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7
回覆列表
  • 1 # 柒柒未雪

    多喝多品吧。

    我們品茶,首先要了解茶文化。我國是茶葉大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古人從煮茶到現在的泡茶,是茶葉的製作工藝的進步也是茶文化的發展。

    其次,茶葉的分類有哪些?我國茶葉分為六大類,分別為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青茶,黑茶。每種茶葉因為它的製作工藝的不同,外形,茶湯,香味,味道,葉底都大為不同。下面以綠茶為例。

    綠茶中以西湖龍井,黃山毛峰,碧螺春,竹葉青等茶葉較為出名。我們品茶先觀其形,也就是看它的外形,有的綠茶茶葉捲曲,有的筆直,但是都以緊緻完整為佳;顏色墨綠,有深有淺,但同一批茶葉也要顏色均勻。其次,聞其香,茶葉沖泡好了過後,聞一下香味,特別是手工製作的茶葉因為殺青,揉捻,乾燥時手法溫度的不同,茶葉呈現的香味也大有區別,有玉米香,板栗香,高火香等上千種香味。再看其湯色,湯色以清亮綠色為宜。然後品其滋味,有的微苦有回甘,順滑。最後看其葉底,是否完整,呈綠色,無雜質。

    不同的茶葉品嚐方式不同,我們在觀看茶藝表演時也會看到各種茶葉的沖泡手法也會不同。如果你自己泡茶,還要注意各種茶葉沖泡的水的溫度,沖泡時間等。

    總之多喝多品,多和經常喝茶的人交流就能對品各種茶得心應手。

  • 2 # 空杯待茶

    理論知識為實際操作提供基礎支撐。初學者,我們日常飲茶的同時,可同時學習一些茶界常識性的知識。比如說茶葉分六大類,具體都有哪些?它又是根據什麼分類的?比如中國十大名茶以及一些茶類的名優品種,它們的來源、製作工藝、茶性及特點、沖泡特點等等;再比如茶類的等級怎麼劃分?如何區分一些茶葉的品質等。這些都是很基礎性的東西,有的普通茶葉消費者也能信手拈來的談資,我們作為有心學茶的,不能不懂,而且這些知識都是有相關的書籍、網路平臺、自媒體可以獲取的。

    講到書籍,真心實意地,還是建議初學者看基本茶學的經典,比如《茶經》、《續茶經》、《中國茶經》等,再就是《中國茶事》、《茶之書》、《中國茶文化論叢》等。看書要有目的性,知道什麼階段看什麼書,還要邊學邊記多操作,知行合一。

    隨著茶知識的豐富,同時在日常泡茶飲茶的中逐漸讓那些知識得到證實,這樣記憶會很深些。不用怕別人說是野路子,我就是野路子,在茶葉店入行的。

    泡茶是手上的功夫。隨後倘若想深入,可去考個茶藝師學茶藝,以此宣告正是入行。茶藝培訓班或茶藝課程,其實裡面的茶藝培訓還是蠻系統的,大多都是從識茶開始的。慢慢積累,學一通百,再遇到其他茶藝流派,就很好入手了。

    品茶是舌尖的享受。最重要的還是多飲茶、多品茶。根據以及所掌握的茶知識,去品某一種茶,去求證或對比。比如我早前系統更新的文章《學習茶知識——西湖龍井》,裡面講龍井茶的特性、葉型、滋味茶感等,我們都得去嘗試、去沖泡和品飲。不用太麻煩整高深,就跟著知識點去感受去分析就得了,必有所獲。

    手機碼字挺累的,有興趣的盆友以及常年飲茶的茶友可關注我,檢視我的持續茶知識更新。要說學茶,剛開始其實蠻容易的,就是多看、多學、多泡茶和飲茶,最重要的是在於個人的感受能力。再往後接觸的可能還有茶藝、各類茶的單獨品飲,茶類鑑賞、茶道、香道、茶文化等等。初學,最簡單經濟的方法是買書看書,關注幾個茶知識的自媒體作者,網路大學學習相關課程,去關注個把茶的網站門戶,都行。再條件允許可參加專門的培訓課程或請師父帶,只要你能浸淫其中就可以。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學茶確實是比較花錢的。我有幸在茶葉店工作入行,在店裡賣茶、泡茶有機會飲到各種名頭的茶葉。其實雖說費錢,但只要堅持下來,茶帶給你的回饋也是難得可貴的,我認識學茶、做茶的朋友,基本上生活水平都還不錯,品行啊辛福感啊都很好。

  • 3 # 大茶經

    品茶入門和喝茶入門其實就一個意思,懂得品茶,一定懂得喝茶,理論知識就不多說了,我說點實際問題,簡單的品茶入門!

