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承明
-
2 # 環球科幻
可能每個人都想過離開地球,去探索太陽系,而沒有意識到我們在地球擁有著那麼珍貴的一切,我們有大量的空氣,比我們想象中要多更多的液態水,有一個強行星磁場可以保護我們免受宇宙輻射,還有一個恰當的重力可以保持我們的肌肉和骨骼的粗壯。看起來這一切,地球是那樣的美好。但是,我們仍然希望在我們的行星鄰居中能夠找到適合居住的地方。
有人認為金星是地球的過去,這個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金星與地球的大小和質量非常接近。它實際上比火星近一點。但是溫度比火星高很多。那麼,為什麼不嘗試去接近離開我們更近的金星而是去了火星呢?主要是因為金星的環境太惡劣了,金星的大氣幾乎完全是二氧化碳,並且在大氣壓力是地球的90倍,令人窒息。大氣裡面大部分都是硫酸形成的雲,硫酸雲層具有高度反射性,使金星具有獨特的明亮光澤。雲層反射性強,加上大氣層如此濃厚,以至於到達金星的太Sunny線實際上不到3%直射到了地面,儘管缺少Sunny,但金星上的溫度實際上足夠高,足以熔化鉛,平均溫度超過370度。在某些地方可以達到400度以上,這樣的溫度足以使地面自身發出暗紅色。
由於金星由與地球幾乎相同的物質構成,並且具有大致相同的大小和質量,早在太陽系初期,金星環境可能很好。它可能支援液態海洋表面和白色蓬鬆的雲,在幾十億年前,我們的太陽是不同的,它更小,更暗。因此,當時的金星也算處於宜居區域,該區域可以在行星表面支撐液態水而又不會太熱或太冷。但是隨著太陽的衰老,其慢慢地變更亮了。這個宜居區域不斷向外移動。當金星接近該區域的內邊緣時,溫度越來越高了,隨著表面溫度的升高,海洋開始蒸發,向大氣中傾瀉了大量水蒸氣。這種水蒸氣非常善於散發熱量,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地表溫度,使海洋蒸發得更多,這導致更多的水蒸氣進入大氣,從而散發了更多的熱量,一切變成了惡性迴圈,最終,金星變成了一個失控的溫室,所有的水都傾瀉到大氣中,從而吸收了儘可能多的熱量,地表溫度持續飆升。沒有了海洋,板塊活動停止了,金星表面的二氧化碳大量排入大氣,加劇了溫室效應,溫度越來越高,直接崩潰了。這一切造成了金星的現狀,到處是活火山,溫度奇高,四處都充斥著硫酸雨,有點像地獄。
我們的太陽隨著年齡的增長,它會變得越來越亮,可居住區域穩定而無情地向外移動。在未來幾億年內的某個時刻,地球本身將接近可居住區域的內邊緣。我們的海洋將蒸發。溫度會上升。板塊構造將關閉,就如過去的金星一樣。所以現在看來,火星才是地球的未來,人類只有積極的去探索火星,當科技越來越發達後,人類或許終有一天可以去改造火星並移民火星,使得人類繼續繁衍生存下去。
-
3 # 科技和生活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軌道處於金星和火星之間,距離金星最近的時候約3800萬公里,距離火星最近的時候約5400萬公里。因此也有人認為金星和火星就像地球的過去和將來,地球也經歷過或者以後會經歷像這兩顆星球上的環境狀況,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這樣的假設是沒有道理的!三者在很多方面的差異都很大,比如在太陽系中的位置不同,引力和周圍空間環境也都不同。
金星質量和體積都和地球差不多,體積為地球的90%多一點,質量約為地球的80%多一點,所以它也是太陽系中和地球先天條件最為相似的星球。但它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之外,並且是宜居帶的內側,受太Sunny輻射的影響較大,環境非常的酷熱,其表面溫度達到了平均460攝氏度左右,而且由於大氣層以二氧化碳為主,其地表大氣壓達到了地球表面大氣壓的96倍,這樣的環境之下,金星的表面不可能有地球生命模式的生物存在,金星也沒有衛星,內部也沒有磁場,大氣層模式很難轉化成像地球大氣層這樣,所以金星很難變成另一個地球。
