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尋根拜祖

    伍子胥掘墓鞭屍,是歷史上最駭人的事件之一。想當年,楚平王聽信費無忌讒言,殺害了伍子胥的父兄,若不是伍子胥識破陰謀,伍家父子將被一網打盡。伍子胥忍辱負重,奔逃列國。為逃避追殺,他風餐露宿,一夜白頭,終於在吳國顯貴。

    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和孫武的幫助下,展開了對楚國的滅國行動。楚國首都郢都被攻破後,楚昭王出逃隨國,楚國被滅。

    此時,伍子胥的仇人,楚平王已經去世十年之久。伍子胥四處打聽,終於找到了楚平王的墓地。他讓人掘開楚平王的墳墓,拖出屍體,用鞭子抽打了三百下才肯罷休。

    這就是伍子胥掘墓鞭屍的故事,後人對他的這個行為爭議很大,贊同和批評聲一直不斷。

    贊同伍子胥的理由

    1.有怨抱怨,快意江湖

    這個觀點很接近現代人的口味,以唐代史學家司馬貞為代表,他說:

    讒人罔極,交亂四國。嗟彼伍氏,被茲兇慝!員獨忍詬,志復冤毒。霸吳起師,伐楚逐北。鞭屍雪恥!

    有怨抱怨,就是為了雪恥,無可指責!

    2.子報父仇,理所當然

    蘇軾的話最具代表,他說:父不受誅,子復仇,禮也。生則斬首,死則鞭屍,發其至痛,無所擇也。

    明朝思想家李贄說:伍子胥絕孝純忠,驚天震地,楚之烈也。

    認為伍子胥的行為,就是出於對父親孝,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剛烈之路。

    3.以暴制暴,無可指摘

    持這個觀點的人認為,楚平王昏庸殘暴,伍子胥手段雖極端,但對待這樣一個暴君,也沒什麼不妥。

    批評伍子胥的聲音

    1.枉顧君臣之禮

    金代文學家王若虛說:勇而無禮,為而不顧,既自賊其君,又賊人之君,員真小人也哉!

    他認為伍子胥的行為,是對人君的殘暴,是小人之舉,畢竟楚平王是他的君主。

    2.背主叛國之徒

    著名學者陳志歲認為,伍子胥的行為是叛國,他說:知否申胥本楚人,引吳攻楚為私因。可憐祖國好兒女,半作伍家償命身。

    陳先生認為,不管伍子胥跟楚平王有多大恩怨,他“引吳攻楚”就是因私廢公,是對祖國的背叛。

    他的這個觀點,跟明朝學者邵寶相似:伍子胥孝知有親而不知有國,仇一人而戕一國,卒之流毒宗社,不亦甚哉!

    3.兇殘暴戾之行

    司馬遷對伍子胥不輕易赴死表示讚賞,認為做大事就不能顧忌這些小節,但對伍子胥掘墓鞭屍顯然是批判的,他說了句:怨毒之於人甚矣哉!

    回到昨天

    筆者認為,要評價伍子胥的行為,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環境。

    按照戰國時期的情形,楚國和吳國,僅是兩個諸侯國,在他們上面還有一個“天下”。“天下”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所以,伍子胥的行為算不上叛國。事實上,春秋戰國計程車人,朝秦暮楚很平常,就是這個道理。

    伍子胥的行為是背主,但考慮到他是被主人拋棄了,既然君事臣如草芥,那麼臣事君當如寇讎,這是儒家觀點,伍子胥做得不為過。

    古人講忠孝,忠,因為楚平王已經拋棄了君臣關係,伍子胥就沒有義務去盡忠,按孝道,他為父報仇,沒錯!

    唯一詬病的是,手段太極端了點,連屍體也不放過。不過古人迷信,出於不想讓楚平王在地下安生的想法,伍子胥的行為也可以理解。

    總之,伍子胥掘墓鞭屍,如果非要一個人來反思的話,這個人應該是“受害人”楚平王,而不是伍子胥!

