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乾坤書書
-
2 # 2分鐘看世界
喜歡超人的,
還不是小孩子多~!
憤世嫉俗,
天是王大,我是王二,
後來發現,如果那樣,
根本沒有王,
你就是個“二”!
長大了,
開始喜歡豬八戒了,
能力不小,
不輕易展露,
有事先找老大唄,
自己少摻和,
還能少得罪人,
真動到老豬頭上,
太上老君造的九齒釘耙,
可堪稱天庭第一的兵器!
猴子那個金箍棒,
不過是個測量工具~。
最後,
雖說名份上差點意思,
可是個肥差啊~。淨壇使者!
如來他老人家多大歲數了,
還能吃幾口,
再說誰說上供就都是,容易腐爛變質的非轉基因食品?
好東西多了去了~!
如來佛祖剩下的,
都歸俺老豬嘍~!
猴子?
鬥戰勝佛,
保安隊長麼~?
還不讓輕易動手,
因為有身份了麼,
哪能還跟個小弟似的,
嚇咋呼,
這也給Y別夠嗆呢~,
(捂嘴)
師傅和老沙,
咱比不了,
人家,
一個是如來的專門選拔的徒弟,
一個是玉帝的貼身秘書兼侍衛,
說白了,
成立這個取經辦公室,
還不是為了捧這老二位的,
要不,
哪能宣傳都沒做,
一堆使用者找上門,
就說師傅肉長生不老,
一個一個假裝過來惹事,
又一個個被大師兄送回家,
這麼多妖精,
就一口唐僧肉沒吃上,
還不是專門來打麻將“點炮”的。
不扯啦~
菸酒回收的哥們又來電話了。
-
3 # 愛直播益起來
初讀不識《西遊記》,再聞已是取經人。再也無法愛上齊天大聖。——
初讀西遊記,
以為是兒童讀物,
再讀西遊方知是
人心的成長之旅。
而自己也已在取經路上;
歷經那諸多心魔的劫難。
事業也罷,生活也罷,
一切皆因果,人生即修煉。
小時候羨慕孫猴子的無拘無束,
至今方知齊天大聖的悲情:
再也愛不上齊天大聖
要承載一切的壓力,
還要炫耀自己不在乎;
要處處求人,
還得扮作笑臉,
痛恨一切的疏懶拖延逃避,
還得帶著二師兄上路,
明明火眼金睛,
也得笑隨普通者的無明……
明明可以花果山無憂無慮,
還得面對千山萬水,無盡的糾纏魔怪,
明明嚮往無拘無束的灑脫,
也要帶上自律的金箍,戒掉一切舒適與慾望……
只因一顆雄心,想終成正果,
只因一句承諾,得讓四人同行……
-
4 # 若木小記
從叛逆者到取經人
孫悟空在被如來佛祖壓下五行山之前,是十分叛逆的。龍宮霸取金箍棒,地府強銷生死簿。不怕天庭兵十萬,單人打上九重天。御馬蟠桃囊中物,別人稱聖我齊天。這個時候的他更多的是一種隨心所欲,做事不計後果,完全憑著自己的性子行事。這就像我們“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少年時代。
被壓的五百年,孫悟空內心是十分煎熬的。一山還有一山高,他是真的害怕了,他不敢再如此叛逆,他怕這寂寞的生活無窮無盡,他怕他自己無出頭之日。所以當觀音告訴他,讓他保唐僧西天取經時,他欣然應允。自從加入取經團隊,尤其是戴上緊箍咒後,他不得不聽話,不能再隨心所欲的過著自己的喜歡的生活。而且被人管控著,充當別人的打手。在這個過程中,他失掉的是自己的自由之心。這恰如我們為了責任和家庭的中年時代。
別人佈局,我僅為棋子縱觀《西遊記》,孫悟空自出生後的一系列行為,皆是別人早已經安排好的,他只是按照別人所佈的局,一步一步走成了別人想要的樣子。看似是《西遊記》中的主角,實際上不過是別人的一粒棋子,是佛道之爭中的又一犧牲品。
這樣的齊天大聖是十分可悲的!這其實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無奈。
風光的背後站著他人齊天大聖這個名號在最開始一直是不被外界所承認的,沒有一個人能同意一個妖怪能壽與天齊。直到他加入取經團隊後,別人才恭稱他為大聖或大聖爺。
正如我們生活那樣:“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人還是那個人,但別人欣賞尊敬你的只是你的名頭。
若木語“跳死猢猻終,落在乾坤套裡”。正是由於《西遊記》中孫悟空形象前後的強烈變化,使得很多人再也無法愛上孫悟空了。其實並不是他們對孫悟空有所不滿,只是孫悟空讓他們的美好憧憬破碎了,他們透過孫悟空看到了自己的實際人生。