火星的質量和體積都比地球小得多,體積約為地球的1/7,質量約為地球的1/11,但是火星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之內,然而火星卻和地球表面環境差別甚大,火星的地表猶如一片荒漠,人類雖然已經往火星發射了很多顆探測器,但至今都沒有在火星上發現任何生命體,探測器發現火星地表的大氣壓只有地球的0.8%左右,晝夜溫差非常大,平均溫度在零下四五十攝氏度,只有赤道地區的中午可以達到30℃,但是到了晚上又可以下降到零下幾十攝氏度,這樣的表面環境無疑也是難以適合地球生命模式的生物體存在的。
可見金星和火星上都是地球的鄰居,但是他們的環境卻迥然不同,金星上面很熱,而火星上面很冷。那麼地球也曾經有過像金星和火星這樣的情況嗎?地球已經有著長達46億年的歷史,而地球上的生命約出現於35億年前,在生命出現之前,地球的狀態是什麼樣子呢?會不會和如今的金星和火星很相似呢?
在地球剛形成的時期,基本上是一顆熔岩星球,後來隨著小行星撞擊量的減少,地球也漸漸處於冷卻狀態,但是地球表面的溫度仍然不低,幾百攝氏度的高溫是很正常的,這個時候的地球仍然有大量的火山爆發,火山爆發的氣體主要就是二氧化碳,所以大氣層的氣體也是以二氧化碳為主,因此這個時候的地球大氣壓也會非常大,所以說這個時候的地球環境是和如今的金星很相似的。
但是之後地球的溫度趨向於降低,火山和小行星撞擊的頻率越來越低,而且這個時候的太陽也剛過去誕生時的活躍期,趨向於穩定發光狀態,其光照也沒有現在強,所以那個時候的太陽系宜居帶要比如今更靠裡面一些,那麼地球所受的光照就比如今也要弱一些,所以從熔岩狀態冷卻下來的地球的表面溫度也要比現在更冷一些,由於還沒有生命出現,降水也比較少,所以地球很可能有過一段短暫的時期和如今的火星地表環境相似。
不過在這一時期,金星卻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之內,它所受的光照和如今地球的光照條件差不多,表面環境不熱不冷,容許液態水存在,所以有科學家認為早期的金星很可能也曾經像如今的地球這樣,並且出現過生命體。
然而也有不少科學家認為火星上曾經也有生命存在,那裡也曾經有類似地球如今的生態環境,如今的火星上仍然保留有液態水流動的痕跡,很可能在幾十億年前火星的軌道並沒有這麼靠外,那時候的火星還存在磁場,在磁場的保護下,火星有著自己的大氣層,表面大氣壓約相當於地表如今大氣壓的30%左右,晝夜溫差並不大,因此在火星當時的赤道地區可以有液態水存在,所以有著可供生命生存的環境。
那麼今後地球的環境會有大的變化嗎?地球是太陽系眾多星球中的一員,目前來看,在未來的至少10億年之中,太陽系的執行不會有大的變化,太陽本身也不會有大的變化,因此地球表面的環境不會有很大的變化,但是在十多億年之後,太陽體積將開始膨脹,自身也將變得不穩定,光照也將變得更強,太陽系的宜居帶也將向外推進,這個時候的地球環境可能會發生大的變化,而地球有可能會向著金星的環境那樣演變,這正是如今即將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假設的劇情前提,到了那個時候,地球上仍然有人類等智慧生物存在的話,那麼我們真的要想辦法拯救地球了。
-
4 # sorry331
地球和金星之間原來還有一顆叫卓爾金星的星球存在,也就是瑪雅人的故鄉,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個星球爆炸成碎片了,現在地球和金星之間的密集隕石帶就是證據。而當初的瑪雅人一部分逃到了地球,很可能是等級最低的瑪雅人。而高等級的瑪雅人肯定跑到更好的星球去了。
-
5 # 宇宙探索
確實有一定道理,但更多的還是對目前地球環境的某種擔憂。
金星,雖然不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但卻是平均溫度最高的行星,高達接近500攝氏度,如此高溫不要說登陸火星了,就算是一般的探測器也很難長時間在金星上停留。金星表面溫度之所以如此高,就是因為完全失控的“溫室效應”。
金星大氣非常濃厚,其中97%都是二氧化碳,濃厚的溫室氣體牢牢地鎖住熱量,讓金星表面溫度居高不下!
