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宇宙觀察

    一日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中國古人這一哲學思辨的背後,蘊含著“物質無限可分”的思想,在同時期的西方世界,哲學家德莫克里克特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名為“原子”的實心微粒組成的。

    1919年,物理學家盧瑟福透過轟擊金箔,發現原子並不是實心微粒,而是由原子核與電子組成的,而原子核又能細分為質子和中子。

    在今天的物理學最前沿,物質的最小組成單位是夸克,以及還未得到證明的“弦”,但今天的物理學家們和他們的前輩一樣,仍然不知道物質是否無限可分。

    在探索“世間最渺小之物”的路上,物理學家們發明了對撞機,這種直線亦或者環形的科學裝置,可以將亞原子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的水平,並且還能讓它們在高度真空的管道中發生碰撞。

    在碰撞發生的瞬間,高能粒子們會炸裂成更小的“物質碎片”,生成一場“粒子暴雨”,而物理學家們的任務,就是從這場暴雨中,找到一滴顏色稍顯不同的“雨滴”,而這一滴雨,既是新的粒子,同時也可能是物質進一步細分後的產物。 現如今地球上最強大的對撞機

    是位於瑞士和法國交界處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這個位於地下100米身處的大科學裝置,總長27公里,每次執行時,都有兩座核電站為它提供電力,但對今天的物理學界來說,LHC的功率還是太小了。

    2013年,LHC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後,就已經“黔驢技窮”了,因為它的功率不足以,讓物理學家對希格斯玻色子進行下一步研究。

    於是乎,為了更進一步探究物質的本質,高能物理學家們開始四處遊說,希望找一個或者幾個國家來建造新的大對撞機。

    在新的大對撞機沒有著落之前,現有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已經開始了升級工作,一切順利的話到2026年,LHC的功率就將提升5到10倍。除了歐洲之外,日本的ILC以及中國的CEPC,也屬於下一代對撞機

    得益於去年楊振寧和王貽芳的“對撞機之爭”,如今很多人都明白了對撞機的作用,也深刻體會到了對撞機的造價昂貴,但關於對撞機還有一點,是很多人和物理學家都忽視的,那就是它和黑洞的關係。

    2008年,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開機之前,曾有人擔心對撞瞬間的巨大質能會生成“微型黑洞”,進而吞噬整個地球,但物理學家一致認為,LHC的功率尚不足以撞出黑洞。

    那麼未來的超級對撞機能撞出黑洞嗎?

    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答案。

    在科幻小說《三體》中,人類用天文尺度大小的“環日加速器”,才生成了一個微型黑洞。而在現實世界,未來的超級對撞機如果撞出黑洞,物理學家們只能求霍金了。

    因為霍金是第一個從理論角度指出“黑洞有壽命”的物理學家,在他看來質量越小的黑洞,霍金輻射就越強,蒸發速度也越快,因此理論上對撞機產生的微型黑洞,會在誕生瞬間就消失,根本來不及吞噬地球。

    然而直到霍金去世,他的霍金輻射理論也還停留在理論階段,沒有得到實驗層面的證明,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霍金沒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原因之一。

    在霍金輻射還“未經證實”的今天,還未開工建造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們,多多少少是個隱患
  • 2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危險黑洞無處不在,大型強子對撞機想要製造的黑洞,會威脅地球嗎?

    黑洞是科學家們透過間接觀測的方法證實存在的一種特殊天體,它以其強大的引力、巨大的吞噬能力、無處不在和難以直接觀測的神秘特性,一直以來受到廣大科學工作者和天文愛好者的青睞,而關於黑洞的研究,對於人們深入進行深空探測、掌握天體形成和演化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

    黑洞的形成

    在大尺度的宇宙空間背景下,關於黑洞的形成,現在的主流觀點認為,是與恆星的固有質量以及發展演化密不可分的。這裡有兩個質量極限區間,決定著大質量恆星最終的歸宿。

    第一是錢德拉塞卡極限,相當於1.4個太陽質量。當恆星的質量超過這個極限時,在其演化的末期,由於內部物質在核聚變過程中的消耗量逐漸加大,內聚力相應減弱,而向外的輻射壓力仍大於來自核心的引力作用,所以恆星表面向外層持續膨脹,溫度逐漸降低,逐漸形成紅超巨星。而紅超巨星內部仍然進行著核聚變反應,不過強度仍然在緩慢地下降,當向外的輻射壓力不能抵抗來自核心的引力作用時,恆星將會發生塌縮。而在巨大的重力作用下,組成恆星物質的電子之間的相互斥力-電子簡併壓不能支撐這種巨大的壓力,那麼,原子核外的電子將會被壓進原子核的內部,與質子結合形成中子,於是形成中子星。

