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羅輯說
-
2 # 達利達
黑洞照片證實了黑洞理論的正確,正式宣佈宇宙空間的有哲學意義的發射星體和吸收星體的同時存在,宇宙星體是對立統一的,人類現今掌握的物理理論是完整而科學的。同時也開拓了宇宙空間的探索開發領域,即黑洞理論。
-
3 # 雲遊27272727
有關黑洞照片的問世,其實是毫無意義的。因為黑洞極強的引力,足以使所有的光線(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伽馬射線)彎曲,尚且不提是不是被黑洞吸收(無法考證),單就這一點,就無法造成光線反射,所以任何光學儀器都無法捕獲到它。因此這個問世的照片,根本就不是黑洞的真實面貌,充其量只不過是黑洞周圍的景象,連黑洞的視界事件都不是,視界事件外觀是園型的,確切的說,視界事件是個球面。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黑洞的實體非常的小,我們的銀河系中心的黑洞質量約為400萬倍太陽質量。它的實體的大小,在我們地球上看,相距2.5萬光年,比塵埃還小許多,也就一個PM2.5的大小,怎麼可能拍照到它呢?我們世界上現在目前解析度最高的太空照相機在100公里高空僅能發現地球上1釐米的物體。和2.5萬光年比,相差250萬億倍,也就是說,用目前最先進的照相機,僅能發現銀河系中心直徑25億公里的天體。而實際上銀河系中心的黑洞直徑不足1公里。
下面我為大家算一下銀河系中心黑洞實體的直徑。太陽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由於質量與尺寸的立方關係,開立方後就得出了相應直徑的倍數,約69.1倍,乘以7(把地球壓縮成一個黑洞,其直徑僅僅7毫米)就得出484毫米。所以把太陽壓縮成一個黑洞,其直徑是484毫米。
銀河系中心的黑洞質量約是400萬倍太陽質量,開立方後得158.74倍太陽黑洞直徑,乘以484,得出76.83米。
所以,準確的說,銀河系中心的巨大黑洞的直徑是76.83米。廣大的天文愛好者,你們算一算,是不是這個數量級?
-
4 # 暗物質原理
以前看到的黑洞圖片,都是科學家根據觀察,分析,推理加上計算機技術,合成的圖片。只能算“圖片”。而這一次雖然也有人工,電腦合成的成分,但都是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大小,亮度,周圍的每一束“光”,都是真實的。所以敢稱為“照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黑洞是愛因斯坦100年前提出的,如今科學家用鐵的事實證明了他對黑洞的預言。那個時候沒有先進的望遠鏡,就靠想象,推理就能知道宇宙中“黑洞”的存在,愛因斯坦真是神一般的頭腦,不得不讓人折服。
-
5 # 歷史動車
黑洞照片的公佈,意義大到無法想象。它不僅僅又一次證明了愛因斯坦的偉大,還宣告了人類在最近這一百年的時間裡,在科學探索的路線上並沒有走彎路。鼓勵了科研人員要在這條道路上繼續大踏步的走下去。
之前,大家也許對照片的公佈不以為然。一張照片而已,不影響吃、不影響穿。可在照片公佈之前,有多少人為此緊張的連覺都睡不好。
近一百年來,物理科學的發展是以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為理論基礎的。無數的科學家為此付出了畢生的心血與努力。遠的不說,普通人開車使用的導航,離不開廣義相對論。太空科技的發展,也是基於廣義相對論。這次黑洞照片的公佈,只是用來驗證廣義相對論的正確與否。
假設這次照片的公佈與相對論計算結果不符,問題就不能用嚴重來形容,後果是毀滅性的。這就說明現在正在進行的一切基於廣義相對論的科學探索專案都必須重新開始。之前一百年積累的理論科學都宣告作廢。這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打擊太大了。
還好還好,當照片公佈的一霎那,一切又是如此的美好。
