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句古語,和曹操煮酒論英雄【胸有大志,腹有良謀】是一樣道理嗎?立大志者,有未完成的嗎?
23
回覆列表
  • 1 # 小蠻腰視界

    試淺析:人應胸有大志、腹有良謀。但為人最怕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如馬謖之言過其實失街亭。

    是故務求實踐篤行,積跬步以至千里。

  • 2 # Apazumin

    首先這句話應該是:古之成大事者

    從字面來翻譯:古代成就大事業的人,不只有超出世人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

    蘇東坡的遣辭非常精確。成大事的人,既需要才,也需要志。如果如題所言是立大志,則與後面的論述重合。

    拋開北宋擅用的誇張手法,其內涵上與曹操所言是大致無二的。

    至於立大志而未成者,可以說每個亂世中,那些失敗的人大多都是立大志而未成者。就算是說出“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謀”的曹操也逃不過。

    也可以說,古代每一個儒家書生,初入官場的時候,心中都是懷揣著仿賢擬古的大志向的。

    最後也大多沉溺於了現實。。。。。。

  • 3 # 中華藝術風采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語出北宋蘇軾《晁錯論》。

    自古以來,能建功立業,做大事的,;不僅都具有超脫俗世的才能,也一定同時具有堅忍不拔之志。

    堅忍不拔之志,則是基於一個人的真實大道,這個人為了社會而志向遠大的去努力工作學習。

  • 4 # 荷葉姐姐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其意為:自古以來凡是做大事業的人,不僅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

    內容節選自;《晁錯論》宋代·蘇軾,原文如下:“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衝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於成功。”

    原文大意:“自古以來凡是做大事業的人,不僅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從前大禹治水,鑿開龍門,疏通黃河,使洪水東流入海。當他的整個工程尚未最後完成時,可能也時有決堤、漫堤等可怕的禍患發生,只是他事先就預料到會這樣,禍患發生時就不驚慌失措而能從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夠最終取得成功。

    從現在角度來講,其意是說做大事情的人不僅要有做事的能力,還要有能承擔後果的能力,擔得起,放得下。而且在逆境時有不消極的態度。

    “胸懷大志,腹有良謀”

    意思為:做英雄的人,胸懷寬大的志向,心中有良好的策略。

    要做事情的人,必先有寬大長遠的志向,且要有對其事物的看法和建議,要有一定的胸懷,然大事成以。

    蘇軾的《晁錯論》和曹操的《煮酒論英雄》章,兩者的所出發點都是以做大事的人,其想表達的含義也大體相同。都表示了,凡成大事者,必有一寬廣胸懷,有對事物不同解析的看法,也有對其的應對之法!

    做大事的人,不應固化思想,在不必要的細節中糾結。做任何事情都應有為其成功或失敗的思想準備和應對之策,不應盲目上前,無目的的做一件事情,不打無準備的仗。如果胸有大志,心有謀略,有堅韌不拔之志,那我想做什麼事都是沒問題的。

  • 5 # 北斗星3557

    謝謝平臺,簡單,說兩句,古之大賢,有雄心報復者,縱觀華夏,5000年中國歷史,雄才,大列,很多,在這裡,說一個例子,姜子牙,釣魚,願者上鉤,後來,文王請出姜子牙,姜子牙協助武王,伐紂王,開創了大周天下800年,名垂千史,姜子牙,元始天尊,徒弟,協助武王,救國救民,完成了統一大業,傳下千古佳話,這就是姜子牙,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堅韌不拔,雄才偉烈,統一天下,救民於水火之中,第二個,諸葛亮,諸葛亮在三國當中,走投無路,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匡扶宇宙之志,神鬼莫測,未出茅廬,以定天下,輔佐劉備,沒有地盤情況下,硬打出一個,蜀國天下,形成三國鼎立,諸葛亮,為了劉備的霸業,鞠躬盡瘁,胸才偉略,死而後已,傳為千古佳話,永入史冊,就說這兩個,人物吧!謝謝

