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李講史
-
2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歷史上有許多輔政大臣,為什麼他們的結局是非常悲哀的?
所謂輔政大臣,最簡單直白的意思就是輔佐剛剛登基或者年幼的皇帝坐穩皇位、幫助皇帝處理政務、幫助皇帝加強皇權的臣子。
既然輔政大臣的職位如此重要,那麼什麼樣的臣子才能成為輔政大臣呢?
1、位高權重深受信任型。
這一類大臣不是最受皇帝重新,但能力絕對一流,而且權勢、地位遠高於一般臣子,當年康熙繼位,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受顧命奉幼帝玄燁嗣承大統,為輔政大臣。
索尼是滿洲正黃旗、清朝開國功臣之一、一等公爵;蘇克薩哈是滿洲正白旗,歷官議政大臣、巴牙喇纛章京、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子太保;遏必隆是滿洲鑲黃旗,廕襲一等昂邦章京,授侍衛之職,屢立戰功,累授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少傅兼太子太傅;鰲拜更不用說,滿洲鑲黃旗,皇太極最信任的武將,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皇太極病逝後,擁戴皇九子福臨即位,成為議政大臣,位極人臣。
四位輔政大臣都是位高權重,而且根正苗紅,出身皇帝親自統領的鑲黃、正黃、正白上三旗。
2、皇親國戚型
比如咸豐死前任命的8位顧命大臣中,怡親王載垣是怡賢親王愛新覺羅·胤祥的五世孫,世襲和碩怡親王爵位,十二家世襲鐵帽子王之一,妥妥的皇親國戚,被任命為顧命八大臣之首。
鄭親王端華,全名愛新覺羅·端華,清開國奠基者舒爾哈齊之子、鄭親王濟爾哈朗之後,又是個皇親國戚。
肅順,端華的親弟弟,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協辦大學士等職,深為咸豐帝信用。
畢竟自家兄弟更加信得過。
回到為什麼輔政大臣的結局都很悲哀的問題,為什麼輔政大臣結局都很悲哀?
首要原因就是新皇帝要掌權。
先皇為什麼要指定輔政大臣、顧命大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新皇剛登基的時候勢力不穩固,甚至沒有自己的勢力,所以先皇需要指定幾位位高權重的大臣或者皇親國戚來幫助新皇帝建立他自己的勢力,鞏固他自己的皇位。
但隨著新皇帝不斷掌握權力,輔政大臣如果不願意放權,那麼新皇帝就必然要將其廢黜甚至是誅殺。當年康熙誅殺鰲拜,就是因為鰲拜操握權柄、結黨營私,已經嚴重威脅到皇權。
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是內閣首輔、輔政大臣,還是明神宗的帝師。但張居正大權獨攬,嚴重威脅了神宗的皇權,神宗於是在張居正死後下令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而且張居正也險遭開棺鞭屍。家屬或餓死或流放,後在輿論的壓力下才中止進一步的迫害。
再如漢代的權臣霍光,權傾朝野,甚至能夠直接干涉皇帝的廢立,幹掉了廢帝劉賀,就連漢宣帝也是霍光捧上去的。但漢宣帝為了自己的權勢,在霍光去世後不久便滅了霍家滿門。
其次,對皇帝來說輔政大臣行為不當
