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草豆子

    首先宣告,本人絕對無意毀謗任何人,但如果把一篇讀後感寫得太有條理,倒反不象讀過此書的人了,尤其是百年孤獨這本世上最獨特的書。 百年孤獨是我讀過的第一本世界名著,當時我讀初一,正是喜歡孤獨寂寞用詞的小女生,為了這個名字,我從圖書館借了來,可是第一句: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的槍口中,奧爾良上校想起了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冰的情景(大意如此),一下讓我蒙了,我把它放到一邊,不願再看,直到一個月後,圖書館催我還書了,硬著頭皮拿起了書,看了兩頁。 從看到第三頁後,我的手再也離不開這本書,我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奉獻給這本書,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反覆看了三遍,從來沒有一本書給我這樣的經歷:我把生命交給一本書了!那一個月,我無法跟人交流,無法大聲說笑,滿腦子都是奧爾良家族每一個人的身影,每一個都那麼鮮活,每一個都那麼特立獨行,但所有的人都那麼孤獨於世! 每一次合上書,我都懷疑自己是否有勇氣再翻開它,因為那種孤獨從每一個字裡透出來,壓得我喘不過氣,但每一次開啟它,我又不願意合上它,彷彿只有這本書才是我的世界,才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可能我講了這麼多,還算不上談讀後感,差不多快一年了,當年看完此書的感受到今天還清晰如昨,每一個人問我看它的感受,我只有兩個字:我怕。是的,我怕,我怕那種孤獨,我怕自己愛上它而無法自拔,馬爾克斯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它的文字是被上了魔咒的,記得當時,我一邊看書,一邊胸中湧上巨大的悲哀,而眼睛乾澀,一滴淚也出不來,但那悲哀比流淚更甚! 書裡的每一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來宣洩自己的孤獨,表面上他們是漠不關心的,實際上內心深處,他們渴望被人愛,被人認可,被人同化,可惜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今天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不也在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讓自己逃避孤獨,但實則上卻陷進了更深的孤獨嗎?我們的愛,我們最溫柔的部分,都被各種物質上東西遮得嚴嚴實實,再也出不來了! 看完書後,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將自己調整過來,然後,我馬上去書店買了一本精裝本放在家珍藏,作為自己對平生最難以言表的一本書的紀念,但從買的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我沒有再動過它一下,只是將它好好地放在書櫃的最高層,那是我無法觸控,沒有勇氣再看的禁區啊。 算不上讀後感,只是你的提問讓我又回到了過去歲月,籍方寸之地聊抒情懷罷了。

  • 2 # y88092076

    生命和靈魂纏繞著蔓廷,從一片寧靜的土地到一座繁華的城市,再從一座雜沓的現實城市無到一無所有的一片安靜大地,從純真的娃娃到懵懂的年華,從膨脹到張揚,從張揚l到瘋狂,從瘋狂到滅亡,站在雲端的我們看到的最終場景人生縱百年不過孤獨一場。

