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惪州元良1978

    因為衛星和地球定位系統,我們的地圖越來越精確,電子地圖甚至連路邊的店鋪都能顯示,這種情況下,看著地圖還能迷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繪製一副地圖,需要了解很多,比如疆域的大致輪廓線、山川河流的走向、山脈等高線等。但又沒有小夥伴們想過。在沒有科學技術支援的古代,人們是怎麼來繪製地圖的呢?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地圖繪製於戰國時期,一共有7幅,都是秦國境內的山川水系,是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而目前存在最早的全國地圖呢,是《禹跡圖》和《華夷圖》,它們參考唐代的《海內華夷圖》繪製,是宋朝時期的石刻地圖,和現在的全國地圖已經非常相似了。那古人們究竟是怎麼丈量山川河流之間的距離的呢?難道真的是用雙腳嗎?

    關於古代計算道路里程的工具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漢代,最遲在西漢就已經完善了,這個裝置就是“記裡鼓車”。記裡鼓車分上下兩層,上層有一面鼓,鼓的兩面各有一個木頭人,手中有根細棒,車上安有指南針,每當車子走了一里路,木頭人就會敲一下鼓,走了10里路,就敲一下鐲子。如果想測量距離繪製地圖,可能就要拉著記裡鼓車到處走了。將地圖繪製到紙上,古人還有一個能保持比例的好方法,那就是“記裡畫方”。就是現在紙上畫慢相等面積的方格,然後再給每個方格設定一個尺數,規定一尺等於多少公里,按這樣的比例尺繪製出來準確性還是比較大的。當然因為古人不知道經緯度的存在,也不知道我們其實生活在一個球面上,所以繪製的地圖越往外偏差也就越大,不過這對於古人來說已經相當不容易了,這說明古人也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智慧。

    不過更早之前,古人是怎麼測量距離的呢?先秦時期的《山海經》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奇異瑰麗的世界,同時也介紹了許多大河山脈,其中的河流和山脈竟然還能和現在的山川相對應,說明其中的地理資訊至少是部分可信的,那麼那個時候又是怎樣測量的呢?這還需要我們的繼續探索,但小夥伴們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呦。

  • 2 # 見賢思齊

    中國自古領土就十分廣闊,都至少幾百萬平方公里,甚至上千萬平方公里,那麼古代人是如何繪製地圖的呢。看過《康熙王朝》的都知道,周培公在盛京,也就是現在東北地區呆了八年,在八年裡他查閱古今典籍繪製了一張最全的中國地圖,我當時就產生了疑惑,光憑查書就可以畫地圖,那畫出來的地圖能用嗎,可信度高嗎?下面我們瞭解一下,古人是怎麼繪製地圖的。

    第一種方法:以山川為基準

    以地理狀況為區分作圖,這是古代繪製地圖最常用,也最方便的一種形式。製圖方法是:首先把所要繪製的縣城畫在中心,然後再把縣城附近的山川河流,相對於縣城在什麼位置,大小如何用特定符號表示出來;最後再把縣城與山川之間的道路繪製出來即可。

    雖然說這種方法不夠準確,但是既討巧又實用,十分適合科技落後的古代。但是地圖不是你信手畫畫就完事的,山川河流具體的方位,以及山勢高低走向,以及河流大小長度都需要人們去確定的。而確定的方法只能靠人自己去走,去看去親自量。不過古代沒有定位技術,測量工具也比較落後,因此出現誤差是很正常的,而且隨著距離越遠,範圍更大誤差就更大。

    第二種方法:以航線為基準

    航線是指水運的航線,後期也發展到海運。這種繪圖方法比第一種還要簡單,拿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京杭大運河來分析:首先就在這張白紙的中心把京杭大運河畫出來,首起北京,然後畫圖的人坐著船從北京出發,沿著大運河一路向南出發,把河流兩岸的山川地貌都繪製下來,畫在運河兩側,最後繪製圖紙的人到達了杭州,也就完成了繪製。我們能明顯的看出這種方法的優缺點,優點就是方向定位的很準,繪製過程也比較快。缺點是畫圖的區域太窄,僅限於河流兩側附近的地區。上面說的兩種方法是古人常用的繪製地圖的方法,但是主觀因素太多,誤差較大。還有一種比較客觀的製圖方法,下面介紹。

