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揭秘歷史的謎團
    一、烏臺詩案發生的背景

    宋神宗剛即位就大膽啟用王安石並任命為宰相,在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開始大刀闊斧進行一系列改革,在財政上頒佈了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等,在軍事上頒佈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在人才上頒佈科舉制度改革和整頓太學等,透過多法並行,相互協調使大宋能國富民強、抵禦外敵。

    而蘇軾覺得王安石所實行的新法不適合眼下,如果多法並行會使首尾不能相顧,導致動輒得咎,反而覺得眼下最大的問題是在官制出現問題,官制不改,則百業不興。王安石則認為百業有興,必須多法並行,至此兩人政見不合。

    當時蘇軾還是殿中丞直史館時,因皇太后壽辰將至,宋神宗命駙馬爺王詵同蘇軾一起監製燒鈞瓷給皇太后賀壽,因監製有功蘇軾得以和宋神宗對坐而談,並提出治國三策,不久任蘇軾為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相當於法院的審判長),在任職期間,不斷反對新法。

    後來開封舉辦鄉試之時蘇軾身為題考官給出對當下變法有何見解的考題,因考題過於含沙射影,影射出宋神宗獨斷專行不聽忠臣之言,於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貶蘇軾任杭州通判,之後分別擔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在任職期間還是不斷對新法執行中產生的諸多弊端透過吟詩發洩不滿,卻不知其恩師王圭則暗地派人去杭州記錄蘇軾一言一行,包括所作的詩和發的怨言由其是對新法發表的議論等。

    二、烏臺詩案的始末

    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東坡新任湖州知州時,向宋神宗進《湖州謝上表》謝表,其中寫到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再次表達出對新法的不滿。

    在朝會上御史臺銳進變法官員李定、何正臣、舒亶和知諫院張璪等,根據謝表和蘇軾在外任職所作的詩,不斷彈劾蘇軾妄自尊大、目無人主,諷刺變法者為新進屬於年幼無知之輩,惹事生非之徒,覺自稱自己為能夠牧養小民而新法不能養民,並藉助天災歸咎於新法,並給蘇軾列出四大罪狀。

    其一:目無人主,暗諷君主,是為不忠。

    其二:造謠惑眾,動搖民心,擾亂天下,臣德喪盡。

    其三:攻擊新法,誹謗時政。

    其四:好大喜功,借天災之機為自己樹碑立傳貪天功而為己有

    元豐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在湖州被押送之御史臺也稱烏臺,八月十八日關進監獄也是中國文化史上黑暗的一天,自此在泱泱詩國由此開了寫詩獲罪的先河,也是開啟了中華文化文字獄之先河。

    遠在江寧卸任的王安石向宋神宗上言:當今聖上最先王之道,而烏臺詩案是陷陛下於不義之地,稱焉有盛世而殺名士之理乎。

    經過皇太后和大宋元老趙卞、範鎮等極力維護下,宋神宗不得不結束烏臺詩案,公元1079年12月,深受四月牢獄之災的蘇軾獲釋出獄。

    三、東坡肉乃是蘇軾無心插柳得來的

    蘇軾出獄後貶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作為戴罪赴任不得簽署公文,由此蘇軾難得清閒。

    作為罪官蘇軾每月俸祿自然減少,但因家庭人數眾多,開銷巨大,蘇軾不得不自己開荒中糧,於是黃州太守徐君猷在城東給蘇軾一塊荒地讓其墾荒,隨後蘇軾根據白居易詩,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給此處荒地取名為東坡,從而也為自己獲得雅號東坡居士。

    蘇軾在黃州戴罪期間,因黃州豬肉、鹿肉價錢很低,富人不愛吃豬肉,窮人不會做豬肉,有一天,蘇軾夫人正在如何做豬肉發愁,忽聞庭院傳來一首詩,“青青田上稻花香,碧水清淺搖綠秧。但得農家日緩緩,不勞勸耕趙家莊”,於是根據詩中語,把豬肉和稻草放在鍋中放少許水用文火緩緩燉,做好後豬肉味道比往常香甜撲鼻,於是蘇軾為其取名“東波肉”。

    此時東坡肉為大家所不知,在公元1089年蘇軾以龍圖閣大學士出任杭州太守時,指點杭州百姓如何做東坡肉,百姓吃了無不稱奇,東坡肉隨之聞名全國。

  • 2 # 三少yun

    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香糯不膩的“東坡肉”和北宋大才子蘇軾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我是三少,為你答疑解惑。

    蘇軾身先士卒,帶領大家積極治理黃河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歷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為人率真,豪爽,喜好交友,喜好美食。

    1069年,宋神宗期間,王安石發動發動了一場社會改革運動,史稱“王安石變法”。

    蘇軾,歐陽修等諸多大臣,對改革持反對意見。1071年,耿直的蘇軾上書朝廷,直言變法的弊病,徹底惹怒了王安石。

    於是,蘇軾被迫離京。

    1077年4月,離京後的蘇軾,赴徐州任知州。

    自古以來,黃河就給百姓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歷朝的政府和百姓都在努力治理黃河。

    “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就是對黃河水患非常形象的描敘。

    據《徐州古今名饌》記載:

    蘇軾在徐州上任的那年,黃河在潭州曹村決口,肆虐的洪水圍困著徐州。

    愛民如子的蘇軾,積極率領徐州城的官兵,親自指揮在抗洪第一線。在蘇軾的感染下,徐州的老百姓也積極行動起來,加入到保衛徐州的戰鬥中。

    軍民一條心,奮戰了70多個晝夜,終於守住了徐州城!

