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潮彬
-
2 # 一縷清風00
1、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廉頗藺相如列傳》主要透過完璧歸趙、澠池會、廉藺交歡三個故事,突出藺相如的機智和顧全大局的品質和廉頗耿直、勇於改過的精神。《項羽本紀》中《鴻門宴》一段,寫出了項羽磊落的氣概,范增無奈的心情,劉邦圓滑的表演,樊噲忠勇的行為。
2、悲憤慷慨,有強烈的抒情性。魯迅評價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在敘述歷史人物事蹟的同時,處處滲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內心的痛苦和鬱悶。在《項羽本紀》中太史公的議論:“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顯示出他對項羽的可惜。
3、語言上,《史記》各篇隨著內容的不同又表現出不同的差異,時而雄姿悲壯,時而冷峻深刻,時而又低迴婉轉,總之,能盡其語言巧妙傳神之能事。
4、《史記》編寫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際”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關係,作者批判了原來的“神意天命論”,提出了“帝王中心論”。“通古今之變”,即探究歷史的發展實況及其規律。
5、《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透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徵的方法,透過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型別化了。
6、後世小說多以《史記》為取材之源。其中比較典型的有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和寒川子的《戰國縱橫》。戲劇方面,由於《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衝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
-
3 # 玖盛邦豐
以歷史和現實的人物活動為中心,展開歷史的縱橫面,因而《史記》既是記載重大事件的宏觀的歷史,也是表現人物的生平際遇,思想品質,性格情感以及行為方式的微觀的歷史。個別人物的精神世界,實踐行為與其所生活的社會環境,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他們一旦被載入史冊,他們便成為既包含共性,又富於個性的“單個的”藝術形象。《史記》之同時具備史學與文學的意義,根本原因便在於此。
-
4 # 五穀豐登2
史記該書是西漢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寫。是我國古代笫一部通史,規模具大,體系完備。全書由十表八書十二夲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所組成。敘寫了從三黃五帝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多年曆史。
沒有史記就沒有我國漢武帝之前三千多年的完整系統的歷史。史記的寫作體系前無古人,對之後史學家們的著書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史記的語言爐火純青一字一珠。
史記無論從史學價值還是文學價值前古人後無來者!
-
5 # 清揚惠思
《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的史學,同時也開創了我國的傳記文學。因此,兩千多年來,《史記》不僅是歷史家學習的典範,而且也成為文學家學習的典範。 《史記》的寫作具有文學方面的動機,具有抒發情懷的目的。《報任安書》中~把《周易》、《詩經》、《離騷》等等歸結為“大抵皆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由此提出了“發憤著書”之說。《史記》的核心部分本紀、世家、列傳~基本上由人物傳記構成,它既有很強的故事性、戲劇性,又透過這些故事來塑造人物形象。所以他的敘事態度有很明顯的文學性。 《史記》的敘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稱的客觀敘述。