  • 2 # 傾城逝心孤殤

    我們先不說伍子胥為父兄報仇的對錯與否。

    先來說說這件事的是不是存在吧,《春秋穀梁傳》乃是儒家重要流派之一,《穀梁》全書並無一字記錄伍子胥鞭屍。《穀梁》之中有關吳楚戰爭的記錄只有寥寥數條,若是追溯至《春秋》原本,更是隻有一句話:定公四年,庚辰,吳入郢。

    再來看《春秋公羊傳》,《公羊》之中也沒有伍子胥鞭屍楚平王的記載。再看看《公羊》中記載的伍子胥對夫差說得話:“諸侯不為匹夫興師。且臣聞之,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義,復父之仇,臣不為也”又曰:“父不守誅,子復仇可也。父受誅,子復仇,推刃之道也”從這兩句話中可也看出伍子胥並沒有復仇的念頭。

    除這兩本書以外,《國語》《孟子》《商君書》《韓非子》《戰國策》等史冊,也沒有記載伍子胥鞭屍之事。

    而唯一對此事有著記載的是《呂氏春秋》《呂氏春秋·首時篇》記載:伍子胥入郢,親射入宮,鞭荊平墳三百而已。

    再看楚國屈子的詩賦:《涉江》曰:“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又有《惜往日》曰:“吳信饞而弗昧兮,子胥死而後憂。”屈子何人也?楚之大夫,天下所驚訝的忠臣,如果伍子胥真的鞭屍楚平王,屈子怎麼可能為他美言,用伍子胥來比作忠臣。

    況且以當時的普世道德來說,如果伍子胥鞭屍楚平王,只會為天下所唾棄,又怎麼可能傳說其忠。

    所以我認為伍子胥鞭屍楚平王的事是假,就更不提對錯與否了。

  • 3 # 張生史話

    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之父遭費無忌陷害,被昏庸的楚平王殘忍殺害,一同受牽連的還有伍子胥大哥等,在意識到自已也將被抓捕連左,斬草除根之時,伍子胥當機立斷,毅然出逃,在經歷一番顛沛流離後,伍子胥幸運地逃到邊境線上的最後一個關隘韶關,看到韶關牆頭自己的畫像,嚴密盤查的官兵,以及逾來逾近的追兵,憂愁悲憤,家仇國恨,急切出逃必報深仇的心情令他百感交急,竟一時之間白了頭髮。幸運的是他在經過一番精細的掩飾之後終於逃離了這個令他心碎絕望的國家,還有那個令他恨之入骨的昏君楚平王。

    逃離楚國後,他先後去了好多地方,最後終於在吳國落角,並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從此他完全把吳國當成自已的家鄉,兢兢業業的協同吳王闔閭治理國家,他一面時刻提醒自己要牢記殺父之仇,一面在等待著復仇的時機,苦心人天不負,終於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說服了吳王闔閭,並聯合蔡昭侯與唐成公,討伐楚國,在這場戰爭中伍子胥與著名軍事家孫武密切合作,並肩作戰,一舉擊敗楚軍,並攻克楚國京城,嚇得楚昭王急忙攜同其妹羋畀我逃亡奔走,由於此時楚平王已死多年,伍子胥深不能親受血刃仇人,逐令人挖開楚平王墓,將他暴屍荒野,並鞭撻他三百鞭,終於報了殺父之仇。

