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駱紅光
-
2 # 吾掛雲帆濟滄海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又是一年清明時,家家戶戶忙祭拜, 祭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即是對先人的紀念,又是對後人的傳承,值得頌揚。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原有的祭拜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很多代理祭拜、網路祭拜新的形勢。對於千里迢迢不能趕回家鄉的人們增加了新的渠道和方式,可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注意:
1、代理不能全部代替祭拜的意義,不能只流於表面。在這一天還是要同晚輩一起,回顧、追憶先人的功績和表達思念之情,這樣才會達到傳承的意義。
2、對家族的祭拜,也要對中華先祖和革命先烈的祭拜,沒有大家哪有小家,沒有中華文化也就沒有了自我的價值,特別是對青少年極其重要。
3、虛擬的不能永遠的代替現實的祭拜,如果有時間還是要到實地參與祭拜,真實體驗那份情感,同時也能體會到祖國的大好河山。
中華民族的祭拜大都相似,現在大都按照環保、節儉風氣的要求,用鮮花和植樹來代替紙花和燒紙,我們這還有準備白酒和親人喜好的一些食品祭奠,有的還在墓前唱首歌或同親人聊聊自己心裡話。
不管時代怎麼變化,清明祭奠先人的傳統會一代一代傳下去,將中華優秀的文化代代相傳。
-
3 # 石頭實記
清明節的祭祀活動。清明節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鬼節即是悼念亡人之節,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節日相對而言的。清明祭祀的參與者是全體國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就是我們所說的掃墓。但祭掃之餘,還需明確一些注意事項,以免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1、擇日祭掃。儘量避免雙休日或其他掃墓高峰時段,因如今市民私家車增多,高峰祭掃,會因交通擁堵為出行帶來麻煩,因目前屬於疫情階段應儘量避免乘坐各類公共交通工具,或將掃墓時間拉長(早出晚歸)或錯開重點時段,以緩解人多車多給道路交通帶來的壓力。
2、隨時清點。無論是到達祭祀地點,還是離開,都要養成清點隨身攜帶物品的好習慣,以免貴重物品無意丟失,集體祭祀應隨時清點人數,特別是攜帶小孩的家長更應照顧好孩子,以免小孩因玩耍走失。
3、注意安全。首先是做好疫情防護,口罩消毒。其次焚燒紙錢,置放供品,應注意防火,確保安全,物品儘量自己攜帶,避免購買祭祀地點附近的小販兜售器物。若由於攜帶不便,不得不購買,應提前準備零鈔,將少額現金放到掏取方便的外衣口袋,大額現金置裡側,避免被小偷扒竊。
4、黑氣運。掃墓當日早晨,洗臉清面時,照鏡子若發現額頭有烏黑起色,表示運勢低迷,儘量避免掃墓,若一定要去,可攜帶開光護身物品(如:護身符等),以作化解。
5、食齋禁葷。掃墓當日早晨起身至到達掃墓地點,儘量食用素食,衣著整齊素嚴,以示對先人禮貌和尊重。
6、忌偏僻地。不要去太偏僻,人煙罕至的地方祭祀,最好依照常走的路線進行形成規劃,切勿在偏僻地方長時間逗留,確保自身安全。
7、勿擾他靈。墓地為陰靈安居之所,切忌嬉笑怒罵,汙言穢語,亂跑亂鬥,隨處小解,路遇其他墳冢,切忌用腳去蹬踏碰踹墓碑,不亂動其他墓碑祭祀物品,無疑碰到,應誠心誦唸“對不起,打擾了”,墓地範圍要內維恭維謹,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態度,以免打擾得罪其他陰靈。
8、祭祀時間。掃墓時間儘量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天未亮或傍晚時分,不利掃墓人,應儘量避免掃墓,上午十點至下午三點之間通常為掃墓最佳時段。
9、清整墓地。面對先人墓地,需好好清理雜草,增添鬆土,整理周遭環境,使得墓地外觀飽滿而整潔,同時心中默默祈禱,寄託希望於九泉之下,祈求先祖保有後代富貴昌盛。
忌去人群:
1、婦肚內的小生命需要和諧的孕育環境,墳地的負磁場趨向陰性,會令小生命失去陰陽平衡,因此孕婦不宜到墳地。
2、坐月子婦女大多情緒不穩定,家人關愛及丈夫愛護才能令婦女倍感溫暖,墓地陽氣少,易令婦女有產生受冷落之感。
3、49天前後辦喜事的人不宜前去掃墓,由於情緒高昂,易在掃墓時大嘻大笑,喜悲相沖,造成對墓地陰靈先祖的不尊重。
