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小小紫菀

     冬至的習俗:古代傳統習俗  1、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南北地區的傳統飲食習俗  1、北京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2、南方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餃子。

  • 2 # 果橙電影

    諺語說:冬至到,吃餃子。但在南方還有吃湯圓的習俗。12月22日是冬至節氣。這昭示著一年之中最冷的數九寒天天氣正式拉開大幕,在24小時後,“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美麗畫卷,很有可能在隴原大地頻頻呈現。

    今日12時47分,冬至。古說: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這是一個寒冷的節氣——北半球全年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數九寒天”的開始,從冬至到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

    這也是一個溫情的節日——“瑟瑟寒風裡,葉落蕭蕭,我只是單純地顧念住在我心裡的那些人的安暖,一如你們顧念我的安好!”

    “數九寒天”,從冬至開始

    從今天起開始“進九”,步入嚴寒季節。你會唱“九九歌”嗎?

    九九歌是這樣唱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看看各地有關“冬至”的諺語

    江西: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黑龍江: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湖南:冬至不冷,夏至不熱。

    廣西: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山西:冬至西北風,來年幹一春。

    這一天,充滿各色誘人的味道

    歷史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曾隆重多彩:天子祭天、百姓祭祖,百官朝賀、拜師尊長,闔家團聚、親朋互饋。千百年來的農耕社會里,忙碌了一年的先人們,從這天開始休養將息,並衍生出豐富的節日活動和民俗之樂。

    如今,冬至的隆重日漸式微。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所有冬至的記憶恐怕就是各色誘人的味道吧。

    北方吃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相傳,這一習俗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南方吃湯圓

    古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還代表團圓之意。

    四川羊肉湯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以求來年有個好兆頭。現四川冬至包括咱大廣元家家都要喝羊肉湯。

    赤豆糯米飯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臺灣糯糕

    在中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冬至節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這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美好祈願。

    麻餈

    麻餈,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餈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因為“氣始於冬至”。冬至日,人體陽氣生髮易吸收營養。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菜等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羊肉、雞肉等都可溫補養陽。也提醒:冬至進補,避免濫用補藥,易引發疾病。

    冬至寒冷,心臟病和高血壓患者病情易加重,患中風者增多,需隨時關注身體變化;

    注意防寒保暖,衣褲既要保暖效能好,又要柔軟寬鬆,以利血液流暢;

    不要過度勞累,保持好心態,焦躁、發怒傷身體;可適當進行禦寒鍛鍊,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女性需要更多溫暖呵護,平常應少吃寒性食物,外出要加強頸、腹部保暖,晚間堅持泡腳,注意養肝、護肝。

    天氣極寒,別忘問候年邁的父母

    陪父母嘮嘮嗑,一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吃頓飯,讓一年中最長的夜晚變得格外溫馨!

    冬天有好多“吃餃子節”

    只吃白麵餃子會不會太無聊?

    紫色餃子皮

    把紫甘藍洗淨後切細絲,用水煮開,別放太多水哈。小火燜一會後,濾出紫色的水,然後拿來和麵即可。

    橙色餃子皮

    取熟透的南瓜,去皮去籽去筋,然後切成薄片,隔水用大火蒸熟。然後取出搗爛,和麵即可。

    紅色餃子皮

    把胡蘿蔔去皮,切薄片,放少許水,煮開後用小火燜煮,直到煮爛後搗成泥,和麵即可。

    將以上這些面和好,就有一堆彩色的麵糰啦,做出來的餃子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彩色餃子皮

    以上介紹的都是單色純色的餃子做法,你還嫌不夠好玩嗎?那就給你最給力的彩虹色餃子吧!

    1先按上文所說的方法,把幾種純色的麵糰都和好:

    2把每一個顏色的麵糰都搓成圓棒型,然後把所有圓棒麵糰並在一起,再搓成圓棒型,一個個切開後,就變成了這樣。

    3把小麵糰擀好,就變成了這樣的“八卦圖”麵皮:

    4等把餃子包完後,就變成了這樣:

    5煮熟後,彩虹色餃子就能上桌咯!

    白菜餃子皮

    1 菠萊水活面

    2 清水活面

    菠萊水活的面擀成片,

    清水活面搓成條。

    菠萊面將白麵條包緊。

    切去多餘面片

    切開

    按壓

    擀片

    包餃子

    餃子邊稍大些,

    包出的餃子更像白萊。

    白萊餃子邊上的皮擀薄一些。

    白菜大豐收!