    在古代最重的刑罰莫過於挖其墳墓,而對於一個君王來說暴屍荒野鞭撻三百鞭,更是極大的汙辱和最嚴勵的報復。細觀伍子胥,由憤生恨,由對一個權奸小人,昏君的復仇行為殃及一個國,一個自已生於斯長於斯的國家,其行為雖然有點過份,而且貌似犯有叛國之罪,用現在的“磚家”的話來說,人民是無罪的,為何要殃及人民呢?然而仔細想來在那君王家天下的社會里,誰又能顧忌民心呢?那楚平王難道顧忌的感受人民嗎?如果他能顧忌人民,伍子胥之父還能遭殺身之禍,其全家還能險遭滅門嗎?如果他能顧忌人民,廣大人民還能遭受戰爭之苦嗎?因而要怪就怪昏庸無道的楚平王,是他無情在先,才有伍子胥無義在後,又是他埋下了這場戰爭的禍根。呈然,每次戰爭都會殃及無辜,但這又有什麼辦法呢?殺父之仇不共戴天,要報仇就要滅楚,不滅楚就報不了殺父之仇。因而我們說伍子胥鞭撻楚平王三百鞭的行為,不是他一氣之勇,也不是洩一時之憤,而是好多年矢志不忘的仇恨渲洩,是君子報仇十年不忘的體現,是一個有血性有骨氣,有孝心的男子的擔當和責任,所以我們說他鞭的好,鞭的應該,別說三百鞭,再鞭三百鞭也不為過!

  • 4 # 奔馬155314228

    伍子胥,姓伍名員,子胥是他的字,他生於公元前559年,死於公元前484年。伍子胥是楚國人,他是春秋戰國未期吳國著名的大夫,是我國古代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軍事家。尤其是他逃避楚平王的追殺,逃亡途中所演繹的“一夜白頭”、“七星龍淵”、“千金報恩”等情節,令人拍案叫絕。然而,這一系列的傳奇也只是他為報父兄之仇所做的鋪墊,真正能體現他人生輝煌時刻的就是他鋪佐吳王闔閭,協同孫武攻陷楚都,掘楚平王之墓,狠狠鞭打楚平王屍體,報得楚平王殺死父兄之仇的精采片斷。

    關於伍子胥逃走他國,為父兄報仇之事,歷史上的評價褒貶不一,眾說紛紜。有的說伍子胥是響噹噹的大丈夫,為報父兄之仇背井離鄉,九死一生而萬難不辭,最終功德圓滿,大仇得報,是人生的大贏家。還有一部分人卻說,伍子胥雖然大仇得報,但他卻是出於個人私利,純屬投敵叛國,註定沒有好下場。在我看來,這兩種評價都有失偏頗,因為伍子胥所處的那個時代,決定了他言行上的過激與拘現,導致後人對他褒貶不一的評價。下面,我就把我的觀點與看法說出來,與大家共同談討。

    首先,楚平王不分忠奸是非,造成伍子胥的反判,這是昏君迫使下臣造反,無可厚非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是太子建的老師,奸臣費無忌誣陷太子建密謀造反,伍奢受到牽連。楚平王下令捉拿伍奢父子,足智多謀的伍子胥知道被楚平王捉住定當喪命,故而決定逃走。當他得知父親伍奢和哥哥伍尚被楚平王所殺後,他發誓投奔他國,借用別國的勢力滅掉楚國,為父兄報仇。因此,他歷盡千辛萬苦,忍受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煎熬,縱然“一夜白頭”也在所不惜,最終投靠吳王闔閭,借用吳國之力滅掉楚國,達到自己復仇的目的,這無可厚非。

    其次,伍子胥對楚平王掘幕鞭屍,純屬怨怨相報的江湖行為,是他人生的一大敗筆

    伍子胥投奔吳王闔閭後,利用自己與眾不同的軍事才能,輔佐吳王對楚國發動無數次戰爭,雖然給吳楚兩國人民帶來戰亂之苦,但他消滅了昏君當道的楚國,這本無可厚非。但他對楚平王掘幕鞭戶的行為,卻使他的英雄行為大打折扣。從這一點來看,他的人格魅力與韓信相比相差甚遠,韓信功成名就後不但沒有懲戒相當年使他遭受跨下之辱的屠夫,反而封他官職,顯示出不計前嫌的大將風度。而伍子胥掘墓鞭屍的做法,則將他的復仇行為定格為市井之徒的下三濫做法。

    伍子胥被楚平王逼上“梁山”,借用吳國之力滅掉楚國,本可成就他一世英名,但他掘墓鞭屍的做法卻使他的英雄形象大打折扣,成為他人生的一大敗筆。如果伍子胥能象偉人毛主席那樣,把曾經掘他祖墳的將委員長的祖墳保護起來,那伍子胥的名字定當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中,佔據光輝燦爛的一頁!

