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樹影下的歷史
-
2 # Breakupthemaster
慈禧及其滿清權貴的戰略判斷失誤
19世紀70-90年代洋務運動在中國蓬勃開展,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的一些新東西,如現代熱兵器、輪船、電報等,當時清王朝與西方大國的關係比較好,清王朝大多數人也是感覺良好的,這段時間在歷史上被稱為“同光中興”。這短暫的和平對當時的統治者慈禧權力集團製造了某種假象,而慈禧和她的滿清權貴從經歷和學識方面都無法透過假象看清世界的大局。在各國進取心如此之強的19世紀,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慈禧權力集團沒有看清這一點。把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國內。即防範漢人造反上面。基於這一點,其軍隊建設的方向更多的是建設一支看家護院,鎮壓暴亂的內向型軍隊,而抵禦外來入侵之敵的功能卻被忽略了。慈禧及其滿清政府雖然錄用漢人為官,但對他們並不完全放心,就連對維護其統治作出過巨大貢獻的湘、淮兩軍亦是如此。在剿滅了太平軍和捻軍後,由於擔心清廷的猜忌,曾國藩刻意肢解湘軍;李鴻章的淮軍雖得以保留,其權力卻受到極大限制。正因為如此,那些由湘淮舊軍改編的防軍和練軍在甲午戰爭中打不過日本的近代陸軍是一件難以接受但卻是極為正常的事情,因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只能算是地方保安部隊而不是專業的國防軍。戰略上的判斷失誤導致戰爭前五年內北洋艦隊經費短缺,沒有新戰艦加入,就連舊戰艦的維護也出現問題。清政府的海軍雖然在規模上號稱世界第八,比排在第十一位的日本排名靠前,但當時的技術發展速度不容小覷。清政府擁有亞洲最大的鐵甲戰船鎮遠號和定遠號,其主炮的口徑也比日本戰艦要粗。但其技術卻比日艦落後好幾年。清政府的大炮每五分鐘打一炮。而日本的大炮每一分鐘打五炮。不僅如此,日本的戰船航速比清朝戰船快很多,北洋水師的戰船每小時航行15-18海里,而日本戰船則為23海里,其衝鋒、撤退和躲避的生存能力要強於後者。慈禧挪用海軍軍費建造頤和園是導致海軍戰敗的主要原因,而其挪用軍費的則是出於對當時世界大勢判斷的失誤和對漢人的防範。
3 腐敗是造成戰敗的重要因素
清朝晚期腐敗盛行,其軍隊亦是上下貪汙成風。英國《泰晤士報》披露,“旅順、威海既造炮臺,其安置於臺上之炮,竟有不堪一放者,其經售炮械之人,固儼然顯官也。只知七折八扣,售者又因以為利,假如一炮也,報銷千金,經手者侵蝕二三百金,售者則但以值五六百金之炮應命。”(莫里循,1998)北洋的軍需事務都是肥差,軍需官員以次充好,甚至用假貨來替代真貨,海軍在戰爭中為此吃了大苦頭。經這些貪官買人的炮彈很多里面填充的是泥沙和煤灰,根本不是炸藥。(臧丕文,2008:27)當時日本的戰艦更多地採用了威力巨大的開花彈,而北洋水師用得極少。設想如果當時擊中日本指揮艦的炮彈不是啞彈或是訓練彈而是一枚開花彈,戰爭的程序可能由此而改變。清政府駐平壤的統帥葉志超平時作威作福,在與來犯日軍經過小規模戰鬥並且日軍幾乎彈盡糧絕的時候棄城逃跑,日軍不但由此獲得了補給,而且助長了日軍的野心。葉志超和方伯謙等軍官的逃跑政策給海軍造成了幾乎滅頂之災,日軍在佔領旅順的炮臺後對港內的軍艦開炮,使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
4 孤軍奮戰,缺乏支援
清政府的封疆大吏都是玩弄權術的高手,國家的利益在於個人利益衝突的時候便被遠遠拋在一邊。由李鴻章的淮軍為主組成的北洋艦隊和由曾國藩、左宗棠湘軍組成的南洋艦隊組成了清政府海軍的絕對主力。兩個派系之間明爭暗鬥,結下了很多矛盾。就在甲午海戰前不久,馮子才率領湘軍和法國在鎮南關發生了小規模戰鬥並取得了勝利,左宗棠也收復了新疆。當時的北洋艦隊為儲存實力,沒有派軍隊增援,只作壁上觀。因此,在北洋艦隊和日本艦隊進行生死決戰的時候,湘軍控制的南洋艦隊同樣作壁上觀,使得北洋艦隊孤軍作戰,無法和南洋艦隊對日艦形成南北夾擊的態勢,日本舉全國之力入侵,中國以北洋一隅之力反擊,強弱態勢不難判斷。清政府的用兵體制上出了很大問題,系統不一,四分五裂,無法形成合力。戰事吃緊時,湘軍首領劉坤一奉召馳援,卻在天津一帶盤亙數月,不與敵人作戰,當時內耗的情況可見一斑。
