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風不熄

    藩王:是介於地方長官與獨立君主之間的統治者。他們可能是已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但在名義上仍未宣佈獨立的地方長官,或者由某強國冊立統治某地區的半獨立君主。

    漢朝建立後,劉邦實行分封,起初是同姓王和異姓王並存,後將異姓王漸次削奪,只保留同姓王。這些同姓王在封國內有政治、經濟、軍事大權,後來終於造成“吳楚七國之亂”,旗號是“清君側”,實際上是要奪皇位。

    唐代雖也封皇室子弟為王,但“有名號而無國邑”,都要住在京城的宅院裡,由宦官進行管理。

    明朝是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並能世襲罔替。明代宗室政策,奠定於洪武初年,完善於永樂末年,包括宗室政治權力、經濟待遇和宗禁等幾方面內容。但是前期明朝的藩王在永樂靖難之前,是有著很大權力的,他們有自己的王府和軍隊,每個王都有三個護衛,但請注意,這三個護衛不是指三個人。所謂護衛是一個總稱,護衛的人數從三千人到一萬九千人不等,這樣算一下就可以瞭解藩王們的軍事實力。按照這個規定,藩王所能擁有的軍力是九千人到伍萬七千人,朱元璋的皇子燕王和晉王勢力最大,他們各自帶有十餘萬軍隊,十分厲害。但自永樂靖難之後,由於朱棣自己就是造反起家,所以對藩王加大了戒心,削去了藩王的軍隊,但是政治經濟上的特權還是有的,王爺們十分有錢,像明神宗的皇子福王,就是個典型

    綜上所說,漢朝的藩王最happy軍政一手抓,不要太牛掰。而唐朝就是個名義,沒權沒錢還沒地!明朝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圈養,在自己的領地沒你吃喝玩樂欺男霸女怎麼都成,就是沒權沒兵,混吃等死就行

  • 2 # 文化星河

    漢朝:漢承秦制,西漢藩王包括楚、荊、吳、燕、齊、趙、濟北、膠西、膠東等先後置立的數十個藩國之王。在位年數長短不一。造成了當時地區爭端等大小問題,比如七國之亂。到漢武帝時期推行推恩令,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佈的一項重要政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

    唐朝:唐初各位親王因為太宗取消封國制,還會到各州任刺史,但到後來, 皆為遙領, 並不出閣,都居於京師十王宅,百孫院,使得唐中後期,藩鎮割據,唐宗室無力反擊,子孫多次遭殺戮。中後期藩鎮叛亂基本都是節度使領軍作亂。唐朝的藩王是沒有封地的,只是一個爵位,有史為證,唐朝藩鎮割據中多是地方節度使而不是藩王,因此李世民封王不是分封制的重現。

    明朝:明朝的藩王制最早由明朝朱元璋制定,作為一個軍事集團衛戍九邊,抵禦侵略、拱衛王室的目的分封諸王,不過朱元璋也認識到這種制度的危險性,故規定諸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只對王府屬官有自治權,基本與地方政府軍政分離。雖說明朝藩王制較之漢唐的有很大的改進,但是先有靖難之役,後有漢王奪權。其藩王權重且位高,地方郡守全無制約之能。

  • 3 # 老傅聊歷史

    明朝的藩王比起漢唐的藩王,有什麼不同?

    藩王是指擁有封地或封國的親王或郡王。一般擁有兵權,鎮守一方。 有封國的親王、郡王都可以稱作藩王,不管是宗室可是外姓。 一般得到藩王稱號的都是戰功卓越的臣子 諸侯是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漢時諸侯國由皇帝派相或長吏治理,王、侯僅食賦稅。

    明朝:

    明朝的藩王制最早由明朝朱元璋制定,作為一個軍事集團衛戍九邊,抵禦侵略、拱衛王室的目的分封諸王,不過朱元璋也認識到這種制度的危險性,故規定諸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只對王府屬官有自治權,基本與地方政府軍政分離。雖說明朝藩王制較之漢唐的有很大的改進,但是先有靖難之役,後有漢王奪權。其藩王權重且位高,地方郡守全無制約之能。

    漢唐:

    漢朝建立後,劉邦實行分封,起初是同姓王和異姓王並存,後將異姓王漸次削奪,只保留同姓王。這些同姓王在封國內有政治、經濟、軍事大權,後來終於造成“吳楚七國之亂”,旗號是“清君側”,實際上是要奪皇位。

    唐代雖也封皇室子弟為王,但“有名號而無國邑”,都要住在京城的宅院裡,由宦官進行管理。

  • 4 # 夏目愛看書

    題主的問題是明朝的藩王比起漢唐的藩王有什麼不同?在我看來區別還是很大的,明太祖朱元璋肯定是在前朝藩王制度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所以說區別還是很大的,那麼我就說一下我的看法。

    藩王的身份的不一樣

    在漢朝開國的時候,軍功勳爵民田宅深入人心,所以有大量的人因為軍功而被封為藩王,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秦郡東海,會稽,泗水,陳郡的齊王韓信。當時由於受到秦朝的軍功的影響,特別是當時由於項羽勢力還比較大,所以劉邦當時在被迫無奈的時候要選擇外交的方法來保證自己可以在楚漢之爭中獲得勝利。所以說當時會出現很多的異姓王,相比而言,明朝的藩王都是朱姓的同姓王。相比於劉邦的的藩王制度而言,朱元璋具有更多的主動性,而且由於朱元璋的高壓政策使得異姓的將軍也沒有當藩王的想法。所以說漢唐和明朝藩王最大的區別是就是同姓和異姓的區別。

    在古代都講究血脈,可以說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說是不是姓朱就表明你可以不可以當藩王。當時的明太祖朱元璋覺得宋朝之所以被元朝所滅王就是因為沒有藩王作為屏障,於是在洪武三年的時候封朱樉為秦王,朱柩為晉王,朱棣為燕王,朱橚為武王,朱楨為楚王...相較於漢朝的藩王明朝的藩王最大的區別就是血脈,雖然說劉邦最後也將異姓王消滅了,但是後來還是出現了七王之亂。最後在漢武帝的推恩令退出之後才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就引申出藩王的權利。

    藩王的權利和出現的目的

    漢朝的藩王基本上屬於表面上臣服但是還是有很多自主權的。在藩王所屬領地內部就是一個小朝廷,諸侯王的權利可以說很大,已經可以威脅到中央的管理。其中主要包括兩個主要專案的權利:一是“自置吏”,可以自行任命兩千石以下的官員:一是“得賦斂”,可以向藩國內的臣民收取賦稅。而且這些喊出藩國的土地有很多,有秦朝幾個郡的大小。所以說當時的藩屬王國內部自治,人口眾多,實力雄厚完全可以獨立除中央對中央有很大的威脅。至於漢朝的藩王大多是屢立戰功的功臣,所以說是出於政治上面的妥協。

    明朝的藩王是朱元璋和大臣分析松原滅亡是因為沒有宗親藩王的幫助,導致主弱臣強。所以朱元璋封九個兒子擔任藩王目的是來包圍中央政府,也就是南京政權所以立下詔書:“眾建藩輔,所以廣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親友之厚,古今通誼,朕何敢私!尚賴中外臣鄰相與維持,弼成政化,故茲昭示,閒史聞之。”。同時朱元璋還有其他的目的,當時的北方還有大量的元朝殘軍,利用藩王作為屏障,使得中央不會受到威脅。同時明太祖還做出了很多改變,一改往日藩王擁兵自重的情況,“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只對王府屬官有自治權,基本與地方政府軍政分離。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地方藩王目的和權利是不一樣的,但是最後都會有地方權力不受控制,比如說最後燕王朱棣靖難奪取政權,這些都是不可以可控制的,也可以說和當時朱元璋的想法大相徑庭的,所以說血脈也不一定靠得住。

  • 5 # 沉墨I方之城

    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起漢、唐的諸侯王制度、藩鎮制度來說,要先進得多,其主要區別在於權力的管控。

    無論是明朝,漢朝,還是唐朝,藩王(鎮)制度都是一種封賞制度,這三個朝代對於國家的安全和政權的穩固都想了很多的辦法。

    漢朝初期,劉邦為了確保天下穩定,承襲了戰國時期的諸侯王制度,把一些在開朝建國中起了很大作用的軍閥進行了分封為王,比如韓信、彭越、英布等人,他們是純粹的軍閥,算是劉邦集團的小股東。

