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空通訊

    開個腦洞:把一艘核潛艇送入木星的液氫液氦海洋裡能夠航行起來嗎?

    這個腦洞雖大,但有點殘缺。

    這是一個完全不知道天高地厚常識的胡謅。這位朋友既然知道木星有液氫海洋,難道就不知道那上面的液氫怎麼來的嗎?迄今我沒有看到木星上有液氦海洋的說法,因為液氦形成的條件更苛刻,一個大氣壓下相變溫度為4.215K,木星的高溫高壓無法形成液氦,只會形成液態氫和金屬氫。

    在地球上,液氫是由氫氣經過降溫得到的液體,這個溫度要降到什麼程度呢?就是一個大氣壓下,降到20.37K以下,用攝氏度表示就是-252.78℃。這就是氫的沸點,也就是到了這個溫度它就沸騰變成氣態,低於這個溫度就變成無色透明的液態。而氫的熔點是-259.1℃,也就是13.96K,到了這個溫度就會變成雪花狀固體。

    即便是這樣地球上獲得的液態氫,有什麼樣的潛艇能夠承受如此酷寒呢?

    而且液態氫的密度為70.8kg/m^3,固體氫的密度為86kg/m^3。在地球上,潛艇是在水中航行的,水的密度為1000kg/m^3,是液態氫的14倍,才難夠使船舶或潛艇浮起。如果在液氫中航行,要用什麼材料製造這個潛艇才能夠浮起來,並且能夠承受零下259℃的低溫呢?

    泡沫塑膠的密度為100~400kg/m^3,都要比液態氫密度大數倍,不過鋼鐵也比水密度大數倍,只要巧妙設計就可以浮起來。但有誰敢乘坐在泡沫塑膠做成的潛艇裡,在-259℃的低溫裡航行?要知道泡沫塑膠最低耐受溫度只是-80℃,而液氫的溫度比這低三倍多。

    木星上液氫形成方式與地球完全不一樣。

    液態氫在木星上是由於高溫高壓而形成的。

    木星是一個而巨大氣態行星,整個星球以氣體為主。木星大氣按分子量由約88~92%的氫,8~12%的氦組成,其中有少量的其他成分。按質量則約為75%的氫和24的氦%,還有約1%的甲烷、水蒸氣、氨氣等氣體。

    木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在太陽系一共有八大行星,木星一顆的質量就是其他七大行星加起來的2.5倍,木星的半徑有71492km,是地球的11倍多,體積是地球的1300多倍,質量是地球的318倍。

    木星沒有固態表面,只有一個比較小的岩石星核,這個核心一般認為體積約地球2倍,質量約地球10~15倍。體積增加1倍半徑相當地球的1.26倍,也就是說這個核大約在8000km左右,而木星半徑為71492千米,除了這個核心,上面還有63492km厚度的氣體。

    這63492km的木星氣體分層結構是個啥樣呢?

    一般認為,在木星大氣表面深入下去約5000km的厚度,是由氣態相變成液態氫的過程。隨著深入,大氣密度會越來越大,壓力和溫度越來越高,氣態就漸漸相變成液態氫。形成液態氫的壓力就已經有幾十萬上百萬個地球大氣壓力了,溫度已經達到數千K到上萬K。

    液態氫的厚度大約有25000km厚,隨著液態氫深度的增加,壓力會越來越大,溫度也來越高,液態氫就漸漸相變成了金屬液態氫。雖說叫金屬氫,但由於是在高溫高壓下形成的,因此這裡的金屬氫並非固態的,而是熔融稠密液態的,這裡的溫度已經高達10000K以上,壓強達到360萬個以上,比地球核心壓力還要高。

    金屬氫層又叫木星的氫幔層,相當地球的地幔,這個氫幔層厚度約有33000km。這裡的溫度從1萬K逐漸提高到2萬多K,壓力從幾百萬大氣壓,逐步加大到上億個大氣壓。到了木星的岩石核心,溫度達到30000K,是太陽表面溫度的5倍,壓力達到3億個,是地球核心壓力約100倍。在這樣的特殊環境下,實際上木星核心也不是固態的,呈現出熔融的牛皮糖狀或白蠟狀,是一種既有柔韌性,又比鑽石還要堅硬的奇怪物質,這種狀態在地球上無法模擬做到。

    潛艇到了木星的結局。

    在木星這樣極端環境下,如果真的有一艘潛艇到了那裡,是一種什麼樣的結局呢?