  • 3 # 幻音逛林

    人人生而孤獨。生活也孤獨。工作孤獨。就算結婚了也是孤獨的。

    中國有句話說得好。人心隔肚皮。僅僅五個字你就永遠不能瞭解一個

    人的全部。現在是指不真誠不分享的騙子。讓我們有防別人之心。

    但是從字面上講。就是誰都不知道誰的心裡怎麼想。大道至簡啊。

    我們在生活中會不會突然感覺自己好孤獨。(1)在個工作多年的同

    事相處的過程中。某個瞬間。(2)在和多年好友聊的正會興奮時突

    然間的短暫的沉默。(3)在某個急需別人幫助的時候。。。

    人生很多時間。你會發現你的某些想法。你所經歷的人和事物。都

    和別人不太一樣。雖然魯迅說過:“世間沒有路。走的人多了 便成了

    路 。。

    但是你要知道 每個走這條路的人目的不可能和你一模一樣。

    人從出生時。就是獨立的世界。到死亡時依然是獨立的世界。

    所以人人生而孤獨。

    另外這本書我沒看過。

  • 4 # 靈魂按摩師

    背影是真的人是假的,沒什麼執著,一百年前你不是你我不是我。

    悲哀是真的淚是假的,本來沒因果,一百年後沒有你也沒有我。

    《百年孤獨》的藝術魅力正在於其魔幻色彩、孤獨主題與悲劇意蘊,因為幻想與現實的融合所營造出的魔幻之境引人人勝;馬孔多人辛酸了百年的孤獨之旅令人心碎;埋藏在作者內心深處的悲憤之歌使人振奮。下面附贈一張人物關係圖,方便你進行閱讀,讀完告訴我們他講了什麼!

  • 5 # 以原為點

    這不是可以用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很多名家對它的評價很高。或許我們都會帶著某種觀念去讀它。

    可是我想我們應該先去讀它,然後才去評價它。這樣才可以發現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我讀了也忘記了很多。

    就放幾張那時候讀時的圖吧【太粗糙不要噴】

    我想我讀了假書。

    經典就是要不斷重溫吧。

  • 6 # 劉木水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魔幻現實主義作家馬爾克斯的代表作。

      (1)表層主題:孤獨

      《百年孤獨》這部小說主要是表現“拉丁美洲的孤獨”。作家力圖透過布恩蒂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經歷以及馬孔多由開拓、發展到毀滅,寫出哥倫比亞及整個美洲愚昧落後、與世隔絕和被殖民入侵的屈辱歷史,從而啟發人們思考:造成馬孔多百年孤獨的原因是什麼?怎樣才能徹底擺脫這種孤獨?

      (2)深層主題:擺脫孤獨

      《百年孤獨》透過馬孔多的變遷和布恩蒂亞家庭的經歷,揭露和批判了哥倫比亞國內外反動獨裁政權的殘暴和美國侵略者對拉美民族的政治壓迫與經濟掠奪,號召拉美人民團結起來反對專制獨裁,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愚昧、落後、野蠻,預示了拉美人民將告別愚昧、孤獨,走向覺醒與文明。

      《百年孤獨》的主人公——烏蘇拉,活了125歲。

  • 7 # 鳶尾凌礫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透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美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程序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 8 # 一爾丁

    書名已經表達了這本書的本質和立意。

    書裡的每個人都那麼獨特,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但終其一生,人人都是孤獨的。就如同我們每個人,生來彷徨並且孤獨守望。

    “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忍受百年孤獨的家族將不復存在,相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何嘗不是如此。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我們孤獨的出生,孤獨的死去,生活就是一場幻夢。

  • 9 # 馬維

    《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1982年加西亞•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憑藉《百年孤獨》的巨大影響。

    面對這樣一部史詩性的文學鉅著,當你感覺自己還沒有能力讀它的時候,不妨放鬆自己,先不要要求自己一定要一遍讀懂,也不要逼自己去讀那些你看起來千頭萬緒、沒法理清頭緒的情節,也不要強迫自己一定要立即就搞清楚那一代代人物之前錯綜複雜的關係,也不要被那些有著相似名字的不同人物困擾。

    你需要做的,也許只是先隨便翻翻,不求甚解的翻翻,至於這部書想表達的,或許我在這裡可以試著為你梳理。

    顧名思義,這部魔幻現實主義的長篇小說,縱跨百年。在這百年中,涉及的人物多達七代,人物繁多,人物的名字都很長,而且多有雷同,布恩迪亞家族給新生兒起名,總是翻來覆去,叫他們“奧雷里亞諾”或者“何賽·阿爾卡蒂奧”,也真是奇葩了,顯然,作者在這裡是故意為讀者設定了閱讀難度。

    不過,馬爾克斯對他筆下布恩迪亞家族的這份“孤獨”,卻又是深刻同情和憐憫的。他認為,這些人之所以孤獨,就是因為缺乏愛。“不懂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事實上,孤獨,是馬爾克斯創作的永恆主題,他筆下的人物總是孤獨的。