5 軍紀廢弛,兵無鬥志
方伯謙和葉志超是當時軍隊中腐化墮落膽小如鼠的一部分高階將領的代表。這部分軍官貪得無厭。膽略和指揮水平卻是一般。上行下仿,當時清軍的軍紀廢弛,士兵平時驕縱蠻橫,訓練敷衍了事。北洋的水兵竟在艦炮上晾曬衣褲,並離船嬉戲。以致丁汝昌的命令自始至終無法全部得到貫徹落實。“丁欲左者,若輩共右之,欲右者,即共左之。
-
3 # 歷史點亮現實
首先,甲午戰爭發端於豐島海戰,日本海軍偷襲清政府運兵船,從海上力量對比來看,當時日本舉國發展海軍從艇船的噸位、數量、後障保障、統帥意志等各方面清軍遠遠落後於日本海軍。
其次,由於海軍的潰敗直接導致日本登陸佔領旅大,開啟了侵略中國的開端。
第三,歸根結底是當時國家整體實力落後於日本,以海軍的失敗為開端,日本逐漸的侵佔中國,導致甲午戰爭的失敗。
-
4 # 王小坤k24
只論戰爭的話,主要在陸戰。什麼都不說,如果當時政府血戰到底,能拖死日本。同時也可能拖死清政府。關鍵性的旅順防線被突破,山東大敗。若能遷都繼續抗戰,還是能拖死日本!
-
5 # 無厘頭南七妹
甲午戰爭指的是1894年,中國與日本在黃海海域發生的一次海上戰爭,這次戰爭這最終結果也是以中國失敗而告終, 也徹底的打醒了中國人,一直以來以天朝上國自居,卻被一個海島小國,況且以前是自己的番屬國而打敗,這也是狠狠地打了清朝政府的臉,無法接受戰敗的事實。
然而這注定是一場必敗的戰爭,因為就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而是被動的應戰。也是因為當時的中國與世界脫節,看不到外面世界的發展,夜郎自大,政治腐敗,當朝統治者只能看到歌舞昇平、太平盛世。
憑藉著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自我優勢感自娛自樂。殊不知世界的發展已經天翻地覆,已經不再是騎馬射箭的時代,早已經聽過了,工業革命,而變成了飛機大炮的熱兵器時代。
由於清政府的不作為,大量應該用於國家建設的資金進入了個人的口袋,貪腐之風盛行,只顧享樂,享受榮華富貴,全然不顧國家的國防建設,將國家的安危置之腦後,這樣的戰爭怎麼能不辦的一敗塗地。在當時的日本,由於跟上了第1次工業革命的步伐,工業化建設突飛猛進,國家經濟實力迅速提高,各種先進的武器、軍艦迅速裝備于軍隊,由於引進了先進的軍事管理經驗,軍隊的作戰能力大大提高。
在道路建設方面,日本於1872年就開通了新橋與橫濱之間的鐵路,1874年開通了大阪與神戶之間的鐵路,慢慢的鐵路代替了之前人員和貨物用船隻和馬匹承載的交通方式,交通體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到了1893年,日本的鐵路已經達到了1萬多公里,基本形成了鐵路交通網,能夠將作戰所用的物質、軍隊在最短的時間內運至各個戰場。
然而反觀中國,在據英國首條鐵路60多年後的1889年清朝政府才同意正式在全國修築鐵路,到1894年甲午戰爭之前,在全國修建的鐵路,也就才400多公里,對於上千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來說,簡直是少的可憐,實際上也沒法用於軍事用途,在戰爭中也起不到什麼幫助作用,當年在日軍登陸的時候,由於沿岸海灘水淺,大型的船隻不能靠近。日軍的軍隊和物資只能是透過氣艇和舢板進行轉運,整整轉運了15天。然而在這半個月的時間裡,清政府竟然組織不起一隻防禦的部隊。由於要佈防各個港口,清政府的部隊過於分散,沒有先進的鐵路交通網,單單靠兩條腿進行行軍的話,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當時直隸、奉天形勢危急無兵可調,從南方調來的大批部隊,只能是依靠兩條腿進行行軍,趕赴威海。然而這得什麼時候才能趕到,如果從山海關出發的話,到達瀋陽得需要19天的時間,那麼等趕到的時候,就一切都晚了,如果從南方的徐州,淮安等地過來的話,用的時間更長。在那個兵貴神速的年代,這樣的行軍速度基本上是打不了什麼勝仗的。
