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夫子頻道
-
2 # 非言哉
如何讀好一本書,就拿長篇小說舉例。
1. 首先要有耐心,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快,以致人們很難靜下心來做一件事,尤其是讀書。
2. 其次得知道書名,根據書名往往會了解這本書大概屬於什麼型別。
3. 之後有章節標題的可以先看一遍標題,對書中所講內容有個大致瞭解。
4. 最重要的便是做筆記了,長篇小說中有許多人名地名晦澀難懂,最好用筆記記下來,不然看到後面很容易因為忘記這些東西而不知道在講什麼。
當然這些方法也可以用在其他方面的的書籍上。
-
3 # 子非魚愛讀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以一本小說為例:
1、看下作者的生平經歷,然後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彩,是的話就看下背面的書評,看看推薦人的書評,可以知道書是寫的大概什麼內容,如果感興趣的話,那就決定讀下去;
2、看書的前言,有的是坐著本人寫的序,也有的是翻譯家代寫的序,不管是那種,都能大概知道寫書的時代背景和故事梗概,甚至於對書中心思想概括和提煉;
3、從第一章開始,每天堅持讀上三五十頁,十天左右可以看完一部中篇小說。這個時候,關鍵是堅持,尤其是讀到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時候,需要自我施壓,強迫自己不拋棄、不放棄;
4、讀書的時候要做讀書筆記,我一般來說,是拿張白紙把覺的不錯的句子摘抄一遍,等讀完以後,寫一篇讀後感,然後把這些謄寫到自己的筆記本上,一個月一總結;
5、有的書讀完以後,當時不想再讀。有段時間想起書中的精彩段落,想要再讀一遍。那個時候就找出來再讀一遍。
-
4 # 夢想星22436844
網路上介紹閱讀方法的書籍有那麼幾本(具體書目錄可以網路搜到),朋友們翻來覆去介紹,應該都是好書。基本內容都是包括如何選書,分析快速閱讀,做筆記,轉化成自己知識指導使用。各有自己側重點。就這些書解讀一下給朋友們。
只要讀過初中的人,都有閱讀基礎,都可以無障礙閱讀。相信自己!現在決定閱讀,注意下面幾點試試:
沒有興趣,就沒有閱讀動力。找到適合自己閱讀水平的,自己感興趣的型別書。這書應該有自己需要的資訊,能提升自己閱讀能力。
別一目十行,沒有理解當下,後面的知識就沒有承接基礎,會讀沒了興趣的。
逐字逐句讀,在筆記本上記住關鍵字、詞、句,作為文章的知識提綱,總攬全域性。好處有二:一,集中精力閱讀;二,理順文章脈絡。
充分思考,有必要時可以就知識點展開,寫些自己感悟。
判斷文章思想與自己是否一致,哪個更好,優缺點都有些什麼?記下來,方便後面解決。
為了知識系統化,同類書籍應拓展閱讀。在這主題內,應該建立自己獨特認知。
主動閱讀,堅持。
-
5 # 墨羽菌
讀書的方式有很多,對待不同的書要有不同的讀法。
賈平凹先生曾經說過:“書之為友不能一日不交,要逼自己靜心地讀書。”。他將自己讀書方法總結為“觸一通三”法。他認為讀書面不可狹窄,文學書要讀,政治書要讀,哲學、歷史、美學、天文、地理、醫學、建築、美術、樂理、武術、繪畫、舞蹈……凡是能找到的書都要讀一讀,若讀書面窄,借鑑就不多,思路就不廣,觸一而不能通三。他甚至連植樹造林、做飯炒菜方面的知識都要略知一二才好。
我對賈平凹先生的這種讀書方法是舉雙手贊成的,因為我們的寫作乃至談吐,都是和閱歷掛鉤的,閱歷越廣,我們的寫作能力和談吐魅力就會越高,但人的一生肯定沒有那麼多時間去遊歷大江南北,經歷無數個偉人以及平凡人的一生,所以我們只有透過閱讀才能豐富自己的閱歷,經歷我們這一生都無法經歷奇聞趣事。
19世紀女作家海倫凱勒大家想必一定知道,她十九個月大時,因為一次高燒引致失明以及失聰,由於自身條件的限制,她無法親眼見識這個世界,終身與黑暗相伴,但她透過用手觸控書上凹凸不平的拉耶文讀物,後來完成了一系列聞名於世的名著。
聽完海倫凱勒成功的故事,我們不難領悟該如何讀書,就是要勤讀書,並且要廣泛的讀各類書籍,以此豐富我們的閱歷,提高我們的談吐與寫作能力。
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๑><๑)
-
6 # 松蝴蝶
上世紀八十年代,著名畫家黃永玉畫了一副以“鳳凰涅槃”為寓意的國畫,準備贈送給國外某城市。
在準備文字材料時,卻發現《辭源》《辭海》等文獻、所有的寺廟和民族學院藏書中,都沒有關於“鳳凰涅槃”的任何說明。
錢鍾書得知後說:“這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編出來的一首詩的題目。三教九流之外的發明,你哪裡找去?鳳凰跳進火裡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你去翻翻中文字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工作人員借來資料,果然查到了來源,解了黃永玉的燃眉之急。
