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中一片雲

    《三國演義》小說中,為什麼感覺東吳比較缺乏一流的猛將呢?是因為作者的視野主要是放在曹操和劉備的雙雄爭霸上。

  • 2 # 網暈者

    東吳若無猛將,又怎能在赤壁一戰中消滅幾十萬曹軍,其中曹軍將領損傷大半,而劉備的軍隊只是“輔警”而已。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個正統主義者,劉備手下不過那麼幾員上將,故不惜濃墨重彩渲染有加,給讀者造成了他們天下無敵的印象,實際上趙子龍的武藝與徐盛,甘寧,太史慈差仿不多,劉備在東吳得以安然無恙,雖然有趙雲這個貼身保鏢,其實全賴他的妻子孫尚香公主----御妹娘娘。

  • 3 # We7667深山居士

    東吳是有猛將的,象徐盛、太史慈、甘寧等都是當時的猛將。因羅貫中著《三國演義》的主旨是擁劉反曹,不惜重筆宣染劉備手下戰將,而對東西戰將只輕描淡寫,所以給人的印象是東吳無一流猛將。

  • 4 # 愛尚文史

    說白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一部反映現實主義題材的小說。光復漢室不僅是劉備的夢想,同時也是羅大爺的夢想。全書秉持“尊劉貶曹”的主體思想,對東吳則更多的是忽視。因此,東吳一系列猛將的表現遠不如蜀漢、曹魏精彩。

    相比來說,把東吳的最強猛將孫策、太史慈、甘寧等人拿到蜀漢,頂多只能排在五六名的位置。

    比如蜀漢的五虎大將。武藝都在東吳諸將之上。

    關雲長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張翼德萬軍從中取敵首級如探囊取物,長板橋三聲怒吼嚇退百萬曹軍;趙子龍出入萬軍如入無人之境,長坂坡大戰一天一夜,斬敵大將五十餘員;馬孟起渭橋越戰越勇,單槍匹馬突陣,殺得曹老闆棄袍割髯、扯旗包頸而逃;黃漢升老當益壯,箭無虛發,武藝高強,定軍山襲斬了曹魏第一大將夏侯淵。

    以上五人,是蜀漢諸將之首,僅次於漢末戰神呂布。武藝遠勝東吳諸將。

    我們再來看看東吳諸將的武藝

    神亭一戰,孫策與太史慈打得有來有回。後來與劉繇決戰中挾死一將,喝死一將。單就這兩戰的表現來看,戰績非常豪華。但是他缺乏與頂級高手過招的記錄。唯一可以定位其武力值的戰役,是他與太史慈的打鬥。二人的武力值非常接近。

    但是,太史慈在後期的表現並不亮眼,合肥之戰單挑張遼,七八十合竟然難分勝負。最後甚至被張遼用計,亂箭射死在城下。所以太史慈的武藝,實際上跟張遼等人處於同一層面的。因此孫策的武藝也八九不離十。

    再看甘寧,甘寧幾乎沒有含金量高的鬥將記錄。唯一一次與一流武將交手,是曹氏宗親將領曹洪。相鬥二十合之後,曹洪詐敗而走,誘騙甘寧佔據了夷陵城。因此這一戰不能證明甘寧的武藝。不過他在濡須口百騎劫曹營的表現相當不錯,因此也能把他拉高到一流層面。

    總的來說,《三國演義》中東吳武將確實不咋地,最厲害的三位大概只有五子良將水平,或者說略強於五子良將。相比正史,他們並沒有被吹捧,反而被羅貫中削弱了,他們的表現還不如正史精彩。

  • 5 # 燕趙茶樓千曉生

    一現實中 南北地區差異 !北強南弱!

    另三國演義主要突出的是的主角劉備,人生起伏,仁義的代表!尤其在東漢末年到三國過渡的時代背景!對於東漢的 忠 字向三家分離變得越發淡漠!個人的野心和能力的突出!軍閥割據!東吳在三國時代始終都是守土有餘開疆不足!沒有曹操的以少勝多!和狹天子以令諸侯的能力!也沒有劉備起伏不定 仁義慈悲!畢竟不是真實的歷史!所以註定是個配角!