    淳樸的徐州百姓,用他們最原始最真誠的方式,來回饋心中最美的蘇大人。

    老百姓紛紛殺豬宰羊,好酒好菜送到蘇軾住的府上。蘇大人推辭不掉百姓的美意,就叫家人燒成小塊的紅燒肉,一一回贈給老百姓。

    百姓們吃著蘇大人回贈的紅燒肉,覺得美味極了,便稱之為“回贈肉”。

    “回贈肉”,便是 “東坡肉”最早的名字。

    失意的蘇大人在黃州

    大宋才子蘇軾,在文學上有著輝煌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詞,在中國文學史上,尤如一顆璀璨的明星,熠熠生輝。

    他的這種文人氣息,屢屢在他的政治生涯中,總會引來些禍端。

    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個案子成了仕途坎坷的蘇軾一生中,最大的轉折點。蘇軾的小命,只差一點點,就丟在這裡了。

    劫後餘生的蘇軾,被貶到了黃州,今湖北的黃岡。

    在黃州,蘇軾任團練副使,職位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空有個官職頭銜。此時的蘇軾心情十分低落。

    這個時期的蘇軾,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作。如:《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等。

    在這裡,46歲的蘇軾,正式納王朝雲為侍妾。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當時的黃州,豬多肉賤,且豬肉都上不了檯面,不象現在價格貴得要死。

    據說,當時的蘇軾犯了痔瘡和紅眼病,不能吃辣的。細心的朝雲買來黃州便宜的豬肉塊,按照蘇軾教的方法,文火細細地煮,慢慢地熬成軟軟嫩嫩的小塊。

    弄好後,端上來一看,啊呀,汁濃肉香,看得人口水直流!

    有詩為證: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朝雲烹調的方法,就是徐州“回贈肉”的方法。只不過這次在黃州,因為時間充裕,在烹飪的手法上有些改良,東坡肉更加美味了!

    蘇大人杭州築蘇堤,東坡肉美名揚

    1085年,宋哲宗即位。

    正直的蘇軾,再次向新的皇帝提出自己的見解。在新舊勢力交替的朝廷,又引起了保守派的極力反對。不合入舊黨,也不融入新黨!蘇軾又一次請求外調,這一次又是杭州。

    1089年 1月,蘇軾帶著一家老小,在寒意料峭的冬天,來到闊別多年的杭州。

    15年之後,蘇軾再次來杭州為官。在杭州的三年,蘇軾過得很快樂,他把杭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但是,蘇軾看到的卻是杭州百姓的苦難:幾十年難遇的旱災,瘟疫……杭州城內外一片淒涼。

    看著滿目悽慘的杭州,蘇軾的心裡真不是滋味!他連忙上書朝廷,免除賦稅,並請求賑災撥款。

    蘇軾建立了許多的臨時病房,又在街頭免費熬藥、派發。並把本地粗通醫術的大夫、和尚、道士統統都組織起來進行巡診。

    控制好旱情和瘟疫之後,蘇軾對西湖進行了實地考察。

    後來,他派人將西湖的淤泥清理乾淨,並把清理出來的淤泥堆積起來,修建成了一座長堤,這就是著名的蘇堤。

    杭州的老百姓啊,打心裡感激蘇大人這位父母官。

    他們聽說蘇大人最喜歡吃紅燒肉,就連夜把自己家裡的豬給殺了,第二天抬著豬肉送到了蘇大人的府上。

    百姓的盛情難卻!

    蘇軾收下豬肉後,告訴朝雲,把這些肉都燒製成熟肉,然後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

    王朝雲這次很有經驗了,她吩咐家人按照自己在黃州的烹調方法,細細地燒好豬肉,再送出去。

    老百姓吃著美味的紅燒肉,心裡念著蘇大人在杭州的溫暖事蹟,都親切地稱這碗肉為“東坡肉”。

    這個好訊息,立刻就被當時杭州一家大菜館的老闆知道了。他把這個“東坡肉”如法炮製,連續幾天在自己店裡,掛牌推出了這道新菜。一時間,生意好得不得了。

    從此,“東坡肉”,做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流傳至今。

    三少說:

    寫到結尾就想起了一句話

    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種紅暑!

