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柳清軾
-
2 # 嚴中藝
若同一種語言有幾個不同地方的人去學,也會變成不同地方的口音。這是因為語言交流環境的通暢或閉塞。近者溶合,遠者分離。流通廣者變化,閉塞者固守。
-
3 # 藍河小魚兒
方言是跟著河流走的,同一流域的發音基本差不多,只有音調上的差別。比如,黃河流域中上游的山西、陝西,與下游的河南、山東,彼此說話都能聽懂。然而,他們與長江流域的湖南、江浙,甚至更南的兩廣地區,發音則相差甚遠。同樣的距離,順著河流走,與跨越流域,差別相當大。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祖先要生存、繁衍生息,必須逐水草而居。沒有水,生命怎麼延續呢?因此,同一流域的祖先,要麼是同一群人沿河流討生活分散了,要麼是彼此交流、融合到大體相當,於是,語言、文化等就大體相當,並這樣繼承下來了。
-
4 # 細聽風雨世界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不同,語言不同。因為以前交通,通訊不方便,地域與地域之間的人與人接觸很少。所以每個地域肯定會延伸出自己習慣而且通俗易懂的話語。
-
5 # 自由與野性
上下五千年,這麼多的興衰成敗,道不盡的英雄,說不完的仇怨,形成的事物如果是千篇一律,那還怎麼叫五千年璀璨歷史。
-
6 # 青出於藍LiveInFrance
過去不同地域的人來往不便,沒有交通工具,不像現在這樣方便且頻繁來往,自然容易出現那種“道聽途說”的話一樣,話傳著傳著甚至內容都變味的現象
-
7 # 心安意靜
因為漢字屬於象形文字,每一個字所包含的意思相同,但是語言是要透過聲音傳播的,由於各地人的體態差異、行為習慣差異等,造成語言在傳播過程中受時間、空間(地域)的阻隔而產生同一意思的語言有不同語調,即形成了方言。
-
8 # 對聯詩詞鑑賞
回答:語言差異,方言的存在是由於一個民族民風、民俗、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必然產物。
只說兩點解釋
1. 同一個民族的地域文化形成有關,每一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演變過程,在本民族發展中由於所處的地域不同,文明程度也會不一樣,即使使用同一種語言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中,也會造成語言差異和方言的不同。
2.同一個民族由於區域變化影響也會產生不同的語言和方言。例如:中華民族文明已經經歷了上下五千年,民族有56個之多,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並且即使是一個民族同種族,由於生活所逼迫以及其他各種原因流落他鄉,異地分佈的也比較分散,他的生活習慣也需要適應不同地區的生活環境需要,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雖然已經入鄉隨俗,生活習慣也漸漸改變,但語言和方言即使不斷融合說話語氣,狀態形成依然存在原來的風土人情,很難發生質變,畢竟不是本地人。例如:我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說話可能模仿很逼真,可英語本國人也能聽出我們是外來客。
-
9 # 一老沈一
題主的問題,既涉及語言,又涉及方言,那就先從方言說起。
一從中國說吧。
什麼時候有“方言”了呢?
夏代暫不可考。殷商肯定有方言了。
《詩》三百,《大雅》、《小雅》佔105篇,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宮廷樂歌,大約起於公元前1027年前後。
“雅”,就是“正”。內容之“正”尚在其次,樂調正和口音正才為主要。
所以,後來,就有“雅言”一詞,指不少朝代以邑王畿所在為中心的“普通話”。
《大雅》、《小雅》,是西周立國之後的普通話,應該是當時陝西一帶語音。這肯定與殷商以當時河南北部一帶的語音作為“普通話”不同了。
“普通話”和“非普通話”同時存在,這就是有“方言”了。
《論語.述而》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孔子居於魯國,平時說話,一定是魯國口音。他向弟子們強調,在誦讀《詩》《書》和行贊禮的時候,必須要以陝西口音來發音。他要克己復禮,因此要講西周的雅音。
孔子,生活於東周的春秋戰國相交時期。
到了戰國中期,諸侯壯大,各國交往增多,方言的差別更加明顯。
《孟子.滕文公下》說:“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孟子是說,一個楚大夫到了齊國,想讓兒子學齊國話,到底請齊國人當老師,還是請楚國人當老師。他感覺這事挺難辦。
二那麼,“方言”是啥意思呢?