而在我們地球上,“溫室效應”在最近十幾年頻繁被提出,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而我們對於地球平均溫度上升肯定也感受很深,雖然平均溫度在最近100年上升了不到1度,但不要小看這1度,給地球環境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而這種影響相信很多人都有很深刻的體現。
想想看,如果人類持續製造二氧化碳,溫室效應越來越明顯,金星不就是地球的未來嗎?
而火星被很多科學家認為過去如同現在的地球一樣生機勃勃,甚至擁有大量液態水,科學家們也在火星上發現被液態水侵蝕過的地形。
不過由於火星質量相對太小,核心逐漸失去溫度冷卻下來,沒有核心的活動,火星也失去了磁場的保護,大氣層也開始被太陽風一點點吹散,而沒有了大氣層保護,火星上的液態水也開始蒸發,變成了如今的一片死寂!
如果將來某天地球核心也停止活動,地球磁場和大氣層也可能不復存在,地球就會成為第二顆“火星”!
所以,無論如何,善待我們的地球,因為地球是目前我們唯一的家!
-
6 # 兔斯基聊科學
在太陽系中,地球是非常幸運的。它處於太陽系中的黃金地段。這裡距離太陽不遠不近,地球上的溫度剛剛好,可以讓水匯聚成存在於地球表面。因此,在太陽系中只有地球有豐富多彩的生命。
圖示:太陽系中黃金地帶
地球身邊緊鄰的兩顆行星,一個是金星,一個是火星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金星距離太陽有些近了,溫度比地球要高很多。火星則距離太陽有些遠了,又比地球寒冷多了。現在來看金星和火星這兩顆行星,一個太熱,一個太冷,不適合生命的生存。但是,科學家考證,金星和火星在遙遠的過去氣候也是非常宜人的,是很可能也產生了生命的。
在我看來,金星並非是地球的過去,火星也不是地球的將來。現在的金星表面環境十分殘酷。金星表面環境惡劣主要體現在高溫和高壓上。金星是一顆溫室效應失控了的星球。金星大氣層中的96%是二氧化碳氣體。這使得金星氣溫嚴重失控,溫度高達465℃熱的足以融化金屬鉛。另外金星的大氣壓力非常的大。金星表面大氣壓力是地球大氣壓的90倍。因此現在的金星就像一個高溫壓力鍋。
圖示:金星表面岩漿流淌的痕跡
金星距離太陽比較近,只是比地球多了50%的太陽輻射,溫度為什麼上升了這麼多呢?金星到底經歷了什麼?科學家認為在遠古時期金星和地球一樣也是氣候非常宜人的。但是金星沒有板塊運動,因此金星內部的熱量是無法像地球那樣較為緩慢的釋放出來的。熱量在金星內部越積越多,最終金星上爆發了全球性的火山噴發,火山噴出來的岩漿洗刷了金星90%的表面。如果當時的金星已經產生了生命的話,那也會在大規模的火山噴發中徹底消失了。火山噴發向金星大氣注入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讓金星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圖示:金星全球性的火山噴發
科學家估計,如果把金星上的所有的二氧化碳都去掉的話,金星的氣溫會驟降400℃以上。那麼金星上的氣溫還是比較舒服的。金星的環境給人類很大的啟迪。如果人類繼續像空氣中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碳氣體的,地球也有可能變得越來越熱,最終會像金星那樣炎熱。從這點上將,金星倒是很想地球的將來。
現在的火星荒涼、乾燥、寒冷,但是科學家發現火星有跡象表明曾經有大面積的水存在過。有水的存在就有可能存在著生命。火星在形成之初也曾經擁有過海洋,厚厚的大氣層,那麼火星又經歷了什麼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呢?
