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不能落後不能輸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的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目錄60卷,正文22877卷,裝成11095冊,約3.7億字,這一古代文化寶庫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今存不到800卷。中國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傳到今天的只有少數,古代典籍是承載古代文明和文化,《永樂大典》就是這樣的一個寶貝,它曾經如此龐大和華麗,把中國14世紀以前的文化統統裝入它的倉中。可如今,人們只能猜測他的神秘了。歷史上的《永樂大典》帶給人們太多的驚奇和讚歎,它的毀滅也帶來了同樣強烈的悲傷和遺憾,留給後世許多有待探尋的謎。現在,許多人不知道《永樂大典》是一部什麼書,還有許多對《永樂大典》耳熟能詳的人恐怕一生也無緣見到《永樂大典》的原貌。

  • 2 # 阿雲210413948

    《永樂大典》是解縉、姚廣孝等人的作品,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先後命內閣首輔解縉和太子少師姚廣孝主持修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永樂帝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這是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87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

  • 3 # 誠途小胖

    首先,《永樂大典》的副本,並不是作為正本輔助記載的書籍。副本是嘉靖皇帝因為皇宮失火而擔心日後這套奇書會有所閃失而完全安照正本重新抄錄的《永樂大典》全書。因此,想知道副本里有什麼,只需知道正本記載了什麼就可以。

    然而,這部三億七千萬字,一萬一千多冊,幾乎包含了大明朝時期中國境內一切人文、歷史、社會技能、神話傳說、天文記載的奇書,到大清時正本早已不知所蹤。

    到乾隆準備修《四庫全書》的時候,已經丟失了一千多本。更不幸的是,《四庫全書》大量摘選了《永樂大典》之中重要的部分。而之後乾隆認為《永樂大典》已經沒什麼用處,因此不在關心。而看守的官員們監守自盜,最後傳世的僅有不到四百本,可以說百不足四。而國內現存更是隻有可憐的六十四本。

    那麼《四庫全書》中不是還有大量的摘錄嗎?

    還是不幸,《永樂大典》當年不分學派,不管好壞幾乎全盤收錄。可以說一部永樂大典就能看到當年的整個大明王朝。

    而乾隆的《四庫全書》只摘錄了大量偏好於方便他治國的儒家學說,及少許其他。而更可氣的是,當時大興文字獄的大清對於收錄的書籍要先進行大量的修改在收錄其中,可以說是面目全非。

    因此如今要知道當年的《永樂大典》副本中記載了什麼,只能是管中窺豹,能見一斑了。

    而現存國內的永樂大典中記載的都是美食、醫藥、美容和大量的散文詩詞了。可以說《永樂大典》的流失真的是損失巨大,讓華人痛心疾首。

  • 4 # 混分的小宅

    《永樂大典》它儲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據粗略統計,《永樂大典》採擇和儲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種之多,數量是前代《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書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收書也不過3000多種。

    擴充套件資料:曠世宏編 文獻大成——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

    由國家典籍博物館主辦的“曠世宏編,文獻大成——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9月28日在北京國家典籍博物館第一展廳開幕。展覽分為“大典猶看永樂傳”“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閱滄桑惜弗全”“蒐羅頗見費心堅”“遂使已湮得再顯”五個單元,包含古籍善本、手稿檔案、金石拓片、輿圖等各類展品80餘件,其中12冊嘉靖本《永樂大典》彌足珍貴。展覽透過圖片、影片、微縮場景、全息投影、問答小遊戲及抄寫大典等互動展覽方式,全方位展現了這部曠世宏編。

    恢弘鉅製的文獻鉅著:

    舉個細微的例子,其文獻價值便可見一斑:《永樂大典》被證實是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的有力證據。馬可·波羅是否真正到過中國,部分西方學者對此一直質疑。據《馬可·波羅行紀》記載,馬可·波羅在中國居住了17年,想回到故鄉威尼斯,但未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批准。後來由於伊兒汗國君主阿魯渾王后卜魯罕去世,臨終遺言只有和她同族的女子才能承襲後位。

