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怪獸小王

    非常有興趣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宣告,我不是專業人士,只能從一個球迷的角度說說自己的看法。

    最早接觸《足球》是90年世界盃(感謝父親至今保留著90年義大利之夏專輯,可惜扔在老家的舊書堆裡),在那個資訊不發達的年代,一張喜歡的報紙我可以反反覆覆的看上幾天,如果沒有《體壇週報》,我相信《足球》會是生命中最好的精神食糧。至於《足球》為什麼會在市場競爭中敗給《體壇週報》,且聽我慢慢道來:

    《足球》成功的必然

    作為事業單位,《廣州日報》旗下的《足球》在計劃經濟時代有著先天的優勢,雖然創業初期同樣艱苦,但是大樹底下畢竟好乘涼,嚴俊君帶著梁清、陳偉勝、謝奕等四五條槍依託平臺優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幾乎沒有競爭的情況下很快搶佔了全國市場,1990年開始就做到了世界盃比賽日的第二天出報,1993年《足球》擴版增期,1994年更是第一次派出龐大的特派記者組現場採訪了美國世界盃,依靠著強大的記者團隊,《足球》在這個階段真正做到了睥睨天下。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上面這份報紙是《足球》從8版擴到16版的第一期)

    這時期的《足球》報適時邀請國內足球界的諸多名家開闢專欄,比如“京華新村”和“海派風雲”,張路、畢熙東、葛愛平、王俊等大伽在這裡指點江山、直抒胸臆,記憶中當年王俊的筆鋒頗有古龍的味道。聘用甲A甚至甲B球隊所在城市的名記撰寫賽場報道,追蹤賽後內幕,另外報紙上還有專為球迷解惑的“春來茶館”。這些舉措同樣吸引了國內的大批球迷。

    1995年,嚴俊君在《足球》報上為“成都保衛戰”振臂高呼,輿論反響之大估計連他本人都沒有料到。

    《體壇週報》逆轉的幾大關鍵因素

    最早的《體壇週報》默默無聞,至少我在92年之前都沒聽過這份報紙的名字,一見鍾情的原因在於它的版面設計和報道上的全面。瞿優遠當初應該是下過一番苦工的,既然在採訪方面遠遠落後於《足球》,那麼在編輯力量上就要做到全國最強。

    跟《足球》報相比,《體壇週報》幾乎沒有廣告,版面乾淨利落,滿滿的真材實料。另外一方面,《體壇週報》避實就虛,把歐洲賽事作為主戰場,花大力氣報道國內各大體育專業媒體尚未顧及的五大聯賽和冠軍盃,另外NBA、網球、田徑甚至圍棋都做到了全國領先,相信很多球迷都是透過這個時期的《體壇週報》知道了喬丹,瞭解了意甲。

    國內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候,瞿優遠眼光獨具,充分利用和挖掘了這一優勢,開始大手筆的從其他報社挖人,甚至包括即將簽約《足球》的金焱等人。《足球》則限於體制上的僵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對方一步一步的蠶食著原本屬於自己的市場份額。

    2001年國足出線前夕,《體壇週報》周發行量超過了驚人的500萬份,正式宣告國內體育專業媒體第一的地位已經無人可以撼動。

  • 2 # 聞舞視界

    作為一名從1998年法國世界盃開始看足球買足球報和體壇週報的資深讀者,我真有資格說這個問題。

    先說我自己,2000年前我是看不上體壇週報的,當時我只喜歡純粹的足球高階的享受,對以足球和籃球為主,輔以綜合體育新聞的體壇週報看不上,長期專注足球,每期必買,當時足球明星雲集,李承鵬,李響等,特別是李承鵬的評論,後來專門倒向了體壇週報依然堅持為了看他的評論買足球。

    其實我買足球時,體壇影響力已經超過了他們,特別是2002年世界盃預選賽前體壇週報老大瞿幽天價遠挖走了足球檯柱子李響,據說年薪150萬,別說當時就是今天也沒有幾個記者能拿到這個年薪,後來李響寫了零距離我與米盧的親密接觸,網友調侃應該是負距離,可見李響米盧關係是多麼鐵,專訪米盧除了李響不接受別人。

