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武暢通
-
2 # 峰峰說史
南韓存在感很低,首先同自身實力的弱小有著很大的關係。這是因為,南韓的國土在當時近乎不具備任何稱霸的優勢,一來,南韓處在中原地區的四戰之地,其常年受到戰火的波及,因此很難穩定發展。二來,南韓雖然佔據中原地區,但是南韓的國土,大多數則為山地,並不適合從事農業生產。所以使得南韓成為了不得不依附於強國的存在。我最開始的時候,則選擇依靠於魏國,此後便是在秦、齊、楚等諸國中間,不斷的進行徘徊。
同時,南韓給人存在感的原因,主要也在於南韓像缺少其他諸侯國,那樣在戰國時期的轟轟烈烈的變革。當時,不論是秦國的商鞅變法,還是趙國的胡服騎射,不僅在戰國曆史上,在整個中國的歷史上,都有著很深刻的歷史影響。反觀南韓,除了申不害的術變,有一些名聲外,南韓實在是拿不出別的成果來了。而這個術變,歸根結底來說,並沒有引起南韓在制度層次上的變革,而這也成為了南韓一直存而不強的重要原因。
其次,南韓所以存在感低,也因為同秦國滅韓的過於順利,有很大的關係。在秦始皇蕩平六國的過程中,南韓可以說是在一瞬間便被秦國滅掉。當時,秦王命內史騰率軍滅韓,可以說沒有給列國以任何反應的機會。反觀列國則不同,魏國死守大梁、燕國荊軻刺秦、趙國李牧接連挫敗秦軍等等。而南韓的覆滅,這樣的南韓存在感自然要低很多。
總結:戰國曆史上的南韓,雖然並立於七雄行列,可是,南韓的存在感不同於其餘列國,始終都是一個特別低的存在。而這樣的低,同南韓的國力,以及南韓在戰國時期,沒有拿出像樣的變革有很大的關係。並且,不同於秦國蕩平列國的阻力,秦滅韓近乎不費吹灰之力。
-
3 # 歷史愛好者LING
(一):南韓雖不能與其他六雄爭鋒,卻比中山國、宋國、衛國、周國、魯國等二流諸侯強不少,比上不足而比下有餘。不管戰國七雄如何排序,南韓都是最後一名。
先秦時代是個全方位混戰的大亂世,能從春秋存活到戰國的諸侯都不是泛泛之輩。南韓的建國之路充滿了血腥鬥爭,卻偏偏沒有形成強軍傳統。
韓氏先祖被封於韓原。韓原在今天陝西韓城一帶,晉國與秦國多次在此地交戰。公元前645年,秦軍在韓原大破晉師,秦穆公俘虜了晉惠公與晉大夫韓簡。韓氏一族為遠離戰禍而大舉東遷到晉國內地,多次遷都。
(二):韓宣子在位期間積極擴張地盤,先與諸卿瓜分了祁氏、羊舌氏的地盤,又與趙簡子一同侵伐範氏、中行氏的封邑。最終,韓氏和趙氏、魏氏從激烈的鬥爭中脫穎而出,三家分晉,各自建國。
三晉起初的地盤大體相當,但沒過多久,魏國就率先稱霸。魏國衰弱後,趙國又強勢崛起,在戰國後期成為唯一能與強秦爭鋒的關東首強。而南韓從未改變自己的跟班角色。
儘管韓氏做過晉國首席執政大臣中軍將,卻沒有出過名將;而魏國先祖魏舒首創中原步兵戰陣,趙國先祖趙簡子和趙襄子威震北狄。
進入戰國後,兵家亞聖吳起利用魏國的軍事傳統打造出令群雄生畏的魏武卒;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趙軍也成為秦國最忌憚的善戰之師。
大縱橫家蘇秦在遊說時聲稱,南韓的強弩劍戟名揚天下,裝備精良的韓卒能以一當百。可是,韓軍的戰績完全配不上這個客套話式的讚譽,哪怕是申不害變法錘鍊出來的新軍,也被魏將龐涓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只能求救於齊國。
倒數第二弱的燕國還有過大破東胡和差點滅齊的壯舉,南韓的勝績不多,而且幾乎都是靠強國的軍事支援才打贏的,被其他六雄當成弱雞也在情理之中。
(三):地理區位的問題
如果說缺乏強軍傳統是南韓弱小的內因,那麼地理區位是制約南韓壯大的主要外因。
吞併鄭國後,南韓主要由上黨郡(在黃河以北)、三川郡以及新鄭首都圈三個地區組成。
在戰國七雄中,韓趙魏都是四面受敵的“四戰之國”,一不留神就會被兩面夾擊。
但是,魏國的河東地區有黃河與大山拱衛,這一半國土易守難攻;而趙國大部分地盤都是分佈於深山之間的盆地,邯鄲平原也有黃河與鉅鹿澤做屏障。與趙魏相比,南韓是位置最差的“四戰之國”,甚至比周天子所處的環境更惡劣。
以洛陽為核心的成周之地被譽為“天下之中”。周王室強大時,四方諸侯來洛陽進貢很方便;周王室式微後,四方諸侯來洛陽搞事情也很方便,周地簡直就是一群大鯨魚之間的小蝦米。周赧王時,周又分裂成東周國和西周國,更加衰落,飽受諸侯欺凌。
