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蔡寫字

    趙孟頫深處亂世又是宋皇室後裔,其人書、畫,詩、賦,樣樣具通。其位居四大楷書名家,與唐楷三大法度森嚴的楷書名家齊名,其貢獻不單單是書法一方面。

    中原文化在經歷蒙古人入侵的大背景下,同時又經歷了大宋的花裡胡哨,趙孟頫自自己決定在元朝出仕之日起,便早已立志還中原文化於正統。

    繪畫方面對後世的文人繪畫影響及其深遠,大名鼎鼎的“元四家”無意不是受其影響。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如果說唐宋繪畫的意趣在於以文學化造境,那麼,趙孟頫在其間起到了橋樑作用。如果說元以前的文人畫運動主要表現為輿論上的準備,元以後的文人畫運動以其成功的實踐逐步取代正規畫而演為畫壇的主流,那麼,引發這種變化的巨擘仍是趙孟頫。

    書法方面其成就最高,是集晉、唐書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書法家。同時代的書家對他十分推崇,後世有人將其列入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認為他的書法直接晉人,評價其書法“因熟而俗”。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於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於書法的精到見解。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在臨寫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前人得到古碑帖數行,專心學習,便能聞名於世。何況《蘭亭集序》是王右軍(王羲之)滿意的書法。如果不停地學習,怎麼會擔心書法勝不過別人。”這些都可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 2 # 弄墨人3476384831199

    這是因為:首先,趙孟頫是元朝著名的書畫家,他能做多種書體,而行楷尤為精絕。其書上追鍾、二王,晚師李北海,但能獨運機杼,不為古人所牢籠,其書於規矩中自有神仙脫骨的風度。他在書寫碑文雖仿李北海,取抱縱跌宕之勢,但傳世書跡都自出機杼,而成獨立不遷的“趙體”。故被書學界尊為“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舉世無匹”的書法大家。

    其次,書法潮流到元朝是一個復古時期,二王這一系統的筆法在宋代受了挫,到了元代才又恢復。這一恢復的力量幾乎為趙孟頫一個人的力量。“尚意”書法在宋朝產生,不論是米芾那樣力言古代筆法的舊派,還是黃庭堅那樣暗用古法的新派,都把晉唐的面目神情改變了。這樣越走越遠,到了元朝卻又回過頭來複興了古法。趙孟頫的學博才高,精力絕人,明代書畫大家董其昌說他的書法超過唐人直追晉人。在恢復古法和廓大了強調古法方面,力求將中絕的古人筆法恢復,開僻了一個新天地。

    第三,趙孟頫天資卓絕,而且是絕頂聰明,他學書臨池打基礎嚴守規矩。他曾下決心以古人規矩一絲不拘幾百遍地臨摹古人書跡,力求形神兼備。他所學的極多,在其行草系統中,凡古人的字他幾乎無所不學。而他的過人之處,就是將其中最好的提煉出來,在古人重要的法帖中他都善於提煉。他的寫字經歷從鍾繇、二王這樣一路過來,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旨《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早年臨智永《千字文》,他晩年乃學李北海而得一副好骨架。但行草面目繁多,在用筆和結體上,尋究他的來源幾乎無所不有。

    趙孟頫的書法得各家營養,含文包質,藏古抱今,自然他的“趙體”書法留給後代極為豐富的遺產。所以,我們後世學書者應以趙孟頫所用的學書方法學習書法,他的守規矩,究古法,察構架,融百家的學書方法更不失為繼承傳統的一條好途徑!

  • 3 # 愙盦藝語

    立楷則,千古垂範;率官身,萬民景仰。字以人顯的古代,名家往往也非虛譽

    書非借不能讀也。古代印刷出版行業都是手工操作,一本圖書的製作成本是非常高的。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是無法讀書的。古代的碑帖,相對圖書製作來講更難,一塊碑,動輒一丈多高,要製作一張字畫清朗的碑拓絕非易事。一天的勞動也不一定能拓多少份。更何況有的刻石鑿刻位置非常及大小非學特殊。比如被黃庭堅贊為“大字不過《瘞鶴銘》”的刻石,遭雷擊落水,只有枯水期才能拓取,其中有一塊石頭,字面朝下,拓時需要仰臥,下面的空間又非常小。如果沒有現成的拓本,就要到存放地現場拓制。有的大碑四面題刻,耗費體力很大,還需要運用團隊力量。金石學著名的著作《寰宇訪碑記》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靠雙腳走出來的。更何況,古人為了縮短摹刻週期,有時用木板刻字,木板硬度及耐磨度遠非石材可比,往往拓不了多少份,就壞掉了。印刷工業普及之前的古代,人們要想讀書實在是太難了,要想學藝術則更是難上加難的事情。這也是傳世碑拓身價隆重的重要原因。