還是以康熙為例。1667年康熙皇帝親政,特封遏必隆一等公,加太師。適逢鰲拜獨斷專行,屢次矯詔誅殺大臣。遏必隆身為顧命大臣,卻選擇明哲保身默許鰲拜,不加阻止也未曾彈劾。
遏必隆實力不如鰲拜,明哲保身也能理解,但在康熙看來遏必隆身為輔政大臣卻沒有及時站出來制止鰲拜獨斷專橫,有負聖恩。因此在1669年康熙扳倒鰲拜之後,遏必隆被削去其太師之職奪世爵,論死罪;後來念其為顧命大臣,而且是勳臣之子,命仍以公爵宿衛內廷。
再者,宮廷政變
自古帝王家從來不乏野心家,對於皇位各路皇子、權臣甚至是後宮妃嬪中都不乏垂涎者,因此輔政大臣是維護皇權穩固的利器,但對於覬覦皇位者來講,輔政大臣便是最大的阻礙。
慈禧是一名非常有野心的女人,她剛坐上聖母皇太后的寶座,就迫不及待地攬權,還想搞垂簾聽政試圖縱覽朝政大權。
但後宮干政卻為祖宗法制所不容,而且此時跳出來個女人跟自己爭權奪利,他們自然不願意就此撒手,將慈禧以及恭親王奕訢、僧格林沁等權臣排擠在外。
於是葉赫那拉氏與奕訢等人聯合,發動政變,開始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權力,史稱辛酉政變。八位顧命大臣中,載垣賜白綾自盡;端華賜死;肅順斬首;穆蔭撤職流放,發軍臺效力贖罪,之後散盡家財贖歸,不久即病死於家中;匡源罷官還鄉;杜翰、焦佑瀛流放新疆;只有景壽下場最好。
所以司馬光曾說:“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執之,久而不歸,鮮不及矣。”輔政大臣可沒有那麼容易當。
-
3 # 愛冬的文
輔政大臣是指帝王臨終前託以輔佐新帝、治國重任的大臣。主要職責是在新皇帝即位之初,輔佐引導新皇帝,穩固朝廷權力。
輔政大臣主要由先帝朝時資歷、才幹、品德等各方面俱佳的文武大臣受先帝遺命而擔任的。
歷史上的輔政大臣很多,如周公、霍光、諸葛亮、張居正、多爾袞、鰲拜等。可是這些輔政大臣的結局都不太好:
周公輔佐周成王,被孔子譽為聖人,然而周成王實際掌握權力之後,就逼迫周公回到他兒子所在的封國“致仕養老”。
諸葛亮,雖然在世的時候深受劉禪信任和敬重,然而在他死了之後,卻被劉禪抄家。
漢時的霍光擁立昭帝、宣帝,為西漢王朝權力的平穩過渡立下莫大功勳,霍光去世後不久霍家滅族。
張居正的“萬曆新政”,為明朝續命幾十年,死後家族的境遇悲慘至極。
這些才幹卓絕、忠心理政的人尚且如此,何況其他人等。
為什麼歷史上的許多輔政大臣結局非常悲慘呢?
一、輔政大臣和新皇帝是天然的政治矛盾體
輔政大臣輔佐的新皇帝慣例是年齡幼小的皇帝,還不能獨自處理朝政和使用權力。輔政大臣是朝廷權力的實際掌控者,是先帝治國政策和理念的維護者。
隨著新皇帝的長大,輔政大臣一方面需要用手中的權力維護朝廷的穩定和先帝治國政策和理念的實施,避免朝政震盪;另一方面又要在還政於新帝的同時約束新帝的異想天開,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輔政大臣和新帝的矛盾不可避免並且不斷加深。
二、資深權重的輔政大臣既是官吏們依附的目標,又是政敵打擊的主要物件
輔政大臣都是資歷深厚、才幹卓絕的重臣。深知政治勢力的重要性,多年為官精心經營,親朋故吏錯綜交織,既是他們政令通達的手段,又是手握權柄的依仗。但是也成為皇權和政敵打擊的物件。
-
4 # 酒釀歷史
輔政大臣就是為了輔助幼主,新君繼位執掌朝政的大臣。這種人一般都深受上任皇帝的信任,在朝廷擁有極高的威望,選他們當輔政大臣自然也是為了新君的皇位穩固。輔政大臣為新君鞍前馬後,為什麼還得不到好的結果呢?
