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嚴家慶
-
2 # 吾王54963924
西南官話屬於官話方言,以前說是屬於北方語系,但是現在很少那麼說了,都是說官話方言,當然在早期是和湘語一起被稱為上江話,後來經過有學者發現在湖南存在一種方言,比起其他地方的上江話有自己比較獨特的特點,所以把它獨立劃分出來,稱為湘方言,而其餘部分則在後來也被改為西南官話。
西南官話的範圍很廣,主要分佈於四川大部、重慶、貴州、雲南、湖北中西部、湖南西部、廣西北部、陝西南部、東南亞北部地區,另外在江西省有方言島分佈,使用人口超過2.7億,應該算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漢語方言之一。西南官話在《中國語言地圖集》裡給出的定義是西南地區以及附近的,入聲整體歸派到某一聲調或者四聲調值與 成都、 武漢、 重慶、 常德、 貴陽、 昆明、 桂林相近的漢語方言。此外,西南官話在緬甸撣邦第一特區( 果敢)、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具有官方地位,是僅有的3個具有官方地位的漢語分支之一。
西南官話下分6片22小片,一般外地人聽到最多的是成渝片(成都—重慶地區的方言)。西南官話在語音上的特點除了有濁音清化、從gkh/zcs中分化出jqx、-m韻尾派入-n或-ng、無尖團對立等官話的共同特點外,西南官話多數不分平舌音翹舌音(zh、ch、sh、r分別讀作z、c、s、/z/;有的地區僅將 中古漢語發音為zi-,ci-,si-的入聲字讀作翹舌;也有極少數地區如北京話般嚴格區分平翹舌音),多數不分fu和hu(甚至f與hu顛倒),部分不分n和l(但是多有-n(l)對立),同時不分ing和in、eng和en(b,p,m,f後的eng讀ong)。多數入聲字派入 陽平調,分類簡單,不像北京官話 入派三聲般複雜而混亂,但是有的片保留入聲(但多為入聲字有特殊 調值,並無塞音韻尾)或者派入其他調類。西南官話和 湘語、客家話、粵語、 贛語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保留了大部分ng 聲母,川東方言(四川東部以及重慶等地區的方言)有很多粵方言獨有的讀字法,如“解”、“六”等數百字),所以說,西南官話是一種帶有過渡性質的南方官話。
而對於西南官話的形成,其實爭議蠻大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和元朝以後西南地區有多次移民進入的歷史有關。當年蒙古軍隊攻入四川,四川地區居民被大量屠殺,人口損失將近90%,幾乎稱為無人區,後來元朝統治下的幾十年,四川地區人口增長速度也很緩慢,人少,那自然原來古代巴蜀地區通行的語言影響力就很小,對後來西南官話的形成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後來元末明初時期,明玉珍率領農民起義軍由湖北沿長江乘船逆流而上進入四川盆地並控制巴蜀地區,而此次隨其入川的移民不少於40萬人,而當時四川本地人也不過30來萬,後來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又派兵入駐四川,並收編明氏部將,而隨軍移民四川的又有差不多80萬人,加上之前的40萬,一共有120萬人移民四川,而這些人大多祖籍湖北,主要是麻城、孝感一帶。而實際上,在元末明初的戰爭中,湖廣地區人口損失也非常大,所以又有大量外來人口移民湖廣地區,而這些移民大多來自江西。
另外,明代非常重視對西南地區邊境的佈防,因為當年蒙古人就是沿青藏高原南下迂迴攻佔雲南,而後經貴州捷徑與北部襄陽一帶的蒙古軍夾擊宋軍,進而導致了南宋的滅亡,所以明朝時期非常重視這一問題,所以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令友德、藍玉、沐英率領大軍遠征雲南,並在次年平定今天的四川西南部、雲南、貴州地區過後,重兵駐紮在一些重要的戰略要地。不過因為此地少數民族眾多,所以朝廷透過多種方式總算是逐漸解決了當地的土司,控制住了黔地。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明廷透過設立貴州布政使司進一步強化了對黔地的控制。因此,洪武年間滇黔一帶的移民也是很多的,《明實錄》裡記載的調兵雲南就有10次,再加上後來陸陸續續調兵,累計移民人口將近75萬,遠超當地居民人口數。所以雲南貴州一帶,漢人開始佔據主導地位。