錢鍾書先生的博聞強識在文學界有著“移動圖書館”的美譽,國外一些媒體甚至稱讚他為“照相機式記憶”,看過的東西可以像照相一樣記在大腦中一字不差。
對此,錢鍾書的夫人楊絳解釋“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錢先生身體力行,驗證了這句話。無獨有偶,來自日本的奧野宣之也認為“筆記本是讀書的助手,可以把讀到的資訊以準確的形式轉變為你思想中的一部分。”奧野宣之畢業於日本的同志社大學新聞學專業,他讀書時熱衷於做讀書筆記,獨創的資訊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累計銷量超過50萬冊,奧野宣之本人也被稱為日本的“筆記本作家”。
奧野宣之認為,一味盲目閱讀等於沒有讀過,使用筆記讀書法則可以將書中內容最大化轉為己用。因此他整理了自己的讀書筆記經驗,歸納成《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以下簡稱《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從選書,到讀書做筆記,再到怎樣活用書中內容,筆記本在閱讀的每一步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一旦學會將書中內容化為自己內在的智慧,我們的讀書之路甚至人生之路都將受到深刻的影響甚至改變。
一、什麼是一元化筆記讀書法《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指出,聰明人的讀書方法,是“認真選擇每一本能滿足自己需求的書,然後真摯地與每一本書對話,努力從書中學到知識。”也就是說,讀書體驗並不是從翻開書第一頁才算起,實際上,從我們選擇要讀的書那一刻,讀書就已經開始了。
因此,奧野宣之提倡在讀書全程都使用筆記本輔助記錄:我們可以使用筆記本收集整理自己的購書清單;讀書時使用筆記本摘抄書中精華,並且記錄感想;筆記完成後定期重讀,在不斷的反芻中得到新感悟,並學著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以上所有關於閱讀的資訊,都可以記錄在同一個筆記本中,這就是奧野宣之自創的“一元化筆記讀書法”。
與分門別類的整理思想最大的不同在於,“一元化筆記讀書法”實現了簡單、高效的讀書體驗,只要標記得當,這種“一本多用”的方法既方便操作,又利於查詢:所有我們認為重要的資訊,都可以一股腦記錄;查詢資料也很方便,因為範圍就在筆記本中,“只要在這裡找,就一定能找到;在這裡找不到的話,那就是沒有”。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為我們介紹了“一元化筆記讀書法”的四個使用技巧:
①任何內容都可以記錄
②按時間順序書寫,每次書寫前可以標記一下日期
比如奧野宣之某本書的筆記履歷
SHOP XX書店(購書店鋪)
BUY 130725(購買日期)
READ 130813(閱讀結束日期)
MARK 130820(標記結束日期)
NOTE 130901(製作讀書筆記日期)
筆記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在特定地方使用自己能看懂的簡略描述,可以加快我們的記錄速度。
④合理利用貼上
二、怎樣用筆記清單提升自主意識很多人對書籍的選擇,都是被動接受型:臨時起意去書店,漫無目的瀏覽一圈後,看看書店的購書排行榜,再瞄兩眼書名和介紹,任意挑兩本付款帶回家。
奧野宣之認為,我們完全可以透過筆記讀書法,拿回讀書的自主權,培養提升自主意識。
1.時刻收集圖書資訊
圖書資訊通常包括以下內容:
雜誌或報紙上刊載的“○○老師選擇的十本書”和“想知道 △△ 的人應該看的書”等欄目;
書中提及的“作家○○老師所著的《××》中這樣說”和書尾附的參考文獻;
專業人士的書評;
……
每個人對書籍的喜好都不一致,有意識收集生活中所有與書相關的資訊,隨時記錄想讀和需要讀的書,就能大幅度提高選到合適書的“命中率”。
2.整理製作購書清單
收集了圖書資訊後,我們可以製作購書清單。一般來說,購書清單包含以下元素:
①書名
②作者名
(有需要可以繼續新增資訊類別)
奧野宣之認為,購書清單並不只是單純的“購物備忘錄”,而是為了促進主觀購書的矯正裝置。
收集到的圖書資訊需要加入具體描述才能整理進購書清單,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篩掉一批自己不感興趣的書,在慢慢理清了自己的購書需求後,我們就能發現自己真正想讀的書。
3.去實體書店選購要讀的書