    第二是奧本海默極限,相當於3.2個太陽質量。當恆星的質量超過這個極限時,在其演化的末期,其由於自身質量非常巨大的原因,恆星自身重力所引發的向內壓力非常巨大,就連被壓進原子核內形成的中子,相互之間的斥力也無法抵抗這個巨大的壓力,塌縮就會無限制地向核心進行下去,中子於是在這種無比巨大的壓縮力作用下被壓得粉碎,最終產生了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的黑洞。

    微型黑洞是否存在

    剛才我們分析的是宇宙中可以被間接觀測到的大型黑洞的形成過程。但是,天體物理學家們在進行宇宙天體基本特徵和執行規律時發現,按照萬有引力定律,人們計算出來的恆星質量,也就是引力質量,與透過一個星系中恆星數量計算出來的光度質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即使反覆修正執行模型和校正模擬引數,這兩個質量之間似乎總是存在著一個無法逾越的鴻溝。

    於是科學家們提出了“微型黑洞”的猜想,主要觀點就是隨著宇宙大爆炸的進行,可能存在著許多能量密度非常大的微小區域,足以克服宇宙向外的膨脹力,當這個微小區域的能量密度比周圍區域明顯高出許多時(68%以上),就會發生劇烈的塌縮現象,從而形成一個質量和密度非常大的奇點,成為“微型黑洞”的中心。

    而關於微型黑洞是否存在,科學家們已經從理論上進行了證實。但是,在宇宙膨脹到如今的階段,人們在可觀測到宇宙之內,透過大尺度的宇宙背景溫度的觀測和分析,並沒有發現劇烈的溫度波動情況的發生,而區域能量密度的高低,會直接影響著微波輻射過程中的溫度波動,因此,透過觀測分析,並沒有發現微型黑洞存在的證據,也就是說在現有的宇宙膨脹尺度效應下,自然狀態形成微型黑洞缺乏存在的基礎。

    大型強子對撞機可以製造出黑洞嗎

    為了尋找現實世界中新的粒子以及微觀下的量化粒子,人們製造了可以對質子進行強加速的裝置,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強磁場,將兩速高速粒子流進行對撞,在高速對撞過程中將質子進行粉碎,可能會形成新的微觀粒子,而這些微觀新粒子很難進行直接觀測,於是科學家們根據反應過程,研究得出最終的末態穩定粒子的分佈圖,繼而根據這個末態穩定粒子的分佈狀況,來反推中間發生的物理變化過程,如果有中間態的新粒子在反應中發生,那麼就會體現到粒子的分佈圖上,形成一個“共振峰”,科學家們根據這個共振峰的形態推匯出新粒子的質量和壽命週期。透過大型強子對撞機,科學家們先後捕捉到了夸克、W色子、Z色子和希格斯玻色子,進一步豐富了物理學的標準模型。

    正是由於在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中,能夠形成世大的能量密度集中的微小區域,因此或許可以引發周圍微小區域的空間塌縮,形成一種類似黑洞性質的“微型黑洞”,但是這個黑洞不可能會產生宏觀宇宙意義上的黑洞,因為無論是從質量還是從能量上看,大型強子對撞擊機還遠遠達不到要求。根據科學家們的測算,如果要形成宏觀意義上的黑洞,所需要的能量要比輸入大型強子對撞擊機的能量總和還要高出幾十億倍。

    退一萬步講,假如真的透過大型強子對撞擊機可以製造出微觀粒子級別的微型黑洞,那麼對地球和人體也是沒有任何影響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