    具體到一個書法家的名世,在古代,往往是因為他們為官保民,為人們建立偉大功業的原因。不管是王羲之、還是王鐸,只有張芝、丁敬等為數極少的幾個人以布衣終老。但是,他們也是有文化有教養的有隱逸思想的“文人”,也不是一般的農民可比。

    還有一種,他們作品在雕板印刷中大量的使用,被當作一種“樣本”使用時,那麼他們的書跡就隨著廣為流傳。我想這也可能是歐顏柳趙等幾家書法稱作“體”的主要原因。因為我們知道,楷書模範鍾繇、虞世南都沒有被稱作體。

    附圖選自《故宮週刊》民國二十年代期刊縮印本。《妙法蓮花經》的註文為:宋版歐體小字妙法蓮花經序品之一頁。熟悉書法的都知道,這種印刷體源於歐體,但不是原本的歐體。它是在歐體基礎上進行改良使用的一種使用刊刻的字的印刷體。雕板時,橫平豎直的筆畫與我們篆刻印章的程式非常相似,每次刻順手的筆畫的一個側面,將板片旋轉一週,一塊印板也就刻完了。

    綜上所述,楷書的廣泛流傳,一般都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

    首先必須書寫規範

    唐代曾專門成立官方機構“弘文館”以培養書法人才,其中一項重要任務也包括推廣官方字型。顏真卿的叔叔顏元孫著《幹祿字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刊行的。顏體字中的一件重要作品就是《幹祿字書》。此書中記載著當時科舉考試所用書籍中,官方使用的“正體”是什麼,民間“俗體”又有哪些形式。

    以此來看,所謂“鐘王”並非除了他們二人,其它人寫的就不好。我們看Murano古國及十六國時期的簡櫝及殘紙文書,有的字已經非常精美。

    清代藏書家葉德輝著《書林清話》,其中有說:宋元刊本多歐顏柳趙四家體字。可以這樣理解,這四家的字型非常規範,因而被大量用於雕板印刷,反過來看,印刷出版的大量發行,又促進了他們書跡傳播的更加廣泛。

    其次應該個性鮮明

    這個問題指在雕板印刷中,要便於操作,還要美觀、統一,具有鮮明的個性。這裡的鮮明是中性詞,也就是說,有個性,但不能太張揚,太突出,統一性要好。我們拿蘇軾的字與趙字作個比較就會看出來,蘇軾的字筆畫寬厚,但是“鉤挑”、“折肩”很多部位都有筆鋒彈挑出來的痕跡,這些部位如果在刊刻時去掉,就失卻了原來的意韻,如果保留,又會大量耗費工時。

    下面我們再看一下,雕板印刷上面的“趙體字”

    我們再看看它的細部:如下圖

  • 4 # 光明之聲條號

    趙孟頫不愧是百年不遇的書法大家。在中國書法史上,東晉時期的二王和唐代歐、顏、柳三大楷書家無疑是兩個巔峰時期的代表,而宋代雖然也有大書法家如蘇軾和黃庭堅等,但是他們以行書見長,宋代的楷書遠遠跟不上唐代,與二王的水準相差就更大。

    到了元朝的趙孟頫,才是書法領域的頂尖高手,是全能大家。他不但楷書造詣很高,影響深遠,而且行書、草書也是數百年裡的鳳毛麟角,讓後人稱頌膜拜。趙孟頫還是個大畫家。趙書全面繼承了二王藝術傳統和規範,不論是楷書、行書還是草書,都可堪稱二王之後來者。

