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獸山

    一、成功前對困局是如何破解的,是最值得學習的經驗

    在創業中會遇到很多坑,前面幾個坑沒有過去,與最後一個坑沒有過去結果都一樣的,都是失敗。不過最後如果趟過去了,這個企業就成功了,可見如何度過困境到達彼岸,才是最有價值的。反過來看,這也是為何失敗的案例往往更有價值的原因。

    但是,困境的破解有必然和運氣兩種因素,要理清這些前因後果,需要對成功企業做事後覆盤,也需要從創業開始透過演繹法推理,目的是找到成功真正原因。釐清其中輕重緩急和利害關係,這個過程能讓人看到成功企業在弱小時的經歷。

    事實上,對將結果奉為成功的原因是很悲催的,這樣的事和人比比皆是,但卻不能給創業者帶來真實有用的經驗,因為創業者沒有經歷過那種絕望,甚至底層的運營都沒有做過。因此,學習二三十年前的華為,九十年代的蘋果將會更有意義。

    二、觀察容易被忽略甚至複雜的事件,這些可能是成功關鍵

    成功企業之所以成功,絕對不是做對了所有的事情,而是做成了最難的事,趟過了最坑的坑。要學到真實有用經驗,除了淺層易懂的,更要關注那些深層次的原因,找到促使成功最強的部分。

    以前寫過關於創業者和偽創業者的區別,其中有一點是,偽創業者只會找那些容易的事做,平常說的天花亂墜,一旦遇到困難就退了,更不用說主動去接觸複雜的事情。然而,每個失敗的企業原因都很相似,但成功的原因卻是千差萬別,並且克服這些困難往往是成功的關鍵。

    可見,學習成功要由表及裡,要從簡單到複雜,要看最難做的那部分,否則不可能學到真實有用的經驗。挑挑揀揀輕描淡寫都是偽創業,想走捷徑不願付出,只看到賺錢的忽視陪襯死掉的,學不學有用經驗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三、用系統論剖析成功的企業,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和認知邏輯

    企業成功有運氣的成分,但運氣來自於強大實力和日復一日的重複,而最終創造並抓住了那一絲成功的機率。重點是,其中邏輯和方法,過程與結果都是有系統的,絕不會是簡單的孤立巧合。

    能如何判斷和獲取這些重要核心呢?首先自己要有系統有知識體系,才能夠弄清楚其中的關鍵與機會。可能身邊都有這樣的人,報了很多課學了很多知識,也在不斷的成長,但就是在具體事情上把控不住。

    這個根本原因就是,本來就是一張白紙認知能力有限,在學習時很容易被帶偏。這種片段性的、缺乏底層認知的學習效果是不理想的。系統的認知對成功和失敗的企業都有效,有了系統論,如果再有曾經的實操,才能學習到真實有用的經驗。

    四、思考和結語

    現在大家都知道成功學的不靠譜,雖然可能不會再有,但現實中還是有很多人迷戀這些。成功者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就被奉為經典,但有時當局者迷,所謂的經驗並不一定靠譜。這就是這個時代為何有那麼多人,憑實力將辛苦賺來的錢都賠進去的原因,因為商業邏輯變了卻不自知。

    從順序上看,建立系統性認知體系應該是最重要的,有了自己的判斷,在歸納和演繹成功企業時,一般不會偏差太大。關注表象更重視細微複雜的事情,才能找到真實需要。對成敗企業同時研究,會更加完善認知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有了這些方法,從成功企業學到真實有用的經驗就不遠了。

  • 2 # 選股宗師

    在MBA的課堂上 ,一位老師的話一直都記得很清楚:商業上,成功的經驗幾乎都是不可以複製的,但失敗的教訓總是可以借鑑的。

    有鑑於此,建議你還是先研究研究那些失敗的企業都犯了哪些致命的錯誤,導致企業最終潰敗的,然後儘量避免自己的企業重蹈覆轍。

    企業的執行,需要最優先考慮的是如何避免危機,沒有危機意識的企業不會走得很高很遠的,這一點上,華為的做法就是一個最為典型的例子:如果華為沒有很強烈的危機意識,就不可能有鴻蒙系統,不會有海思,也就不可能有現在的硬氣和骨氣。一家中國民營企業能扛得住世界第一大、第一強國的不斷升級的打擊而屹立不倒,前瞻性思維與強烈的危機意識,居功至偉。

    多借鑑失敗的經驗,在任何領域,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 3 # 賽嶽恆股票開戶

    那到底應該用什麼樣的姿勢來學習一家成功的公司呢?我提幾個建議供大家參考。

    第一個建議,學習必須“穿越”,要學大公司的小時候。

    如果學微軟,就要學30年前的微軟;如果學蘋果,就要學1997年的蘋果;如果要學谷歌,就要學15年前剛剛創業的谷歌。因為是它們在過去做的一系列的決定,為今天的成功打下了重要基礎。至於它們今天所做的努力和決定,其結果要到未來才能展現出來。如果你學習它們今天的狀態,卻期望獲得今天的成功,這是對因果關係的不理解。你要獲得它們今天的成功,就要學習它們昨天的努力。

    第二個建議,學習不能“任性”,不能僅僅去看哪些是容易做的,哪些是好玩的,哪些是想學的。

    因為上述因素很有可能跟它成功的真正原因差異很大,我們學習時一定要看它最強大的那部分。比如說學谷歌,也許它最強大的部分是把握了時代脈搏,開發了新穎的產品,之後的種種努力都是不斷完善提高的過程。學習微軟,是學它看到施樂當時發明的圖形作業系統後,迅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研發出了自己的產品,大獲成功,而不僅僅是去學“一個開發者配兩個測試員”這樣的比例關係。所以不能僅僅去學那些容易看到或容易學到的東西,要挖掘這中間更深層次的原因。

    第三個建議,學習不可“迷信”,企業創始人的成功學有可能是毒藥。

    根據“80/20”原理,80%的價值來自於20%的因子,其餘80%的因子只創造20%的價值。可是就像我剛才說的,創始人通常會把他遇到的困難、克服的障礙作為他成功的原因,因為他在其中投入了80%的精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他會誤以為是這些事情創造了80%的價值,這就是“當局者迷”。比較可怕的事情是,並不是每個成功的人都真正知道自己怎麼成功的,如果喜歡宣揚自己的觀點,而大家又更願意相信打江山的創始人的一手總結,這就導致一個結果,成功者的成功學反而變成一種毒藥。

    第四個建議,學習要有“系統”,一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並理解其中的邏輯關係。

    建立邏輯推理能力和系統性的思維,對於學習成功個案,是至關重要的。這樣才能看清成功企業當初到底在哪一點上做得很成功,並洞察做到這一點所需的前提條件。我們要用系統論的方法去看待成功的企業,也要用同樣的方法努力研究那些失敗的企業。因為成功的路上可能有100個坑,成功企業很幸運地沒有遇到其中的98個,並且跳過了最後的兩個,我們要學習它是怎麼跳過這兩個坑的,也要研究那些掉進另外98個坑的公司,讓自己少走險路、彎路,馬雲曾多次強調要研究倒下的人犯的錯誤。

    總之,谷歌、蘋果、微軟等成功企業可以學,但不要盲從各種看似權威的總結,學習之前要掌握系統的思考方法,同時也要向同谷歌、蘋果、微軟競爭時敗下陣來的企業們學習,這才是一個優秀的學習者,才能更快地走向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中第一輛車想買十萬左右的車,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有懂車經驗的朋友推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