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小蠹魚說日本

    北韓人金鐘厚在乾隆年間曾說“明亡之後無中國”,其含義是指代替明朝的清朝中國,已經不是中國而是蠻夷之邦。

    而北韓人的這種不把清朝當作中國的觀點,其實在當時的東亞世界,是一種普遍的觀念。

    北韓如是,越南如是,日本亦如是。

    在他們看來明朝是漢族人建立的政權,清朝是滿人建立的政權,而且進入清朝之後,所頒行的剃髮易服政策,以及官方文書需要滿文漢文蒙古文三種記載,實在和以前的漢族政權差異太多,故他們不再尊清朝為中華正脈。

    因為清朝祖先在明末時期仍然是部落文明,只是在滿清入關之後不到百年的時間完成了由部落文明向帝國文明的轉化,這在日本和北韓汲取中華文明達千年之久的看來,這樣的小邦國竟然能稱霸中華,難免不服氣。

    所以當時的清朝雖然是大國,但是在北韓和日本人看來清朝是一個不懂孔孟之道的野蠻之邦。

    明雖亡,中國仍存

    大明亡國的時候,作為大明遺民而進入新朝不思反清的人,的確值得批判。而出生之時已是清朝治下的商人們,他們盡忠以及維護的必然是清朝的尊嚴。明亡,不過一家之榮辱;清興,則是新的王朝。

    日本文人拿前朝之事屢次折辱大清商人:一個原因是明亡後,這些“鹹與維新”的清朝漢人都是些沒有骨頭的亡國奴,日本文人打心底裡是瞧不起他們的。另一原因是:原本對中華文化有認同向心的日本和北韓人,已經不再認同清朝代表中華了。

    所以對日本文人而言,華夷之大防不可不慎,因為他們認為自身是華夏正脈。代表華夏文明的明朝既然已經亡國,那承襲漢唐文明的日本是有責任擔起文化傳襲的責任了。

    歷史上的中國與現實中的中國,在日本文人心裡已經分裂成兩個互不重疊的兩個。他們在文化上追隨前者,在政治上臣服後者。

    直到今日在一部分的北韓人和日本人眼裡這樣的觀念一直存在,並且影響著他們對如今中國的看法與評價。

  • 2 # 閉家鎖的紅楓

    正好手裡有一份專業研究論文《清朝與日本之間的情報蒐集》,我列舉下日本當時最關心的是哪些大陸情報,大家自己得出結論吧。

    崇禎死亡是1644年4月25日,5月1日清兵進入北京, 而日本方面收到訊息最早是在6月3日,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訊息已經從北京傳到長崎。

    日本人剛聽到這訊息是不太敢確信的,正好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事,3艘日本商船發生海難,漂流到關外的暉春海岸,58名日本人被當地部落誘捕,其中倖存的15人被送往盛京。

    清朝當時正全力應付李自成和明朝勢力,為了不多增加敵人,對日本採取了親善政策,這批日本人後來由北韓渠道轉交回日本幕府。

    日本幕府卻以為這代表了清朝新政權對日本的武力示威,當時一度恫嚇清朝屬國半島國“ 日本準備向南京出兵,協助保衛明朝“。這反映在當時的德川幕府高層中,有一批人確實是對清朝攻佔北京很不滿的,在他們看來,明朝與日本都是文明國家,而滿州人卻是蠻夷。

    或許有些人會奇怪,在40多年前,明朝不是和日本發生了戰爭麼?為何日本人會天然的站在明朝一邊?

    首先的原因是與明朝發生的戰爭的是 豐臣氏政權,而1644年的日本卻是德川氏政權,在民族主義尚未出現的當時,萬曆援朝之戰被看成是”豐臣家“和”朱明“的戰爭,既然德川氏和朱明一樣,都是豐臣家的死對頭,那麼德川政權和明朝親近,肯定是自然的。

    先講到這裡。

  • 3 # HuiNanHistory

    “崇禎登天,弘光陷虜,唐魯才保南隅,韃虜橫行中原,是華變於夷之態也。”——《華夷変態》。

    日本人對待清朝入關的態度,大概可以用《華夷変態》(かいへんたい)序文中的這句話來概括。

    晚明以來,日本早已脫離傳統的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秩序,並試圖構建幕藩體制,1592年開始的壬辰戰爭正是這樣一種情緒的終極體現。

    對於清朝的崛起這件事,日本的態度與當時的北韓遙相呼應,形成一種詭異的重疊。日本視清朝為“虜”,或者直接稱清朝為“韃靼”,認為“中原,天子國;彼虜,小丑也”。這些話充滿著華、夷之辨的意味。