    首先你要知道你的體質,看圖簡潔明瞭

    用最簡單的方式看清楚自己的體質,適合喝什麼茶,如果你有到茶莊茶樓喝茶,茶藝師會跟你交流,或者有圈子喝茶的都會了解一些!喝茶喝的是健康!

  • 4 # 知道味道

    我覺得最好的入門方式,是瞭解每款明星茶有關的“行話”。簡潔好記,而且能用的上,瞭解“行話”多了,系統的茶文化知識,你就容易記住了。

    獅龍雲虎梅 | 龍井茶

    能說出這五個字, 你就能在全國各地茶館立足。 獅(獅峰山)、龍(龍井)、雲(五雲山)、 虎(虎跑)、梅(梅家塢), 指的是西湖龍井茶的五個產地。 其中以獅峰龍井最為正宗。

    在古代, 只有杭州西湖獅峰山下的茶稱為西湖龍井, 前面說的另外四個產地茶葉稱為杭州龍井。 但是現在喝到的,不要說西湖龍井, 恐怕連杭州龍井都不是。

    因為概念變了。 龍井不再是產地,變成了技術。 全國各個茶園只要用龍井茶的採製技術製成的綠茶, 都稱為“龍井茶”。 這也是市面上龍井茶價格懸殊的主要原因。

    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猴魁

    猴魁芽葉由人手捏尖, 長度約7釐米,擺放後碾壓成型。 大家看到的猴魁是人工製作後形成的。

    用高玻璃杯沖泡的猴魁非常好看, 按照茶農的話就是: 兩葉抱一芽,舒展如蘭花。

  • 5 # 一或

    主要有幾個知識是必須要梳理清楚:

    1、茶園的生長環境(茶為什麼會有這個味道)

    茶葉本身是個農產品,茶樹是個植物,離不開光照、水、土、肥。理解茶葉喜歡什麼環境、茶葉的芽跟葉是怎麼長大的等等。從這個維度瞭解多一些知識,你就會明白很多問題。

    比如說巖茶為什麼有“巖韻”?普洱茶裡古樹茶和臺地茶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說高山雲霧出好茶?

    2、茶葉的加工方法(茶為什麼會有這個味道)

    這個可以用烹飪來舉例,同樣是青菜,煮的、炒的、醃製的,味道是不同的。茶葉也一樣,不同的工藝形成了不同的味道,瞭解這個你就會知道,茶葉的香氣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的茶喝了暖胃,等等。

    這裡主要涉及每個茶類的加工流程,通了之後,喝到一款茶,它的優點和缺點,你都可以捕捉到,比如綠茶殺青不夠帶來的青味,紅茶發酵的程度等等。

    3、茶葉的分類(喝的是什麼茶)

    不同的茶類有不同的味道,目前茶葉的分類是按照加工工藝來分的,也就是上面說的第2點,兩個結合來看,初步理解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這六大類的基本特點,加上一個特殊的普洱茶,你就能夠喝得出來一杯茶是什麼類別,有什麼特點了。

    4、茶葉的品鑑(喝茶喝什麼)

    和品酒、品咖啡一樣,茶葉的品鑑也有體系,你可以理解為一個大樹,每個枝幹是不同的方向,一步步分解。第一步按幹茶、湯色、香氣、滋味、葉底,這幾個部分來看,接下來每一步有不同的知識,拿香氣舉例,什麼香?(型別,果香,花香,豆香......)、純不純?(是否乾淨,有沒有雜味)、持不持久?(香氣的持續性)。其它太多不細講。

    5、怎麼泡茶

    為啥茶藝師泡的茶比我泡的好呢?當然是有方法的,水溫、時間、茶水比,這是泡茶三要素,同時器具和水的選擇,也至關重要。同一款茶,不同的方法會有各種味道。還是拿烹飪舉例,喜歡吃,總得自己也露兩手嘛。

    以上是一個初步的知識梳理,具體的學習還要慢慢來。

    有人說我喝茶怎麼還要懂這麼多,怎麼做的還要知道,太麻煩!如果你只是想喝個味道,享受一杯茶帶來的一種感覺,不知道這些沒問題,喝的舒服就行了。可如果是問題中的,想入門,以學習的心態面對茶這件事情,那上面講的就很好玩了。就像你不滿足吃這件事,還想做個會吃的達人,至少得分得清炸薯條和土豆泥吧。

    知識確實蠻多,怎麼學呢?