    怎麼樣,很棒吧!簡單易做,這個冬至就吃彩色餃子,趕快動手get起來!

  • 3 # 微莆田網

    莆田冬至大如年,這裡的習俗可多啦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莆田冬至大過年三十

    在莆田,冬至更是隆重,許多地方還保留著,前一天“冬至暝”有搓湯圓,第二天掃墓祭祖的習俗。莆田方言有句諺語“冬至夜大過三十夜,冬至早大過初一早”。莆田人對冬至重視程度不亞於春節,從冬至的前一夜就開始過節,凡外出者這天要儘量回家與親人團聚。在冬至前一晚,全家團聚搓湯圓,“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

    莆田有句諺語“冬至夜大過三十夜,冬至早大過初一早”。莆田人把冬至當成一個重要的節日,對其重視的程度不亞於春節,而且經過代代相傳,莆田形成了獨特的冬至節令文化。

    冬至出行

    每年冬至出行就是一個大問題,今年出行看這裡

    今年,莆田市公交集團為了應對冬至期間出現的人流高峰,方便市民祭祖、掃墓將開闢3條公交祭掃專線,投放14輛車。

    東風公墓專線擬投放車輛8輛中巴,全程一票制一元;

    福寶公墓專線,擬投放車輛2輛8米級純電動公交車,免費接送掃墓群眾;

    壺山公墓專線,擬投放車輛4輛中巴,免費接送掃墓群眾。

    同時,莆田市公交集團還將針對掃墓的沿途公交線路增加運力、增加班次,並協調車隊管理人員和志願者到一線維持秩序、排程車輛,保證掃墓群眾的有序和安全。

    冬 至 暝

    冬至節的前一夜,俗稱“冬至暝”。莆仙民間,尤其是農村,家家戶戶要先做好祭天祭祖的儀式。首先由當家女人換好紅衣服,在自家祖宗牌位前擺放各種供品,祭拜、祈福完畢,燃放鞭炮。然後在自家廳堂正中間支起桌子,擺放福橘,橘上插一支“福祿壽”紅花三春,“橘”和“吉”同音,福橘寓意福星高照、吉祥平安。再擺上紅紙封好的紅筷子、大生薑、板糖等。筷子、生薑和板糖,寓意一家團團圓圓,家宅火辣興旺,生活甜美幸福。

    做 紅 團

    除此之外,各地家家戶戶還會準備各種供品,炸豆腐、做紅團或者白團等。

    除了紅團,清明、冬至祭祀時,莆田有些地區做的是白團,以寄託一份對先祖的緬懷與哀思。

    搓 丸 子

    傳說古時候山裡有個叫順安的人,因家境貧寒,平日靠打工養活母親和自己,眼看順安已年過30了,但還未娶妻,母親的心裡十分著急,便因此憂愁傷神。順安到處求醫問藥,可是始終無法醫好母親的病。順安是個孝子,為了讓母親換換口味。有一天,他把糯米磨成粉,做成一粒粒丸子,母親十分愛吃,順安知道了母親的脾氣,天天把丸子插在門上、窗上和牆上,十多年沒有間斷過。順安的母親去世後,人們為學習順安孝順母親的美德,在冬至節時,也將丸子貼在門窗兩旁,以教育後代子孫學習順安愛老敬老的精神。

    如今的莆田,還一直延續著這一傳統習俗。冬至這天不僅吃“丸仔”,還給自家門窗框上和果樹等處貼上“丸仔”。

    冬至暝,一家人開始圍坐一起“搓丸子”。丸子即湯圓,丸子搓得圓圓似桂圓;也有搓似豆粒的“客鳥丸”,以備丟到屋頂讓喜鵲啄食,每當成群喜鵲爭啄丸子時,會發出“嘻嘻”的叫聲,表示報喜。還有捏“金元寶、金錢臼”,表示家運通達發財。小孩子們喜歡捏小動物:小狗、小貓、小兔,表示家業六畜興旺。

    冬 至 早

    第二天早上俗稱“冬至早”,一清早,家庭主婦就起床,下鍋燒水並切薑母薄片和少量板糖投入鍋裡一起燒,給全家人下搓好的湯圓,清香撲鼻、美味可口。吃完湯圓,舉家上山掃墓。由於“冬至暝”夜最長,小孩子又愛吃“丸仔湯”,故莆仙有“愛吃丸子天不亮”的俗諺。