    由此可見,日本江戶幕府當時對清朝是極為鄙視的,對清朝入主中原這件事,更是不屑。

    正如前面提到的《華夷変態》的序文,日本江戶幕府將明清易代視為“華夷變態”。在儒家的華、夷之辨思想的影響下,日本以先進文明而自居,所以才會對清朝頂替明朝,成為儒家世界的天下共主而有所質疑。

    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唯有繼承儒家道統的日本才可以被視作是“中國之地”,也唯有日本才能擔當東亞世界的新主人。如此看來,傳統以中國為世界中心的文化認同,在1644年以後遭到瓦解。

    我希望大家明白的是,日本人說這些話,並不代表他們忠於明朝,或者忠於儒家文化,也並不代表他們的話就是正確的,你就要沿用他們的話裡的邏輯指斥清朝。我們只需要明白的是,這些話都是有特殊的政治意圖的。

  • 4 # izen

    滿清,後金也。自金為蒙古所滅,後人多以國為姓,各依所部雜居關外。努氏征服各部,先討蒙古以雪前恥,繼而入關亡明。肆意屠戮漢人,剃頭易服使順,故日人謂之清國奴。稍有反抗或犯上者即稱之漢奸以為賣國(清末外交失利專此以咎漢臣以滿人決無叛國者),雖清亡百年,此稱尤存,以勿忘漢之夷化所得之號也。

  • 5 # 瀟湘夜雨l

    在日本人在看,滿清當然就是侵略了,這在很多作品裡都能看出。但是任何事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關鍵是我們怎麼看?!

  • 6 # 深海141317458

    怎麼看 清朝遞交國書日本 希望和明朝一樣來朝貢 日本回復”中原天子之國,汝蠻夷小丑也” 連蠻夷都可以入住中原 自稱小中華的日本 更有資格 這也是日本侵略中國的源頭思想

  • 7 # 挑燈看劍吹角連營

    明末滿清是異族,入關叫侵略,“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日本人來了,“日中親善”,要“大東亞共榮”,日本地處中華文化圈——“天下”——的邊緣,領土狹小,資源匱乏,災害頻仍,所以他們始終不忘爭奪生存空間。要為自己的的侵略尋找合理合法的依據,就搬出蒙古、滿清入主中原的史實:為什麼他們有資格逐鹿中原,我們就不行呢?根本就在於,日本人來到中國,早有縝密計劃在心,透過移民、奴化教育等措施一步步地同化被佔領區的華人,而不是被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所同化。

    從歷史角度,抑或說以當時明朝治下的諸民族來看,滿清入關的種種行為是異族入侵,是亡國滅種,是毀祖廟滅社稷,雖然漢族士人部分地採取合作,但是終清一朝,以類似“反清復明”為宗旨的反抗運動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同樣,日本也效仿滿清侵略中國,是異族入侵亡國滅種,日本入侵之後儘管抗日運動曾經處於低潮,儘管反抗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是反抗運動從來沒有間歇過,光復河山的運動此起彼伏愈演愈烈。滿清入關和日本侵略都給中華大地極大的破壞、製造了人道主義災難、對中國文化源頭的殘酷踐踏,皆有欺師滅祖之嫌。滿族入關和日本入侵都是一樣性質的,都是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征服,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侵略,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來分析,沒有任何區別。它們的區別在於征服的結果和在中國實行的政策,即後金成功的征服了中國並與中國既有民族——漢族相融合(很大程度上是被漢族同化),接受了漢民族的價值觀和人文認知;而日本則失敗了,他在中國推行的是殖民政策,僅僅把中國作為一個殖民地和資源供給區,而這個不一樣的結果又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 8 # 中天傲

    1644年,清睿親王多爾袞在漢賊吳三桂的嚮導下親率領八旗鐵騎攻破山海關,大破李自成部,併火速南下入主北京,史稱滿清入關。

    此後,八旗鐵騎和投降的吳三桂等漢族地主階級追亡逐北破大順、攻大西、滅南明,清王朝在漢族地主階層的鼎立支援下統一華夏九州。

    而滿清入關初期祭出的旗號卻是為崇禎報仇,當滿清依仗漢族武裝勢力坐穩江山後強令推行“剃髮令”,以至於引發中原故土漢人的激烈反彈,由此滿清統治者炮製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和“江陰八十一日”等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華夏精英在這場“大禮儀”的奮起抗爭中幾乎損失殆盡。

    不久,康雍乾三朝統治者為了進一步耗盡漢族好男兒的鐵血傲骨,連續發起了長達將近兩個多世紀的“文字獄”,漢家禮儀文明在滿清韃虜的摧殘下磨蝕殆盡。曾經“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漢家風骨蕩然無存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錚錚氣節挫骨揚灰,中華文明進入了一個帝制專權的極度黑暗狀態,以至於滿清統治者閉關鎖國長達276年。

    那麼,對於明朝滅亡,滿清入關,作為一向秉承、汲取漢家文化鄰邦的日本又是怎麼看待的呢?