-
5 # 冬日升輝
人的經歷不同所認識也不同,小時候初看西遊記被孫悟空無所不能的本領所折服,小時候的年紀也就是幻想自己能夠成為孫悟空。所以喜歡孫悟空,長大了自己經歷了什麼什麼樣的成長環境造就了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也就喜歡什麼樣的角色,自己不在像童年那麼幻想,面對的只有現實。
-
6 # 帝君的糖醋魚
從來沒有想過不喜歡孫悟空的原因,因為,好像很小的時候就認為,孫悟空的一切悲劇都是唐僧造成的,這個團隊造成的,如果沒有唐僧的不理解,不信任,孫悟空的打怪之路會順暢的多,沒有八戒的挑撥離間,取經之路也會順暢的多,孫悟空情深義重,有責任,有能力,克服種種困難,伴隨師傅西天取經,終成正果,從當初的毛猴到後來的成坲,可謂是一個人的光明升職記,就算路途有坎坷,那不是還說了,天將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為什麼不喜歡孫悟空,哪有不被誤解,傷害,就能立地成佛的?
-
7 # 一個歷史文化的愛好者
因為剛開時讀《西遊記》,我們喜歡孫悟空的,放誕不羈,無憂無慮,甚至是無法無天,他的經歷都有我們的影子,非常的喜歡,慢慢的孫悟空加入取經隊伍,迴歸正途,和我們一樣進入常人的道路,取經過程中的艱辛和苦難,又何嘗不一樣。所以我們更喜歡齊天大聖。
-
8 # 文青剛木
首先,之所以有“初讀不識《西遊記》,再聞已是取經人”這種感嘆,是因為每個人在不同年齡階段對事物的看法不同,特別是看《西遊記》,小時候看西遊是看孫悟空降妖伏魔維護正義,然後到了中年時候看西遊是看佛道相爭利益衝突,還有滿滿的陰謀,孫悟空也似乎變得不那麼可愛了。
少年的熱血和好鬥少年時,孫悟空是頂天立地、不畏強權的超級英雄,他身穿金甲聖衣,腳踏七色祥雲,頭戴鳳翅紫金冠,手執如意金箍棒,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並且但是這個“齊天大聖”的名號就叫人嚮往不已。而且,少年都好鬥,自然十分孫悟空那段大鬧天宮的經歷,一人獨戰眾神仙,十萬天兵也無懼,何等的威風凜凜,自然讓少年人熱血沸騰,崇拜不已。
中年的琢磨和改變可是,少年也會長大,然後有的人可能會發現這個世界並非如他一直所想象那麼美好,會遇到挫折,會遭遇磨難,同時也成熟了,或者說看法也會有所改變。
就比如說孫悟空看似風光,但實際卻像一個扯線公仔,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都是一個局,種種證據都證明他早就被盯上了,就連當年大戰天兵、大戰如來都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鬧劇,眾神仙根本沒有把他放在眼裡,孫悟空卻沾沾自喜。當然,取經之時他或者意識到了,卻無力改變。
所以,有的人再也無法愛上了那個勇不可當的齊天大聖,因為他並非真正的無敵,甚至有點悲哀。
-
9 # chen清英雅秀
什麼人才有這樣的感嘆:初讀不識《西遊記》,再聞已是取經人。而且再也無法愛上齊天大聖?答案肯定是:成年人!有這種感受的成年人,實際上就是對人生的感嘆和無奈。
勤奮苦學的少年。有老猴死了,孫悟空煩惱起來,生活這麼美好,要是不死多好。於是為了長生不老的目標,千里迢迢尋師。拜了師父,孫悟空勤學苦練,不僅能長生不老,還學會了更加強的本領追求理想的青年。孫悟空有了72變的本領,眼界更高了。他想訓練猴子們,作為自衛軍。沒有武器,他就去搶。欺負他們的妖怪,也被他打得落花流水。妖怪們知道他的本事,也分分歸順。孫悟空在花果山混的風生水起,驚動了天庭。
天庭為了防孫悟空在下界作亂,請他到天上做了個養馬的官。孫悟空到了天庭,才知道世界的廣闊。他想要做更大的官,打出了齊天大聖的旗號。孫悟空有很強的本領,天庭不想惹麻煩,為了安撫孫悟空,封他做了齊天大聖。有齊天大聖的封號,孫悟空還是不滿足,他還想坐天帝的寶座。為此大鬧天宮,把天兵天將打得落花流水。