    第三種方法:以比例為基準

    古代戰爭是常常發生的事,戰爭講的是兵貴神速,知己知彼。如何行軍速度快如果連地圖都不知道說不定還會迷路,如何知己知彼,連發生戰爭的地區的地理面貌都不熟,如何排兵佈陣。因此由於戰爭的需要,古人需要完善地圖,把地圖繪製的更精準更細緻。

    所謂的比例為基準就是我們所說的比例尺,我們現在工程製圖和機械製圖用的十分廣泛。就是在地圖裡繪製上滿滿方格,一個小格代表一個固定的長度,比如1:1000,就表示圖上1小格表示1公里。然後根據實際測量實物大小,方位用比例尺的方法縮小在地圖上。這樣就顯得很精確了。

    前兩種方法雖然精度不高,但是實用性還可以的。花費的精力也不小,需要人們實地考察,憑感覺去判斷方位,大小。第三種方法更是耗費精力,繪製一個地圖甚至要花好幾年的時間。

    現代人有各種衛星定位,地圖精準到每一米,這是古人想都不敢想的。我們也不敢想象,如果要我們去用腳步去測量畫圖,那將是什麼樣的畫面。

  • 3 # 小閱閱世界

    無論是什麼方法來繪製地圖,最重要的步驟就是測量。在古代的測量,條件極其艱苦,最開始純粹是靠人力邊走邊量。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就曾經為了丈量土地,徒步走了幾十萬裡。大禹在治水的時候,地圖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也曾派兩個徒弟,帶著準繩、規矩,到水災氾濫的地方去丈量,從而獲得基本的資料。所以,古代也將地圖稱為“禹跡圖”。

  • 4 # 雲水千江水與月

    步測:唐太宗李世民規定,以他的雙步,左右腳各一步作為長度單位,叫做”步”,並規定一步為五尺,三百步為一里。

    另外長距離的有“記裡鼓車”小區域的地圖繪製,再經過加工整理完善最終形成大區域的地形圖

  • 5 # 一往無前9596

    訂閱

    中國自古領土就十分廣闊,都至少幾百萬平方公里,甚至上千萬平方公里,那麼古代人是如何繪製地圖的呢。看過《康熙王朝》的都知道,周培公在盛京,也就是現在東北地區呆了八年,在八年裡他查閱古今典籍繪製了一張最全的中國地圖,我當時就產生了疑惑,光憑查書就可以畫地圖,那畫出來的地圖能用嗎,可信度高嗎?下面我們瞭解一下,古人是怎麼繪製地圖的。

    第一種方法:以山川為基準

    以地理狀況為區分作圖,這是古代繪製地圖最常用,也最方便的一種形式。製圖方法是:首先把所要繪製的縣城畫在中心,然後再把縣城附近的山川河流,相對於縣城在什麼位置,大小如何用特定符號表示出來;最後再把縣城與山川之間的道路繪製出來即可。

    雖然說這種方法不夠準確,但是既討巧又實用,十分適合科技落後的古代。但是地圖不是你信手畫畫就完事的,山川河流具體的方位,以及山勢高低走向,以及河流大小長度都需要人們去確定的。而確定的方法只能靠人自己去走,去看去親自量。不過古代沒有定位技術,測量工具也比較落後,因此出現誤差是很正常的,而且隨著距離越遠,範圍更大誤差就更大。

    第二種方法:以航線為基準

    航線是指水運的航線,後期也發展到海運。這種繪圖方法比第一種還要簡單,拿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京杭大運河來分析:首先就在這張白紙的中心把京杭大運河畫出來,首起北京,然後畫圖的人坐著船從北京出發,沿著大運河一路向南出發,把河流兩岸的山川地貌都繪製下來,畫在運河兩側,最後繪製圖紙的人到達了杭州,也就完成了繪製。我們能明顯的看出這種方法的優缺點,優點就是方向定位的很準,繪製過程也比較快。缺點是畫圖的區域太窄,僅限於河流兩側附近的地區。上面說的兩種方法是古人常用的繪製地圖的方法,但是主觀因素太多,誤差較大。還有一種比較客觀的製圖方法,下面介紹。

