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唯帝空間
-
2 # 小生米
要看你是怎麼定義價值的,價值歸屬是你的付出被認可、讚揚,就像我們人的歸屬是家,待你功成名就的時候就是你個人價值歸屬的時候,這是成敗價值歸屬。世界歸屬大概就是為人類提供環境。
-
3 # 愛寫文章的大叔
在整個地球世界上,一切物體包括人類都是生死存亡的規律在進行,其中只有乆短之分,個人的歸宿,就是在世一身有著什麼功績效益,收穫多大,有多大的功能,但這都不是平均統一的,當中有大小不一的區分,所以古有一言,“大智大謀,小智小謀”,是根據各自的能力所為。
有些能力強大者,就可為著廣大人民群眾謀到福祉,能力弱者,連自身都維持不住,還得別伸手扶持,在這些方面對比當中,就可以知道可以看出一個人價值歸宿在何處和大小有無了,最終就看一個人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價值,而且是有著正負能量之分論,人們的評論言語就有不同的說法,稍惟有著影響力的都會被人們記截入歷史史冊,或是被人們流傳千古永遠銘記,作為學習和教訓的榜樣。
世界是宇宙當中伯一小部份,就只說到我們所居住在下的地球了,是它給予了我們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支柱,在當中的給予力是有限的,就看人類怎樣維持和對待了,當對它有著嚴重的損害大小和快慢,它的歸宿也跟隨著壯態而進行,也就說是遲早的事,最終也是有著歸宿期時的。
-
4 # 陸曉琿
往小了說,我覺得個人的價值歸宿也就是圍繞身邊的那幾個為數不多的人,他們的喜怒哀樂也就是我的喜怒哀樂。當然,偉人的價值歸宿肯定不會像我這麼狹隘,他們擁有的是那種犧牲小我,造福全世界的精神和能力。
-
5 # 顏蕭仙仙來搞笑
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他對社會索取了什麼,而在於他對社會貢獻了什麼.也就是他的社會價值,個人價值從屬於社會價值。人的價值就是客體的人對主體的人的需要的滿足,是客體的人對主體的人的積極作用。人的價值是人與人的相互關係,不是人與物的關係。人的價值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我之間的一種相互需要、相互滿足的關係。在人的價值中,人既是價值的主體,又是價值的客體。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企業和職工的社會價值是企業的根本價值目標,而企業和職工的自我價值,作為社會價值的一個要素,既是實現的目標,又是實現社會價值的手段,所以自我價值既是目的價值,又是手段價值。在獻身社會中實現人的自我價值,在實現社會價值中發展自我價值,實現人的道德昇華,這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道德準則,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企業道德較之資本主義社會企業道德境界更高的原因所在。 人的價值是價值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研究人的價值,對於價值哲學的發展有終極意義,因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在於人,即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人的價值”是指作為客體的人對作為主體的人(自身或社會)的積極意義。人的價值的定義表明,人在價值關係中既可以是客體,也可以是主體。人作為主體,體現為透過勞動創造與他人或社會互換勞動成果而滿足自身需要的特性;人作為客體,在價值關係中是不斷用勞動成果使他人或社會得到滿足的特性。人在價值關係中表現出來的這種二重性是人區別於其他存在物的顯著特點。體現了人的目德行和手段性。就人類整體而言,人的價值屬於一種自我主客體關係,即人類的價值是人類的自我價值,人的活動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就現實個體而言,人的價值屬於人與人之間互為主客體關係。
只要你相信,世界是有歸宿的。
-
6 # 倪空一
世上人有千萬種,人的思想和能力決定了這個人能走多遠,能登多高。因而對社會的貢獻也就有高低之分了。同時有的人一味地索取,有的人追求奉獻。其實錢財乃身外之物,我覺得一個人應該首先要做到立德樹人,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這樣他才能跳出自我,在奉獻於社會的同時,自己也收穫快樂。所以我認為個人的價值歸宿應該是這個社會;世界哪有什麼歸宿啊?即使說有,也只是意識形態中的——我們的精神家園。願世界安好![祈禱]
-
7 # user5037334473805
關於這個問題就看看這段儒家經典語錄吧!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人各有各的價值。看懂了就是答案,看不懂告訴你答案也沒意思!