    首先,這艘潛艇在進入木星大氣層後,要經歷冰火兩重天的考驗。木星大氣層表面溫度為-148℃,這一點倒沒什麼,因為人類發射的航天器都要經過這種寒冷考驗;但隨著木星巨大引力的拉拽,這艘潛艇會墜落得越來越快,還等不到木星本身隨著深度壓力溫度變化,就在與大氣的摩擦中焚燬了。卡西尼探測器完成土星探測任務後,投身進土星大氣層化為絢麗的火花,就是前車之鑑。

    即便這艘潛艇是特殊材料製成,沒被大氣摩擦所焚燬,也無法承受越來越高的壓力和溫度,任何地球材料都無法承受液態氫層的高溫高壓,早就熔融成一灘液態雜物了,這灘雜物如果沒有被液態氫攪散的話,肯定比液態氫密度大,因此會一直沉下去,沉到金屬氫裡面去,最終沉到了木星核上。

    本來在極高溫度下任何物質都會氣化掉,但在木星深處的高溫高壓下,物質只能相變成液態而無法氣化。

    “潛艇”只能停留在木核上面。

    木星核雖然是熔融狀態,但密度比地球大多了,從地球體積兩倍,卻有地球質量10~15倍就可以看出,密度至少比地球大5~7倍,地球密度為5.5g/cm^3,5倍就是約30g/cm^3,這是鐵的密度7.8g/cm^3的約4倍了,因此這灘雜物是不可能沉入木星核心了,只在核心上面的金屬氫裡面永遠的盪漾。

    或許這就是這艘潛艇的歸宿,它依然在“潛”著,只是裡面前往探險的人們已經成為粒子,與這艘“潛艇”融為一體了。

    當然,這艘潛艇真的要進入木星大氣層,還有很多考驗等待著它,比如木星風暴和木星雷電,都比地球厲害很多倍,目前人類完全沒有什麼辦法去應對。

    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木星是一個人類無法進入的地方。

    科學考察的最深處,大概也就進入大氣層百十千米,方法就是釋放一艘有去無回的探測器,比如朱諾探測器,在完成木星各項探測任務後,就準備一頭扎入木星大氣層,利用沒有被焚燬前的短短几分鐘,獲取一些木星大氣表面稍深處的資料。

    朱諾號的前輩伽利略號和卡西尼號已經做過這種嘗試,它也將前赴後繼。

  • 2 # 流星與天涯

    有人提出:開個腦洞~把一艘核潛艇送入木星的液氫液氦海洋裡能夠航行起來嗎?

    這個腦洞雖大,但有點殘缺。

    這是一個完全不知道天高地厚常識的胡謅。這位朋友既然知道木星有液氫海洋,難道就不知道那上面的液氫怎麼來的嗎?迄今我沒有看到木星上有液氦海洋的說法,因為液氦形成的條件更苛刻,一個大氣壓下相變溫度為4.215K,木星的高溫高壓無法形成液氦,只會形成液態氫和金屬氫。

    在地球上,液氫是由氫氣經過降溫得到的液體,這個溫度要降到什麼程度呢?就是一個大氣壓下,降到20.37K以下,用攝氏度表示就是-252.78℃。這就是氫的沸點,也就是到了這個溫度它就沸騰變成氣態,低於這個溫度就變成無色透明的液態。而氫的熔點是-259.1℃,也就是13.96K,到了這個溫度就會變成雪花狀固體。

    即便是這樣地球上獲得的液態氫,有什麼樣的潛艇能夠承受如此酷寒呢?

    而且液態氫的密度為70.8kg/m^3,固體氫的密度為86kg/m^3。在地球上,潛艇是在水中航行的,水的密度為1000kg/m^3,是液態氫的14倍,才難夠使船舶或潛艇浮起。如果在液氫中航行,要用什麼材料製造這個潛艇才能夠浮起來,並且能夠承受零下259℃的低溫呢?