秦軍東征常借道於周,諸侯攻打函谷關也路過此地。兩週力量弱小志氣短,只能低聲下氣討好列強,儘可能說服各國不在周地附近開戰。
不巧的是,周地(緊挨著韓)之於韓地,正如梵蒂岡之於羅馬。列強東征西討、南進北伐,必然經過韓周之地。也就是說,兩週吃過的苦頭,南韓會翻倍吃一遍。考慮到戰國諸強交戰的頻率,南韓幾乎就沒有喘息的機會。
由於缺乏安定的外部環境,南韓也無法安心搞建設,於是放棄了自強自立,依附大國謀求出路。
-
4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前得先了解兩個相對認知。
南韓很弱南韓在戰國七雄裡實力最弱,國土面積最小。南韓鼎盛時期的國土面積也才10萬平方公里,與之作為對比,楚國鼎盛時期面積為150萬平方公里,秦國為100萬平方公里,趙國、燕國、魏國為20萬平方公里,齊國全盛時期為15萬平方公里。要知道在戰國時期,領土以及領土內所轄資源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由此來看,南韓確實很弱。
同時,據史料載,在戰國時期統計的戰爭中,南韓被動捲入的次數最多,在大大小小的戰役中,南韓從來都不是戰爭的主導一方,它隨勢而沉浮,演繹著弱者的生存法則。
南韓不弱南韓如此彈丸小國能躋身戰國七雄,也有其一定的道理。上面提到過,南韓在七國裡面面積最小,但是巔峰時期人口卻能達到300萬人,比之齊、魏、趙三國也不遑多讓,更是把燕國甩在身後,就是到戰國末期,國土面積只剩下不足4萬平方公里的時候,人口卻依然有將近200萬,自始至終都是戰國時期人口最稠密的國家。
在那個時代,人口就是第一生產力,龐大的人口數量保證了南韓的不掉隊。 同時,南韓地處中原腹地,土地肥沃,水利、交通異常發達,糧食的單位產量是戰國諸國中最高的。另外,南韓在冶鐵業、兵器製造業方面也是領先於其他國家,正是有了這樣的物質基礎,才使得南韓雖小而不至於亡。
從歷史的角度看,南韓存在感這麼還要將其列入到戰國七雄之列,其根本原因是南韓和其他六國一樣都在戰國中期進行過改革變法。
我們知道戰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在這個時期對比國家之間強弱就要看其是否能跟隨社會發展來變革社會生產力和社會關係,而改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最直觀的就是是否實行過改革變法。 戰國時期最先實行改革的國家是魏國,魏國的李悝變法使魏國保持了百餘年的霸主地位。最徹底的改革是秦國的商鞅變法,它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基礎。而與商鞅變法同時期的南韓申不害變法也使南韓的國力得到明顯提升。
對比這些國家的改革我們不難發現,它們的改革中都有對現行奴隸社會殘餘制度的否定,同時都有封建社會性質制度的雛形。
正是由於他們的改革,才刺激了整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革,加速了封建社會的到來。
-
5 # 小編虎哥
《史記索隱》中記載:“六國者,韓、魏、趙、燕、楚、齊是也。與秦為七國”這就是後世稱的戰國七雄。各位可以在腦海中想一遍,連最為弱小的燕國都曾經出了個樂毅,差點滅了強齊。那麼南韓呢?除了會想到南韓女團,根本就想不出有任何戰績,還不如越國存在感強,那南韓怎麼也位列七雄之一呢?有一點,人家的軍事科技戰國第一。
戰國時期是中國一段大動亂時期,無休止的戰爭籠罩在中華大地。跟後世的動亂有一點不同,就是後世動亂有一個希望,畢竟秦漢已經奠定了統一的基調,就算是動亂最後終歸一統。而此時不同,各國不停徵伐,卻不知何時為終點。就是這樣的亂世,南韓成為了七大國之一。南韓疆域最大時才九萬平方公里,後來落魄的魏國都有十萬平方公里,南韓能夠躋身這個名單,是什麼原因呢?南韓是三家分晉的產物,相比於其他兩國,南韓最為弱小,南韓強大在於滅鄭。滅鄭之後,南韓才算在疆域上踏入大國之列。《戰國策》曾經如此評價南韓的戰力:“精兵二十萬,廝屠十萬。”這是南韓的兵力。我們可以比較下七國中與實力差不多的燕國。燕國地處河北,在戰國時期較為偏遠,雖然蘇秦說“帶甲數十萬”,按其人口160萬算其實際兵力應該在二三十萬左右。所以,南韓兵力跟燕國差不多水平,足以位列戰國第七雄。