    “丸仔”貼果樹

    在莆仙民間,民眾不僅吃“丸仔”,還要給自家門窗框上和果樹等處貼上“丸仔”的傳統習俗。同時,民眾還認為到了冬至,就意味離春天不遠,所以有“吃了冬節丸子多一歲”的俗諺。

    掃 墓 祭 祖

    冬至節除了搓丸的風俗之外,莆仙許多地方還有冬至節掃墓的風俗。在冬至節早上吃了丸子後,全家便帶著煮熟的丸子、水果、香、銀紙等祭品,上山掃墓,祭祀祖先。

    莆仙民間風俗,一年中分為清明、重陽和冬至節三次均可掃墓。

    一些上了年紀的人說,冬至掃墓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可以避開春耕,不會耽誤農活;也有傳說是因為古代農民糧食少,清明前後無法辦理“三牲”祭品,冬至前後則是秋收後糧食充足的時候。

    在莆田,冬至是掃墓祭祖的大日子,無論多遠都有人要趕回老家的。

    一睹往年冬至掃墓車流、人流的場景

  • 4 # 非遺與民俗

    山丹冬至習俗:搗老爺

    順口溜曰:

    冬至節裡憶當年,

    搗老爺搗出牛娃子飯!

    一口大鍋作見證,

    民俗文化譜新篇。

    2018.12.21日是農曆冬至節的前一天,下午3:30分開始,一場較為原生態的“搗老爺”活動在山丹縣清泉鎮祁店村拉開了序幕。“搗老爺”的隊伍從村裡的鄉愁大院出發,先去3裡外的娘娘廟上香,後返回到村子裡三戶人家“搗老爺”。晚7時才返回鄉愁大院,歷時三個半小時。

    根據山丹不同鄉村老人們的敘述,舊時冬至前一天晚上,村子裡一些“好事者”(文化活動愛好者)會帶領一批男女老少們在鑼鼓引導下,拿著攤耙(燒炕填燃料的工具)、破臉盆、木掀、掃帚等用得著又傷不了人的道具,逐戶去“吵冬至”或“搗老爺”。這幫人中的核心人物是“老爺”,這“老爺”既非官老爺,也非體面的鄉紳,而是有一定影響力和號召力、愛鬧騰且家境較殷實的“貌似老爺”,年齡一般在50歲左右。“搗老爺”活動開始時,這位“老爺”由4位壯漢拉兩條紅布在人群中間隔出一似轎子的通道,供“老爺”“乘坐”並在一路上隨鑼鼓節奏或眾人的吆喝聲做乘轎或騎馬錶演的動作。這支狂喊亂吼的隊伍所到之處姑娘或小媳婦們一怕那幫混小子出格的搗人舉動,二怕聽那些粗俗不堪入耳的混帳話,有的聽風而逃或躲到別人家,膽子稍大點的,有的藏在櫃子裡,有的躲進空糧倉裡以躲避混小子們不懷好意的亂搗或用粗話欺負。

    這支狂野的隊伍每到一家,這些人就在院子裡敲敲打打,混小子們就和著鑼鼓點高聲喊叫:“嗷,嗷,冬至了,嗷,嗷不睡了”“搗!搗!搗搗搗,金銀財寶往裡搗,惡裡惡嗦(髒物)往外搗”。他們進入主人家不同的房間或遇到不同的人還有不同的說作:遇到土炕時曰:“搗!搗!搗炕沿,炕上生出個狀元郎”;遇到姑娘時曰:“搗!搗!搗姑娘,姑娘找個如意郎”;他們甚至到後院裡去搗,見到牛、馬,大軲轆車甚至狗也要興致盎然地搗一番,直搗得雞飛狗跳翻天覆地方可罷休。主人家對這些興致勃勃的搗亂鬼不僅不生氣也不加阻止,而是放手讓他們鬧騰且鬧的越兇越高興。有些人家還早早在門口準備好鞭炮恭候他們去熱鬧一番呢!裝扮成“衙役”的一幫核心成員在每個地方都能說出幾句奇奇怪怪令人捧腹大笑的詞兒來。就這樣反覆鬧騰直到主人家拿出或米或面或萊或肉或油或瓜子或錢甚至糧食也行。當有少數小氣人家聽到鑼鼓聲後熄燈裝作不在家的樣子時,鑼鼓敲得就會更響,吆喝聲也更加起勁,等那些小氣鬼不得不裝作剛被吵醒的樣子,故意慢騰騰地出來送上一些食物後,“好事者”們才會離開。