    泡沫塑膠的密度為100~400kg/m^3,都要比液態氫密度大數倍,不過鋼鐵也比水密度大數倍,只要巧妙設計就可以浮起來。但有誰敢乘坐在泡沫塑膠做成的潛艇裡,在-259℃的低溫裡航行?要知道泡沫塑膠最低耐受溫度只是-80℃,而液氫的溫度比這低三倍多。

    木星上液氫形成方式與地球完全不一樣。

    液態氫在木星上是由於高溫高壓而形成的。

    木星是一個而巨大氣態行星,整個星球以氣體為主。木星大氣按分子量由約88~92%的氫,8~12%的氦組成,其中有少量的其他成分。按質量則約為75%的氫和24的氦%,還有約1%的甲烷、水蒸氣、氨氣等氣體。

    木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在太陽系一共有八大行星,木星一顆的質量就是其他七大行星加起來的2.5倍,木星的半徑有71492km,是地球的11倍多,體積是地球的1300多倍,質量是地球的318倍。

    木星沒有固態表面,只有一個比較小的岩石星核,這個核心一般認為體積約地球2倍,質量約地球10~15倍。體積增加1倍半徑相當地球的1.26倍,也就是說這個核大約在8000km左右,而木星半徑為71492千米,除了這個核心,上面還有63492km厚度的氣體。

    這63492km的木星氣體分層結構是個啥樣呢?

    一般認為,在木星大氣表面深入下去約5000km的厚度,是由氣態相變成液態氫的過程。隨著深入,大氣密度會越來越大,壓力和溫度越來越高,氣態就漸漸相變成液態氫。形成液態氫的壓力就已經有幾十萬上百萬個地球大氣壓力了,溫度已經達到數千K到上萬K。

    液態氫的厚度大約有25000km厚,隨著液態氫深度的增加,壓力會越來越大,溫度也來越高,液態氫就漸漸相變成了金屬液態氫。雖說叫金屬氫,但由於是在高溫高壓下形成的,因此這裡的金屬氫並非固態的,而是熔融稠密液態的,這裡的溫度已經高達10000K以上,壓強達到360萬個以上,比地球核心壓力還要高。

    金屬氫層又叫木星的氫幔層,相當地球的地幔,這個氫幔層厚度約有33000km。這裡的溫度從1萬K逐漸提高到2萬多K,壓力從幾百萬大氣壓,逐步加大到上億個大氣壓。到了木星的岩石核心,溫度達到30000K,是太陽表面溫度的5倍,壓力達到3億個,是地球核心壓力約100倍。在這樣的特殊環境下,實際上木星核心也不是固態的,呈現出熔融的牛皮糖狀或白蠟狀,是一種既有柔韌性,又比鑽石還要堅硬的奇怪物質,這種狀態在地球上無法模擬做到。

    潛艇到了木星的結局。

    在木星這樣極端環境下,如果真的有一艘潛艇到了那裡,是一種什麼樣的結局呢?

    首先,這艘潛艇在進入木星大氣層後,要經歷冰火兩重天的考驗。木星大氣層表面溫度為-148℃,這一點倒沒什麼,因為人類發射的航天器都要經過這種寒冷考驗;但隨著木星巨大引力的拉拽,這艘潛艇會墜落得越來越快,還等不到木星本身隨著深度壓力溫度變化,就在與大氣的摩擦中焚燬了。卡西尼探測器完成土星探測任務後,投身進土星大氣層化為絢麗的火花,就是前車之鑑。

    即便這艘潛艇是特殊材料製成,沒被大氣摩擦所焚燬,也無法承受越來越高的壓力和溫度,任何地球材料都無法承受液態氫層的高溫高壓,早就熔融成一灘液態雜物了,這灘雜物如果沒有被液態氫攪散的話,肯定比液態氫密度大,因此會一直沉下去,沉到金屬氫裡面去,最終沉到了木星核上。