    一是黑洞的引力密度問題。黑洞之所以能夠吞噬周圍靠近的任何物質,表面上看是因為它的強大引力,但是實質上應該是引力密度。而一個微觀粒子級別的微型黑洞,其視界直徑只能是奈米級別甚至還要低許多個數量級,雖然有較大的引力,但是在巨大的空間曲率條件下,人體的微觀結構根本不會改變。

    二是黑洞的蒸發問題。按照霍金的理論,對於黑洞來說,量子空間會被其周圍強引力場所極化,黑洞有很強的傾向去捕獲反粒子,而在吞噬反粒子的過程中,正粒子會發生能量躍遷,可能使一部分粒子的運動距離大於視界半徑,從而掙脫黑洞引力的束縛,於是黑洞損失了能量,也相應損失了質量。這其實是一種形象化的設定,透過黑洞蒸發也就是輻射出去的物質,應該是光子而不是粒子,但是黑洞的質量隨著蒸發的進行會發生虧損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研究表明,越是質量小的黑洞,其溫度越高,能量和質量損失速率就快。

    總結一下

    即使大型強子對撞機制造出微型黑洞,由於其質量非常小,其“蒸發”的時間也是非常短暫的,根據計算公式T=(520π*G^2 *M^3)/(h*C^4 )可以看出,這個時間與黑洞質量的立方呈正比。我們可以計算如汽車質量大小的黑洞,其蒸發時間在0.1秒左右,而如人體質量大小的黑洞,其蒸發時間在0.01秒左右。因此,對於強子對接機“製造”出來質量更小的黑洞,剛產生也會立即蒸發掉,根本不會對地球產生任何影響。

  • 3 # 軍機處留級生

    加速器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危險,但這並不能阻止人們猜測可能會有危險!

    有幾個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大型強子對撞機不能引發這樣的災難。

    首先,是的,LHC的確可能創造出微觀黑洞。但是,根據記錄,它不可能在第一天就建立一個。這是因為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學家沒有操縱質子束相互碰撞來製造高能碰撞。9月10日只是一場熱身賽。迄今為止,對撞機仍未產生任何碰撞,正是這些碰撞的極端能量——高達14萬億電子伏——有可能創造出一個微觀黑洞。

    LHC創造的任何微小黑洞都會迅速蒸發,透過霍金輻射失去質量和能量。

    事實上,一旦LHC再次執行並開始產生碰撞,如果它創造出一個微小的黑洞,物理學家將會欣喜若狂。這將是第一個實驗證據,支援一個優雅但未經證實且有爭議的“萬物理論”,稱為弦理論。

    在弦理論中,電子、光子、夸克和所有其他基本粒子是10維無限小弦的不同振動:9個空間維和1個時間維。(其他6個空間維度被一種或另一種解釋所隱藏,例如在極小的範圍內“捲曲”。一些物理學家吹捧弦理論的數學優雅和它將重力與其他自然力結合的能力。被廣泛接受的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不包括重力,這也是為什麼它沒有預測到LHC會產生一個重力坍縮點——一個黑洞——而弦理論會。

    許多物理學家開始懷疑弦理論是否正確。但是假設它是,當一個黑洞在LHC誕生時會發生什麼?令人驚訝的答案是“不多”即使黑洞存活的時間超過幾分之一秒(很可能不會),它也極有可能被拋向太空。“它的質量只有100個左右的質子,它將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所以它很容易有逃逸速度,”約翰遜解釋道。因為這個小黑洞的大小不到質子的千分之一,而且引力非常弱,所以它可以輕而易舉地穿過固體岩石,而不會碰到——或者吸入——任何物質。從這麼小的東西來看,構成“固體”岩石的原子看起來幾乎完全是空的空間:原子核和它們的軌道電子之間的巨大空間。因此,一個微小的黑洞可以穿過地球的中心,從地球的另一邊射出,而不會造成任何損害,就像它可以穿過300英尺的瑞士鄉村一樣容易。無論哪種方式,它都將在太空中接近真空的地方結束,在那裡它接觸和吸進任何物質的機率會變得更小,以至於它會發展成一種威脅。

