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不明白,俄國的天氣又不是什麼絕密資訊,德國那麼多戰爭天才,為什麼預測不到莫斯科的天氣情況。難道德國的這些元帥將軍們都不懂知己知彼才能取勝嗎。他們都沒看過中國的孫子兵法。還是根本打不了,只能怪天氣了?
11
回覆列表
  • 1 # 米粒閒聊

    二戰時,德軍未攻下莫斯科的原因,是因為天氣嗎?可以說,惡劣的天氣僅是原因之一,並且是可以避免的。而在制訂“巴巴羅薩”計劃和在莫斯科戰役之前,就已有隱患存在。

    在制訂入侵蘇聯的計劃中,希特勒傾向將主攻方向放在蘇聯的北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及列寧格勒),和南部(烏克蘭地區和高加索油田)。而陸軍總部則將中部地區,也就是莫斯科定為了主攻目標。有個理論認為,根據蘇聯的巨大的空間和德軍有限的兵力作為判斷的基礎,陸軍總部的方案更為合理。最不幸得是,最終的方案是以兩種方案折中為基礎的。也就是希特勒的目標未變,但兵力部署以中路為重。而在開戰後,希特勒與陸軍總部,在主攻方向上繼續爭論。這至少浪費掉了不少寶貴的時間。還有在制定計劃中,設想的是德軍將會很快的擊敗蘇軍,所以在冬季到來前,戰爭已經結束。所以,也就不必為在冬季作戰,而作岀什麼必要的準備。在莫斯科戰役後,德軍在蘇聯又經過了三個冬季,但基本上沒有再出現過軍人,超大量的凍死、凍傷的情況出現。而且到了基輔會戰後,於9月30日開始了莫斯科戰役,還幻想在冬季到來前,攻佔莫斯科。還有,在莫斯科戰役關鍵時刻,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包克元帥曾說過:"誰再投入一個營,誰就會取得勝利。”但德軍沒有再投入一個營,而蘇聯卻有百萬大軍發動了反攻。在發動侵蘇戰爭前夕,德軍在佔領區部署了六十個師,僅在挪威就有十二個師。這個兵力部署顯然是不合理的。就在蘇德戰爭爆發不久,德軍不僅感到機械化部隊不夠用,就連步兵師也不夠用。所以,沒有攻下莫斯科,天氣僅是多個原因之一,並且是可以避免的。而最大的問題出現在,“巴巴羅薩”計劃中。這個計劃太過樂觀了、太輕視蘇聯了。所以很多方面準備不足,包括為蘇聯的惡劣天氣,所應做岀的準備。

  • 2 # 東方評史

    一九四一年的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在開戰之初德軍一路勢如破竹節節順利,而蘇軍則是一觸即潰,節節敗退。

    其中由博克元帥率領的中央集團軍群其主要任務即是直指莫斯科。

    當初在制定作戰計劃時,德軍的計劃是一定要趕在冬天到來之前拿下莫斯科,蘇軍雖然在不斷地因潰敗而不斷的後撤,但因為頑強的抵抗而使的德軍的行動也大為遲緩。

    隨著德軍的不斷深入不利狀況越來越多,一者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軍的抵抗變得越來越頑強。二者是隨著德軍的不斷深入戰線也越拉越長,兵力也因此顯得有些不足。

    同時隨著戰場的縱深加大,後勤補給也出現了不足。

    也就在此時,中央集團軍群的古德里安坦克部隊接到了德軍最高統帥部的命令,命令他所率領的坦克部隊南下,配合南方集團軍群圍殲蘇聯駐基輔的西南方面軍部隊。

    而此時因沒有裝甲力量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不得不進行就地等待!

    等到基輔戰役結束,已經是九月份的秋天!

    也就在這時候,俄國曆史上那特有的秋雨季節到來了。

    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蘇聯,當時的交通狀況是遠沒有現在發達。

    其所謂的公路是沒有進行柏油鋪設的土路,俄國那連綿不斷的秋雨季節一到,即便是越野能力最強的坦克部隊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那些輪式車輛和由騾馬牽引的非機動車則更是苦不堪言!

    進入十月份之後冬季到了,天氣開始變得逐漸的冷起來。

    因為古德里安坦克部隊的奉命南下,兩個月以來中央集團軍群一直按兵未動,而在此時蘇聯的莫斯科方面的防禦工作已經準備完畢!

    進入十一月份以後,天氣更加寒冷。

    它給德軍的軍事行動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坦克因燃料被凍結,不得不在臨發動進攻之前先生火在車底下烘烤一陣。

    進入十二月份,莫斯科附近的天氣下降到了零下40°左右,人員武器因為嚴寒而失去了戰鬥力。

    武器因為溫度過低而無法正常發揮作用,部隊凍死凍傷嚴重。

    12月5日是關鍵的一天,也就在這一天大批被德軍成為西伯利亞人的蘇軍部隊突然出現在陣地上橫掃過來。

    本來就已經極度疲憊的德軍招架不住,一路向西敗退三百多公里。

    莫斯科戰役就此結束!