而與雲南毗鄰的桂北一帶,是明代在廣西設定衛所比較集中的區域。洪武二十六年設定天下衛所時,廣西地區只有6衛1所,但是桂林就有3衛,閤家屬差不多5萬人,和當時的桂林土著人口相當,但是仍然對當地語言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由此可見,西南地區在明清時期,其居民主要都是移民的後代,而這些移民大多來自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蘇以及廣東等地,其中以湖南湖北和江西最多,但是可以看出基本屬於長江流域地區,而這一地區主要的通行語言就是江淮官話,所以西南官話的形成,受江淮官話的影響是很大的。再者,前面說了,除了湖廣和江西,還有浙江等江南地區、廣東等地,這些地方流通的是吳語、閩語、客家話、粵語等方言,所以這些移民過去了,必然出現語言不能互通的情況,就好比現在的東南地區一樣,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地出現了諸如《韻略易通》、《泰律篇》等官話韻書用於正音,久而久之,西南官話逐漸成型。
而後來在清朝時期,由於明末清初戰亂,四川人口又損失了很多,所以再一次出現了“湖廣填四川”,但是這一次規模更大人口更多,再加上移民後人口的自然增長,清朝時期四川人口一度突破2000萬,所以部分四川人開始向周邊移民擴散,比如陝西南部的漢中等地,再加上清朝時期西南地區“三縱一橫(四川官路、雲南官路、桂林官路、長江官路)”的官路基本保證了西南地區的交通順暢,使人們往來通暢不受阻,人們交流頻繁,久而久之語言上就會發生互相影響,進而逐漸形成了現在西南官話的格局,而湖广部分地區作為西南地區移民主要的來源地,自然就也就被納入了西南官話區。當然,要注意的是,西南官話在明代就已經形成了,在清朝只是出現了分佈地區向周邊省份擴大。
-
3 # 故鄉廣安
西南官話是西南諸省地方語言的標準名稱。
西南官話隸屬北方語系,主要詞彙發音與現行普通話一致,最大區別在聲調的不同,升調與降調相反。普通話的一二三四調,相當於西南官話二一四三調。
西南官話主要是四川、重慶、貴州,以及雲南一部分,廣西小部、湖南湘西小部。
西南官話下分四川話、貴州話、重慶話、雲南話等,各有特色。
四川話平緩,起伏小,清晰,慢條斯理。正宗四川話在內江、遂寧一帶。陳毅元帥說的話是典型的四川話。成都話是四川話當中地方口音很重的一支,尾音拖"e",常被四川人笑話娘氣。
重慶話語速快,首音重,有節奏感,女孩子說話好聽。重慶話與川東北口音很接近。
貴州話以貴陽話為特色,尾音上飄,語速快,很洋氣和喜感。
-
4 # 使用者3900214771
這種問題導致越來越多盲信謠傳的人!四川話就是四川話,西南官話以四川話為基礎,因為四川人口眾多,且有大量川人移民他省,所謂的“屠川”和“填川”都是極度誇大事實的造謠傳謠事件,都不符合事實和邏輯。闢謠都劈累了,懶得多說了
-
5 # 夢馬40
本人常德人感覺聽四川湖北,重慶等地說話真不費勁,土話都基本一樣,個人感覺也和普通話很像,我說常德話外地的人一般都能聽懂,除了一些很偏的家鄉話。因為都是屬於西南官話,反而聽湖南其他地方說話要更吃力些
-
6 # 飛飛40927815
我說的也是西南官話,家在湘南宜章地區,我覺得我們和四川那邊的話沒什麼太大區別,只是我們這裡的口音稍微要平淡一些,四川的重一點,西南官話和普通話區別也不是太大,大多數人還是可以聽得懂一些意思,可能是語速太快的原因吧。如果給西南官話的地理位置範圍定位,我認為我們這裡是西南官話最東邊緣,而我們白石渡鎮就是最東的那個位置,一出宜章縣白石渡鎮,再往東,講的都是客家話,或者土語了。方言不應忘記,我在外讀書十幾年,從未忘記家音,也覺得自己在離四川那麼遠的地方,講的還是西南官話,也特別神奇。
-
7 # 手機使用者51161293800
我看過一些講雲南歷史之類的縣誌類書,書上提到雲南在元朝時候就處於雙語狀態,就已經會講漢話了,也就是西南官話。雲南的西南官話是元朝就已經形成,絕不是在明朝形成。明朝調北征南,在雲南留下好多北方人,同時也把好多雲南本地人外遷,小云南人及後來的站人就是從雲南外遷的,雲南人遷到山東,東北,河南,山西,甘肅等等北方省份。操西南官話的雲南人使得西南官話得到了大面積推廣。全國好多地方的人都聽得懂或者會說西南官話。北方人講的普通話也和西南官話接近,會說普通話就基本上會聽西南官話。從北方進入雲南的人自然也會講西南官話。就像外省人在雲南居住,第二代就是地道的雲南西南官話了。西南官話就是這樣形成的。
-
8 # 黔東南城市圈
西南官話,又稱為上江官話。
地理分佈:
是流行於中國西南部四川、重慶、貴州、雲南、湖北、廣西等地以及鄰近的湖南省西部、陝西省南部、緬甸果敢的主要語言,在寮國、越南等地也有部分華人使用。 在大陸地區有兩億人使用,是僅次於普通話的語言區。
歷史發展:
由於元滅南宋、元末的戰亂和自然災害,四川人口劇減。元末隨明玉珍入川的移民來自湖北,明初入川的移民也以湖北人為主,這些湖北移民(今四川人稱老戶、土著)以江淮區的麻城為主,麻城人又大多原籍江西。以基礎西南官話為主幹,吸收贛語、梁益方言混合而明代四川方言。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再次慘重損失,結果再度引發了湖廣(特別是湖北)填四川,明代四川方言與湖北話融合成今天的西南官話四川話。明初,以衛所軍屯方式對雲貴大量移民江淮人士,及至清朝雲貴接受的移民主要來自四川、重慶、湖南、江西,所以雲貴西南官話亦受江淮官話、贛語很大影響。
以上均來自於360詞條西南官話。從中可以看出當代四川人的來歷主要是湖北,尤以麻城,筆者猜想正是這種血統源流的單一性使得語言隨著人口擴張而易於在地域上擴張,並從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舊中國甚至是可以表親間開親的,幾個比較單一來源的人群一定會有很多相近血統的開親,這樣人群可以很快的發展起來,保持了血統和文化的同一性,傳承了古時的血統和文化。
至於西南官話的語音特色,畢竟是湖文填四川,所以有著一個以湖北為主基調的混合,其中混合了一些粵語詞彙和語音,形成相對於普通話的不分平翹舌,不分鼻音一種簡單易學的語音,這顯然符合人口的交流需要與語音擴張。
筆者觀察到在當代還能注意到一些語言區的人們的體貌特徵具有一些顯著的共同點,表現出過去三百年這種單一血統的擴張印跡。比如四川的廣元,女士顴骨常常較高,這多半就是當初移民時的某一大支。再比如江蘇徐州有許多女子身材較細欣長,臉蛋也是細瓜子臉,這也多半是明末清初時人口大損失,然後由當地比較單一的血統繁衍填充起來的結果。
-
9 # 雕刻歷史
西南官話,亦稱上江官話,是漢語官話方言的一種。西南官話分佈在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廣西、湖北、湖南、陝西、江西等中國9個省市區及東南亞北部部分地區,下分6個片22個小片,是官話方言裡分佈範圍最廣,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區。
西南官話在《中國語言地圖集》裡給出的定義是西南地區以及附近的,入聲整體歸派到某一聲調或者四聲調值與成都、武漢、重慶、常德、貴陽、昆明、桂林相近的漢語方言。但西南官話某些小片仍然有入聲的獨立儲存,例如分佈於今四川岷江流域西部及瀘州、重慶江津等地區的岷江小片(或稱“西蜀片”)。西南官話在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具有官方地位,是僅有的3個具有官方地位的漢語分支之一。此外江西贛州市區和信豐縣城存在西南官話方言島,東南廣東、福建、海南、廣西的軍話有時也被視為西南官話的一支。
西南官話中最大的一片的使用人口約1億。西南官話的語音系統即使在官話中也是最簡單的,除了濁音清化、從gkh/zcs中分化出jqx、-m韻尾派入-n或-ng、無尖團對立等官話的共同特點外,西南官話多數不分平舌音翹舌音(zh、ch、sh、r分別讀作z、c、s、/z/;有的地區僅將中古漢語發音為zi-,ci-,si-的入聲字讀作翹舌;也有極少數地區如北京話般嚴格區分平翹舌音),多數不分fu和hu(甚至f與hu顛倒),部分不分n和l(但是多有-n(l)對立),同時不分ing和in、eng和en(b,p,m,f後的eng讀ong)。多數入聲字派入陽平調,分類簡單,不似北京官話入派三聲般複雜而混亂,但是有的片保留入聲(但多為入聲字有特殊調值,並無塞音韻尾)或者派入其他調類。西南官話和湘語、客家話、粵語、贛語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保留了大部分ng聲母,川東方言很多粵方言獨有的讀字法,如“解”、“六”等數百字),是一種帶有過渡性質的南方官話。
-
10 # ENOCY
戒屆介街(gai),鞋(hai),敲(kao),刺(ju),娃(a~二聲),六、綠(lou~二聲),樂(luo),傻(sao),土(tou),阿彌陀佛(wo mi tuo fo),和河(huo)
回覆列表
謝邀。這個問題很複雜,爭議很多,難有國家級權威回答。1957年,全國漢語方言調查後,大致將全國數千大小方言歸納為七大方言。分別是:北方方言,吳方言,贛方言,閩方言,湘方言,粵方言和客家方言。西南官話被包括到北方方言之中,僅這一項專家們爭論十多次,足足三年。
首先,西南官話若以四川為代表,明顯不同於黃河流域的死板普通話。其次,四川歷史早於中原,三星堆考古發掘證明夏商時期就有一優秀文明的古蜀國。所以,西南官話歸屬北方方言不科學。
西南官話傳播很廣,除了四川,重慶,貴州,廣西,雲南之外,這五省市鄰近省份也通用。人口大約三億以上。它的形成應在先秦時期,與濮人,巴人的散敗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