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龔斯特

    學習的效果人跟人不一樣,同樣的知識,有的人學的快,而另一些人就相對比較慢。很多人會說,我每年也會看很多書,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但是年終總結的時候,發現這一年雖然是忙忙碌碌,還在原地打轉,進步很少。究竟什麼樣才是高效學習模式?

    今天給大家分享兩位混沌學長的故事,分享他們的學習方式,希望他們能夠成為你的引路人。

    懂了那麼多大道理,為什麼還過不好這一生?

    6.15-16日,我參加了混沌大學·首期創新學院輔導員訓練營。

    用第一曲線來表達我對此次學習的感受,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第一曲線是一線兩點三階段。

    任何有效學習的全過程,必然是一條昂揚向上的S曲線。為什麼?

    既然是有效的學習那就必然要經歷三個階段:

    新知之所以生澀主要是因為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界定不清。如果概念是一個個的點,那麼任何一個模糊不定的點都無法與另一個清晰恆定的點之間連線一條直線或曲線,也就是建立有效的關係。如果人的定義是兩腳直立無毛的動物的話,那薛璠在酒席的戲言就要改成“女兒氣,閨房裡跑出個無毛雞”了。

    在對新概念準確理解的基礎上,發現新概念與自己既有知識體系之間的合理關聯,讓雙方伸出柔軟的觸手,彼此試探,認識,相處和共生,從而長成新的知識系統,此時,我們的學習就到達了第一個點:破局點。

    從知識的生澀到系統的成熟,這是一個度過欺騙性低迷區間,開啟新局面的過程。毫無疑問,那些鼓吹“學習無用論”的要麼是別有用心,要麼是沒有到達破局點。但更讓人遺憾的是,目前我們的所有教育方式,都在這個低迷區間,苦苦掙扎,因為學校或教育機構只關心你對新概念瞭解多少,或者更壞死記硬背了多少,而並不關心它是否融入了你既有的知識體系,甚至你有沒有或有著怎樣的知識系統。

    混沌大學=思維模型+刻意練習。

    如果萬幸,過了破局點,學習的快樂將會噴薄而出泉湧難抑,因為此時知識才開始解決問題、革新自我和改變現實。莊子所謂“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說的正是過了破局點的知識是如何的有力而優雅。

    如果你還在跟風呻吟所謂“懂得了許多大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那隻能說明,你要麼不是真懂,要麼就是沒動。你需要有個人,有個組織——或者歸功到底還是你自己,做出一個選擇來,打破這個僵局,度過這個破局點。

    這世界所有的必然,都是自然的結果。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所以,即使後期向上的曲線看上去遠遠高於前期,對於整個學習來說,到達極限點的難度,還是遠遠,遠遠,遠遠低於破局點。用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求婚的難度遠遠,遠遠,遠遠低於求愛的難度。

    當然,極限點還有一個名字就是失速點,這開始是個壞事,它代表你的知識系統在面對現實世界的問題時,開始感到吃力和迷茫,並將迎來或大或小的錯誤;面對錯誤,我讓自己刻意練習一件事情——每當這個時候,學會問自己一句話:這一切將教會我什麼新的東西?所以,這後來也會變成好事,因為新的學習可以開始了,所謂:第二曲線其實開始萌芽了。

    萌芽之後,還要選取和培養,這就是混沌大學的第二個等式了:刻意練習=混沌學員+混沌輔導。

    結合前一個等式:混沌大學=思維模型+刻意練習,就可以清晰界定混沌大學的價值所在了:在學習上,幫助學員度過最艱難的破局點,並在失速點到來之前,開啟第二曲線,並且再次幫他度過最艱難的破局點。

    在創新學院之前,混沌大學的努力更多在於第一個等式的前半段“思維模型”上,這是哲科思維的生髮結果;

    但是學習的效果人跟人又不一樣,同樣的知識,有的人學的快,而另一些人就相對比較慢。很多人會說,我每年也會看很多書,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但是年終總結的時候,發現這一年雖然是忙忙碌碌,還在原地打轉,進步很少。