  • 6 # 曾雲金飛馬

    東吳沃野千里,魚米之鄉,水網縱橫,食有糧,人們尚文者眾。

    有句古語說:“南方才子,北方將。”這是有傳統的。

    在北方因要與匈奴,突厥等少數遊牧民族作戰,而遊牧民族常常象風一樣席捲而來,所以北方必然需要依靠武力保衛自己的勞動成果,北方自然尚武者眾,當然猛將也會多。

    從修築萬里長城也可以看出,人們防禦的重點就在北方,因而北方尚武,則猛將輩出。

    東吳屬於南方,水網縱橫,習慣於行船和經營,尚文眾,則猛將少。

    諸葛亮說,讀書尚文者眾,但引經據典,鼓舌搖尾者多,非大才之所為也。

  • 7 # fengjinshuang

    大規模戰爭,猛將一般用處不是很大,而且還會有一定的害處。那就是兵帥們如果過於信任和依賴勇猛的武將,就會麻痺大意,就會導致失敗。戰爭的勝負意味著生死,失敗了就沒有了生路,就永遠沒有了翻盤的機會。

    一個猛將,就算是萬人敵,那如果遇到十萬敵軍,那該怎麼辦?還是要失敗,敗走麥城就是個典型示例。

    還有,軍事主要靠謀略,主要靠戰爭基礎資源的積累。戰爭基礎資源包括軍隊、糧草、根據地等,以及戰爭經驗和謀略的積累,還有天時地利和後勤等因素。光靠勇猛是不行的,勇而無謀,或者勇敢但缺乏其它資源,失敗就是必然的了。

    歷史上,有哪個軍事家長的五大三粗的?唯獨項羽長的粗壯勇猛,但他也就是一介莽夫,一介武夫,不能算作軍事家。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霸王別姬,是各種因素的必然,絕對不是時不利。

    勇武威猛莽夫的結局,只能如此。

    雖然人們感覺東吳缺乏一流的猛將,但卻打出了“赤壁之戰”和“猇亭之戰”的大勝仗。

  • 8 # 子夢奇談

    因為小說著力塑造蜀漢的英雄,而不是東吳一方。所以,從筆墨上東吳就成了配角,給人一種平庸或者中等偏上的錯覺。實際上東吳不缺猛將,甘寧大戰逍遙津,精神抖擻,在張遼人堆裡打喊鼓樂呢,給我來一段;淩統則勇猛超過典韋,同樣是護主斷後,典韋在主公逃離無後顧之憂的前提下,自保都做不到,淩統在張遼伏兵的前提下,全殲張遼所部,而且還能全身而退;太史慈當世神箭,救北海一戰百發百中,周泰為保護孫權全身是傷,幾乎不能保全,賀齊更能在魏軍之中幫徐盛找回兵器,此人三國演義中無,陳志有傳,二代目的黃蓋程普也都是倒刃屠城的猛將,創始人孫文臺更是當世猛虎。

  • 9 # 浩浩和湯湯

    東吳就是一個太史慈,一個甘寧而已,將就算一流吧!小霸王孫策武力應該和關張相當。

    因為諸多一流英雄都是在鎮壓黃巾、討伐董卓中現身的。後來諸多戰役過程中,孫權年幼,都是在避免徵戰,所以大多數都投靠了曹操劉備。另外東吳的位置並非中原,而那裡人才濟濟。東吳是江南,並非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

  • 10 # 夢中尋雨

    這一點和羅貫中的創作有關,羅貫中的理念就是“擁劉反曹”,所以小說的重點就是劉備集團,劉備集團很多將領都被“神化”,而作曹氏集團是劉備集團的對立面,所以著墨較多,東吳就是一個陪襯,所以對於東吳的描寫並不多。為了突出劉備集團的人,反而對於東吳集團有些片面化的描寫,不說武將,單提一個周瑜,東坡說:“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而在《三國演義》中,周瑜變成了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因而看《三國演義》首先要明白羅貫中的立場,這樣才對小說的情節有一個充分的瞭解。

  • 11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小說演義在寫作上都是有分主次,這一點不論哪些文體都有輕重緩急,哪怕是正史記載都會有此現象!

    而在《三國演義》中,則是偏向於蜀漢,也曹操、劉備的描寫敘述較為詳細,剛開始曹操除董卓、斬呂布,剷除袁氏一族,攻西涼殺馬騰一家…

    書中作者偏向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求賢若渴、桃園結義等一系列故事,都敘述得比較詳盡!