圖示:乾燥荒涼的火星
火星的命運在它形成之初就已經決定了的。火星太小了。它只有地球質量的十分之一。因此,當地球表面還是岩漿橫流的時候,火星表面已經冷卻了。海洋也在火星上產生了。因此火星很有可能先於地球產生了生命的。但是火星太小了,漸漸的火星核心也冷卻了。火星失去了磁場,沒有了磁場保護,火星的大氣層被太陽風吹得越來越薄,氣壓降低氣候變冷,海洋在火星上消失了。火星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圖示:遠古時期的火星(假想)
因此現在的地球既沒有變得向金星那樣炎熱,也沒有變得像火星那樣寒冷,人類是多麼的幸運啊。
-
7 # 有書共讀
金星和火星都是地球的近鄰,可是他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氣候,金星上很熱,火星上很冷。地球是否經歷過像金星和火星上的情況呢?
首先了解一下金星的氣候特點:
金星離太陽第二遠,但是金星上的平均溫度卻是八大行星中最高的,表面溫度平均高達500攝氏度。這是由於金星上濃厚的大氣決定的,金星上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氣體,佔90%。也就是說金星被濃厚的二氧化碳氣體鎖住,是二氧化碳這種溫室氣體,才導致了金星表面溫度異常的高。
科學家們非常想認清金星的真實面目,在(1960-1981年)期間,曾往金星上陸續發了20個探測器,結果濃厚二氧化碳大氣和酸雨層阻擋了探測器的目光。
而地球的“溫室效應”也經常被提起。導致全球變暖的原因是:近一個世紀全球石化燃料(煤,石油)的使用,人口增加,兩級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這些都會導致二氧化碳氣體的增加。從1981-1990全球氣候比100年前上升了0.48攝氏度。
如果人類製造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節奏不加以控制和治理,地球的大氣層將會被濃度越來越高的二氧化碳氣體鎖住,“溫室效應”會越來越嚴重,那麼地球慢慢的就會步金星的後塵。
然後再看看火星:
人類對於火星的探索從未停止過腳步,科學家一直以來都認為火星曾經有過生命。也曾有過類似地球的生態環境。那時的火星也有磁場,更有在磁場保護下的大氣。
而現在的火星只有地球一半大,引力相當於地球的40%。維繫火星大氣的力量相對較弱,火星上的大氣比較稀薄,其成分含有:碳、氫、氧、氮和水蒸氣,這些都是構成生命的基本元素。
也是因為火星的質量非常小,沒有磁場,所以無法束縛住過多的氣體分子。火星的大氣壓還不到地球的1%。
火星表面大氣的密度和地球30/40公里高空的空氣密度相當。火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大概佔95%,其次是氮約3%,和其他氣體。所以,火星上這樣稀薄的氣體,也會影響著水的消失。所以才導致今天火星的死寂。
“好奇號”探測器於2015年,在火星35億年前的岩石中,發現了含碳有機化合物,而這種有機物被認為是生命的必要組成成分。
這是一件大事,因為生物會產生很多有機分子,這種蹤跡暗示著:火星上生命形成的基本條件和時間,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時間基本相同。
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發現了河床的地質構造。據分析,很久以前的火星上很可能水聲濤濤,有大氣等和目前地球類似的氣候現象。這些都是生命跡象的特徵。