-
8 # 會梅
個人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像這種對諸事物的看法和評價在心目中的主次、輕重的排列次序,就是價值觀體系。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
我個人認為個人的價值歸宿在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世界也有歸宿,在於人心。人心向善,這個世界的歸宿就是善的;人心向惡,這個世界的歸宿就是惡的;人心有向善,有向惡,就看誰佔多數,哪個多哪個就是歸宿。
-
9 # Pillar59
你來到這個世界後,發揮自己能量於它的同時,它也同時相應地回報了你;你從來處來,終歸去處去,這便是個人價值的歸宿,大千世界同此道理。
-
10 # 昊天娛樂圈
人要活得明白,須知自己要去哪裡。
人要活出幸福的滋味,須給自己找個安頓心靈的好地方。
那麼,人究竟要去哪裡?有人說:死亡是最後的歸宿。
一、人生最後的歸途
人最後的去處真的是死亡嗎?
持此觀點的人未免太可憐了!因為他跟牢獄中的死囚沒有兩樣——法官已經結案,執行的日子眼看就要到來。
他們總是在畏懼死亡又等待死亡:也許就在今天,一顆天災人禍的子彈橫空飛來;也許是下個月,一把意外之劍突然刺來;也許是明年,一把疾病之刀砍向要害……他們也許很幸運地被厄運之神忘卻,能熬到白髮蒼蒼才被“押赴刑場”,但這種“為了死而生”的日子又有什麼意義呢?
《聖經》告訴人們:人的最後去處不是死亡,而是一個幸福的天堂;佛經也告訴人們:一切眾生,經過數劫的苦海浮沉,終將進入佛光普照的極樂世界。
人固有一死,但有的人走上快樂之旅,走向幸福的樂園;有的人卻掙扎於無邊的慾海,沉陷於痛苦的深淵。走向不同的人生旅途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明白自己的去處。
通往幸福樂園的途中,有三個必經的路口。
二、享受眼前的快樂
快樂其實很簡單,它常常就在當下,就在眼前的事務中,關鍵看你能不能去發現它,要發現了快樂,才能享受快樂。有一位教授,是一個“樂天派”,遇到任何事,見了任何人,都笑眯眯的,好像沒有什麼事、什麼人可以讓他煩惱。他的學生不解地問:“老師,為什麼您總是面帶笑容?”教授說:“我捨不得讓自己不快樂呀!”
這位教授每天做的事,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那些看似普通的事,正好都是他喜歡做的事;他所交往的人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與人交往正好是他所喜歡的事。許多人感到不快樂,因為他們總是去做那些自己討厭的事,一面不情願地應付著眼前的學習、工作,一面幻想著那些“好玩”的事;身邊的人剛好都不是他們所喜歡的型別,“知己”還不知道在哪個地方窩著呢!天天泡在不喜歡的人和事中,能不煩惱叢生嗎?