    其實,日本對中華文明的態度大抵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極度仰慕中原文化,這個時間節點可以歸納在南宋滅亡之前。第二個時間階段就是以南宋為分水嶺,日本逐漸開始表現出輕視統治中原的異族遊民。我們先來說說前個階段。

    南宋滅亡前的古代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諸多方面始終走在世界前列,這從日本在唐朝時期派遣多大十幾次規模浩大的遣唐使就可以看出,而對於行將被元朝取代的南宋,中華文明在南宋的大力發展、弘揚下更是開創了鼎盛輝煌的大好局面。

    在這個時期,日本對南宋也是非常謙恭,始終以學生自居而不敢有絲毫禮儀逾越,即便彼時的中國北方先後被契丹和女真所統治,日本統治者依舊不改侍奉宋王朝為正朔的華夏大禮儀,華夷有別在日本人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

    然而,這種態度在元朝滅亡南宋後很快逐漸在日本失去了市場,除了元朝的統治者蒙古人出自野蠻草原部族,最重要的原因是元朝統治者忽必烈兩度征伐日本的慘敗,造成日本人逐漸產生鄙夷中土的心理。

    要知道唐朝在白江口海戰中僅僅以100多艘戰艦將曾經將號稱千帆渡流的日本這個桀驁不馴的“小學生”打得滿地找牙,被打怕的日本從此自主開始了仿效唐朝為榜樣的藍圖,而元朝徵日的慘敗,從此也讓日本人對異族統治下的中原不再持有尊崇之心。

    然而,這種情況在當時還談不上很明顯,畢竟在後來元朝滅亡大明創立後,日本再度萌發了朝貢正統的套路,並繼續以大明為正朔,雖然大明帝國與日本的豐臣秀吉爆發過萬曆抗倭戰爭,但此後主政日本的德川家康家族很快恢復了對明關係,畢竟出身漢人的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從法統和禮儀上來講完全符合漢家文明,因此日本基本算得上尊崇。

    在統治華夏九州276年,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統一諸部後,滿清勢力如日中天並很快入主中原,日本卻對滿清統治者極度鄙視。

    究其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首先,滿洲統治者和蒙古統治者一樣興起於華夏九州之外,從發祥地來說滿洲統治者算得上是異域蠻邦入主中原。其次,滿洲人“金錢鼠尾辮”的髮式極其醜陋,整個頭顱表層的發毛幾乎剃光,只在後腦勺留下了一根僅可穿入錢孔的辮子,這顯然與傳統漢文化講求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大相徑庭。再次,滿洲人在馬上得天下,本身並沒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以蠻夷的身份來替代傳承千年的漢文化顯然也不是日本人所能接受的了。

    因此,滿清入關後,日本人對清王朝非常鄙視,甚至在清朝主動向日本丟擲橄欖枝,希望日本能夠像侍奉明朝一樣繼續確立朝貢體系時,日本統治者趕緊利索地在兩國文書中直斥“中原,天子國;彼虜,小丑也。”,從日本的態度上來講,滿清所謂的正統在他們的眼裡根本一文不值,這種情況即便在日本近代史上也有著深刻的體現。

    1871年,清朝首席代表大臣李鴻章在與日本方面簽訂《中日修好條規》時,李鴻章本打算在條約中自稱“中國”,但日本人堅決不同意,甚至不惜讓雙方談判徹底陷入僵局,可見日本自始至終都未能承認清朝的正統地位。

    那麼,既然日本人不承認清朝的正統地位,日本人又是怎樣想的呢?

    其實,日本人在蒙元攻宋後發出“崖山之後無中國”的感慨,同時為了表示自己是中華帝國文明的傳承人,竟公開表示自己才是正統的華人,甚至日本學者山鹿素行在《中朝事實》中直言不諱的寫道:“國號數變,遂為北狄(滿洲)所並,今豈足以稱華乎?……皇統傳道並得,與天壤無窮,國號不變,宗廟饗之子孫保之者,獨我大日本而已。”

    而山鹿素行的觀點在當時的日本絕非他一個人的想法,就連日本皇室都普遍認為中國在被滿洲吞併後,日本才是延續華夏文明的接班人,因此在至今的日本處處充滿著中國韻味的地名,譬如九州、中國等等都是日本人以華人自居遺留下來的產物。

  • 9 # zhuzhiyan614

    1、自戰國開始,中原地區和東北地區就發生了各種交往交融。所謂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個天下一直包括東北地區,但從不包括日本。打個不好聽的比喻,就是即使發生家暴,也輪不到隔壁老王來插嘴。

