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ar時代

    因為諸葛亮失敗了,所以覺得子午谷是奇策,本來蜀國的軍隊就不多,分兵應該不是上策!而且魏延雖是猛將,但是軍隊不多,根本就威脅不了魏國首都,進去了就是被包了的餃子!以為魏國沒有能人是錯誤的!如果軍隊多了,就起不了奇策的奇了,肯定成功不了!

    還有諸葛亮覺得魏延有反骨,不帶在身邊他不放心!

  • 2 # A沂華

    孔明除了超強的軍事謀略之外,更是一個頗通奇門遁甲的奇人異士。就軍事打擊而言,他講究的是萬無一失穩操勝券,但也上演了空城計的刀口舔血與華容道的雲長之痛心疾首。所以僅從輕易不冒險的層面去解讀孔明的拒絕,不足以說服所有人。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原因,唯天下未一統、唯持續北伐,唯主動出擊,他才可以穩居蜀漢丞相,穩定相對理想的平衡局面,也才有可能更好的不負先帝白帝之託。因為,他已經為卦卜爻,維持三國鼎立是他能為當時代做到的最好的選擇,否則天下若歸一,絕對不是蜀漢。另外,他早知魏延有逆反之心,腦後有反骨,否則彌留之際留錦囊與張岱,秒殺魏延。所以,他寧願棄劍走偏鋒一劍封喉的制勝之招,而選擇自己的既定策略,留下千古鞠躬盡瘁第一人,留下諸葛大名垂宇宙、常使英雄淚滿襟的絕唱。

  • 3 # 歷史百家爭鳴

    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計謀堪稱是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謀,韓信出奇制勝的辦法為劉邦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於是在東漢末年的魏延,也想借用此方法,借子午谷偷襲魏國,以奪長安。不過,這個方案並沒有被諸葛亮採納,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過於冒險,成功機率低。魏延提出這個方法,是覺得長安守城的夏侯楙“怯而無謀”,不足為懼,“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唾手可得。魏國聚集軍隊“尚二十許日”,但要知道當時司馬懿伐孟達,可是隻用了八天,這裡魏延實在是小瞧了魏軍的機動力。再者,子午谷路途險阻,要是魏軍安排了伏兵,魏延的五千人怎麼能抵擋住魏軍。就算魏延成功奪取了,魏軍也會過來馳援,蜀國的輕裝步兵與以高速騎兵和重灌步兵為主的魏軍打,想都不用想誰會贏。加上蜀軍的糧草需要依靠從漢中翻越秦嶺來供應。而魏軍可以依靠渭河的水運從河東、中原方面進行補給,比較方便,蜀軍肯定不能長久打下去。

    第二,不符合諸葛亮的策略,他不想冒險。諸葛亮這個人比較謹慎,採取的策略都是風險低的,所以他沒有采取魏延的,而是用“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的策略。

    第三,蜀國實力不足來支援這個大膽的想法。蜀國在夷陵之戰中傷筋動骨,實力大大削弱,加上丟掉了荊州,蜀國就退居於巴蜀之地,實力是三國裡面最弱的。採取魏延的奇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對蜀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要是失敗了,蜀國就要面對被宰割的局面,諸葛亮不得不放棄這個大膽的想法。

    總之,魏延的這個想法過於大膽,沒有從全域性考慮情況,再者這計謀不確定因素太多了,對於蜀國來說簡直是個豪賭,所以諸葛亮只能採取謹慎的辦法,他也不希望蜀國在自己手裡被毀掉。

    參考資料《魏略》《三國志》

  • 4 # 一和二25

    這是個奇謀,我記得後來好像有個人也用的這條路(好像是鄧艾,我記不清了)。反正成功了,這就說明這個計謀有它成功的可能。

    但是諸葛是個十分謹慎的人,他沒有10分的把握,是不會輕易採取這麼冒險的方式。這和諸葛的性格有關。還有一點,諸葛是個出色的政治家,但他不是出色的軍事家,他沒有軍事家那麼敏銳的軍事眼光,他北伐多次就可以看出,就連赤壁大戰也是周瑜的功勞。一個軍事家有沒有天賦從他年輕的時候就可以看出(可能有的人韜光養晦比如司馬懿),但是諸葛年輕的時候不是沒有機會,他有,但他並沒有做出很有貢獻性的軍事決策。像霍去病,李世民都是在20歲左右就展露了軍事天賦。

