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逗一逗十年少
-
2 # 攝影師靜靜
過年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耍龍、遊神、押舟、年例,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還有貼春聯、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都有之,但因各地風土人情的不同又各有其特色。
-
3 # 白洋淀水天雲居
吃餃子、貼春聯、各種演繹、祭祖及除夕年夜飯與燈火輝煌差不多是全國共性。
地域不同,南北差異,各有獨具地方特色的年俗。
-
4 # 承江
第一貼春聯。第二放煙花打爆竹。第三吃年夜飯。第四,大年初一拜大年。第五,舞龍舞獅。第六,逛廟會。提前祝大家新年快樂!
-
5 # 涅槃的鳳凰7
不一而足因地制宜,南方北方習俗不太一樣。我們這裡是雲南昆明,一般情況下有趕街(鄉鎮很多人買賣土特產居多),貼春聯,貼福字,地上鋪松毛(松樹的葉子有清香味)舞獅子,逛廟會,唱山歌,串門子,蕩蹺蹺板,相親,請春客,中飯前,晚飯前放鞭炮……我們這裡是多民族積聚地,還有一些“年味”……
-
6 # 濤子影像
在我們北方地區買年貨,貼春聯,放鞭炮,包餃子,年夜飯。。。。。。這些傳統民俗串起了華人心目中最隆重的節日——春節。紅紅火火過大年,春節它凝聚著華人的情感,傳統,審美與文化淵源。
-
7 # 浮躁中獨行
我來說說:因為地域、民族不同迥異,通常是辭舊歲,迎新年,祭灶王爺,貼對聯、畫,殺豬宰羊,蒸饅頭、花糕等,穿花衣,放鞭炮,吃餃子,拜年,串親戚,看花燈,吃元宵,玩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舞龍等。
首先是咱們耳熟能詳順口溜,地域不同順口溜都有些相似。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1、臘月二十三:
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
2、臘月二十四:
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
3、臘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當地傳說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4、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的豬;割肉,是指沒養豬的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5、臘月二十七:
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採購。與平日以購缺賣餘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正月初一:拜歲、開門炮仗、齋日、拜年、聚財
正月初二:開年(開齋日)、姑爺節
正月初三: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羊日
正月初五: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財神、路頭神、開市
正月初六:送窮鬼、挹肥、開市大吉
正月初七:人日、撈魚生
正月初八:穀日、順星、祀成
正月初九:天日
正月初十:石不動、賀老鼠嫁女
正月十一:子婿日
正月十二:十二漏屎
正月十三:吃圓子
正月十四: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
正月十五:元宵節、燈會、吃元宵、演社火
擴充套件資料:
過年的起源
有關年的來歷,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一個叫“年”的妖怪,經常騷亂百姓,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百姓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能夠侵殺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準備舉家外遷的時候,有一壯士出現了,他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與“年”同歸於盡,以換得百姓的安居樂業。後來,壯士在“年”經常出沒的地方與“年”展開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年”被殺死,壯士也不幸犧牲。人們為了懷念這位壯士,祝賀獲得新生,便在“年”被殺死的這一天舉行各種各樣盛大的慶祝活動,而且燃放鞭炮,張貼門神對聯以驅趕邪惡,並逐漸形成一種習慣,流傳下來,此後,人類便有了“過年”之說。
過年的習俗
除塵布新: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除夕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互贈賀卡: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帖)。拜者投名刺(名帖)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窗花: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古人怎麼過年呢?