    因此,微型黑洞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全地離開這個星球。但是科學家們相信LHC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還有其他更有力的理由。首先,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在LHC創造的黑洞幾乎肯定會在它到達很遠之前蒸發掉。斯蒂芬·霍金,這位物理學家寫道時間簡史,預言黑洞輻射能量,這種現象被稱為霍金輻射。由於能量的持續損失,黑洞最終會蒸發。黑洞越小,霍金輻射越強,黑洞消失得越快。因此,一個比質子小一千倍的黑洞應該會在一次快速的輻射爆發中瞬間消失。

    “霍金的預測不是基於推測性的弦理論,而是基於眾所周知的量子力學和粒子物理原理。

    儘管霍金輻射有很強的理論基礎,但它從未被直接觀察到。儘管如此,科學家們相信,LHC創造的任何黑洞都不會構成威脅。他們怎麼能這麼肯定?因為宇宙射線。高能宇宙射線每天撞擊地球大氣層數千次,與空氣中的分子碰撞,其能量至少是LHC能產生的最強碰撞的20倍。因此,如果這種新的加速器能夠製造吞噬地球的黑洞,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宇宙射線已經做到了數十億次。

  • 4 # 量子科學論

    在宇宙中黑洞確實是“無處不在”,有恆星、有星團的地方可能就會存在黑洞,因為黑洞是大質量恆星死亡坍縮後的屍體,而我們對黑洞的定義也十分簡單,指的就是:光線也無法從事件視介面逃脫的空間區域。

    恆星級黑洞、大質量黑洞

    黑洞其實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解,當一個質量物質半徑足夠小、密度足夠大,就會極度扭曲周圍的時空,使得光線的速度都無法達到它表面引力所需要逃逸速度,因此黑洞是一個不發出、反射任何輻射的黑體,因此稱為黑洞。

    我們一般認為的黑洞有恆星級黑洞和大質量黑洞(中等質量、超大質量),恆星級黑洞顧名思義就是由恆星死亡後直接形成的黑洞,一般質量在3.8倍太陽質量到數百倍太陽質量,而中等質量黑洞,一般在數百倍到10萬倍太陽質量之間,超大質量黑洞在10萬倍太陽質量以上,這裡需要說一下,目前宇宙中最小質量黑洞的質量還不是很確定。

    例如:GRO J0422+32,這是一個雙星系統,其中就存在一個質量非常小的黑洞,有人說它的質量是2.2倍太陽質量,但也有人說是4倍,目前並沒有定論。而且,我們也認為兩顆中子星的碰撞也有可能形成小質量黑洞,在宇宙中中子星的數量要遠遠超過黑洞的數量,並且雙星中子星的也很常見,雖然中子星的合併、碰撞事件發生的機率很小,在一個星系中每10000到10萬年左右發生一次,但是宇宙的年齡有138億年,在其歷史中可能已經存在了數萬億個星系,所以從整個宇宙的尺度來看,中子星的碰撞還是很常見的。

    雖然單箇中子星質量在1.3倍到2.17倍太陽質量,不足以形成一個黑洞,但是中子星在碰撞的過程中也極有可能在超新星爆發中形成一個質量更小(2倍左右太陽質量)的黑洞,銀河系從誕生到現在可能已經發生了大約10萬到100萬個中子星合併的事件!所以我們未來有望在自己的星系發生更小的黑洞。

    恆星級黑洞說完了,現在再簡單提下宇宙中的大質量黑洞,不管是中等質量還是超大質量,這樣的黑洞再在宇宙範圍內也十分普遍,他們大多存在於星系的中心,例如:銀河系中心就有一個400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M87星系中心黑洞質量足有65億倍太陽質量(也就會獲得照片的那個黑洞)、而目前我們所知宇宙中質量最大的黑洞是距離我們104億光年的TON618,質量有660億倍的太陽質量!

    但是目前我們所知的最大質量恆星是大麥哲倫星系中狼蛛星雲R136恆星形成區域裡的R136a1,它的質量有265倍太陽質量,但這樣的恆星也不足以一次性形成超大質量黑洞。那麼宇宙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其實,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也是來自恆星級黑洞,目前我們認為這些恆星級黑洞會再漫長的歲月中透過合併、吸積逐漸演化成超大質量黑洞,但是這個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黑洞成長的速度太慢,可能不足以解釋宇宙中現存的一些超大質量黑洞。這個問題就留給科學家去解釋吧。