司馬遷作為敘述者幾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後的“論贊”部分才作為評論者直接登場,表示自己的看法。這就是前人所說的“寓褒貶於敘事之中”。這種含而不露的褒貶是經由文學的感染來傳達的。為了再現歷史上的場景和人物活動,《史記》很多傳記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構成的。如信陵君的傳是由親迎侯生、竊符救趙、從博徒賣漿者流遊等故事構成的,廉頗和藺相如的傳是由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等故事構成的,孫武的傳主體是吳宮教戰的故事,孫臏的傳包含教田忌賭馬、馬陵道破殺龐涓等故事……。司馬遷似乎很喜歡在逼真的場景、尖銳的矛盾衝突中展開他的故事,由書中人物自己直接行動以表現自己,使讀者幾乎忘記了敘述者的存在。如著名的“鴻門宴”故事,簡直是一場高潮迭起、扣人心絃的獨幕劇。人物的出場、退場、神情、動作、對話乃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這段故事不需要花多少力氣就可以改寫成真正的戲劇作品在舞臺上演出。《史記》洋溢著浪漫的情調,充滿傳奇色彩。尤其將秦漢歷史劇變之際人物的傳記合起來作為一個單獨的部分來讀,真是像一部英雄史詩。在描寫人物一生的過程中,司馬遷特別注重表現人物命運的巨大變化,如寫那些建功立業的大人物,常寫他們在卑賤時如何受人輕視的情形,而寫那些不得善終的大人物,又常寫他們在得志時是如何地不可一世的情形。前者如劉邦、韓信、蘇秦~後者如項羽、李斯、田橫。又在這變化過程中充分暴露出當時人的諸如勢利、報復心之類普遍的弱點。如劉邦微賤時嫂子不給他飯吃,父親也不喜歡他,成功之後劉邦不肯忘記把他們嘲弄一番,李廣免職時受到霸陵尉的輕蔑,復職後他就藉故殺了霸陵尉,韓安國得罪下獄,小小獄卒對他作威作福,他東山再起後特地把獄卒召來舊事重提……。這些命運變化和恩怨相報的故事,最能夠表現人與環境、地位的關係,揭示出人性的複雜性。《史記》的語言藝術也歷來受到人們的推崇,被尊為典範,代表了駢文出現以前所謂“古文”的最高成就。司馬遷在敘述中始終是傾注情感的,根據不同的場面,出於不同的心情,語調有時短截急促,有時疏緩從容,有時沉重,有時輕快,有時幽默,有時莊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其影響所及,已經遠遠超出中國的範圍,部分篇章已譯成俄文、法文、英文、德文、日文等文字。《史記》,成為古今中外一部不朽的傑作。
-
6 # 尼古拉斯憶心
1.《史記》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於它比以前的《左傳》《戰國策》諸書更注重於人物描寫,寫出一系列人物傳記。以歷史和現實的人物活動為中心,展開歷史的縱橫面,因而《史記》既是記載重大事件的宏觀的歷史,也是表現人物的生平際遇,思想品質,性格情感以及行為方式的微觀的歷史。個別人物的精神世界,實踐行為與其所生活的社會環境,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他們一旦被載入史冊,他們便成為既包含共性,又富於個性的“單個的”藝術形象。《史記》之同時具備史學與文學的意義,根本原因便在於此。
2.《史記》於個別人物的紀傳而外,又首創合傳與類傳。這類紀傳集中展現了某一階段,某一階層,某一行業,或思想性格,行為方式,身世際遇相似的人物群像,更表明司馬遷對歷史人物的個性與共性,已有相當自覺地認識。此外,為彌補紀傳體不能以事為綱,統輯人物的不足,司馬遷又成功地運用了“互見法”,把歷史事件或人物活動分散在數篇之中,令其參差互見,詳略不同,彼此補充。如“鴻門宴”一事,以《項羽本紀》記載最為完整詳盡,在高祖,張良,樊噲諸紀傳中又予以提及。互相法的運用,既使《史記》的敘事首尾完整,減少重複,又有助於維護人物形象的完整性,突出作者對人物思想感情的傾向性。上述因素,使《史記》避免流為見事不見人的概念化的史書,而成為由個性豐滿的人物群像與生動活潑的歷史事件融匯而成的史學而兼文學的名著。《史記》的這一成就,素為中外學者所稱道。
3.《史記》又善於構造富於戲劇衝突的情節,以表現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使人物傳記更為生動。此以《項羽本紀》中鴻門之宴最為典型。
4.《史記》對後世的主要影響在於文章。司馬遷既是史學大師,又是駕馭語言的大師;《史記》的語言藝術也有突出的成就。對於《史記》的文章,後世學者多所稱道。蘇轍說“其文疏蕩,頗有奇氣”(《上樞密韓太尉書》);朱熹說“司馬遷文雄健”“有戰國文氣象”(《朱子語類》);桐城古文大家劉大櫆則以奇,高,大,遠,疏,變,雄,逸,“似贅拙而實古厚可愛”,“意到處言不到,言盡處意不盡”等語概括之。(見於《論文偶記》)