首先,指同一個詞彙,不同地域的發音不同。
俗話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上古時期究竟有多少種方言,已不太好查證。但也可以從現代漢語的方言看出個大概。
語言學家們,將現代漢語方言分為五大類:1,官話系,包括北方官話、下江官話和西南官話;2,吳語系;3,閩語系;4,粵語系;5,客家話。
有的學者,又加上湘方言。還有人把閩語分為閩北、閩南。等等。近幾年,又有學者細分了一些方言,還繪出了方言地圖,叫方言地理。
但不管怎麼分,總共有多少類,各類方言,對一個漢語詞彙的發音很可能是不同的。
其次,對於同一個事物,在不同方言裡,或許有不同的表達詞彙。
這種現象,也很早就存在了。
西漢有一個人叫揚雄,寫了一本書,名為《方言》,全名是《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書裡蒐集並解釋了西漢及周邊地區的方言。他所著重的,是對一個事物的不同稱呼。
比如,虎,他說,有的地方叫大蟲,有的地方叫虎,湖北叫於菟(wūtú),還有的楚地叫乳谷。
再比如,牆上的洞,有的地方叫窟窿,有的地方叫孔。
等等。
這些稱謂的不同,其實很多時候,與發音不同有緊密聯絡。前面說到的於菟,連讀即為虎;窟窿連讀就是孔。
“方言”還有一個表現,可能會形成語法的不同,一般表現於中國以外地區。
三“方言”何以形成?
有人說,與河流以及喝的水有關。這個說法,大概沒什麼科學依據。
當然,古時的人類,大多生活在水系旁邊,特別是新石器時代以後。這是因為,靠近水系,不僅可以解決飲水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農業灌溉問題。
“方言”的形成,根本的因素,在於族群隔離(社會隔離)以及地域隔離。
老子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小國寡民”,是老子的“理想國”。
在遠古和上古早期,這種狀況長期實際存在。地廣人稀,交通不便,沒有任何通訊工具,組群裡自說自話。那個時候,幾乎每個部落,就是一種獨立的“方言”。
此時的“方言”,與真正的“方言”還有根本的不同,是“非典型性方言”。只是,各族群之間的語言差距太大,比如,這個部落把“地”叫做“地”;在另一個部落裡,很可能把“地”叫作“天”,如此而已。
但初期這種隔離,為以後真正的“方言”產生奠定了基礎。
後來,生產水平提高了,人口增加了,族群部落擴大了。各部落之間的交往也增加了,逐漸有了部落聯盟。
這個時候,由於交往增多,人們必然尋找“共同語言”。於是,很多詞彙開始一致,但由於以前已經形成的發音差異,即便同一個詞,說起來是不同的,這就是部落聯盟內“方言”的最初形成。
另一方面,由於總體上的交往還是相對很少,對同一個事物,在不同地域和人群中,也會有不同說法。這是“方言”中詞彙不同的形成。
四“方言”和語言是什麼關係呢?
“方言”就是語言。按照現代語言學的說法,方言是“語言的變體”——某種特定語言的“變化語音體系”。
原始時期的人們,逐漸產生了語言。但由於族群太小,相互離得又遠,如前所述,就形成了最初的“非典型性方言”。
最初的族群,有些傳承下來了,有些消亡了。部落擴大為部落聯盟。最初的“方言”,也有些流傳下來了,有些消亡了。流傳下來的,逐漸就成了語系的母語。
所謂母語,是指現代很多語言的源頭,稱為語系。
語系之下,又分為語支,即某種語系的支系;支系下面,還可以按國別劃分。
現代很多語言,原來只是某一語言的“方言”。例如,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等等,都是從拉丁語發展而來的,曾經都是拉丁語的方言。
這是從語言學角度來說的,不涉及文字。文字,是語言的符號。語言永遠是第一性的,而文字永遠是第二性的,儘管文字對語言也有重要影響作用。
五19世紀以後,研究“方言”,已經成為專門的學科,叫“方言學”。
“方言學”包括兩個分支——地理方言學和社會方言學。
社會方言學,屬於狹義的社會語言學,主要研究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教育水平、不同職業間的“方言”異同。這與本題目所涉及的內容關係不大。