    趙體楷書雖然不像唐朝歐體、顏體、柳體那麼正楷和規整,有幾分隨性而書,因為他主張快寫楷書(行楷),但正是這點,打破了晉唐楷書的侷限,開創了楷書的新天地。趙體楷書,不論是大楷、中楷和小楷,都是結體嚴謹,筆法靈活,既俊秀挺拔又充滿鐵骨,既活潑瀟灑又不失穩重大氣。因為是直接從鍾繇和二王基礎上創新而成,所以藝術性極高,可說是唐朝之後楷書的又一個巔峰。

    由於趙體楷書以行意入楷,書寫速度較快,生動活潑,非常適合時代節奏,所以備受後人推崇。

    趙體與歐體、顏體和柳體並稱四大楷書,當之無愧。

  • 5 # 廬州小馬學書

    趙孟頫被頌稱為前後五百年無出其右者的大書法家,是百年不遇的書法奇才!

    這裡單獨說一下趙孟頫的楷書,為什麼可以躋身於楷書四大家“歐顏柳趙”之列。

    趙孟頫的楷書,不像歐體、顏體、柳體規整,反而有幾分隨性,他的楷書有著行書的節奏感,筆斷意連,結構嚴謹,筆法靈活多變。造成了趙孟頫的楷書不僅俊秀挺拔,大氣磅礴,而且瀟灑活潑,不拘一格。可以說趙孟頫開啟了又一座楷書的高峰,藝術性極高,另後人敬仰!

    趙孟頫書法屬於二王一脈,其行書也備受後人推崇。

    趙孟頫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實至名歸!

  • 6 # 玉尊z

    二王之後有唐四家,宋四家,沒聽說有元四家呀!但趙孟頫他本身就從二王,唐宋四大家字練出來,在發揚光大前人,最終有超過前人之處,在運筆,筆順,方面技巧後人無比第。其實元朝在中國屬文化傳承斷層期,趙孟頫字畫得以傳承下來,就是因為太精點楷模。

  • 7 # 福州小菜

    有很多人不喜歡趙孟頫,主要原因就是,趙孟頫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人,卻在元滅宋後,接受了元世祖忽必烈的招安,併入元朝做了高官,因此有些人就不屑於他的為人。

    趙孟頫(號松雪道人,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被稱作“元人冠冕”。 他博學多藝,文學藝術開創一代風氣,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傳世書跡有《洛神賦》等。

    趙孟俯其人早已灰飛煙滅,但不得不承認他的書法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也是一個巔峰。但因為他的楷書比如晚年時期的《膽巴碑》結構甚至外觀都和現代用字差不多,看似很容易入門,很多退休老幹部老年人都會練趙體,所以又被很多當代書家戲稱為“老幹部體”。

    但是顏柳歐趙做為楷書模板,基本已被大多數人認可了,尤其做為入門書法,更是首選之一

  • 8 # 崔大有

    《元史》本傳雲,趙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趙孟頫以其過人的天資、深厚的功力,創造出獨具一格的“趙體”。明清,尤其康乾兩位皇帝對其的認可更加大了趙孟頫的社會影響。

    傳世楷書作品《老子道德經卷》《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膽巴碑卷》《洛神賦小楷》《湖州妙嚴寺記》等,其楷書最大特點是少裝飾化而有行意,除去盛唐中端莊嚴謹、提按規範、頓挫有節的顏柳風格,創造了楷中見行、靜中寓動的趙氏書風。

    趙孟頫是一位各體兼善的大家,他楷書行書化不只是受到某一人的影響,因為其在學書過程中並不是固守一個人的書風,而是廣採博收、冶容百家,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宋高宗、智永、李北海、蘇靈芝、褚遂良等。而影響趙孟頫最深的首推“二王”,趙孟頫曾雲:“(王羲之)總百家之功,極眾體之妙,傳子獻之,超軼特甚。” 可見趙孟頫對“二王”的推崇是深入肺腑的。二王是帖學的主流,趙是其分支,其影響也在二王書風的廕庇之下。

    元虞集雲:“趙松雪書,筆既流利,學亦淵深。觀其書,得心應手,會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可謂書之兼學力天姿精奧神化而不可及矣。”亦說明“二王”書法對趙楷書行書化的形成起了重大的作用。