5.司馬遷著《史記》,雖說“大抵皆單行之語,不雜駢麗之詞”(劉師培《論文偶記》),但前後行文,也並非一律。他記敘不同時代的史事,也因所據史料不同而有不同的語言風格。如戰國以前的歷史,所據史料多以記言為主,言辭古樸。《史記》行文,雖加敷衍,亦力求保持這一特色,只是對《尚書》中一些過於簡奧的文字才作適當的譯寫。又如戰國是文采煥發的時代,《戰國策》尤多策士的縱橫之辭。《史記》行文至此,亦有“雄而肆”的作風。所以《史記》的文章風格,語言藝術是不可一概而論的。
6.作為文學家的司馬遷,其“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魯迅《漢文學史綱要》),《史記》的文章,不免時而激揚頓挫,時而深婉曲折。 尤其是某些篇章,因情志所在,不能自已,或恨或愛,皆極盡鋪敘描寫之能事。兼之司馬遷洞明世事,尤善錘鍊語言,其於人物的立身行事,神情口吻,皆能隨物賦形,顯其神韻。故《史記》因傳主不同,風格亦有差異,如《項羽本紀》寫英雄本色武壯激越,《商君列傳》寫法家用世則冷峻峭刻,《屈原列傳》寫賢人失志則週迴嘆惋,《留侯世家》寫謀臣策士則恢詭奇麗。除此之外,《史記》寫人,不避方言口語,如鄉人見陳涉而嘆“夥頤”(真多呀!),周昌諫高祖而言“期期”(《張丞相列傳》),雖隻言片語,亦頗傳神。其餘如謠言俚語,《史記》亦俯拾皆是,文章因之精煉深刻,雅俗相宜。
7.作為文學與史學的名著,《史記》實為文章奧府,深廣無涯。茅坤說:“屈宋以來,渾渾噩噩,如長川大谷,探之不窮,攬之不竭,蘊藉百家,包括萬代者,司馬字長之文也。”這樣的描述,雖然直覺的感受,多於理性的分析,但於《史記》的文章風格和語言成就,卻是有相當概括力的。
-
7 # 古籍舊書庫
當然很重要,西方文學理論裡有所謂fiction和nonfiction的區別,如果說楚辭是中國fiction的源頭的話,那史記就是中國nonfiction文學的源頭,同時它也是中國敘事文學的始祖。更牛掰的是它為中國此後的文學書寫提供了大量的母題,直到今天我們還在從中汲取靈感,舉例來說電影《趙氏孤兒》,《孔子》,《影》等等。而旦更不要說它開創中國歷史記載的新傳統,即從編年轉為紀傳體,使得中國歷史的記錄自此變得有聲有色,。歷史和文藝交融,歷史為後代的文學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從而才能使我們這個民族具有豐富的文化調性。這都拜史記所賜,儘管司馬遷在寫作之初並未意識到這一點,但它卻無意識地成為開創者。
-
8 # 鐘鳴谷應
《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記》。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作為一部那麼偉大的著作,它給後世帶來的不僅僅是歷史,同時還有的是藝術,其獨特的藝術性質,也是讓它始終作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原因。
對於《史記》的文學成就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五點:歷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敘事和場面描寫悲壯慷慨,詼諧滑稽;濃郁的抒情性;剛柔相濟,以剛為主的藝術風格;結構和語言。
對於歷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史記》無疑是成功的。《史傳》文學中用細節來塑造人物形象,在先秦作品中已大量運用。司馬遷運用細節塑造人物的一個新成就,就是使細節更加符合人物性格,更能體現人物性格。其塑造人物形象,善於準確捕捉歷史人物的特徵和精心選材,善於透過矛盾衝突描寫、虛實相生手法、細節描寫、心理描寫、對比映襯等來刻劃人物。司馬遷寫《史記》愛在人物傳記的一開頭,就用一兩個細節來刻畫人物。如《陳涉世家》開頭寫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留侯世家》寫張良為圯上老人進履;《李斯列傳》開頭寫李斯觀廁鼠之別而嘆;《張湯傳》寫張湯劾鼠掠治如老獄吏;《淮陰侯列傳》寫韓信得食於漂母及甘受褲下之辱;《陳丞相世家》寫陳平為裡中社分社肉甚均,等等。這些細節看來似乎與重大的歷史事件無甚關係,但仔細一想,它們卻富於代表性,具有典型的意義。它們往往或揭示人物的好尚、志趣、抱負和性格發展的趨向,或確立人物思想性格的基調,從側面反映出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風雲、政治問題,在其中寄寓著作者對時代,對人物的褒貶。