就地理方言學來說,主要研究語言的地域性差異。這種研究,不考慮方言對不同語言形成的影響,那個任務交由古代語言學和語言史學完成,所研究的是一種語言中的地域方言差異比如,漢語中的地域方言。
在很多人眼中,會認為“方言”是對標準語,即“普通話”的偏離。而標準語,又被一些人認為是上等語言,這種傾向,在國外一些國家比較明顯。但在語言學看來,“方言”和標準語是平等的,標準語其實也是一種“方言”。
所以,推廣普通話和保護方言,未必矛盾。
-
10 # 夏天的蟲4
語言是用來溝通的。
語言差異理所當然和人與人的交往溝通情況有關。人的溝通交往,除了生活需要之外,還有行政區域的影響。
比如,北方相對於南方,北方從東北到西北,都是北方官話的地盤,彼此溝通無礙。南方人不需要四處流動就可滿足生活需要,所以南方的方言比較多,南方很多地方甚至鄰村的語言都不相通。
再比如,西南官話的影響範圍,基本等於古代楚國的影響範圍。四川除外,四川通行西南官話是‘湖廣填川’的緣故。還有,白話(廣府話,俗稱粵語)的影響範圍,基本上在南越國(秦朝滅亡後,秦國南方軍團在兩廣和越南北方建立的‘越’)的版圖裡。
隨著溝通往來減少,語言差異會越來越多。比如,香港的白話和廣西的白話,雖然溝通無礙,卻已經明顯有差異了。還有,福建的閩南話和所謂‘臺語’,也開始有差異了。
不過,隨著人的流動和交往頻繁,各地的口音會越來越接近。你只要留心,就會發現很多南方人說的方言,夾普通話的情況越來越明顯。同樣,也有些常到南方的北方人說北方官話的時候,不時夾點南方口音。
-
11 # 飛揚46644226
方言不是來至於隔離,恰恰相反,它是源自於融合。
如果你劃出一片地方出來讓英美人定居中國,立刻,一種新的中國方言便產生出來了。大家可以回味一下外國人是怎麼說漢語的。
中國的方言,正是原有周邊民族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時,即有融合,又有獨立保留的表現。這就是中國,大而化之,合而不同。
中華民族萬歲!
-
12 # 奚萌子
本質是“龍生九子,各各不同”,老爸一樣,母系不同。
華夏文明擴張,分封制的結果:華夏文明各種地方化的必然結果。
-
13 # 使用者3253102189658
就因為交通和資訊的漫長時間阻斷,才產生了方言,產生了地域文化。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不僅方言,連不同語系丶語族的語言都要互相溶通,何況方言?
-
14 # 寶樹白石
天人合一,自然條件決定一切物種的變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球上的氣候帶,決定著一切物種的生長,發育,成熟,結果。
同一個物種,在不同的氣侯帶的生長,受到氣候溫度的深刻影響而適應環境,植物,動物皆一樣。
黃種人的分佈,黃種人是西方人給人種規化的種群,實際上黃種人屬於環大平洋人種。
從南洋群島,澳大利亞,到東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南,北美洲,這是黃種人生活的區域。南,北美洲西方人叫這裡的黃種人為印第安人。
太陽與地球的中軸本來屬於互相垂直的,但是,地球並沒有與太陽的中軸互相垂直,地球被地球的衛星月亮吸引而拉歪,這樣太陽光對地球的照射產生了坡度。地球圍繞著太陽旋轉而出現,陽光斜射。
以地球赤道為定點,當北半球是炎熱的夏季的時候,地球的南半球卻是寒冷的冬季。
造就了除地球赤道之外的緯度地區四季的變化。
生活在不同緯度的人類,受到不同溫度的影響,生長髮育也不同。
語言是人類喉舌的發音,是身體的一個組成部分,身體的發育全面的受到氣候的影響,無論是骨格,肌肉,神經系統,全面的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緯度高的地區,喉舌發育健壯,發音渾厚,而緯度低的地方發音尖細。
寒冷的地區發育時間長,很晚才成熟,炎熱的地區發育時間短,很早就發育成熟,保留著兒童時期的喉舌發音。
地球哺育著萬物,萬物不斷的進化演變,而變異的更加的高階。
無論演變的多麼高階,原始的痕跡都會保留著。