古代皇帝:清代皇帝在正月初一日元旦凌晨起床後,這一天最主要的活動是行明窗開筆禮、至祖先和各處神佛前拈香行禮、舉行朝賀典禮接受王公百官行禮、向皇太后行禮、接受後宮行禮、在乾清宮行筵宴和看戲,早晨在乾清宮的弘德殿進吉祥餑餑(這裡特指餃子,其中有一內包小錁子)也是皇帝在元旦的固定程式;除夕當天除了各處拈香和看戲外,要在乾清宮和后妃行家宴,向皇太后行辭歲禮並接受後宮行辭歲禮。
百官上朝時都統一身穿大紅吉服(平日的常朝是紅綠藍三原色任選),通政司也會“不奏事”,大概是把一些日常政務壓後處理。因此雖然並未完全休息,但朝廷上下的確是沉浸在節日的氣氛裡了。
其他階級:在農曆除夕夜,人們要“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門神和釘桃符,主要是為了驅邪避災,祈求新年好運。農曆正月初一,三更過後、五更來臨之時,爆竹便響徹天空。不僅皇宮中爆竹山響,要舉行隆重的元日朝賀禮。尋常百姓也競相燃放爆竹,開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動。其實今人過年一直繼承著前人的傳統,全家團聚,飲酒,吃餃子,放鞭炮,拜年。只是在過年的內容更豐富,民間表演、放煙火、賞燈等許多娛樂活動,熱鬧非凡。 -
8 # 迎笑九天
只有過年期間才能拍的到的民俗:我生活在小涼山,我們這裡的民俗與其他地方大同小異,買年貨、掃房屋、貼春聯、祭祀拜祖、跳舞獅、耍燈龍、扭秧歌、大年三十年夜飯、元宵節等等!
-
9 # 努力中的人
第一貼春聯。
第二放煙花打爆竹(今年不讓了)。第三吃年夜飯。第四,大年初一拜大年。第五,初二開始鬧秧歌(今年也取消了)。第六,逛廟會。祝大家新年快樂!
-
10 # 布小丁攝影師VLOG
1、春節期間貼春聯、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
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耍龍、遊神、押舟、年例,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各地都有
2、祭祀神靈、拜祭祖先
大部分地區都會回家上墳,有宗教祠堂的會搞一些活動。
3、辭舊迎新
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購置年節年貨、貼春聯、洗頭沐浴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
4、恭迎灶神、門神、財神、喜神
春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春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
5、團年飯
春節還是閤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
-
11 # 00後小成
我來說說:因為地域、民族不同迥異,通常是辭舊歲,迎新年,祭灶王爺,貼對聯、畫,殺豬宰羊,蒸饅頭、花糕等,穿花衣,放鞭炮,吃餃子,拜年,串親戚,看花燈,吃元宵,玩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舞龍等。
首先是咱們耳熟能詳順口溜,地域不同順口溜都有些相似。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1、臘月二十三:
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
2、臘月二十四:
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
3、臘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當地傳說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4、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的豬;割肉,是指沒養豬的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5、臘月二十七:
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採購。與平日以購缺賣餘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正月初一:拜歲、開門炮仗、齋日、拜年、聚財
正月初二:開年(開齋日)、姑爺節
正月初三: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羊日
正月初五: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財神、路頭神、開市
正月初六:送窮鬼、挹肥、開市大吉
正月初七:人日、撈魚生
正月初八:穀日、順星、祀成
正月初九:天日
正月初十:石不動、賀老鼠嫁女
正月十一:子婿日
正月十二:十二漏屎
正月十三:吃圓子
正月十四: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
正月十五:元宵節、燈會、吃元宵、演社火
擴充套件資料:
過年的起源
有關年的來歷,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一個叫“年”的妖怪,經常騷亂百姓,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百姓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能夠侵殺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準備舉家外遷的時候,有一壯士出現了,他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與“年”同歸於盡,以換得百姓的安居樂業。後來,壯士在“年”經常出沒的地方與“年”展開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年”被殺死,壯士也不幸犧牲。人們為了懷念這位壯士,祝賀獲得新生,便在“年”被殺死的這一天舉行各種各樣盛大的慶祝活動,而且燃放鞭炮,張貼門神對聯以驅趕邪惡,並逐漸形成一種習慣,流傳下來,此後,人類便有了“過年”之說。
過年的習俗
除塵布新: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除夕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互贈賀卡: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帖)。拜者投名刺(名帖)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窗花: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古人怎麼過年呢?