    趙孟頫跋蘇東坡所書《醉翁亭記》雲:“夫有志於法書者,心力已竭而不能進,見古名書而長一倍。餘見此,豈止一倍而已。”董其昌在其題跋中曾記曰:“餘嘗見趙吳興作米書一冊,在吏部司務蔣行義家,頗得襄陽法,今海內能為襄陽書者絕少。”可見趙孟頫對米芾的書作也有臨習,這也可從其在大德元年所書的《行書二 贊二詩卷》中看出。

    趙孟頫在高度崇古的理念下,對宋“尚意”書風有著自己的追求和理解,近而影響了其楷書行書化的形成。

    胡汲仲謂趙氏書法:“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舉無此書。”趙孟頫作為元代書壇託古改制、借古開今的領袖,其價值和意義不容小視,他的書體彪炳史冊,被樹為書家楷範,其書法理論和實踐深刻地影響了元、明、清以及當今書壇。

    趙孟頫對王羲之的“古”與“新”有獨到見解,故在《蘭亭十三跋》中曰:“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趙孟頫看到了王羲之書風裡的“古”與“新”,領會了王羲之求新求變的超越思想和創新意義,從而啟發了自身的創作思想,最終自立了“趙體”。

    也因為其書的自然平正符合儒家的中庸態度,更具有雅俗共賞之美。雖然筆者不甚喜愛,甚至討厭,以為其書並無風骨意趣,唯錦繡皮囊耳。

    趙文敏公曾濡墨臨顏、柳、徐、李諸帖,即成,命取真跡一一覆校,不惟轉折向北,不無絕似,而精彩發越,有或過之,問何以能然,曰:亦熟之而已。

    其幼年喜臨智永千文,此格下二王遠矣,是其一生所累,雖精通眾家,終未能脫,不能化故。

    其得海嶽《壯懷賦》一卷,中缺數行,因取刻本摹拓,以補其缺,凡易五七紙,終不如意,乃嘆曰:今不逮古人多矣。遂以刻本完之。

    公性情平和,中庸不特,雖似卻無米家態度,難於意態翔動,風姿超拔。然於藝事實謂全通之才,詩書畫印,四藝呈素。

    畫開元風,而成陳跡。書興兩朝,館閣之本。印啟浙皖,風雅獨居。可為東坡之因就子昂之果,國之藝事,由此備矣。

    ——鄙陋之見

  • 9 # 文藻巧翁

    元代書法是在宋代迥然不同的基礎上展開的。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統一了中國。元朝貴族在國內實行的是種族壓迫制度,規定各地方行政長官由蒙古或色目人擔任,漢人只能擔任副職,走上仕途的漢族文人備受岐視,充滿恐懼和苦悶。雖元文宗頗好書畫,於天曆初年置奎章閣,以柯九思為鑑書博士,但只是消遣而已,故書法藝術並不景氣。有成就的書法家也極少,只有趙孟頫、鮮于樞、鄧文原、康裡巙巙、吾丘衍以及吳鎮、楊維楨、倪贊等人而已。除趙孟頫、吳鎮等外,多數不能與宋唐諸家相比,更無論魏晉。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惟趙孟頫一人。

    趙孟頫是宋太祖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之後。元滅宋之後,其在家閒居,致力學術和藝事。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為籠絡南方地主階層,派人到江南網羅有名望計程車大夫,趙孟頫被薦入選,以趙宋“宗室子”而出仕元朝,頗受非議。而他自己也對元朝統治者的猜忌中,在良心自責的苦悶中生活著。

    趙孟頫五歲開始學書法,仕元后益勤。元楊載說他“專以古人為法。篆則法《石鼓》、《詛楚》;隸則法梁鵠、鍾繇;行書則法逸少、獻之”(《翰林學士趙公狀》)。但他決非僅取上述諸家,於宋高宗、張即之、李北海等無不臨習,對宋諸大家也都研討,且孜孜不倦,僅王獻之小楷《洛神賦》就臨過數百本,故能博採眾美,自成一家。