    第三種方法:以比例為基準

    古代戰爭是常常發生的事,戰爭講的是兵貴神速,知己知彼。如何行軍速度快如果連地圖都不知道說不定還會迷路,如何知己知彼,連發生戰爭的地區的地理面貌都不熟,如何排兵佈陣。因此由於戰爭的需要,古人需要完善地圖,把地圖繪製的更精準更細緻。

    所謂的比例為基準就是我們所說的比例尺,我們現在工程製圖和機械製圖用的十分廣泛。就是在地圖裡繪製上滿滿方格,一個小格代表一個固定的長度,比如1:1000,就表示圖上1小格表示1公里。然後根據實際測量實物大小,方位用比例尺的方法縮小在地圖上。這樣就顯得很精確了。

    前兩種方法雖然精度不高,但是實用性還可以的。花費的精力也不小,需要人們實地考察,憑感覺去判斷方位,大小。第三種方法更是耗費精力,繪製一個地圖甚至要花好幾年的時間。

    現代人有各種衛星定位,地圖精準到每一米,這是古人想都不敢想的。我們也不敢想象,如果要我們去用腳步去測量畫圖,那將是什麼樣的畫面。

  • 6 # 滿山紅遍

    最原始的是各地方的人步行憑記憶繪製,然後隨著各地人民的不斷融合遷徙可識地域逐漸擴大,遂繪製成圖,隨著人們認知的不斷髮展,繪製地圖的方法越來越多。

    古代地圖也被稱為“輿圖”,所謂“輿”是指車輛的、車廂,可以簡單地解釋為在車廂上繪製地圖。這種裝置被稱為“記裡鼓車”,記裡鼓車的外觀大約是先秦時期。在西漢時期,它是完美的。

    “保持鼓”是在車上放一個鼓,分為兩層,有兩個木人,車上裝有指南針。

    當然,這只是第一步。需要在紙上繪製記錄的資料以繪製完整的地圖。如何確保紙上的規模?這是另一種方式:繪製儀表。

    首先要做的是繪製圖紙上相同區域的方塊。每個方塊都設定為一個大小。

    用“記住鼓”的方法,加上“畫在畫中”的方法,古人能夠繪製的地圖與今天的地圖高度相似,但他也有一個缺陷。

    當時的人們不知道經緯度,不知道我們實際上生活在球體上。

    儘管存在一些錯誤,但對於一千兩年前的人來說,如果沒有衛星、飛機的幫助,用人力繪製粗略地圖是非常了不起的。

  • 7 # 小齊剪輯1

    早在西漢時期,當時的統治者就專門按照前朝傳統設立欽天監,除了掌管天文,地理測繪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當時的欽天監官員利用類似現在的勾,股,弦以及相似三角形來進行測繪工作,並且還發明瞭一種記裡鼓車。這種車上面有個小人偶,在齒輪的作用下,除了擊鼓還能打鑼,整座車利用馬來拉動,並且能做到“走一里,擊鼓一下,走十里,打鐲一次”,車上還有司南,記錄著行車軌跡,官員根據車輛行走的距離來繪製地圖。

    繪製地圖的方式有很多,沒有衛星定位,就先要在地面上選取若干的參照物,透過不同的參照物向各個方位散射,最後不同的參照物,把地面上的城池、河流、高山等組建起來,形成地圖。

    根據參照物的不同,有以下的方法

    第一種方法:以山川為基準

    以地理狀況為區分作圖,這是古代繪製地圖最常用,也最方便的一種形式。製圖方法是:首先把所要繪製的縣城畫在中心,然後再把縣城附近的山川河流,相對於縣城在什麼位置,大小如何用特定符號表示出來;最後再把縣城與山川之間的道路繪製出來即可。

