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鉅著。

    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擴充套件資料:

    一、春秋與左傳的關係

    《左傳》以《春秋》為本,並採用《周志》、《晉乘》、《鄭書》、《楚杌》等列國資料,透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

    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桓譚《新論》進一步認為:"《左氏》經之與傳,猶衣之表裡,相持而成,經而無傳,使聖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楊伯峻在《左傳》一文中歸結《左傳》傳《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種:即"說明《春秋》書法、用事實補充《春秋》、訂正《春秋》的錯誤和增加無經的傳文。"

    二、史學地位

    《左傳》的矚目成就,首先在於它是中國第一部規模宏大而內容詳實的史學鉅編,在古代史學發展史上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春秋戰國之際,中國文化的發展尚處於早期階段,史學的演進也是如此。

    就可靠文獻來看,此前先後問世的少量著作,不論是今存《尚書》中的部分編帙,還是各諸侯國編纂的史籍(諸如《春秋》之類)等,內容一般都比較零散、簡約,載事也往往只是列述一些綱目。

    而《左傳》以近二十萬言的規模,全面、系統記載春秋一代大事,廣泛涉及周王朝和晉、魯、楚、鄭、齊、衛、宋、吳、秦、越、陳等十多個諸侯國,並且屢見追記西周與商殷、甚至有夏以前時期的史實。

    它採用編年記事的方式,雖然以《春秋》為綱,然而其記事範圍之廣,敘述內容的具體、詳贍,則大大超出了《春秋》。

  • 2 # 忍無聲

    知道《春秋左傳》裡黃泉見母的故事嗎?

    答:只能說看過(四書五經對照本里有)。

    孔子厄困作春秋。是說孔子在被圍困的情況下,還不忘研究民生,關心天下大事,註釋左傳,公正解說疑難問題,闡明獨到見解。是為春秋之作。可見其勇敢堅定。

    我也記得不多,懂得不多,印象最深的就是《春秋左傳》開篇裡面就記載鄭莊公與母親,兄弟的悲催故事,也就是黃泉見母的經過。使我驚奇,使我有點喜歡看下去了。(左傳,紀年是從魯隱公開始的)

    鄭莊公在憂患中坐上君位,國君的母親在生他時,難產,痛昏了,腳先生出來,受了驚恐,驚嚇。覺得他是不祥生的逆子,而且怪異。取名寤生,所以一直不喜歡他,並且要二兒子公子段當繼位人,被莊公的父親鄭武公生前拒絕了。後來,大臣們為了國家安定,立長不立幼,(長君懂人事)讓他坐上了君位。大臣們的擁戴,太后也沒辦法。

    十四多的鄭莊公,深知母后喜歡寵愛小兒子公子段,(這就是現代所說的一娘所生,愛有不同)。也只能讓著他。先是母后幫公子段謀求一個易守難攻的軍事制地,被莊公說虢公在那遇難,不吉祥推脫過去了,母后又替公子段謀求京邑(滎陽)之地。大臣祭仲知道了,勸阻莊公說:太后寵壞公子段沒完沒了要制止,莊公說:太后的要求沒有辦法!公叔段越來越放縱,超越禮制,(級別)。軍隊,衛士不但超編,擴充稱大。在京城轄區還敢建城中城,並且不但擴大加高。國君手下大臣,士民看不下去,不但彙報,要求國君打擊。大臣祭仲說:再不管就成禍了,就象野草漫延除也除不淨了!深感擔憂,莊公終於開口:多行不義,必自斃!等著瞧吧?祭仲明白了莊公的意思,不再說什麼了。公子段在邊境又控制了兩大片地方,同京邑連在一塊勢力更大了。莊公的叔父公子呂趕來說,再不管京邑的百姓就要立公子段為君了,如這樣,那我只好去服侍他了!莊公沉著地安慰了叔父公子呂。莊公的人暗中抓獲了信使,知道母親,暗中跟公子段串通作內應,要殺掉國君,奪國家的君位。莊公說:是時候了!京邑等地臣民百姓沒有聽公子段的,莊公,派二百輛戰車給公子呂,發動軍隊,在大臣,士民的幫助下,克公子段於鄢,終於剷除了叛亂,公子段逃到了原來共國這個地方(輝縣)。最後自殺了。史稱公叔段。(沒有用兄弟相稱)