總體上來說,科學家一致認為曾經的火星上也有生命存在,火星遠古時期和地球一樣,存在表面磁化的地殼,與內部融化流動的核心,起到發電機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在39億年前就停止了,因此現在的火星才沒有磁場的保護。
地球是人類的母星球,而金星和火星也剛好處在宜居帶上,而火星是除了地球以外,人們最為關注的一顆星球,從前面的分析可知,火星有著與地球諸多的類似,有地球孿生兄弟之稱,地球將來變成金星那樣惡劣的環境,火星是人類星際移民的首選目標,是被人類寄予重望的星球。
所以題主說金星是地球的過去,感覺金星更像是地球的將來的樣子,而火星是地球過去的樣子,火星經過將來漫長的改造過程,很有可能加快變成地球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
而現在能做的是保護好地球,善待地球,地球才不會流浪,人類才能更安寧。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8 # 映象科普
這一句話的前一半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後一半的話,我就沒有那麼容易接受了。金星的確是很像地球的過去,但是火星的話,是地球的未來的可能性不太大。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軌道位於火星和金星之間,可以說火星和金星都是地球的鄰居,不過呢,雖然是兩個鄰居,但是這兩個鄰居可謂是“脾氣”各異啊。金星素有地球的姊妹星之稱,但是這也不過是從外表看起來罷了,真要是跟地球比起來,金星那簡直就是地獄。不過呢,相比較而言,火星的氣候還是要“溫和”不少的,至少在太陽系中,火星是跟地球最相似的。
有人有一些疑問,那就是金星跟地球的最小距離在3800萬公里,但是火星跟地球的距離有5400萬公里,為什麼人類不先登陸金星反而要捨近求遠呢?其實從人類的選擇就可以看出問題,那是因為金星並不適合登陸,因為金星的表面溫度高達500攝氏度,這麼高的溫度,探測器很難做到長時間承受的。除了高溫之外,金星的大氣層十分濃厚,而且97%的成分都是二氧化碳,這就意味著金星上的溫室效應異常嚴重。
濃厚的溫室氣體牢牢鎖住熱量,導致金星上的溫度居高不下。而地球剛剛誕生的時候,表面溫度也是很高的,而且岩漿密佈,時不時火山爆發,由高溫岩漿噴發釋放的水蒸氣和二氧化碳逐漸佔據了大氣層,隨著水越來越多,慢慢聚集成了雲而降雨,就這樣地球一點一點被降溫了,直到變成今天的樣子。從這一點看來,金星和地球是很像的,但是金星上的岩石並不是很好固化二氧化碳,所以金星上的溫度久久居高不下。
而火星的話,曾經應該是有比較濃密的大氣層的,只是後來隨著火星磁場的消失,火星的大氣就一點一點流失了,隨著大氣一同消失的還有火星上的液態水,現在的火星,即使有水的話,那也是固態水(冰)。不過呢,地球的未來會是和火星一樣的命運嗎?我想恐怕不會這樣吧,因為除非地磁場也消失了,不然是不會變成火星這樣的,當然了,我們還是得好好愛護我們的地球,保護好它,才能讓它呵護好我們。 -
9 # 使用者何生華