  • 3 # 老施野談

    老施來回答。

    這個問題要從古人的名字組成說起。古人的名字系統一般分姓+名+字+號組成。

    姓是根目錄,是祖宗傳承下來的不可改變。實際上與“姓”並存的還有“氏”。”姓“代表母性社會的目錄,”氏“是父系社會的目錄。大概在秦漢以前,”姓“和”氏“就混用了。所以,我們今天所說的”姓“一般就是”氏“,簡稱”姓氏“。

    名,一般是父母或家族長輩取的,代表了父母家族對子女的希望和寄託。名字一般只用於正式場合,官方檔案。除了父母長輩,不能直呼其名。因為古人直呼其名是大不敬,除非有仇,叫板的時候才叫。比如,西遊記裡孫悟空鬥金角銀角就有這麼一個橋段“我叫你一聲,你敢答應嗎?!”另外,名字意味著一種力量,被敵人掌握了可不是一件好事。

    字,一般是師長取的,代表求學之後,老師根據學生的綜合情況取的。平時一般稱呼的是“字”,用於長輩和平輩稱呼,以表示親切。

    例如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是姓,”軾“是名,他的老師、同學、同僚們一般叫他”子瞻”,而我們一般都尊稱他為“東坡先生”或叫他蘇東坡。名字一般寄託了父母對孩子的人生希望。“軾”的意思是古代馬車或牛車上的車扶手,是最不起眼的部件但也不可或缺。“子瞻”的意思是“子”代表男子尊稱,“瞻”是看,遠望的意思。名和字連起來就是人們登到車上,扶軾遠望的意思。他老爸蘇洵很清楚蘇軾智商高才氣大而性格疏狂口無遮攔(哪個天才知識份子不這樣呢?),用名字來警醒他要低調做人,不要惹禍。

    蘇軾的弟弟叫蘇轍字子子由,轍是車轍車印子,“由”是經由經過的意思。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對於車子來說,車轍是沒有份的。雖然如此,在車僕馬斃的時候,禍患也並不會牽累到車轍。所以說車轍最善於在禍福之間找到自己安穩的位置,寄託了低調以求全身的期許。由此可見,父母對子女的良苦用心。

    “號”一般是自己成年後起的,代表了自己的意願和志向,一般用於晚輩稱呼的,是尊稱。字號都是有地位的人才有,古代士大夫一般都有一句“起它一個號、坐它一乘轎、刻它一部稿、討它一個小”的說法,代表了古代士大夫的普遍想法。“東坡居士”意思是住在東邊山坡上的在家修行的佛教徒。因為後來,蘇軾還是因為自身性格惹惱了當權派,“烏臺詩案”差點掉了腦袋,流放到湖北黃州。到黃州後,蘇大才子自己種田,種豆東坡下,徹底反省自己,然後接觸佛教思想,給自己取號“東坡居士”。

    正是在此期間發明了“東坡肉”,這是真事。蘇東坡的《食豬肉》詩“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寫這首詩的時候,蘇軾正處於人生的最低谷,精神上痛苦,物質上更是貧乏。此時,一貫樂天的人生態度起了作用。他對待困境的態度是“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的怡然自得,此外,我相信他還體會到了“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的人生之道!

    蘇軾,是古代知識分子中的一個另類。他才高而不狂傲,他曠達而不迂腐,他遭遇坎坷卻不憤世嫉俗,反而悲天憫人,他的性情始終如大男孩一般Sunny。他是古代知識分子中性情最溫和,人格最完整的一人,他始終是老施心目中最完美的古代中國知識分子。

  • 4 # 國學書舍
    01:蘇軾為何被稱為東坡居士?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很多人並不明白“東坡居士”是怎麼來的,欲知詳情,且聽我們慢慢道來。

    蘇軾經歷了烏臺詩案之後,被貶黃州,剛來黃州的時候,手上還有一點積蓄,過了一年之後他的存款也花完了,這個時候家庭狀態出現窘迫的狀態,為了現實,迫不得已的借錢度日。

    這個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離捱餓的日子不遠了,而人生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迫於生存問題,蘇軾出現了一個想法,打算種一塊地。

    在生死存亡面前,對於蘇軾來說,能擁有一塊地可以解決吃飯的問題,這也讓自己結結實實的做一個農民。

    蘇軾把這個想法和自己的朋友馬夢德說的時候,沒想到馬夢德非常贊同蘇軾的想法,立馬跟衙門提出了申請,想要批下來一塊地。

    話說人生沒有完全的絕境,蘇軾雖然經歷了人生低谷,但是有一些事情也是挺順的,比如說地的申請問題。

    隔了沒有好長時間,這塊地就批下來了。這個本來是一塊營地,已經相當貧瘠,野草叢生,需要花一點力氣來治理一下,蘇軾看了之後自然也是滿身歡喜,雖然說需要自己下一番功夫去整理,但是也有了吃飯的著落,於是他下定了決心,克服一切困難,要把這一塊地種出個樣出來。

    蘇軾先讓自己的家童把地上的草燒掉,燒完之後有一個意外收穫,還發現了一口井,這也解決了灌溉的問題。

    就這樣,蘇軾開始了人生夢寐以求的耕種生活,也體驗了農夫的日子,但是有幸的是蘇軾的朋友較多,找了一群朋友過來幫忙,費了一番力氣之後,開墾出來可以種植的土地。

    這個時候已經進入深秋,種水稻來不及了,只能種大麥,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隔了一段時光之後,這一塊土地的收成不錯,家人也有了吃飯的生計。