  • 5 # 江南懟帝

    子午谷奇謀說白了就是抄子午谷這條狹窄的小路直撲洛陽重地,有點暗度陳倉的意思。那為什麼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這個主張呢?第一危險,奇謀就是要出其不易,方能一舉擊敗對手,子午穀道路狹窄,不易行走。一旦被敵軍暗哨發現,被圍困的話隨時有全軍覆沒的可能 ,諸葛亮小心謹慎,萬萬不敢冒險。

    第二,即使成功偷襲,僥倖能攻下了洛陽,但那又有什麼用呢?首先還是道路難走,不可能大部隊透過,只能小部隊奇襲,人馬不夠,如果洛陽周邊魏國其他重鎮將領派部隊反攻,守得住嗎?

    所以說諸葛亮是斷然不會同意這一計謀的。

  • 6 # 大家不知道的歷史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什麼。魏延建議以5000精兵從褒中出發,沿秦嶺南麓出子午谷攻打長安,這個時候諸葛亮率軍從斜谷出發,兩軍會師長安城下。但是有一個前提是兩軍必須都10天內到達長安城下。這是一個豪賭性質的計劃,如果魏延大軍被地形阻擋或者諸葛亮大軍未能及時到達長安城下,兵力分散的蜀軍就會被各個擊破,所以最終諸葛亮否定了這個冒險的計劃,採用了可以減輕後勤壓力的主攻隴右的戰略。前期高歌猛進連破三郡,後期因馬謖失街亭導致北伐功敗垂成,只能揮淚斬馬謖。

  • 7 # 三國史話曾得不錯

    子午谷奇謀子午谷,南北縱向,長約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陝西省長安縣西南秦嶺山中,南至石泉縣;北方出口稱“子口”,南方出口稱“午口”。子午谷懸崖絕壁,棧道無數,其險要的原因乃在於秦嶺。秦嶺又稱為終南山,山勢西高東低,為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子午谷圍於其中,其山勢之險峻,途徑之惡劣,則可想而知。~摘自《百度百科》

    在古代,穿越秦嶺去往西南及周邊地區的道路主要有六條,從西到東依次為: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庫穀道、武關道。秦嶺地區山高谷深,儘管這六條大道全都佔據險要,但在古往今來的戰爭中,它們仍然許多次或被攻破,或被偷渡,這其中,子午谷裡的子午道,卻是這六條古道中,唯一一座多次被人謀劃偷渡、但卻從來沒有成功過的險峻要塞。所以,有史學家才發出了"秦嶺六道,子午為王"的感嘆。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率領蜀漢30萬精銳(實際8萬)首次北伐。此時,大將軍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襲之計,率領五千精兵由子午谷快速到達長安城下,一舉拿下長安,由諸葛亮率領大軍由斜谷趕到長安支援。但諸葛亮認為此計不安定的因素太多,未必能如此順利,一旦失利將陷於進退維谷之地,最終諸葛亮選擇了“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確立了先攻佔隴右作為進攻跳板的戰略。最終的結果大家也都非常清楚,馬謖紙上談兵,失掉街亭,首次北伐功虧一簣。

    諸葛亮為何不用

    這裡有兩點要進行分析:

    第一,為什麼魏延會提出子午谷奇謀?

    要知道,在諸葛亮首次北伐時期,蜀國的大將剩下哪些人了呢?五虎上將中,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已死,趙雲年事已高。姜維還在曹魏軍下。蜀國實際能堪大用的還真只是魏延,況且魏延是絕對的抗曹派,且有勇有謀,能提出子午谷奇謀的只有魏延本人。

    而當時為什麼不用趙雲做先鋒,個人以為除了坊間所說需要用趙雲的名聲做誘餌,吸引曹軍主力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趙雲始終不同意首先攻打曹軍,而是主張首先攻打孫吳。且趙雲在蜀漢,一直沒有被委以重任,從劉備開始一直到諸葛亮,一直都是偏鋒的角色。所以能提出子午谷奇謀的只有魏延。

    第二,諸葛亮為什麼不採納魏延的建議?

