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醫生命科學
-
2 # 子彧兒
有教無類。教育,應該做到的就是公平對待每一位受教育者。
因材施教。根據受教育者的不同施教,是教育最為重要的原則。
-
3 # 卜耐夫哲學
如此所問:
一,教訓——也是“教育”了。
二,“學”造毒,“學”詐騙,“學”殺人,也是“教育”了。
-
4 # 神慧星辰
宋代名臣趙普曾用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而在教育教學方面,修身做人方面對我們有著極大的啟示作用和智慧照耀。一、身正為範,以正示人。《論語》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為我們教育教學做出了“學高為師,德高才能為範”的明示。為學生立下的制度和規矩,我們教育人也不能隨意觸碰。讓學生不許亂扔雜物,自己隨手丟菸頭;讓學生不許玩手機,家長拿起手機上網玩得不亦樂乎,教育的參與者就是所有的教育示範,不能做到身正示範將失去教育的全部意義。“身正,而後正人”,這應成為教育的所有參與者的警言。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的“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體現出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學習進步。“學”也“誨”,也要求我們必須一絲不苟,常學常悔才能不斷前進。三、虛心好學,不恥下問。“子與人歌而善,必使人反之,而後和之”。孔子與別人一道唱歌,如果別人唱得好,就一定虛心請教他,讓他再唱一遍,然後自己跟著他唱和。孔子善於發掘他人之長,後必學他人之長,直至補己之短。如今的時代正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知識技能更新很快。有好多新事物新理念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和同道中者一同去學習摸索,和學生一塊去探究,最終實現教學相長。而這需要具備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品質,而不是嫉妒賢能或自以為是,作為教育人更應虛心請教才能容納百川。四、有類無教,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學方法上,《論語》中反覆強調的一點就是“因材施教”。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如果教學手法單一,就無法適應不同類別的學生。在教學中去了解學生的個性,又透過對學生個性的瞭解反作用於教學並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如此,教學工作才能在良性迴圈下處於“彬彬然”。《論語》,是一部傳統文化瑰寶,在教育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品味、不斷踐行,方可有所悟、有所得、有精進。
-
5 # 榮恥鑑定師
《論語》是由孔丘門徒抄襲既有社會成員的智力成果而成的一個存在前言不答後語的不成自我體系的東西,孔丘就是個反創新反自由競爭反奴隸解放運動主張奴隸克己復禮繼續做奴隸以維護既得私利者的既得私利的人渣敗類反革命分子。你們不要誤解孔丘,孔丘的屬性和毒性就是這樣的,孔丘不配是個教育者,其只是個教唆犯。
-
6 # 德馨先生
一,孔子是先秦偉大的教育家,無可爭議。二,“學而優則仕”是孔子思想的準則,孔子認為,做學問有餘力,一定要做官,儘管孔子周遊列國,到處碰壁,也沒有做過“像樣”的官,但孔子一生還是堅持了這個觀點。三,在孔子的教育生涯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代表有顏回、子路、子貢等等。“孔子學生三千,優秀者七十二。”這個說法是有根據的。孔子的學生中,有做官的,有經商的等一批優秀學生,並將儒家思想發揚光大。三,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核心就是“仁”。“仁”就是把人當人、仁愛的意思,包括後來的孟子也是繼承了孔子“仁愛”的思想並有所發展。這一觀點影響了我國兩千多年。可以說,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體現在:在世界古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的文明沒有間斷,孔子的仁愛思想和教育思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7 # 崑崙139100429
孔子的教育、教學有三方面的認識和取捨:一、唯“有教無類”從名詞意義上有可取之處。但今天早已跨越了舊時的等級界線;同時當時的此說恐怕也有一定範圍的,比如其與樊遲對話極其鄙視、厭惡勞動和農民勞動者,說明他劃的“類”就不包括卑下的底層庶民。其所教內容當然也不會有庶民勞動、創造的知識,其對今天無益。二、教育的內容除當時已形成的歷史、文化知識外主要是傳輸他的“克已復禮”的政治主張和以孝為核心而展開的忠、信、禮、義、仁的王侯宗法氏族式的倫理道德。其中除孝仁義信可為今天利用外,復舊禮、向後看和偏一則的教育理念是不可取的。三,其對初開私學有開創性之功,應予以肯定。但與其同時有開創之功的少正卯卻被其殺掉了,自然也毀滅其跡、斷絕所教、所傳了。這就給孔子自身和其教育的育人、樹德的教化留下了一大疑點和汙點…。
-
8 # 朱八戒CC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教育家、思想家,“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論語》是孔子生前與弟子之間的各種回答,彙集而成,有關孔子教育教學的思想理論非常豐富。溫習孔子教育的格言,從中獲得對孔子教育及其教學的認識和感悟,很有必要。
“有教無類”,孔子首開中國教育歷史上私學的先河,打破官方教育的壟斷,讓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孔子的這一創舉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開啟民智,讓平民子弟同樣受到最好的教育。不分年齡大小,不分社會地位,不論家庭背景,不論智力高低,不論來自哪個國家,同等對待,都可以成為他的弟子,接受他的教育。讓他們認真學習,各盡其才。弟子三千,賢能七十二,孔門十哲,孔子為當時的社會培養出眾多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因材施教”,是對學生有著全面的瞭解,對學生的個性、特長、優點、缺點、智力等方面有所認識。再從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各個型別的學生予以不同的教育。讓學習成績好的帶動相對差一點的同學,讓相對弱一點的逐步趕上好的同學。孔子鼓勵學生都應該有著自己的專長和鮮明的個性,品學兼優,恭敬溫和。