這個話題似乎符合哲學意義,但是,為什麼金星是地球的過去,而火星卻是地球的未來,太陽系九大行星,千萬億年都是按照特定的軌跡運轉。莫不是近期美華人要豋火星,就認為火星是一個靠得住的星球,就這樣胡吹亂侃,星球的秘密吧!其實,美國這樣吹噓是他們內心感到恐懼,他們的一切正在走向衰落。多年前美國也是說他們早就豋過月,其實,他們是也欺騙人類,美國既沒有蘇聯人的膽量,又沒有科技實力,豋月只是他們欺騙和妄想。特朗普也是一個牛皮客,美國這樣衰敗還吹虛他們可以登上火星,現在美國正在做準備,並稱要在計劃在幾年內,登上火星。火星裡面,究竟有什麼?美國最近如此的喪心病狂,只有這樣才會獲得美國所需要的利益。看來,美國是想在十年內拿下這個星球,但是,他們想獨霸火星是不可能的。
-
10 # 科學黑洞
地球距離太陽的位置剛剛好,正好處於太陽的宜居帶,這個距離可以保證地球上的水以液態形式存在。而金星和火星是地球的鄰居,也算是處在宜居帶的邊緣。圖:宜居帶
科學家透過對火星的探測和研究發現,在火星的遠古時代大約37億年前,火星上的環境和地球上比較類似。火星人上有穩定的液態水,在當時還有火星磁場,同時還有火星大氣層。除了體積上的差異,儼然就是一個小地球。圖:火星上的河流想象圖
但是因為某些目前無法確定的原因,導致火星磁場的消失,沒有磁場的保護火星大氣層在太陽風的作用下,逐漸被剝離。火星大氣層變得十分稀薄,並且主要是由二氧化碳構成。火星上的液態水被蒸發殆盡,最終火星變成了現在的沙漠星球。但是遠古時期河流的痕跡目前都是存在的,NASA的多次探測都已經發現火星表面曾存在液態水的證據。目前各國天文學家探測火星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想找到火星從“綠洲”變“沙漠”的原因,這可能幫助地球避免走火星的老路。從這一點上來看可以說火星是地球的未來。
而對於金星就並非如此了,金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質量體積和地球相近,被稱為地球的姐妹星。然而金星可能僅僅是地球的“表面姐妹”,金星上的環境非常惡劣。金星有著濃厚的大氣層,大氣壓強是地球上的90倍,相當於地球上900米深的海底。並且由於大氣層主要是溫室氣體,距離太陽相對地球較近,金星上的溫度可以達到零上五百攝氏度,但實際上在幾十億年以前金星上的環境和地球上是比較相似的,並沒有現在這樣惡劣。這意味著金星從某個時間節點開始,和地球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圖:金星的“地球化”模擬
所以說金星、火星都是和地球走了不同路線的巖質行星。而隨著太陽內部不斷的核聚變,太陽的輻射能會越來越高,宜居帶會逐漸外移,最終很可能就是火星處在宜居帶的中心。
-
11 # 鍾銘聊科學
其實“金星是地球的過去,火星是地球的未來”這個說法由來已久,其實我也沒搞懂是哪裡來的。我覺得金星更像是地球的未來,而火星更像是地球的過去。那此話應該怎麼講呢?
其實,無論金星,地球,火星,其實都是在太陽系內部的,而太陽系99.86%的質量都是太陽質量,所以談論太陽系內部的事情,肯定和太陽分不開。
太陽作為一顆恆星,其實地球上的生物還是很幸運的。我們要知道的是,如果恆星個頭特別大,那很快就會玩完,比如參宿四,科學家們就不認為它能活過2000萬年,還沒有生命的歷史長呢。說得難聽點,靈長類的歷史都比這長了好幾倍。所以,這點時間也根本不夠演化出高等生命的。
但是如果恆星太小,其實也會有個問題,那就是亮度不夠,對外的輻射強度不夠。舉例子,如果把比鄰星c挪到太陽的位置,雖然它的壽命可以達到1000億年以上,但是大機率地球會變成一顆雪球,也就更不要說會有生命的存在了。
所以,其實太陽的大小剛剛好,它在主序星時期(壯年)大概是100億年。在這100億年內,其實是相對穩定的,持續的向外輻射熱量。不過,我們要知道的是,太陽燃燒依靠的是核聚變反應,就是類似於氫彈那樣的。那它為啥沒一下子炸了呢?