    除了以上的黑洞,我們應該還聽說過微型黑洞

    微型黑洞的概念是在上世紀70年代被提出來的,一些人認為,在宇宙早期高溫、緻密的狀態下,如果物質密度在非常小的尺度上存在不均勻現象,也就是這個極小區域的密度高於平均密度的68%,那麼在這些小尺度上就會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微型黑洞。

    如果這件事真的發生了,那麼我們的宇宙就會充滿微型黑洞。但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我們透過觀察微波背景輻射大尺度到小尺度上的波動發現,不管在哪個尺度上,最大的波動沒有達到驚人的68%,而是隻有微小的0.003%,這樣的微小波動遠不足以在宇宙的早期形成原始黑洞,更不會形成微型黑洞。而0.003%的波動其實就是我們現金宇宙中所有物質結構的種子。那麼宇宙不可能存在原始的微型黑洞,但是有人又提出了大型強子對撞機可以創造出微型黑洞?

    大型強子對撞機能否創造微型黑洞?

    我們知道想要形成黑洞,必須在區域性空間內擁有十分大的能量密度。也就是說,要麼能量非常大,要麼尺度非常小。而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碰撞能量在13- 14 TeV,由於宇宙空間存在的最小尺度是普朗克尺度:1.6x10^-33釐米。所以這樣的能量,在這樣的尺度下是不足以形成黑洞的。

    如果想要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形成黑洞,就必須要有更小的額外尺度的存在,因為更高維度的空間在更小的尺度上引力增加的幅度會比三維空間中的大。雖然我們目前無法證明是否存在額外維度,但我們可以確定在現實宇宙中高能量的碰撞是不會產生微型黑洞的。而且就算產生也不會有任何不良的影響。

    宇宙射線對地球的撞擊

    如果你認為是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能量太小不能產生微型黑洞,未來如果我們建造更強大的對撞機可能會產生微型黑洞,並對地球造成威脅。那麼我們可以參考下宇宙射線對地球的轟擊。

    我們知道宇宙射線來自於宇宙中一些超高能的天體事件,例如黑洞物質噴流、超新星爆發、中子星合併,這些事件所產生的質子能量可以達到驚人的5×10^10 GeV(或5×10^19 eV),這個能量是我們所探測到宇宙射線中質子的最高能量,也是宇宙中帶電粒子所能攜帶的能量極限。比大型強子對撞機中的質子能量高了1億倍。

    這些高能質子在地球的歷史中一直在轟擊我們大氣層,但地球在數十億年間一直好好的,並沒有被黑洞吞噬。

    微型黑洞會快速的蒸發

    如果真的存在合適的額外維度,並且在大型強子對撞機質子-質子的碰撞能量13- 14 TeV下產生了一個微型黑洞,那麼根據質能方程,這個黑洞的質量只有5 x 10^-20克。而霍金輻射告訴我們,黑洞質量越小蒸發的越快,這個質量的黑洞會在極短的10^-23秒蒸發掉,這個時間已經小到不足以對我們產生任何影響。

    總結一下

    額外尺度是否存在,現在也是我們物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微型黑洞的產生就必須依賴於額外尺度。也許額外尺度存在,在高能量的碰撞下,確實產生了微型黑洞,但是鑑於宇宙射線對我們地球長達數十億年的轟擊,也沒有產生任何可觀測效應,所以我們認為微型黑洞是無害的。

    未來我們還可以繼續將人類對撞機的能量往上提,以解開宇宙更多的未知秘密。

  • 5 # 老曹宏觀V視

    不會。大型強子對撞機產生的黑洞,只有壓原子大小,產生的黑洞最大速率每秒一個,再一個這些黑洞很不穩定,很快會垮塌。

  • 6 # 路前的燈

    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存在於宇宙空間中的一種天體。黑洞的引力極其強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故而,“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

    關於人造黑洞設想是20世紀80年代一些科學家提出的,透過大型強子對撞機對撞擠壓原子微粒,複製宇宙大爆炸後很小的能量,以期形成微小黑洞!