    蘇軾所要的這一塊地,本來沒有名字,於是蘇軾從白居易的詩《東坡種花》以及《步東坡》之中,取了“東坡”二字,便以“東坡”為名,為這一塊地取了名字,而且自稱“東坡居士”。

    “東坡”是源於蘇軾對於白居易詩詞的喜愛,從白居易詩詞中提取的兩個字,而“居士”在佛教的意思就是信仰佛教而在家修行的人。

    在古語之中,“居士”也有隱士的意思,而蘇東坡藉由居士這兩個字,也寄託自己的心情,想透過這樣的生活,讓自己從苦海中拔出腳來,打造一個平和而又充實的人生,所以取名為東坡。

    也就從此開始,便有了流傳多年“蘇東坡”這一雅號。

    02:東坡肉的來歷。

    有關於“東坡肉”更值得一說,蘇軾這個人是一個文雅的大詩人,但是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愛好,那就是能吃並且會吃,也是個地道的美食家。

    無論到什麼地方都能就地取材,利用本地的物產創造性的對食物加以烹飪,成為了出名的美味,而當時,生活在黃州的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就是肉價非常便宜,特別是豬肉,因為這裡的人不愛吃豬肉,但是蘇軾卻覺得十分可惜,經常買下來,自己回家創造新的吃法,並且取名為“東坡肉”,並且還專門為“東坡肉”做了一首詩,叫《豬肉頌》。

    不光如此,他還發明瞭“東坡羹”,這是一道湯菜,專門為窮人做的。

    用的食材都是最便宜最常見的,但營養卻不差,比如說其中有白菜,大頭菜或者蘿蔔,薺菜等等沖洗乾淨,去除苦汁,然後把菜、米水放入鍋內煮爛即可,然後熬成湯汁,也就像我們現在經常喝的鹹粥一樣,可以暖胃,並且非常方便易做,也因此出名。

  • 5 # 美食軌跡大當家

    紅燒肉是熱菜菜譜之一。以五花肉為製作主料,最好選用肥瘦相間的三層肉來做。紅燒肉的烹飪技巧以砂鍋為主,肥瘦相間,香甜鬆軟,入口即化。紅燒肉在中國各地流傳甚廣,是一道著名的 大眾菜餚。提起紅燒肉(東坡肉),大家自然不能忘記那位將吃紅燒肉事業推向高峰的人--蘇東坡。正是由於他的努力,紅燒肉才得以從基層走向了上層,從老百姓的菜鍋走上了文人墨客的餐桌。

    其實,那個源遠流長、名響大江南北的東坡肉說穿了也就是紅燒肉。考究紅燒肉的歷史,確實難以說清楚它產生於何時、何地,不過,由於東坡先生孜孜不倦的努力,從他那時起,紅燒肉就正式的走上了歷史的舞臺。“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從這首蘇東坡的《食豬肉》詩,不難看出蘇老先生不僅是“每日早來打一碗好吃”,而且,還深諳紅燒肉“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的烹飪之道。

    下面就來講解一下做法

    準備

    五花肉800g,冰糖25g,八角15g,香葉1片,生抽,老抽,白酒,花椒,陳皮,桂皮,大蔥,生薑

    第一步

    將五花肉清洗乾淨,如果皮上有毛,就用火烤一下。

    烤完用刀刮一下,就特別乾淨了~

    第二步

    鍋裡填上適量的水,放入陳皮(新鮮橘子皮也可以)和花椒,再倒入一點白酒。

    放這些能夠很好的去掉肉的不好氣味~

    第三步

    然後把五花肉放入煮一下

    第四步

    開鍋即可撈出,用水衝乾淨即可。

    有人會說,在清洗會使肉質收緊,煮不熟!

    如果你有顧慮可以用溫水清洗,這個不是問題

    第五步

    然後切成麻將大小的塊。

    可能還有人問:為什麼不先切好在過水?

    我覺得先切好的在過水,肉皮受熱回縮,肉不見方,影響美觀!

    當然自己家吃不需要那麼多形式,完全看你喜好而決定次序~

    第六步

    準備好蔥姜 大料 桂皮 丁香,這是我覺得必備的調料。

    第七步

    把這些都倒在一個合適大小的砂鍋。

    第八步

    在放入五花肉,填上適量的水(適量就是剛好和肉平齊,如果不是砂鍋這個水量可能就不合適了,在結合實際情況來調整!)放入生抽和老抽(生抽調味,老抽上色。不需要放鹽,全平這兩種來控制鹹淡),在放入半勺轉換糖漿。(對,就是做月餅的轉化糖漿。沒有就放點冰糖,倒入兩滴醋,醋不可以多放)。

    第九步

    中火燒開,轉成最小火。就是燃氣僅有內圈有火的狀態。

    第十步

    收汁出鍋

  • 6 # 峰峰說史

    記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人們開始競相仿製,並戲稱為“東坡肉”.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後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後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東坡肉”美名便慢慢傳遍全國.