孫悟空大鬧天宮,體現了青年人為理想不屈服社會規則而又敢於拼搏的勇氣。屈服於現實的中老年。天庭請來如來佛祖,把大鬧天宮的孫悟空,壓在五指山下,一壓就是500年。這500年的時間,孫悟空孤單而又愁苦。他不僅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還喪失了自由。後來,為了從五指山下出來,他成了取經人。
這不就是人的一生嗎?童年時無憂無慮,少年時勤學苦讀,青年時為理想拼搏,中老年時才知道,理想並不那麼容易實現,即使你竭盡全力的奮鬥,中老年時,知道現實無法改變,一切都歸於平靜,變成世俗中普通的一員。
-
10 # 中國文化初學者
初讀不識《西遊記》,再聞已是取經人。為什麼有的人再也無法愛上齊天大聖?
一、首先我們可以從“齊天大聖”和“取經人”的角色進行分析:1、齊天大聖是隻為自己而活的年少輕狂都說《西遊記》就是一個人人生的演繹,西遊路即人生路。石猴靈智初開,拜師學藝,大鬧天宮自詡為“齊天大聖”的過程,不正是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到上學,長大成人,擁有了強健的體魄,乃至學得了一身的知識本領,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從而“光耀門庭”“顯親揚名”。
這個時候的我們年少輕狂,眼中只有自己,也只為自己而活,完全沒有別人,也不對其它任何一個人負責,所以足夠的任性和不知天高地厚,一切的事情全憑著自己的愛好和性子而來,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心裡不痛快,甩手走人,領導不滿足我的要求,立馬裸辭.....這與孫悟空的大鬧天宮有何區別?但須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孫悟空最終被壓在了五指山下,而我們每個人亦需要為自己的任性付出代價,被現實生活碰撞的頭破血流。
2、取經人對他人負責,為他人而活的擋當孫悟空從五指山下走出來成為取經人,從此有了一個責任和任務就是保送唐僧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成為取經人的孫悟空從此不再為了自己而活,最起碼的他要對他的師父唐僧負責,從此他的眼中不再只有自己,開始為了別人而活,從而開啟了自己的取經之路。
俗話說,成家立業,為什麼先成家後立業,不是說不成家就不可立業,而是當一個人有了家庭以後,就從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青蔥年少,從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只為自己而活的狀態,開始變成了要肩負起養家餬口的生計大任,開啟了自己為家庭為他人而活的取經之路,從而由“齊天大聖”變了“取經人”。
由此可以,已經成為了“取經人”,眼中已經有了他人,有了自己的責任和擋當,又怎麼能回過頭去再愛上年少輕狂,只為自己而活“齊天大聖”?於情於理,都不可取,於道於義更不允許。
二、 “齊天大聖”是初出茅廬的輕率與衝動而“取經人”是經歷滄桑後的成熟與穩重生活中我們都知道,稻穗初開,還不成熟的時候,都是趾高氣揚,高昂著頭顱目空一切。正如剛剛學成歸來的孫悟空目空一切,而敢於自封為“齊天大聖”,有著初出茅廬的輕率和衝動。
而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會低下頭顱,越發的謙卑和謙讓,低頭不是懦弱,恰恰是經歷過滄桑和歷練之後的成熟和穩重,因為我們都知道唯有低頭成熟的稻穗才具有生機和生命力,可以發芽成長乃至開花結果,而趾高氣揚的稻穗僅具空殼而毫無生機的延續。
而取經之人恰如這成熟的稻穗,肩負著生命的延續和家庭生計的責任和擔當,生活的責任和家庭的擔當讓自己不可以輕易的任性和衝動,由此可知一個成熟穩重的取經人,又怎會再愛上輕率和衝動的齊天大聖呢?