    阿魯渾遂派三位使臣到元朝求婚,忽必烈賜以少女闊闊真,於是馬可·波羅一家伴隨護送闊闊真的三使臣從海道抵波斯後再返回故鄉。

  • 5 # 千心沙羅

    永樂六年(1408),《永樂大典》完成抄寫,即為正本,藏於南京文淵閣。由於體量巨大,書成之後,永樂帝並沒有翻閱過幾次。此後的弘治皇帝和嘉靖皇帝對其頗為喜愛,尤其嘉靖帝,手邊常備著一兩冊,成了“案頭書”。嘉靖三十六年(1557)宮中著了一把大火,給嘉靖皇帝提了醒。他命令大臣繕寫《永樂大典》副本,“重錄一部,貯之他所,以備不虞”。參加人員同樣陣容強大。當時選出謄錄、繪畫生員109人,每冊結尾處要註明重錄總校官、分校官的名字。嘉靖皇帝要求完全按照正本的版式、行款等進行謄寫,而且要保證質量,稍有錯誤便需重抄。所以,《永樂大典》的正副本幾乎一致。耗時5年,副本重錄終於完成。但也是從那時起,正本即下落不明,彷彿人間蒸發,甚至找不到任何損毀或有關去向的記錄。只留如下幾種猜測:一是隨嘉靖皇帝陪葬,二是毀於明末李自成起義的戰火,三是毀於乾隆年間宮內大火,四是仍秘藏於皇史宬夾牆內。可無論哪種說法,又都不太經得起推敲。副本雖然存世,卻是命途多舛。它的流散,則可稱為“華人之痛”。抄錄完成後,副本最初放置於皇史宬,後收於翰林院。這也為更多人能接觸到《永樂大典》製造了機會。乾隆五十九年(1794),《永樂大典》副本已有千餘冊去向不明。咸豐年間,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翰林院遭劫,《永樂大典》亦難逃厄運。清廷議和後,當時的北京外國使館林立。翰林院官員監守自盜,“早間入院,帶一包袱,包一棉馬褂,約如《大典》二本大小,晚間出院,將馬褂加穿於身,偷《永樂大典》二本”,洋人花10兩白銀便可買到一冊,據統計,至光緒十二年(1886),翰林院的《永樂大典》僅存900餘冊。1900年,庚子國變中,翰林院被燒,副本多冊被焚燬或竊取。據稱,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由於《永樂大典》“塊頭”很大,被侵略者用來填平溝渠、構築工事,甚至被當作上馬石,也有說書著火後投入池中滅火被淹的。清朝末年戰火頻仍,朝廷無力保護剩餘的《永樂大典》。它的流失,似乎已不可避免。所以,有人認為,《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它比著名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成書年代還早了300多年,是當之無愧的的珍本秘籍寶庫。著名文學家、收藏家鄭振鐸曾為搜尋《永樂大典》耗費巨大心血。他亦感嘆,假如《永樂大典》全部儲存到現在的話,我們對於中國古文學史的面貌便可以看得更完全。大概也是因為寄託了太多的民族情感,儘管明知《永樂大典》正本下落已成懸案,仍有很多人願意相信,它依然留存於世,靜靜地呆在某個地方,等待著重見天日的那一時刻。

  • 6 # 日常博君一笑

    《永樂大典》,若是誰得到,必定焚香禱告,這是天底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寶貝!哪怕庚子賠款的四萬萬五千萬兩白銀,恐怕也抵不上這一套書。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命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百科全書式文獻集。全書22937卷,11095冊,三億七千萬字,彙集古代圖書七八千種,被公認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足以證明中國文明未必最古老,但用漢字書寫的文明卻最豐富,三千年綿延而不絕,別無分店!

    《永樂大典》是否還有可能出土完整版本,首先我們要清楚《永樂大典》一共有幾個版本,現在的情況如何。

    《永樂大典》一共有兩個版本,分別是明成祖朱棣永樂七年完成的《永樂大典》,也稱永樂正本或永樂本;還有是嘉靖皇帝在位期間重錄的嘉靖副本或者嘉靖抄本,這兩個版本在內容、大小、格式、字型等等方面都是一模一樣的,沒有差別。

    《永樂大典》插圖

    現在全球僅存800餘卷,400冊左右,散落在8個國家和地去的30多個單位和個人手中。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藏有約221冊,中國臺灣圖書館藏有60冊,這60冊是從戰火中遠渡重洋先到達美國,後運往臺灣而留存下來的。同時,這所有的《永樂大典》都是嘉靖副本,並不是永樂正本。

    嘉靖皇帝雖不是一位功勳卓越的皇帝,但是對《永樂大典》卻是一往情深,枕邊讀物即是《永樂大典》,在嘉靖36年,宮中發生大火,嘉靖帝多次發號命令,搶救《永樂大典》,之後便開啟了浩大的重錄工程,嘉靖皇帝要求,兩個版本要分藏兩處,秘不示人。至於藏在宮中的哪一個地方,沒有明確的記載。

    《永樂大典》正本僅有一套,但是卻從未現身過。有種說法是,毀於乾清宮大火,但是根據《天祿琳琅數目》記載,並沒有《永樂大典》;還有人說毀於明亡之際,李自成的大火,但只是一種猜測,無法證實;最有可能的一種是,作為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埋葬在永陵地宮,雖然嘉靖皇帝駕崩時,《永樂大典》並沒有完成,但嘉靖皇帝是死後三個月才下葬的,嘉靖帝下葬之後,正本也隨之失蹤,但是除非開啟永陵,否則也不能確認。