    有關莫斯科戰役的情況大致如此,根據德軍將領後來的供述,他們都一股腦的把戰役失敗的責任推到了希特勒的頭上。

    他們一直的認為,如果沒有當初希特勒的瞎指揮,輕率的把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隊南下配合南方集團軍群圍殲基輔蘇軍,說不定莫斯科早在股掌之間。

    具有這種看法的人其中包括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元帥、坦克司令古德里安將軍,德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將軍、德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奇元帥。

    其實這只是他們自作多情的一廂情願,圍殲基輔蘇軍的計劃是希特勒命令的,但計劃的本身是對的。

    如果按照古德里安等人的意見,在他們不顧一切的對莫斯科發動進攻時,駐守基輔的蘇聯八十多萬軍隊就會對德軍的側翼構成嚴重威脅。

    這時的中央集團軍群不得不面臨著兩個選擇:一、分出一部分兵力阻止蘇西南方面軍進攻,另大部德軍繼續進攻莫斯科。

    二、置蘇西南方面軍的進攻於不顧,全力進攻莫斯科!

    德中央集團軍群的部隊總共180多萬人,如果分出50萬部隊打阻擊,一來擋不住蘇軍的攻擊,二來剩餘的德軍部隊也無法完成對莫斯科的進攻。

    假如按古德里安等人計劃的那樣,置側翼於不顧全力進攻莫斯科,那麼蘇聯西南方面軍部隊就會按照斯大林的命令出擊,一下就會截斷德軍的後勤補給,而德軍的後勤補給本來就非常脆弱,從而導致德軍不戰自潰。

    所以希特勒的先把莫斯科放一放、而先圍殲基輔蘇軍的命令是對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正是這道命令才真正挽救了德中央集團軍群的覆滅。

    以當時德軍的力量,莫斯科與基輔兩者之間只能取其一。

    圍殲了基輔蘇軍,而莫斯科方向的戰役準備工作已經完成。

    所以,即便是沒有後來的嚴寒,德軍也拿不下莫斯科。

    嚴寒只是給德軍造成了不便,但不便的不只是德軍,蘇軍也都一樣。

    德國在地理上的緯度跟蘇聯差不多少,冬天也是異常寒冷,假如沒有冬天的嚴寒它也拿不下莫斯科。

  • 3 # 諶人

    德國沒能攻下莫斯科,希特勒臨時調整戰略進攻重點目標,錯過了最佳攻擊時間是根本原因,惡劣氣候只是致命的客觀因素。

    按“巴巴羅薩”計劃,德軍分北、中、南三路進攻蘇聯,戰略目標分別是佔領列寧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

    德國中路集團軍由馮.博克元帥指揮,由50個師和其它部隊共145萬人組成,包括有世界“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指揮的第2裝甲叢集9個坦克師和5個摩托化師。

    德中路集團軍從6月22日侵入蘇聯勢如破竹,至7月16日已突進600多公里,佔領了通往莫斯科的門戶斯摩稜斯克,直撲莫斯科一片坦途,且僅有400公里。照這個進攻速度,他們完全有可能在8月上旬發起攻克莫斯科的戰役,並一鼓作氣取得成功。

    可是,希特勒突然改變了主意,他覺得經濟目標比政治軍事目標更重要,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比攻克一座城市重要。於是,希特勒於7月21日命令中路集團軍扭頭向南,協助南路集團軍合圍蘇聯“糧倉 ”基輔(博克、古德里安強烈反對,無效),至9月19日,全殲蘇聯西南方面軍65萬,烏克蘭戰事結束。中路集團軍再揮師東進,於10月2日發起了攻克莫斯科“颱風戰役”。

    由於中路集團軍的兩個月耽誤,斯大林已在莫斯科周邊調集了110萬重兵,朱可夫已基本完成了防禦部署;而德中路集團軍在消除烏克蘭和斯摩稜斯克及以東地區抵抗時也消耗過大,此消彼長,攻克莫斯科最佳時機已錯過,攻克難度也陡然增加。

    這時,惡劣天氣給蘇聯幫忙了。

    10月中旬開始,歐洲平原秋雨綿綿不休,道路泥濘不堪,德國坦克變為泥塘裡的“蝸牛”,動彈不得。延至次年一月中旬,莫斯科零下40度嚴寒降臨,冰天雪地。德軍長驅直入,防凍保溫裝置供應不足,汽油凝固,坦克發不動車:沒有防滑鏈,坦克無法超控:人員大面積凍傷,槍炮機械凍結無法瞄準開火。而蘇聯喝著燒酒的耐寒軍隊和靈活輕便的T34坦克大顯神威。德軍突擊到莫斯科近郊30公里處,雖已能望見克里姆林宮塔尖的紅星,卻再也無力再前進一步,希特勒調集北方集團軍數個坦克師增援古德里安,也已無濟於事。

    莫斯科是蘇聯的抵抗指揮中心,也是蘇聯最大的兵力集結地。希特勒沒讓長驅直入氣勢如虹的古德里安兵貴神速、直取莫斯科,是致命錯誤。

    希特勒不準備禦寒後勤,再企圖讓鋒芒不再的中路集團軍快速佔領莫斯科後再過冬,是對自己力量的過份自信,對已從驚慌失措中鎮定下來的蘇軍頑強抵抗的決心和能力估計不足。而惡劣天氣給了德軍致命一擊,他們重蹈了1812年拿破崙東征莫斯科的覆轍,癱瘓失敗於莫斯科的極寒嚴冬中。