-
6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黑洞是宇宙天體橢圓軌道兩個焦點中暗焦點(F2),與天體對等存在
2019年4月10日晚21點,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面世(如附圖1),黑洞這個神秘的天體終於和大家見面了,意義非同尋常,可以使人類社會文明程度進一大步。那麼人們要問: 黑洞是什麼?其與眾多天體(星球)的關係是什麼?現在沒有答案,是一個世界科學界的空白。下面我用應用數學回答這一問題,填補這一世界科學界的理論空白,並作一理論說明:
我根據宇宙代數經典《道德經》中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的意思描述宇宙天體橢圓軌道之“道”的暗焦點(F2)黑洞(如附圖2):
宇宙天體橢圓軌道之道,由所“有”明暗“物"質“混合"而“成,先"於“天"體(如太陽)和"地"(如地球)產“生",其路線是動點(如地球)M圍繞F1(如太陽)和F2(黑洞)兩個焦點,對立統一,達成共同體點(如地球)運轉,“大"力制止以可觀的主觀的天體(如太陽)F1一個焦點指示的“曰"的"逝"世死亡做法轉; 對這種以可觀的主觀的天體(如太陽)F1一個焦點指示的“曰"的"逝"世死亡做法要“遠"離;“遠"離以可觀舊主觀的天體(如太陽)F1一個焦點指示的“曰"的做法就是“反”對,繞暗物質焦點(如黑洞)F2這一個焦點,從相反的方向(原初出發點)轉回,完成一橢圓周軌道之“道"的一週。
橢圓圖中1為大曰,2為(1曰)逝,3為遠(1曰),4為反(1曰),5為動,《道德經》"反者道之動",6為過半數,7為道,即萬有引力票決半數以上為有效,可以成功返回到8、9、10,完成執行使命。地球繞日轉一橢圓圈為一年,所以要大過年。
黑洞內部就是一個萬有引力漩渦,就像一個無形絞盤一樣。
其社會科學意義:
人和人以此自覺和諧相處,根治腐敗,穩定有序的民主制度建設有了有效的參照的模式,證明《道德經》中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的意思是人掌握人和事物命運的橢圓軌道之“道”(如附圖2):
這個橢圓軌道之道路線是動點M圍繞F1(自己)和F2(對方)兩個焦點,對立統一,達成共識點運轉,“大"力制止以主觀的自己、領導、頭腦(如行星)F1一個焦點指示的“曰"的"逝"世死亡做法轉; 對這種以主觀的自己、領導、頭腦(如太陽)F1一個焦點指示的“曰"的"逝"世死亡做法要“遠"離;“遠"離以主觀的自己、領導、頭腦(如太陽)F1一個焦點指示的“曰"的做法就是“反”對,繞對方、人民、身體物質(如暗焦點)F2這一個焦點,從相反的方向(初心出發點)轉回,進行交換、票決評價、換屆,完成一橢圓周軌道之“道"的一週。
這就是中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概念:“道”、“大"的意思。詳見《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含《道德經》譯文)。
附圖:
1黑洞照片
-
7 # 彭曉韜
謝邀!只是炒作而已。此照片根本就不能直接證明黑洞是真實存在的!由於其理論基礎相對論是建立在假設光速恆定基礎上的,而光速可能並不恆定!因此,黑洞到底是否存在仍是未知數!如果真的存在黑洞,星系中心附近應該早就被黑洞清空了,不會有那麼強烈的、持續的輻射出來。從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的近百億光年外的星系照片來看,百億年前的星系與我們目前銀河系及其附近的星系沒有什麼變化,因此,星系中心存在黑洞的可能性應該是很小的!否則,隨著星系中心黑洞質量的不斷增加而吞噬能力不斷提高,其周圍那能還存在如此之多的天體圍繞其公轉呢!
有興趣進一步瞭解光速為何不是恆定的,以及本次公佈的黑洞照片到底說明了什麼的朋友可參閱本人的以下文章:
回覆列表
黑洞照片問世到底什麼意義?
