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ELLO新生活
-
2 # ailinlin協會
關羽 由忠義之將演繹為神關羽,字雲長,本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以忠義勇猛著稱,《三國志》謂之“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但數百年之後,乃至當今,關羽不僅僅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廣泛地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及民間傳說中,還成為受人頂禮膜拜的神,甚至取得了與孔子之“文聖人”相媲美的“武聖人”之稱。當然這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各個時代的洗禮,逐漸升華而至的。關羽死後被追諡為壯繆侯。根據現有文獻記載,唐代已有關廟。
據考證董 《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廟記》一文的寫作時間為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全唐文》卷六八四),此廟之初建必在此之前。又,唐德宗建中三年(782),關羽與其他六十三位古今名將被定為武成廟的配享者,武成廟即用於祭祀姜太公(《新唐書·禮樂志》)。
有學者認為關羽崇拜源於祖先崇拜,或源於英雄崇拜;也有學者認為其源於“祀厲”,即對厲鬼的敬奉,並且是具有區域性的,主要在荊州地區。不過不論其最初起源是什麼,在這個時期,人們對關羽的印象多來自於對其神勇的崇拜或敬畏。宋以後,人們逐漸將關注點轉移至關羽的忠義上,當然神勇自不必說,只是忠義似乎成了他更大的閃光點。這大概與唐安史之亂以後逐漸興起的“尊王攘夷”的思潮有關,而這一思潮的核心又在於“尊王”。
於是“忠義”成了推崇的關鍵點,關羽也因此受到統治者的青睞。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封關羽為“忠惠公”,大觀二年(1108)加封“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加封“義勇武安王”,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改封“壯繆義勇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改封“英濟王”,明以後晉爵為帝,清乾隆年間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關羽在統治者以及民眾心目中的地位日益崇高,尤其明清以後,其影響所涉及的範圍也日漸增廣,如軍事、司法、商業、水旱災害、科舉選士、甚至秘密會社等。這不是僅僅靠統治者的推崇標榜就能達到的。其民間形象的深入人心,影響的廣泛傳播還倚靠了釋、道二教的積極拉攏,以及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中對關羽的塑造與美化。就釋、道二教來說,佛教將關羽封為“伽藍”;道教則奉其為“崇寧真君”,並伴有關羽助張天師除解州鹽池水蛟之害的傳說。這使得關羽形象的神化在佛、道二教於中國的興盛與流傳中加速,並且深化。就文學作品而言,《三國演義》可稱為關羽形象塑造的集大成者,基本統一與確立了關羽紅臉、綠袍、美髯、騎赤兔馬、持青龍偃月刀的形象,並對《三國志》中關羽簡略的生平進行了美化式的擴充。如將關羽的“亡命奔涿郡”,塑造為“因本處勢豪以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又如《三國志》記:“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這在《三國演義》中則是著名的“桃園結義”。至此,關羽在演義中的出場儼然一副俠風義骨,符合漢以來所謂重然諾、輕生死、扶危救困的俠的形象,更易為民眾所接受與崇敬。當然,文學作品對關羽形象的塑造與關羽崇拜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文學作品促進了關羽形象的深入人心,加大了關羽崇拜的廣度與深度;另一方面,關羽崇拜的興盛也使得其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日漸完整以及完美化。綜上所述,關羽崇拜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忠義仁勇”是其核心精神。
