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氧生活
-
2 # 科技文化鄭軍
原始社會其實有兩層意思,一是無文字時代的民族,考古學上稱為“XX文化”的遺蹟,都是已經進入農耕時代,定居在一個地方,但尚無文字的原始社會。
二是進入農耕時代以前,不事生產,靠獵取和採摘等攫取手段為生的人。我按後一種定義來回答。
人類在土地裡撒下種子,總要等它們收穫。得到糧食還不能一下子吃完,要儲存。這兩個因素導致農耕人群一定要住在耕地附近。在這個時代前的原始人過著不斷遷涉的生活。所以除了茹毛飲血,搬家是他們的日常活動。
這種遷涉往往發生在一年之內。因為可食性植物根據緯度高低,成熟期不同。原始人就在一年內按季節遷涉。以北京猿人的技術條件,即使有火,也不可能在北京這裡過冬,所以冬天他們就去南邊什麼地方。
考古學發現這個時代的人類化石,通常就是一塊頭骨,幾顆牙齒,而不是幾十具骸骨埋在一起。原因就是他們不停遷涉地走,有人死了就扔在路上。
直到十八世紀末,才開始有歐洲學者用科學角度研究原始部落,而這時的原始人群都被佔優勢的農耕民族擠壓了幾百幾千年,擠壓到深山老林,只能困在一小片地方生存。所以,現代人類學家考察的原始部落基本沒有反覆遷涉的習慣,但不等於遠古時期也一樣。
人類於一萬兩千年前透過白令陸橋到達美洲,當時只是一到幾個小部落,幾百人的樣子。十五世紀歐洲人再次進入美洲時,印弟安人已經聚居在後來屬於墨西哥,秘魯等中美洲熱帶地區,而北美印弟安人要少得多。這說明人類進入美洲後就是從北往南,走一路吃一路,不斷尋找氣溫更高,物產更多的地方。
所以,走路就是原始人的主要活動,其次是製造食物。原始人採摘植物塊莖、種子之類的原材料,往往不能直接食用,要花力氣脫粒,研磨,煮烤。對於連磨盤都沒有的原始人,這是一天中的主要勞動,花的時間遠多於採摘。
需要澄清一個誤解,攝取經濟時代的原始人吃得比農耕時代好。人均能到三千大卡,人類直到工業革命後,人均能源攝入才恢復到這個水平。那個時代人類身高也比農業時代要高。當然不是傳說中的巨人,平均能高几釐米的樣子,這也說明了他們的營養條件更好。
不僅攝入的總能量高,而且由於過遊獵生活,原始人的食譜更多樣化,營養均衡。所以他們每天要花大量時間處理從野豬、水果到青苔的各種食材,對,就是河裡石頭上的青苔。進入農耕時代,人類被困在一片片土地上,以耕作的幾種物產為主食,這也導致農耕時代人類普遍缺乏特定營養成分。
《聖經》裡面亞當夏娃離開伊甸園的故事,就是人類告別攫取經濟,開始生產勞動的寫照。網友肯定會納悶,既然原始人過得更好,為什麼轉而去過相對貧困的農耕生活?答案就是人口暴增。在山頂洞人時代,整個中國不過幾萬,十幾萬原始人,一個部落走多少天都遇不到另一群人,吃空一片再去吃另一片,井水犯不到河水。但是隨著人口增加,這種好日子就結束了,最後不得不固定下來研究著怎麼種地養牲畜。
回覆列表
我們腦海裡對遠古先民的直觀印象就是披著獸皮和樹葉的野人形象,但其實他們不僅僅只會茹毛飲血,他們還熱衷於雕刻玉器這事。
雕刻在原始社會遊藝和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原始時期人類在製作工具時已經講究造型,應用雕刻藝術。中國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裝飾性雕刻,到了新石器時代雕刻品就更多了。用玉料雕刻各種藝術品就是遠古先民們的手藝活之一。
首都博物館美好中華展史前時期還展出了大量的玉器雕刻藝術品,玉梳、玉壁等。
無疑都反映了原始社會時期先民們還幹了雕刻玉器的活,對於生產資料極其匱乏的史前時期,他們是用一些磨製石器進行玉器的雕刻,在今看來可謂是別具匠心。
河姆渡文化以及紅山文化等文化遺蹟挖掘出土的玉器雕刻文物,都展示了遠古先民們曾雕刻玉器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