不過,世間沒有那麼多能正如我們所願的事,所以,即使不得不做討厭的事情,面對厭惡的人,也要努力改善自己的情緒,把不喜歡的變成喜歡的,你的快樂當然就隨即而來了。
世上任何事、任何人,都是讓你通往快樂的“工具”,而不是快樂本身。如果你一定要藉助特殊的“工具”才能得到快樂,那隻能說明你不懂得尋找快樂、享受快樂。好比行路,如果你一定要乘坐飛機到達羅馬,才會覺得旅途舒適,那說明你還沒有找到讓自己快樂的方式。
一個會享受快樂的人,會從世上無數的事特中發覺出快樂。譬如,一個人能喜愛飛機的快捷,也能享受火車沿途中所歷經的美景。一個會享受快樂的人,無論你是誰,一個領導,一個白領,一個清潔工,一個學生,還是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應該記住,要從眼前的事中去發現值得你做的地方,要從眼前的人中去發現值得你交往的地方。有了這樣的認識,你會發現,你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珍貴的,你的快樂源源不斷。
三、釋放生命的價值
蠟燭燃燒,不是死亡,而是變成了驅逐黑暗的光芒;太陽不斷燃燒釋放熱量,不是死亡,而是變成了照亮宇宙的光芒;人耗盡精力、竭盡智慧,也不是死亡,而是向社會輸送能量。人生的最大悲劇在於,還從來沒有燃燒過,沒有發過光,就已經化成灰燼、塵埃了。
有一個名叫哈利的老人,在退休晚會上,難過地對身邊一個年輕的後輩說:“今晚我不得不面對我慘痛的一生,我感到自己一事無成,徹底失敗了。當喬治先生站起來致辭時,你無法想象我多麼悲傷。喬治先生和我一起進入公司,他並不比我聰明多少,但他不怕吃苦,不怕挫折,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所以他後來成了公司的董事長,而我卻錯過了無數機會。有一次,公司希望我去南方主管一家新開的分公司,我因為不願離開紐約這個安樂窩而拒絕了;還有一些機會,我也以諸如此類的理由放棄了。現在,我悔悟了,但我也退休了,一切都為時太晚,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啊!”
哈利隱藏自己的才能,貪圖安逸的生活,他的人生如同一支拒絕燃燒的蠟燭。蠟燭沒有物盡其用,哈利沒有人盡其才。等到最後才發現,整個人生只有年華虛度,收穫的全是遺憾。
一個懂得生命價值的人,會超越本身的利害關係,努力尋找發光的機會,毫不吝嗇地奉獻生命的能量。
多年前,一位名叫菲爾德的美國實業家,為了使大洋兩岸的人可以方便地溝通訊息,忽發奇想,想要鋪設一條橫越大西洋、連線歐美兩洲的海底電纜。當他向政府提出這一計劃時,大家都認為這是天方夜譚,無人支援他的提案。年輕的菲爾德並不氣餒,他拿出自己的全部財產,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熱情,為這項無人喝彩、甚至無人支援的計劃而奔波。幾年時間裡,他31次橫渡大西洋,往返於兩大洲之間,指揮架設海底電纜。
期間,他經歷了兩次重大失敗,但最後,終於在1858年7月28日晚,海底電纜發報成功。次日,歐美兩洲沉浸在一片狂歡之中。不料,因技術原因,電傳訊號不久又歸於沉寂。於是,人們對菲爾德的讚美開始轉為質疑。菲爾德遭此重創,仍然沒有死心,他又開始了不屈不撓的努力。6年後,海底電纜計劃終於大功告成,人類通訊的歷史從此改變,菲爾德釋放的光芒至今仍照耀著人類文明的天空。我們不得不承認,他找到了一個生命的好去處。
古人說“立德,立功,立言”,這都是發光的方式。其實,一個人不一定要成就多大的功業,不一定要有多大的名聲,不一定要像太陽那樣光照四方,只需盡己所能,做好眼前的事,像一支小蠟燭一樣,哪怕只發出一團微光,也能照亮一室,人生也就無憾了!