    2001年7月13號中國男足歷史性進入世界盃是體壇週報全面碾壓足球報的一天,這一天體壇週報一天發行兩份報紙,一天發行量超過五百萬,創造了至今為止的體育報刊發行記錄,因為之後體育已經是網際網路門戶的天下。

    隨著新浪等門戶的崛起,體壇和足球同時走向了衰落,相比之下足球更迅速。後來他們模仿體壇進軍全體育,特別是籃球版增加,以至於後來誕生了獨立的籃球先鋒報。不過勁體育週刊的推出並沒有阻止足球報的衰落,反而改成了一週兩期週一週四出街。當然,體壇週報經歷了轉型門戶和老大瞿優遠被抓後,也開始衰落,前兩天在北京報攤上路過,一問才知道體壇也是一週兩期週一週五出報,取消了週三那期,零售價三元。

    需要說一下的是,體壇週報一直試水網際網路和移動客戶端卻不溫不火,足球的勁球網也很一般,但他們做出了專注競彩領域的垂直網站,業務開展的曾經不錯。

    作為一個讀了十年體壇週報和足球報的老讀者,終於睡隨著諾基亞手機的沒落和智慧手機的普及,我也不再購買了,不是因為不喜歡,而是很多三四線報亭已經沒有這兩份報紙可買。不過比較起來,他們兩家還是幸運的,至少還在,不像南方體育,球報一樣早已消失了多年。

  • 3 # 老成都好吃嘴

    八十年代,看個足球得看中央電視臺臉色,自己想怎麼看就怎麼看一場比賽,你需要跋山涉水到賽會制舉辦地瞅瞅。國家隊集中制那時候,你想看國家隊球員怎麼辦?那只有每年長城杯跟著走,這種情況下單說時間不說錢,能這樣看下來基本也就是開除,那年代開除什麼命運,等同於二流子待遇隨時有人盯著。想看球有錢也不行了,因為5.19之後對於這種球迷監控的特別嚴。老實看報紙就成了唯一渠道。

    那時候地方報紙的體育版得看地方體育重視與否,體育強省多少有點位置,至於弱點的寫點本市職工圍棋也不會寫足球。舉個例子當時86亞運會中國打南北韓,筆者醫院躺著只能寄託報紙弄點素材解解饞,結果硬是等了八天,才將晚到的足球報視若珍寶的翻來覆去的看,那會看的是訊息真沒啥多的講究,情懷對於足球報讀者,也就是最初從創刊號到九十年代初那批人 真的是很重要一環 但絕不僅僅是情懷 當時足球報絕對是球迷好戰友

    90世界盃對於我是一道坎,怎麼說?世界盃到來,一些外國玩意進來了,書畫精美,圖文看了怎麼新鮮,加上當年義大利聯賽的集錦看得多,自然高價也要託人帶進來,恰好有香港親戚,政策又開放了,那會真的是對外界知識渴求到飢渴的時段。

    比較就有差距,比如說其後就覺著足球報太流於表面,深層次探討真正的直言快語太少。比方說當年國奧時期香港媒體直接就給徐根寶封了一個橄欖球教練的頭銜 波在天上飛 還看什麼,這種教練遲早滾蛋!深挖了5.19前徐根寶臨陣脫逃的根源,大實話了 足球報不敢說啊 那會老球迷其實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了 但足球報成長太慢了跟不上 加上國際足球這一塊 真不怎麼樣 於是乎 體壇週報成為了新寵

    不看國內足壇,體壇週報是很不錯的,至少初始階段。但要說代替足球,沒有過從來沒有過。原因就在於甲A,甲A時期租奇葩與體壇都有各自訊息源,說白了就是當地地方報社記者。這種時候,中國各種黑筆開始大顯伸手,譬如濟南的尹波,對於家鄉球隊大肆吹捧,不要臉已經不能說明嚴重性 純粹的找事 其後什麼零距離李響這種不要臉的媒體敗類女人出現 還看看什麼報紙 一把火二十多年存下圖片刊物付之一炬 包括當年足球報的創刊號 今天看到這問題就說一句總結 從來都是人看報 那是感情與愛的積累 有天缺德事做多了 為什麼要看你 球迷不缺錢 缺的是一直認同你的心