    本來在極高溫度下任何物質都會氣化掉,但在木星深處的高溫高壓下,物質只能相變成液態而無法氣化。

    “潛艇”只能停留在木核上面。

    木星核雖然是熔融狀態,但密度比地球大多了,從地球體積兩倍,卻有地球質量10~15倍就可以看出,密度至少比地球大5~7倍,地球密度為5.5g/cm^3,5倍就是約30g/cm^3,這是鐵的密度7.8g/cm^3的約4倍了,因此這灘雜物是不可能沉入木星核心了,只在核心上面的金屬氫裡面永遠的盪漾。

    或許這就是這艘潛艇的歸宿,它依然在“潛”著,只是裡面前往探險的人們已經成為粒子,與這艘“潛艇”融為一體了。

    當然,這艘潛艇真的要進入木星大氣層,還有很多考驗等待著它,比如木星風暴和木星雷電,都比地球厲害很多倍,目前人類完全沒有什麼辦法去應對。

    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木星是一個人類無法進入的地方。

    科學考察的最深處,大概也就進入大氣層百十千米,方法就是釋放一艘有去無回的探測器,比如朱諾探測器,在完成木星各項探測任務後,就準備一頭扎入木星大氣層,利用沒有被焚燬前的短短几分鐘,獲取一些木星大氣表面稍深處的資料。

    朱諾號的前輩伽利略號和卡西尼號已經做過這種嘗試,它也將前赴後繼。

  • 3 # 精彩影片片段餘小波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有人提出:開個腦洞~把一艘核潛艇送入木星的液氫液氦海洋裡能夠航行起來嗎?

    這個腦洞雖大,但有點殘缺。

    這是一個完全不知道天高地厚常識的胡謅。這位朋友既然知道木星有液氫海洋,難道就不知道那上面的液氫怎麼來的嗎?迄今我沒有看到木星上有液氦海洋的說法,因為液氦形成的條件更苛刻,一個大氣壓下相變溫度為4.215K,木星的高溫高壓無法形成液氦,只會形成液態氫和金屬氫。

    在地球上,液氫是由氫氣經過降溫得到的液體,這個溫度要降到什麼程度呢?就是一個大氣壓下,降到20.37K以下,用攝氏度表示就是-252.78℃。這就是氫的沸點,也就是到了這個溫度它就沸騰變成氣態,低於這個溫度就變成無色透明的液態。而氫的熔點是-259.1℃,也就是13.96K,到了這個溫度就會變成雪花狀固體。

    即便是這樣地球上獲得的液態氫,有什麼樣的潛艇能夠承受如此酷寒呢?

    而且液態氫的密度為70.8kg/m^3,固體氫的密度為86kg/m^3。在地球上,潛艇是在水中航行的,水的密度為1000kg/m^3,是液態氫的14倍,才難夠使船舶或潛艇浮起。如果在液氫中航行,要用什麼材料製造這個潛艇才能夠浮起來,並且能夠承受零下259℃的低溫呢?

    泡沫塑膠的密度為100~400kg/m^3,都要比液態氫密度大數倍,不過鋼鐵也比水密度大數倍,只要巧妙設計就可以浮起來。但有誰敢乘坐在泡沫塑膠做成的潛艇裡,在-259℃的低溫裡航行?要知道泡沫塑膠最低耐受溫度只是-80℃,而液氫的溫度比這低三倍多。

    木星上液氫形成方式與地球完全不一樣。

    液態氫在木星上是由於高溫高壓而形成的。

    木星是一個而巨大氣態行星,整個星球以氣體為主。木星大氣按分子量由約88~92%的氫,8~12%的氦組成,其中有少量的其他成分。按質量則約為75%的氫和24的氦%,還有約1%的甲烷、水蒸氣、氨氣等氣體。

    木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在太陽系一共有八大行星,木星一顆的質量就是其他七大行星加起來的2.5倍,木星的半徑有71492km,是地球的11倍多,體積是地球的1300多倍,質量是地球的318倍。

    木星沒有固態表面,只有一個比較小的岩石星核,這個核心一般認為體積約地球2倍,質量約地球10~15倍。體積增加1倍半徑相當地球的1.26倍,也就是說這個核大約在8000km左右,而木星半徑為71492千米,除了這個核心,上面還有63492km厚度的氣體。

    這63492km的木星氣體分層結構是個啥樣呢?