4、手術前後49天的病人體質都是處於休養期,需要生命的Sunny做支援,墳地令人衰傷,誘發心理上的死亡思考,因此病者不宜前往。
5、身體上有邪氣(例如曾做人流)、衰氣(例如跟走背運的異性親熱後)、死氣(高危病者)等人磁場紊亂,不宜把負磁場帶去陰氣重的地方,需求助宗教力量平衡。
6、墳場四圍的環境多為墓碑和樹木,墓碑屬土,樹木屬木。木克土,欠缺生氣,犯衝太歲之人因木星移動易導致情緒不穩或作出錯誤決定,這個時候最需要有生氣的地方固本培元。
祭祀流程:
通常祭祀包括,將備好的香燭冥紙、鮮花果品、燒紙菸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歡吃的食物(祭祀禮品多寡隨意),整齊置放在墓前。接著,燃點香燭,奉香答謝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當墓地的守護神),隨之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獻花,然後燃燒冥鏹,奠酒(即將酒灑在地上,這代表向先人敬酒)。禮畢,將禮祭先人的食品選擇性吃掉,待香燭點完後離開。
回家注意事項:
1、清明節拜祭後,可能會將陰氣帶回家嗎?很不好說清這個問題,當然我們可以佩戴一些佛像、護身符、桃木等。只要你做人厚道,同時懷著尊敬先人的心情,對四周的亡者亦予以尊重,應當不會有問題。拜祭回家後,必要時可以進行過火盆儀式,可除去因時運勢較低時,拜祭所招惹回來的氣場入宅。
2、清明節掃墓回來要凈身洗衣嗎?清明節掃墓回來,一定要清掃你的鞋子灰塵和泥土,將鞋子的鞋尖朝裡,同時將身上穿的衣服洗乾淨晾曬為宜。
-
4 # 快樂25225
答:在清明拜祭祖宗時;清理雜草,插好枝棍,再掛好花朵,錢紙。由在場最大的長輩燒燃錢香,敬躬拜三拜,再是下一輩份拜三拜,以此下推,祭拜完後,燃放鞭炮……
-
5 # 魚不橘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在清明節有不少風水上的習俗是需要注意的:
1.不要去太偏僻的地方
因為是祭祖所以是難免會去一些很少有人去的地方,最好是依據常走的路線行走為好,如要在偏僻的地方踏青,一來是安全問題,再者是易沾染邪氣。
2.祭祖和掃墓還是要心誠為好
對走路中或站立時遇到的墳,要有恭敬之心,勿用腳去碰墓碑之類的,在這樣的場所要有嚴肅莊重的態度為好。其他鄰居的墓碑前面不要隨意碰觸佔據。
3.面對先輩的墓地,必定要好好清理雜草,好好添上一些新土,掃除墓前的雜物,清洗下墓碑,把整個墓地弄得煥然一新,外觀上更加飽滿,心中默唸,寄希望九泉之下的先輩保佑後代富貴昌盛。
4.選擇掃墓的時間最好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
像天未亮或剛亮或是傍晚時分或太陽將下時,都是不可以去掃墓的。因為此時抵抗力最弱,是不利掃墓人的,一般是在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間為好。
5.去掃墓時如果是身體虛弱或病中或是額頭髮黑的人則表示時運較低,若能不去為掃墓最好;若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等護身符為好。
-
6 # 麵包會有滴322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來歷:清明節的名稱來由得名於節氣,與此時天象物侯的特點有關。
習俗:清明節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1、盪鞦韆 盪鞦韆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2、踏青 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3、蹴鞠 這是古代清明節時北方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又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
4、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
5、放風箏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6、掃墓祭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
8、拔河 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
9、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
10、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