從統治者到釋、道二教,到民間的文學作品及口頭傳說等等,都對關羽形象的神化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並且其影響也逐漸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如今,華人足跡遍佈世界各地,關羽崇拜也隨之流傳愈廣,甚至成為某些領域的文化象徵。
-
3 # 盛京楊員外
信的定義
信:說到做到,言而由衷,依言而行。不要和義搞混了。並且這個信要圈定個範圍,不能在被逼迫威脅下說的,而是當時真心說的。否則就成了尾生抱柱了,按尾生的標準算天下沒有信人。
呂布題主說的呂布,咱就先說呂布。呂布可是三姓家奴,三姓小人啊,開始忠於丁原,後來被董卓收買,殺了丁原,這是對丁原沒信用。忠於董卓之後,被王允的美人計策反,殺了董卓,這是對董卓沒信用。《三國演義》最沒信用就數他了。
關羽關羽開始三傑桃園結義,後被曹操逼的以降漢帝之名投降,立三約,聽聞劉備去處,過五關斬六將找到劉備等等。華容道雖然義釋曹操。但終其一生來看,是信人。
諸葛亮諸葛亮受劉備三顧茅廬之禮,終其一生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生平多用計謀,但是各為其主,圖謀大業,不算無信。
龐統龐統為報劉備知遇之恩,獻三策,為劉備取蜀漢師出有名,死於落鳳坡。《三國演義》中可謂用命實現了信。
三華人物太多不可一一列舉,大多都是守信之人,但是對比來看,最守信之人,我認為還是關羽,忠信近於神。
-
4 # 小怪頭影視
關羽,從三英結義以後,到關羽約三事,到誅顏良斬文丑解白馬之圍報答曹操後才離開操!身在曹營心在漢保著夫人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放曹雖有軍令狀還放了曹證明關羽有信!如果沒有華容道關羽必然是最守信之人!
-
5 # 文同學一天
當然是關羽啦,忠義的化身,就連現在也是很多人都信關二爺。
關羽字雲長,本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以忠義勇猛著稱,《三國志》謂之“萬人之敵,為世虎臣”。但數百年之後,乃至當今,關羽不僅僅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廣泛地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及民間傳說中,還成為受人頂禮膜拜的神,甚至取得了與孔子之“文聖人”相媲美的“武聖人”之稱。當然這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各個時代的洗禮,逐漸升華而至的。
關羽死後被追諡為壯繆侯。根據現有文獻記載,唐代已有關廟。據考證董 《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廟記》一文的寫作時間為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全唐文》卷六八四),此廟之初建必在此之前。又,唐德宗建中三年(782),關羽與其他六十三位古今名將被定為武成廟的配享者,武成廟即用於祭祀姜太公(《新唐書·禮樂志》)。有學者認為關羽崇拜源於祖先崇拜,或源於英雄崇拜;也有學者認為其源於“祀厲”,即對厲鬼的敬奉,並且是具有區域性的,主要在荊州地區。不過不論其最初起源是什麼,在這個時期,人們對關羽的印象多來自於對其神勇的崇拜或敬畏。
-
6 # 劃過生命的傷痕
我認為最講信用的是關羽。他跟劉備分開的時候,曹操用美人,用山珍海味來誘惑他。他都不為所動,足以看出他義薄雲天。豪傑氣蓋世的氣魄。到最後得知兄長的下落,過五關斬六將,去尋自己的兄長。這樣的人古今罕見。所以我認為最講信用的是關羽。
-
7 # 柏奇影視廳