    趙孟頫書寫十分勤奮,對當世影響極大。與他同時的另一書法家鮮于樞說:“子昂篆、隸、正、行、顛草,俱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元代書壇較著名的書法家俞和、張雨都是他的學生。天竺(今印度)僧人數萬裡專程來求其書,北韓也收藏有他的書法。他書寫速度極快,“下筆神速如風雨,一日能書一萬字”,僅千字文就寫過數百本,所寫佛、道經卷亦多,所以,他傳世書跡極多,比“平生寫過麻筆十萬”的米芾似有過。

    趙孟頫篆、隸、楷、行、草皆能,尤以楷、行、草見長。傳世小楷《洛神賦》、《張總管墓誌銘》、《汲黯傳》、《道德徑》,大楷《仇鍔墓誌銘》、《膽巴碑》、《三門記》,行書《千字文》、《玄都壇歌》、《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洛抻》以及《六體千字文》等都能代表他的藝術風格,筆畫圓潤停勻,結體端正秀麗,章法均衡整齊,用筆結體雖有變化,但絕無大起大落之筆與欹斜不正的字形,不論沉著與飄逸,都極其妍美。

    對趙孟頫的書法,後世譭譽不一,明朝文嘉說:

    上下一千年,縱橫二萬里,……無有能與比者。

    清朝包世臣說:

    吳興書,筆專用平順,一點一畫一字一行,排次頂接而成。古帖字型,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吳興書,則如市人入隘巷,魚貫徐行,而爭先競後之色人人見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其所以盛行數百年者,徙以便生胥吏故耳。

    明朝傅山更說:

    貧道二十歲左右,於先世所傳晉唐楷書法,無所不臨,而不能略肖。偶得趙子昂《香光詩》墨跡,愛其圓轉流麗,遂臨之,不數過而欲亂真。此無他,即如人學正人君子,只覺觚稜難近,降而與匪人遊,而無爾我者然也。行大薄其為人,痛惡其書淺俗,如徐偃王之無骨(《作字示兒孫》)。

    譭譽之別,不啻霄壤,但都有一定的道理。

    趙孟頫書法之妍美確實可稱為古今絕倫,故備受眾人所愛,其楷書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顏柳歐趙”。他對書法的貢獻在於集古今妍美楷書之大成,尤其是結體方面的精工,示人以楷模,引人入門徑,初學者可“不數過而亂真”,這又可與集古今雄渾楷法大成的顏真卿相比。但趙書中的意蘊淺薄,千紙一面,與顏真卿楷書隨所書內容不同而顯示出不同的情貌迥異,此又無與魯公相比。書法藝術所重者在於真天自然,在於錯綜變化中而不失和諧,在於意蘊深厚,並能顯現出蓬勃的生命力。這也是趙孟頫與前代書法大家不能相比的。以人品定書品,因人廢書固然偏謬,但也不能不看到書法與人的品性乃至學識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否則書法就失去了其作為藝術的生命之泉。

    趙孟頫書法風格是時代以及所處的環境造成的。雖然他高官祿厚,榮耀五朝,但身為漢人,且是宋宗室子,亦如肉在俎,處於隨時可被宰割的地位,故不敢與統治者抗爭。他書名盛大,雖厭人求索,“有出縑楮袖者,輒盛氣變色,深閉固拒乃已,然名士大夫相知之厚與挾貴而來者,間亦欣然行筆”(元柳貫《柳待制文集》)。臉色依人而變,固可顯示內心深處的煩惱苦悶,亦可見真品行。統治者需要他來裝點門面,也需要他的書法。趙孟頫老而致仕還家後,朝廷仍命他在家中抄寫,其痛苦亦可想而知。不幸的時代,雖造就了他多方面的才能:工詩文,通佛老,精音樂,善鑑賞,擅書畫,長篆刻,使他成為中國藝術史上少見的多才多藝的人物,但惡劣的環境也造成了他特有的華麗妍美的藝木風格:繪畫雖山水、竹石、人馬、花鳥無所不精,但卻沒有高遠的格調;書法雖篆隸楷行草無所不能,但卻沒有深厚的意蘊、感情的流露和生命的跳躍。即使通佛老,但“身為籠中鳥”的現實,不可能也不允許他使釋老之學融入血液,忘懷塵世,飄然物外。故作品中既無佛家的靜謐,也無道家的超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裡有10萬資金,怎麼穩健理財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