-
7 # 棗莊熱點
中國現在非常注重清明節,清明節也是唯一一個節氣納入法定節假日的節日,並且還將清明節納入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對清明節的重視。清明節祭祖掃墓,有很莊重的儀式。出門在外的人,在清明節期間,都會盡量趕回家鄉,出席祭奠儀式,藉機表達對逝去先輩的緬懷與思念。中國地域廣博,華夏兒女們居住,並非都處一地,就出現了”十里不同俗“。但追根溯源,清明節祭祖期間,各地的一些禁忌也各不相同。一、一般清明節拜祭的時候,要清除祭拜墓地周邊的雜草,擺好逝去長輩愛吃的果品,掛紙或者燒紙,然後磕頭祭拜。二、清明節禁穿鮮豔衣服,因為拜祭是一件莊嚴的活動儘量在穿著上樸素一點,以深色為主。這樣才能體現對逝者的尊重。三、不聚眾喧譁,掃墓家庭成員多,有的還帶有兒童儘量避免孩童追逐打鬧,而且大人也不宜大聲斥責。所以提前做好準備。四、注意防火,掃墓很多地方禁止煙火。所以要注意安全,如果必要攜帶火種,請攜帶號滅火器。掃墓是我們的傳統。其意義重大。而作者直說“是為了死後有人惦念。” 在這裡是傳承,是感恩,是敬畏,是害怕孤獨。惦念死者,也是惦念活著的人。我是山東棗莊的,我們這裡不允許女人掃墓。
-
8 # 知足常樂128494201
各地風俗習慣不同,清明拜祭的習俗可能也不一樣。比如,我們一個鄉的去掛清的做法都不一樣,有的喜歡拿雞、肉等去墳墓祭拜;有的只是在那裡燒香燒紙錢、放鞭炮。我們紀念祖先寄託哀思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從心理上求祖宗保佑家人人口平安,因此,我們在掛清時最重要的是做好防火災發生。
-
9 # 農村十四阿哥
清明時節是緬懷先人的節日,在我們濱州惠民這裡清明的前一兩天給墳上填土。填土壓紙錢。上墳。每年清明的時候我們這裡是碑店最忙的時候。2個老人都不在了刻個碑,立在墳上做紀念,每年清明也是榆錢飄香的時候,媽媽做的榆錢窩頭。榆錢餅,榆錢湯。等等那味道永遠忘不了,現如今遠離了農村來到大城市生活。生活節奏的加快,這種安逸享受的生活不在多。農村到處都在拆遷,若干年後。有一種文化叫農村文化也在消失。裊裊炊煙戶戶飄香,這種味道只能留在了記憶裡
-
10 # 雲南扶陽堂
注意事項
1、注意安全
2、文明祭拜:一般攜帶果品點心,鮮花等
3、不要拍照
習俗
1、踏青
2、掃墓
-
11 # 七秒魚論
清明拜祭不僅是風俗,更是一種關乎孝的一種傳統文化,是對故去親人的懷念和尊重。
清明拜祭根據各地的風俗不同,儀式也略有不同。我是北方人,在我的老家,拜祭的注意事項和習俗如下。
拜祭的忌諱:穿著豔麗、有孕女子、互相打鬧1、去墓地的人只能穿素衣,不能穿著太鮮豔,親人的離世是一種悲傷的事,身著黑色或淺色的衣服,也是對死者的一種尊敬。
2、有孕的女子一般身體較虛弱,在一些老人看來,更容易沾染不乾淨的東西,對孕婦不好;從另一方面來說,懷孕本就不宜勞累,情緒激動,所以,一般懷孕的女子是不讓去拜祭的。
3、祭祀是一個嚴肅的場合,嬉笑打鬧是對故去的長者不敬,也是身為小輩不懂事的表現。
拜祭的習俗:儀式、祭祀食物種類和數量1、拜祭的時候,如果去世的是男子,拜祭的人要點兩顆煙,放在墓前。倒兩杯酒,一杯自己喝,一杯灑在墓前。
2、帶的祭祀食物,水果要16個,還要四個碗,碗裡裝餃子。死者生前喜歡吃什麼東西,也要一併帶去,祭祀的時候,一定要和死者說話,告訴他,家人都好,無須惦記等之類的話。
3、祭祀的時候,為表親人逝去的悲痛,一般要哭幾聲,一般是新故去之人,年頭長的可哭可不哭。
4、要在墓前燒一些冥幣、紙錢、元寶什麼的,讓死者在那邊有錢花。也是表示生者的一些安慰,很久不祭掃的墓,需要添墳,就是在舊的墳包上,撒一些新土,讓墳包更大,表示死者的宅子更大,居住的更舒適,墳包的附近,把生長出來的雜草和樹枝也要修理一番。(一般土葬需要這樣的流程,火化的一般不需要這麼繁瑣)
祭祀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是非要拘泥於一種形式,如果真的身在異鄉,無法祭祀,那麼在心裡拜祭一下故去的親人也未嘗不可。
-
12 # 林小七Se7en
每個地方的習俗都不一樣。
在我們那(農村),掃墓的注意事項就是不要讓不懂事的小孩爬上墓碑前的祭臺即可。
我們那邊掃墓其實就像去野炊。一家人開開心心地去看望老祖宗。
由爺爺奶奶帶著我們一起去。
以前家裡沒車,就是小孩子騎車,大人挑著籮筐,扛著鋤頭,帶上刀走路上山。
到了山上,先把墳前後的草除完(大人用鋤頭、刀,小孩子用手拔),再把籮筐裡祭拜的東西拿出來,擺上。
祭拜的東西就是:鹹粿(自己家蒸的米粿)、鴨肉、煮熟的鴨蛋、可樂、啤酒、紙錢、鞭炮……
拜祭完後,家裡人就會一起在墳前空地上,吃那些祭拜的食物。
1.在那開開心心地吃完,也省得再挑回家。
2.在那開開心心地吃,也讓老祖宗們看看我們現在過得很好,讓他們放心(內心的期盼)。感謝他們的保佑!