去實體書店找書可以加深我們與書的聯絡:一本需要去書店多次尋找才能買到的書,會比一本隨便拿起的書讓人印象更深刻;在書店能體驗紙質書的觸感,還能試讀部分章節,讓我們決定這本書到底是“值得購買”還是“不買也罷”,對購書清單進行最後一次整理。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建議,不要以“找找看有沒有好書”為目的去書店,那樣會被各類廣告和宣傳語迷惑,我們去書店要帶著整理好的購書清單,這樣既排除了干擾,又節約了時間,就能一舉多得,快速高效地找到目標書籍。
而一旦不再“隨隨便便”讀書,我們就會發現,在面對生活中其他場景時,我們一樣可以帶著明確目的、充滿主動性地尋找解決方法和實施途徑,從而慢慢掌控我們自己人生的主動權。
三、怎樣用讀書筆記改變自身習慣《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指出,我們可以試著轉換心態來讀書:不是“因為讀了書而寫讀書筆記”,而是“為了寫讀書筆記而讀書”。這樣一來,我們就會從“書讀完就好”,變成思考“應該選哪些內容來做成讀書筆記”,反向推動自己主動去吸收書中的知識。
1.閱讀時做好備用記號
①通讀
第一次閱讀時,把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②重讀
第二次閱讀時,重讀折角的頁面,如果仍然覺得很好,就把那一頁另一個角也折起來;
第三次閱讀時,重讀折起上下兩角的頁面,如果仍然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
2.寫讀書筆記
①寫下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名
這三個要素用來提醒自己“原來那個時候我讀過這本書”。做讀書筆記時,切記要留下空白,方便後續的補充和修改。
②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摘抄)
這兩項可以同時進行,篩選出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部分進行摘抄,接著記錄自己的感想。摘抄部分用“○”表示,自己的評論用“☆”表示,這樣交替標在每個段落前,用來激發自己的原創思考,正如奧野宣之所說,“只有看到一個名為‘好書’的好球飛過來,我們才能打出那個名為‘好主意’的絕妙擊球。”
3.重讀筆記
楊絳先生回憶錢鍾書先生的讀書習慣時說“他有個規矩,中文、英文筆記每天都看。一三五再看法文、德文、義大利文筆記。”
想要將書中知識化為己用,就必須定期重讀讀書筆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重讀可以加深我們對原書的理解和記憶,並且觸發新的靈感,強化自己的內在輸出。
4.堅持記筆記
任何方法都要堅持才能形成習慣,奧野宣之認為,所有的筆記方法都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堅持記筆記。
一旦習慣了帶著目的讀書和記筆記,我們就會慢慢建立起一個強大的知識儲備庫,厚積薄發,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各項事務時就能遊刃有餘,這樣由點及面,關於人生的各項抉擇,我們都能處理得得心應手,成竹在胸。
據統計,錢鍾書先生一生的全部外文筆記達三萬四千頁之多,中文筆記與之相當,讀書心得共二千多頁。
正是這番不斷琢磨不斷內化的苦工,打造出了《談藝錄》、《管錐編》這樣的文學鉅著,也成就了錢鍾書本人的文壇地位。
“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中介紹的筆記用途,從選書、讀書、做筆記再到重讀活用,看似教會我們的只是主動讀書,實際上,無一不是在鼓勵我們對任何事物都要主動選擇。
無論是讀書還是生活中的其他決定,我們都應該爭取掌控權,一旦擺脫了漫無目的的被動接受,我們就能迎來一個自主規劃的人生,從而追求自己的理想幸福。
-
7 # 直面truth
01 先保證獲取內容(資訊)的完整性
人們在沒有養成閱讀習慣之前,都會有自己的思維定式,越是不理解的東西,越沒興趣去學習或是沒有資訊去學習新鮮的事物或理念。
先讓自己具備讀完一本書的耐心,而為了保證獲取資訊的完整性,就需要學會快速把一本書讀完。這裡的快速並非指速度,而是在能夠讀完的基礎上保證讀書的過程不要拖拖拉拉,半年或者幾個月讀完一本書肯定不行,否則內容都無法銜接了,記憶會被打散。
很多人學習閱讀方法、整理書單之前並沒有把耐心準備好。先有耐心把書看完,才能在完整的資訊中深入理解及吸收、總結,如果這一步沒有做到,那麼後面的吸收的內容都是片面的。
就好比很多人會摘錄一些名人名言,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查閱這些名言的出處及背景,這些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來的呢?這個人經歷了什麼才會有這麼深刻的領悟呢?