  • 4 # 石萬里76890003

    最開始2000年左右吧我基本上只看足球報後來隨著姚明加入美職籃才開始偶爾買體壇週報,不過大多時候還是看的足球報。知道有一天足球報一正版的賈巖峰寫的布拉澤維奇穿衣穿鞋的服裝品味和衣著打扮把我哥哥噁心到了,拜託我是看足球的。後來就只看體壇週報,可惜手機智慧化以後體壇也很少買了,紙媒的沒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了。

  • 5 # 莊子天涯

    《足球》報顧名思義就只是報道足球,報道國內的、國際的大小足球新聞,再增加一些足球專訪、評論文章、專欄之類的版面,撐大了也就足球的那點事兒;《體壇週報》不一樣,除了足球,體壇其他的大小事情都在報道之內,內容的涵蓋範圍比《足球報》大、資訊量比《足球》報多,因此,《體壇週報》的受眾自然比《足球報》多,銷量比《足球》報多是正常的。其實,《足球》報也注意到自己內容的侷限,後來都增加一些籃球比賽的報道了,但始終是名不正言不順的,終究還是敗在《體壇週報》的筆下。時至今日,這兩份報紙在網路媒體發達今天,都已江河日下,不復當年之勇了,現在再來談兩報誰勝誰敗並沒什麼意義!

    另:《足球報》規範的寫法應該為《足球》報。

  • 6 # 53485657703

    足球創刊號我還保持一份.八十年我就訂了一份我記的最高峰發行有二百多萬份.當時主編姓嚴.中國發行第一張體育彩票.我還是透過足球報郵購.九十年代中後.一個叫大眼的李承鵬開始寫點雜談還行.後來和本社二個女記者叫上勁.寫出的文章酸溜溜的.從那後我就停訂報了.也不關注足球了.

  • 7 # SHOW個球

    記得在足球最火的時候三家天下 體壇足球和南方體育 體壇走大而全的路線 南方很高逼格文騷 格外吸引文青憤青 足球夾在中間很尷尬 南方最先撐不住關掉後 足球報稍得喘氣 依靠策劃性報道與體壇苦苦對抗 但市場永遠是隻認老大的 強者通吃 資源愈發稀缺的足球場日漸式微也就不奇怪了

  • 8 # zheng222

    足球報是中國首張專業性極強的專業報刊八九十年代風靡中國十幾年。直到體壇週報橫空出世,體壇更專業,更詳細,國際足壇報道方面更權威!90年代末期開始,完全取代了足球報的老大地位。近幾年隨著,體壇週報老闆入獄,及網路化普及,紙製報紙的衰亡無可挽回。致敬伴隨我青春歲月的兩份偉大報紙!

  • 9 # 我心永恆勢不可擋
    《體壇週報》我以前買了不少,以前叫體育週報,後來改成《體壇週報》。(體育週報是1984年1月7日創刊的.1987年2月停刊,在準備了一年多時間後,1988年7月1日體壇創刊。【足球】報作為國內最早創刊的專業報紙,在86年前是廣大足球迷的最愛,體壇週報由於兼顧其它體育專案,加上國內很多精英的加盟,更得到體育迷的喜愛。

  • 10 # 難得糊胡

    足球報看了幾期不看了,因為它就如體育報下面的一個分支,訊息面窄,枯燥無味。後來迷上了體壇週報,那時還沒有什麼浪,什麼狐。體壇週報收絡大批的知名記者和客座大記者,使其資訊量大,文章生動,特別是膽敢跟足協唱對臺戲,當時足壇的許多黒幕該由體壇週報的知深記者給揭露出來。馬德興和汪大昭為其代表人物。當時的體壇週報給大多數體育迷們帶來了極大的歡樂和視覺享受。可該報還是不太地道,報子的價格一漲再漲,加上無聯網的普及,體壇週報現在也只能苟延殘喘了。

  • 11 # 遇見隨風

    96年開始看足球,看甲A聯賽!可以說是足球報陪著我走過了看球的初級階段!我們這裡是週二才能買到報紙,買不到的話才買體壇!隨著網路的普及,這些紙質媒體必然走向衰落!