    第二種方法:以航線為基準

    航線是指水運的航線,後期也發展到海運。這種繪圖方法比第一種還要簡單,拿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京杭大運河來分析:首先就在這張白紙的中心把京杭大運河畫出來,首起北京,然後畫圖的人坐著船從北京出發,沿著大運河一路向南出發,把河流兩岸的山川地貌都繪製下來,畫在運河兩側,最後繪製圖紙的人到達了杭州,也就完成了繪製。我們能明顯的看出這種方法的優缺點,優點就是方向定位的很準,繪製過程也比較快。缺點是畫圖的區域太窄,僅限於河流兩側附近的地區。上面說的兩種方法是古人常用的繪製地圖的方法,但是主觀因素太多,誤差較大。還有一種比較客觀的製圖方法。

    第三種方法:以比例為基準

    古代戰爭是常常發生的事,戰爭講的是兵貴神速,知己知彼。如何行軍速度快如果連地圖都不知道說不定還會迷路,如何知己知彼,連發生戰爭的地區的地理面貌都不熟,如何排兵佈陣。因此由於戰爭的需要,古人需要完善地圖,把地圖繪製的更精準更細緻。

    所謂的比例為基準就是我們所說的比例尺,我們現在工程製圖和機械製圖用的十分廣泛。就是在地圖裡繪製上滿滿方格,一個小格代表一個固定的長度,比如1:1000,就表示圖上1小格表示1公里。然後根據實際測量實物大小,方位用比例尺的方法縮小在地圖上。這樣就顯得很精確了。

    前兩種方法雖然精度不高,但是實用性還可以的。花費的精力也不小,需要人們實地考察,憑感覺去判斷方位,大小。第三種方法更是耗費精力,繪製一個地圖甚至要花好幾年的時間。

  • 8 # 草竹道人

    對比古人和現代人,繪製地圖的方式要有很大的差別,主要是因為現在人我們會以衛星的“第三視角”來觀察地球,如此一來,更加精準和全面,但是在古代,侷限於不發達的科技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境地,所以古人對於繪製地圖,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透過山川、河流、林地等天然地形來大概繪製

    由於古人無法使用衛星這種“第三隻眼”來看世界,所以,在古人眼裡,最明顯也最容易標記的就是“山川”、“河流”,所以我們能看到的記錄古代地圖的文獻,多以“山河地形圖”的繪製為主,此類地形圖最明顯的缺陷就是不夠精確,僅僅為一些長途跋涉的古代商旅提供大概的方位指示。

    二、透過城鎮、鄉村、官道等人文地形來大概繪製

    古人計算路程,通常用“步”、“裡”、“行車”幾日來測定,並沒有像我們現代人這樣非常精確的公里數,如此一來,他們其實只能憑藉大概的遠近來標記地圖中的城鎮、鄉村的位置,然後用官道將其連線起來,這樣形成的地圖,雖然也可以作為指引,但是仍然比較模糊,所以古人舟車勞頓時,都會選擇在城鎮的“驛站”下榻,原因就在於,驛站在古代,也是個行車地圖的指引站,在這裡,店小二可以將該城鎮方圓數十里的情況告知客官,方便客官選擇接下來的行程。

    三、透過八卦方位來繪製地圖

    伏羲八卦的最初意義,其實在於指示地理方位,但是由於八卦方位對於古人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高深莫測的學問,所以真正通宵八卦方位的古人,也是屈指可數的,但是透過八卦方位來繪製地圖,相比而言,要精確許多,至少,在以此為基準的古地圖中,會明確定位“東南西北”,同時基於“指南針(羅盤)”來協助商旅遠征。也正是由於這在古代是一門學問,所以很多遠征的商旅隊伍,都會配置一個專門通宵八卦方位的“嚮導”為其指引方向,也不至於迷失。