    1、看書

    讀萬卷書,推薦些看過的茶葉相關的書

    《中國茶密碼》《茶之路》,這些是相對現代一點的,比較淺顯易懂的知識類的書,推薦閱讀。

    《茶葉黃金》《茶葉全書》這兩本是老外寫的,從人類發展、科學的角度寫的,蠻有意思。

    《製茶學》《茶葉審評與檢驗》這些屬於教科書裡寫的不錯的。

    《茶經》《大觀茶論》這些是古代研究茶葉的經典著作。

    2、可能的話,去茶山走走

    行萬里路,3年多時間裡我們走了22個產區,爬了100多座茶山,非常推薦大家去走一走。一來有好茶的地方,通常風景都不錯,美食也多,可以從風土人情的角度理解茶,二來看看茶園怎麼長的,茶葉怎麼做的,和茶農聊聊天,學到的東西特別多。

    3、多喝茶

    多嘗試不同的味道,頓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學著學著突然發現自己喝明白了一些東西。

    4、多和人PK

    每個人對茶的觀點多少有些不同,茶農、賣茶的、製茶工人、茶藝師,收藏家,多聊聊碰撞觀點。

  • 6 # 百花袁

    有閒的午後,在悠揚輕鬆的古典音樂中與兩三好友來一個下午茶之約,共度悠然恣意的閒暇時光,緩緩斟飲,細細品啜,體味茶的醇厚清香,領會品茶的真趣,使自己心情愉悅,超然自得,這是一件多麼令人賞心悅目的事。

    魯迅先生說,要享這種清福,“首先必須有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就是說,品茶一是要有閒,二是要常喝。多下功夫,多實踐。 從茶具的選配開始,泡茶用水的選取,水溫的掌握,置茶的量,沖泡的時間與次數,沖泡的程式與方式等等,都是要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品飲過程中,慢慢領會總結出來的。

    總而言之,品茶要與茶結緣,多與“茶人”交流,泡泡茶館,看看書,一點一滴積累而成,沒有什麼一蹴而就的入門方式。

  • 7 # 三十四茶記

    品茶喝茶的門檻並沒有那麼高。入門品茶、喝茶具體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一、識茶

    識茶有兩個意思,第一是要對茶文化有一定的瞭解。具體可以先看一些關於茶的書籍,比如陸羽的《茶經》,還有一些關於茶葉類別、名茶類別、茶器等方面的知識也應該做一些瞭解。在瞭解的基礎上,再去具體深入,就會比較容易入門了。

    第二是最好學會辨識茶葉,每一款的茶葉形態不一樣,要有一個粗略的認識,這也算是對茶葉的初步的一個判斷。

    看茶

    要多觀察,除了前面說到的觀察茶葉的形態外,還要觀察茶葉在沏泡過程中呈現的狀態。不同的茶葉呈現的狀態不同。

    看資深茶人在沏泡茶葉方面的技巧講究與素養。還有對茶葉、水、茶器、茶席方面的講究。與他們多聊天,觀察他們對茶的態度,會學到很多東西。

    品茶

    所有的理論都需要實踐去驗證,所有要入門品茶,還得自己多喝、多品。在品茶方面,如果味覺不是很靈敏,需要一個資深茶人的引導。

    多品茶也會建立起自己的味覺審美體系,繼而品出茶的高低優劣,以及茶中有含有的意境、哲學等。

    總之就是要多去認識茶、看茶、品茶,慢慢也就入門了。

  • 8 # 混剪輯沙灘哥

    瞭解一種茶,需要了解以下八個方面

    瞭解它的,歸屬 屬性 產地 加工 品質特徵 沖泡方法 以及它的功效 和它的相關文化。

  • 9 # 百姓評論

    如何品茶?應該先了解這些:

    中國是禮儀之邦,茶道中也蘊含了許多的“待客之禮”。作為茶愛好者,品味佳茗的同時,應該從茶文化開始入門。

    無論是主人還是客人,只有懂得喝茶禮節,就能營造彼此愉悅的喝茶氛圍。

    以下的一些喝茶禮儀,對於準備入門品茶的人尤為重要,茶人都應該瞭解並以身作則,往往越是做得細節之處,越能彰顯茶人的風采。

    01

    茶席佈置

    簡單無需奢華,但需潔淨,不使用的器具儘量在桌面以外。

    花器等裝飾品,應符合主題,顏色、材質應細細選擇,儘量與主要茶具、茶席融為一體,避免喧賓奪主。

    02

    茶具清潔

    所有茶具從外觀上看必須是乾淨的,杯子裡沒有茶垢、雜質、指紋等之類的異物附著。

    許多人喜歡使用老物品,因為上面殘留著歲月的痕跡,這當然是可以的。但是不包括殘留的令人不悅的水漬或茶渣。

    品茗杯使用前可以拿開水燙一遍,做好消毒工作,並及時清理留下的茶漬。

    03

    避免接觸

    他人的杯子, 都應該一隻手托住杯底的一個點,另一隻手則扶住茶杯的1/2以下部分,手指切莫觸及杯口,如果有條件,在奉茶時儘量使用茶托。

    04

    請客選茶、賞茶

    主人在泡茶前,應先拿出一些名優茶放在茶盤中,供客人挑選,以表達主人對客人的尊重,同時讓客人仔細欣賞茶的外形、色澤和幹香。

    05

    取茶

    將茶筒中的茶葉放入壺或杯中,應使用竹或木製的茶匙取茶,不要用手抓。

    若沒有茶匙,可將茶筒傾斜對準壺或杯輕輕抖動,使適量的茶葉落入壺或杯中。

    06

    逆時針的講究

    在進行迴轉注水、溫杯、燙壺等動作時用雙手迴旋。

    07

    順時針的講究

    一般茶主人都以右手持壺或公道為賓客倒茶,應自左到右順時針倒茶,這樣壺口或公道口是倒退著為賓客分茶。因為如自右到左逆時針則口向前衝著為賓客倒茶,壺嘴不斷行向前如一把利刃,變成一種含侵略性的動作。當然,如習慣左手持壺,則可逆時針。

    08

    分茶

    分茶時要求的就是要注意不得濺出茶水,做到每位客人茶水水量一致,以示茶道公正平等,無厚此薄彼之義。分茶時,茶杯多放於客人右手的前方。

    09

    茶滿欺客

    斟茶時只斟七分即可,暗寓“七分茶三分情”之意。俗話說:“茶滿欺客”,茶滿不便於握杯啜飲。

    10

    最後為自己添茶

    習慣上,最右方的茶是尾席,斟茶適量,每一泡茶,都應由茶主人進行掃尾。

    茶主人應隨時關切每一道茶湯的變化,以便隨時調整泡茶要素,以更好的發揮茶湯的品質。

    11

    續茶

    客人喝完杯中茶,並且到了尾頭,應儘快續杯。

    如果發現客人的杯子有茶渣,應該替客人重新洗杯,或者換杯。主人應熟悉茶品狀況,若茶湯已現水味,應及時換茶。

    晚上品茶不宜太晚,適當注意觀察,在喝的盡興時候,也應該掌握茶局結束的時間。

    12

    茶點

    正規場合,品鑑好茶時不宜食用茶點,否則視為對茶的不尊重。茶到深夜,當備茶點。

    食用的茶點,並不推薦重口味的蜜餞、奶糖類茶食,堅果類的零食比較適宜。

    13

    安排座位

    為了配合長幼有序的禮節,儘量安排長輩或首席客人坐在泡茶人的最左方。

    這樣一來,斟茶將會按照順序,自左向右,最後到自己,如果將主賓安排的位置不對,則斟茶過程中如先給主客斟茶,則順序將被打亂,從而變得無序。

    14

    續水

    如遇賓客多需要助泡協助燒水壺續水時,可以在需要續水時適當開啟壺蓋示意,避免高聲要水,那樣會使賓客感到尷尬。

    15

    放置茶壺

    放置茶壺時壺嘴不能正對他人,否則表示請人趕快離開。

  • 10 # 說茶TV

    簡單瞭解中國六大茶類

    根據茶葉的發酵程度,中國茶葉可分為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烏龍茶)、紅茶、黑茶六大茶類。綠茶是不發酵茶,白茶和黃茶屬於微發酵茶,青茶屬於半發酵茶,紅茶是全發酵茶,黑茶是後發酵茶。

    沖泡三要素

    在懂茶、瞭解茶的基礎上,我們要具備這三要素,第一投茶量,也就是茶水比例;第二,水溫;第三,實踐。

    那我們接著不同的茶葉具體講一下這兩個要素。

    綠茶,綠茶是不發酵茶,這類茶一般比較細嫩,重在保持鮮美的口感和鮮嫩的顏色不適合滾燙的沸水沖泡,水溫以80℃-85℃為宜,茶水比例以1:50為佳,沖泡時間為2-3分鐘。