三、一個足夠自信的人無需他人的喝彩孫悟空自封為齊天大聖,是在第一次上天庭入職被封為弼馬溫之後,得知此官為末等職,變心存不滿,而回花果山自封為齊天大聖。後來玉帝封他為齊天大聖,亦不過徒有虛名,正如蓬萊仙境壽星公所言“你雖得天仙,未入真流”,孫悟空自詡為齊天大聖恰恰是內心非常不自信的表現,而急於得到別人的認可。
而成為了取經之人以後,在某個行業已經有了足夠的經歷和閱歷,已經由初茅廬的學生成為了某個行業的大能乃至走在了某個行業的頂尖,內心有足夠的實力支撐起自己的自信而無需來自外界的認可和喝彩,這個時候的取經人,又如何能愛上齊天大聖呢?
-
11 # 紀雲汐
《西遊記》
可以看做一個人的傳記,猴子最後修成正果,成了鬥戰勝佛,但是這就是猴子嗎,其實這已經不是猴子了,他的頭上有了金箍,有了行事準則,有了權威。在我們少年時,都渴望是一隻猴子,天不怕地不怕,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逍遙自在。可是當我們長大之後,我們的身上,不由自主的就帶上了面罩,那一個再也狂野的猴子(少年)不見了,只有看清現實的滄桑,那個猴子再也不會飛了,只能在地上一步步地走,因為他的熱血早已沒了,只剩下一具軀殼。成佛路上十萬八千里,這隻猴子只能跟著師父走在路上,成一取經人,人生如取經,誰不是這條路上的取經人呢?
-
12 # 夢蝶也逍遙
輕狂年少時
棒在手
甲在身
管窺敢稱天
蠡測漫誇海
驕矜自詡
功名不信由天
取經求正果
箍在腦
律在心
愁滋味都識盡
奔波不言苦
責任一肩扛
百般感喟
只一聲嘆息
-
13 # 簡學話題
《西遊記》被列為四大名著是有原因的。西遊中包含了儒、釋、道三家學派的哲學思想交融其中。讀懂的人,感受的是思想。看不懂的人,感受的是熱鬧。這是一部極有研讀價值的經典之作。
-
14 # 見王不行禮
本是自由人,最終還是被收編了,專治各種不服,儒家王道治世下的必然!小妖被打死了,有深厚背景的大妖,一個也死不了,何來齊天大聖?
-
15 # 筆架城私語
大鬧天宮時無法無天、無拘無束,當了取經人之後,多方掣肘投鼠忌器。
這就是前面快意恩仇而後來委屈求全的原因。
-
16 # 茶人與見山
一部西遊記宛如一個男人的一生,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一個大男孩剛成年走上社會,不知天高地厚內心唯我獨尊,想著為了自己就是那天就是那地,勞資就是齊天大聖,可是在如來那碰了釘子,在五指山下五百年,戾義已盡已不是當年的年少輕狂,後來碰上了一個有後臺的團隊,雖然所有事情都能第一個向前衝可是以無當年捨命的勇氣況且還有後臺呢不是,我若成魔佛奈我何!