我們成為史上首批看到黑洞照片的人類,人類自此踏上探索宇宙的新起點。
圖注:人類捕獲的第一張黑洞照片,來自M87星系
EHT 為了增強拍攝照片的空間解析度,透過“甚長基線干涉技術”( 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聯合全球多個射電天文臺的協作,構建起了一個口徑等同於地球直徑的虛擬望遠鏡,用於黑洞探測。最終我們看到的黑洞照片,是在全球範圍內 8 臺分佈於南極洲、歐洲、美洲及夏威夷的射電望遠鏡於 2017 年 4 月裡 用 5 天的觀測資料整合,花了兩年時間洗出來的。
圖注:事件視界望遠鏡的分佈
遙想在100多年前,愛因斯坦第一次發表廣義相對論學說,當時黑洞只是一個存在於理論物理學中的概念。
1919 年,愛丁頓遠征西非觀測日全食,才驗證了愛因斯坦的預言:質量確實可以令時空彎曲。
1968 年,美國天體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才提出了“黑洞”(black hole)一詞,它才擁有了屬於自己真正的稱呼。
但儘管在科學家不斷努力下,已經無限接近理解黑洞看起來應該是什麼樣,卻從未真正拍攝到過它。
直到2019年4月10日晚,我們終於親眼目睹了有史以來“黑洞”的第一張照片!科學家們發現:這次觀測到的黑洞陰影和相對論所預言的幾乎完全一致,我們不禁再次感嘆愛因斯坦的偉大,他的思想絕對穿越了時空。
為什麼說這張“黑洞”照片有劃時代的意義?科學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努力,到目前為止也只確認了二十多個黑洞的存在,此外還有四五十個黑洞候選體。EHT 拍攝到的黑洞是位於室女座一個巨橢圓星系M87的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65億倍!很多人可能沒有概念,那看看下面這些圖片,應該就能理解這個距離。
距離地面1000公里時,照片是這樣,基本是人造衛星的視野範圍。
如果把距離拉到1光年(10萬億公里)那麼遠,距離地面1光年的照片,太陽幾乎就是一個點。而再把距離拉到1000光年,照片上太陽系所在的銀河和銀河系都會變成一個點。
而且,當我們看到5500萬光年以外的星星時,映入我們眼簾的那束星光已經在茫茫宇宙間飛奔了5500萬光年。
圖注:黑洞概念圖
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拍攝到的僅僅是它5500萬光年之前的樣子!現在的它究竟如何我們只有再等待5500萬光年才能看到。
1000年前,人類不知道有電、電磁波、磁場,認為天圓地方,太陽圍繞地球轉。現在再看,我們當時的想法是多麼荒謬可笑。可是,誰又能肯定的說:現在的科學體系已經能破解所有宇宙和生命的奧秘?我們現在所有的物理學理論,都以光速不可超越為基礎。而據測定,量子糾纏的傳導速度,至少4倍於光速。
1935年,當愛因斯坦(Einstein)和波多爾斯基(Podolsky)以及羅森(Rosen)一起,提出了量子糾纏。量子糾纏的意思是說,兩個糾纏的量子不管相距多遠,它們都不是獨立事件。當你對一個量子進行測量的時候,另外一個相距很遠的量子居然也可以被人知道它的狀態,可以被關聯地測量,很不可思議。
但這樣一個簡單的現象存在於客觀世界,也可能存在人體內。
我們人類只不過是由一個細胞走過來的,所有受精卵在35億年以前,都來自於同一個細胞,同一團物質,一個處於複雜的量子糾纏的體系,就這麼簡單。
物理學未來如何發展?目前人類看宇宙依舊像盲人摸象,看到的世界是有形的,就認為它是客觀的世界。其實人類看到的越多,才發現知道的越少。科學家對於宇宙形態的認知是星球與星球之間透過萬有引力相互吸引,星球們忙亂而有序。然而,經過數位科學家的觀測和推算髮現,星球與星球之間的這點引力,遠遠不夠維持一個個完整的星系。最後,有科學家提出一個大膽假設:宇宙之所以能維持現有秩序,因為還有其他物質。而這種物質,目前為止人類都沒有能夠證明其存在,所以,稱之為暗物質。
雖然人類還沒有真正的測到暗物質,但至少在一些觀測中能夠發現光線在經過某處時發生偏轉,而該區域沒有我們能看到的物質,也沒有黑洞。況且,黑洞仍然是常規物質,而不是暗物質。科學家經過大量觀測和計算還推演出一種假設:現在的宇宙不僅在不斷膨脹,而且在加速膨脹。加速膨脹就需要有新的能量加入,科學家至今也搞不清是什麼能量,所以稱之為暗能量。科學家透過質能轉換方程E=mc^2計算,發現要維持當前宇宙的這種膨脹速度,暗能量應該是現有物質和暗物質總和的一倍還要多。
目前已知物質的質量在宇宙中只佔4%,其餘96%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是我們根本不知道的,他們就是科學家假設的:暗物質和暗能量。宇宙已存在了近140億年,而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的歷史才不到一萬年,如此漫長的時間內,很有可能存在不止一個文明。幾年前,量子物理學家休·埃弗雷特假設:我們生活在一個多重宇宙中,時間不斷分支並創造獨特的、相聯絡的宇宙們。每一個維度的生命,都是由上一個高維生命創造出來的,高維是低維的造物主。
越來越智慧的機器人,不就是人類創造的下一個維度的物種嗎?科學發展到今天,科學認知世界也只處在初級階段,比起一千年前那個階段只不過進步了一點點而已。
最後引用科幻小說《三體》裡面的一句話來結尾“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