    從《枯枝敗葉》到《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從《惡時辰》到《族長的秋天》,馬爾克斯所有小說的主人公,都是無限孤獨的。這大概是因為,馬爾克斯將孤獨當作了一個生活在現代世界的個體,必然要經歷的悲劇性命運吧。

  • 10 # 一個億目標

    文藝青年老爹,現實主義老媽,生下一堆子女,有成功人士,風雲叱吒,子女遍地八方,實際不過是個loser,有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有超凡的天才少年,有怪異的老處女,有玩世不恭的流氓,都不是很現實。老媽的話說就是一群瘋子,瘋子很美,瘋子的愛情很美就是不長久,所以最後唯一的愛情可還是亂倫的還絕種了。

  • 11 # 大武3

    見仁見智,其實它所表達的是一種現象,是一種引喻了的資本體系構架下的現代文明對自然原始文明的欺騙和掠奪榨取。這點無論從當初歐洲人佔領北美還是後來對非洲的掠奪都可見一斑。其實,當下已有太多的事情和書裡的故事重影了。以身邊人事為例,稍微年長點的都能感覺到,三十幾年前,我們花好幾年工資買脫銷了的彩電,花五六幹元安電話,安BB機,還有後來那些賣腎也要買的蘋果等都能在作品中找到影子,更不用說當下成本只有幾千卻賣了好幾萬一平米的榨乾幾代人血汗的房子了,,,,,,,曾經看過一個新聞,說類似布拉格的一個城市的麵包三四十年都沒漲過價,很多人覺得新鮮,其實在資本體系出現前,人類社會的整個物價什麼的都是接近穩定的,童叟無欺也是曾經存在的,但是到後來這些都灰飛煙滅了,如此說不是抵毀後來的唯利是圖的資本體系,畢竟社會要進步,要創新,但我們分明看到從最初的搶到後來的騙,基本就都是這個套路。太多的人不加思索的就衝上了這駕瘋狂奔跑的戰車,用一年的收成換塊磁鐵,用兩匹驢子換個放大鏡的事情就隨處可見了,不僅如此,那些省吃儉用攢了當時看是鉅款的人們把錢存到銀行幾十年後連本帶息竟然買不了二斤豬肉了,,,,,,凡此種種,又如何讓人不孤獨?

  • 12 # 異域少女小漁

    《百年孤獨》想表達,小到人的生與死;大到民族存亡和興衰,其實軌跡都是一個圓!更說明了人的本質是孤獨!

    魔幻主義的風格就是可以更加不受現實限制的各種誇張和變形,來塑造讓人震撼的過目不忘的效果,以突出作者的寫作目的,並且讓更多的讀者深受震撼。

    莫言的作品《紅高粱》《檀香刑》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有些近似,莫言當初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是因為其鄉村魔幻主義風格。

    莫言固然是民族驕傲,但是從作品的深度和廣度來說莫言還是不及馬爾克斯的。馬爾克斯不僅《百年孤獨》寫的好,《霍亂時期的愛情》也寫的好!

    《百年孤獨》描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百年七代的興衰、榮辱、愛恨、福禍,和文化與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獨。其內容涉及社會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拉丁美洲歷史文化的濃縮投影。它風格獨特,小說場面氣勢恢宏又奇幻詭麗。作者用簡單幾筆帶過了拉丁美洲持續十年的殘酷內戰;又用細膩得筆觸來描繪人在熱戀中飽受煎熬的如泣如訴。被稱為“20世紀用西班牙文寫作的最傑出的長篇小說之一”。

    我個人很欣賞馬爾克斯的這種真實的幾近瘋魔的敘事風格和語言文字。亦真亦幻,假時真來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透過《百年孤獨》看到拉丁美洲近百年來的變遷,領悟到其實小到人的生與死;大到民族存亡和興衰,其軌跡都是一個圓。

  • 13 # 日飲無何

    你顯然被我們從小語文教學的中心思想概括的套路所毒害了。文學作品不一定非得顯式地表達什麼,有時候那怕僅僅是客現的描述就足以彰顯其價值,更何況這部小說如此藝術而又詳盡地以一個小鎮的興衰展現了在那個跨度達百年的鉅變時代拉美底層社會的變遷之縮影。