南韓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最為突出的並不是他的人口而是他的兵器。蘇秦對南韓有過評價:“韓地方九百餘裡,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前面不重要,蘇秦並沒有實際說出其兵力,但是這個天下的弓弩和刀劍都是南韓製造的是重點。南韓是戰國時期的兵工廠,有好武器是戰力的保證。戰國前期,很多諸侯國還在使用青銅兵器,而南韓已經可以做出精緻的鐵製武器。青銅兵器雖然光澤鮮亮,但是相比於鐵比較脆。而南韓確是鐵製兵器中的佼佼者,這就使他能從其他如宋、衛等諸侯國中脫穎而出位列七雄。
南韓不僅有冶鐵技術,還擁有當時大鐵礦宜陽鐵山。當時南韓的弓弩有多麼強大呢?我們知道,宋代的神臂弓是宋軍的大殺器,南韓弩可以達到六百步與神臂弓有同樣的射程。具《史記》記載:韓卒“超卒而射”。也就是用腳蹬弩,用兩手拉弦管在弩牙上。看電視劇會發現秦軍使用這種射擊方式,實際上他的專利是南韓的。南韓作為戰國的兵工廠備受推崇。
除了兵器和士兵,南韓的地形也是優勢。有人呢會反駁,太假了吧?南韓主要領土都在河南,部分在晉城、長治一帶,典型的四戰之地,怎麼會有優勢?這點主要可以看被他滅了的鄭國。鄭國的“間於齊楚”牆頭草戰略,玩的非常嫻熟,而南韓一樣,作為個超大型的小國,誰想要滅他,別人都會眼紅。而這,正是戰國的政治。
綜上所述,南韓躲過了戰國初期以來被兼併的命運,從而成為了七雄之一。
-
6 # 安陵李庭長
公元前230年,南韓被秦國所滅,成為六國第一個被滅的國家。
戰國七雄之中以南韓的實力最為弱小,但就是這個最弱的南韓號稱勁韓。
南韓在魏,秦,楚,三國夾縫中生存了近二百年。南韓發明的弩,是戰國時期最具殺傷力的武器,有句話叫“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可見南韓的軍事科技水平。
南韓國力最強的時候,也和秦國一樣,經過了一次變法,由和商鞅同屬法家的申不害主持的,變法後,南韓國力大增,但因周圍強國環伺,發展的水平終究有限,最後難逃被強秦所滅的命。
-
7 # 窮巷志高遠
戰國七雄中,南韓為什麼沒有存在感?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南韓的君主不行。
秦國原本只是邊陲小國,地理和人口都沒有優勢,後來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等人才對秦國進行治理,變革。最終秦穆公稱霸西戎。
三家分晉後,魏國魏武侯任用樂羊、李 悝、吳起等人,伐齊攻秦,也曾稱霸中原。
趙國趙武靈王時期由於受到與中山之戰失敗的恥辱,信宮(今邢臺)大朝五日,釋出胡服騎射的國策,在全國開始了影響深遠的“胡服騎射”。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任用廉頗、藺相如等能臣。趙國也名聲在外。
燕國燕昭王在易水築武陽城,勵精圖治,決心興復燕國。他採納郭隗的建議,招賢納士,拜郭隗為師,給以優厚待遇,“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築黃金臺,“千金買骨”,結果各國賢士們爭著奔赴燕國,燕國很快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個:樂毅、鄒衍、劇辛。
齊楚就更不用說了。齊國的稷下學宮聞名天下,田忌、孫臏、鄒忌等人才數不勝數;楚國楚莊王武功彪炳,又勵精圖治,選拔孫叔敖施行文冶,邲之戰大敗晉國稱霸。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楚國兵強馬壯,橫掃中原,初露稱雄之勢。
南韓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南韓成小康之治。然而以後南韓就再也沒有出過什麼雄主,更沒有什麼招賢任才的事了。
所以我覺得南韓之所以在戰國七雄中沒有什麼存在感的原因,主要是在於南韓沒有出現有雄才偉略的君主。
-
8 # 隨風傳世
南韓是戰國中極有存在感的國家啊!