    1.諸葛一生唯謹慎,魏延的計謀風險係數太高了,曹魏此時依舊非常強大,即使計謀成功,曹魏也將及時反撲,戰線太長,地形對蜀漢軍隊也不利。

    2.隆中對中講得很明白: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北伐時,天下無變,但劉備已死,荊州已失。此時北伐, 很重要一點原因在於:轉移國內矛盾(東周集團、荊州集團、本地士族)。不得冒險,萬一失敗,矛盾更加劇。

    3.諸葛亮此時所率軍隊是蜀漢命脈,一旦軍隊失利,蜀漢內部必定分裂,劉備打下的江山必定拱手讓人,這是諸葛亮無法接受的,在《出師表》中也講到: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所以,諸葛亮當時無法採用魏延計謀!

  • 8 # 子銘觀點

    我一直以來堅持的觀點就是看三國絕對不要只看三國,一定要把三國關係放在大的版圖上去看,這樣才能看清歷史真相。那麼如果是放在大版圖去看的話,如何看待子午谷奇謀呢?是奇謀,但是不值一提,而且格局太小,必然是中下策,結果也必是失敗。

    很多人都理解錯了諸葛亮的戰略,認為諸葛亮是要穩紮穩打,但我不這麼認為,下面慢慢說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與諸葛亮的作戰計劃根本就不是一條路,魏延是直取長安,控制長安以西地方,再把魏延的計劃補充完美一點,就是直赴長安,但到而不取,吸引魏軍主力回救長安,而魏延直奔潼關,這樣就能切斷魏國東西聯絡。但是諸葛亮的計劃呢?並不是這條路,而是為了取陳倉、街亭,奪安定,徹底切斷魏國對西部的控制,鼓動西涼、西域、羌胡等地起兵,最後加上蜀國、吳國,再連東北的公孫淵,使魏國多面受敵。最後慢慢蠶食魏國,也為蜀國贏得發展時間。

    這張圖可以很好的表現出子午谷奇謀的計劃路線以及諸葛亮行軍路線

    先說一下魏延請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的計劃之難。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原本是想讓諸葛亮帶大軍從斜谷進發,吸引魏軍主力,魏延帶領一萬人出子午谷。這不是魏延先想出來的,最早的實踐者是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最後成了,只不過計劃與魏延的計劃完全相反,韓信的修棧道,大軍從大道進發。魏延卻把重點放在了子午谷的棧道上。而且魏延也不是最後一個想到這一辦法的,還有後來者,那就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高迎祥,率軍出漢中,謀攻西安(長安)。行至黑水峪(今陝西周至縣黑河水庫),遭到陝西巡撫孫傳庭伏擊,兵敗受俘而死。魏延的計劃想要成功,需要幾個點。一是魏國沒有在子午谷防備。二是長安之兵不值一提,魏延能迅速解決掉,或者震懾住。三是諸葛亮從斜谷進軍順利,按時與魏延匯合。

    停,說到這就有一點很值得一提了,就是諸葛亮的後續部隊能及時趕到。如果諸葛亮能順利趕到的話,那麼出不出子午谷結果不都一樣嗎?如果諸葛亮這邊進軍不利的話,那出不出子午谷結果不還都是一樣嗎?既然這樣為什麼要冒險出子午谷呢?

    我們在看一看諸葛亮為什麼不用?因為諸葛亮知道蜀漢勢力弱,想急攻肯定是不行的,只能徐圖。徐圖怎麼圖,就是前面說的鼓動涼州兵,聯合胡羌族人,與東北公孫淵、孫吳共同圖謀。

    借下面的圖將就想想一下當時的局勢吧,不是很準確,但我又不想自己做圖。

    第一,諸葛亮就不想取長安,他的目標就是先控制西域、西涼,或者哪怕不控制,也要把他們都鼓動起來,讓西涼西域這塊人知道魏國控制不了他們,他們可以一起鬧。這個計劃我想不是一時性起,而是早就有打算了。在孫吳要荊州時,劉備和諸葛亮就多次說過等得到涼州便還荊州。這不僅僅是託詞,也是實際用意,因為涼州對於孫吳來說距離太遠,所以孫吳不會要,沒必要瞞著孫吳。而涼州是什麼地方?那是盛產戰馬的地方啊。古時候打仗靠什麼,靠戰馬啊!