    至於作者對於所發生的各種事件之態度,就在其字裡行間之中。

  • 14 # 味蕾家常菜

    《百年孤獨》是一部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作者馬爾克斯透過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這是一部有趣的書,它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令人費解。但當我們讀完它,卻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及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

    也許有人看不懂這本書,因為這不僅需要文學素養,還需要對拉丁美洲歷史的瞭解。看似荒誕的一個家族其實正折射出了拉丁美洲的歷史。這一個家族的孤獨與苦難也正是拉丁美洲人民的病苦與血淚。當你真正瞭解那一段歷史,你會發現《百年孤獨》是一本透過哈哈鏡的折射的南美洲史詩,他所揭出的不是單純的生活,而是表層下面一些更深刻的東西,不被理解的人,無法聯合的力量。這種孤僻貫穿了這本書。正如書中最後所說,“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出現第二次了。”這正是作者對自己的出生地的希望或應說是絕望。

    這也是一部極具現實批判意義的小說。我不知道作者描寫布恩地亞家族的時候有沒有一絲同情。我看這一切的時候只替他們感到可悲。他們七代人沒有一個人懂得愛,最後好不容易有了一個愛的結晶,卻是整個家族的毀滅。這些帶有真實性的誇張,讀來不免讓人陷入深思。也就覺得作品充滿了無限的淒涼。

    讀完全書,你會被這種悲觀的念頭擊潰,會傻傻的想人生就是這樣,一切的命運都無法改變,難道這樣就不要活了嗎?人生的意義何在?如何能擺脫這宿命的孤獨?心口像壓了塊石頭,好像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我需要面對Sunny來證明自己其實剛才只是做了一聲惡夢。雖然走出去了,卻分不清是上午不是下午,但仍覺得很幸運,真的是一種解脫,以惡夢中驚醒,一種逃離死境的慶幸,一種動後餘生的喜悅。孤獨成了這個家族的微記,如同他們血液中固有的險,衝動,勇敢和不屈,深吸一口氣,拍拍胸脯為自己的慶幸感到喜悅,百年孤獨註定一輩子的孤單,雖然現實生活有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我們還是坦然面對,想想偉大的哲學家,想想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或想想身邊比我們更艱難的人,我們那些小孤獨就隨時即逝吧!

  • 15 # 木杉男裝

    第一遍讀《百年孤獨》最好一口氣讀完,時間越短越好,最好濃縮到一天。

    早上跟著奧雷里亞諾去集市感覺冰的熱、與整個馬孔多一起失眠;中午看著馬孔多的房子由白色變成藍色,參加那場被鋪天蓋地的黃花淹沒的葬禮;晚上痛惜白蟻吃掉了布恩迪亞家最後一個人,卻發現那早已被寫在羊皮捲上。

    不要試著記住那些人名,不要深思,不要懷疑,不要問為什麼有人會隨著風飛走,不要問失眠症為什麼會傳染。

    對第一次翻開書頁的讀者,有些書適合細細咀嚼品鑑其詞句,有些書更適合你囫圇吞棗一氣呵成。《百年孤獨》,無疑屬於後者。作者刻意將角色們的名字寫得那麼接近,一是為了顯示家族百年的宿命感,二也是不想讓讀者糾結於某個具體的名字而影響整本書的連貫與流暢。讀後掩卷,作者希望你記住的不是書裡複雜的家譜,而是太陽底下亙古不變的人世迴圈,是愛恨,是掙扎之後的無力,和絕望後卻突然在塵埃中開出的滿世界的黃花。

    讀完之後,你若記住這些,併為這些瑰麗的想象震撼得久久不能忘懷,那麼這一次的閱讀就算是好的。這也是我為什麼不同意在閱讀的時候拿著筆和紙,梳理時間線和家譜的原因。

    另外,如同音樂一樣,好的作品都是有自己的節奏的。像《百年孤獨》的節奏感就非常之強。開篇寫馬孔多還是一個小聚落的時候,描寫何其細膩,用詞何其紛繁。那些故事彷彿一天接一天地發生,每天都有新鮮的事情。可是到了後期,馬孔多的屋頂頻繁變換顏色,小聚落逐漸繁榮成小城市,再逐漸破敗凋亡。就像書中那句話:

    時間的機器散架了。

    當你跟上了書的節奏,你將產生一種控制時間又被時間控制的感覺。你將不是一個讀者,而是一個真真切切生活在馬孔多的人,看著孩子越長越快,看著時間一點點縮水,無能為力,別無選擇,甚至想問自己生命的意義是否只是孤獨。這就是了。

    至於第二遍第三遍,你將越發驚訝於《百年孤獨》詞句的優美,比喻的恰當,誇張手法的運用,你將可能臣服在拉美文學充滿巫妖之氣的荒誕中並想要閱讀更多。但那不是我能寫出建議來的了。

    最後寫一點自己當時讀《百年孤獨》的記憶吧。當時是高三的上學期,早上到校得早,又不想浪費大好晨光刷題。順手從班級公共書架抽出一本書,就是《百年孤獨》。之後一天的課都沒有聽,從早上一直看到晚自習結束。掩卷後揉了揉眼睛,既沒有悲傷,也沒有喜悅,卻有哪怕刷一千套題也帶不來的安心。

    奧雷里亞諾,馬孔多在下雨。

  • 16 # 張先生在1992

    生命不過是一場場輪迴罷了

    我曾經想過寫一部小說,篇幅不長,劇情也不需要太激烈:一個皇子死後轉生成了一個花農,與自己愛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分離、重逢。

    我本人是喜歡歡樂大結局的,也喜歡甜甜蜜蜜的二人世界,然而對於那些看了叫人心悸難受的文學作品我的感受卻更加深刻。

    譬如《百年孤獨》,當梅爾基亞德斯的羊皮卷隨風飄散到無盡的空氣中時,整部作品的悲涼與命運感油然而生——生命不過是一場場輪迴罷了。我多麼希望吃泥土的少女還在哪個角落裡悄無聲息,多麼希望那棟古老的房子裡,還有一個人等待著她的丈夫提著一隻兔子回來........也許全篇這兩個情節並不特別重要,可是年幼幼稚的我看到此處卻忍不住眼淚。那種從骨子裡滲出來的悲涼,荒誕和心酸,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跟我一樣的感覺。

    有些人也如此。

    我向來心疼那些每天都要偽裝自己的人。我自己多多少少也是這樣,可是他不同。因為是他,所以他的每一件痛苦的事在我心裡都放大了無數倍。我心疼他“骨子裡滲出來的悲涼,荒誕和心酸”,心疼他明明和我一樣痛苦萬分卻又要裝成樂觀開朗的樣子。他想開開心心,他也想別人也開開心心,可是他只做到了後者,卻忘了自己........我是一個很沒有用的人,無法給他多好的條件,只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陪著他,感受他感受過的痛苦。每每想死的時候,想想他就突然有了動力,咬著牙從烏雲裡爬出來,像只卑微的流浪動物一樣苟延殘喘。

    他是我的一輩子。 讀書也是我的一輩子。

  • 17 # 視界的世界

    有點多喲!!!