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雅號“美髯公”。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因而雖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關羽仍然藉機離開曹操,去追隨劉備。赤壁之戰後,關羽助劉備、周瑜攻打曹仁所駐守的南郡,而後劉備勢力逐漸壯大,關羽則長期鎮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在與曹仁之間的軍事摩擦中逐漸佔據上風,隨後水陸並進,圍襄陽,攻樊城,並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軍,將前來救援的于禁打的全軍覆沒,進而包圍樊城。關羽威震華夏,使得曹操一度產生遷都以避關羽鋒銳的想法。
但隨後東吳孫權派遣呂蒙、陸遜襲擊了關羽的後方,麋芳、士仁都背棄關羽。同時,關羽又在與徐晃的交戰中失利,最終進退失據,兵敗被殺。諡曰壯繆侯。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民間尊其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
當然是關雲長關二爺了。以信 ,仁,忠,勇,智,義 了。 1、信
關公得知劉備下落後,即往相府拜辭曹操,曹操避而不見。後來關公將曹操所贈的金銀等,一一封置於庫中後出城,最終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聚義古城。關公曾明確表示,他與劉備“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而對於曹操的恩義,則“要必立效以報曹公,然後去耳”,一諾千金,說到做到,關公已成為信義的化身。
2、仁
公元208年前後,關公攻打長沙與黃忠交戰,黃忠馬失前蹄掀跌在地。關公念其年邁,且“生平不斬落馬之人”,隨後釋之。關公這一仁義之舉,正是和他的愛英雄、不欺弱者的優點及仁慈之心交織在一起的。此舉也最終使得黃忠歸順蜀國,成為人們理想中的仁義典範。
3、智
公元219年,樊城之戰。龐德屯兵于山谷中,關公見山谷中隱屯軍馬,又遙見襄江水勢湍急,遂差人堵住各處水口,待雨大水發,放水淹沒樊城,隨後不久,曹操七軍盡沒水中。由此看出,在關公充滿傳奇色彩的戎馬生涯中,不僅武勇“絕倫”,而且富於謀略。
4、勇
公元215年,東吳要求劉備歸還荊州未果,魯肅用計欲趁關羽赴會之時殺死他,關羽思索再三後單刀赴會。期間,關公和魯肅鬥智鬥勇,威震江東英傑,並安然返回。關公的勇武並非武夫之勇,而是一種在忠義之德統帥下的智勇,是一種有膽有識的智者之勇。
5、忠
公元200年,下邳失陷,關公被困山上,被張遼以“三罪說”勸降後,一直“身在曹營心在漢”。面對曹操百般拉攏利誘,關公“忠劉”之心堅如磐石。面對曹操派張遼的探問:“倘玄德已棄世,公何所歸乎?”公曰:“願從於地下。”
這斬釘截鐵的回答,充分表現了關公忠誠不二的決心。當關公尋得劉備下落後,便毅然封金掛印,不避千難萬險,過關斬將,單騎護嫂千里尋兄去了。
6、義
公元208年,赤壁曹操慘敗,落荒而逃。在華容道被關公攔住去路。面對曹操討饒,關公想起當日曹的許多恩義,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欲發心中不忍,於是放曹操和眾將過去。關雲長甘冒殺頭之危險(已立軍令狀),私放曹操。“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
原因就在於此舉突出了關公知恩必報,一諾千金,義重如山,仁義天下的品格。
-
8 # 登攀
講信用,我的理解是:言出必行,行必有果。
《三國演義》中,最講信用的,我認為是關羽。原因如下:
一、不得已暫投曹營,但降漢不降曹,時刻不忘“桃園之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他在曹營之中,斬顏良,誅文丑,屢立戰功,只為報曹操厚待之恩,更重要的是打聽哥哥劉備的去處,然後帶著哥哥家小去相聚。
二、當得知劉備下落後,曹操雖然贈馬,封侯,上馬金,下馬銀,但仍未能留住關羽。雲長義無反顧,隨即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追隨哥哥而去。其情可嘉!其信可服!