四、實現精神的超越
人是宇宙的一顆星,是天地的一個分子,是人間的一條簡訊息。物理學有一條定理:能量守恆,物質不滅。靜夜的天空中,我們看見的某顆亮晶晶的恆星,可能在億萬年前就已經“死亡”,不再發光。我們今天看見的光芒,是它若干億年前散發出來的,而且它的光芒還會永久地穿行於無盡的宇宙空間。人也是如此,能量一旦散發出來,就像太陽的光芒一樣,永久存在。
所以說,人的最後歸宿不是死亡,而是變換一種存在形式,通向永恆不朽的未來。人生於世,必然會對他人和外在事物施加某種影響,影響所及,生命的種子同時播撒開來,天地萬物,芸芸眾生,都是你生命的載體。只不過,有的生命美麗芬芳,有的生命醜陋且帶著毒素。人生的最大成功,無非是塑造一個靚麗多姿的生命,使之一萬年之後仍然光彩照人。
孔子說:“朝聞道,夕可死矣!”意思是,早上悟了道,即使晚上就離開人世,也不會有遺憾。為什麼呢?一個體悟不朽生命,真正活明白了的人,精神和天地萬物融為一體,他們進入了生死無懼、快樂無憂的境地,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家園,死亡對於他們來說,又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
11 # 軟文文案運營
佛曰:五蘊皆空。當你能放下我執,認清自己的心,脫離輪迴苦道那就是至高的歸宿了-菩薩境界
不過咱還是先當個凡人吧,活在當下,樂在其中。做你覺得有意義,開心的事,幸福在哪,歸宿就在哪。
-
12 # 張小魚愛窩頭
我覺得個人的價值是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斷體現的。一個人對於家庭的價值,我覺得不僅是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還要在家庭中充當粘合劑,當然這裡指的是未婚單身人士。對於自己透過努力,不斷滿足自己的精神和物質需求,閒暇時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旅行,每年給自己放鬆的時間,我覺得這是個人生活中的價值。
再來說工作的價值,有一句話說的好,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但實際上很多人做不到。但是我們卻需要對工作有起碼的尊重。雖然我們只是打工者,也要想到,一個老闆在承擔一個公司的時候也是不容易的,背後揹負的很多。對於我們來說認真工作積極良好的態度,認真負責的處事,對上對下做到無愧於心。透過自己的能力,為公司和團隊創造價值。這這應該就是一個人工作的價值。
至於世界的歸宿,我覺得是返璞歸真。文明的高度發達,實際上人類的世界會最終走向真善美。和平是國際倡導的,減少殺戮,讓純真的眼睛裡少一些恐懼。
-
13 # 棗莊壹點
個人的價值:是指人生對於滿足社會、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義。它是人生觀的重要方面,也是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人生的價值包括人生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兩個方面
歸宿:人或事物的最終著落;結局
歸屬感:即是指個體與所屬群體間的一種內在聯絡,是某一個體對特殊群體及其從屬關係的劃定、認同、和維繫,歸屬感則是這種 劃定、認同、和維繫的心理表現。
清楚人生價值和歸屬感的意思之後,我們可以簡單的認為,你的存在對他人,社會有沒有用,如果你能在某方面幫助到別人,那麼存在的價值就體現了出來。這樣別人會感激你,欣賞你,那就能很好的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從而有個歸屬感。
但人生的歸宿在哪?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識與理解,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但不管怎麼說,有一點必須確定:人生的意義,必須有生命的存在,才能談及。生命的存在是有時限的,並不是無限的延伸。這一點要清醒地認識到,只有認識到這一點,生活的質量才能提高,才能更加熱愛生命,珍惜每一天,好好生活下去。
我們可以肯定,誰有也無法判定自己能活多大年紀,什麼時間離開這個世界,生死由不得個人。有些人能活一百多歲,有些人出生後就夭折,還有一些人年富力強,風華正茂意外事件中突然離開了這個世界……一句話,人生道路上,沒有老少,……
人啊,不管多大年紀最終還是要回歸自然的,那是每個人最後的歸宿地。
所以,我們的世界一定是有歸屬的。
-
14 # 藏劍莫邪
自古有云,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這句話已經很好的詮釋了人的價值歸宿,不是每個人的生命都會被濃墨重彩的記錄,普通人的價值歸結到最後就是四個字“繁衍生息”,而那些在生命過程中曾經留下了光輝事蹟的人最後也會歸結成四個字“鑄就歷史”,而我們每個人要思考的是想成為哪一種。
世界有世界的歸宿,但是這不是我們管得著的,我們能管好自己就好了。
-
15 # 張春龍
我認為個人的價值歸宿在於成就自我的成果中包含著奉獻社會。離了包含奉獻社會的成就自我,就談不上個人的價值歸宿。世界的歸宿在於人類自身的和合合作與生態的和合,這個歸宿才是人類的最佳活動目標,離開了這個歸宿,利益爭不盡,內鬥無止境。
-
16 # 縱觀電影
多數人都非常忌憚談論死亡,這是因為死亡對於每個人的傷害和造成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不論對活著的人還是對已經離開的人。但是如果有一天人類發現人的終點其實不是死亡的話,也許就不會過早的擔心親人的離開,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傷害了!