    歡迎大家留言評論,發表自己的看法!

  • 5 # 我有我的世界觀

    對於這種不恥行為,我送他十六個字:“行為歹毒,令人髮指,天理難容,不配人臣”!

    《掘墓鞭屍》典故的由來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廢掉太子“建”,殺害了“建”的老師伍奢和老師的長子伍尚。

    伍子胥僥倖逃脫。與“建”始到宋國,但宋國正值內亂。便又逃往鄭國,但鄭國國君拒絕了他們的出兵請求。於是勾結一些大臣謀反奪權,結果那一幫逆臣被鄭國公所殺。

    走投無路之下,再逃往吳國。因在協助吳王闔閭的宮廷政變中有功,得到重用,封為“大夫”。

    公元前511年,伍子胥“唆使”並幫助、謀劃吳王攻打自己的母國——楚國。楚國敗。

    伍子胥對楚平王殺害自己的父兄恨之入骨,認為報仇的機會終於來了。而楚平王在吳楚戰爭前已經死了。他為沒能親報父兄之仇而感到遺憾,於是決定刨他的墳。

    他對其兒子楚昭王嚴刑拷打,逼其說出父親陵墓的下落。找到楚平王陵墓後,他將屍體拉出來,抄起鋼鞭,一氣之下抽打了三百下,骨頭都被打折了。他又用鋼鞭戳楚平王的眼眶,還沒解恨,又把屍體的頭顱砍了下來。

    史學家把伍子胥的報仇用一個成語來概括,就叫做“掘墓鞭屍”。

    現在我來就此事發表自己的四點看法。①行為歹毒,喪心病狂。

    我相信,我還沒談任何看法,大家是不是就已經感到恐懼?閱讀著《史記》上的描述,我就頭皮發麻,感到怵目驚心。這種慘絕人寰的事他怎麼下得去手?竟然還有一部分人為其辯解為:為報父兄之仇,是謂“孝道”。可他連起碼的人倫也喪失了。找屍體洩恨,於心何忍?你就是一把火燒了,他也什麼都不知道了。這與姦屍有何差別?都是心理變態。

    你若非要他為你父兄“贖罪”,你可以為父兄塑像,然後讓楚平王跪在他們跟前。也好比岳飛銅像前跪著秦檜等四人一樣。那不是永生永世在向你父兄賠罪嗎?他竟然找屍體解恨,而且手段極其殘忍!

    難怪《史記》對你行為的評價是:“怨毒之於人甚哉”!難怪小時候聽老年人講歷史對你的評價是:“世上最歹毒的盜墓者”。歷史上還聽說過你這樣“掘墓鞭屍”的事例嗎?沒有!這樣喪心病狂、喪盡天良的復仇行為,只有伍子胥一例。

    心胸狹窄,不配人臣

    你們家根本就不適合出來為官,而應該隱居山中,享受清靜。既然貪圖榮華富貴,身居朝廷,就應考慮到宮廷鬥爭的殘酷性。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歷朝歷代皆如此。你父兄也只是宮廷鬥爭的犧牲品。中國受屈而死的人多的去了,如果都像你一樣,心胸狹隘,打著報仇的旗號,去掘墓,那山上還有完整的祖墳嗎?