如果在當時中國的鐵路交通網發達的話,從山海關進行調兵不足幾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對日軍進行突襲,勢必會造成日軍的慘重損失。就這樣日軍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打開了進攻旅順的大門。使清政府苦心經營20多年,耗銀數千萬輛的重要軍事基地陷於敵手。空有數十萬的陸軍,卻因為交通的問題無法到前線進行支援,海軍又沒有像樣的作戰艦艇進行應戰,可見對於清政府來說,這注定是一場失敗的戰爭。
-
6 # 麇子文史
1894年也就發生的中日黃海戰役,1894年又稱甲午年所以稱為甲午戰爭。甲午戰爭從1894年7月25開始,戰爭由朝鮮海域開始、發展的到朝鮮半島,再到中日黃海對決,最終,1895年2月日本艦隊封鎖劉公島,北洋艦隊成為歷史的恥辱,可以說甲午戰爭,歷時大半年的時間,北洋水師完全是有機會勝利的,最後被怯戰的心裡給打敗了。
甲午戰爭的導火索是什麼朝鮮作為大清朝的附屬國,1894年4月朝鮮國內爆發一場威脅到朝鮮王朝統治東學黨起義,東學黨是指朝鮮東學道的領秀,全琫準領導下的一次朝鮮反帝反封建運動。最初只是殺貪官汙吏,開倉放糧, 救濟百姓後來散去,但是遭到朝鮮大軍鎮壓,這些人為了生存又迅速集結,拉開其反帝反封建,驅逐日本人的大幕,日本人經歷過明治維新以後,開始積極預謀中日戰爭。東學黨起義初期,中國派駐朝鮮頭號人物袁世凱,不斷把最新情況報告給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報告中袁世凱流露出請求李鴻章出兵的意思,但李鴻章以朝鮮政府沒有提出請求為由拒絕出兵。而日本認為挑戰清朝的時機來了,以保護僑民和使館的名義,於6月初捷足先登,進駐漢城,同時也積極引誘清朝出兵。在朝鮮政府正式提出請求後,李鴻章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精銳2000人,兵分兩路向進駐朝鮮牙山。援軍還未到漢城戰爭就結束了,截止到6月25日清朝在朝鮮的駐軍總共2465人。
甲午戰爭正式爆發朝鮮政府國內起義平息後,要求中日兩國撤兵,但日本提出"共同改革朝鮮案"企圖賴在朝鮮不走,繼續向朝鮮增兵,最終達8000千人遠超清廷駐軍。清朝駐朝鮮的官員,已發現日本人的狼子野心,請求李鴻章出兵,李鴻章想保護北洋水師,另外慈禧太后正好過60大壽,不想被打擾。而李鴻章又希望英、俄從中調停,在光緒皇帝等主戰派的壓力下及調停失敗後,李鴻章水路馳援牙山駐軍,但訊息被日本間諜探到,198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軍突襲漢城王宮,擊潰朝鮮守軍,另立親日政府,1984年7月25日,日方出動大批軍艦在朝鮮豐島海面,不宣而戰襲擊了中國運兵船“濟遠”“廣乙”號清朝向英國租借的“高升”號運兵船當場被擊沉,死傷千餘人,就此揭開了日本蓄謀已久的戰爭序幕,甲午之戰正式爆發。 ( 清朝運兵船已經提前到了,因為下雨怕觸礁而沒有及時登陸,但是日軍冒雨積極增兵,最後清軍被偷襲)
甲午戰爭陸上戰役清朝援軍在豐島海面被日軍偷襲之後,很快被在陸上的成歡驛的日軍偷襲(成歡之戰),由於此時的朝鮮政府已被日本控制,主帥葉志超、聶士成等部及駐牙山的清軍繞過漢城,撤到北方重鎮平安道首府-平壤。從牙山撤退到平壤的葉志超、聶士成部加上8月份入朝的軍隊,此時總兵力是35個營,15000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雖然日本人立親日的政府,但還是得到日本立的國王大院君李昰應送情報,和平安道觀察使協助清軍作戰。平壤戰爭初期互有勝負,平壤的陸軍打的還不錯,像高州總兵左寶貴,就在北門力挫敵軍,馬玉坤、衛汝貴也穩的主陣腳,平壤保衛戰並非無望,但清軍沒能好好的利用這些優勢,其主帥葉志超指揮失誤,在平壤城還沒有失手的情況下,臨陣脫逃下令撤退,導致清軍陸上戰役全民失敗,最終影響了整個戰局的走勢。