    莊公因此憤恨母親,併發誓不到黃泉不相見!將她囚禁在冷宮。後因天冷就囚禁在頴地地宮中

    國家逐漸太平了,百姓的日子也好過了,可國君總覺得不快活,缺了什麼,有大臣知道國君的心思,就建議說:見見太后吧?國君想起過去,很生氣:她為什麼那樣對待我,我是她的親兒子,長子啊!不想見!又過了一段時間,國君還是痛苦不堪!大臣們見狀著急了,力勸放太后出來相見。國君後悔自責自己,不能阻止母親,弟弟的犯罪,嘆息地說:怎麼見,怎麼向華人交待?除非黃泉土裡相見了。

    莊公一次宴請頴地長官穎叔考,穎叔考有意想勸鄭莊公,就把好吃的肉食打包塞在袖子裡,莊公見了就問,穎叔考說,母親從沒吃過國君賜給的好肉食,想帶回去讓母親嚐嚐。莊公聽了感傷地說:大家都有個好母親可孝敬,可我沒有!頴叔考聽了問其故,莊公說了苦衷。聽了這話,穎叔考幫莊公想了一個好辦法,挖一條地道看到黃泥水就行了!直達太后的地官(土牢)。讓國君與太后相見了。母子抱頭痛哭,哀憐後,非常高興,各自唱了一首歌,出了地宮(地牢)。自此,母子相愛與平民無異,國家更太平,鄭莊公還成了所謂主持公道的春秋小霸主。

  • 3 # 小影片趕集

    《春秋》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史書,司馬遷曾明確表示:“孔子厄而作《春秋》”。早在孔子出生前就有《春秋》流傳,並已具備約定俗成的一套傳統義例,即所謂“書法”。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把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加以刪修,編定了這部記載當時歷史大事的史書《春秋》,成為中國第一部歷史著作。這部史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因而後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指的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其紀年依據魯國,記述範圍卻遍及當時整個中國,內容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天文氣象、社會生活、天道等諸方面,對凡是可以借鑑和勸誡的都進行記載。孔子《春秋》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子立足社會,不同流於社會。他所著的《春秋》,寫到魯哀公捕獲麒麟就停寫了,孔子精微地覺察到這是世道衰落的象徵。 史書記載,魯哀公時,西狩大野。叔孫氏捕獲一受傷麒麟,認為不吉祥就棄之於野。孔子聽後非常悲痛,慨嘆祥獸乃為明主而出,卻為人所害,傳說作《獲麟操》並絕筆《春秋》。後來,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

      《論語》、《左傳》中都記有孔子對春秋時代歷史人物、事件的評述,可見這是孔子的弟子們研討的重要內容之一。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春秋》而作《春秋左氏傳》,簡稱《春秋》。《春秋》經文極為簡略,每年記事最多不過二十來條,最少的只有兩條;最長的條文不過四十餘字,最短的僅一二字。《春秋》雖然簡短,卻記載了準確的時間、地點、人物,從而賦與史官的口頭講述以信史價值,這已是史學發展上的巨大進步,《春秋》被尊為孔子編撰的聖經,在政治上、學術上處於至高無上的尊位,它在經學和史學上,以至在政治生活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是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典籍。《春秋》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著作,對後世史學、散文乃至小說、戲劇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春秋》對後世的《史記》等史書的寫作風格產生了很大影響,形成文史結合的傳統,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春秋》因有“情韻開美,文彩照耀”、“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的美譽,故此世稱孔子為“文聖” 。 後人劉知幾評論《春秋》是:“其文典而美,其語博而奧;述遠古則委曲如存,徵近代則迴圈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淺。諒非經營草創,出自一時;琢磨潤色,獨成一手” 。劉熙載認為《春秋》:“紛者整之,孤者輔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運化之方,斯為大備。”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譯意:孔子在司寇職位上審理訴訟案件時,判詞若有可以和別人相同處,就不獨自決斷。至於撰作《春秋》,他認為該寫的就寫,該刪的就刪,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動一字一句。弟子們聽受《春秋》時,孔子說:“後代瞭解我的憑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憑這部《春秋》”。 )《史記》 太史公自序中記載有:“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 古代有”孔子春秋為漢製法“之說。著有《新五代史》的 歐陽修說:“孔子作《春秋》,以亂世而立治法”。《漢書》中說:“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