    至於嘉靖副本為何也只剩下幾百冊,有研究專家認為,是清朝時,編撰《四庫全書》時,需要查閱《永樂大典》,這個過程中,編書官員偷竊了大量的《永樂大典》。在《四庫全書》完成之後,官方對《永樂大典》管理不那麼重視,一些官員趁機順手牽羊。

    如果說還有完整的版本,只可能是寄希望於嘉靖皇帝的陵墓了。

  • 7 # 天下熱文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明成祖朱棣下詔編撰的“百家之書”書稿正式成型,朱棣親自作序一篇並命名為《永樂大典》。第二年,謄抄工作全部完成,至此《永樂大典》正文22877卷,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字,由兩千多文臣前後耗時4年,一筆一劃的書寫才將這項工作全部完成。

    此書抄錄了先秦至明初的各類書籍,讓中國從古至今的許多佚文秘典能夠儲存流傳下來,是中國古代規模空前的大型類書,被稱為是中國古代最完善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收錄古籍七、八千種,而且內容保持一致,沒有任何修改,和清朝有過刪改古書內容,收書3000多種的《四庫全書》不同,《永樂大典》才是真正有學術研究價值的古籍,是十分罕見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到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時候,紫禁城發生了一起大火,嘉靖帝朱厚熜一夜未眠指揮搶救《永樂大典》,處理完大火,朱厚熜連忙下詔,命張居正監督書手109人,每人日鈔三紙,嚴格按照正本的字型、規格,每一冊謄抄完畢,都要在後面記錄謄抄的監督官員、謄抄人員的職務、姓名,耗時六年,才完成謄抄《永樂大典》副本的工作。

    明朝滅亡時,《永樂大典》正本不知所蹤,到乾隆年間,副本剩9677冊,之後又接連散失。尤其是到了咸豐和光緒年間,英法聯軍和後來的八國聯軍對紫禁城的搶光燒光政策,讓大典所剩無幾。新中國成立以後經多方蒐集,國內僅存217冊,加上從國外徵集的部分複製本,共剩795卷。雖然《永樂大典》的副本殘本從此能得到儲存,但和原本的22877卷相比,數量已經僅剩百分之四了。

    讓人感到疑惑的是,所有蒐集到的《永樂大典》都是嘉靖年間的副本,那一本明成祖朱棣親筆簽名的正本哪去了呢?

    關於正本的去向有幾種說法,其一認為是被嘉靖帝朱厚熜下令將書當成陪葬物品了。在明朝有殉葬書籍的傳統,而朱厚熜對此書如此重視和喜愛,用於陪葬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可是經過現代先進技術探測,嘉靖帝的永陵裡面積水嚴重,如果挖掘無法保證能使裡面陪葬物品完善留存,所以這個說法到現在還無法證實,隨著技術的發展,等到嘉靖帝陪葬物品重見天日的那天,《永樂大典》正本是否存在於永陵才能真相大白。

    其二認為是毀於清朝嘉慶年間的乾清宮大火。清朝嘉慶二年乾清宮發生了一場大火,把乾清宮燒燬得所剩無幾化為灰燼,乾清宮是宮廷書畫貯藏最為集中的場所,而其中藏品幾乎被毀,據《石經考文提要》記載:“嘉慶二年,乾清宮毀於火。”

    乾隆元年進士全祖望對《永樂大典》在清朝時期的事蹟尚有記載,全祖望是乾隆初年的翰林院庶吉士,曾在翰林府中找到《永樂大典》副本,他如獲至寶,飽覽當中一些罕見的書籍,還抄寫了經、史、志乘、氏族、藝文等五個方面的孤本書籍,所以他對《永樂大典》是很熟悉的,根據他的記載,《永樂大典》的正本在順治時還在乾清宮裡,乾隆時期也應該還在乾清宮中。

    至此,關於《永樂大典》正本下落目前還不能確定的,這本承載了幾千年中華文明的典籍就此消失了幾個世紀。如果沒有這本書,很多的古籍無法流傳下來,比如《舊唐書》、《資治通鑑續編》等重要史籍,這些史籍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就已經是失傳的了,直到清朝時才被人從《永樂大典》副本里抄錄出來,才能流傳到今天,所以說,完整版《永樂大典》的消失,帶走的是不可估量的歷史財富,期待它去向的謎團終有一天能解開。

  • 8 # 花雨繽紛朗誦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後命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

    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 [1]  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決心修一部鉅著彰顯國威,造福萬代。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最初令解縉主持編纂(規模147人),一年後修成《文獻大成》,但朱棣親閱後甚為不滿,欽點姚廣孝擔任監修 ,同時編纂隊伍擴大到了2196人(累計達3000多人),於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親自作序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於永樂六年(1408年)才抄寫完畢。