之所以會這麼說的原因,是因為科學家一直在不斷地研究人死之後,究竟會去往怎樣的世界,也就是在研究人類的歸宿,具體究竟是在哪裡?因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猜測人不會因為肉體的死亡而真正的離開。比如當科學家談論到原子世界的時候,就會將人類微觀化,認為人類也不過是一顆顆微量元素組成的而已,並不會因為軀體的死亡而永遠的消失,特別根據愛因斯坦曾經提出的能量守恆定律,認為人類從來都不會真正的離開,只不過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又繼續生活在和我們同樣的一片天空下,但是因為不同維度空間有著制約性。而活著的人才無法看到他們,也只有在死去的時候才能夠和他們交流。
其實科學家的這種答案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一些思想家表明出了自己的態度,他們認為人死其實是一種輪迴,包括現如今活著的人,可能已經經過了上世的輪迴,但是在輪迴的結點的時候,每個人的記憶都會被消除,所以就不知道自己實際上又活了一次。這其實和現如今有一些科學家認為,人實際上是存在靈魂有著異曲同工的觀點所在,認為人其實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肉體,另一部分就是靈魂。當人體死亡之後靈魂就會和肉體分開,但是靈魂卻不會真正的消失,他們還會遊蕩在一個時空當中。
可見其實人的內心,還是希望自己的離開並不會真正的消失。因此多種回答都趨向於人類,還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存活在世間,不知道大家對此是如何看待的呢?你們願意相信嗎?
-
17 # E趣時光
我的理解很簡單,我就想老婆孩子熱坑頭,有吃有住不用愁做到這些我覺得我的人生就圓滿了。也找到了自己的歸宿了-----家
在外面不管在怎麼漂泊終歸是要回家的
從我畢業那天起我就告訴我自己我想在這個不大不小的城市有一扇窗開著燈在等我
家都沒有談什麼歸宿,談什麼理想都不現實
那些說什麼科學家怎麼探索的,這聖經,那教授的
你讓他們給你談歸宿最多的就是各種研究,實際點
現在人最好最理想的歸宿就是一套房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閒暇時種種菜遛遛狗
光是這些就夠大部分人奮鬥終生了
還有時間去思考歸宿嗎?
回覆列表
個人的價值:是指人生對於滿足社會、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義。它是人生觀的重要方面,也是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人生的價值包括人生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兩個方面
歸宿:人或事物的最終著落;結局
歸屬感:即是指個體與所屬群體間的一種內在聯絡,是某一個體對特殊群體及其從屬關係的劃定、認同、和維繫,歸屬感則是這種 劃定、認同、和維繫的心理表現。
清楚人生價值和歸屬感的意思之後,我們可以簡單的認為,你的存在對他人,社會有沒有用,如果你能在某方面幫助到別人,那麼存在的價值就體現了出來。這樣別人會感激你,欣賞你,那就能很好的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從而有個歸屬感。
但人生的歸宿在哪?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識與理解,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但不管怎麼說,有一點必須確定:人生的意義,必須有生命的存在,才能談及。生命的存在是有時限的,並不是無限的延伸。這一點要清醒地認識到,只有認識到這一點,生活的質量才能提高,才能更加熱愛生命,珍惜每一天,好好生活下去。
我們可以肯定,誰有也無法判定自己能活多大年紀,什麼時間離開這個世界,生死由不得個人。有些人能活一百多歲,有些人出生後就夭折,還有一些人年富力強,風華正茂意外事件中突然離開了這個世界……一句話,人生道路上,沒有老少,……
人啊,不管多大年紀最終還是要回歸自然的,那是每個人最後的歸宿地。
所以,我們的世界一定是有歸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