    而東吳這也較為簡單,只是隨便寫幾個:周瑜、黃蓋、甘寧、程普(昱)等幾,但在武藝上卻沒怎麼宣染最佳化處理,給人朝無良將的感覺,但可以理解,一個國家的存在,肯定有能人上將把守。如若沒有,早就被魏蜀攻垮!

  • 12 # 中行偃1

    答:根據《三國志》曹仁傳、張遼傳的記載,你的這個結論與事實是高度一致。

    (曹仁,曹子孝)

    先看看曹仁: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率軍數萬攻打南郡,其前鋒數千人已至,曹仁登城遠望,募得三百人,便令部曲將牛金迎軍挑戰。但吳軍甚多,牛金眾少,於是被圍。曹仁與長史陳矯俱在城上,望見牛金等三百人垂危頻沒,左右之眾皆失色驚懼。

    惟曹仁意氣奮怒,呼左右取馬來,陳矯等知曹仁欲下城救牛金,於是一起拉著曹仁說:“賊眾強盛,勢不可當。何不放棄這數百眾人,而將軍卻要以身相赴!”曹仁不應,披甲上馬,帶領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與吳軍距百餘步之遙,迫近城溝,陳矯等以為曹仁只是在溝上當住,為牛金支援作勢,誰知曹仁竟渡溝直前,衝入敵圍,牛金等乃得解救。但敵圍之中有餘眾尚未盡出,曹仁復又直還突入,將餘兵從圍中拔出,又殺吳軍數人,把吳軍擊退。陳矯等初見曹仁衝出,皆惶懼無措,直到親見曹仁還城,不得不嘆道:“將軍真是天人!”三軍都佩服他的勇敢,曹操更器重他,轉封安平亭侯。

    ,曹仁從周瑜的眼皮底下殺出一個天人的稱號!

    再看看張遼: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東吳首領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張遼在當夜募集敢於出城迎戰的精銳將士八百人,開剝牛肉賞給將士飽食,準備明日大戰。天色剛亮,張遼披甲持戟,親自先登直陷敵陣,撕裂了東吳軍隊的防線。在他率軍衝入東吳的營壘之前,張遼就已經親自斬殺了數十名東吳士卒和兩名東吳將領。他一邊大聲呼喊著自己的名號,一邊登鋒陷陣,衝入東吳的營壘。此後,張遼率軍繼續猛攻,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之下。孫權見狀大驚,東吳眾將士也因驚慌失措而不知道該如何應付,於是,孫權等人逃跑到一座較高的山冢上,用長戟來自衛。張遼見敵方主帥退避,便叱喝孫權,挑釁他下來對戰。但孫權沒有輕舉妄動,隨後孫權發現張遼所率領計程車兵非常少,於是聚攏東吳軍隊將張遼的部隊重重包圍。張遼在吳軍陣中左衝右突,終於開啟包圍圈,率領部下們突圍。在第一次突圍時,張遼帶領著先出的幾十人突出了重圍。而在東吳軍隊的包圍圈中,依然有張遼軍餘眾幾百人(張遼軍餘眾有幾百人,該結論是由“遼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鋒陷陣,大破之”、“吳人奪氣”、“眾心乃安”等史料推定)。餘眾幾百人大聲呼喊:“將軍要捨棄我們嗎?”由於餘眾的人數很多,餘眾的呼喊聲也就被遠處的張遼聽到。於是,張遼帶領著先出的幾十人,又殺入了重圍,救出了餘眾幾百人。孫權軍隊皆望風披靡,沒有人敢抵擋張遼。從早晨戰至日中,吳軍銳氣為張遼所奪,“權眾破走”。張遼還城修業進行守備,合肥的軍心因為首戰大勝而安定了下來,李典、樂進等合肥諸將們都對張遼表示歎服。

    (張遼,張文遠)

    我必須糾正一下這裡不實的說法,原文是“諸將鹹服。”不包括樂進、李典。他倆一直也沒服過張遼,雖然張遼在東吳可以“止啼”。

    不難發現,曹仁、張遼雖勇,東吳計程車兵“配合”其勇也是非常關鍵的!沒有東吳人的“配合”,他倆早死了……

    而且,我不知道諸位主意沒有,曹仁、張遼帶領計程車兵大部分都什麼事兒沒有?,這就很好解釋了,東吳計程車兵就是一群雞肋,咋咋唬唬,動真格的狗屁一個☝️!牛金領300人,完整歸建。張遼領800人,幾乎也是完整歸建。