    《永樂大典》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毀於火災和戰亂,也有相當一部分被後人以修書之名竊走,現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

    永樂六年(1408),《永樂大典》完成抄寫,即為正本,藏於南京文淵閣。由於體量巨大,書成之後,永樂帝並沒有翻閱過幾次。此後的弘治皇帝和嘉靖皇帝對其頗為喜愛,尤其嘉靖帝,手邊常備著一兩冊,成了“案頭書”。 嘉靖三十六年(1557)宮中著了一把大火,給嘉靖皇帝提了醒。他命令大臣繕寫《永樂大典》副本,“重錄一部,貯之他所,以備不虞”。 參加人員同樣陣容強大。當時選出謄錄、繪畫生員109人,每冊結尾處要註明重錄總校官、分校官的名字。嘉靖皇帝要求完全按照正本的版式、行款等進行謄寫,而且要保證質量,稍有錯誤便需重抄。所以,《永樂大典》的正副本幾乎一致。 耗時5年,副本重錄終於完成。但也是從那時起,正本即下落不明,彷彿人間蒸發,甚至找不到任何損毀或有關去向的記錄。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9 # LOL蒙太奇影片集錦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自古以來,中國就流行在盛世修書。

    比如唐朝的《晉書》、宋朝的《冊府元龜》、《太平御覽》,明朝的《永樂大典》,清朝的《四庫全書》。

    但,在修書上,古代技術也有限,要想真正修一本集幾千年智慧的大全之書,著實有點不容易。就拿明朝的《永樂大典》來說,這本書,能流傳儲存到現在,鬼知道它經歷了什麼。

    在修著《永樂大典》之初,朱棣的初衷是希望這是一本匯百家經典、囊括天下所有書籍之精華、成古今文獻之大成的書,於是便命令大明第一才子解縉召集了一百四十號人來幫他撰寫這部書。

    一年後,這本還叫《文獻大成》的書就完成了。但朱棣看了之後非常不滿意,覺得囊括的古籍種類太少了,於是命令重修。

    明成祖朱棣像

    1405年,朱棣命他最信任的“黑衣宰相”太子少傅姚廣孝和解縉共同編纂這部大型類書。後歷時五年,經過兩千多人的努力,這部曠世奇書終於完成。

    《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

    自三國魏文帝曹丕開始,各個朝代均有類書編纂。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是後來乾隆編纂的《四庫全書》的兩倍之多,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

    《永樂大典》在編纂時均保持了原書的本來面貌,沒有改動書中的內容。雖然有專家說,《永樂大典》還是存在不少漏錯,但並不妨礙它成為一本曠世奇書。

    《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遺憾的是,《永樂大典》從修完之後,就命運多舛。

    修書完成之後,朱棣只讓抄錄了一部,叫做“永樂正本”,然後就命人將這本集大成的書給鎖了起來。

    現在看來,對朱棣來說,這書只算是他文治的一部分,並不打算將它用之於民。

    遷都北京之後,《永樂大典》正本被隨手安置在了左順門北廊(即奉天門東廡)。兩天後,北京宮中就發生了火災,火勢猛烈,險些毀掉《永樂大典》。自此,這套書就和大火“結了緣”。

    正統年間,《永樂大典》終於被放到了文樓。但正統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淵閣大火,在裡面的《永樂大典》所據原稿付之一炬。

    嘉靖三十六年(1557),北京宮中又失火,奉天門及三大殿均被焚燬,嘉靖皇帝連夜下了三道金牌,命人將《永樂大典》從文樓救了出來。然後,嘉靖就有了重錄大典的想法。

    嘉靖四十一年八月,《永樂大典》重錄工作開始。

    剛開始,負責重錄的徐階覺得要抄兩萬冊《永樂大典》,工程量太大,便決定不用非按原來的式樣和書法來。

    結果他把書拿來一翻,發現如果把版式改了,上面的大小字和圖形都要跟著改,還不如照抄,於是就原模原樣抄了一版。就這樣,他還帶著幾百號人整整抄了六年。

    從此《永樂大典》就有了正副兩部,分別珍藏在文淵閣和皇史宬兩處。而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永樂大典》,都是嘉靖年間的抄本。

    《永樂大典》的正本去向,在嘉靖修典之後就成了謎。

    有人說被嘉靖殉葬了;有人說在明末的戰亂中被毀了;有人說在嘉慶年間乾清宮的大火中被毀了。反正就是不見了。

    而《永樂大典》的副本,命運更坎坷。

    經過戰亂,到乾隆要修《四庫全書》時,《永樂大典》就已經有千餘冊不知所終。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瑪莎拉蒂萊萬特和寶馬X6相比,該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