    在沒有學習思維模型之前,我不知道自己在接觸一個新事物,特別是工作的時候,自己應該怎麼著手做,完全沒有方向,更別說要給出執行方案了。心裡更多念頭就是別人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後來接觸到了混沌大學才知道學習要學習底層的一些知識,也就是混沌大學一直推崇的思維模型。學習再多的碎片化的知識,如果沒有系統,沒有思維模型,也只是低水平的重複而已。

    但是學了一段時間,我又很苦惱!因為我會覺得自己學了這麼多思維模型,也能夠想到許多好的落地方法,但為什麼回到現實生活中來,自己還是依然用不好思維模型,沒法讓思維模型在我現在所做的事上面去落地呢?

    有幸參加這次線下輔導員的培訓,用三個步驟對思維模型進行練習,讓我真正知道如何運用思維模型。

    首先是構建了三個思維模型,也就是第一曲線、第二曲線和分型創新。然後對單個模型在現實生活中應用進行刻意練習,分成了24個小組,然後每6個組又組成一大組。這樣分組進行模型的打磨,大組內的6個小組先PK,然後勝出者再進行大組之間的PK。每個人都參與到活動中,都激情滿滿,為自己小組提供思想。

    實踐中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比如在對第一曲線模型進行練習時,我腦海中最先出現的是,這個模型是什麼,腦袋懵了一下,什麼都有找不到。突然發現之前認為的聽懂,其實就是知道了這個模型而已,真正到用的時候,才發現根本不會與現實結合,不懂怎麼把這些點跟實際對應,這個思維模型好像被打碎了似的,我不知道怎麼把這些知識串起來,然後嫁接到現實生活的案例中。

    我問身邊的同學,你是怎麼理解第一曲線這個模型的,他給我講了他的理解,這時候我才真正讓自己的內心安靜下來,然後開始捋我們公司的發展狀況,要過破局點有哪些優勢,過了破局點如何單一要素最大化發展,到達失速點前怎麼開啟第二曲線,真正的開始做邏輯分析,然後讓理性戰勝感性,透過刻意練習思路越來越清晰。

    透過這一連串的動作之後,在互相PK的過程中,激烈的辯論是思維的碰撞,有很多有意思的觀點出現,有的同學的觀點讓人驚歎,還能這麼想!這樣精彩的過程讓我真正的看到自己思維的遮蔽性,自己考慮問題總是在那幾個層面打轉,不從一些不太熟悉的角度跳出來考慮問題,很多時候會在相同的問題上找不到出路。

    我相信這個過程,每一個人都對思維模型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透過刻意練習,結合自己現實案例的運用,將知識“種”在腦子裡面,而不再是簡單隻做知識的搬運工。

  • 2 # 湖南蚊子

    1:把握正確的方法!

    2:不斷的刻意練習!

    3:都思考總結!

    4:瘋狂的練習和實踐!

    5:堅持!形成習慣!

  • 3 # 在水一方的人

    1

    任何事情都會有思維誤區,為了提高自己的思維方式的質量,你必須進行思維勞作,並應該進行大量的思維練習,然而思維練習中存在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大多數技能練習都是看得見的,而思維並不可見。而越來越多的勞動報酬都是由勞動者所能做的思維活動水平決定的。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思考者,你必須在思考自己的思維時關注其中暗含的結構--概念就是其中一種,如果你能夠認真使用思維的技巧,你就能更好的利用這些結構。當你能清楚的注意到自己的思維、認識到自己思維方式的優缺點、能夠像看大螢幕播放節目一樣監視自己的思維過程時,你就成了一名優秀的思考者。