  • 7 # 王松林

    蘇軾為什麼又叫蘇東坡。這與蘇軾與一盤肉有關,叫做東坡肉。

    東坡肉顧名思義肯定是大文豪蘇東坡有關了,其實蘇東坡不僅僅是一位大文豪,還是一位資深的美食家,也就是現在說的一個徹徹底底的大吃貨,他不僅會吃而且還會做,蘇東坡做過很多好吃的菜,但是流傳下來比較有名的當屬東坡肉了。

    當年的蘇東坡曾擔任過杭州太守,在擔任太守期間,經常為民請願造福一方百姓,大家都知道杭州自古以來就有個西湖,當年的西湖可不是現在這樣,就像是一潭死水一樣,又一次蘇東坡路過西湖的時候發現西湖中盡是淤泥,於是帶領杭州當地的百姓,一起疏通西湖之水,把清理出來的淤泥堆砌成長堤,這樣一來不但治理了西湖的淤泥問題,堆砌成的長堤還能讓百姓免收水澇的威脅,更加的促成了西湖美景,改善當地環境。

    對此當地的百姓對蘇東坡是感恩戴德,得知蘇東坡喜歡吃豬肉,於是過年的時候大家家裡殺豬過年都會送一些豬肉到蘇東坡家,以表示感謝,蘇東坡雖然喜歡吃,但是也吃不了這麼豬肉啊,於是想起來當初自己在黃州當團練副使的時候燜制豬肉的方法,於是讓人把多餘的豬肉全部切成方塊燜制,等做好後,還將燜制好的豬肉分發給當地百姓一起食用。

    百姓們看到蘇東坡送回來的豬肉還是做好的,還是自己沒見過的烹煮方式,於是都嚐了一下,吃完後也是非常好吃,於是紛紛跑到蘇東坡家中請教製作方式,久而久之,百姓們就將此種方式燜製出來的豬肉稱作為東坡肉了。

    後來在《豬肉頌》中,蘇東坡還特意寫出了東坡肉的烹飪方法:“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現如今人們在原本的製作方式上面進行改良使得味道更加美妙,吃一口真是美滋滋。

    這是一個有很名的傳說。關於東坡肉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傳說:有一天蘇東坡邀請一位好友來家裡下棋,好友來之前他正好在在烹製自己最喜歡吃的豬肉,剛剛將豬肉放到鍋中,加上調料後客人就來了,於是就陪客人下棋,完全把豬肉這個事情忘記了,等下完棋後聞到一股肉香才想起來鍋裡還有肉呢,於是趕緊掀開鍋蓋,一看塊塊豬肉色澤紅潤,形整不散,軟爛如腐,嚐了一口之後發現肉汁濃味醇,糯而不 膩,十分美味。於是偉大的東坡肉就誕生了。

  • 8 # 知無為而有益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才型人才。蘇軾因小人誣陷被捕入獄,經大家營救出獄以後,蘇軾被貶謫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這個職位相當低微,工資低且無權力,一向豁達的蘇軾此時也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後,心情鬱悶,寄情山水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於工作之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

    因地取名“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據說“東坡肉”最早在徐州發明,蘇軾在徐州做地方官時,黃河發大水,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抗洪保衛城。徐州人民十分感謝他,殺豬,上府慰問,蘇軾不好推辭,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蘇軾貶謫黃州時,黃州人嫌當地豬肉有土腥味,肉質粗,很少有人食用,蘇軾工資低,又想吃肉,買不起其他肉只好吃豬肉,還作有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人們開始競相仿製,並戲稱為“東坡肉”。

    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雲:“‘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管。’”

    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製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宋哲宗時蘇軾重新來到闊別已久的杭州。卻又逢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氾濫,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

    聽說太守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

  • 9 # 錢多多讀文史

    蘇東坡這個人,是個有趣的人,是個性情中人,所以他仕途不順,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他自嘲際遇——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他又名蘇東坡,這是大家對他的號“東坡居士”的稱謂。

    東坡居士的由來,一是由於某年他被貶到黃州,住在城東一個簡陋的地方,他的朋友馬正卿就幫他把黃州城東的一片荒地要了過來,交給蘇軾去打理。於是蘇軾就號“東坡居士”以自嘲。

    另一個原因也是蘇軾景仰的白居易也曾把自己居所東邊的地方稱為東坡,並將之多次入詩,蘇軾步其後塵,稱自己為“東坡居士,以示親近仰慕。

    至於“東坡肉”,正與東坡先生相關。

    這也是他被貶到黃州之後的事。元豐三年,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發現這裡豬肉質量很好,且價格也便宜,但卻少人問津。

    黃州當地富人嫌便宜無好貨,當地窮人卻不知道這東西如何弄來好吃。蘇東坡此時囊中羞澀,就拿豬肉做實驗,終於做出了了價廉味美的紅燒肉。他把這個也寫入了《食豬肉詩》:

    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假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東坡此人,肚量寬,且是個吃貨,他不僅發明了“東坡肉”,還發明瞭“東坡肘子”、“東坡墨魚”、“東坡豆腐”、“東坡羹”等。