    要安撫和安排這群股東,劉邦只好啟用了分封諸侯的制度,把他們安置到某個地區為王,幾乎處於完全自治的狀態,這樣的分封好處是諸侯王得了實惠,暫時不鬧騰,弊端卻是極大,這些擁有極度自治權的諸侯王們只要實力允許,說反就反了。劉邦分封的那些諸侯王幾乎都反了。

    唐朝時期的藩鎮制度比漢朝初期的諸侯王制度要嚴謹得多,不再給予藩鎮節度使王的封王,權力也還是歸屬中央朝廷管轄,但是隨著節度使實力的擴張,中央朝廷控制不住節度使了,讓藩鎮節度使不但逐步坐大,甚至一度威脅皇權,唐朝的滅亡就源於藩鎮制度。

    唐朝的藩鎮節度使能夠勢力越來越大的根源在於唐朝啟用了“僱兵”制度,節度使可以自行招兵,朝廷的本意是想坑節度使一把,反正把鎮守邊界的責任給你,錢也撥給你,你養多少兵我不管,我只管邊境安寧。節度使們鑽了政策的空子,既然朝廷讓我招兵,那我就使勁的招,至於錢,那麼大一塊地盤,盤剝盤剝百姓總是會的。

    到了明朝,朱元璋是真正的把分封諸王當做了一種賞賜,而且這些王爵只分封給朱氏子孫,藩王制度是朱氏皇室對子孫的一種福利待遇。

    明朝的藩王制度也分兩種,一種是實藩,一種是虛藩。

    實藩就是受封的藩王有一定的實權,特別是衛所統兵權,他們的封地往往是在大明朝的重要邊境地區,比如遼東的寧王朱權,比如燕薊的燕王朱棣等等,他們被朱元璋封在該地的主要目的是——抵禦異族。

    朱元璋很清楚實藩分封給中央朝廷會有很大的威脅,於是為那些實藩王制定了很多規則,他們作為該地的藩王只具有部分軍事指揮權,有點像現在的地區軍分割槽司令,只管轄對外作戰,而且他們的衛所護兵數量有限,當時的朱棣只能配備三萬人,寧王朱權要對付韃靼,加上朵顏三衛才八萬人。

    藩王既然只管軍事,那麼地方由誰管理呢,那就是中央朝廷派遣的地方官員管理,這些地方官員不但要管理地方,更有一個重要的任務——監視藩王。

    朝廷對那些實藩封王管理非常的嚴格,控制軍隊數量,嚴禁插手地方事務,甚至還要派兒子為質京城等等,而對於那些虛藩封王們,朝廷依然進行了嚴格的管控,特別是在朱棣登基以後,對所有的藩王都進行減少護衛,地方官衙嚴格看管。

    明朝的藩王制度相對漢、唐兩朝是要先進,首先在根源上斷絕了藩王有足夠的實力對中央朝廷的對抗,又在地方管理上減少藩王的參與,藩王不具備地方行政權,大大的降低了藩王在地方的勢力做大。

    至於明朝藩王朱棣造反成功,很大的原因在於建文帝朱允炆實在太過弱智,政治完全不成熟,才給與了朱棣莫大的空間進行發展,最後導致局勢不可收拾。

    明朝的藩王制度肯定要比漢朝、唐朝的諸侯制度、藩鎮制度先進得多,而諷刺的是,也是明朝的藩王朱棣造反成功了,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異地藩王造反成功登記稱帝的皇帝之一。

  • 6 # 心無止境ghyo

    漢朝的藩王可以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百官,自己的稅收,還有自己的軍隊,嫣然同一個國中之國,唐朝和明朝的藩王只有名義的爵位和朝廷供養,被關在養在王府中,做什麼活動都要請示朝廷不能離開王府,想造反都難

  • 7 # 風塵講歷史

    中國古代最強的三個王朝無非是強漢、盛唐和剛明。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讓諸多朝代頭疼的宗親藩王問題這三個朝代的處理方式也各不相同。