    第二,諸葛亮對策反涼州是有信心的。為什麼呢?因為蜀漢中還有馬岱,馬岱是馬超從弟,馬家三族都被曹操殺光了,留人不多,所以即使是從弟,也是最親近的了。馬家在涼州本就很有威望,當讓劉備讓馬超領涼州牧也是出於這點原因,再為後期聯合涼州兵共擊曹操做準備。涼州是曹操後期收復的,民心未穩,且民風彪悍,所以策反他們,諸葛亮是有信心的。其實聯合涼州兵共擊曹操並不是劉備和諸葛亮一方考慮到,周瑜在世時(公元210年),曾跟孫權提出攻佔兩川聯合馬超圍攻曹操,但計策未實施就病逝了。

    第三,胡羌等少數民族仍然活躍魏國北部。當時曹魏僅僅是把中原地帶與西涼版圖連在一起,但是對於北部胡羌族勢力並未完全肅清,而且胡羌族本就是遊牧民族,哪裡有好處就朝哪裡去,讓他們做策應,分其河套之地供其經營,必然答應。這也是上圖中為什麼有兵力出祁山,而且北伐多次出祁山的原因,不過是在按照原計劃進行。

    只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所以想看諸葛亮為什麼不用子午谷奇謀,還要看諸葛亮的主要戰略在哪,取天下,不在於一城池的得失,而要計之長遠。

  • 9 # 明天145801721

    第一就算成功取得長安,奪不了地,因為長安是個廢城,還可能引起魏軍大決戰,引起大的消耗戰,這對兵力絕對劣勢蜀漢兵團不實用。第二穿插時間太長不說後勤問題,兵力疲睏也是主要原因,又疲又餓兵很難持久作戰。第三個原因諸葛亮初次掌兵,實戰經驗有限,對大兵團作戰還缺乏熟練把握。

  • 10 # 77東

    老子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用兵貴在出奇制勝兵行險著。綜觀諸葛亮一生用兵鮮有大膽用奇險中求勝超常規之戰例。六出祁山,勞師遠征空費錢糧消耗國力一味平鋪直推而無寸功。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評論道:諸葛一生惟謹慎,治戎所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善治國理政,兵機戰略實非其所長。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何嘗不可一試,鄧艾偷襲陰平一舉功成。二者頗堪玩味!

  • 11 # 實說歷史

    公元226年,曹魏皇帝曹丕去世,諸葛亮感覺天時已到,於是上書少主劉禪《出師表》,國內做好重要部署後,打算揮師北伐。

    大軍進駐漢中後,做為當時一心擁護北伐事業的猛將魏延,他提出了一個暗度陳倉的大膽計謀,就是帶一萬精兵悄悄的度過子午谷,十天之內奇襲長安,之後和諸葛亮與潼關會合,輕鬆搞定咸陽以西.

    這個計謀如果實施的好,整個關中都將歸蜀國,天下大局必然改變。

    可是諸葛亮卻並不支援魏延,以至於這個被後世譽為千古奇謀的計劃導致流產,因為在諸葛亮眼裡,這只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魏延提出這個計謀有沒有可行之處呢?毫無疑問,當時的因為劉備的死,蜀國由劉備不成器的兒子繼承,所有的大事小事靠以諸葛亮為首的老臣來鞍前馬後,魏國已然不把蜀國放在眼裡,他們的重點防禦物件是吳國,所以對蜀國的防守並不嚴格,當時他們派來夏侯楙作為長安守城的總指揮。這個人各項才能都十分平常,打仗時候不多,如果蜀軍突襲的話,他臨戰指揮能力估計有限,蜀軍得手機會較大。

    但諸葛亮看出這個計謀的前提是魏延能夠按時透過子午谷。魏延有自信讓他訓練有素的戰士在十天內到達長安,但諸葛亮並不看好,畢竟那條路可不是今天的水泥道,通暢無阻,而是崇山峻嶺,蜿蜒曲折,而且鬼知道這十天裡會遇到什麼樣惡劣的天氣。奇襲就講究奇兵,要求速度,一旦魏延十天之內趕不到,那以後急行軍,佔領潼關這類的計劃都免談。

    縱使大軍到達長安,並且能打敗魏軍,佔領長安,蜀軍的戰鬥力也會下降,下一步作戰怕是不那麼容易了。

    “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再者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他是非常非常不喜歡的,按理說古代戰爭中,今天為你效力,明天為他賣命,這都是正常現象,說好聽的叫棄暗投明。所以劉備陣營中,從其他軍閥來的投奔者很多,可是偏偏諸葛亮就是看不上魏延,甚至一見面就說人家有反骨,要把魏延推出去斬首。