    “我的元首,你不懂我們義大利人!他們不喜歡打仗!”墨索里尼如是說。這大概就是答案了。

  • 13 # 2分鐘看世界

    說明感覺錯誤了,

    火燒赤壁曹操百萬兵,

    火燒劉備七百里連營,

    東吳主要靠的青年才俊輩出。

  • 14 # f夢飛翔f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一部反映現實主義題材的小說。光復漢室不僅是劉備的夢想,同時也是羅大爺的夢想。全書秉持“尊劉貶曹”的主體思想,對東吳則更多的是忽視。因此,東吳一系列猛將的表現遠不如蜀漢、曹魏精彩。

    相比來說,把東吳的最強猛將孫策、太史慈、甘寧等人拿到蜀漢,頂多只能排在五六名的位置。

    比如蜀漢的五虎大將。武藝都在東吳諸將之上。

    關雲長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張翼德萬軍從中取敵首級如探囊取物,長板橋三聲怒吼嚇退百萬曹軍;趙子龍出入萬軍如入無人之境,長坂坡大戰一天一夜,斬敵大將五十餘員;馬孟起渭橋越戰越勇,單槍匹馬突陣,殺得曹老闆棄袍割髯、扯旗包頸而逃;黃漢升老當益壯,箭無虛發,武藝高強,定軍山襲斬了曹魏第一大將夏侯淵。

    以上五人,是蜀漢諸將之首,僅次於漢末戰神呂布。武藝遠勝東吳諸將。

    我們再來看看東吳諸將的武藝

    神亭一戰,孫策與太史慈打得有來有回。後來與劉繇決戰中挾死一將,喝死一將。單就這兩戰的表現來看,戰績非常豪華。但是他缺乏與頂級高手過招的記錄。唯一可以定位其武力值的戰役,是他與太史慈的打鬥。二人的武力值非常接近。

    但是,太史慈在後期的表現並不亮眼,合肥之戰單挑張遼,七八十合竟然難分勝負。最後甚至被張遼用計,亂箭射死在城下。所以太史慈的武藝,實際上跟張遼等人處於同一層面的。因此孫策的武藝也八九不離十。

    再看甘寧,甘寧幾乎沒有含金量高的鬥將記錄。唯一一次與一流武將交手,是曹氏宗親將領曹洪。相鬥二十合之後,曹洪詐敗而走,誘騙甘寧佔據了夷陵城。因此這一戰不能證明甘寧的武藝。不過他在濡須口百騎劫曹營的表現相當不錯,因此也能把他拉高到一流層面。

    總的來說,《三國演義》中東吳武將確實不咋地,最厲害的三位大概只有五子良將水平,或者說略強於五子良將。相比正史,他們並沒有被吹捧,反而被羅貫中削弱了,他們的表現還不如正史精彩。

  • 15 # 碧海梵天

    要怪只能怪作者把東吳政權弱化的存在感太低了,所以這些東吳的將軍即使再勇猛也只能被淹沒了。

    《三國演義》小說版我看了不下於五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東吳政權就跟打醬油一樣,除了孫權、周瑜和魯肅印象深刻一些,其他人印象都很淺。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