“循循善誘”,孔子教育學生誨而不倦,從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積極性進行多方面的啟發和引道。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教學方式,就是教師的一種高貴的品質。顏回稱讚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語出《論語子罕》。對學生循序漸進的教育,讓學生學而不厭,深有體會和感悟,是孔子教學中的一種超越。
“學以致用”,孔子強調學以致用的重要性,主張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在學習中認真思考。《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加思考就會迷失,只思考不學習只是空談。孔子反對“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能做到學用結合,只是徒勞無益。學不是漫無邊際,而是學有方向,先學德,後學文,再用以實踐之中。
“溫故而知新”,溫習己經學過的知識,再結合新的內容相對比,就有著新的見解和新的認識。這就必須認真學習,多聽多看,多見多聞,不盲目行事。學習本身是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反覆地學習與實踐,才能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識。
知識的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要求學生實事求是的學風,不知就必須虛心學習,謙虛請教。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指導著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學堂教育和科舉考試。在當代社會的教育上有著引用和借鑑的意義,他的德高望重,為人師表,彪炳千秋,永載史冊。 -
9 # 香風盞
關於《論語》,日日必讀的一本書,值得反覆讀、大量讀,不斷玩味!
關於孔子教育理念,主要體現以下方面:
一、有教無類。
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人不應按貧富貴賤、門第高低來區別對待,孔子辦學是面向全社會的,屬於開放辦學。在面對如何選擇學生這一問題上,孔子採用“有教無類”的仁愛教育理念。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自行束脩以上,無未嘗無悔焉”。(《論語.述而》)。即“自己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沒有不教他的”。同時無論你品德優劣與否,只要拜在孔門,便以“仁”、“愛’啟發引導你。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於他幾十歲,有的如子路僅小於他九歲。
二、學思並重。
即孔子注重啟發學生先自我思考,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從而使“學”與“思”結合起來。
孔子在教育門下弟子時,注重啟發學生善於思考,要將老師傳授的知識先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心得體會,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論語.為政》)即“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至此,孔子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將“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即讓其獲得知識,又讓其有所感悟。另外,孔子還很善於運用啟發式教學,正如其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與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即“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時,不要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要啟發他。舉出一個問題他不能因此而推舉出其它三個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孔子的啟發式教學雖然只有幾個字,但它不僅生動地表現出教學的完整過程,而且還深刻地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會順序出現的兩種矛盾心理狀態,或者說兩種不同的思維矛盾,以及這兩種矛盾的正確處理方法。孔子的啟發式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於主動地位,自主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去探索,教師的作用只是在於指導促進。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有著非常深刻的認知心理學基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說明孔子注意到知識的積累和認識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須一定的火候,須恰到好處的點撥。孔子對弟子是持一種民主平等,鼓勵欣賞的態度。
三、全面教育。
即現在的“素質教育”。孔子認為教育目的在於全方位的來塑造一個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讓其單方面發展。也不能只學習一技之長。
在孔子看來,教育內容應廣而全,不能約束在一個方面,要讓學生廣泛而全面地學習各種內容。孔子說過“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即“孔子用四個方面的內容教育學生知識和德行。”既要重視知識的學習,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對於知識的學習,孔子教授學生禮、樂、射、御、書、數,此六者謂之“六藝”。而對於品德的塑造,則孔子更是極為看重,他說“志於道,據於德。”即做人要立志於求道,要立足於德行。因此孔子的教育內容是包羅永珍,無所不包。如果將孔子的這一教育理念拿到當今來看,即為現在實施的“素質教育”。“六藝”即是現在素質教育的內容。