    你接受不了宮斗的殘酷,當初就別來宮室混。後來失敗了,你又喪心病狂,做出滅絕人性的行為,留下千古罵名。何必呢?既然沒有接受失敗的心理承受能力,還不如當初做個老百姓,不會有大起大落。

    小人得志

    伍子胥策劃並協助吳軍打敗自己的母國後,受到重用,於是就飄飄然了,認為大權在握,為所欲為,終於找到了報仇的機會,而毫無顧忌其行為滅絕人性。別人勸他:“你不覺得這樣做毫無人性嗎?”他毫不以為然。心裡只有復仇的快感,而其他什麼道德呀,人性呀,天理呀,他一古腦踩在腳下。

    為報私仇,不擇手段,行為卑劣

    伍子胥為了報仇,遭到鄭國公拒絕出兵後,竟然勾結大臣謀反奪權。為自傢俬仇,而不顧別國生靈塗炭。將自家利益凌駕於鄭國國家利益之上,是謂自私之極。在鄭國行動失敗後,去吳國又協助闔閭殺掉吳王“僚”,再次大逆不道。

    以上就是我對伍子胥“掘墓鞭屍”的四點看法。最後我們來看看伍子胥的下場吧!

    楚國復國

    吳軍佔領楚國郢都後,由於楚、秦有緊密的親緣關係,楚人“申包胥”逃到秦國請求救兵,“秦哀公”始沒答應。申包胥賴在宮門外,痛哭七天七夜,終於感動了秦哀公,派兵擊敗了吳軍,救了楚國。此時楚昭王也已回國,百姓夾道歡迎。

    伍子胥的下場

    公元前484年,吳軍伐齊,但伍子胥主張先滅越國。二人意見相左,吳王懷疑伍子胥有貳心,便賜伍子胥自盡。吳王砍下伍子胥的頭顱,掛在城頭,並將伍子胥的屍體裝進麻袋,扔到江中。

    真是“一報還一報”啊!

  • 6 # 大秦鐵鷹劍士

    天道輪迴不爽,惡事必有惡報!楚平王強娶兒媳婦秦國公主,又派人誅殺兒子熊建,可謂壞事做絕。楚平王身前沒得人處理他,死後被伍子胥挖墳鞭屍,可謂報應來得雖晚但總歸來了;伍子胥鞭屍平王,雖然解恨出氣,但是後來他被梟首懸城,也可謂沒有善終。仗劍者死於劍,舞刀者斃於刀,惡事做了總是要遭報應的。

    話說晉國稱霸中原,西阻強秦,南抗蠻楚,可謂威風凜凜;處於共同的利益,秦楚兩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抗晉國。兩國結盟的最佳方式就是上層通婚,秦國將第一美女孟嬴公主嫁給楚國太子建。費無極慫恿楚平王,說孟嬴國色天香,當自己享受;貪色的楚平王強娶了大秦國公主,生一男一女。

    太子建被楚平王猜忌,於是逃亡他國;太子建的老師伍奢被俘。楚平王想將伍氏族滅,就招伍奢的兩個兒子來,並說二子俱來,其父可免,不來則斬。伍奢長子伍尚去了,跟父親一起被殺;次子伍員則逃亡吳國,他要為無辜死去的父兄復仇。伍子胥身負不忠不孝之名,忍辱負重,逃入吳國,拜在吳國公子光門下。伍子胥無毒不丈夫,他鼓勵公子光弒兄篡位,取得吳國國君之位。

    伍子胥又將齊國兵家名士孫武請來訓練吳軍,軍隊練成後又積極鼓動吳王遠征楚國。伍子胥親率吳軍攻破楚國都城,又親自主持發掘楚平王之墓。得到楚平王屍體後,他親自鞭屍三百,打得楚平王的屍骨無存!伍子胥復仇的手段雖然殘暴,但是也合情合理,不懲惡如何揚善呢?隱惡是不可以揚善的,鼓勵為善的效果遠不如懲惡的效果佳!因此伍子胥的行為我是支援的,他又沒有去濫殺無辜,只是找債主討債而已!