    在這項民俗活動中,人們把“老爺”當作像戲曲裡的小丑一樣取笑逗樂的核心,以眾“衙役”或“跟班”在所到之處用那些平時生活中的工具四處搗亂逗樂取笑以營造熱鬧氣氛及濃濃鄉情為主要形式,以喚醒冬天,祈福來年家家戶戶平平安安,社會穩定風調雨順為目的的活動就稱之為“搗老爺”了!

    一般三、四十戶的小村子全部鬧完已經是夜裡十點多了。這支狂歡的隊伍精疲力竭時就聚集到了事先說好的大戶人家或有鍋灶的公共場所,開始做“牛娃子飯”了。

    10點到次日凌晨2點,這幫人的生活進入了一個“放肆”的新階段:他們將村裡每一戶叫來一人聚在這裡(特別注意不能忘掉鰥寡孤獨者)女人們嘰嘰喳喳圍在炕臺周圍烹調那些平時根本無法組合的食材。男人們或上炕打牌、喝酒,或找來板胡二胡或笛子狂吼民間小調,小調中越是粗話柴話淫蕩放肆的話越受歡迎。更有幾個品行常遭人詬病者扣起了碗子肆無忌憚地小賭起來。孩子們則不顧大人的呵斥在院子裡鬧翻了天!

    約次日凌晨3、4點鐘,隨著一聲“牛娃子飯好了”的叫聲,這群餓狼一般的人才紛紛端碗呼嚕呼嚕開始狂吃,直到“鍋底見鐵”為止!當太陽冒山前他們才盡興而歸,在冬至或大雪或豔陽天裡呼呼大睡直到金烏西沉!

    當主人家白天整理家務時才大呼:“再也不讓這些倒黴鬼挨千刀遭天煞的來了!”原來,他們家的炕上已是“毛氈變成泥氈了,門口變成冰灘了”!

    如今,那些物質匱乏的艱難日子已經成為過去,從前那種分散居住的農家四合院也已不復存在,人丁興旺時近2000人的村子裡現在只住著百來十號人(大部分人出去打工或搬進了城裡)。儘管如此,刻在人們腦海裡的那種雖顯粗俗但卻熱鬧和諧的“搗老爺”情景卻成了永遠摸不去的鄉愁,凝聚著濃濃人情味的那碗“牛娃子飯”也已經滲透進味蕾裡骨髓裡永遠也無法釋懷!

    但是,歷史的腳步絕不會停留在一百年或五十年前人們的記憶裡。

    2015年冬至前的七、八天,劉積旺、郭建民、吳多昭等8位年輕人在喝酒中商量,既然我們都懷念“牛娃子飯”和“搗老爺”,何不大膽地一試過個像樣的冬至!說幹就幹,12月21日晚他們在全村“搗了老爺”,12.22日冬至節,他們買來了兩頭豬及供2000人吃飯的食材,全村人不請自到幫忙,一個來了5000人吃“牛娃子飯”的冬至節就這樣首戰成功了!

    之後,有了經驗也有闖勁的祁店人在縣委縣政府強有力地支援下,一年一個大臺階,將原本小小的冬至節錘鍊成了全國知名的冬至民俗文化節。幾十個人吃的“牛娃子飯”成了50000人免費品嚐的美味大餐。瞎鬧騰的“搗老爺”已被脫胎換骨改造提升,成了深受大眾喜愛的舞臺劇“搗老爺”!

    時下,不少人總有一種文化迷茫,好似不自覺地被一種浮躁奢華之風裹挾著、引領著,不知所措。於是在組織文化活動時彷彿不唱幾首流行歌曲、不跳幾個比較暴露的舞蹈、不弄出個豪華場景來就覺得太落後於時代。由於缺乏文化自信,故爾有人將本土民歌、舞蹈、小戲等比較原生態的東西試圖搬上舞臺時,總覺得這些東西“太土”、“沒檔次”、“拿不出手”。以“搗老爺”為核心的劇目的改造升級成功告訴我們:優秀傳統文化裡濃濃的鄉情人情以及歧盼社會和諧的價值觀是民俗文化的根,只要牢牢抓住這個根,民俗文化就不會沒有吸引力和號召力!