人的表達習慣就是如此,每個人都會發表觀點,但不一定每個人的觀點都能得到事實的論證或自洽;
而作者在創作一本書的時候,是需要靠完整的、強大的理論體系來滿足讀者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的。如果我們常人平時表達或者溝通的時候,能夠用嚴謹的論證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那麼生活中的爭吵必定會減少很多。
因此,想要好好讀書,就要先養成讀完一本書的耐心,這樣做起事來也會耐得住性子、會比較有全域性觀,對於種種觀點的理解也會相對透徹一點。
完整的內容就包括書名、序言、目錄、正文及附錄等等。
02 理性閱讀當我們能夠從書中獲取到完整的資訊時,再回去把整本書中有疑問的段落、章節再重新放慢速度去閱讀,這個時候需要結合上下文(這部分需要快速鞏固一下,以便於段落之間的相互銜接)去通讀,容易理解的部分快速過一遍,讀到難以理解、消化的內容就需要邊讀邊思考,這時候速度就需要放慢。
當在一個點上深入研究的時候,你就會嘗試使自己去思考、去提問、再去尋找答案,這個過程就是進步、提升的過程。
怎麼讀都無法理解的那部分,或是你從沒接觸過的視角,是我們最需要掌握的那部分。
每本書都會有一些道理是我們讀得懂的,有一些是讀不懂的,或是跟我們之前理解事物的角度有出入,後者才是我們真正需要接收的資訊,所以遇到這樣的內容,就趕快在書上做做標記或是找個筆記本,做個筆記,向自己發起挑戰,告訴自己,這是有待提升的部分。
研究、探索和思考的本質就在於此,在於面對不懂的知識,要想辦法去為自己解惑。而判斷力是來自於:一個人長期思考、探索,對事物就會有全新的、全面的理解。
當這個人的思維方式和知識體系都已經經過了漫長的打磨歷程之後,判斷事物的能力(思辨力)自然就得以顯現了。
03 分析要點如果整本書上做標記的地方太多,就是說在做標記時沒有判斷的過程,那麼往往讀完一本書之後,你會發現書上到處都是標記和摺頁,你下一次再翻開這本書就會很頭疼,因為重點太多。
究竟哪幾頁、哪些概念和原理、哪些關鍵詞、哪些總結才是整本書的精髓呢?你會開始不知道從哪開始整理,太多太雜,就會擾亂我們的記憶。
因此當整本書都得到理解性閱讀後,你需要從中挖掘出要點。這個要點要和作者的用意緊密聯絡在一起。
有幾個問題是我們在閱讀時必須要問自己的,也就是我們需要透過讀書來學到些什麼新知、常識、學術、方法或其他原理等。
那麼根據自己閱讀的書籍內容去列舉相應的問題,下面簡單列舉了幾個:
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他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他能夠幫我們解決哪些實質問題呢?他的哪些經歷導致他發生了一些轉變?作者獨特的視角和分析能力是怎麼形成的?通常作者會在書中向讀者分享自己的書單,這就是作者獲取知識的一部分渠道,所以很重要。這些問題什麼時候對自己提出來都可以,但不要讓這些問題干擾我們對完整內容的獲取就好,因人而異。這裡需要註明,沒有哪些讀書的方法是唯一和必須的,但是我們需要從書本中獲取的知識確實可以為我們所用的,因此只要我們讀書的方法適合自己獲取、吸收知識並能夠在生活中得以實踐就夠了,每個人都可以養成自己獨特的閱讀習慣。04 學會總結讀書是一件越讀越愉悅的事,強大的速讀、理解能力、耐心等待都是透過大量的練習才能獲得的。當我們能夠把學會的道理與人分享時,就說明我們正在吸收作者的思想,並試影象他一樣做一個知識的傳播者。
那麼這就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歸納、總結的能力,也就是說當你看完一本書後,你能用一句話對全書進行一個概括,能用幾百個字簡短的描述作者的初心、用意以及你從中學到的什麼,對哪些事情產生了新的理解,或是作者提供的方法使你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轉變。
總結就是儘可能精準地把書裡學到的知識轉換成簡短的文字的一種能力,這種歸納、總結的能力可以使我們在日常人際交往中對一段關係或一段對話快速做出分析、思考、判斷,從而給出有效的表達及行為反饋。
其實讀書是培養各方面能力的捷徑,比如專注力、判斷力、思辨力、分析力、感知力、獨處的能力、學習力等等。從讀好一本書開始養成好讀書的習慣吧,與君共勉!
回覆列表
首先看書的內容,適合精讀還是瀏覽?
目錄整體把握,再讀內文,需要記憶的,通讀後再回憶,重點內容標註或者摘抄,用思維導圖畫出文章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