其一:主少多疑
幼帝登基,對朝政處理經驗不足,處處需要仰仗輔政大臣,礙於朝政的需要,託孤大臣的威望,自然表面對他們百依百順,但是很多時候心裡或許並不是這麼想的。
由於幼帝對他們的依賴,大臣的強和幼主的弱形成對比,一言一行都會被幼主放大。所謂疑心生暗鬼,自然也就不會有好結局了。
例如,明朝嘉靖皇帝的託孤大臣高拱,本是發了句幼主年少,責任重大的牢騷話,就被萬曆皇帝母子三人一紙聖旨罷黜,歸家養老。
其二:物極必反
新君年幼,自然需要人教導,而輔政大臣就是最好的選擇。為了培養出英明神武的君主,他們都會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生。
由於需要仰仗輔政大臣,新君都會很聽他們的話,但是那些壓抑的情緒在他們長大後爆發出發,畢竟皇帝是九五至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他覺得委屈能不報復嗎?
例如,萬曆小皇帝的老師張居正,辛苦教導了萬曆皇帝十年,但是據史料記載,這十年裡萬曆皇帝每天都像在高考,請安,讀書,寫字,學習禮儀,時間安排的滿滿的。
每次只要稍有差池,李太后不問原因都會把他訓斥一番。這種年少時被壓制的不滿,在張居正死後毫無保留的表現出來,抄家,還差點被掘墳鞭屍。
其三:立威集權
輔政大臣都具有很大的權力,可謂一直之下,萬人之上。初始不能把政權握在手裡,朝中大事全憑輔政大臣做主,會對輔政大臣頗為倚重。
但是時間一久,新君總要攝政,在新君攝政之後依然獨斷專行,不肯交出大權,皇帝難免覺得失了皇帝的尊嚴,皇權受到威脅。
而一旦有機會把權力握在手裡,為了在朝廷立威,自然會選擇位高權重的下手,殺雞儆猴,那輔政大臣就是很好的選擇。
例如,唐朝李世民給李治選的輔政大臣長孫無忌,但是在李治攝政之後,對朝政多有指責,專權霸道,致使李治的皇權受到威脅,還是李治的親舅舅,他依然對長孫無忌痛下殺手。自此以後朝中大權盡歸帝后二人,朝臣不敢再有專橫之權。
大臣方面來說:
其一:居功自傲,功高震主
輔政大臣仗著自己是先帝任命,皇帝年幼,自己對朝廷居功緻偉,不尊重皇帝,有失君臣禮儀,囂張跋扈,甚至結黨營私,威脅皇帝的權力,皇帝為了皇權,維護朝廷的尊嚴,自然會想要把他除掉。
例如,清朝輔助順治的多爾袞,一生軍功無數,又是皇族,對順治多有傲慢無禮。
其二:相互爭權
為了制衡輔政大臣的權利,他們大多是由多人組成,雖然都擁有極高的地位,但他們之間依然存在著爭鬥。
為了把持朝政,擴大手裡的權力,他們往往爭得你死我活。
例如,漢朝輔助劉弗陵的霍光,桑弘羊,兩人都是輔政大臣,朝政卻多為霍光處理,霍光休假時才是桑弘羊處理,為了爭權不惜結黨營私,製造宮變,最後失敗桑弘羊被殺。
小結:縱觀歷史,說白了輔政大臣就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都沒有好的結局,不管是在生前,還是在死後都會遭到清算,究其原因不過是存在權力,利益之爭。
而跟九五之尊的皇帝相爭,他們註定沒有勝算,而同僚之間的鬥爭不過是皇權下的“兩害相權取其輕”罷了,哪有所謂的永久勝利,霍光跟桑弘羊爭權贏了,但是他死後,霍氏家族被漢宣帝劉詢清算,依然不算善終。
-
5 # 有道伐無道
這也是我幾十年讀史中經常掩卷沉思的一個很殘酷問題:九死一生打江山,為何就不能共享太平盛世;功勳卓著輔佐幼主,為何不能善終;嘔心瀝血變法圖強,為何落個身首異處。不光輔政大臣,位高權重的功臣也是一樣,這是由封建專制家天下的固有特性決定的。
幾十年的思索讓我幡然醒悟:這就是人性的弱點。能悟透人性,就能跳出這個怪圈,獲得圓滿人生;悟不透人性,必被此怪圈所制,功越大,苦越深。
春秋時期,伍子胥把夫差扶上王位,助其打敗越王勾踐,逼勾踐入吳為奴。而勾踐入吳前命文種代管越國,文種功勞很大。而范蠡主動陪勾踐入吳為奴,二人吃盡苦頭,也是大功。後勾踐嘗屎為夫差診病,感動夫差,放其歸國。經十年臥薪嚐膽,終敗夫差,報了奇恥大辱。結果是:伍子胥居功傲上,被夫差賜“屬鏤”劍自裁;文種治國威望太高震主,被勾踐用同一把劍賜死。只有范蠡看破人性,知勾踐只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功成身退,進入商界成了富豪。何也?