  • 4 # 紅色手電筒

    對於德軍來說,把沒有攻下莫斯科的原因歸咎於天氣原因,就是德華人在給自己找藉口,天氣原因只能是一個原因,連重要原因都算不上。

    對於德軍來說,兵力不足和後勤保障工作的混亂是比較重要的原因。而最重要的是德國沒有要求進入戰時體制,工業生產中還有大量冗餘產品,比如水晶吊燈鋼琴什麼的。

    具體到莫斯科來說,德軍沒有足夠的後勤能力才是根本的原因,在蘇聯由於公路路況的糟糕,後勤運輸更要依賴鐵路運輸,但是德軍更改蘇聯軌距的工作效率及其低下,就是剛剛在莫斯科戰役開始前才完成。那種說如果不去打基輔的話,就把莫斯科打下來的說法,最好先看看古德里安的坦克有沒有足夠的汽油開到莫斯科。

    而到了戰役發起以後,德軍開始還是勢如破竹,但是隨著蘇軍抵抗的加強,德軍的進攻開始被遏制住,應該說,蘇軍是善於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爭的第一階段付出的鮮血學費已經開始有了回報,蘇軍開始學會利用大縱深的防禦陣地來對付德軍的叢集坦克,這種情況下德軍的閃擊戰開始失靈。

    德軍的裝甲叢集使用特點是把所有裝甲兵力集中在第一梯隊,一開始就投入進攻,在一開始時各國還使用類似於一戰的那種防線,對於坦克來說,這種防線的的縱深不大,對於坦克部隊來說就是突破這種防線以後,還有足夠的實力可以繼續向縱深突破,但是在面對大縱深防禦陣地的時候,處於第一線的坦克部隊在突破守軍的防線後,由於損失巨大就已經喪失了繼續進攻的能力。由於無法繼續進攻,這就又給了守軍重新佈置防線的時間。

    對於德軍來說,蘇軍的抵抗加強和自己糟糕的後勤供應導致德軍進攻莫斯科的失利,但是如果攻佔莫斯科也不意味著蘇德戰爭的結束,德華人的東方政策對於蘇聯人來說是一場生死存亡的戰爭,如果是戰爭的勝利者是德華人,那麼生活在蘇聯國土上的各族老百姓都會被德華人滅族,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就已經明明白白的說了這個道理。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攻佔了莫斯科也還是要向東,蘇聯人還是會一直打下去的。

  • 5 # 船伕

    西伯利亞的寒冷全球大多數人都知道,一向嚴謹的德華人怎麼會不清楚?最關鍵的原因是德華人太自信了,自信到認為在嚴冬來臨之前就可以攻下莫斯科!這也難怪,要知道在此之前,德國透過閃電戰創造了戰爭史上一個又一個神話:

    27天內征服了波蘭

    1天內征服丹麥

    23天內征服挪威

    5天內征服荷蘭

    18天內征服比利時

    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

    相信不管是誰創造了以上神話之後,都會有點飄飄然,但德國怎麼也不會想到,就是因為這次輕敵,為其覆滅提前敲響了喪鐘!下面我們來分析下德國沒有攻下莫斯科的原因。

    一、蘇聯廣大的戰略縱深

    不同於德國之前實施閃電戰的國家,蘇聯和德國可是有段距離的,更為關鍵的是蘇聯是一個橫跨歐亞的龐然大物,雖然西伯利亞都是荒無人煙的土地,但你不得不面對蘇聯擁有廣大的戰略縱深!什麼是戰略縱深,就是打不過我可以往後撤,拉開距離增加對方的後勤消耗並降低士兵戰鬥力!事實證明德國最後也的確是敗在這點上了。

    二、嚴冬癱瘓了機械化部隊

    德國賴以成名的“閃電戰”的核心就是其先進的機械化部隊,坦克飛機帶來的遠高於對手的機動能力,讓德軍能夠猶如一把鋼刀直插敵人要害,並給出致命一擊。但隨著剛開始講道的德軍的輕敵!原本計劃在冬季來臨前拿下莫斯科,因此竟然沒有給士兵們準備禦寒衣物!“想想就不禁瑟瑟發抖啊!”

    更為可怕的是德軍的坦克無法啟動了,原理類似有車的朋友冬天沒熱車就發動不了一個樣!無法啟動的坦克和一個鋼鐵棺材沒什麼區別。而自動化武器如MP40甚至拉不開槍栓,“這跟燒鐵棍有什麼卻別?”

    (被蘇軍反擊德軍後繳獲的坦克)

    凜冬來了,機械化部隊瞬間退化為冷兵器時代的軍隊。焉有不敗之理?

    三、蘇聯姍姍來遲的援軍

    在二戰初期,小日本在遠東地區一直蠢蠢欲動,畢竟日本和蘇聯從1905年日俄戰爭時就結下了樑子!所以蘇聯為了防止日本出兵西伯利亞,與德國雙面夾攻蘇聯,在西伯利亞部署了很大一部分兵力!但誰成想日本非但沒有出兵西伯利亞,反而大張旗鼓的打向了東南亞,一方面原因應該是日本嫌棄西伯利亞沒油水,另一方面也因為日本人深深知道蘇聯人“不好打”!