  • 5 # 漫舞655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風俗節日,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吃湯圓,米團,祭拜祖先,準備水果,糕點,上香祭拜。明天就是冬至了,大家別忘了吃餃子啊,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 6 # cyhsagy

    冬至有哪些習俗?

    答:我們這兒冬至日大都吃湯圓,極少有人吃餃子,也不咬耳朵,但冬至午餐要先煮一桌豐盛的午飯祭祀家裡的祖宗。

  • 7 # 叢雲文字

    冬至臨近

    說到冬至好吃的,首先想起的就是餃子,當然還有些其它的好吃的呢!我不是魔鬼,我不發好吃的圖片!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定的一個,與此同時,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冬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一直延續到現在,冬至都有著很大的關注度。

    在除了吃餃子外,冬至這天還有著“數九”等習俗。在民間,人們把冬至又稱為作“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起,每隔九天作為一個“九”,共分成九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八十一天之後便進入春天。

  • 8 # 輕塵墨跡00708

    謝大聖誠邀!

    <冬至>在古代就列為重要節氣、祖先利用冬至這一天來祭祀天地、叩拜祖宗,求得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及戶戶平安、人人吉祥。在這天北方包餃子南方吃湯圓、以示全華人民過上平平安安、團團圓圓的幸福生活。由於現代人們的生活、工作緊張、時間也有些不夠用、許多風俗習慣都簡單化、所以象冬至這樣的節日也就被淡忘了、只有一小部分年輕人接受了這些習俗……

  • 9 # 7445079911642鄭越元

    承蒙大聖相邀,吾自迴應!

    冬至、夏至是中國古代先賢根據天象準確定位於天地陰陽迴圈轉換之節點!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精準的天文科學!

    古代朝中“冬至節問斬”一說,就是要將這一年的罪惡、晦氣除掉,"一陽之氣"喚醒新的Sunny正氣上升耳……

    冬至節的民間習俗,南北各地大同而小異。節日間祭祀祖先,乞求保佑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吃湯圓預意圓滿和睦,吃餃子、包面預意寒冬人的耳朵怕凍壞;吃羊肉喝羊湯溫補身子,預意三陽開泰!

    人們都記得數九從這天開始:一九二九,朔風凍土;三九四九,冰封凍手;五九六九,九打春頭;七九八九,陽春吐柳;直到九九,春耕響土……

    冬至節晚上,發現北方人送寒衣到三叉路口焚燒,祭奠那些孤魂野鬼……

    南方有的地方放荷燈,祭奠那些失水亡靈(如屈原)等或冤屈遊魂……

  • 10 # 盛夏的夕陽95207071

    冬至到了,這個節氣,每個地方都是有著不一樣的風俗習慣。

    我們這個地方的冬至,就是標誌著寒冷的冬天來到了,過了冬至節這天就是正式進入最冷的冬天,也就是說入九了,數九寒天就此拉開了帷幕。俗話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此時人們開始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家家戶戶的暖氣爐開始冒煙了。天冷了,羊肉湯走上了餐桌,就成了家家避寒防冷的必備佳餚。

    冬至前夕,集市上的屠羊戶開始忙碌起來了,宰殺好的羊肉一排排的掛在肉案邊。他們都不會錯過這個商機“送數九”無論你是多大歲數,只要父母健在,都要給老人家送數九,這個時侯有姑娘的父母們,就更有了豐厚的回饋了。特別是沒結婚或著剛結婚的準新郎,都要給岳父岳母大人買只整羊還有老母雞和菸酒,風風光光的送數九。

    冬至,也就是個節氣。送數九,也是我們這裡的風俗習慣,多少年來,一直在傳承延續著。它是一種文明的鄉俗,更是尊老,敬老愛老的一種美德。

  • 11 # 回憶保定

    在北方,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有這樣的說法:“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一晚熱騰騰的餃子在冬日帶給家人的不僅僅是溫飽,更是暖心的祝福與寄託。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後人為了紀念張仲景,便有了冬至吃嬌耳的習俗,嬌耳也逐漸演變成如今的水餃。

  • 12 # 雨後新晴原創

    謝大聖書童邀!