    何為藩王?藩王是介於天子和地方官吏之間的統治者,有屬於自己的藩國。這些藩王可能是宗室成員,如明朝的那些王爺;可能是軍功功臣,如漢初分封的那八位異姓王,分別是楚王韓信、燕王臧荼、趙王張耳、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還可能是已經實際上成為割據勢力但沒有公開宣佈獨立的地方勢力首領,如清朝康熙帝宣佈撤藩前的三藩,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但是歷史上藩王作亂的例子比比皆是,前有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後有明朝靖難之役、清朝三藩之亂,可見藩王勢力坐大會嚴重威脅皇權,所以在隋唐和宋元時期,封的王爺都沒有多大的權力,可到了明朝朱元璋又大肆分封藩王,讓這一制度死灰復燃。那麼明朝的藩王與漢唐時期的藩王有什麼不同呢?

    首先來說說西漢的藩王。西漢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先後置立了楚、荊、吳、燕、齊、趙、濟北、膠西、膠東等數十個藩國。在漢初八位異姓王中只有長沙王吳芮得以善終,其餘都被劉邦解決了,並將他們的藩國封給劉氏宗親。吳式長沙國到了文帝時期也被廢除了,景帝時期重置劉氏長沙國,至此西漢再無異姓諸侯王。那麼西漢的藩王都有什麼權力呢?其一,西漢的各諸侯王擁有與中央朝廷相對應的名分,諸侯王是國王,正妻是王后,下設百官;其二各諸侯王需要定期到朝廷述職和進貢;其三各諸侯王可以自己選拔任命御史大夫以下的各層階級官吏,朝廷一般不過問;其四諸侯王擁有在轄地徵稅權和鑄幣權,並且可以徵調百姓服勞役以從事各種工程建設。可見諸侯王除了不能稱“皇帝”以外,其餘權力與皇帝差別不大。

    其次來說說唐朝的王爺。唐朝沒有藩王,只有王爺。唐朝的“王”是一種爵位,而王爵又分親王、嗣王、郡王三種。凡是皇帝的兄弟、兒子,都封為親王;皇太子的兒子封為郡王;親王兒子中承嫡者為嗣親王,也就是嗣王,其餘諸子為郡公。《舊唐書》中記載“親王國”有國令、國尉、國丞等,可見親王有自己的一套官屬和機構,可以稱“國”。不過唐朝的這些王爺並沒有封土。在唐初各位親王還能到各州任刺史,擁有刺史之權,但是慢慢的親王都是遙領刺史了,並不真的去地方,而是居住在京城的王宅。所以在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時,這些沒有封土只有空名號的王爺無能為力,只能任由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

    最後來說說明朝的藩王。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諸皇子為王,昭告天下。封第二子朱樉為秦王,第三子朱棡為晉王,第四子朱棣為燕王,第五子朱捕為吳王,第六子朱楨為楚王,第七子朱榑為齊王,第八子朱梓為潭王,第九子朱杞為趙王,第十子朱檀為魯王,從孫朱守謙為靖江王。洪武十一年又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第十二子朱柏為湘王,第十三子朱桂為豫王(二十五年改封代王),第十四子朱楧為漢王(二十五年改為肅王),第十五子朱植為衛王(二十五年改為遼王)。改封吳王朱捕為周王。洪武二十四年封第十六子朱栴為慶王,第十七子朱權為寧王,第十八子朱楩為岷王,第十九子朱橞為谷王,第二十子朱松為韓王,第二十一子朱模為沈王,第二十二子朱楹為安王,第二十三子朱桱為唐王,第二十四子朱棟為郢王,第二十五子朱㰘為伊王。雖然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又生下第二十六子朱楠,但其不久就夭折了,所以朱元璋在世的二十五子全部封王。這些藩王可不像唐朝那樣有名無實,雖然不如漢朝諸侯王,但還是有一些權力的。