古代皇帝:清代皇帝在正月初一日元旦凌晨起床後,這一天最主要的活動是行明窗開筆禮、至祖先和各處神佛前拈香行禮、舉行朝賀典禮接受王公百官行禮、向皇太后行禮、接受後宮行禮、在乾清宮行筵宴和看戲,早晨在乾清宮的弘德殿進吉祥餑餑(這裡特指餃子,其中有一內包小錁子)也是皇帝在元旦的固定程式;除夕當天除了各處拈香和看戲外,要在乾清宮和后妃行家宴,向皇太后行辭歲禮並接受後宮行辭歲禮。
百官上朝時都統一身穿大紅吉服(平日的常朝是紅綠藍三原色任選),通政司也會“不奏事”,大概是把一些日常政務壓後處理。因此雖然並未完全休息,但朝廷上下的確是沉浸在節日的氣氛裡了。
其他階級:在農曆除夕夜,人們要“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門神和釘桃符,主要是為了驅邪避災,祈求新年好運。農曆正月初一,三更過後、五更來臨之時,爆竹便響徹天空。不僅皇宮中爆竹山響,要舉行隆重的元日朝賀禮。尋常百姓也競相燃放爆竹,開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動。其實今人過年一直繼承著前人的傳統,全家團聚,飲酒,吃餃子,放鞭炮,拜年。只是在過年的內容更豐富,民間表演、放煙火、賞燈等許多娛樂活動,熱鬧非凡。
回覆列表
寶雞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遺留下來不少絢麗多彩的傳統民俗文化藝術。每年春節前後,吸引了許多攝影家到寶雞採風創作,拍攝寶雞人過年的各種民俗活動。
《飛雪征程》
寶雞地區過年前的民俗活動主要是殺年豬、蒸花饃、跟年集。在寶雞的一些鄉村,“祭灶”過後,就進入了殺年豬、準備各種過年食品的時間。臘月廿六七,家家開始蒸花饃,從前期的發麵到攢饃到上籠蒸,必要步步精到,在蒸汽氤氳裡開籠,給每個饅頭點上紅點或紅的小花圖案,又白又圓又香的花饃,顯得特別喜慶、好看。
《耍旱船》
正月期間,從初三開始到正月十五,寶雞地區各個鄉村社火都耍了起來。最具代表的是隴縣和陳倉區。2013年隴縣被授予“中國民間社火藝術之鄉”,社火形式多樣,種類繁多,有山社火、車社火、馬社火、背社火、 抬社火、高芯社火、高蹺、地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其中地臺社火榮獲中國民間藝術山花獎和民俗禮儀表演金獎。還會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時在縣城集中游演,扮裝團隊多達二百餘個,遊演者達四五千之多,數萬群眾到縣城觀看,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鑼鼓喧天、彩旗飄揚,成為一大景觀。
《春鬧黃土地》
正月初就開始,寶雞各鄉鎮“上九會”拉開新春廟會的序幕。以鳳翔縣的春壇祈年賽社廟會和千陽八洞溝廟會為代表。鳳翔縣春壇祈年賽社廟會是秦漢畤祭文化在民間的珍貴遺存,廟會活動所有程式、禮儀均遵循古制,涉及鳳翔石家營鎮十個村。廟會期間,參會的十個村敲鑼打鼓,進行耍社火、舞獅子、跑竹馬、劃旱船、唱大戲等活動。千陽八洞溝廟會,廟會上常常有千陽燈盞頭碗碗腔皮影班表演。在古樸的樂腔裡,在燈光照射中,皮影在藝人的手裡上下翻飛,演繹著歷史長河裡的英雄忠臣、才子佳人,傾吐著關中西府人的壯懷激烈、蒼涼柔情。
《背社火》
正月十五是最為熱鬧的,有大型燈會、煙花表演,還有社火競賽。鳳翔和隴縣的花燈馳名中外,各式各樣,在街上掛起來,讓人們在元宵佳節盡情釋放著熱情和歡樂。
拍攝小貼士
要有明確的主題
影友們一般在拍攝民俗活動時,只記錄了過年的熱鬧場面,沒有統一的主題,沒有用影像的語言揭示出傳統民俗的內涵,致使畫面千篇一律,浮於表面。所以,拍攝過年民俗時一定要挖掘其內涵、文化價值和民族審美,從主題入手,方能遊刃有餘,拍攝出有思想的作品。