    冬至,與春分、夏至、秋分一樣,是四季的重要節點,二十四節氣之第二十二,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夜間最長的一天。

    周初,周公用土圭觀測太陽移動軌跡,測出了冬至,這一年裡晝短夜長至極的一天,認為從即日起,四季進入一個新的迴圈。《周禮·春官神仕》曰:“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漢代,司馬遷修太初曆,定夏曆,二十四節氣的冬至,被漢朝列為節日,成賀節習俗。唐宋此節尤盛,至明清仍承此俗:學校放假,商業歇市,城鄉停工,士民慶賀冬至。年關將近,餘日不多,冬至日,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習俗延至今日。

    古人認為,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陽氣始生?似不合理,其實這是先民高明之處。地球上的熱量,來自太陽的照耀,而地面熱量的轉換,由熱到冷、由冷到熱卻有個過程。冬至日過後,太陽已開始北移,對地球放射的熱量開始提高,只是陽氣雖生,陰氣仍十分強勢,地面集聚的寒氣才開始發力,所以人們感覺越發寒冷,難以適應隆冬之寒。明清時代,皇家延續周代的祭祀大典:祈求上蒼佑民,消減寒氣,消除瘟疫,減弱年荒,與民休養生息。

    關中民間社會,素來把冬至稱“數九”或“交九”——從這一天開始,就進入九九八十一天的寒冬季節,出九才算進入春天。記憶中故鄉有民諺:“一九二九,手不出袖筒;三九四九,腳在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歸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日,日光至低,晝短夜長至極,傳統的關中人,忌婚事,吃餃子,寄意季節交替,御冬防寒,延年益壽人。記憶中的民謠:“冬至到,吃餃子,驅寒氣,護耳朵。”此前的農事,是施好冬肥,防寒御冬,人們認為,冬至是安身護體的節日,講究養生,防寒保暖,調整心態,儲存精力,為籌劃年關事務做準備,順度光陰,穿越隆冬,走向春天……

    行文至此,我們欣賞一下宋人朱淑真的《冬至》詩歌吧:

    黃鐘應律好風催,

    陰伏陽升淑氣回。

    葵影便移長至日,

    梅花先趁小寒開。

    八神表日佔和歲,

    六管飛葭動細灰。

    已有岸旁迎臘柳,

    參差又欲領春來!

  • 13 # 傳統文化研究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冬至日,冬至,俗稱“冬節”或“亞歲”。在中國古代,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在曆法上,冬至在每年陽曆的12月21-23日。這時,地球位於遠日點附近。冬至從遠日點開始迴歸。古人說“冬至一陽生”,也就說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回升。冬至日,日短之至,就是說冬至日白天最短。從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漸強,即開始下一個迴圈。

    冬至日是古人最早制定的24節氣中的一個,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冬至是上古時期根據天象物候確定陽氣開始回升的節氣。這天,太陽執行至黃經270度。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直射南迴歸線。Sunny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冬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冬至起開始“進九”。

    據文獻載,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用了土圭測影,測出了冬至日。古代,冬至日皇帝要祭天祭祖。而民間的習俗要向尊長祭拜。唐宋以來,冬至浙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日。至明清,冬至日皇帝要舉行祭天大典,民間同樣有祭祖,家庭團聚等習俗,固而冬至才被稱為“小年”。

    冬至,又名“冬節”,“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

    北方習俗為吃水餃,俗雲“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山東滕州,冬至日有吃羊肉湯的習俗。在南方,冬至日有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寧波有吃“番薯湯果”。浙江台州地區有吃“擂圓”的習俗。臺灣地區有吃“糯糕”的習俗。江西吃“麻餈”。安徽合肥吃“冬至面”。廣東,福建地區吃“湯圓”。蘇州喝“桂花酒”。浙江嘉興地區吃“桂圓燒蛋”。廣西吃“狗肉”。其實還有很多地方吃冬至吃狗肉的習慣。

    北方吃羊肉,南方吃狗肉,這和傳統的保健養生傳說有關。說"冬至進補,來年猛於虎"。

  • 14 # 會行走的味蕾

    一年一度的冬至佳節要臨近了,北方的朋友都感受了一波皚皚白雪。冬至是12節氣之一,過完冬至也就意味著我們正式進入了冬天。北方的朋友每年冬至都有吃餃子的風俗習慣。因為北方天氣比較寒冷,每到冬至很多朋友都怕凍耳朵。餃子長得跟耳朵很像,據說吃了餃子這一年都不會凍耳朵。