四、因材施教。
即從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他們的智力水平和個性差異,來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
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別,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後天用知識薰陶感化。教育者不能漠視人天資稟賦的客觀區別而任意行事,否則事倍功半。孔子能充分細緻考慮每個學生的特點,在引導他們學習的過程中,順其自然使之體現個性化成長。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篇》)即為“天賦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天賦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可他談論高深的學問。”在實際教學中,孔子便遵循這一教育理念,對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
五、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即對於教育者而言,一要永不滿足的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二要教育他人不知疲倦,認真教誨,使受教育者能順利地接受知識。
在孔子看來,“學”與“教”是一個長期薰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生和老師,不能有任何的鬆懈。正如他所言“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即“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的怎麼樣呢?”這是孔子在進行自我反思。作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識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提高。在學習方面:第一,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學到的知識今天都掌握了嗎?第二,孔子擁有勤奮學習的意念。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即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歡古代典籍,並且勤奮敏捷地去探求的人。”在教學方面,孔子也是身體力行,一絲不苟地去教授學生知識。
-
10 # 嶺外榕邊客
首先孔子比較重視德行的教育,所以在他此章裡面對德行排第一,在論語中的記錄中,對這四人的表揚也是最多的。這也說明在孔子看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提高人的德行及品德的修養,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也說明了一個人品德的重要性,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也是如此,而不是從政或者是文學,或者是言語的交流。
其次,筆者讀論語的感覺,孔子比較重視言語的教育,在他看來教育是為了讓人開口說話,那開口說話的目的就是讓人在說話恰如好處,恰到其分。或者說是建立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一種橋樑,人與人之間只有溝通了才會有更好的理解和發展。
再次,學而優則仕就是儒家一直追求的,也是孔子一直比較提倡的。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所以在論語裡面,專門有一篇為政,寫到了為政以德,譬如北辰。這也說明了為政,首先講究品德也是說明了品德的重要性。
最後,關於文學方面而言。縱觀整個論語的文字記錄中,文學這一塊佔比比較小,也是屬於排的比較靠後的一塊。這個方面筆者認為也比較符合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一個傳統。文學與文字教化世人,這方面體現了一個教育的作用,從孔子的一生來看也是比較符合的。
因此筆者看來這幾個方面應該是先修個人的品德,品德高尚,接著鍛鍊與人溝通的能力,其次才是然後再學而優則仕試圖不行,則退而求其次教書育人,為後代培養人才。
綜上為筆者個人的看法,以博方家一笑。
-
11 # 梅花朵朵28
孔子教學生往往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很少有疾言厲色的說教批評,多半是春風化雨的循循善誘。第二個就是因材施教,三思而行這個故事就能充分說明這一點。第三個特點就是重視實踐。往往師生生活在一起,遊歷學習,相互交流。
-
12 # 登攀
孔子,被尊稱為“至聖先師”,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很多方面的思想、理論,在今天仍熠熠生輝。孔子提出的“教育教學”系列思想,今天仍有很多方面具有先進性和指導性,就是說,還在指導著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工作。在這裡選擇一二,與大家共享。
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只顧死學不學會思考,總結,久而久之,你就會感到迷茫;只思考不去勤學,實踐,久而久之,你的學業就會停滯不前。這句話偏重於學習方法的指導——既要勤於學習,也要勤于思考,學思要有機結合,並且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那麼你才有可能學有所成。
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作為學生,學習要保持持續的熱情,不能中途生出厭惡之心;作為師者,搞教育教學工作要有不知疲倦的精神。這句話,既指導了學習者的心態,也是授業者的行為準則——學生要不厭其煩地去學,半途而廢是萬萬要不得的;教師對學生的教誨,則要不知疲倦。這樣努力勤奮的學生,再遇到這樣孜孜不倦的老師,真乃人生一大幸事!