  • 4 # 蕭晗之十二子門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樣的快是訓練的結果!當你在與敵人作對抗時,決定因素就是速度,這樣的速度超越了對方的極限,那麼你就是勝利的持有者,抑或者就這樣的飛花逐月式的躲過對方的攻擊而變換成克敵制勝的姿勢,俯仰以遨遊天地,接洽而俯衝若淵壑。就在你與我之間,本來是一個世界同樣的變換的天空,又因為你的心神遊以馳騁,目標現場消失,而你則躲在叢林背影裡,只因為你出招的那一瞬間,你已經破綻盡顯而遺落入別人眼簾,而你抑或就成了別人所攻擊的靶子,就這樣束手待斃,你或許還迷惑於對方如何消失不見,只見對方的利刃已對你的要害展開了攻擊,速度快的令人咂舌,那麼即便是你反應過來,做躲閃式,一樣也因為你已露破綻,而讓對方把你盡收眼底。而你與他之間,只有這樣的致人而不致於人的差異,再等量齊觀於你與他之間的差距,又何止天差地迥,而這樣的將對手製服,也就是你的武術技藝所能夠達到的何種巔峰而爐火純青的程度,而這樣的嫻熟的技藝還是要有賴於你平常刻苦的練習,沒有經過歲寒與酷暑,又怎能守得雲開見月明呢?

  • 5 # 小鐘談說

    面臨日益複雜的生存環境帶來的挑戰,我們想能獲得更好的生活,需要透過不斷的學習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但是學習的效果人跟人又不一樣,同樣的知識,有的人學的快,而另一些人就相對比較慢。很多人會說,我每年也會看很多書,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但是年終總結的時候,發現這一年雖然是忙忙碌碌,還在原地打轉,進步很少。究竟什麼樣才是高效學習模式?

    總結,如何把思維模型變成自己生活中的應用能力,就是完成如下三個步驟:

    第一、認知思維模型理論;

    第二、針對模型結合現實生活,進行不斷地刻意練習;

    第三、尋求外界的及時反饋。

    不斷重複以上三點,把這些模式“長”在你的腦子邊去,把相關的神經元連起來,才叫真正的學到。

  • 6 # 布衣仁華

    第一曲線是一線兩點三階段。

    任何有效學習的全過程,必然是一條昂揚向上的S曲線。為什麼?

    既然是有效的學習那就必然要經歷三個階段:

    對生澀新知的消化,對全新系統的運用,對既定結果的追求。

    知識大致可以分兩類: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係。

    新知之所以生澀主要是因為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界定不清。如果概念是一個個的點,那麼任何一個模糊不定的點都無法與另一個清晰恆定的點之間連線一條直線或曲線,也就是建立有效的關係。如果人的定義是兩腳直立無毛的動物的話,那薛璠在酒席的戲言就要改成“女兒氣,閨房裡跑出個無毛雞”了。

    在對新概念準確理解的基礎上,發現新概念與自己既有知識體系之間的合理關聯,讓雙方伸出柔軟的觸手,彼此試探,認識,相處和共生,從而長成新的知識系統,此時,我們的學習就到達了第一個點:破局點。

    從知識的生澀到系統的成熟,這是一個度過欺騙性低迷區間,開啟新局面的過程。毫無疑問,那些鼓吹“學習無用論”的要麼是別有用心,要麼是沒有到達破局點。但更讓人遺憾的是,目前我們的所有教育方式,都在這個低迷區間,苦苦掙扎,因為學校或教育機構只關心你對新概念瞭解多少,或者更壞死記硬背了多少,而並不關心它是否融入了你既有的知識體系,甚至你有沒有或有著怎樣的知識系統。

    混沌大學在這一點上有足夠清晰的認知,並開始了誠懇切實的踐行,一個等式可以表明:

    混沌大學=思維模型+刻意練習。

    思維模型是新知,刻意練習就是新知與既有系統建立關係的過程。這個過程順利過渡,將是所有學者與行者的萬幸。

    如果萬幸,過了破局點,學習的快樂將會噴薄而出泉湧難抑,因為此時知識才開始解決問題、革新自我和改變現實。莊子所謂“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說的正是過了破局點的知識是如何的有力而優雅。