比如,地球大陸漂移,向更加寒冷的地區漂移,載著大陸的一切植物,動物漂移,離開了原來的緯度帶,向著更加嚴酷的地方漂移。嚴酷的地區不適應人類的生存,人類必須以勞動創造來彌補自然環境的不利因素,而出現了智慧的人類。
語言的產生,是人類智慧交流的結果,人類用語言表達自己看到,聽到,觸控到的世界,表達恐懼與歡心,數量與形狀。
由於帶著原始的痕跡與環境條件發育的影響,喉舌的發音不一樣。同樣一個字,各地吐音的神經傳導與連線,朝著習慣與省力方向運作,產生了不同的口音。這些口音是人文環境影響的,也是人們學習的。
到了一個地區口音不同就會去模仿,而模仿總遺留著原來學習語言的痕跡。
如果一個人出生在某一地區,那麼他孩童時期的語言固化,就決定了他的口音的地方化。他的喉舌,肌肉,神經傳導,會按照地方語言而固定。咬字吐音都深刻留下地方語言的固化。
為什麼世界各地都有方言,這就是古老遺傳的生理作用加人文作用共同的結果。
中國人的文化,語言,啟蒙於中原地區,向北,向南,向東,向西,移民,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文字記載的歷史了,在這五千多年的歷史中,人們經歷了自然生理的演化史,人文互相影響的演變史,而在當地形成的語言已經固化。
後生者踏著前人的腳步向著高階演變,演變的各式各樣。
中國的語言,中國的各地方言就是按照這個模式演化至今。
今天的中原普通話,用各地的喉舌表達,出現的帶有地方色彩的普通話,留有地方語言的痕跡。
中國的歷史是一部人民遷移交流的歷史,中原大量的南遷移民,導致語言的範圍更小,形成了許多的方言島嶼,特別是中國的東南地區。同樣是漢族,帶著各地固化的方言交溶在一起,而形成某一個地區的方言而遺傳後代,代代相傳下來。
中國的西南地區有過一次國家統一語言官話時期,雲,貴,川,曾經有過一次語言的統一時期,而把這裡的語言規化統一。
而東南地區,卻屬於百越地區,移民不斷,而沒有統一語言的時期。今天的普通話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語言統一時期,許多的方言將成為語言化石,而逐漸的消失在中國文化演變的長河裡。
人類語言的形成,與方言的形成,是人類進化路上辭舊迎新的標誌,而不可迴避。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很好理解。可是為什麼相隔幾十裡地說話完全不一樣,語氣,語調完全不同?都是一個民族,都是一個風俗,難道真的是遠古遺留問題?不同部落,不同人中所造成的?
回覆列表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是說,人生活的環境不同,其成長與發展就會產生差異。生理如此,思想如此,各種行為、習慣皆如此。 不同自然區域或行政區域的群體,相互之間往來甚少,但他們日常所看、所聽、所食、所飲、所觸、所思、所喜皆有不同,當然,表現在所言上,必然會不同。共同的文字下,不同的口音最終發展成不同的方言;若文字不同時,不同口音最終會發展成不同的語種。我們中國幅原遼闊,方言多樣,但能幾千年凝聚在一起,這完全得益於我們偉大的方塊漢字,內容豐富而又不易創造的象形文字。相反,在西方,比如歐州國家,他們幾十個國家加起來不如一箇中國大,他們的文化也很相近,原來古羅馬帝國時也曾是大一統的泱泱大幫,為什麼後來四分五裂了呢?就是因為他們使用的是字母文字,這種文字用二十幾個字母拼出來,稍做變化就能產生不同的文字,所以,歐、美的各區域語言紛紛獨立,不同特點的口音最後演變成了不同的語種。 這就是方言的來歷。當然,現今社會,隨著人們交流的增加,許多方言在不斷地被同化,一方面給人們的交流和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一方面也使得我們的語方文化遺產在消失,這是一對矛盾。也是一種無奈。 還有~ 1、我國幅員遼闊,造成了語言的地域性分化;2、我國民族的多樣性,造成了語言的長期不統一;3、語言本身是不斷髮展的,而各種語言分支、各個地區的發展程序是不統一的,造成了語言的多樣化;4、我國長期沒有推廣普通話,也是語言多樣化的原因之一;5、中國長期以來交通的不發達,尤其是南北方交通的阻隔,也是語言多樣化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