甲午戰爭海上戰役話說1894年9月17日凌晨,清朝運兵船向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進發,上午8時運兵船解除安裝完畢,9時北洋水師定遠號上掛出龍旗開始返航。10時23分,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率先發現了北洋水師,便掛出訊號旗。企圖再次突襲清朝運兵船,不料卻撞上北洋艦隊主力。10時30分,鎮遠艦桅樓上哨兵高呼發現敵艦 這時北洋旗艦定遠號升起黃龍信旗,丁汝昌令各艦升火、實彈,準備戰鬥。12時05分,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在先,本隊在後,呈單縱陣,接近北洋水師。12時20分,北洋水師在行進中由雙縱陣改為濟遠號巡洋艦橫陣,旗艦定遠位於中央,其餘各艦在其左、右依次展開,艦隊呈楔形梯隊。12時50分,雙方艦隊相距5300米,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首先開炮。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在距北洋水師5000米處即向左轉彎,航向北洋水師右翼。
12時53分,聯合艦隊旗艦松島開始發炮還擊。定遠主桅中彈,訊號索具被炮火所毀,在甲板上督戰的丁汝昌負傷。副手勸他進艙休息,他不肯,堅持坐在甲板上督戰,直到日暮未離崗位一步,剎時間,雙方各艦百炮一起怒放,硝煙瀰漫,海水沸騰。近代海戰史上,規模罕見的黃海之役正式展開。
戰鬥開始不久日第一遊擊隊4艦利用航速優勢,繞攻北洋艦隊的右翼"超勇"、"揚威",二艦相繼被擊中起火,不久便失去動力退出戰鬥。日艦"吉野"也被北洋艦隊擊中起火,但很快被撲滅。13時30分左右,"超勇"沉沒,艦上官兵也大部壯烈犧牲。
當日本第一遊擊隊繞攻北洋艦隊右翼的同時,本隊也與北洋艦隊主力交相攻擊。日本軍艦"比睿"、"赤城"遭到北洋"定遠"、"來遠"、"經遠"重創。"赤城"艦長坂元八太郎陣亡。"西京丸"也受重創。西京丸本來不屬於聯合艦隊,這次因搭載海軍部長樺山資紀來觀戰而在場,次年樺山資紀就當上了臺灣第一任殖民地總督。
14時15分左右,日本艦隊繞至北洋艦隊背後,使北洋艦隊腹背受敵,隊形更加混亂。在混戰中,一直衝殺在前的"致遠"艦受到"吉野"、"高千穗"等的集中轟擊,多處受傷,船身傾斜。伊東佑亨令第一遊擊隊救援"赤城"、"比睿"。因"吉野號"衝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著火的"致遠"艦。彈盡糧絕的鄧世昌"決意與之衝撞,同歸於盡。毅然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日本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致遠艦右側魚雷發射管被擊中,引起爆炸,15時30分,以右舷傾斜,在黃海海面上沉沒。全艦250名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其餘全部壯烈殉國。
"致遠"沉沒後,"濟遠"管帶方伯謙、"廣甲"管帶吳敬榮,臨陣脫逃,"靖遠"、"來遠"因中彈過多,退出戰鬥,留下定遠、鎮遠兩艦浴血奮戰,鎮遠艦連續擊中日本旗艦"松島"號兩次。其後甲板四號炮塔中彈,火焰引發其炸藥庫爆炸。不久,靖遠、來遠搶修完畢,重新投入戰鬥。伊東佑亨見北洋艦隊重新集隊,便於17時40分左右下令撤出。
丁汝昌集合群艦,擬重列陣式繼續追殺日艦,可惜夕陽西下,海面上已呈現一片蒼茫暮色,時不與我,北洋官兵只好懷著悲痛與惆悵,返回旅順港。
丁汝昌鬥志昂揚,願以戰死保衛旅順港,請纓出戰,然而李鴻章為儲存實力,命令北洋艦隊躲入威海港內,不準巡海迎敵。因此北洋再在出擊過。10月下旬,日軍分兩路入侵東北,11月東亞第一要塞旅順陷入敵手,北洋走避山東,第二年1895年二月日艦攻佔劉公島封鎖威海衛,山東巡府李秉衡逃亡,11日丁汝昌自殺成仁,北洋艦隊至此全軍覆沒。日本奪取了黃海的制海權。
甲午戰爭影響黃海海戰的時長自1894年9月17日12點50分海戰打響,至下午5點半結束。中國30年洋務運動的自強成果,就在這4個多小時中灰飛煙滅。
1895年3月,清政府按照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今下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進行談判。3月20日雙方在春帆樓會見,正式開啟了和談,3月23日李鴻章在第三輪談完,回旅館時被日本一個激進份子射殺,中了一槍,因而引起 了國際的關切,這才使得李鴻章硬砍了一億兩白銀。但日方還是提出十分苛刻的議和條款,李鴻章苦苦哀求減輕勒索,但均遭拒絕。最終於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馬關的春帆樓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割讓了臺灣,澎湖和遼東半島還賠償軍費兩萬萬兩,後來由於列強之間的利害衝突,日本被迫歸還了遼東半島,條件是清朝在支付三千萬兩贖遼費,訊息傳回國內,舉國上下無不哀呼!事實上從那個時候起中日之間的談判就毫無商量的空間,中國人能做的只剩下簽字蓋章了。