除了《史記》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壯之美悲劇人物之外,與此相應,其敘事與場面描寫多具有悲壯色彩。《史記》的敘事和場面描寫,還有詼諧滑稽的喜劇美。這類描寫雖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數,最集中的表現是《滑稽列傳》,專門描寫藝人、弄臣和譏諷勸諫另類的的人物。他們一生的言行都不能當真。但是有些諫官卻是用嬉笑怒罵的形式去達到權諫的目的,而讓人長記於心的。其中的人物言談行事,均注重諷諫,詼諧風趣,輕鬆幽默,逗人發笑。東方朔便是其中的一個了。
除此之外,還有濃郁的抒情性。司馬遷的不幸遭遇使他滿懷悲憤,他將這種濃郁的感情融入《史記》創作中,因而其筆下的人物刻劃和論贊中都跳躍著太史公詩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傳》是一支屈原偉大人格的讚歌,《項羽本紀》是一首充滿悲壯嘆惋之情的英雄史詩,而《伯夷列傳》則是一首噴發出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詩。 當然《史記》的藝術風格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既有陰柔之美,又有陽剛之美。而總體上看,全書則以陽剛之美為主。這主要表現在:氣魄宏偉,筆力千鈞;內容奇偉,驚心動魄;氣勢凌厲,一瀉千里。
《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並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學和藝術成就難以超越。
-
9 # 陳萬福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的出處和作者表達的意義?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
人”。出自唐代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予問之》的詩裡。全詩如下: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來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青灰髮。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夏,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人類比較月亮,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人類透過生老病死,象流水一樣來來去去,不斷更替變化。月亮相對人類而言是永恆的,多少億年來,它都是懸掛在夜空中,照射著古人和今人。“今人不見古時月”,是因為人的壽命沒有月亮的“壽命”長,因此今天的人不可能看到“
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並不說今天的月亮和古代的月亮有什不同,或者說有“兩個月亮”。無論是“今月”還是“古時月”,都是原來那個亙古不變的月亮,只是它沒更替變化而已。人與月亮,正如一位作者引用的:“萬里長城今何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是一樣的道理。這就是作者表達的人和月亮“短暫與永恆、變與不變“的哲學意義。
同時,作者還透過以上兩經典詩句
,表達出一個浪漫主詩人的誇張和想象力。他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中的四種物象,與跨越千萬年的時空巧妙的結合在起,給世人展現出一幅廣闊無垠的意象圖境,使人們對世間變與不變、短暫與永恆的不同事物,產生無限的遐想。
其次,作者還表達了強烈的現實主義思想。李白在該詩最後四句是這樣描寫的:“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惟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既然古人今人都象流水一樣不斷逝去
,與永恆的月亮相比,更顯得人的生命短暫,而且是無法改變的。因此何不回到現實中來,生活在當下,過好每一天。“花天酒地”,“對酒當歌”,使“月光長照金樽裡”,好好地享受人生的快樂。
回覆列表
歷史著作對出處有嚴格的要求,要求所寫的人物、事件的出處必須有根據,而文學上則強調情節的吸引性和人物的代表性。作為歷史著作的《史記》,在問世之後便有前赴後繼的追隨者研讀。那麼史記裡到底有哪些文學成就值得後人研習呢?