    一般認為,在木星大氣表面深入下去約5000km的厚度,是由氣態相變成液態氫的過程。隨著深入,大氣密度會越來越大,壓力和溫度越來越高,氣態就漸漸相變成液態氫。形成液態氫的壓力就已經有幾十萬上百萬個地球大氣壓力了,溫度已經達到數千K到上萬K。

    液態氫的厚度大約有25000km厚,隨著液態氫深度的增加,壓力會越來越大,溫度也來越高,液態氫就漸漸相變成了金屬液態氫。雖說叫金屬氫,但由於是在高溫高壓下形成的,因此這裡的金屬氫並非固態的,而是熔融稠密液態的,這裡的溫度已經高達10000K以上,壓強達到360萬個以上,比地球核心壓力還要高。

    金屬氫層又叫木星的氫幔層,相當地球的地幔,這個氫幔層厚度約有33000km。這裡的溫度從1萬K逐漸提高到2萬多K,壓力從幾百萬大氣壓,逐步加大到上億個大氣壓。到了木星的岩石核心,溫度達到30000K,是太陽表面溫度的5倍,壓力達到3億個,是地球核心壓力約100倍。在這樣的特殊環境下,實際上木星核心也不是固態的,呈現出熔融的牛皮糖狀或白蠟狀,是一種既有柔韌性,又比鑽石還要堅硬的奇怪物質,這種狀態在地球上無法模擬做到。

    潛艇到了木星的結局。

    在木星這樣極端環境下,如果真的有一艘潛艇到了那裡,是一種什麼樣的結局呢?

    首先,這艘潛艇在進入木星大氣層後,要經歷冰火兩重天的考驗。木星大氣層表面溫度為-148℃,這一點倒沒什麼,因為人類發射的航天器都要經過這種寒冷考驗;但隨著木星巨大引力的拉拽,這艘潛艇會墜落得越來越快,還等不到木星本身隨著深度壓力溫度變化,就在與大氣的摩擦中焚燬了。卡西尼探測器完成土星探測任務後,投身進土星大氣層化為絢麗的火花,就是前車之鑑。

    即便這艘潛艇是特殊材料製成,沒被大氣摩擦所焚燬,也無法承受越來越高的壓力和溫度,任何地球材料都無法承受液態氫層的高溫高壓,早就熔融成一灘液態雜物了,這灘雜物如果沒有被液態氫攪散的話,肯定比液態氫密度大,因此會一直沉下去,沉到金屬氫裡面去,最終沉到了木星核上。

    本來在極高溫度下任何物質都會氣化掉,但在木星深處的高溫高壓下,物質只能相變成液態而無法氣化。

    “潛艇”只能停留在木核上面。

    木星核雖然是熔融狀態,但密度比地球大多了,從地球體積兩倍,卻有地球質量10~15倍就可以看出,密度至少比地球大5~7倍,地球密度為5.5g/cm^3,5倍就是約30g/cm^3,這是鐵的密度7.8g/cm^3的約4倍了,因此這灘雜物是不可能沉入木星核心了,只在核心上面的金屬氫裡面永遠的盪漾。

    或許這就是這艘潛艇的歸宿,它依然在“潛”著,只是裡面前往探險的人們已經成為粒子,與這艘“潛艇”融為一體了。

    當然,這艘潛艇真的要進入木星大氣層,還有很多考驗等待著它,比如木星風暴和木星雷電,都比地球厲害很多倍,目前人類完全沒有什麼辦法去應對。

    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木星是一個人類無法進入的地方。

    科學考察的最深處,大概也就進入大氣層百十千米,方法就是釋放一艘有去無回的探測器,比如朱諾探測器,在完成木星各項探測任務後,就準備一頭扎入木星大氣層,利用沒有被焚燬前的短短几分鐘,獲取一些木星大氣表面稍深處的資料。

    朱諾號的前輩伽利略號和卡西尼號已經做過這種嘗試,它也將前赴後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的女生絕大多數都不喜歡嫁到外地?遠嫁都有什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