  • 6 # 驢行客751

    意思是自古以來凡是做大事的人,不僅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出自北宋蘇軾的《晁錯論》。如果隻立志而沒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即使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也幹不成大事。

  • 7 # 顛強時代

    首先給你解析一下“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這句話大體得意思是從古至今凡是有大成就得人,不一定是他們有什麼比別人高超得才能,而是他們做事能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得把這件事做下去,所以才有後來得成就。

    其實從這句話中主要告誡我們要有恆心有毅力得做好自己每件事才能有所成就。我們都應該對自己得未來有個夢想,不能平庸得度過自己得一生,虛度年華是活的很輕鬆,仔細回頭想想又怎能對的起自己這一次得生命,不管你做什麼事,找對方向堅持做下去,不半途而廢總有成功得一天,相信自己,更要給自己得生命一次機會。

    立大志也有不成功得但是他們取得的了比別人高的成就。像李自成最後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他確給農民起義軍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喚醒了人民得意識,給農民起義推翻腐敗王朝奠定先基。

    以上就是我得觀點和解析,筆者和讀者有什麼見解可以互相交流

  • 8 # 盲派玄心

    出自蘇軾《晁錯論》,意思是說自古以來能夠成就偉大功績的人,不僅僅要有超凡出眾的才能,還一定要有敢於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意志.

    世:世人,平常人

    亦:也,還

    堅忍不拔:形容在艱苦困難的情況下意志堅定,毫不動搖.這個成語也正是從這出來的.

  • 9 # 險言碎語

    具有鴻鵠之志的人,要麼天生英才,要麼堅持到底直到成功!

    其實更重要的是,堅持!一個好的習慣,好的技能,好的成功,都是從堅持開始, 比如辛巴,比如李子柒

    不在於你有什麼,在於你是否堅持到底!

    老話說的話,就是撞了南牆繼續往前走,只要你認為是爭取的

    成功需要一股傻勁兒

  • 10 # 莫江柏

    這句話很對為王者,只要懂得用人,放權就好,有超市世之材能看到危機,和需求感,再說堅韌不拔那麼如果遇到搓擇就放棄怎麼能成功,劉邦跟項羽爭天下劉邦屢敗東躲西藏但是就是不放棄才有垓下一戰定乾坤的偉大事業,這個就是最好的說明,劉邦有什麼能耐?潑皮一個但是懂得用人啊,韓信在項羽手下做事曾多次提出他高論但是沒人聽所以懂得用人敢於放權也是一種能力,當然也是魄力,想想當時他提出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帶兵奔襲幾十上百里夜襲有十幾萬兵馬,有豐富經驗的,章邯,這份膽魄豈是一般能有的?

  • 11 # Sunny0221

    災難不常有,愛心總會在。

    慈善集心靈,善德存大愛!

    海江集團大愛無邊,為你點一百個贊[強][強][強]我認為海江就是大志者,因為有大愛

  • 12 # 曾梔子

    說說我的理解吧:首先從字面上理解,自古以來凡是有大志向的人,不單單是有超越世人的才華,更必須要有堅韌不拔的心志。前後兩個“志”的意思並不相同,前者是志向、理想的意思;後者則是心志、意志的意思。這句話想要表達的意思是想要邁向成功,單純的有才華只是擁有了一點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堅定的意志力和強大的自控力,這樣才是真正有希望成功的人。

    而曹操的“胸有大志,腹有良謀”點評的人實際上是有一定的範圍的,那個時期人與人之間的階級更分明,從曹劉二人問答之間便能清楚發現,二人眼中除了當時幾位諸侯如:袁紹、袁術、劉表等人以外皆不被放入眼中。在我們後世人眼中的英雄反而是以那些武將與謀士居多。二人與其說煮酒論英雄不如說是煮酒論天下。曹操的那句“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實際上指的也不是什麼英雄,畢竟英雄並不需要“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需要這些的是其實是執掌天下的天子。劉備正是聽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才裝作嚇掉了筷子。由此可見“胸有大志,腹有良謀”與其說是指期待成功的人不如說是上位者在向上攀登時需要的必備能力。