春秋時最有存在感的國家是鄭。因為春秋晉楚百年爭霸,都以鄭為目標和戰場,鄭國極其悲劇。
魏趙韓三國分晉後,南韓滅了鄭國,不僅接收了鄭的國土人口,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繼承了鄭的淒涼命運。戰國時許多著名戰役,都與南韓有關。如馬陵道之戰,長平之戰等。在合從抗秦中,南韓也往往處於最前線。
之所以會如此,是由南韓的地理位置決定的。韓西接秦,東臨齊,趙魏在北,楚在南。四周強敵環繞,能抗近兩百年,殊為不易。
-
9 # 遠古歷史
戰國七雄是指春秋五霸分裂後形成的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平分當時整個中原地區的七個大國,南韓與趙、魏並稱三晉,而南韓存在感最低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南韓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從公元前403年一公元前230年南韓是被秦國最早滅掉的一個國家。第二,南韓國土面積太小,歷史對其記載太少,強盛時間太短。南韓位於今天河南中部一帶,國都位於今天的鄭州至於國土面積就跟現在北韓半島上的南韓差不多大,被楚、趙、秦、三個強國包圍著是到了一一塊眾矢之地,如果你要是去查南韓的歷史的話你便會發現關於南韓的歷史記載太模糊了從商鞅變法之後,史書上幾平不怎麼提南韓了,南韓強盛的時間只有二、三、十年,從秦、趙、楚、齊等其它國家都實施變法之後,實力更是大大超越南韓第三,秦國影響太大,一提起秦國大家總能脫口而出秦始皇、秦惠文王等一系列國君,而這幾乎把他國完全掩蓋。
-
10 # 歷史新人小Q
戰國七雄中的南韓起源於晉國六卿爭鬥中,而戰爭的終點是以趙,魏,韓三家勝利而最終分的晉國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列王正式封趙,魏,韓為諸侯從此戰國七雄之一的南韓成立了。南韓建都於陽翟,北有魏趙,南有楚國,西有秦國,東有齊國,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四戰之國,這樣的國家要麼越戰越強,要麼越大越弱,南韓會屬於哪種呢?