      《春秋》作為史家之經典,以一字為褒貶,微言大義,存乎其中。全書文字簡略,敘事注重結果,一般不鋪敘過程,寫法很象今天的標題新聞。這本書卓立千古,具有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首先是因為它具有高超的表現技巧,即“春秋筆法”。經學家認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貶,後因以稱曲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為“春秋筆法”。所謂“春秋筆法”,也叫“春秋書法”或“微言大義”,成為中國古代的一種歷史敘述方式和技巧,或者說一種使用語言的藝術,是孔子首創的一種文章寫法。 孔子在《春秋》中的“褒貶”有巨大威力:“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如斧鉞。”歷史上,左丘明發微探幽,最先對這種筆法作了精當的概括:“《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譯文:《春秋》的記述,用詞細密而意思顯明,記載史實而含蓄深遠,婉轉而順理成章,窮盡而無所歪曲,警誡邪惡而褒獎善良。如果不是聖人誰能夠編寫?)朱熹則說:“聖人作春秋,不過直書其事,善惡自見。” 唐代《史通》一書中贊曰:“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 韓愈曾說:“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孟子》描述道:“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故 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朱熹記述:“胡氏曰:‘仲尼作《春秋》以寓王法。厚典、庸禮、命德、討罪,其大要皆天子之事也。知孔子者,謂此書之作,遏人慾於橫流,存天理於既滅,為後世慮,至深遠也。罪孔子者,以謂無其位而託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權,使亂臣賊子禁其欲而不得肆,則戚矣。’愚謂孔子作《春秋》以討亂賊,則致治之法垂於萬世,是亦一治也。”“蓋邪說害正,人人得而攻之,不必聖賢;如《春秋》之法,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討之,不必士師也。”

  • 4 # 還是三月三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儒家十三經之一,24史之一。《左傳》既是古代漢族史學名著,也是文學名著。《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記敘範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其中也有大家熟悉的經典名句,選摘幾條,供大家欣賞。

    1、多行不義,必自斃。

    【出處】《春秋左傳·隱公元年》

    【釋義】做多了不正義的事情,必然會自己摔倒自己。

    2、不備不虞,不可以師。

    【出處】《春秋左傳·隱公五年》

    【釋義】不做好準備防備意外,就不可以率軍作戰。

    3、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出處】《春秋左傳·恆公六年》

    【釋義】百姓沒有罪,懷藏玉璧就是罪。

    4、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出處】《春秋左傳·莊公十年》

    【釋義】作戰靠的是勇氣。敲第一通鼓能振作勇氣,敲第二通鼓時士氣就衰退,敲第三通鼓勇氣就竭盡了。

    5、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出處】《春秋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釋義】節儉,是善行中之大德;奢侈,是邪惡中之大惡。

    6、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出處】《春秋左傳·僖公十年》

    【釋義】要給人加上罪名,還怕沒有話說嗎?

    7、敬,相待如賓。

    【出處】《春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釋義】(給他送飯)很恭敬,彼此像客人一樣。

    8、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出處】《春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釋義】一天放走敵人,這是幾輩子的禍患。

    9、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處】《春秋左傳·宣公二年》

    【釋義】一個人誰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能夠改正,沒有比這再好的事情了。

    10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出處】《春秋左傳·宣公十五年》

    【釋義】馬鞭雖長,但是不能打到馬肚子下面。

  • 5 # 冰心5984

    春秋左氏傳》(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代以後才多稱為《左傳》。

    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它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鉅著。[1]

  • 6 # 阿富美味匙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這句名言對後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影響力,如果你能活用於金融證券投資更是受益匪淺。

    春秋〃左丘明《左傳〃莊公十年》。這幾句大意是:第一次擂鼓時,戰士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勇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擂鼓時,勇氣就喪失盡淨了。

    這幾句是春秋時軍事家曹劌與魯莊公論戰時說的名言,意為作戰時開頭勇氣十足,幾次戰鬥失利,士氣就衰退了,軍無鬥志,焉能不敗?