    這二者有什麼區別呢?很明顯的就是一個需要的是才華,那麼才華究竟是什麼?蘇軾有云“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也基本上是古代人對才華的主要認知了,就是飽讀詩書。而在現代,才華則更加多元化,但是歸根結底可以歸結為創作與創新,只要你有能力參與到創作與創新當中,你就會被認可為有才華的人。而另一個則是“腹有良謀”,有良謀卻未必是有才華,比如漢高祖劉邦可謂是“有良謀”的顯著代表,知人善用與狡兔死,走狗烹便是他奪天下與守天下的有效手段。二者的大志在根本上就是不同的,一個大志是追求心中理想,這個理想可能很偉大,很磅礴,但是不會是以爭奪天下為前提。而曹操的所謂大志只有一個,那邊是爭奪天下。所以這兩句話所表達的意思並不相同,不能混為一談。

  • 13 # 明宇231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還要有堅韌不拔之志。因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高臺起於壘土,確定了目標,就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幹,坐著談不如起來行。我們新時代的青年人要學好本領,開拓創新,努力成為新時代的奮鬥者!

  • 14 # 晴空一鶴46

    古時候,凡是有遠大志向的人,不但有出類拔萃的能力才幹,而且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矢志不渝。特別贊成這句話,想想也的確如此。

  • 15 # 自由編碼

    晁錯論 【作者】蘇軾 【朝代】宋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傑之士,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無故而發大難之端;吾發之,吾能收之,然後有辭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責,責天下之禍,必集於我。昔者晁錯盡忠為漢,謀弱山東之諸侯,山東諸侯並起,以誅錯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錯為之說。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衝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於成功。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錯不於此時捐其身,為天下當大難之衝,而制吳楚之命,乃為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且夫發七國之難者,誰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當此之時,雖無袁盎,錯亦未免於禍。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是以袁盎之說,得行於其間。使吳楚反,錯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晁錯論賞析

    蘇軾在其人物史論中寫了大量的翻案文章,立意新穎深刻,高遠幽邃。治國之策,行事之則;愛民之心,嫉惡之恨;他人之思,自我之省,都別出新見,發人之所未見,啟人之所未思。晁錯曾提出“削藩”建議,後被漢景帝所殺。“晁錯之死,人多嘆息”,蘇軾卻翻空出奇,以獨特的視角,一家之言,闡述了晁錯受禍原因,提出了仁人君子、豪傑之士應“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功”的主張。

    文章開篇為泛泛概說:“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起句看似虛寫,實則卻在暗說漢景帝時國泰民安中隱含著的諸侯之患。接著,作者便圍繞“患”字,從“坐”、“起”兩方面進行分說。“坐觀其變”而不對禍患採取措施,那麼禍患便會蔓延得無可救藥;“起而強為之”而不等待時機,則天下也同樣不能保持治平安定的局面。作者說的“起而強為之”,暗指晃錯的削落。下面,文章又結止上兩句的意思。引出“仁人君子豪傑之行”的作為,以此而暗與晃錯柑比。用“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概寫出歷史上的失敗者、又具體落實在晁錯身上,暗含著對晃錯失敗原因的評論。這兩句堪稱全篇關鍵之處,是作者論說的中心。在此處,它還有承上啟下的妙用:“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上承“起而強為之”;“苟以求名者”,下啟“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後面,“天下治平”幾句,暗寫景帝時的“七國之亂”;“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幾句,又虛寫七國起兵後晁錯的態度。因此,首段雖沒直接點出晃錯,但卻句句在寫晃錯。抽象中有具體,虛寫裡含實寫,虛實相生中既使後面的論述高屋建扳,又讓文章排宕開閨,具有一種滔滔的氣勢。