    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

    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透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透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美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程序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力基礎,但這並不妨礙它採取極端誇張的手法。如本書寫外部文明對馬貢多的侵入,是現實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賽人拖著兩塊磁鐵“……挨家串戶地走著……鐵鍋、鐵盆、鐵鉗、小鐵爐紛紛從原地落下,木板因鐵釘和螺釘沒命地掙脫出來而嘎嘎作響……跟在那兩塊魔鐵的後面亂滾”;又如寫夜的寂靜,人們居然能聽到“螞蟻在月光下的鬨鬧聲、蛀蟲啃食時的巨響以及野草生長時持續而清晰的尖叫聲”;再如寫政府把大批罷工者殺害後,將屍體裝上火車運到海里扔掉,那輛火車竟有200節車廂,前、中、後共有3個車頭牽引!作家似乎在不斷地變換著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甚至顯微鏡,讓讀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虛實交錯的畫面,從而豐富了想象力,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印第安傳說、東方神話以及《聖經》典故的運用,進一步加強了本書的神秘氣氛。如寫普羅登肖的鬼魂日夜糾纏布恩地亞一家,便取材於印第安傳說中冤鬼自己不得安寧也不讓仇人安寧的說法;有關飛毯以及俏姑娘雷梅苔絲抓住床單昇天的描寫是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的引伸;而馬貢多一連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的大雨則是《聖經·創世紀》中有關洪水浩劫及挪亞方舟等故事的移植。拉丁美洲的民間傳說往往帶有迷信色彩,作家在採用這些民間傳說時,有時把它們作為現實來描寫;如好漢弗朗西斯科“曾和魔鬼對歌,擊敗了對手”;阿瑪蘭塔在長廊裡繡花時與死神交談等等。有時則反其意而用之,如寫尼卡諾爾神父喝了一杯巧克力後居然能離地12釐米,以證明“上帝有無限神力”等等,顯然是對宗教迷信的諷刺和嘲笑。

    本書中象徵主義手法運用得比較成功且有意義的,應首推關於不眠症的描寫。馬貢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後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症。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會失去記憶。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籤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這類例子書中比比皆是,作家意在提醒公眾牢記容易被人遺忘的歷史。

    另外,作家還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例如小說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緊接著,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貢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說中一再重複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由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語言貫串始終的。有的評家認為這部小說出自8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說頗感欣慰。這是很深刻的評判目光。因為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後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群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 18 # 請君為我側耳聽

    人生在世,一切的美好絢爛,最終都會用孤獨來償還。

    一切順其自然,活在當下,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體會人生中不一樣的孤獨。

  • 19 # 修行的農民水哥

    百年孤獨其實是總結了人類從原始社會一直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整個過程。雖然時間在變遷,但是我們的人都在時間的漩渦裡打轉。

    不斷的重複著別人,不斷的重複著自己。至於美好的,純潔的都不屬於這個世界。他們或者轉瞬即逝,或者隨風飄走。

    人性在這本著作裡被渲染的淋漓盡致,天使和魔鬼都在一個人身上體現。越是想要擺脫的孤獨,卻是一生都拼命的纏繞著你,直到吸乾你的每一滴血。

  • 20 # Game貓貓

    最近在看這本書籍,還沒看完,不過從整體脈絡上看,應該是一部透過一個家族的興衰,來展現一個時代的故事。

    全書的故事情節還是挺跌宕起伏的,裡面個場景挺觸動人心的。

    麗貝卡從小被收養和阿瑪蘭妲異父異母的姐妹,她們共同愛上了會彈鋼琴與各種器械的紳士克雷斯皮,同時克雷斯皮也愛著麗貝卡,於是阿瑪蘭妲就百般阻攔,使出各種手段,像是偽造信件謊稱克雷斯皮的母親病危等,二人的婚期最終遲遲不能進行。

    直至最後阿瑪妲蘭要下毒害麗貝卡,卻不小心毒死了哥哥的未婚妻蕾梅黛絲,蕾梅黛絲是一個天真、善良極其可愛的女孩,全家人都很喜歡她。阿瑪妲蘭陷入了深深的自責,隨著故事的發展,麗貝卡移情別戀,愛上了奧雷里亞諾(這貨後來是個混蛋),於是阿瑪妲蘭關心呵護克雷斯皮,最終博得了他的好感,可當克雷斯皮向阿瑪妲蘭求婚的時候,阿瑪妲蘭覺得害死了蕾梅黛絲心懷愧疚拒絕克雷斯皮,說死也不會嫁給他的,克雷斯皮傷心過度最後被發現的時候,雙腕用剃刀割破,雙手浸沒在一盆安息香水裡。。。克雷斯皮自殺了。

    最後阿瑪妲蘭也終身未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怎麼變成了“混日子”的代稱?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