    曹劌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士氣盛衰的諸種因素,及士氣與勝負的關係,精煉地提出:保護士卒的積極性和旺盛計程車氣,是奪取勝利的關鍵。現在“一鼓作氣”已成為成語,形容作事時要鼓起勁頭,勇往直前。

  • 7 # 朱雀在南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較為可信的說法是先秦時期的左丘明所著。

    讀了左傳,想說的是裡面“最慘的諸侯”和“最慘的大臣”。

    最慘的諸侯

    《左傳》中記載的諸侯王數以百計,其中最慘的當屬晉景公了。

    晉景公有一天做了個噩夢,很不舒服,於是就決定去占卜一下吉凶。官員告訴他,您怕不是吃不到新麥就歸西了。晉景公不信,就去秦國請來了著名的醫生醫緩,醫緩來了,發現晉景公已經病入膏肓,沒得救了。到了農民進奉新麥的那一天,晉景公突然肚脹去廁所,結果掉到廁所裡面淹死了。

    這樣的死法,在《左傳》中真是獨一份的慘了。

    最慘的大臣

    最慘的大臣當屬趙盾趙宣子無疑。

    晉靈公做國君的時候,經常做出很多的荒唐事。比如說他建了個高臺,從臺上向下面丟土球,看大臣被砸。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國君應該有的行為,因此很多人都去勸諫他。趙宣子因此被晉靈公記恨,想找人去殺他。

    幾次想要殺趙盾,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成功。第一次是刺客聽說趙盾一心為公,覺得殺這種人不義,自己先自殺了。第二次是他的得力手下提彌明替他搏鬥而死救下了趙盾的性命)。總之趙盾度過了幾次劫難,最終當國都內亂的時候,趙盾並沒有去摻和,就被史官董狐記下了“趙盾弒其君”的惡名。

  • 8 # 烏咪愛讀書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它是一本記錄春秋時期魯國曆史的書,它與《春秋》的關係,有點像憲法與普通法律的關係,或者說是課本與教輔書的關係。

    在悟空問答裡,經常看到有提問:如果想了解中國歷史淵源,從哪本書讀起好?我認為,讀《左傳》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左傳》好讀,故事性強,不容易半途而廢;再者,讀《左傳》,對儒家的十三經也好,典籍也好,都能觸類旁通,易於理解;最主要的一點,儒家文化蔓延中國歷史兩千多年,其思想根底的源頭活水就在這裡。具體來講:

    1.《左傳》的每個歷史故事,有細節的活靈活現的描寫,有符合儒家道德觀的直接評價,有《春秋》微言大義的呈現,每個事件都在“善惡褒貶”論域範圍內,很能被歷代皇權以政治正確的名義,用來強化專制統治。

    2.孔子為什麼一生都在倡導恢復周禮,《左傳》都有事例解讀,有具體而微的傾向性描述,進而明白,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何以在歷史的許多沿革、風俗、爭議中,起著重中之重的作用。

    3.要想理解華人的姓氏起源、血緣關係、結婚禮儀、葬禮程式、孝道講究、鄉土風俗等是怎麼來的,可以說,《左傳》是第一塊敲門磚。

    4.許昌有個著名的《春秋樓》,是所謂三國時期關羽夜讀春秋的地方,但是,許多歷史學家卻說,關羽讀的是《左傳》,而非《春秋》。原因是,《左傳》彙集了春秋時代大大小小的實戰案例非常多,帶兵打仗的人,無不喜愛,諸如南朝名將羊侃,西晉名將杜預等,都是《左傳》的擁躉。有人會質疑說,也許關羽讀的就是《春秋》呢,我只想說,如果誰有王陽明七天七夜盯著竹子“格物致知”的勁頭,我相信是真的,因為再枯燥的《春秋》,唸完不在話下。

    5.想要讀懂《論語》最好先讀《左傳》,這樣,你再遇到別人說孔子“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是對女人的侮辱時,就會雲淡風輕的說,小人只是一種身份,與女子合稱“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不是歧視,而是一種認知溝通上的錯位。

    《左傳》唯一的古奧難懂之處是,猶如春秋時代的人,穿越到現代,對商場、電腦、手機、高鐵莫名其妙一樣,我們回看春秋時代,無論社會結構、言談舉止、稱謂講究等,也會有不可理喻之感,不過,用心琢磨,小心查閱,找出規律後,也就不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蘿蔔怎麼進行越冬管理能保證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