    沒有了日本的威脅,而德國又打了過來,原本用於防範的部隊便從遠東撤回到了莫斯科,參與偉大的衛國戰爭。雖然姍姍來遲,這支部隊卻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德軍一觸即潰!

  • 6 # 北玄武

    因果關係必須具有普遍性,如果天寒地凍導致德軍失敗這因果關係成立的話,那西伯利亞的天寒地凍理應也會導致當年沙俄的進犯時折戟。但是事實卻是,沙俄自西向東,一路殺伐,都殺到了太平洋邊上。顯然,把德軍失敗歸因於天寒地凍,不妥。

    同樣天寒地凍,西伯利亞廣闊不毛,人少而且人心不齊,裝備落後,最終被沙俄拿下。而莫斯科卻有人有槍有士氣,進行了堅決抵抗,要知道德華人不是白給的,在最開始都衝破了莫斯科外圍幾道防線。不過蘇聯兵源不斷,武器不算精良但是打仗沒問題,關鍵是有堅強的抗德意志,最終頂住了德軍的進攻,進而實現反擊,最終打敗德國。

    當然,天氣寒冷一點影響沒有,那有點誇張,不過就算沒有這個,蘇聯遲早會取得對德作戰勝利。

  • 7 # 海事先鋒

    德國為啥沒有攻克莫斯科?因為實力達不到,也因為蘇聯國力強大,也因為當時雙方的戰略態勢,德國一開始本來就是一鼓作氣,想要一口氣猛衝猛打到莫斯科,但是這口氣一旦卸了,就很難提起來,一路被打回了柏林。

    蘇聯一代軍神朱可夫,擅長防禦作戰,莫斯科保衛戰中,他的運籌帷幄起到了關鍵作用。

    當時,德國的三大戰略叢集各有自己的重點作戰區域,在莫斯科會戰的時候,德軍重兵叢集包圍了蘇聯北部的列寧格勒,蘇聯在列寧格勒堅守三年,牽制住了70多萬德國及其盟國軍隊,而德國為了奪取高加索地區的石油資源,大量精銳部隊被用在了蘇聯的西南方向,蘇聯西南方面軍雖然損失慘痛,幾近全軍覆沒,但是也拖延了德軍步伐,牽制了德軍和羅馬尼亞軍的兵力。

    蘇軍在雪地中行動自如,他們有著豐富的雪地作戰經驗。

    因此,參與莫斯科會戰的德軍並非是全部德軍,甚至也不算是大部分的德軍,德軍的閃擊戰導致前線德軍突進快速,但是後方的補給並沒有跟隨上來,大量德國步兵部隊散落在柏林到莫斯科之間上千公里的戰線上。要知道二戰時期卡車這種東西雖然很多,但是也沒有現在這麼常見,當時德軍也還沒有全面實現機械化,後勤還是靠馱馬為主。

    走過紅場閱兵式,隨後就趕赴前線的蘇軍士兵,他們士氣高昂。

    蘇聯工業能力強大, 在本土作戰,背靠著自己的後方和工廠,補給本來就輕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典型的機械化作戰中,蘇聯佔據了後勤的巨大優勢。德國馱馬在泥濘的道路上追趕前方推進的坦克,但是蘇聯已經為自己的每個機械化集團軍都配備了超過4000輛卡車的後勤補給,可以說,蘇聯在當時率先進入了機械化和摩托化。

    數百萬德軍被分散在列寧格勒、莫斯科、高加索三個方向上。三個方向也都有過大戰,牽制了德軍兵力。

    機械化和摩托化一方面指一線作戰部隊,其實也是指後勤的機械化和摩托化。德國的後勤主要靠馱馬,而蘇聯主要靠汽車,這就是巨大的差別了,這也是後來蘇聯能夠一往無前一路打到柏林的原因。德國終究是個國力有限的國家,雖然強大,但是仍然不能和蘇聯這樣戰爭潛力巨大的國家相比。原本體量上的差距被軍事技術和戰役學說彌補了,但是兵力分散讓德軍不再銳利。

    在雪地中,鮮豔的紅旗激起蘇軍的勇氣。

    蘇聯是一個國家體制很高效的大國,當時的蘇聯動員了全體社會組織、機關單位、院校、國家機關參與到支援作戰當中,蘇聯人在幾周內就挖出了環繞莫斯科城的三道塹壕防線,還佈置了最新的反坦克炮,德軍本來就面對補給不足、道路泥濘、行進緩慢的問題,後來又遇到了大雪天氣,導致德軍銳氣大衰,而適應風雪天氣的蘇軍則還是和往常一樣活躍。

    二戰後在紅場閱兵中起著白馬檢閱部隊的朱可夫。

    最終,蘇聯人在莫斯科破局,列寧格勒之圍隨後解除,緊接著蘇聯贏得了斯大林格勒會戰和庫爾斯克戰役,德國的精銳就此打光,再也無望獲得戰爭的勝利了。

  • 8 # 利刃號

    我們都知道,二戰的結果是以軸心國的戰敗,同盟國的勝利告終的。德國不僅失去了幾百年來祖先擴張得來的土地,至今都不能獲得一個平等的國際地位,戰爭賠款一直到2010年才結算完成。