    所以,綜上所述,古人雖然沒有我們今天衛星等繪製地圖的科學儀器,但是以古人的智慧和條件,依然可以繪製出適合他們使用的地圖。

  • 9 # 歷史齋錄

    每個人都知道繪製地圖需要知道領土的輪廓,內部山河的方向,山脈的輪廓以及兩地之間的距離。

    這些在我們的現代科學技術下很容易實現,但對於古人而言,如果沒有現代技術裝置的幫助,就很難做到這一點。

    《山海經》作為先秦時期的百科全書,上面記載了大量的山川與遠方,兩山相互分離,有大致記載。

    雖然很多人認為是《山海經》混有神話和傳說不能寫信,但地理方面的描述仍然可信。

    目前,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地圖是在戰國時期繪製的。

    它們於1986年在甘肅省天水市天茂海灘秦墓出土。共有7幅地圖,但7幅地圖主要是秦國的山區河流。

    世界上最早的國家地圖。主要是跟蹤對映》和《華誼對映》

    在宋代繪製的《跟蹤地圖》和《華誼地圖》參考唐朝《海逸華藝地圖》

    經宋代繪製後,經過不斷改進,與我們今天看到的國家地圖非常接近。

    特別是長江、黃河的輪廓水系統非常接近現在,看到古人的智慧是驚人的。

    那麼,像《跟蹤地圖》和《華誼地圖》這樣的國家地圖,1000年前,人們不依賴現代技術,它如何如此準確?

    事實上,古人繪製地圖,有的是方法。

    古代地圖也被稱為“輿圖”,所謂“輿”是指車輛的、車廂,可以簡單地解釋為在車廂上繪製地圖。

    這種裝置被稱為“記裡鼓車”,記裡鼓車的外觀大約是先秦時期。在西漢時期,它是完美的。

    他是怎麼跑的?很巧妙地說,這種裝置被稱為機器人的古代版本。

    “保持鼓”是在車上放一個鼓,分為兩層,有兩個木人,車上裝有指南針。

    每次車行駛一英里,木人就會打鼓,每一個十英里,它將敲上手鐲。

    要繪製地圖和測距,你只需要拉動“記憶鼓”就可以在全國範圍內奔跑。

    例如,中國的沿海水域是從南到北。還可以使用此方法沿著海岸行走,然後記錄角落和英里以繪製區域的外部輪廓。

    當然,這只是第一步。需要在紙上繪製記錄的資料以繪製完整的地圖。如何確保紙上的規模?

    這是另一種方式:繪製儀表。

    首先要做的是繪製圖紙上相同區域的方塊。每個方塊都設定為一個大小。

    例如,一英尺等於幾百公里。以這種方式,繪製作為比例的準確性仍然非常大的。

    在宋代繪製的禹跡圖

    用“記住鼓”的方法,加上“畫在畫中”的方法,古人能夠繪製的地圖與今天的地圖高度相似,但他也有一個缺陷。

    當時的人們不知道經緯度,不知道我們實際上生活在球體上。

    儘管存在一些錯誤,但對於一千兩年前的人來說,如果沒有衛星、飛機的幫助,用人力繪製粗略地圖是非常了不起的。

    這也表明,古代世界觀實際上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狹隘。

  • 10 # a四季分享

    在中國,最早的關於地圖的傳說就來自於「大禹治水」,相傳,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河神看到之後十分感動,於是就給大禹送去了地圖,大禹認真研究,最終成功治理水患。當然,有些小夥伴們可能覺得,這只是個傳說。不過我們國家也出土過古代繪製的地圖哦,在1986年,天水放馬灘的秦朝墓穴就出土了一些地圖,其中就有「禹跡圖」和「華夷圖」兩份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地圖。

    據瞭解,早在西漢時期,當時的統治者就專門按照前朝傳統設立「欽天監」,並且在管天文,掌地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當時的欽天監官員利用類似現在的勾,股,弦以及相似三角形來進行測繪工作,並且還發明瞭一種記裡鼓車。這種車上面有個小人偶,在齒輪的作用下,除了擊鼓還能打鑼,整座車利用馬來拉動,並且能做到「走一里,擊鼓一下,走十里,打鐲一次」。車上還有司南,記錄著行車軌跡,官員根據車輛行走的距離來繪製地圖。

  • 11 # 哈嘍你好已存在

    製圖六體包括“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

    "分率",用以反映面積、長寬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

    "準望",用以確定地貌、地物彼此間的相互方位關係;

    "道里",用以確定兩地之間道路的距離;

    "高下",即相對高程;