    2、清朝入主中原發生過血腥的屠殺,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記歷史那黑暗的一面!但說到天邊,這也是兩個族群為奪權的鬥爭,和日本的鬥爭則是國與國的較量。因為無論任何時代,也無論中原對日本怎麼樣的冊封,但日本從沒劃在中國的版圖裡。

    3、朱元璋說:“昔胡漢一家,胡君主宰”,“邇來胡漢一家,大明主宰”。這說明,明朝取代元朝是通常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胡漢一家”的局面沒有改變。 朱元璋還下令編寫《元史》,從成吉思汗開始,就承認其正統地位,編寫了《本紀》,並且沿用中國傳統,進行“避諱”。《元史,本紀第一,》開篇雲:“法天啟運聖武皇帝,諱鐵木真。” 誰見過給日本天皇寫過本紀?洪武元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祭祀從伏羲到忽必烈的16箇中國帝王,自稱繼承了他們的大統;洪武21年(1288年),又祭祀中國曆代名臣37人,包括關羽、岳飛等漢族名將,也包括木華黎、博爾忽、博爾術、赤佬溫、伯顏等蒙古族將領。嘉靖11年(1532年)又在北京建立歷代帝王廟,同樣包括元朝的忽必烈。朱元璋始終把大漠和東北看作中國的版圖,六次北伐,意圖統一,而不是對外國的侵略。最後終於控制了東北。 以上都說明,朱元璋是承認元朝是中國的一個正統朝代的。

    這足以說明我們的歷史觀,足以說明漢族對其他少數民族的觀點看法!同樣的道理,滿族也如此。

    4、什麼叫亡國滅種??什麼叫四大古國唯中國延續至今?元清確實做過文化上倒退的事情,但一直把漢文化擺在官方的地方。看看日本殖民臺灣做了什麼?改用日本的姓氏,推行日文。連祖宗都不要了,連文化的最基本元素語言文字都消除了。這才叫亡國滅種。

    5、日本在近代叫我們什麼,難道忘了嗎?日本真能繼承小中華的衣缽嗎?別說和服象唐服,日本的半月頭怎麼不學中國?只能說日本偏居一隅,在近古時期,能夠學習只有是中華帝國。一旦有更多的學習物件,日本比誰都跑得更快,日本把美國當做偶像,當做主子,日本人對麥克阿瑟比對誰都更崇敬,現在更是叫囂要“脫亞入歐”。別做夢了,你以為日本號稱小中華,是拯救你華夏!!

  • 10 # 塔木卡

    第一點就是不敢相信,大明會被蠻夷打敗,覺得很震驚。第二點也成為了日本為以後侵略中國想佔領取代中國埋下了一個觀念的伏筆。日本人想蒙元滿清都可以取天朝代之,日本為什麼不可以?這種想法隨著清朝末期各種無能而極具膨脹,接著付諸於行動展開中日戰爭取而得天朝。後期應該都知道了。日本沒成功,想法是正確的。

  • 11 # 子屠龍

    滿清入關,日本人的心情是很不好的,強烈的痛恨當中帶有少許嫉妒、不甘。

    為什麼會痛恨?日本文化源自中國,能夠學到把京都建築都按照長安城來佈置,可謂是全盤接受之。中國對日本就像是文化生命之源,上次蒙古滅南宋,日本人就捶胸感慨,這次滿清滅大明,糟糕的心情也差不多。

    為什麼會嫉妒?日本是一個島國,又是一個多火山多地震的到過,日本上下的生活相當不易,自古就有向大陸發展的念頭。當然,日本的物件是北韓,對於中國的土地是奢求。因此,滿清入關,手握中華錦繡河山,沒嫉妒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會不甘?你乃中華化外之人,日本怎麼說也是中華圈,憑什麼你佔有神州。日本人幾百年打了好幾場仗,連北韓都沒一塊地佔住。

    古代歷史上,日本跟中國打過幾次仗,但是被中華帝國狠揍,他們基本沒什麼怨言,先進打落後沒怨言。對北韓則不同,日本人自認為是神國之民,對他們是相當殘暴的。

    “我們準備出兵南京,保衛大明王朝,你們北韓人打算怎麼辦?”清軍打進中原,日本人出於華夷之辨,一部分人有強烈的出兵干涉衝動。

    當然,日本人最終沒有出兵,而被八旗兵打服的李氏王朝也沒實力對抗滿清。儘管如此,日本人視滿清為韃虜的看法是不變的,而藩屬清朝的北韓更加遭到輕視。

    日本有一本叫《華夷変態》的書,就如同書名“華夷變態”一般,日本視清朝代替明朝為不當,清朝沒資格當中華文化圈的共主。

    延伸開來,問題就不簡了。既然神州淪陷,那麼保留中華文化的日本,始終如一地堅持儒家道統,血統純正、品質沒問題,就有撐起道統的合理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後多久來月經?來月經早晚和產後恢復快慢是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