  • 12 # 喜歡虛度時光

    我看過《足球》體壇週報《新民體育報》體育時報、球報、新體育還有好多忘了。足球報初期很好,可惜內容太新聞化,不如體壇有深度,慢慢就黃了

  • 13 # 三石827

    好像是從95年或者96年開始買體壇,那時候體壇是每週二出版,記得好像是6毛錢一份。後來改為每週四出版,再改為每週兩次,價格也漲到1.2元了。那時候的體壇是真的好看,雖然主打足球和籃球,但其他方面的體育資訊介紹的也很全面,基本也沒有廣告。每到發行日都要早早去報攤買,不然就會買不到了。正像足球之夜的廣告語,球迷每週的節日。體壇每週的出版日也是我的節日。尤其喜歡周文淵老師的評論。期間也買過幾期足球報和球迷報,但足球報感覺內容沒有體壇紮實,看起來不過癮,球迷報就更差一點了。

  • 14 # 彪哥有話說

    本人95年真正開始看球,當時甲A太火爆了,每到週末最怕老師補課不放學,因為當時還是一週上五天半,最怕的就是老師週六下午不放學還上課!記得當時山東衛視還直播,經常下雨三點開球,因為急著回家看球,沒有上課,還被老師抓過幾回呢!那時在鎮上上初中還沒有賣報的,就讓一個家裡是鎮政府的同學從家裡拿齊魯晚報.大眾日報泰安日報等,反正是隻要有體育板塊的都是每週的比讀!還把當時報紙上的彩圖剪報貼滿了好幾本日記本,上課的時候偷偷的看,天天在研究陣容哈哈!上高中了省吃儉用經常買足球雜誌,當時把臥室都貼了好幾張海報!最喜歡的就是中午和下午放學去閱報欄看報紙,去學校門口的好幾家書店門口看雜誌! 接觸體壇週報和足球是在上大學後,2001年上大學正好趕上十強賽哈哈!剛上大學終於不那麼緊張放鬆些了正好趕上十強賽,我們好幾個同學每到球賽就去學校邊上的麵館或者小飯店點上倆菜看球,簡直太幸福了!剛開始看的是足球,覺得足球報最專業了,最喜歡看李大眼的球評,後來看體壇週報,因為體壇內容太多了,版面多,專案多,一期可以看好幾天!十強賽出線的那期還珍藏到了畢業呢哈哈!感覺那時體壇和足球競爭相當激烈,國家隊隊員和教練都被兩家承包了獨家採訪權!足球報評論精彩,讀的快意恩仇淋漓盡致;體壇依靠馬德和李響的細節撐版面,還有NBA等其他專案拉了很多人!總體感覺體壇週報靠的是版面多內容多細節多,以量取勝!足球后來也加了其他專案,但是因為名字的原因讓人覺得沒有體壇有優勢!體壇以量取勝,足球專一專業,也是足球報的劣勢之一!畢業後慢慢就只上網看了,偶爾買份!隨著智慧手機的爆發,我是好多年沒買過了!現在不知道報攤上還有沒有,有空路過報攤再去買一份看看,回味下當年的那段青春歲月!

  • 15 # 展歌70008979

    讀書的時候喜歡看足球報多於體壇週報,皆因喜歡足球,當年足球熱情高漲,聯賽火爆,足球報非常好賣,隨著這幾年國足的戰績這麼差都沒有多少去過多關心了,而網路的發展,電腦版手機版都可以瞭解到最新的體壇資訊,紙質媒體必然走下坡路