    北方冬至的廚房大致就是一番景象了,一個個胖嘟嘟的餃子,咋看去還真的很像耳朵。在北方有看餃子的褶子和飽滿程度可以證明這家女主人的賢惠這麼一說。另外北方人也有圖個吉利的講究,他們會在1-2個餃子裡偷偷的放個硬幣,並且把有硬幣的餃子跟其他餃子一起煮,誰吃到有硬幣的餃子,就意味這未來一年都交好運。

    在我們南方大部分人都比較喜歡以大米為主,也比較講究財運,吉利。南方某些城市到了冬至就把雲吞包得跟個元寶似的,討個好彩頭。

    南方冬至的時候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雲吞,在喝上雲吞湯,感覺這一整個冬天都不在怕冷,畢竟我們那群“白眼狼”總歸還是有善良的時候的。小編還聽說南方一些地方還有吃湯圓的習慣,在南方湯圓不是元宵,湯圓是糯米做的小丸子是實心的,元宵是有拳頭那麼大個,而且是肉餡的並且是鹹的。

    在江蘇南京一帶冬至還有吃豆腐的風俗,小蔥拌豆腐,寓意著“多福”,如果不是江蘇當地人,知道冬至吃豆腐這一習俗的還真的不多。看這綠綠的小蔥撒在雪白的豆腐上,還真的像極了北方的冬天。

    一些地方冬至的時候還有喝雞湯的講究,人們認為雞是屬於熱性滋補的食材,最適合冬天進補,而冬至被人們認為是冬天進補比較好的一個時間。想一下在寒冷的冬至能夠喝上家人為你熬製的一碗熱湯,這個冬天你還會感到寒冷麼?小編突發奇想那不如冬至來上一碗雞湯混沌或者雞湯餃子。

    在我們南方,還有一些地方也吃豆腐,不過我們吃的是釀豆腐包。就是將肉末、魚頭丁、粉絲、木耳等拌好跟大米混合放到豆腐包裡,隔水蒸熟。我們不僅僅是在冬至這一天吃釀豆腐包,我們還會在每年春節吃,釀豆腐包除了內容很豐富之外,還寓意著滿載而歸,也是為了討個好

  • 15 # 寶峰小伍

    一年的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裡,處處飄溢著各種各樣的香味。我們這裡有冬至打餈粑的習俗,用冬至的水浸泡滋粑好過冬。待春節期間好走親訪友的時候作為饋贈的禮物。

  • 16 # 寶峰小伍

    一年的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裡,處處飄溢著各種各樣的香味。我們這裡有冬至打餈粑的習俗,用冬至的水浸泡滋粑好過冬。待春節期間好走親訪友的時候作為饋贈的禮物。

  • 17 # 桐心安

    南方還有一個重要風俗,冬至日祭掃祖墓,去墳頭加泥、除草、修基。祭祀之後,親朋好友聚飲,俗稱“冬至酒”,既懷念亡者,又聯絡感情。

  • 18 # 駿景農業

    冬至各地都有哪些習俗?

    眼看就要到冬至了,冬至作為咱們國家非常重要的一種節氣和傳統節日,在民間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雖然社會發展到了現在,人們對冬至的重視有所減少,但是在以前的時候,冬至可是被人們稱為“壓歲”,僅次於春節的存在。

    自打周代開始,人們就有在冬至當日祭祀的活動,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對於冬至祭祀都是非常看重。而且隨著朝代的更替,從宋朝開始,冬至就成為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主要節日,甚至皇帝在當天還要舉行祭天大典,以求天神能保佑百姓安居樂業。

    不過到了現今社會,人們不再有封建迷信的思想,對於鬼神之說也不再看重,所以很多傳統的祭祀活動都已經慢慢的被淘汰,冬至祭祀也逐漸消失,直到現在幾乎無人遵守。

    然而雖然冬至傳統的祭祀活動消失了,但是冬至的食俗卻依然延續至今,人們在冬至冬天都有著傳統的食物。比如北方地區多以餃子為主,南方地區則多食用湯圓或者糕點。

    駿景——殷

  • 19 # 郭璽清

    冬至

    天增日月人增壽!

    冬至這一天娃娃往大里長,人忝歲數了。

    冬至民間給先人們還要燒一沓紙。

    冬至吃一頓平常少吃的好吃子。

    冬至熱頭當日回,白天一天天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樂隊很少女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