    所以,其實他是個胖子。

  • 10 # 路遙lgy

    多數人認為蘇軾是因為“烏臺詩案”後,被貶到黃州(今黃岡),由於生活拮据,在住的東邊山坡上開荒種田自足,所以自號“東坡居士”的。

    蘇軾在黃州自己開荒種地的確是事實。但是他這個“東坡”的號,卻不是這樣來的。

    蘇軾一生敬仰唐代詩人白居易。公元820年唐憲宗年間,白居易(字樂天)被貶到忠州(重慶忠縣)做刺史。曾在忠州城東邊種植花草為樂。並寫下:“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東坡種花》。“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城樹”《步東坡》。

    蘇軾被貶黃州,與白居易境遇相同,也是在種地開荒,於是以“東坡居士”自居。

    “東坡肉”的確是蘇軾的發明。在當時的年代,黃州那個地方,豬肉便宜。蘇軾本來有點拮据,於是閒著沒事研究出了燉豬肉的方法,有歌為證:“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東坡肉的流行,是蘇軾被調任杭州時,帶領杭州人抗澇救災,改造西湖,修築蘇堤。大家知其好食豬肉,紛紛送來給他,他就教大家一起煮肉,分給大家一起吃。從此“東坡肉”開始流行開來。

    也有說是徐州人感謝蘇軾的功績,送給蘇軾吃的肉,叫東坡肉。總之“東坡肉”與蘇東坡是有密切聯絡的。

  • 11 # 四川達州人

    蘇軾,被稱呼為蘇東坡,是因為他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安置,也就是監視居住。他最初樂觀以為貶官最多一年,所以妻子將攜帶的錢財分為12袋,掛在樑上,每月取一袋下來做生活費。結果第二年還沒有結束編管,生活費也沒有了,黃州知州就在廢棄軍營外河邊批了一塊地,蘇軾父子種地為生以緩解生活窘迫。因為土地在河東土坡,所以蘇軾就以東坡自號。

    蘇軾居黃州:

    關於東坡肉有一個傳言:北宋哲宗當政的初期,新黨肆意攻擊汙衊反對派的蘇軾,說百姓痛恨蘇軾為官,恨不得吃其肉,所以將醬肉稱為東坡肉。宋哲宗當時還不想追究蘇大文豪,就故意說,東坡肉我吃過,味道很好。此事遂解。

    真假不論,可見東坡肉當年蜚聲海內,連皇宮都能吃到,顯然美味而且適宜大多數人。

    相傳,東坡肉是蘇軾擔任杭州知州時建造了著名的蘇堤,百姓送來禮物,蘇東坡就吩咐將豬肉切大塊,以醬菜煮熟分享眾人。

    宋代的豬肉屬於下層百姓食物。蘇東坡貶官黃州時,周圍百姓豬肉很難銷售獲利,哪怕寫詩吹捧豬肉也很難成功。

    這裡就要說到宋代特殊的鹽政與飲食文化。

    宋代鹽是國營重稅,炒菜根本不能和今天一樣放鹽,所以最流行的一種肉食做法就是水煮白肉片(包括羊肉雞肉),用筷子夾鹹豆豉在肉片上搓,然後包裹著吃下去。

    其次就是醬菜燉肉:

  • 12 # 良人執戟2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揚名天下。蘇軾在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進士,這一年的主考官是歐陽修,這一屆考中的進士,都是中國歷史上熠熠生輝的文化、哲學巨星。如蘇軾、曾鞏、程顥、程頤兄弟。

    宋英宗十分欣賞和重視蘇軾,當蘇軾進入“登聞鼓院”做一個判官時(相當於現在信訪辦值班員),英宗說:應該召入翰林院,知制誥(相當於中央機要秘書),但是宰相韓琦曰:“軾之才,遠大器也,他日自當為天下用。要在朝庭培養之”。

    韓琦並不是嫉妒蘇軾,而是希望他“從基層做起”,以免天下人誤會他,增加他的麻煩。蘇軾知道後十分感謝韓琦:“公可謂愛人以德矣”。蘇軾命運的轉折點在於擔任了禮部尚書、翰林學士等職位後,對於新法的推廣,十分反對和攻擊,他寫了不少詩來表達自己對新法的不認同和對朝局的不理解。直接爆發的原因是為當地孝子朱壽昌寫詩一事,得罪了變法派官員李定。李定聯合御使臺何正臣、舒亶等人以“攻擊新法,誹謗朝庭”之罪上書彈劾蘇軾。

    因為蘇軾是當時的文壇領袖,影響巨大,如果傳播四散,對新法的實施不利,於是下令關閉蘇軾於京都御使臺監獄。史稱“烏臺詩案“。變法的領袖王安石聞訊大驚,雖然兩人“道不同”,朋友關係卻是友好,於是和神宗祖母曹太后一起為蘇軾上書求情。

    宋神宗於是從輕發落,下令將蘇軾貶到黃州當團練使。兩個月後,蘇軾神情落寞地向黃州而去。

    到黃州後的蘇軾一家生活艱難,他不得不靠賣官府發的舊酒袋為生,後來他決定輔以種地貼補家用,於是向官府申請要了一塊荒地,也就是他稱為“東坡”的地方,自此,中國偉大的詩人開始了耕讀生活。這就是“東坡“的由來