    有人說,納粹德國的落敗是因為一場戰役,也就是莫斯科保衛戰。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納粹德國的失敗大大消耗了作戰實力,為法西斯納粹德國的覆滅,埋下了種子。

    有人說,德軍沒能攻下莫斯科,是因為天氣原因,因為1941年的冬天實在是太冷了。其實這種說法不夠準確,德軍高層也知道西伯利亞很冷,冬天完全是冰天雪地。但是德軍的失敗是因為太自信,認為自己可以在寒冬來臨之前,拿下莫斯科。結果蘇聯人的頑強抵抗超出他們的想像,戰事越拖越久,最終走向敗退。

    古人言:驕兵必敗。納粹德軍正中了這句古話,但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納粹德軍在歐洲大陸的戰事太順利了。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法國。如此迅速而勝利地橫掃了眾多對手,也難怪納粹德軍會認為自己能在俄國的寒冬來臨之前,拿下莫斯科。

    (德軍裝甲部隊創造了驕傲至今的戰績)

    除了驕兵必敗以外,蘇聯的地理優勢也是納粹德軍兵敗莫斯科的原因之一。蘇聯國土廣袤,呈東西分佈,在軍事上擁有戰略縱深。當時的莫斯科保衛戰,發生在西線,而東線還能遠遠不斷地將各種兵員物資,都輸送到西線戰場,支援前線的蘇聯將士戰勝對手。所以納粹德軍拿不下莫斯科,不止是因為天氣的原因,更多的還是德軍自己和地理上的原因。

  • 9 # 勁草145206340

    原因是希特勒不聽參謀本部一鼓作氣攻下首都打蛇七寸直接瓦解敵士氣專業性建議,執意非要分兵高加索去搶奪油田(最終沒搶到手)導致撿芝麻丟西瓜的短視行為,失去天時地利優勢,被斯大林緩過勁來了反攻直至滅亡!這就是希特勒杯葛普魯士軍官團的下場!妒忌傳統普魯士軍官團而亂指揮,下士水平還是差點。

  • 10 # 戰壕

    莫斯科戰役之所以失敗,說到底還是德軍的作戰準備不夠充分,沒有準備好相應的作戰物資以及足夠的兵力和武器裝備,因此才會在蘇軍的防禦面前陷入困境最終失敗。

    首先就是德軍自身的準備工作不到位。當時蘇聯已經進入冬季,但是德軍的後勤補給線拉的太長,而且補充和準備工作嚴重不到位,很多部隊連冬衣都成問題,武器使用的槍油都會被凍住而導致無法正常使用。所以此時德軍戰鬥力已經嚴重削弱,畢竟吃飽穿暖都滿足不了,還要在這樣的情況下讓機械化水平不足的德軍繼續進攻,能有多大效果很是問題。

    然後就是預備隊。德軍當時依然分兵在多個方向上同時作戰,結果自然導致莫斯科方向上兵力不足。但是其實此時蘇聯也較為困難,缺乏足夠兵力,但是得到了佐爾格的情報,日本未來不會和蘇聯開戰,於是蘇聯將西伯利亞地區的蘇軍調往莫斯科,再度取得優勢,而此時的德軍已經沒有任何援兵可用。

    蘇軍防禦嚴密。蘇聯自然明白莫斯科的重要價值,因此動員了大量軍民構築防禦工事,修築了多層次的防禦體系,涵蓋莫斯科郊外、城區等大部分去油,堡壘、障礙物、火力點、地雷帶等一應俱全,這給德軍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 1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1年9月,蘇德戰場上基輔會戰,德軍取得首次大規模的殲滅戰勝利,讓蘇方損失70萬人,其中戰俘66.5萬人。

    這場勝利,讓狂妄症的XTL沾沾自喜。

    他要趁熱打鐵,繼續擴大戰果,將主攻方向定在了莫斯科。它是蘇聯最大的城市,是巴巴羅薩計劃中主攻目標之一。

    然而,讓XTL沒有想到的是,SDL以空間換時間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基輔戰役讓蘇方贏得了四個星期的時間,就是這四個星期讓他們的“閃擊戰”徹底失敗。

    一、 “颱風行動”開始,首都全民皆兵。

    1941年9月30日,XTL開始實施“颱風行動”。投入到此次會戰總兵力達到74個師,總計180萬人;而蘇方只有125萬人,與其相比,無論從人數還是從裝備數量、裝備質量上都處於劣勢。

    唯一能讓他們覺得放心的就是冬天即將來臨,它能減緩敵人的推進速度。

    儘管蘇軍頑強抵抗,依然無法阻止德裝甲部隊的進攻勢頭。10月7日,德華人已從西、南、北三個方向包圍了該城。

    10月10日,SDL將殘餘部隊合併整編,任命朱可夫擔任指揮。組建新的民兵師,做好進行巷戰的準備。45萬名首都居民(其中75%為女性)被動員參戰。

    政府機關和重要企業已經緊急疏散。但是,SDL堅持留下來,他要和這個城市共存亡。

    這個舉動鼓舞了留守軍民堅持抵抗的決心。關鍵時刻,領導人的行為和決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二、情報發揮作用,阻滯德軍進攻。