三、後來關羽兵敗被擒,死不降吳,也是有力的證明。
四、至於關公華容道義釋曹操,義釋黃蓋,更能說明他義薄雲天,與信關係不大。
至於呂布,僅張飛的一句“三姓家奴”,足以說明他不是講信用之人。
-
9 # gx草原狼
諸葛亮啊,劉備託孤白帝城,諸葛亮盡心竭力輔助後主劉禪治理蜀國,六出祁山,討伐曹魏,殫精竭慮,病逝於五丈原。
-
10 # 皮皮俠來了
《三國演義》裡最講信用的人我認為就是諸葛亮了,自從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以後,諸葛亮就兢兢業業輔佐劉備從沒二心。
期間也有好多誘惑,當時赤壁之戰諸葛亮一人在東吳幫助東吳打曹操,孫權就曾派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前去遊說諸葛亮希望諸葛亮能夠加盟東吳。當時劉備並不成氣候,西蜀疆土還沒有成型,而東吳則雄霸長江南岸和曹操形成對抗之勢,實力不容小覷。諸葛亮並沒有因為東吳勢力大又可以和哥哥諸葛瑾相聚一處就投靠東吳。
再到後來劉備託孤諸葛亮,劉備死了之後諸葛亮被阿斗稱做相父,而阿斗年幼,在西蜀可以說諸葛亮就是最大的。他完全可以廢除阿斗自己當皇帝,但他也沒有這麼做。等阿斗成年,聽信奸臣讒言把諸葛亮從前線叫回來,本來有機會打敗司馬懿打敗魏,但諸葛亮並沒有繼續進攻,而聽從阿斗的話趕回成都。
所以諸葛亮可以說是《三國演義》整部劇裡面最最講信用的人了。而呂布我並不認為他講信用,呂布應該是背信棄義第一人才對!
-
11 # 龍祥工藝黃濤
關羽重然諾,守信用,對劉備及其集團的利益無限忠誠。他與劉備同甘共苦許多年,恪守信義,始終不渝。即使白馬被擒,身在曹營,也仍不忘舊恩,終於復歸劉備,忠義一時無兩。.關羽勇武異常,冠於全軍。 =====================
-
12 # 賞臻閣說寶
關羽是也。“過五關斬六將”都是為了曾經的承諾,千辛萬苦冒著生命危險,就是為了尋找桃園結義劉備和張飛二人去,兌現結義誓言,講信用孰還能與之相爭?他是誓死守信之人,“信用”的歷史典範,千古不朽,可驚天地泣鬼神的忠義之舉,才贏得人間香火!講誠信守信用,是道德的根,是為人的本,無信無德之人何以立身於世,必無大作為於後事!
-
13 # 兩花一草的生活
個人認為徐庶最講信用,“身在曹營心在漢”就是徐庶講信用的故事。
東漢末年,徐庶透過自薦的方式成為劉備的軍師,為劉備出謀劃策,但被曹操的謀士程昱設計騙到曹營。曹操把徐庶的母親接到許昌,其母在曹操手上而徐庶是個大孝子,沒有辦法只能含淚離開劉備。後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劉備所駐守的樊城,在劉曄的建議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勸劉備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後卻告訴劉備大軍將至,讓劉備早作準備。徐庶再次見到劉備的時候,劉備和諸葛亮挽留他,他即使那麼痛恨曹操,還是回去了。劉備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恥笑,向劉備保證自己雖然身在曹營,但發誓不為曹操獻一計。徐庶一生都遵守他的諾言!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要講信用!為國家、社會多做貢獻!
-
14 # 黑色暱子外套
三國是一部很耐細品的歷史,個個人物豐滿,角色鮮明,性格特徵明顯。說到信用,個人認為,在當時情景社會環境下,講誠信是幹事業的必備條件。“士為知己者死”,想創立偉業或個人品牌,無信不立!
舉幾位講誠信的名人。
諸葛亮
三顧茅廬之後,跟隨劉備一路打拼,竭盡全力出謀劃策,赤膽忠心。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後,憑藉堅韌的意志,為出蜀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然出師未捷身先死,但其忠心之志,透過《出師表》可窺見一二。無奈劉備之子樂不思蜀,不堪大用,奈何奈何!
關羽
後世尊稱武神。名符其實,忠肝義膽,義薄雲天。但凡有過現代影視劇觀看經驗的都清楚,供奉的正是關二爺!在護送劉備家眷途中,為曹操所獲。面對高官厚祿,不為所動,只道是一有哥哥訊息立馬就去投奔!後在華容道截住曹操,顧念舊情放其透過,形成三國鼎立的大局。這也是對曹操的信用!