可能在其他地方,這是一件很隆重、嚴肅的事,但是在我們那,風格畫風就是這樣。
-
13 # 觀餘美食
清明時節最大的兩大活動就是祭掃和縱遊,全國各地的風俗基本都是差不多的。我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對於其他地方的風俗並不熟識,不敢班門弄斧,就說說北京的風俗吧!
提起對故人的祭拜,不由得讓人想起蘇軾的《江城子·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陰陽兩世,生死相隔,但對亡者的懷念始終沒有減弱。時光易逝,真情難忘。追念之情,不能自己。
北京傳統掃墓祭祀內容大致可以分為:敬拜、酹酒、剪除雜草、燒紙錢、培新士、墳頭壓紙錢、插柳、戴柳等等。
《帝京景物略》記載: 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有歌者,哭笑無端,哀往而樂回也。大概意思是說:三月清明時分,男男女女提著酒器紛紛出城掃墓祭拜祖先。一時間車水馬龍,人頭攢動。有敬拜的、灑酒的、痛哭的,還有為墳墓剪除雜草的、燒紙錢的等等,好不熱鬧。如果哪家的墳頭上看不到紙錢,則說明這是一座家無後人的孤墳。祭拜完畢,人們藉機遊玩,在樹下或園圃附近,席地而坐,開懷飲酒,一醉方休。有的還引吭高歌,有的哭笑無常,總之都是悲傷而來,歡喜而歸。
除了清明日掃墓外,如果是給剛剛去世不久的親人掃墓,則在清明之前。另外京城人掃墓上墳除了帶上酒、冷食(饊子、麻花之類的食物),還有盒子菜。所謂“盒子菜”即各色醬滷肉類,當年都由豬肉鋪所提供。
清明掃墓之餘,婦女、兒童往往折些柳枝編成環狀,戴之於首,形成一種風俗。
《京都風俗志》記載: 寒食節,禁菸火等儀,京皆不舉。惟清明日婦女、兒童有戴柳條者。斯時柳芽將舒苞如桑葚,謂之柳苟。諺雲:“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或日:“清明不戴柳,死在黃巢手。”戴柳射柳傳說源自唐末黃巢起義時“以清明日為期,戴柳為號”,如果不戴柳則為異己,故殺之。我倒是更願意相信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裡的說法:“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人家。”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人們受佛經的影響,更進一步認為柳可以卻鬼。觀世音著薩又以“楊枝淨水,遍酒三千”普度眾生。
射柳是清明節的一種體育活動。射柳最早始於戰國。射柳為戲,是古代軍營的競技專案。《識小篇》更是詳細地記載了一種別出心裁的射柳,說元代的人把鴿子置於葫蘆內,系在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以鴿子飛出的高度判定勝負。
遺憾的是,戴柳射柳這兩種風俗,今天已經看不到了。
清明是人們賞春、遊春的大好時節,所以踏春縱遊是清明時節另一大風俗。歷朝歷代的詩人更是為清明踏青揮毫潑墨。您想,顏色豔麗的海棠花在清明節到來的時候競相開放,天氣Sunny明媚,溫暖的感覺想讓人脫掉冬日厚重的衣服,換上秀美的春裝。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傳統習俗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有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拔河、放風箏、逛廟會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這使清明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
今時今日,清明的習俗已經有了不少改變,不再提倡墳前燒紙, 但踏青的風氣仍在,雅集則成了遊春。但無論怎麼改變,也無論身為子孫的我們人在何處,正做些什麼,只要心中有牽掛,斯人就未曾遠去。
回覆列表
第一,嬰兒和孕婦不可去祭拜
第二,體弱病危的人不要去
第三,全家一起約個日子一起去,不要多人分頭去祭拜
第四,踏青最好上午去,最晚不要超過下午三點
第五,先拜土地,再拜先祖
第六,除雜草,壘壘墳頭
第七,貢品最好不要帶回家吃,除非很大的食物
第八,完了不要直接回家,去人多的地方轉一趟,不然會把陰氣帶回家
第九,回家把鞋子洗一洗,洗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