    天氣開始轉冷,道路變得異常泥濘,不利於機械化行軍,XTL只好全線停止攻擊,等待大地封凍。SDL利用這難得的戰場間隙,迅速調動後方預備部隊前來增援。

    這時,佐爾格從東京發回情報稱,短期內日軍不會發動進攻。於是,部署在西伯利亞的25個步兵師和9個裝甲旅調往保衛首都的前線。

    這可是救命的25個師。短短十幾個字,決定一場戰役的勝負,這就是間諜的作用。

    11月15日,德方重新發動進攻,要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戰爭。但此時,每前進一步就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蘇第316步兵師的一個戰鬥小組,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戰,共擊毀了18輛德坦克,擊斃數十人,這個小組的28名戰士全部犧牲。

    11月底,頑強的抵抗,惡劣的冬季,讓德軍疲憊不堪。已死傷15.5萬人,士氣低落,蘇方全面反攻的條件已經成熟。

    三、蘇聯的冬天,是真冷啊。

    零下20多度的氣溫,讓缺乏越冬準備的德軍倍感煎熬。士兵沒有冬衣,坦克和汽車的水箱被凍裂,發動機無法啟動,後勤補給也因糟糕的天氣變得困難重重。

    1941年12月5日,SDL全面反攻,德軍完全沒有還手之力。當天,德博克元帥稱,他“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

    XTL眼看計劃就要泡湯,再一次歇斯底里地命令部隊不許撤退,死守每一個陣地,直到最後一兵一卒、最後一枚手榴彈。

    1942年1月5日,蘇方乘勝發動全線反擊作戰。迫使他們後撤幾百公里,收復大片國土。德方損失約50個師,共傷亡50餘萬人(其中凍死凍傷的人數達10萬餘人)。

    XTL氣的暴跳如雷,轉而把氣全部撒在前線將士身上。6.2萬名官兵因臨陣脫逃、擅自退卻等罪名被判刑,博克、布勞希奇,古德里安、施特勞斯等高階軍官撤職。

    這次該SDL沾沾自喜了。

    後記

    這場保衛戰的勝利,使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更加鞏固,也極大改善了蘇聯的國際地位,更重要的是宣告了他們屢試不爽的“閃電戰”的徹底失敗。

    反觀這段歷史,XTL的閃擊計劃是有可實現的,但這隻能是停留在紙面或理論上。他沒有算到的是,蘇聯有廣袤的戰略縱深,有頑強抗擊的軍民,更有讓人膽寒的嚴冬。這些恰恰印證我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

  • 12 # 渝淳的浢浢

    天氣只是最後看到的,前面有一大串蝴蝶效應,從豬隊友義大利求救,希特勒抽調王牌去幫忙耽誤了2個月,到基輔戰役人頭換時間,再到希特勒亂指揮,原油儲備,冬季因素綜合的結果。其實德國最終沒贏主要是實力不夠,表現在沒有戰略空軍,所以英國蘇聯都打不下來。

  • 13 # 驕陽課堂

    時任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的馮.博克後來總結說,天氣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我們低估了蘇聯的抵抗意志。如果天氣帶來的路況差能給我們帶來困難,那麼天氣也一樣會給對付帶來困難。

    開始我不懂,後來我獲取了希特勒在臺風行動前夕的講話,才明白博克元帥的意思。

    希特勒說:通往東方的那扇破門,已經被我一腳蹬開了,斯大林和他的部隊已經被我打垮,再也站不起來了。東方正在發生劇變,馬上,東方布林什維克主義就將被我消滅,新的世界格局,即將到來。

    從這段言語中我們可以看出,德國對前景充滿了樂觀,這種樂觀也瀰漫在德軍官兵心中。

    而現實情況大家都知道,通往莫斯科的道路都被打開了,德軍士兵坐在卡車上,吹著口琴向莫斯科方向前進,但越往莫扎伊斯克防線推進一步,遭到的抵抗就越瘋狂,此時的德軍才明白過來,這只不過是戰爭的開始。

  • 14 # 青燿

    密支那戰役中,英華人不理解日本人如何在嚴酷、毒蛇鱷魚瘟疫橫行的熱帶雨林中生存;並展開各種襲擊,於是出現了“雨林日本人天然基地”等等流言,嚴重打擊了英軍士氣。

    結果戰後才發現,原來日本人在雨林裡的死亡率是英華人的數十倍!甚至雨林環境減員、餓死才是日軍減員(而非戰鬥)的最主要原因……無他,一方不怕犧牲時,戰爭迷霧就會摧毀敵人計程車氣和信心。

    蘇德戰爭,到了莫斯科保衛戰的時候,同樣的嚴冬(蘇聯人資源奇缺,大部分軍人一天一個土豆,可以肯定比德軍更加難以面對),所以真正戰勝德軍的,恰恰是偉大的衛國犧牲精神!當斯大林決定留在莫斯科閱兵的那一刻,二戰的結果就已經註定了……