    其實諸葛亮並不是完人,他在私下也會有小肚雞腸。劉備陣營中的謀士將臣不多,而能文又能武的更是少有,魏延算其中佼佼者。

    更為關鍵的是,魏延是一個並不會拍領導馬屁的人,他在對外戰略上和諸葛亮並不合拍,總是我行我素,暢所欲言。而且說的還十分在理,不能不讓諸葛亮大為惱火。

    就說此次計謀,魏延要求諸葛亮為他打配合,二十天內就得到達,將糧草後勤工作做的妥妥的。諸葛亮當時聽魏延這話,沒準臉上笑呵呵,心裡在罵娘。你的工作難做,我後勤更難做,到時攻打好了,功勞是你的,我後勤出一點差錯,罵聲是我的。

    所以諸葛亮才不會去冒險呢。別說他一向小心謹慎,輕易不冒進,反正為魏延做墊腳石這件事他不會做。

  • 12 # 新城鎮居民

    我認為這主要是諸葛亮對夏侯楙不夠了解。

    孫子兵法雲: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首先,北伐前諸葛亮沒有料到魏國會派紈絝子弟夏侯楙作為主帥。

    諸葛亮多半以為大將軍曹真,或者大司馬曹休會做主帥。此二人跟著曹操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又有鎮守一方的經驗。

    “子午谷奇謀”屬於兵行險招,對於身經百戰的曹真曹休而言成功機率不大。

    因此,可以說諸葛亮戰前就沒考慮過兵出子午谷,即使想到也是想想就算了,不會去精心佈置一套“兵出子午谷”戰術。

    其次,諸葛亮對夏侯楙還是“欠瞭解”

    諸葛亮對夏侯楙的理解僅限於他人口中的“昏庸無能”,“紈絝子弟”,“無帶兵經驗”。夏侯楙到底有多昏庸諸葛亮不知道,這種事只有雙方交過手才知道對方有多少斤兩。

    諸葛亮沒有料到夏侯楙會一觸即潰,更沒有料到他還會棄城而逃。以諸葛亮的理解,既然曹睿敢認命夏侯楙做都督說明夏侯楙應該還是有兩把刷子的,沒想到夏侯楙會如此不堪。

    因此,對於沒交過手的夏侯楙,諸葛亮還是不敢大意的。子午谷奇謀風險太大。夏侯楙只是別人說他不行,具體怎麼樣要交過手才知道。之前不是有個叫陸遜的,人家都說他是“書生”不會帶兵,結果人家一把火燒了劉備一半家底。

    最後,諸葛亮對魏國蜀國雙方的實力差距相當清楚,使得他越發的謹慎。

    魏國的國力至少是蜀國的四倍,魏國經得起折騰而蜀國不能這麼玩。夷陵之敗折損了蜀國半數人馬,已經傷不起了,不能犯大錯了,子午谷一敗那支部隊就基本全死。

    再一個,畢竟對夏侯楙不瞭解,夏侯楙的所有資訊都是從別人嘴裡瞭解的。作為一個主帥當然不能僅憑他人的幾句評價就對敵方主帥妄下斷語,應當小心為上,在雙方交手中去了解對方到底有多少實力。況且蜀國剛吃過一個人稱“書生”陸遜的大虧。

  • 13 # 曺秀鈺

    三國志、三國演義中都有魏延提出奇襲子午谷的計謀,是否成功,個人有三個觀點:

    一、會成功。魏延欲請求丞相諸葛亮派兵五千,負糧五千,從褒中直入,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而後與丞相潼關會師。

    二、難成功。魏國曹叡雖不及父親曹丕,戰略觀點而是有的,派女婿夏侯楙鎮守長安,感覺給人懦弱無能。假使攻入長安,楙若不棄城死守待援,且魏國大將郭淮就在附近,豈不救之?五千人馬能敵魏軍數萬之眾?就算夏侯楙棄城,燒了糧草,魏延如何找得五千人馬草糧?再說魏國調集北方大軍與諸葛亮軍拉開惡戰,蜀軍在人家的地盤上又能有多大勝算。

    三、諸葛亮棄之不用,顧慮到魏延若失利影響大軍銳氣,也認為魏國並非無佈署應戰計劃。所以認為很懸危,選擇了安從坦道,平取隴右,十全必克方無虞,不用魏延之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身邊不好看的女生的男朋友換了一茬又一茬,好看的不要不要的女生卻一直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