如上圖可以看出戰國七雄成立之時南韓的領土是最小的而且處在四面包圍之勢,所以說南韓想有一番作為真是難如登天。南韓初期也是很有作為的,從韓武候開始就出兵攻擊鄭國,春秋初期鄭莊公可是春秋小霸王啊,但是到了戰國後鄭國早已不復當年之盛,被新興的南韓瞄上了。到韓哀候時期滅鄭時機成熟,於是韓哀候出兵一舉殲滅了鄭國並將南韓都城遷到了鄭國都城並將它改名為新鄭。雖然開始南韓也有所作為,但是在戰國這個變法強國風起雲湧的年代,南韓並未及時實施變法,其他幾個戰國都相繼實施了變法。於是變法後強盛起來的周邊各國不斷欺負跟不上時代節奏的南韓,南韓就一天天的貧弱下去了。
南韓的變法到了韓昭侯時期,眼看國家一天一天的貧弱遭受列國欺凌,於是韓昭侯任用法家術派代表人物申不害實施變法,申不害變法主要是整肅吏治讓南韓官吏肅穆諸侯不敢相攻,為南韓贏得了“勁韓”的美譽。《史記》記載: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過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然而申不害的術治變法其實並不是什麼好的變法,剛開始的時候確實起到了整肅吏治的作用,然而這種術治最終卻害了南韓,它讓 南韓成為了一個君王士大夫互相提防,互相監視的“陰暗”之國。大家設想每個人都時刻想著算計別人同時又提防著被別人算計,這樣的國家誰還會有心思為國辦事?申不害的術治更是讓南韓上下都形成了明哲保身的思想理念,大家都明哲保身不承擔責任風險那誰來幹實事?就這樣南韓成了戰國大爭之世的一朵奇葩,烈陽下的陰影。一天天疲弱了下去。
變法後的南韓日益變衰南韓雖然實施了變法,然而申不害的術派變法完全就是法家 的偏門,和商鞅變法根本沒法比,他沒在根本上使南韓強盛,反而讓南韓陷入了互相提防的內耗深淵,讓南韓一天天疲弱下去。另外還有令人啼笑皆非的“肥周退秦”,支援周天子土地和兵馬讓疲弱的周與強盛的秦叫板,結果導致周被秦所滅,南韓自己也損失了十萬大軍。雖然出了個法家大才韓非子,也已經迴天無力,最終南韓就是滅亡在術治上的。南韓是戰國七雄之中最弱的戰國之一,以至於後世在也沒有人以韓做過國號,當然今天國際上的南韓除外,他們畢竟不瞭解中國的歷史!
南韓的滅亡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南韓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在昭侯時的短暫強盛之後,南韓迅速衰落。屢遭列強欺凌。早年已經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於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圍魏救韓的結果。秦楚爭霸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戰國末期,南韓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爭的緩衝地,苟延殘存;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南韓而起,充分體現了南韓被列強圍欺魚肉的困境。最終於在前230年,南韓被秦所滅,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
南韓之亡,亡於術治也。蓋法家三治,勢治,術治皆毒瘤也。唯正宗法治行於秦國而大成,法治之為治國正道可見也。此千古興亡之鑑戒不可不查。秦韓同時變法,韓亡而秦興,法治和術治不可同日而語,得以證明也!
回覆列表
南韓,是戰國時期的七雄之一,是七雄中地盤最小、實力最弱的一個。不過處在大國夾縫中的南韓卻始終屹立不倒,一直支撐了200多年,直到公元前230年,南韓才被秦國所滅。作為一個彈丸小國,南韓能支撐那麼久殊為不易。那麼南韓為何能支撐那麼久?
第一,南韓雖然地盤不大,但地處中原核心腹地,土地肥沃、人口眾多、開發程度高。一個南陽的人口頂的上半個燕國。人口多兵馬自然就多,南韓的軍隊數量長期在20萬以上,據說鼎盛時期南韓動員了60萬軍隊,如此小的地盤竟集結了如此龐大的兵力,兵力密度是非常誇張的。蘇秦說韓宣惠王時曾言:“韓地方九百餘裡,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南韓的實力可見一斑。
第二,南韓經濟發達,農業、商業、手工業和軍工產業都很強,尤其是軍工生產不是一般的牛。南韓擁有戰國時期最大的礦山宜陽鐵山,冶鐵技術和武器製造技術非常先進,弓弩製造技術更是獨步天下,南韓的勁弩射程可達六百步以外,後期連威力巨大的大型床弩都搞出來了,其武器製造技術可見一斑。依託強大的軍事工業,南韓組建了聞名天下的擊剎。南韓雖然攻擊能力不行,但防守能力不弱,其他國家想拿下南韓並不容易。
第三,南韓地處四戰之地,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是秦國東進的必經之路。秦國是東方六國最大的強敵,所以各國都不會坐視南韓被滅,每次秦國東進各國都會快速支援。同時,南韓和趙國、魏國三晉同氣連枝,南韓有趙和魏罩著,安全係數還是很高的。此外,南韓是典型的牆頭草,朝三暮四,誰強大跟誰混,有便宜就佔,所以一直支撐了那麼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