    更何況,減員比例不同。同樣凍死一百萬,對蘇聯也只是前期蘇德戰損的十分之一,但對德國卻是十倍,重要程度完全不一樣……

  • 15 # 逸禪文化

    莫斯科,蘇聯的首都,從一開始就是納粹德國的頭號目標,德軍最為強大的中央集團軍群,就是用來攻取莫斯科的。戰爭開始後,馮.博克元帥指揮下的中央集團軍群非常順利。不到一週時間就打到了明斯克。1941 年 7 月 16 日,德軍突入斯摩稜斯克,莫斯科已經是門戶洞開。然後二戰最有爭議的基輔會戰開始了(這裡就不討論了)。為此德軍延遲了近二個半月,9月30日,德軍發動了攻克莫斯科的“颱風”行動。直到1942年4月,以蘇軍取得會戰勝利而告終。

    回到正題,失敗是因為寒冷嗎?首先來看下天氣預報吧,在 11 月 4 日,最低溫度是零下 7 度,11 月 11 日至 13 零下 20 度,但很快就回到了零下 3 度,顯然還稱不上嚴寒。一直到12月5日蘇軍開始反攻,這段時間裡,德軍並不是在很寒冷的天氣下進攻,12月5日德軍開始撤退,然後遭遇了零下40度的嚴寒。而翻閱當時前線幾個指揮官發給後方的電報檔案,除了提到損失慘重,部隊疲勞,沒有燃油等,隻字沒寫天氣寒冷。包括陸軍總參哈爾德發給前線幾個指揮官的檔案,也沒提天氣,說明11月份的天氣還不是很低,德軍的凍傷情況並不像後來那麼嚴重,幾個頭目也一致認為攻克莫斯科已經不可能,博克甚至認為守不住防線,事實證明也是。

    可見,德軍未能攻下莫斯科,原因有很多,但不是嚴寒。

    (後來幾個德軍將領在回憶錄裡也提到了天氣寒冷,那都是在蘇軍反攻後的事。其實真正對德軍影響大的反而是10月份的秋雨,道路泥濘不堪,機械化部隊動彈不得,到11月份天氣降到零度以下後,道路反而凍硬了。可以去看古德里安的回憶錄。)

  • 16 # 立志成蟲

    天氣僅僅只是一個原因!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時候,蘇聯軍民完善加強了莫斯科防線,而且蘇軍不斷有部隊和武器物資投入戰場及時補充了傷亡和損失。德軍就差遠了,曾經一度打到能看見克里姆林宮金頂的地方又被打退了,在蘇聯殘酷的冬天到來以前德軍都沒有大的進展。莫斯科戰役蘇軍穩固了陣地,蘇德兩軍拼的是消耗,這是由綜合國力決定的,德國國力遠不如蘇聯,補充的速度效率因為漫長的運輸線而低下。元首對蘇聯的輕敵認為冬天到來之前即可徹底解決蘇聯,導致部隊冬裝棉衣的儲備不足,而且沒有為車輛更換適合蘇聯氣象環境的潤滑油,坦克在冰天雪地裡打不響發動機很常見。莫斯科的冬天只是提前暴露了德軍的劣勢加快了德軍的失敗而已

  • 17 # 前程說歷史

    德軍沒有攻陷莫斯科,天氣因素只是其中之一!或者說並不完全是因為天氣!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聯合同盟國義大利和僕從國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等國悍然發動了對蘇聯的軍事突襲,蘇德戰爭正式打響;與此同時德國透過外交途徑知會同盟國日本。面對突如其來的戰爭,蘇聯潰不成軍,經過三個月的閃電戰德軍於1941年9月底以深入蘇聯縱深600公里,蘇聯第二大城市波羅的海港市——列寧格勒和第三大城市第聶伯河沿岸的基輔以及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已成孤島,通往首都莫斯科的道路以向德軍敞開,可以說德軍勢如破竹銳不可擋,眼看莫斯科將被德國戰車碾壓,但即將來臨的冬天,將使德軍舉步維艱,難道德軍沒有歷史、地理常識嗎?顯然不是!地處高緯的莫斯科冬季極端氣候頻發,歷史上莫斯科的冬天也曾敲響了法國拿破崙的帝國喪鐘,對於這一點包括希特勒在內的德軍統帥都心知肚明,然而所向披靡的希特勒德國在席捲歐洲大陸後,信誓旦旦的宣稱德軍完全能在冬季來臨之際迅速佔領莫斯科,儘管德軍高階智囊建議預備冬季物資,但在希特勒眼裡,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因為他深信莫斯科將成為德軍冬季的避風港!