秦末,韓信為劉邦打下大半個天下後,邀功請賞,終被呂后所殺,何也?
明朝初年,朱元彰大殺功臣,最冤的要數李善長,追隨半生,已退休在家,終被滅族。而劉伯溫已看破人性,所以沒做刀下之鬼。功臣真的犯罪了嗎?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還有康熙殺獒拜、雍正殺年羹堯。還有變法成功的商鞅、屈原,等等很多。僅僅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麼簡單嗎?沒用了,放一邊,不至於殺吧;更不至於滅族吧!這是人性!人夲欲生,再高尚的人,到了最後一步都是自私的,造物主造人就是這麼造的,由不得人。或者說,系統都有自私性,這是系統論。人只有修煉到仙佛無慾層面才能超脫人性,達到“怕虎餓死,投身喂虎;怕鴿餓死,割肉喂鴿。”的境界,幾千年歷史,能有幾人!所以看破人性,最大限度地修養自己,日臻高尚,這是我們的一生追求。而看別人一定要看懂,不可迂腐,明哲保身。至於上文提到的帝王殺功臣,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功高震主,帝王危機感暴棚,怕被取代,必殺之才能睡著覺。如韓信、文種等。一山不容二虎。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也同理,不交兵權就交命。出生入死可以,龍椅只有一個。
二,扶一人為王,邀功傲主,邈視主子,使主子威風掃地,雖無意篡位,但老說上句,主子不舒服,下不來臺。如伍子胥、岳飛、年羮堯、獒拜等。就是一個普通人,有功於人,但天天邀功請賞,逢人便說自己的功勞,頤指氣使,就是救命之恩也白搭,還得結仇。何況帝王。
三,為傳位子孫,又怕子孫降不住功臣,必殺之以為子孫清除障礙。這是封建專制的弊端,現代社會已不存在。
四,變法圖強後,功成而沒身退、或退而遭到報復的。如商鞅、屈原、白起、王安石等。變法就是利益再分配,你動了誰的乳酪,誰都恨你。做為帝王也是無奈,為保自己,搞平衡,殺功臣,歷史冤案很多。
五,富可敵國,殺之以充國庫,如和珅。父皇可容,兒皇不容。
終上所述,歷史上許多輔政大臣晚景淒涼,就是因為沒有看破人性,包括主子的人性,也包括自己的人性,沒有做到“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沒有從物質上、精神上做到:貢獻要最大,慾望要最小。當然,這很難。最後,用一首詩與大家共勉。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它在叢中笑。
-
6 # 歷史的煙波
歷史上幼主登基不乏其人,輔政大臣以及顧命大臣比比皆是,但大多結局不是很好。
今天有幸回答這個問題,和大家一起談談《明史》上萬歷朝鼎鼎大名的輔政大臣一一一張居正。
萬曆早期首輔張居正
張居正簡歷張居正(1525一1582)字叔大,號太嶽,23歲考中進士入仕;嘉靖末年由首輔徐階慧眼識英,進入內閣;隆慶元年升任次輔,隆慶身後與首輔高拱一起成為萬曆朝輔政、顧命大臣之一。
這一年萬曆剛好十歲。
聯袂馮保踢高拱出局萬曆初年,因年幼,萬曆母親李太后主政,內閣首輔高拱、張居正等為輔政大臣,馮保為司禮監秉筆太監,離司禮監掌印太監僅一步之遙。但馮保自幼陪萬曆一起長大,並教他琴棋書畫,讓萬曆很是依賴,謂稱〝馮大伴”。
馮保及後世遺作