這是因為,太陽自身的引力和核心的核聚變產生的對外壓力形成了動態平衡,使得太陽核心實現了可控核聚變反應。 但維持可控核聚變需要引力,引力又和自身質量有關,太陽每秒鐘要燒掉400萬噸的氫,所以質量一直在減小,引力也一直在減弱,對於核聚變的束縛能力也一直在減弱。所以,在太陽主序星時期,太陽的輻射強度是逐漸增強的,每十億年就會有個大幅度的提升。
而我們現在地球的位置恰恰好,正好在宜居帶內。
但是,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往前推30億年,其實地球是不在宜居帶內的,那時候得地球應該是很冷的,因為太陽的輻射強度比較小。而再往後推20億年,地球其實就離開了宜居帶,開始變得特別熱,而那個時候的火星恰恰好溫度適宜。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地球以後會經歷金星已經經歷過的的,火星也會經歷地球正在發生的一切。
而且金星無論是體積還是質量都和地球質量差不多,引力也差不離。如果上了金星,其實是感覺不到什麼太大的變化。但是火星就不行了,火星半徑是地球的一半,在火星表面感受到的引力只有地球38%,所以從體形來看,金星其實比火星接近於地球。所以,無論咋看,金星都很像地球很像,科學家也曾對金星寄予厚望,只是沒想到第一次探測之後打消了他們的念頭。金星現在的環境實在太惡劣,而且溫度極其高,探測器進入金星後就沒撐住多久。
不過,科學家透過探測瞭解到,其實金星也曾經像地球這樣,有液態的海洋,湖泊,也有山川,之所以變成現在這副模樣,其實完全是因為太陽的輻射強度提升造成的。
而未來的地球說不定也會經歷這一切,而且大機率是發生在20億年後。而在10億年後,如果人類對於火星加以改造,興許火星可以變成第二顆地球。(不過,我個人覺得機率較低,因為火星畢竟已經涼透了,沒有地磁,無法對抗猛烈的太陽風。)
所以,我覺得,地球的未來真的有可能會像金星那樣,由於太陽輻射強度的提升,變成一顆死氣沉沉的行星。而火星是不是可以變成現在地球的模樣,還很難說。
-
12 # 太空科學站
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距離地球最近的是金星,但人類未來移民開發的重點是火星,這種違和感其實是因為金星的大氣層濃厚且幾乎全是二氧化碳,這就導致不論是探測器還是宇航員都無法在500℃高溫和90倍地球大氣壓的環境下待下去。
火星的環境雖然也很嚴酷,但和金星比起來難度明顯要小的多。太陽系宜居帶大致分佈在金星軌道到火星軌道之間,地球正是長期處於這個位置才演化出了生命和我們人類文明,但太陽系的宜居帶範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任何一顆恆星的光度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通俗的說就是恆星會越來越熱,像太陽這種黃矮星其光度每過1.1億年就會增強1%,如此算下來最多20億年地球的海洋就會被太陽全部蒸發乾淨,而以往寒冷的火星和木星的衛星在此時卻有可能會因為太Sunny度的增加而變得宜居。
所以說從長遠來看,地球早晚會變成一顆土黃色的星球,但由於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只有0.03%而不是金星的97%,因此未來的地球並不會變成第二個金星。
任何一顆行星都不可能永遠適合人類居住,不論地球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對於我們來說都不重要,因為千百年內人類就將離開地球甚至是離開太陽系,唯一可惜的就是目前的人類壽命和整個文明的程序相比實在是太短了,未來的星際移民也好星際探險也罷,都和現在的我們沒有一點關係。
-
13 # 林清沐
在太陽系行星中,金星與地球比較相似,有大氣層,體積質量都與地球相當,但是金星現在的環境太惡劣了,表面溫度400多攝氏度,大氣主要是二氧化碳,經常下著硫酸雨,所以說金星在幾十億年前,可能適宜人類生存,它代表著地球的未來,而不是過去。那麼火星呢,它的環境沒有惡劣,只不過它的大氣層太簿了,只相當地球的百分之一,它的大氣壓力也太低了,不適宜人類生存,是不是幾十億年前它有濃密的大氣層,有海洋河流,適宜人類生存呢?要把火星改造為宜居環境,是要下幾百年的苦功,但金星的環境太惡劣,改造起來就難了,這是兩顆行星的不同之處。
回覆列表
從行星在太陽系中軌道順序來說,金星是地球的過去,火星是地球的未來。但從是否適宜人類知生物生存,不一定能如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