-
17 # 芙蓉
齊天大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自身本領非常強大的角色,一路取經,被佛祖許以各種方便,星宿等神仙任憑差遣。試問,當今社會有這樣開掛的嗎?沉迷於這個角色,便脫離了現實。
-
18 # 漫步雲端且看雲捲雲舒
初讀不識《西遊記》,再聞已是取經人,這句話不正是體現了一個人從初出茅廬的輕狂少年的無知無畏到歷經滄桑、負重前行的中年人的辛酸無奈的心路歷程嗎?年少時的我們無一不被孫大聖所折服。我們憧憬著能象齊天大聖一樣,手執金箍棒,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擁有七十二般變化,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打上凌霄寶殿,能敵十萬天兵天將。我們"年少不識愁滋味",目空一切,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負,也有"天子呼來不上船"的自傲,"初生牛犢不畏虎",自命不凡,不知天高地厚,認為"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自己可以大展宏圖,有所作為。可是歷經磨難,四處碰壁,稜角抹平才明白世事艱難。那個永遠逃不出如來佛手掌心、被帶上緊箍咒、成為取經人的孫行者再也不是我們眼中無所畏懼、無所不能的齊天大聖,已經成為歷經風霜、重任在肩的我們中年人的一員。雖然他也曾掙扎過、抗爭過,無奈最終屈從於殘酷的現實。忍受平庸的領導,肩負起掃魔除妖的重任,一路向西,成為一名取經人。人到中年的我們,嚐遍生活的艱辛,多了份責任和擔當。"而今識盡愁滋味",卻只能欲說還休,在滾滾紅塵中繼續負重前行。
回覆列表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其中出現了許多的歷史人物以及事情。而在這裡邊就有我們今天所要說的名著《西遊記》,這本書很多人都覺得是師徒幾人去取經。但實際上,西遊讀不懂是取經,如果讀懂的話卻是整個人生!
先來說一說,眾所周知這本書通篇寫的就是一個佛家取經的故事。而這個主人公的名字就是悟空,而這一悟就過去了九九八十一難,而西遊中的這隻猴子,譜寫的也就是一整個人生,而這師徒四人在取經路中也是一個覺悟的歷程,與其說這本《西遊記》是一條取經之路,倒不如說他們師徒四人是一場覺悟之旅。而且這個旅程也是能夠印證在我們的人生中。
西遊記中只有一個孫悟空,但它更像一個稜鏡,折射出的是不同的自己。當我們年輕爛漫,無憂無慮的時候,都曾為齊天大聖的威風喝過採。那時的孫悟空,就像我們對未來的幻想,那樣無拘無束,那樣隨心所欲。然而,造化萬千,留給每個人的卻總難言完美。於是,我們漸漸發現,長大之後,孫悟空也不再是那個齊天大聖,那種觸電般潛藏心底的喜悅早已被時間漸漸磨平。
長大後,不喜歡孫悟空。也許是明白了大鬧天宮風光背後的難以企及,也許是因為取經路上孫悟空一次次對自己的背叛,也許是因為那年的威風一次次被神仙的坐騎蹂躪,深埋進泥土。千言萬語,總有一個地方會讓人覺得心頭一緊,原來,一直是自己看錯了,這情也成了錯愛。
後來啊,年齡大了,學的知識越多,走過的歧路越坎坷,那個身影,便在流光中漸被拋卻。神魔的故事難以照進現實,不管是生存還是生活,一個跟頭不會十萬八千里,被水衝下的頭髮也不會變出千萬只小猴子。電視劇隨著電視逐漸淡出視線,孫悟空便被時間徹底抹殺。
不論是開局,展開,還是結尾,都籠罩著十足的主角光環,但卻又沒有半點白文的爛俗,這是時下網文所難以企及的。然而,這最終取經成佛的結局,卻又和網文的爽快不謀而合。不同的是,主人公的經歷。所以,更多的人沉溺於網文,彷彿重新找回了自己心中的hero
還是,你不喜歡現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