首先是司馬遷的文學思想。浩浩蕩蕩的史書蘊藏著司馬遷自己的文學思想的精髓,這就像一個隱匿於身體的靈魂,可以說是整篇著作的定海神針了。司馬遷的文學思想自成一派,他自身也是竭力將文學和其他學術相區別開來,除此,司馬遷還彙總了先輩的文學經驗,並且參照自身對於文學的體會,提出了奮起而後起的文學主張。由於自身的遭遇和早年壯遊經歷,司馬遷體察下層百姓的窮苦,再加上受到天人感應的影響,他的筆下多是以現實主義為主,但幸運的是他並不沉溺於現實裡的悲劇,而是強調歷史人物不認命的特性與直麵人生而抗爭命運的信念,寫出了一首首悲壯的謳歌。那麼他又是如何將歷史人物的空洞洞的軀殼填充入靈魂的,這還要從司馬遷書寫人物的典型性入手了。
再次是司馬遷對於人物描寫的細膩。中華歷史上上下下五千年,人物史傳更不勝列舉,司馬先生將擇取和描寫那些入傳人物和事件呢?掙脫權貴束縛的司馬遷將目光投入社會底層群眾,尋找那些百姓口中值得被記住的做出過貢獻的小人物,就這樣司馬遷耐心地憑藉一己之力塑造了上百個形象各異的人物。司馬遷首先想到為古代人物紀傳,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區別於生硬的描繪筆法而是採取了小說一樣的手法著寫文書,為讀者眼中空洞的軀殼注入靈魂,在敘事中,若是平鋪直敘整篇文章便是索然無味,故偏重於組織情節,曲折地、戲劇地展現人物特質。可以說,司馬遷不滿足於史傳的死板,將文學性植入史傳中,賦予了《史記》靈活性。
然後是司馬遷對於戰爭的描寫。《史記》注重細節地描繪,對於軍事文學也做出了積極的影響。筆下大小戰役多如星辰,而列入史傳的戰事更是繁多。他極注重在實錄基礎上對戰事進行具體化描繪,儘可能的向多方面思考,探索某方勝利的本質並謳歌正義一方。在書中,司馬遷儘可能的為某位將領立傳並且圍繞其詳細地描繪某場戰役;在戰事場面描寫上,並非是一筆帶過而是涵蓋軍事路線、軍事方法,有聲有色的繪出一幅戰事圖。在某種意義上,《史記》也是後世武將奔赴戰場殺敵前必讀的一本書,對於其中失敗的戰役,將領從中汲取經驗以防止自己覆車繼軌,促進了軍事的進步的說法也並非譁眾取寵。
最後司馬遷的時機對後期的其他型別的文學作品也有一定的影響。經過大量實事分析,可以發現我國紀傳體源自《史記》,並且與後世小說有盤根錯節的聯絡,這一觀點在明代就有人提到只不過近幾年才被人深究。由於深入底層蒐集取材所以文章多為現實風格,駁斥暴虐統治和貪腐陰暗的行徑,褒揚正派一方。《史記》書中詳確的內容為現代文學提供寶貴而豐富的事例,其中批判現實的風格影響了論千論萬的小說家。我國的古典小說和現代小說較其他國家明顯不一,這是由獨特的環境和文學基礎形成的,其中《史記》對於後世小說的傳記體裁、情節方面等影響可以說十分深遠。
正是司馬遷別開一格的寫作風格,為史學著作融入了文學性,筆下才有了那麼多繪聲繪色的人物和交口稱譽的事蹟。隨著時間的推進,史記的文學建樹將更廣泛深入的展現在我們面前,當然倚賴每一位追隨者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