    同時,這個清晰的意向也可以類比知識結構:節是概念,間是其關係的方式。更進一步:無厚的刀就是理解了概念並且洞悉了關係的人,所採取的策略。

    如果你還在跟風呻吟所謂“懂得了許多大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那隻能說明,你要麼不是真懂,要麼就是沒動。你需要有個人,有個組織——或者歸功到底還是你自己,做出一個選擇來,打破這個僵局,度過這個破局點。

    這世界所有的必然,都是自然的結果。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所以,即使後期向上的曲線看上去遠遠高於前期,對於整個學習來說,到達極限點的難度,還是遠遠,遠遠,遠遠低於破局點。用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求婚的難度遠遠,遠遠,遠遠低於求愛的難度。

    當然,極限點還有一個名字就是失速點,這開始是個壞事,它代表你的知識系統在面對現實世界的問題時,開始感到吃力和迷茫,並將迎來或大或小的錯誤;面對錯誤,我讓自己刻意練習一件事情——每當這個時候,學會問自己一句話:這一切將教會我什麼新的東西?所以,這後來也會變成好事,因為新的學習可以開始了,所謂:第二曲線其實開始萌芽了。

    萌芽之後,還要選取和培養,這就是混沌大學的第二個等式了:刻意練習=混沌學員+混沌輔導。

    結合前一個等式:混沌大學=思維模型+刻意練習,就可以清晰界定混沌大學的價值所在了:在學習上,幫助學員度過最艱難的破局點,並在失速點到來之前,開啟第二曲線,並且再次幫他度過最艱難的破局點。

    在創新學院之前,混沌大學的努力更多在於第一個等式的前半段“思維模型”上,這是哲科思維的生髮結果;

    在創新學院之後,混沌大學的努力將著力在等式的後半段“刻意練習”上,這將是哲科思維的點亮方式。

    我認為,這是混沌大學的第二曲線,並且是在第一曲線還在高速增長之時,就早早培養的第二曲線,這是熊彼特的破壞新生,這是喬幫主的自我迭代,這是李教授的燈火傳薪。

    不才若朽,亦有春意。斯是盛事,安敢缺席?

    把思維模型種到腦子裡去@李笑文 天津分社

    面臨日益複雜的生存環境帶來的挑戰,我們想能獲得更好的生活,需要透過不斷的學習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但是學習的效果人跟人又不一樣,同樣的知識,有的人學的快,而另一些人就相對比較慢。很多人會說,我每年也會看很多書,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但是年終總結的時候,發現這一年雖然是忙忙碌碌,還在原地打轉,進步很少。

    在沒有學習思維模型之前,我不知道自己在接觸一個新事物,特別是工作的時候,自己應該怎麼著手做,完全沒有方向,更別說要給出執行方案了。心裡更多念頭就是別人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後來接觸到了混沌大學才知道學習要學習底層的一些知識,也就是混沌大學一直推崇的思維模型。學習再多的碎片化的知識,如果沒有系統,沒有思維模型,也只是低水平的重複而已。

    但是學了一段時間,我又很苦惱!因為我會覺得自己學了這麼多思維模型,也能夠想到許多好的落地方法,但為什麼回到現實生活中來,自己還是依然用不好思維模型,沒法讓思維模型在我現在所做的事上面去落地呢?

    有幸參加這次線下輔導員的培訓,用三個步驟對思維模型進行練習,讓我真正知道如何運用思維模型。

    首先是構建了三個思維模型,也就是第一曲線、第二曲線和分型創新。然後對單個模型在現實生活中應用進行刻意練習,分成了24個小組,然後每6個組又組成一大組。這樣分組進行模型的打磨,大組內的6個小組先PK,然後勝出者再進行大組之間的PK。每個人都參與到活動中,都激情滿滿,為自己小組提供思想。

    實踐中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比如在對第一曲線模型進行練習時,我腦海中最先出現的是,這個模型是什麼,腦袋懵了一下,什麼都有找不到。突然發現之前認為的聽懂,其實就是知道了這個模型而已,真正到用的時候,才發現根本不會與現實結合,不懂怎麼把這些點跟實際對應,這個思維模型好像被打碎了似的,我不知道怎麼把這些知識串起來,然後嫁接到現實生活的案例中。