  • 16 # 足球週刊安然

    兩張報紙都書寫了中國體育媒體的傳奇,而且是伴隨一代體育迷們成長的精神食糧。非常幸運的是,我在這家媒體都有服務的經歷。

    關注《體壇週報》,是從1999年開始,這份報紙簡潔新穎的版式,豐富的國際足球報道,迎合了一大批年輕讀者的喜好。顧名思義,體壇週報不只有足球的內容,其他專案也有涉及,籃球、圍棋、網球,都是《體壇週報》的優勢內容。所以在那幾年中,我是兩份報紙一起買,通常是一條新聞在《足球》上看一遍,再從《體壇週報》上讀一遍。

    兩家報紙孰優孰劣,我不太想做評判。但在很多讀者看來,《體壇》的強勢崛起,和他們牢牢把住了中國球迷對國外,尤其是歐洲五大聯賽關注度超高的心理。深挖國際足球資源,讓《體壇週報》對《足球》完成了逆襲。但《足球》報的國內足球評論稿件的深度,專題策劃的廣度,在業內是有口皆碑的。

    新媒體時代,兩家報紙都受到了新興媒體市場的巨大沖擊,並在很早以前紛紛開啟了戰略轉型。“體面”和“體壇加”承載了兩個媒體的核心內容,權威與專業的內容融合進摩登的媒體形式,兩家老牌體育傳統媒體依舊會擁有自己的一片天。

  • 17 # Lurunhao

    兩家報紙很早的時候都看過,的確也是體壇買的多,體壇的範圍更廣,除了足球以外還有籃球,網球等等,更全面的內容可能受眾也更多,足球報印象中只有足球,並且作為一家廣東媒體,足球報的不少球星翻譯和通行的並不一樣,這一點印象很深,也會導致閱讀的不習慣,從內容上講,似乎並沒有太大區別。另外體壇的延伸產品比較多,像足球週刊知名度也不差,

  • 18 # 哥舒夜帶刀

    我是《體壇週報》打敗《足球報》的見證者,故事是從1997年開始的……

    那時候,縣城裡最早能夠買到的除了足球類的雜誌之外,只能買到《足球報》,印象中每週一期,應該是週三、週四中午能夠買到。《足球報》給我的印象就是都是足球,甲A的報道多一些。

    後來,郵局門口的報紙雜誌攤上開始賣《體壇週報》,印象中剛開始1元錢,後來變成了1.5元,對於一個高中生來有點貴,但是內容很豐富,包括足球、籃球、圍棋、乒乓球、羽毛球。你如果問我為什麼記得這麼清楚,我也痛並快樂的笑了,因為,那時候並不是每次都有錢買一份報紙,可能這一週你來買,下一週我來買。

    買來的報紙可不是囫圇吞棗的自己拿著看,而是要分版面給不同的隊友、朋友拿走看,因為不在同一個班級,我們這些踢球的同學都各自拿一張報紙,上課的時候偷偷看,下課的時候交換。如果不湊巧,分到你手裡的不是足球板塊,閒來無事,還是很認真的看完。所以,我知道了圍棋的大龍是怎麼回事,我認識了王治郅、小將林丹……

    這是我的一點感受,一點回憶……

  • 19 # 手機使用者62664267135

    足球報的誕生地可能因為是在足球發達地區廣州,因此報道方面地域傾向很強,沒有體壇週報客觀,這應該也與早期體壇編輯部在湖南,屬於足球相對不發達地區有關吧。原先非常喜歡看足球報,幾乎每期必買,但有一輪甲A聯賽中,申花隊的莫拉被廣州隊的葉志彬踢斷腿,足球報在當期的球評中居然為此叫好,記得記者當時的觀點就是廣州球員作風也硬朗了,這種三觀不正沒有底線的文章竟然能夠透過稽核並發表,讓我目瞪口呆,從此就對足球報另眼相看了,失去客觀立場的媒體怎麼能讓人信服?再加上足球報的乾貨少,廣告又多,以後逐漸就喜歡上了風格清新的體壇週報了。

  • 20 # 全球通87

    體壇本來一直有看的習慣,結果後來因為造假路易斯菲戈的採訪以及大肆炒作那個個什麼黃建華收購NBA騎士隊而讓人反感,尤其是肖良志這種無良妓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咱老姓這首歌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