    坊間一直有個說法,說《三國演義》有個主流思想就是“尊劉貶曹”,所以作者把大篇幅都花在了曹魏和蜀漢兩個政權上面,東吳政權就是陪襯。

    東吳政權除了在赤壁之戰,猇亭之戰多花了一些篇幅外,其它時候就是點綴一下。

    這些篇幅加起來也就二十回不到,而《三國演義》總共有一百二十回,所以東吳政權在三大政權裡是存在感最低的。

    連東吳政權存在感都那麼低,東吳的那些猛將能被記住名字就不錯了。

    東吳第一號猛將首推孫策,孫策人稱“小霸王”,從他的名號上就知道他是一員猛將。他除了在第十五回掃平江東的時候突顯了他的勇猛,其它時候都表現很平淡。

    還有一點就是他死得早,沒有跟曹魏和蜀漢猛將交手的機會,也突出不了他的勇猛。

    其二是太史慈,他能跟孫策打得不分勝負,還曾單騎突圍找劉備求助,勇猛自然也是不在話下。

    不過他也就是在抵抗孫策的時候表現得勇猛了一次,其它時候都是點了一下名,並沒有著重描寫。

    其三是甘寧,合肥之戰的時候,孫權想趁曹操未穩派人偷襲曹營,只有他敢率百騎劫曹營,最後百騎不損,德勝而歸。就憑這一點,甘寧的勇猛是值得肯定的。

    但他也就是這一次描寫的多一些,其它的時候都是一筆帶過。

    這三個人在當時絕對是屬於一流猛將的存在。

    東吳能在三大政權裡存在那麼久,肯定也不止這三大一流猛將,像丁奉、周泰、程普、韓當、黃蓋、蔣欽等人都是不差的。

    要怪只能怪作者把東吳政權弱化的存在感太低了,所以這些東吳的將軍即使再勇猛也只能被淹沒了。

  • 16 # 另類文史

    800字告訴你為什麼東吳沒有猛將,一個也沒有!原因存續了500年!

    說明,本文原發佈於某問答,現整理成文單獨釋出,部分內容有增刪並作出註解。原題目:《三國演義》小說中,為什麼感覺東吳比較缺乏一流的猛將呢?

    另類君解題^_^

    首先,《三國演義》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是羅貫中說了算。老羅要“尊劉抑曹”,全書就得“尊劉抑曹”。

    書中最出彩的武將當然是蜀漢的五虎將,關張趙馬黃這四位,哪個都是牛逼閃閃的存在,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張飛當陽橋上一聲怒喝嚇得河水倒流,嚇死曹營名將夏侯傑,趙雲長坂坡前後左衝右突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馬超殺得曹操割須棄袍,黃忠神箭射殺夏侯淵,這都是光彩奪目的高光表現。

    作為被老羅“貶抑”的大反派曹操及其陣營,也有實力相當的武將,例如許褚典韋夏侯惇等。這些武將的存在是為了與蜀漢五虎將相對應,不然五虎將面對的只是一群弱雞,也不好看,畢竟不是拍抗日神劇,所以曹魏這邊也必須有拿得出手的武將與蜀漢對陣,這樣才顯得互成氣候。

    我們再說今天的主角東吳。東吳陣營按李宗吾的說法那就是“臉皮厚但厚度不夠,心腸黑但黑的不徹底”。相比較而言,東吳地處江南,名士雲集,許多世家大族壟斷了官場的人力資源和話語權,這些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時候就可以看出,東吳諸多名士靠譜的屈指可數。

    武將方面也好不到哪兒去。孫策還算是個能打的,接下來太史慈和甘寧也能打兩下,但放到曹魏陣營就是末流,和蜀漢五虎將相比根本就是渣渣灰!

    須知三國時期,仍然因襲東漢的舉薦制,官員選拔都是挑選地方上“有聲望”的人,或者直接從世家大族中“選用”。

    可以想見,這樣的人才選拔制度無異於近親結婚,會造成種群後代的弱化和低能。

    很悲催,東吳陣營就完全承襲了東漢以降的“舉薦制”。

    與之相比,蜀漢擁有許多漢朝的“死忠粉”,例如關羽(降漢不降曹)、趙雲(國之爪牙,陳壽),以及黃忠(字漢升,足見心跡),這些人或起隴畝,或盤踞一方,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曹操這邊就更嗨了。老曹頒佈“推舉令”,實施“唯才是舉”的人才方略。在老曹這裡,根本就是和“舉薦制”唱對臺戲,對老曹來說,“不忠不孝不要緊”,只要有才能,他都委以重任,不管出身等級。所以我們看到曹營的武將盡管死亡損耗很多,但總是猛將如雨。

    相較而言,蜀漢五虎將隕落後,餘下的廖化、姜維等人雖能獨當一面,支撐一時,但依然人才凋零,而東吳那邊,自始至終都沒有能挑大樑的重量級武將。

    而“坑死人”的“舉薦制”一直綿延存續到隋朝,才被隋文帝楊廣摒棄,以“科舉制”取而代之。然而從東漢建政到隋朝科舉制發軔,已經貽誤了十四個王朝,長達五百多年。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年選文科的的人現在都生活的怎麼樣了,後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