    第二段,文章在前面基礎上較而易舉地由抽象而具體,由隱而顯。由歷史的抽象概說,過渡到具體的史事論述。西漢社會諸侯的割據勢力嚴重威脅著封建的中央集權、晃錯繼賈誼之後,屢次建議景帝“削藩”。他說諸侯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嘔,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漢景帝用其策,於是出現了“七國之亂”。後來因讒言晁錯被殺,後代之人多悲嘆晃錯的盡忠而蒙害。但蘇軾這裡卻一反傳統老調,認為晃錯獲罪是由於“有以取之也”,從而使文章蹊徑獨闢、不同凡響。

    第三段,作者一方面緊扣史事,另一方面卻把筆觸拉開,先提出“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介的觀點。然後便旁徵博引用大禹治水的鑿龍門、決江河和潰冒衝突來舉例論證,提出“事至而不懼”、“徐為之所”才能使大事成功,以此而暗中指責晁錯的臨危而逃。

    第四段是全篇的主體,這一段議論變得豐富,行文也變得曲折。這一段透過有力的論說鞭辟近裡地闡述了晃錯取禍的原因。“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蘇軾認為“削藩”應該逐步進行,徐為之所”,而不應“驟削之”,驟削則必然導致“七國之亂”,這便是“無故而發大難之端”。仁人君子豪傑卻於此時挺身而出,所以能成大業,但晃錯不在此時捐身,力擋大難,擊潰七國,反而臨危而逃,“使他人任其責”,那麼“天下之禍”自然便集中在晁錯身上了。文章至此。所議之事、所立之淪雖與前文相近,但觀點與史事卻逐漸由隱而顯、由暗而明。文章的氣勢也慢慢由弱而強、由平易而近洶湧。緊接著,作者又連用了兩個反問句,把文章的氣勢推向了的頂峰。“且夫發七國之難者,誰乎?”是誰引發出七國之難而又臨危而逃了選擇最安全的處所,把天子陷入至危的境地,這是忠義之士所憤惋之人,既使無袁盎的讒一也不會倖免十禍。這樣的結局的原因是“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這兩個問句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使文覃呈現出汪洋懲肆的特徵。然而蘇軾並不就此擱筆,他用兩個條件再從反面假設晁錯,把文章跳起的高浪又推向了深遠廣闊。“使吳、楚反,錯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這是假設晃錯不臨危而逃;“使不至於家其君。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這是假設晃錯不使人主自將。那麼即使有一百個袁盎也不能使晃錯獲禍。

    最後一段,文章的氣勢漸漸平緩,在感嘆歷史之時,再一次指出臨危而逃自固其身是晁錯取禍的原因,從而增重了題旨的作用。

    作者生活時代,治平已久,文恬武嬉,積貧積弱,作者思治,故此論實為有感而發。起首議論雄深渾徽,有很強的針對性。全篇文章由虛而實,由實而氣勢滔滔,由氣勢滔滔而漸漸平緩,把舒緩與緊湊有機地融為一體。

  • 16 # 孫政道

    凡學之不勤,必是因為志向立的不夠堅定。

    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情有很多,其中瞭解自己是重中之重,人生如同戰場,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己而知彼一勝一負,不知己也不知彼,那麼每次都要被打敗的。任何矛盾出現必有一個是主要矛盾,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抓住那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皆可迎刃而解。如果你常常快樂,那麼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如果你常常不快樂,那麼也會成為一種習慣。人這一輩子都是受著習慣支配,多少信徒甘心過著礦工一般的生活——終日不見天日。他們臉上原該膏抹天上的喜樂油,但卻掛著淚珠。他們原該在林中悠閒的散步,欣賞美景,可他們卻滿足於牢獄中的枯萎。醒來吧!離開你的平地,努力向上去吧!丟去你的倦、懶、冷,以及一切攔阻你向上追求美好的東西。