    明朝藩王制度有自己的特色,既不同於漢晉,也不同於唐宋。漢晉宗藩裂土臨民,權力過大;唐宋宗室不胙茅土,權力又過小。明朝就以前史為鑑,採取折中的方式,對歷代政策取長補短。具體表現就是明朝藩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士農工商四業。就是說明朝的藩王只有封號,沒有封土;只有爵位,沒有治理百姓的權力;只有俸祿沒有治理所在地的權力,還不能與百姓一樣參與士農工商之事。唯一的好處就是明朝的藩王爵位能夠世襲罔替。有的邊疆藩王為了戍邊皇帝還會給他們一些軍權,不過藩王本身沒有募兵權,只有一定數量的護衛。沒有皇帝同意藩王也不能出藩地。簡單的說就是明朝的藩王在自己的藩地沒有治理權,只有錢,可以保證你衣食無憂。實際上就是皇帝給藩王畫了個圈,如養豬般圈養藩王,只要不造反就好吃好喝的養著你。

    這麼比較下來,明朝藩王不像漢朝藩王那樣擁有治權,也不像唐朝王爺那樣能夠留京,這三朝的宗親制度可以說各有利弊吧。

  • 8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明朝、漢朝和唐朝的藩王都是不一樣的。

    漢朝藩王是有封號也有封國的,他們就相當於漢朝內部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小王國;

    漢朝的藩王有異姓藩王和宗親藩王之分。在西漢立國之初,漢高祖劉邦一開始是冊封了諸如楚王韓信、燕王臧荼、趙王張敖、梁王彭越等一些異姓藩王。這些異姓藩王名義上漢臣,實際上則是不受漢廷管控的獨立小王國。他們在各自的封國內享有相對獨立的行政權,並且擁有自己的軍隊。不過,這些對漢廷構成威脅的異姓藩王,沒過多久就被劉邦逐一消滅了。

    之後,劉邦與群臣以殺白馬方式定立盟約,即所謂:“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以此確保只有劉氏宗親才可封王。

    漢初的異姓王被消滅後,漢朝又分封了多個劉氏宗親藩王。而這些宗親藩王的性質與之前那些異性藩王實際上並沒多少區別。他們也同樣在自己的封國內享有獨立的行政權,擁有自己的軍隊,而且這些宗親藩王對漢廷的威脅實際上比異姓藩王還要大。因為,他們還會聯合起來對抗朝廷,歷史著名的七王之亂便是如此!

    這種威脅直到漢武帝頒佈推恩令,使這些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才最終將宗親藩王的勢力削弱下去。

    唐朝的藩王只是個封號,雖然享受錦衣玉食,但基本上堅持“封而不建”的原則;

    在把控宗藩分封方面,唐朝是做得最到位的。唐朝自唐太宗時起,就取消封國制。唐朝的王爵大致分為親王、嗣王、郡王三級,其中只有最高一級的親王,才能在王府內擁有相應的官屬和機構。但唐朝的藩王都沒有封國,而且既然不治民,也不治軍。

    不過在唐朝初年,有些藩王會被皇帝派到各州任刺史等官職,比如著名的滕王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在地方任官時修建的。但之後,藩王就基本上不出京師,所任命的官職也基本上是遙領,無需到任。

    雖然,唐朝徹底取消封國制的宗藩政策,確實是有效的避免了藩王造亂,但也使得唐朝宗藩勢力過於薄弱,一定程度上也為唐中期的安史之亂、以及唐後期的藩鎮割據局面埋下了伏筆。

    明初的藩王則是統兵而不治民,即所謂的:“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

    明朝的宗藩政策,應該說是介於漢朝與唐朝之間的,既非漢朝的完全封國制,也並非唐朝那樣完全的封而不建。明朝的宗藩政策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

    明太祖朱元璋當初出於拱衛中央的需要,將自己的十幾個兒子分封到各地,讓他們統領軍隊,守備一方。當中尤其以分封到北境,防衛殘元勢力的九大塞王,兵力最為雄厚,這九大塞王從東到西,分別是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和肅王。

    史書記載:“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險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肅清沙漠,壘帳相望。”

    但是,明朝的藩王雖然擁有自己的封國,也能統領自己的衛軍。但他們卻沒有行政權,無法直接任命地方官員,這就是所謂的“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

    因此,明朝的藩王並不像漢初的藩王那樣,享有很大的獨立權,而這也是為何建文帝削藩,無法向漢武帝那樣,以推恩令這種相對溫和的方式進行,而是需要採用更為強硬的削藩手段的原因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的滅亡,是因為朱元璋待子孫太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