-
7 # 冠軍景恆侯
1868年,日本透過明治維新,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地。1894年春,朝鮮爆發了由東學道領袖全琫準領導的農民起義(史稱東學黨之亂 ),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幫助鎮壓。當清軍入朝時,日本於7月25日突襲中國北洋艦隊,挑起中日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歷時9個月,分為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日軍攻下朝鮮的平壤,在黃海海戰中大敗北洋水師,之後又攻下中國的旅順、威海,並於1894年11月22日在旅順進行大規模屠殺,血洗全城。
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很複雜,戰爭的失敗其實在開戰前就已經註定:當時日本剛剛經過明治維新,國力正在上升期,資本主義得到較快發展,與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結合在一齊,產生了軍國主義怪胎,極具擴張性和掠奪性。以天皇為首的統治集團空前強大,能夠凝聚和充分調動舉國上下的力量。對於對華作戰日本策劃多年,進行了充分的準備。
滿清政府卻閉關自守,不屑於看周邊國家的變化。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對日本的認識還停留在小小邦國的階段,不以為意。在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爭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朝反而放鬆了國防建設,以財政緊張為由,削減軍費預算,從1888年開始停止購進軍艦,1891年停止撥付海軍的器械彈藥經費。
而且清廷內部黨派爭鬥激烈,為了攻訐北洋軍事集團,帝黨的清流派言官們不惜用誇大事實甚至造謠中傷,栽贓陷害的手段攻擊李鴻章及其下屬的北洋將領。甲午戰爭時期,清流派處處和李鴻章作對,各種奇葩的藉口不發援軍。
一場戰爭是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外交等多種因素起作用,國家意志是精神支柱和脊樑,也是力量的源泉。即使規模再龐大的軍隊,如果將士沒有發自內心地作戰,也很難發揮作用。反之,如果具備上下一心的精神意志,即使武器裝備上稍有欠缺,也同樣有機會贏得戰爭的勝利。
而當時的清朝,上下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國家觀念和國家意識,在遇到危機的時候,就無法團結一致來迎戰、保衛國家,導致最終戰敗。
-
8 # 使用者58435540336陽城
原因是李鴻章消極避戰,就是不想打,以為不打就可以阻止日本的野心。海上陸上都沒做好應戰的準備,如每隻軍艦彈藥都裝不到基數的一半,最大的炮彈僅有幾發。李鴻章在打起來後又故意往敗裡去打,他明白萬一獲勝,大清會第一個砍了他的頭。敗了才能活命,大清還得用他去求和。事實果然如李鴻章的想法演變的,統帥想敗,焉得不敗?
回覆列表
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無論海陸都是失敗者。其失敗的原因不是武器的的落後,而是制度的落後,是統治階層腐朽,一味地守舊沒有及時跟進世界發展的形勢,造成包括軍事體制在內的各方面的落後,所以他的失敗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