    由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存在,戰爭前夕蘇聯情報人員獲取的大量情報存在很多疑點,沒有準確的瞭解德國軍事意圖,或者關於德軍是否會入侵蘇聯都是未知數,甚至認為德軍根本就不會向蘇聯宣戰;以至於在日軍的東線壓力下,蘇聯在西線德軍的突襲之時喪失了抵抗能力!然而驕傲自滿的希特勒過於高估了德軍軍力,也低估了蘇聯作為世界上最大國家所擁有的硬實力,1941年10月底德軍冒雨進入斯模稜斯克,對莫斯科進行三面合圍,莫斯科最後的防線就這樣被德軍裝甲擊潰,德軍以兵臨城下。此時,莫斯科的雨季也和往常一樣停滯預示著寒冷的冬天將不期而至!在經過長時間的雨季後泥濘的道路開始逐漸恢復,對於德軍裝甲部隊來說這無疑是天賜良機,如果能在接下來的11月拿下莫斯科,那麼冬天將不在是德軍的噩夢了,事實上希特勒真就是這麼想的!然而斯大林卻沒有閒著,為了迷惑日本,蘇聯從中亞應徵大量民兵武裝前往遠東,而將部署在後貝加爾、西伯利亞、烏拉爾等地的蘇軍精銳回防莫斯科,蘇聯正是用‘’以民兵換精銳‘’的方式致使遠東地區的蘇軍總數長期維持在百萬高位保持對日軍數量的集中優勢,這也是身為同盟國的日本在整個蘇德戰爭間始終沒有加入同盟國對蘇宣戰的原因(但是日本並不知道此‘’蘇軍‘’非彼‘’蘇軍‘’)!正當德軍全面發起對莫斯科總攻時,遭遇到了蘇聯人民頑強的抵抗。1941年原定於11月17日為紀念十月革命的閱兵儀式照常進行,斯大林在紅場檢閱部隊,慷慨激昂的演說向蘇聯和世界人民宣告世界反法西斯的戰爭檄文,‘’俄羅斯雖大、後面就是莫斯科‘’而透過電波瞭解到的希特勒對此大動肝火,隨即部署在俄羅斯境內的德軍空軍全體出動向莫斯科撲來,蘇軍精銳頂著炮火順利完成閱兵直接奔赴前線。此刻希特勒並沒有意識到在5個月以來德軍已經急行軍上千公里,隨著戰爭的深入,德軍戰線越拉越大,後勤補給嚴重不足;而蘇聯透過戰略轉移結合烏拉爾、西伯利亞豐富的自然資源獲得了源源不斷的軍用武器裝備和生活必需品,11月的莫斯科已經入冬,衣著單薄的德軍似乎還能夠忍受初冬的涼意等待著來自德國的軍備物資,因為他們仍然相信德軍是不可戰勝的神話!1941年12月莫斯科最低溫度突然降至零下40℃,德軍在蘇聯留下的空城內再也無法忍受,紛紛進駐附近的居民點搶佔衣物,可是令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蘇聯竟然集中摧毀了分散在德軍周圍的上萬個村莊,德軍被困在蘇聯冬日的原野上進退兩難,強弩之末的德軍與以逸待勞的遠東蘇軍相比無論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再佔優勢!

    1942年蘇軍開始反攻,德軍節節敗退,莫斯科會戰也以蘇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緊接著蘇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大敗德軍,徹底扭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形勢,蘇軍鋼鐵洪流相繼越過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波蘭、匈牙利等國解放東歐並於1945年挺近德國首都柏林,一雪前恥,德國無條件投降!

    蘇聯的國土、資源、軍力、人口數量是蘇聯戰勝德國的主要因素,當然天氣助推了莫斯科會戰的勝利!

  • 18 # 飛龍在天231272723

    感謝邀請!德軍莫斯科會戰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希特勒及其統帥部低估了前蘇聯軍事潛力及蘇軍計程車氣和戰鬥力。他們認為莫斯科以東沒有大量的蘇軍。希特勒與陸軍總部對戰略打擊重點存在嚴重分歧,在作戰指揮上猶豫不定,所以,造成德軍兵力分散,延誤了進攻莫斯科的時間。另一個原因是德軍兵力消耗得不到補充,嚴冬天氣,後勤補給極差,削弱了其戰鬥力。入侵前蘇聯時德軍後備兵員只有40萬人,到9月26日德軍傷亡總數已增至80多萬人。11月19日,哈爾德給希特勒的一份報告中一再提到由於天氣惡劣“補給品供應中斷”和“兵力不足”。“中央"集團軍群每日至少需要31列火車運送補給品,但實際上只得到16列。10下旬,德軍坦克第2集團軍因油料短缺,其坦克第24軍只能用部分兵力向圖拉推進。11月中旬,該坦克集團軍的兵力只有12個師,其中一半是步兵師。前線德軍得不到兵員補充,往往只能從司令部和後勤部門抽調,或把工兵、空軍地勤人員和警衛分隊組成應急部隊。12月,德軍不得不將師的實力由9個營縮編為7個營。德軍前線高階將領承認:“在這個冰天雪地當中,所有部隊都忍受著極困難的供應情況",“俄軍有冬季作戰的訓練和裝備,而我們卻完全沒有。”

    莫斯科會戰,使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次遭到了挫敗,德國的“閃擊戰"宣告破產。德國侵略軍從此開始由盛而衰,寫下了失敗的第一章。

  • 19 # 使用者17510641474

    中國古代軍事家孫子都知道打仗要比較衡量五個方面因素,即道,天,地,將,法。俄羅斯冬秋季天氣,道路幾十年,幾百年都是如此!德國三軍統帥部策劃,決定巴巴羅薩計劃時,沒有考慮最起碼的因素,不能不說弗裡茨的腦子不夠用!而且這還是兩個常識性問題。幸好希持勒還算聰明些,他沒有接受普魯士軍官團的解釋,直接革除了老邁的陸軍高官職務,不然在四二年年初,就耍重蹈拿破崙在撤退時潰滅的復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一個機械工程師,SolidWorks和Proe相比,更應該去學習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