    我問身邊的同學,你是怎麼理解第一曲線這個模型的,他給我講了他的理解,這時候我才真正讓自己的內心安靜下來,然後開始捋我們公司的發展狀況,要過破局點有哪些優勢,過了破局點如何單一要素最大化發展,到達失速點前怎麼開啟第二曲線,真正的開始做邏輯分析,然後讓理性戰勝感性,透過刻意練習思路越來越清晰。

  • 7 # 媒體人文翔

    謝謝邀請。這確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好問題。望文生義,直覺即是瞬間直接的感覺認識,並且是正確和行之有效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外界太多的感知讓人離真實的感知越來越遠了,並且不斷地干擾著人們對事物正確客觀的感知,那麼要把好的思維方式練成直覺就要“塞其兌,閉其門”,“關閉”感官系統,不斷地做減法,減之又減,甚或損之又損,減去所謂經驗,減去所謂世情親情,減去私心雜念,減去......使心若明鏡,純粹素撲,不染一塵,心與神通,達到“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當此,則思考問題能瞬間直指要旨,自然達成直覺判斷。

  • 8 # 老子微言

    李嘉誠先生說,想成為贏家必先成為行家,高手憑的是直覺!看完這個故事,你就會恍然大悟!

    庖丁是一個身懷絕技宰牛高手。他解牛的時候,肩膀倚靠著,腳踩著,手接觸的,膝蓋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就彷彿是一個風中的舞者,合著樂曲的音律和節拍,給人一種出神入化的感覺!別人問:你解牛的技術怎麼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你看我解牛很簡單,其實,我追求的是道,已經遠遠超過了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剛入行開始宰牛的時候,眼裡看到的和你一樣,是一隻完整的牛,用盡蠻力用刀去砍去剁,每月就得換一把刀;就這樣,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做了3年。

    三年後,我看見的再也不是一頭完整的牛了,我的眼睛彷彿是X光,可以透視牛的骨骼結構,前腿骨-後腿骨-肋骨都可以看見,依照牛本來的構造,用刀插入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隙運刀,連骨頭也不會碰到,更不會用蠻力砍了!在這個階段我每年只要換一把刀就可以了;

    就這樣又做了3年後,我看見的又是一頭完整的牛了,現在,我憑的是我的經驗和直覺,而不用眼睛去看了,感官雖然停止瞭然而精神在活動。憑著我的感覺將刀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遊刃有餘地運刀,每當碰到筋骨交錯的地方,我就小心翼翼地,精神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運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一灘泥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後把刀擦抹乾淨,收藏起來。如今,我的刀已經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亦然鋒利無比,得就像剛磨好的一樣!

    李嘉誠先生曾說:想成為贏家必先成為行家,所有的行家對其行業都有深刻的認識。

    《道德經》中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得順應自然的規律。認識事物的規律有三個階段:第一,感性的認識的階段。就是你還在局外遠看,只是宏觀的看到了表面整體,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通常你只能語文的描述,比如:很壯觀,很漂亮,第二,理性的認識階段。當你走進山中,你看到了小草,樹木,山泉,區域性和細節而非整體,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此時你已經能用數學的描述,比如:對比度,成交率,成交量,第三個階段,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感性的認識。你即看到過區域性和細節又看到宏觀整體,走出山回頭一看,看山又是山,看水還是水的階段。就如同庖丁解牛:第一階段,對牛感性的認識,只看其表不知其裡,用的是蠻力;第二階段,理性的認識,不看其表,注重其內在結構,用的是巧勁,第三階段對牛已有深刻認識,即知其表又知其裡,憑的是經驗和直覺,此乃最高境界,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任何行業的頂尖高手都是憑直覺!這就是道!您認同嗎?關注孫德一,為你分享更多的道家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畫面石和象形石收藏哪個更有優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