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梓蕤

    如果10萬噸級核動力航母在南海海域被擊沉,可能會造成的核汙染主要是核輻射,南海距離中國大陸很近,對我們來說可能有影響,但是還是可以承受的。

    目前擁有核動力航母的只有法國和美國。法國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滿載排水量只有4.2萬噸,只有美國的核動力航母尼米茲級航母和福特級航母的排水量都達到10萬噸。而俄羅斯在發展航母的技術上一直存在短板,它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經常趴窩,也不願意再投入資金繼續研發巨型核動力航母,中國的航母研發起步較晚,短時間內也無法擁有10萬噸級的核動力航母,而且目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航母排水量大多數是5萬噸左右的中小型航母,由於經濟體量的關係,無法供養得起10萬噸級的吞金巨獸。

    也就是說,若有10萬噸級的核動力航母在南海被擊沉,也只能是美國的,而美國一向以海上航行自由的名義作侵門踏戶之事,它的航母被擊沉,那肯定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如果聽到這個訊息,我們除了喜大普奔,還有啥不能承受的。

    美國海軍的所有核反應堆都是壓水堆,與核電站壓水堆反應堆基本相同,而軍用核反應堆體積更小,功率密度更高。而且美國由於長期以來核彈頭的庫存量都是世界數一數二,美國核彈頭最多時曾接近1萬顆。在冷戰結束後,美俄開始進行核裁軍,美國每年退役下來的核彈頭就給其航母或核潛艇使用。而世界各國的海軍使用的濃縮鈾含量一般都很低,10%-20%之間,但是有錢任性的美國海軍使用的核燃料濃縮度至少達到93%。這無疑會使得它的核動力潛艇或航母發生核洩漏時比其他國家的更為嚴重。

    (壓水堆)

    不過美國海軍目前還沒發生過核潛艇或者核動力航母核燃料洩露的情況。美國的SSN-593核潛艇在1963年沉沒,造成129人死亡,而SSN-589核潛艇在1968年沉沒,99人死亡。比起蘇聯和俄羅斯至少22起核潛艇沉沒,美國的核潛艇發生的事故還是比較少。

    而美國的首艘的核動力航母企業號,在1969年遭受了意外事故,造成28名水手死亡,500名船員受傷。由於其飛行甲板上起降機排氣產生的熱量過高,導致F-4上的一枚火箭彈“燒焦”並爆炸。那次爆炸同時引爆了飛機的燃料箱,進而又引爆了飛機上更多掛載的火箭彈。最初的爆炸損壞了飛行甲板,隨後發生的大火導致2枚500磅重的炸彈爆炸,在甲板上炸開了一個洞,讓燃燒的燃料流入下面的空間。這種破壞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最終導致3枚500磅重的炸彈爆炸,18次爆炸中,飛行甲板和船體上炸出了8個洞。將近2000磅的炸藥和超過1萬加侖的噴氣燃料的當量,這至少相當於5枚反艦導彈。

    企業號上有8個核反應堆,幾起爆炸引起的火災離它們相當近,但沒有一個核反應堆受到影響,甚至洩露。可見核動力航母的裝甲之牢固,支起第一道防止核洩漏的防線。而且航母的核反應堆放置的位置是相當安全的。

    以尼米茲的兩個A4W核反應堆為例,它們被安放在2個主發動機室(MERs),每個主發動機室1個核反應堆。2個主發動機室是在船體梁的中心,而且它和外部船體之間的任一側,以及和龍骨之間都有隔離的緩衝空間,不是緊挨著裝甲。船體和龍骨本身在“重要區域”附近有明顯的裝甲帶。並且在主發動機室的外圍還有相當厚的裝甲將其包裹,而且核反應堆一般裝在一個不鏽鋼容器中,通常厚度為10-20釐米。這類似俄羅斯套娃,一層一層地將核反應堆保護起來,外部的襲擊很難直接對其造成損害。

    而且美國軍艦的消防,使用的是海軍消防熱像儀,小組負責人和調查人員將利用其在遭遇火災時尋找熱點。即使沒有火災,主發動機室在紅外光譜中通常也要高出3到4個陰影。你可以透過消防熱像儀從逃生通道或主發動機室的外部通道看到發光,進行及時的滅火損管處理。

