樂意把孩子送上戰場;農耕民族家庭送一個孩子打仗,家裡就少了一個勞動力,生活更加雪上加霜,打贏了家裡也不會有什麼實質的好處,孩子陣亡了徒添父母的悲傷,因此農耕民族的戰士出征那場面跟出殯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