    讓信仰做你的源頭、你的中心,讓它在萬有上居首位。不要滿意你目前所有的,渴望更高貴和更豐富的生命。

  • 17 # 文士野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自古以來,成就一番大事業的英雄豪傑,除了有卓越的才能之外,沒有一個不是經歷過荊棘坎坷,重重困苦的。

    和大部分人比較起來,許多人在面臨他們那樣的艱難困苦,都選擇了放棄,而他們,卻選擇堅持下去,直到抵達勝利的彼岸。

    晉文公重耳從40多歲開始了流亡生涯,逃亡生涯中,被追殺,被驅趕,被侮辱是家常便飯。有一次因為餓得沒辦法,沿途乞討,村民看他落魄的樣子,直接給了他一塊土。可是重耳還是忍受了下來,最後終於成為齊桓公之後的又一春秋霸主。

    越王勾踐,一朝兵敗,對吳王夫差俯首稱臣,在吳國期間,不僅甘做他的馬伕,甚至在吳王夫差生病期間,還親嘗其糞便。被放回國後,臥薪嚐膽,奮發圖強,身著粗布,頓頓糲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種。最後終於一雪國恥,成為春秋最後的霸主。

    漢高祖劉邦,一生也是常打敗仗,彭城之戰,劉邦五六十萬聯軍,敗給項羽三萬騎兵,漢軍幾乎全軍覆沒,劉邦的父親,妻子都被項羽軍俘獲,劉邦僅帶10餘名騎兵突圍而逃,在逃亡的路上,還幾次把自己的子女推下馬車,幸虧夏侯嬰每次都跳下抱回來。可是,劉邦敗後沒有一跌不振,而是再振旗鼓,最終打敗了項羽。

    光武帝劉秀,算是帝王裡面最能打仗的帝王了。昆明之戰,劉秀以九千打敗王莽四十二萬,可是隨後他的大哥被殺,劉秀只能忍辱負重,孤身一人前往河北招撫,內無糧草,外無救兵,一路又被王郎通緝追殺,劉秀就只能夠四處逃竄,恰逢天寒地凍,部將又冷又餓又累,幾乎陷入了絕望。全靠馮異帶來豆粥和麥飯,才活了下來。劉秀自己也想過要放棄,可是他中午還是堅持了下來,創下了“光武中興”的盛世。

    還有像曹操,打董卓敗了,打呂布手臂頭髮燒了,收張繡兒子愛將沒了,打袁紹糧草吃光光了,打劉備孫權被火燒連營了,打馬超被割須棄袍了。可是曹操,終於還是成為打不死的小強。

    曹操眼中的英雄劉備,一生也是顛沛流離,曾經四棄妻子,六易其主,流亡的足跡,從河北涿郡,到東北公孫瓚的地盤幽州,再到徐州,青州,豫州,荊州,最後到益州,幾乎走遍了當時的中國大地。

    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

    所以,沒有哪個英雄是隨隨便便成功的,他們只是越是困難危厄,越能夠堅持信念,保持初心而已。

  • 18 # 麻天闊藝術行跡

    此句出自宋朝蘇軾《晁錯論》。自古以來凡是做大事業的人,不僅要有出類拔萃的才能和魄力,也一定必有堅韌不拔的意志。

    遠古時代,大禹治水,鑿開龍門,疏通黃河,使洪水東流入海。當整個工程尚未最後完成時,可能也時有決堤、漫堤等可怕的禍患發生,只是禹事先即預料到會這樣,禍患發生時就不驚慌失措而能從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夠最終取得成功。這說明一個的才華丶智慧丶魄力和毅力丶志向和對大局的統籌把握等等是成功的的關鍵和綜合要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明自己不胖體重也不過百,卻有小肚腩,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