    如果導彈真能穿過核反應堆的層層防禦,自動關閉核反應堆的安全系統系統一旦遇到周圍溫度過熱,就會自動或者人為放入控制棒,吸收核裂變的鏈式反應中的中子,讓其停止繼續進行核裂變反應,降低溫度以阻止堆芯融化。再退一萬步講,即使這些應急安全系統全部失靈,核反應堆還可以在堆芯熔化之前,啟動緊急冷卻系統將其傾倒到海里,海水可以充當冷卻劑。

    海水可以很好地隔離核輻射,大約6米的水深就可以擋住絕大部分的核輻射。這也是為何在核爆炸時,只要水足夠深,可以跳進水裡降低核輻射傷害,不過前提是水溫不能太高。而南海平均水深1212米,足以在核動力航母或者核潛艇被擊沉時,隔絕可能帶來的核輻射。

    美國的10萬噸級的核動力航母吃水都很大,滿載時吃水線都在10米以下。而對於航母來說,排水量就是戰鬥力,核動力航母的一個優勢就是可以節省燃料的儲存空間和重量,裝載更多的彈藥,武器或者兵員。為了發揮最大作戰實力,一般在戰時航母都會滿載,更不可能可以在淺水甚至淺灘裡航行,因此在實際狀況裡,即使核動力航母被擊沉了,也有足夠深的海水充當核輻射的緩衝帶。這就好比在地底下進行核爆炸實驗,核汙染很難往上滲透。

    冷戰時期美俄在大西洋丟失的核彈頭還在海底躺著,而聯合國在1996年訂定“倫敦海拋公約一九九六年議定書”之前,核廢料也曾進行過海拋。這就證明了造成核汙染的問題不大,在這些潛在可能發生的核輻射,都由於海水阻隔核輻射,以及具有放射性的元素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降低放射性。而且海水受洋流影響,都是流動的,可以最大程度的中和核汙染。因此核動力航母被擊沉,如果發生核洩漏,造成最大傷害的是海底生物,這也是為何現在國際社會不進行核廢料的海拋了。而只要我們不吃深海海鮮,受到的實質影響其實可以忽略不計。

  • 2 # 法音世界

    中國應該建造叄拾萬噸的核電航母,直接開近美國夏威夷,我們可以喊出口號,請不要阻擋我們的航行自由,我們沒有敵意,千萬不要擦槍走火,以免造成嚴重的核洩漏!

  • 3 # 管閒事的流浪者

    十萬噸當量估計受不了,但是十萬噸核航母的反應堆很小,比日本的核電站單臺容量小多了,擊沉美國十萬噸核航母我們能承受住,何況幾萬美軍殉葬!

  • 4 # 靜夜細語

    原子彈的起爆機理分兩種:撞爆式和壓爆式。撞爆式就是在彈內安裝兩塊或數塊小於臨界體積的核材料,但總體積大於臨界體積,在起爆時由核材料各自旁邊的普通炸藥的爆炸將他們撞在一起,以觸發核反應。壓爆式就是在彈內安裝一塊密度小於臨界密度的核材料,核材料外面敷一層普通炸藥,起爆時由普通炸藥的爆炸將核材料的體積進行壓縮以達到臨界密度來觸發核反應。

    不管哪種起爆原理,都需要嚴謹的計算和精密的起爆裝置的製造,只要哪裡一不小心出了紕漏誤差大了點,原子彈的起爆都會失敗。核武器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一個實心核材料球,碰一下就會爆炸,而是一個精密的引爆儀器,沒有嚴格的人工製造的起爆條件,能夠爆炸的機率約等於中彩票。

    美軍在冷戰時期發生過大量有關核武器的事故:美國把核武器事故分門別類,分別取代號為:“斷箭”、“折矛”、“鈍刃”和“空箭筒”,其中以“斷箭”級核事故最為嚴重,它包括核武器丟失、著火和誤射。美國桑迪亞國家研究所在一份秘密報告中顯示:在1950-1968年間,美國共發生了272次特大核武器事故,其中107枚核導彈或原子彈在儲存、組裝過程中突然落地,彈體受損;48枚核彈頭在發射臺或發射井中突然脫落;24件核武器被飛機、艦艇誤射;22件核武器在地面運輸過程中運輸工具發生交通事故。

    這些事故中,核彈一次都沒有爆炸過,這大概可以作為我上面觀點的例證。

    連武器級的核彈在事故中都難以被引爆,更別提和平利用核能的核反應堆了。標準的結局應該是核材料洩漏,造成一下核輻射核汙染什麼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年之後,當現在的00後掌握話語權時,社會和教育會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