    "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

    沈括、朱思本等有名的古代大家在世時都進行過地圖繪製,繼承了製圖六體。千年後的張居正、雍正等人進行土地測量,使用的也是這種方法。

  • 12 # 野釣行者徐

    中國古代的地圖製作水平,在當時還是比較高的,自秦漢起就已經研究出了“記裡鼓車”,這是一種用來記錄行進距離的車輛,人推馬拉都可以,車內部有複雜的齒輪傳動系統,行進過程中,齒輪歲車輪旋轉沒走一里路,便帶動車上的木質機械人敲鼓,隨車的人只需要記錄敲鼓的次數就可以知道行進歷程了。

    這種技術延續多朝,到了西晉時期,地圖學家裴秀更是把繪製地圖,上升到了一門學問的水平,他不光繪製了當時的國家疆域地圖,還根據前人經驗,在《製圖六體》一文中嗎,列出了一整套回執地圖的規範。

    這套規範要求,繪製地圖要具備比例,方位,距離,等六大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比例尺。

    裴秀之後中國地圖製作技術得到了繼續發展,到了南宋,又誕生了一副劃時代的地圖鉅製——《禹跡圖》這幅地圖覆蓋了“華北”“華中”“華南”等廣大區域,圖中長江黃河太湖等主要水體明顯,海岸線也相當準確,精度非常驚人,被科技史學家李約瑟譽為“當時世界上最傑出的地圖”。

    《禹跡圖》最大的特點是他利用了“記裡畫方”這一技術手段,圖中橫方有70格,豎方有73格,一共5110格,每個網格邊長1.1釐米。“每方摺合百里”即比例尺為1:500萬。此圖相當於當時的國家及周邊國家地圖,這種記裡畫方的方法,後來傳到阿拉伯歐洲等地,影響了整個世界。

    明朝萬曆年間,傳教士利瑪竇把歐洲的地球儀世界地圖帶到了中國,還帶來了經緯座標繪製法,這種方法一直被後世沿用,到清康熙年間,由傳教士帶隊赴全國各地測量考察,最終繪製了當時精度最高的《皇輿全覽圖》。

    到後來隨著閉關鎖國政策,華人沒能和世界接軌,等到現代制式地圖出現在人們眼前的時候,已經是十九世紀鴉片戰爭以後的事了。

  • 13 #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

    古代地圖的繪製,一般來說就是採用三點定位的方法.繪製前首先在選定的區域內確定三點,然後測量一點至另外兩點的距離,按比例關係把測量區域內的山脈、河流縮小,就可以繪製成二維平面地圖了.古人還採用測“日影”的方式來推算實地距離:在同一天的中午,在南北方向兩地分別豎起同高的表杆,然後測量表杆的影子,並根據“寸影千里法則”推算南北兩地距離,相類似的還有依照星星的位置推算,不過這些誤差特別大,能否實際使用存疑。

  • 14 # “一點”歷史

    老測繪人來了!

    先說明一點,古代地圖變形嚴重,畢竟是把球體展開成平面,即使在今天,我們看到的地圖仍然都是變形的,只能選擇等角、等距或等面積其中之一。

    例如,我們最常看見的世界地圖,使用的是墨卡託投影,這種地圖捨棄了面積和距離,只有角度是精準的。這樣的地圖十分適用於航海,永遠不會失去航向。

    話歸正題,古代失去了衛星定位,最準確的定位點就是各大山川、河流,雖然不是一動不動,但也是很長很長時間才會移動一點點,可以當做基準點

    根據這些山川、河流,和東南西北,就能很簡單的繪製出類似《山海經》當中的山川河流圖。

    這種地圖一看就不太準確呀,所以出現了一種測距工具記道車。漢代天文學家張衡看後,又改良成為記裡鼓車

    利用車輪的周長和對應的齒輪,可以每行一里就擊一次鼓,每行十里就敲一下鍾。利用這個原理,宋代就出現了精度很高,很類似於現代全國地圖的《禹跡圖》和《華夷圖》。

    宋代《禹跡圖》

    宋代《華夷圖》

    漢代後,可以說中國的測繪技術突飛猛進,繪製出了很多很多的地圖,還包括一些專題地圖,例如《水經注圖》詳細記載數百餘條河流。

    中國測繪歷史非常悠長且智慧,如果真的有興趣可以看看《中國測繪史》,從陸地到海洋,從地面到宇宙,人類對於空間的探索,聊無止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超好看的玄幻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