    黃州不但豬肉價格便宜,我估計蘇軾也養豬,因為舊時,凡有菜園的農民,在時令季節到來時,蔬菜的產量很大,於是養二頭豬,拌以米糠,可以避免蔬菜浪費。

    蘇東坡對於美食十分喜歡,而且著力研究,對於豬膀肉,由於肥肉較多,他自己研究出燒蹄膀肉的訣竅:“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東坡肉各地做法大同小異,蹄膀肉由於體積大,只有小火才能煨,皮面的紅褐色採用冰糖糖色,佐以香料,適量水,大火開鍋後,以小火煨之,肉質軟糯,毫無油膩之感。因為是蘇東披髮明的,所以叫“東坡肉”。

  • 13 # 老劉讀文史

    蘇軾,名軾,字子瞻。東坡居士是他的號。蘇軾是北宋時期四川眉縣人,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傑出的大才子之一。但他的仕途卻頗為坎坷:新黨當政時,他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政而被貶官;舊黨得勢後,他又因反對司馬光對新政的全盤否定而遭受排擠;作為詩人,他又因“烏臺詩案”鋃鐺入獄;即便死後,還被蔡京刻入黨人碑全國批判。

    話說蘇軾在“烏臺詩案”之後第二年被貶黃州擔任黃州團練副使,名義上還是國家官員,實際上沒有任何職權,甚至還被監視居住。於是就在黃州城外黃岡山下蓋了幾間茅屋定居下來,並在房屋東面的坡地開墾了幾十畝耕地做起了農人,自號“東坡居士”,於是“蘇東坡”誕生了。從此,後世的人們幾乎忘掉了他的名和字,都以蘇東坡呼之。在歷史上,被後世之人習慣稱其號的應該並不多見,由此足見人們對他的喜愛。也許正是有了“烏臺詩案”這段牢獄之災,使蘇東坡想清楚了很多事情,使他在黃州的幾年活得那樣的灑脫通透,於是便誕生了“前後赤壁”和《赤壁懷古》這樣光照千古的名篇。

    至於東坡肉,顧名思義,當然與東坡有關。據說東坡肉的形成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蘇軾任徐州知州時,州城被洪水圍困,他將帳篷安在城牆上,始終堅守一線指揮抗洪搶險,終於取得勝利。城裡的百姓為了表達感激之情,就紛紛抬著豬來到太守衙門。盛情難卻,蘇軾收下後,吩咐人做成紅燒肉分發給百姓,百姓稱之為“回贈肉”。第二階段是在任黃州團練副使期間,蘇軾對燒肉的方法進行了進一步改良,還將其製作方法用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但這時並沒有人稱其為東坡肉,而蘇軾自己也沒有為其命名。第三階段是蘇軾任杭州太守時組織民工疏浚了西湖,杭州民眾也像徐州百姓一樣,送豬到太守府表達感恩之情,蘇軾依然讓人做成紅燒肉分發給治湖民工。這一次是結合多年經驗做出的升級版的紅燒肉,所有人吃了都讚不絕口,於是人們就將其稱為“東坡肉”。

  • 14 # 布十二

    東坡肉是少有記載的名菜之一,由蘇東坡發明傳揚至今。

    東坡肉,又名滾肉、東坡燜肉,據說是由北宋文學家蘇軾首創的。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書畫家,蘇軾少年成名,入仕很早,一生在很多地方做過官。蘇軾是一個喜歡美食的人,走到哪裡都要嚐嚐當地的美食,不僅是品嚐,還會親自下廚,因此對於之作美食也有自己的心得。

  • 15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先說蘇軾為什麼叫蘇東坡。

    蘇軾是宋詞三大家之一,是豪放派的開創者。是大文豪。蘇軾,姓蘇名軾字子瞻。東坡,是他的號。這個號的全稱是“東坡居士”。

    蘇東坡是文學天才,這是他能留芳千古的主要原因。但他一生倒黴,仕途不如意,正如此有關。人太優秀,自然就會遭人忌妒。這說是杜甫說的,文章憎命達。

    蘇軾二十出頭就得中進士,當時的皇帝宋仁宗把他視為未來的宰相。蘇東坡不但有文學才能。實際政治才能也很好。這就難免使他有些恃才傲物。因此,在宋神宗元豐三年,他因“烏臺詩案”,也就是寫詩諷刺王安石的新法,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因為蘇東坡之前已經做過多年太守,這次貶職相當於從一個地級市的一把手貶為縣級市武裝部副部長。這對蘇東坡來說,是個很大的打擊。這與文革時期老幹部下放五七幹校性質差不多。

    蘇軾一家十幾口人一起跟隨到達黃州。團練副使既沒有實際工作,薪奉大約也很低,根本不夠養家餬口之用。於是,蘇軾就在住地附近買下一塊田地耕種,以補貼家用。這塊地大約是東邊的坡上。就稱為東坡。蘇軾在黃州時的詩文,對這塊田地有許多提及。比如《遊沙湖》寫的就是自己相看這塊田地時的事。