恰恰高拱才高八斗,自負了得,看不起宦官,特別是馮保。因為司禮監掌印太監缺人,他極力向太后及萬曆推薦陳洪等人,一心一意壓制馮保,想把馮保踢出局,然後大權獨攬,控制內閣及朝廷。
他想收拾馮保,無意中卻把這個訊息告訴了張居正,而張居正又把這個訊息透露給了馮保。
馮保壓了高拱的奏章,哭哭泣泣向太后和萬曆痛訴高拱之罪行,其中一條直擊太后心靈,說高拱四處散佈(高拱言原文:十歲太子何以治天下?),令母子大駭。
不日早朝,高拱胸有成竹,只等著發落馮保,哪想到卻是一道關於他的聖旨,命他致仕,即日離京。
高拱中招了,他把訊息透給了張居正,然後馮保聯袂張居正成功將他扳倒,隨後,張居正自然成為新首輔,馮保變身為司禮監掌印太監。
張居正改革動了利益集團的乳酪張居正擢升當朝首輔後,十年間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史稱〝萬曆中興〞,又叫〝張居正”改革。其中廢除吏治,從上至下推行“考成法〞,從京官到巡撫至各級基層官員一律採取績效考核,政治成效顯著;經濟上實行“一條鞭法〞,鼓勵開荒,發展生產,調動了老百姓的積極性,一時間政通人和,國庫充盈(身後國庫餘銀1250萬兩)。
萬曆初期,國家蒸蒸日上,一片欣欣向榮。
但張居正把持朝政,損害統治階級集團的利益,打壓新生政治力量,得罪了很多人,這為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和李太后關係曖昧李太后,萬曆的生母,隆慶帝逝後被尊為皇太后,手執當朝最高權柄。
她希望大明中興,希望萬曆有所建樹,所以她倡導改革,看到改革初見成效後,徹底放權給張居正,端座在正宮龍椅上等待著收穫。
之前,因為改革輔政,她常拋頭露面,與張居正等一般朝臣接觸甚密,而張居正高大魁梧,英俊瀟灑。史載李太后對張居正:〝憐於面孔,慕於才華,醉於才情”,在張居氣宇昂軒的美髯之下,始終〝含情脈脈,低吟以對”,故後世緋評頗多。
1582年,張居正因忙碌過度,積勞成疾,最後伏案而終。
張居正身後,朝臣一擁而上,競相彈賅,鑑於以上原因,遭到萬曆皇帝的瘋狂清算:把他從墳墓裡挖出來差點鞭屍;張府全部家人和奴僕被鎖於房間,釘上鐵釘,用兵士把守,生生餓死十幾人,其境悽慘至及。
為了權力,為了私慾,為了光宗耀祖,為了名留青史,歷史上好多輔政大臣最後結局非常悲哀,包括張居正。
回覆列表
輔政大臣結局一般不太好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輔政大臣代行皇權與皇帝本人有衝突一般皇帝年幼沒有親政,先皇都會指定一名或一名以上的輔政大臣,輔政大臣在皇帝未親政的時候,代行皇權。隨著皇帝年齡的增長,自己也能獨立思考和處理問題,有些問題的處理方式會跟輔政大臣起衝突,也就是皇權和皇帝相分離時候,自然而然所出現的問題。
張居正
二、輔政大臣功高震主,囂張跋扈一般能作為輔政大臣的人都會是戰功卓著,在朝廷有很資深的經歷。功高自然震主,囂張自然跋扈。輔政大臣有些做法自然的不那麼循規蹈矩,對皇帝不那麼尊重,導致皇帝對輔政大臣猜忌程度加深。
多爾袞
三、輔政大臣結黨營私,行為不法輔政大臣有很多是門生故吏遍佈天下,結成一黨,這是任何皇帝都不能容忍的,必須予以嚴厲的打擊。
蘇克薩哈
綜上,輔政大臣下場悽慘的原因就是皇帝與皇權相對抗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