三,有教無類人和人,無論外貌上,還是思想上,都是有差別的,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何況人呢?但作為教育者,無論是什麼樣的學生,既然歸在你的班級,那你就有責任對他進行教育,包括思想方面,文化方面,行為養成方面等等。教師不能挑肥揀瘦,對學生一視同仁,這是衡量一位教師師德的重要方面。為師者,如果沒有一顆包容之心,一顆仁愛之心,一顆公平之心,那肯定不能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教師。
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我說的不一定對,也不全面,不深入,請您指導!
-
13 # 讓語文學習更有趣
《論語》中有關“孔子的教育教學”給我最大的一個啟示:越是傳統的就越是現代的!
我們現在提出的一些教育理念與方法,或多或少可能都受啟於《論語》,或者我們在《論語》中都能找到一些對應點。
1.立德樹人,以德為先。這一理念在《論語》中早有提倡:“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這一教學模式中《論語》中也早有實施:“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體現的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理念;還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所運用的問答對話式教學模式,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合作探究。
其實《論語》中還有很多教育教學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回覆列表
《論語》主要是孔子弟子對孔子言論的記載,作為春秋時期的傑出著作,其中就有孔子教育的相關方法和理論,比如有教無類、教不能、四教、教之、以教民戰等,並且明確反對不教而誅。這些教育言論,儘管表面上缺乏系統性,但是其內容確實字字珠璣,值得後人深入思考和研究。只有正確理解孔子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我們解決目前教育出現的問題才有歷史智慧的支撐,下面可以從這麼幾個方面來認識感悟孔子的教育言論。
其一,對於實施教育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基礎,孔子主張國家必須先發展經濟,使老百姓富裕起來,才能更好的進行教育,在《論語》的子路篇中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這句話是孔子對弟子關於民眾教育的時機問題的解答。就是先富之,然後教育之的意思。
其二,孔子培養學生的教育內容,春秋時期的教育主要是為各諸侯國培養文化精英,也就是培養未來文武之才,孔子的四教就是精英教育的目標,文、行、忠、信,這裡的文就是文質彬彬的文,是文化素養的教育。行就是養成躬行君子的教育,重在執行,重在言行一致的意思。忠信就比較好理解,就是主忠信,徙義,崇德也,就是不被迷惑,能夠有定力、有堅守、有信用的意思。
其三,孔子對民眾軍事教育的關注和思考,一般認為儒家都是文人的學問,其實春秋時期,出將入相是很正常的事情,儒家跟孔子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後世儒家僅僅是在文化禮儀方面尊崇孔子而已。其實在武教方面,孔子確實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不教民戰,是謂棄之”,缺乏武備的行為就是對國家的不負責任。
其四,孔子對普及民眾教育的緣起和思考,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嚴刑峻法,本質上就是不教而誅,單方面用法制管理百姓,在孔子看來謂之虐,就是粗暴的意思。正是因為春秋時期各國對教育的不作為或者無能為力,才使孔子產生了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這種普及教育的理論,領先世界2500年,直到今天我們的教育普及仍然沒有達到全民精英化的程度,連文質彬彬都還相差甚遠。
回首《論語》,我們可以再次身臨其境地感悟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的教育思想更加是彌足珍貴,授人以漁,開發民智的活水,在於有教無類,勸業民眾的源頭,在於舉善而教不能,其提倡的文行忠信的教育內容,其反對不教而誅的人道情懷,為後世的教育理論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和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