趙雲
子龍七進七出敵陣,只為救出主公之子阿滿。劉備大氣摔子於沙土地上,口中念著要你何用,差點損我一員大將,而心中必定認可趙雲忠心,可為心腹之人。捨己救人,已是難能可貴。然而,同樣的選擇做七次,這絕非常人能做。這是信用之人無疑!
現代社會,同樣無信不立。無論工作,還是做人,以誠相待,講究信用,一切都會水到渠成,自有天助!
-
15 # 李西平
俗話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西遊。因為三國的人物奸詐。三國裡最守信用的人應該是關公關雲長。他在民間被稱為武聖人或武財神。
-
16 # 南來北往的心情
毫無疑問,關羽排第一人!有情有義俠肝義膽,一旦認定劉備為大哥就死心塌地,面對美酒佳餚女人嫵媚,還是金銀財寶高官厚祿,均不動心。這些條件現在搬出來,估計99.9999%的男人都會動心,還美其名曰:識時務者為俊傑!別去揣摩關羽怎麼想,就捫心自問一句:這麼條件來對你,能不能抗住吧!而關羽一直到死,都沒有對劉備變心,這誠實守信可以標為楷模。
正因為如此,到現在面對關羽的雕像還有人燃香膜拜!
-
17 # 愛琴海岸邊的詩詞曲
趙雲,蜀國五虎大將第三位。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戰著稱。原為公孫瓚的部下,後歸劉備。劉備被曹軍打敗於當陽長坂坡,趙雲六進六出曹操百萬軍中,救出了甘夫人與阿斗。劉備東吳招親,趙雲領軍護衛,後攔江截救阿斗,一杆長槍,神出鬼沒,渾身是膽,一生征戰無數,屢建奇功,後拜翊軍將軍,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公元二二七年隨諸葛亮進攻關中,失利於箕谷,退回漢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歲。 後人有詩讚趙雲說:
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
漢水功勳在,當陽姓字彰。
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論三國時代的武將,趙雲說得上是第一流人物。
《三國演義》裡著重刻畫了趙子龍的忠義形象,所以我認為應該是趙子龍。
-
18 # 杏林帥哥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請教一個經典的問題:
女朋友問:我和yourmatter同時掉到水裡,你先救誰?
面對這樣的選擇題,朋友們怎麼回答?
《三國演義》第十五回,有這樣一個情節:
策執慈手笑曰:“神亭相戰之時,若公獲我,還相害否?”慈笑曰:“未可知也。”
好一個“未可知也”,被自己的敵人擒獲,還能如此客觀誠懇的回答,這誠信,當真沒誰了。
這個人,叫太史慈,字子義。
只是這一句為“未可知也”,就讓“小霸王”孫策對他有了深刻的認識:子義乃信義之士,必不揹我!
看了這個“栗子”,大家對女朋友那個“經典問題”該有自己的答案了吧!
-
19 # 善能改命
曹操最講信用。有信用者得人心。多數人對電視劇裡曹操的印象,也沒幾個人說他沒信用,而真實歷史中中的曹操非常講信用,任人唯賢,而且不是關羽放過曹操,那是電視劇裡的,真是的歷史是曹操多次放過關羽。
回覆列表
呂布是不講信用比較厲害的,義父都認了兩個,到處投奔。
個人認為三國演義中講信用的有這幾位:
1關羽,與劉備有兄弟生死誓約,即便東漢末年劉備戰敗被迫降曹操,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後過五關斬六將又投奔劉備。
2諸葛亮,為了信守劉備託付照顧後主劉禪的承諾。拼盡心血,最終積勞成疾而逝。
3太史慈,戰敗被孫策抓獲。孫策欣賞太史慈便與其探討天下大事,因為欣賞太史慈才華,放走了太史慈,並約太史慈第二天再來繼續探討,下屬疑惑埋怨放走太史慈,但是太史慈卻是如約而至。
4徐庶,為劉備軍師,被迫從曹操,信諾終身未為曹獻一策。
如果要說誰是最講信用的。那就大家見仁見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