拍攝器材的選擇
拍攝過年民俗活動在器材選擇上沒有固定模式。相機以全畫幅高畫素高速多的為好,高度連拍和高速儲存是拍攝成功的保證。鏡頭選擇也各有用途,廣角鏡頭可以表現大的表演場面和交代環境,中長焦鏡頭可以抓拍細節。最好配備兩臺相機,一臺配置廣角鏡頭,一臺配置長焦鏡頭;如果僅有一臺相機,最好配置一支廣角變焦鏡頭,如18-200mm的大變焦比鏡頭。
最好配有一支單腳架,不僅可以增加穩定性,還可以方便、快速地移動,比三腳架要靈活許多。閃光燈也是必備的,在光線闇弱的環境下可以提供必要的補光。
靈活運用鏡頭
拍好社火
張小鬱 文 / 圖
每年正月十五前後,關中大地從南到北、由東向西有著不同的社火表演,有些已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用影像記錄、傳承傳統文化,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方式,但如何擺脫平鋪直敘的平視記錄方式,使傳統文化的影像視角推陳出新,給人們留下過目不忘的印象,利用鏡頭焦距的變化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16mm,1/200秒,F8,ISO 200,+0.3EV
利用小焦距設定大畫面
小焦距、大景深、寬視角正是這個特點,在拍攝時能夠把整個場景記錄下來,能夠讓觀者瞭解整個事件發生的地點,位置和全貌。此外,拍攝的角度也十分重要,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所以拍攝時需要一定的高度來完成設定全景的要求,使整個畫面具有層次感。
135mm,1/800秒,F5.6,ISO 400
用中焦來講故事
在整個事件活動中,中焦是最能體現拍攝者與主體之間、主題與環境之間的一種關係。拍出的每一幅畫面都能講故事——包含了整個場面與主體之間的所有故事元素。這類精彩瞬間的獲取,是拍攝者敏銳眼光和良好文化修養的具體體現,能否將故事完整地表現出來,中景照片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幅完美的中景照片就是一個故事的概述。
41mm,1/2500秒,F5,ISO 400
發揮長焦增強拍攝效果的作用
也就是說,沒有什麼比長焦拍出的特寫鏡頭更加有說服力。長鏡頭的特寫縮短了觀者與拍攝者之間的距離,更能引起兩者之間的情感交流。長焦距景深小,拍出的畫面有種壓縮感,充分利用這個特點,運用特寫鏡頭更能強調某個因素並加以強化,從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於每個傳統社火活動,因天時地利環境的不同,也會給拍攝者帶來不同的感受。用廣角控制場面、中景講故事、長焦特寫來增加效果,是拍好一組照片的重要手段。當然,也不排除用多角度、多視角來表現,如用仰拍或俯拍也能帶來全新視角的感受。
增強跳秧歌
動感氛圍的技法
徐和德 文 / 圖
山西、陝西等地的群眾在新年期間喜歡以跳秧歌的形式來祝福娛樂,拜年祈福。在高亢熱烈的鑼鼓嗩吶伴奏聲中,身穿富有特色服裝的男女老少揮舞紅綢彩扇邊歌邊舞,現場會散發著質樸原始的自然之美,有時鄰村之間還會進行相關比賽等等,場面壯觀熱鬧。喜歡拍攝民俗的攝影者也特別愛去當地拍攝秧歌活動。攝影人到黃土高坡去拍攝群眾性的秧歌活動,屬於身臨其境的拍攝活動,與拍攝舞臺表演的感覺截然不同,要獲得與眾不同效果,可以採用一些攝影技法來增加動感,豐富畫面的表現力。這裡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浪船》
變焦“爆炸”法