    白茶,由於白茶沖泡要求原料細嫩,葉張較薄,沖泡時要保持其鮮甜。所以沖泡時水溫不宜太高,一般掌握在85-90℃為宜,沖泡的比例是1:50。但如果是老白茶,對於水溫就沒有過多要求,不僅可以沖泡,還可以煮著喝,沖泡到5泡以後,就可以放到煮茶壺,按個人口味調整煮茶時間。

    黃茶,屬於輕發酵茶,與綠茶的泡法基本相似。它的茶質細嫩,水溫太高的話,會把茶葉燙熟,所以沖泡溫度最好在85-90℃之間為宜。沖泡黃茶,按照茶具容量放入四分之一黃茶茶葉,也能夠依據自己的口味進行斟酌增減。

    烏龍茶,泡烏龍茶最好用專業的紫砂壺或蓋碗杯,並且一定要用100℃的沸水,烏龍茶的投葉量比較大,茶葉基本是所用壺或蓋碗的一半,老茶客可能會對量的要求更多一點。

    紅茶,是全發酵茶,如果沖泡不當很容易出現酸澀味,甚至產生苦味。與綠茶不同的是,高水溫浸泡能夠促進其中有益成分溶出,所以沖泡紅茶最好用剛煮沸的水,茶水比與綠茶一樣,也是1:50。

    黑茶,黑茶是後發酵茶,在儲存中仍然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自然的陳化,在一定時間內,還有越陳越香的特點。而且,黑茶要提前醒茶,但需注意醒茶溫度不宜過高過久,以80℃為宜,這樣可以散發一些異雜氣味,提升香氣。一般用專業的茶具來泡,紫砂壺、蓋碗杯都可以,沖泡時也要用100℃的沸水,投放量一般是綠茶的2倍。

    根據不同的茶葉選擇合適的投放量,以及適合沖泡的水溫是很重要的。

    品茶

    不同的茶葉有不同的喝法,以六大茶類中的青茶為例,我們要學會“四個三”——“三看、三聞、三品、三回味”。

    三看,是指看幹茶、湯色、葉底。三聞,是指幹聞、熱聞、冷聞。三品,是指品火功、滋味、韻味。三回味,先感受舌根的是否回味甘甜,滿口生津;再去回味齒頰有沒有留香,茶氣滿滿最後回味茶葉是否帶來喉底茶韻,讓我們有那種氣脈暢通的感覺。

  • 11 # 茶姐姐tea

    茶藝基本知識 - 品飲的要義

    品茶與喝茶不同,喝茶是為了解渴,滿足的是生理上的需求;而品茶更是為了精神領域的追求,重在身,心的體驗,所有要從茶湯的色,香,味,形細細品嚐,以達到人、茶、境的連結,從而讓身心愉悅。

    那麼,一杯茶湯在手,我們應該如何去品嚐、欣賞呢?至少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一賞茶,二觀茶形(色),二聞茶香,三品滋味。

  • 12 # 柱子說事

    —喜歡茶,無需多麼懂茶;愛上茶,歲月自在安好。其實,再多的禪理茶道背後,也總終不過它的平實、簡單而至純雅。悟得茶理也好,只品茶味也罷,我總希望好茶共品,共享美好,願您馨香常伴,一世溫暖。

  • 13 # 東芝廚衛

    喝茶,既是品茶,亦是禮儀。家中有客人來訪時,主人會選用上好的茶葉,以及適合的茶具進行烹茶,將茶的清香烹沏而出,再敬於來賓,以表尊重。

    而品茶的過程,也頗為講究:

    一聞:調整呼吸,舉起茶杯聞茶香,透過嗅覺評估茶葉的種類;

    二看:看“茶湯”的顏色,評估其柔軟度、粘稠度、潤滑度;

    三品:品一口茶湯,並在口腔與舌面上停留一小會,對其滋味做出評估;

    四潤:吞嚥茶湯時,讓茶湯浸潤喉部,為下一步做準備;

    五回:透過口感,舌面,喉部的回甘,品鑑茶湯的香氣。

    而在整個品茶的過程中,茶葉傳遞香氣時非常重要的載體介質,便是水。

    水質的好壞,會直接影響茶湯的回甘以及柔滑度。

    東芝TS500-01淨水機,採用RO深度淨濾系統以及日本可樂麗活性炭,有效濾除水中重金屬、細菌等有害物質,吸附水體雜質、餘氯、異色異味等,改善水體口感,烹茶時,以更好的水質還原茶香。

    品茶是一個需要慢下來的事情,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的過程,調動嗅覺、味覺的感受去浸養身體感覺系統,漸漸讓身心透過茶香,撫平情緒,得到寧靜,這便是飲茶的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來沒有這麼絕望過,為什麼要來到這個世界,活著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