    如果這個理論得以實現,科學家理論上一秒鐘就可以生產出一個黑洞來。這一潛在的"黑洞加工廠"一時引起全球恐慌。媒體,甚至科學家都擔心人造黑洞會吞噬地球。

    其實我認為這完全是杞人憂天,宇宙中的黑洞吞噬接近他的天體是建立在質量極大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黑洞本身質量以及由此產生的引力要超過接近他的所有天體,包括光。如果質量稍小的黑洞遇到比它大的黑洞也會被吸收。人造黑洞雖然也稱為黑洞,但其是在有限條件下產生的,無論從哪一方面說都是極其微小的,不足以對地球造成威脅,所以人造黑洞毀滅地球的理論就是科幻小說或電影,真正的粒子碰撞製造出的人造黑洞不可能吞噬地球。

  • 7 # 漫步科學

    人造黑洞

    首先糾正一下,大型強子對撞機是科學家為了探索新粒子,瞭解物質微觀結構的裝置,而不是用來製造黑洞的。雖然如此,卻有一種“人造黑洞”理論用到了對撞機原理,該理論認為,在對撞機中,兩束高能粒子會以極高的速度對撞,從而使構成該粒子的物質持續向碰撞中心塌縮,直至產生密度無限大的奇點產生黑洞。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建造時,該理論曾引發過許多人的擔憂,但是大型強子對撞機執行十多年來,已經進行過無數次的對撞實驗,卻一直沒有檢測到人造黑洞的出現。

    大型強子對撞機能量太小,可能無法制造出黑洞

    雖然“人造黑洞”有其理論基礎,但卻未必可以實現。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質子束的能量可以被提升到七萬億電子伏特,雖然看似很高,但是要知道宇宙中的高能射線能量可以達到10^20eV,這些高能射線可是在不斷的轟擊著地球的高層大氣,如果大型強子對撞機可以製造出黑洞,那麼地球周圍早就“黑洞密佈”了。

    透過對撞機制造的“迷你黑洞”難以威脅地球

    我退一步講,即使大型強子對撞機制造出了黑洞,也是不會對地球造成影響的。首先來說,我們知道黑洞本質上一個密度極高的奇點,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即使把一萬個質子全部“堆砌”成奇點,這個“人造黑洞”也不會有太大的出息,目前測得的質子質量約為1.6726231*10^-27kg,按照史瓦西半徑公式推算,一萬個質子產生的黑洞,其史瓦西半徑約為2.5*10^-50米,要知道這個長度可是比普朗克長度還要小的,這就表明,即使存在這樣的黑洞,它也不會對我們的世界產生什麼影響,甚至其穿過整個地球,也不會與任何物質發生碰撞或者其他的作用。

    其次來說,霍金輻射也會避免“人造黑洞”帶來的災難,“霍金輻射”理論認為,黑洞並非“只吃不吐”,根據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可知,真空中會不停的誕生虛粒子對,當這些虛粒子對在黑洞視界邊緣產生時,就有可能把其中的一個虛粒子吸入黑洞內部,而剩下的一個虛粒子會轉化為實粒子,這個過程會使黑洞損失質量。“霍金輻射”理論表明,黑洞的質量越小則黑洞溫度越高,而溫度越高又會加劇霍金輻射效應,那麼在對撞機中產生的“迷你黑洞”可能在誕生的一瞬間就蒸發消失了。

    結語

    綜上所述,首先來說,大型強子對撞機並不是以製造黑洞為目的的裝置,而且就其能量規模來看,可能更不就無法制造出黑洞,退一步講,即使其產生了黑洞奇點,也是無法對地球造成威脅的,因為如此小的黑洞在霍金輻射效應下會很快的蒸發消失。

  • 8 # 由然265

    歐洲有電子對撞機基地,有十萬科學家在裡面工作美國也參與了,這個基地的研究成果不會給中國

    中國只有靠自己建立對撞機。才能在太空和美國抗衡。

  • 9 # 古今336

    地球是毀不掉的,炸得稀爛,也照常執行,只是地貌變了。有人說現有核武器可以毀掉多少個地球,實際只能毀其地貌,根本毀不了地球,只是山河大地變了,生物人類毀掉。若干年後生物人類又會有。

    核能來自地球,又返回到地球。不要那麼天真唬人!人的能力相對宇宙天地,簡直是微不足道。在造這個東西的人認為不得了,但是在天地看來等於放個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愈的《送牛堪序》想表達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