所謂“爆炸”效果,就是在啟動快門曝光的瞬間,快速旋轉或推拉變焦環完成快速變焦,這樣就能形成畫面中心清晰而四周呈放射爆炸線條的畫面。西北秧歌隊所穿服裝大都為色彩對比強烈的大紅大綠、寶藍、橘黃等,色彩極為鮮豔,還有不少人頭系白色英雄結等,採用爆炸技法時,常常能得到線條感很強的效果。例圖《浪船》表現的是為秧歌隊伴奏者以及浪船表演者,經過慢門“爆炸”技法處理,處於畫面中心原為相對靜態的物件被表現得極富動感。
《米脂街頭秧歌》
多次曝光法
以前,只有尼康數碼單反相機具有“多次曝光”功能,使用此法的侷限性較大。如今佳能EOS 5D Mark III等也配備了“多重曝光”功能,相對來說,可以採用該技法的人數也逐步增加。安排好多次曝光畫面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要有相對較暗的背景。而西北的Sunny比較硬朗,尤其是日出兩三小時以後的強光就比較容易形成鮮明的陰影等,利用這些暗背景來疊加活動的人物,就比較容易獲得亦真亦幻,變化多端的效果。
《農家院落》
動靜結合慢門法
群眾秧歌隊在現場舞動時,情緒往往非常投入,常常給人如痴如狂的感覺。利用大幅度運動的特點再結合現場靜物一起構圖,就能營造出動靜結合的有趣畫面。拍攝時需要選擇相對較低的快門速度,要獲得較高的影象質量,最好藉助三腳架穩定相機,以確保靜止物件的清晰度。一般選擇1/15秒至1/30秒的快門速度,就可較為明顯地顯示運動物件的動感,例圖《米脂秧歌》為1/30秒快門速度所攝效果。
橫向追隨法
拍攝時選擇富有動感的物件,根據音樂節奏,一邊晃動相機一邊按動快門,這就是橫向追隨法,此法運用得當,就可獲得人物比較清晰而背景呈虛化的效果。此舉成功與否的關鍵,就是確保在快門開啟過程中,相機與運動物件保持同步運動而不能停止。一般拍攝建議針對現場亮度或人物運動幅度預定快門速度,建議在1/60秒到1/125秒之間選擇。如果曝光時間過短,難以體現追隨的效果;而曝光時間過長,則容易導致背景和主體人物全都虛化過度。
除了上述技法外,還可以選取形象好、氣氛好的物件給以重點刻畫,或者是選擇合適的角度表現佇列,如《農家院落》。總之,拍攝跳秧歌需要開動腦筋,儘可能不走尋常路,才可能獲得與眾不同的效果。
去陝北
拍安塞腰鼓
阿凡 文 / 圖
安塞腰鼓是陝西傳統的民俗舞蹈。它以獨特風格、豪邁粗獷、剛勁奔放、氣勢磅礴而聞名,被稱為“天下第一鼓”。
1/760秒,F2.4,ISO 100
安塞腰鼓有機地糅合了秧歌和武術動作,充分表現了黃土地人民憨厚朴實、悍勇威武而又開朗樂觀的性格。安塞腰鼓的表演,既不受場地限制,也不受人員多少制約。大街上、曠野裡、小院中均可表演,可一人單打,可雙人對打,也可幾十人乃至幾百人群打。單打者騰躍旋跨,時如蜻蜓點水,時如春燕銜泥,時如烈馬奔騰,時如猛虎顯威;群打時則能變幻出多種美妙的圖案,令人眼花繚亂。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動習俗。過去,多在喜慶節日和廟會中演出,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是集中的活動時間,經常延續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罷土地神後方告結束。
1/500秒,F2.8,ISO 400
拍攝前,要根據表演的場地、人數合理地選擇使用的鏡頭。廣角鏡頭和長焦鏡頭是首選,如果是大變焦比的廣角變焦鏡頭則更好。
拍攝時,最好選用連續對焦及高速連拍模式;測光方式一般用評價測光(尼康稱為矩陣測光)即可。
1/500秒,F2.8,ISO 200
在關注大場景的同時,還要拍攝表演人員的特寫,可使整組作品更加豐滿。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自備塑膠袋,將相機和鏡頭包裹好,因為飛揚的黃土很容易讓它們“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