  • 7 # 春回芳去一玫到

    既然是報仇,仇人以死,鞭一下屍又如何,總好過報在楚王的兒子身上,他對王子,也僅僅是嚴刑拷問,不是一殺而快,對楚王室已經夠寬懷了,就跟包拯的打龍袍一樣,要麼,人們為什麼要修德養性,留得生前死後名。

  • 8 # 心繫故鄉月

    史書和歷代文人沒有一個人評述這件事伍子胥有過錯,反而多是對楚平王昏潰殘暴,父納子妻,淫逸荒朽的批評和鞭笞。讚揚伍子胥是全釋仁智勇的精神化身。

  • 9 # 小鎮月明

    伍子胥之父因受楚國權臣費無極的讒言陷害,被楚平王殺下令斬殺。伍子胥的哥哥為救其父,獨身追赴,最終落得個被楚平王處以車裂極刑!父兄二人,死得其冤。對於伍子胥而言,此仇不報,非為子弟也。

    春秋至傳《春秋》一書中曾經這樣寥寥三語記載道:定公四年,庚辰,吳入郢。

    關於伍子胥掘楚平王的暮、鞭打楚平王的屍身曾流傳有這樣的說法:伍子胥在歷盡楚國對他的追殺後困苦艱辛地最終逃往吳國,並且推立吳王闔閭登上吳國皇位,頗具軍事頭腦的伍子胥在輔佐吳王闔閭是突出得淋漓盡致,因此被闔閭大為賞識,之後的伍子胥便奉闔閭之命攻楚,在伍子胥的“縱橫戰略”下,吳國先後與唐、蔡兩國歃血結盟,並於公元前506年三國大舉攻楚,結果也是很出人意料,當時曾經問鼎中原的強國楚國居然在這次大戰中被擊敗得粉碎。吳國在這次戰役中大獲全勝,攻入了楚國國度郢都,楚昭王被迫出逃。

    當伍子胥率軍進入首都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大肆尋找楚昭王,想要殺之為快、以報父仇,但掘地三尺尋跡無果,大為惱火的伍子胥轉而掘開了楚平王的墓地,並鞭屍三百以示報復,大快他心!

    但是伍子胥這種”為父兄報仇,先是滅掉母國,後是掘墓鞭屍於楚平王”的行為到底對不對呢?我只是發表我個人看法:

    第一,因為楚平王的殘忍暴虐,隨意聽信權臣費無極的讒言誣陷,而隨意給身為忠君愛國的伍家編造“莫須有”的罪名,並且最終運用車裂刑罰將伍子胥父兄二人處以極刑。原本無罪的伍家,卻突然之間遭受到了滅頂之災,原本忠君愛國、一心為楚的伍家竟遭遇如此下場,父兄二人的含冤而死、慷慨赴死使得伍子胥對楚平王恨之入骨。所以之後的伍子胥含恨離國來到了楚國的對立面吳國,並最終滅掉楚國,鞭屍掘墳楚平王。報仇父兄,最終雪恨,天經地義。

    第二,當時的春秋時期,並沒有形成後世意義上國家概念,諸侯國與諸侯國之間的人才流動非常頻繁,不存在叛國一說。再加上受到了宗法制度影響,家族的存在大於諸侯國的存在,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這才有了一夜白頭。所以伍子胥的這種“為父兄報仇雪恨”的復仇心理似乎更為合理、更加無可厚非了。

    第三,雖然說伍子胥因為私人恩怨,最終滅掉自己的母國——楚國,而且還對於逝去的楚平王掘墓鞭屍。伍子胥在帶領軍隊攻佔楚國後,他僅僅只是大肆尋找楚昭王,尋找無果後,又才對於入土的楚平王鞭屍挖墳,伍子胥從始至終都沒有殘害楚國手無寸鐵的百姓,沒有濫殺無辜。他只是一對一的復仇。個人因素,也應當理解。

    不過對於這個問題,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我想如果當初伍子胥沒有鞭屍掘墓的話,歷史上功績斐然的他會更加被後人往世傳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的蜂王為什麼很小,已經產卵了還是比正常蜂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