    居士是佛家對在家修行之人的稱呼。佛學進入中國之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與儒道並列,成為三教之一。宋代時期,佛學比較興盛,知識分子雖說以儒家立身,但都是三教兼通。而宋代理學的形成,也是吸收了一些佛道的內容之後形成的。在知識分子中,儒是入世之學,佛道是出世之學。也就是說,在政治上得意了。就用儒家思想,不得意時,就用佛道思想修養自身。學佛修道除了修養自身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政治上的韜晦之意。說明自己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也就是在黃州時期,蘇軾為自己取了個別號“東坡居士”,東坡是東坡種田之意,而居士是學佛之心。蘇軾與當時許多著名的僧人交往密切,既與此相關。比較的著名的比如佛印。

    把蘇軾的姓與“東坡居士”的簡稱東坡合在一起,就成了蘇東坡。古人為自己取個號,大致上與我們今天為自己取個網名,筆名之類的,很相似。這就是蘇軾被稱為蘇坡的原因。

    “東坡肉”實際上就是紅燒肉。這道菜之所以以蘇東坡來命名,很大的原因來自於蘇東坡做過《豬肉頌》。原文是這樣的: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肯定是蘇東坡在黃州時做的。他詩中說的很清楚了。當時黃州的豬肉價格很便宜。因為豬肉太平常,有錢人不愛吃,沒錢人又買不起。偶爾買點來,也不會用很多肉來燒。所以,自然也就解煮了。而蘇東坡好歹還有幾個俸祿錢。所以,便可以常常享受紅燒肉了。

    無論那個行當,都要用名人來提高身價。於是,當紅燒肉成為一種商品之後,用蘇東坡來打廣告就是最好的了。而且蘇東坡的《豬肉頌》本身就是紅燒肉最好的廣告詞了。於是,紅燒肉就成了蘇東坡發明的了。

    據《徐州風物誌》和《徐州文史資料》載,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任徐州知州,當時黃河氾濫,徐州很危險,蘇軾帶領人們治理水患取得成功後。為了表示感謝,便殺豬尉勞蘇軾。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便親自指導家人做成紅燒肉回贈參加抗洪的百姓。

    同樣的故事,在元祐四年(1089年)蘇東坡擔任杭州知府,帶領人民修建蘇堤的時候,又上演了一次。可見,蘇東坡與紅燒肉確實是很有緣源的。但蘇軾任職徐州的時候,還沒有“東坡”的稱號。所以,那個時候的“紅燒肉”還不叫東坡肉。只有有了“東坡居士”之後,才有“東坡肉”。

    蘇東坡不但是大文學家,也是歷史上有名的美食家。“紅燒肉”與他沾上關係,平空增加許多文化氣息,從此也有了個別號“東坡肉”。不過,經過蘇東坡的加工,紅燒肉的味道,和菜品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 16 # 晚亭與落霞同暉

    蘇軾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真才實學、率真直性為後世人敬仰。尤其是做為宋詞豪放派代表人物,與唐詩仙李白可謂並駕齊驅。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太祖立下了不準殺文人的鐵律。所以有宋一朝,對文人可以貶謫而不能殺!蘇軾就是因此而逃生的。

    蘇軾屢次上諫得罪朝廷,一貶再貶直至海南島。但很多故事故事卻發生在他在湖北黃崗時期。城南二里東有一廢地,蘇軾卻用來開荒種地,從此有了千古名號一一東坡居士。

    他的很多傳聞軼事就發生在這一時期。著名的蘇小妹三難新郎:雙手迎進窗前月,一石擊破雲底天就是蘇軾導演的佳作,至今令人稱奇。

    蘇軾與朋友佛印和尚的故事傳的更神。一次蘇軾乘興歸來,小妹問其原由,原來二人參禪,佛印講眼前是一朵蓮花,而蘇軾卻戲虐是牛糞,而蘇小妹講,佛家修的是自身,佛印的蓮花指的是自已,東坡已知原來被佛印耍了。

    做肉是蘇軾老家四川眉山一絕。但在異鄉並不能做出來,於是獨具匠心,多次試驗,卻做出來了另一道菜。土水所至,竟戰為了千年名菜一一東坡肘子。

    歷史上的唐宋八大家,蘇軾父子獨佔三人。確實有合理的因素和歷史原因。

  • 17 # 方塘讀書

    烏臺詩案的巨大打擊成為了蘇軾一生的轉折點。

    雖然躲過殺身之禍,但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

    經此一役,蘇軾萬念俱滅,對仕途也沒了念想。但黃州團練副使就是個空職,也沒有實際俸祿。蘇軾沒有了實際收入,一大家子生活越來越拮据。面對生活的壓迫,蘇軾希望自己在黃州能有塊田地,一來可以補貼家用,二來做個農夫也挺好。

    幸運的是朋友幫蘇軾實現了這個願望。向當地官府請領了一片廢棄的荒地,開闢出來可以躬耕種植。

    這塊荒地本無地名,因在黃州城東的一個坡地上,而且白居易曾貶謫忠州時,對忠州城東的一塊坡地做過一首詩叫《步東坡》,寫到:

    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

    好巧不巧,都是貶謫,都在城東,加上蘇軾向來崇拜白居易。

    因此,這塊無名之地就被蘇軾命名為“東坡”,從此自稱“東坡居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中興副總裁“我們失敗了,時代成就的不是我們,是小米”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