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莊周夢蝶173622013

    司馬懿叛變曹魏不準確,司馬懿在世時始終是都是魏臣,並沒有做出廢立之事,而高平陵之變與其說是反叛,不如說是兩大輔臣爭權,而且曹爽本人才能不足,還有很多悖禮專權之舉,這樣就是司馬懿的行為得到了很多大臣的支援。還有殺王凌,王凌是也有反叛之舉,司馬懿將其斬殺也算是名正言順的。

    當然這兩個事件後曹家的宗族勢力基本上被控制,等到了司馬師,司馬昭上臺,曹家親信基本上也沒人了

  • 2 # Zh上善若水W

    公元249年,魏國元老級將軍司馬懿起兵造反,將曹魏一舉拿下,自立為王,並改國號為晉。史稱高平陵政變。司馬懿的叛變將歷經五十餘年的曹魏湮滅在了歷史的浪潮之中。三足鼎立時期實力雄厚的魏國,歷經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

    一、曹氏宗親並無實權,沒有能力抵抗司馬懿叛變。

    曹丕在位時,朝廷之中放眼望去,都是曹氏一族。為了避免曹氏宗親有謀朝篡位之嫌,曹丕對宗親實行了嚴格的藩王制度,每位宗親配備一名監國使者,意在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曹丕不僅不給宗親高官厚祿,還不許他們隨意離開封地;如若犯法,與庶民同罪;曹氏宗室回京更是難上加難,除非在情非得已的情況下。

    史載,曹氏有藩王薨逝,曹氏宗親齊聚洛陽,為其發喪。期間,封陳王曹植和弋陽王曹彪因久沒見面,相談甚歡,卻被監國使者強行分開,唯恐他們密謀造反,動搖江山。如此種種,曹氏宗親的日子還不如外姓官員來得自在。他們完全生活在曹丕設定好的條條框框中,抱負難施,即便有雄才偉略,也難大展拳腳了。沒有權利的曹氏宗親,如同被拔牙的老虎,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司馬懿叛變,曹氏宗親拿什麼來拯救曹氏一族呢?答案顯而易見。

    二、高柔和蔣濟在曹營備受排擠,支援司馬懿的叛變。

    曹芳在位時,託孤大臣曹爽代為執政。不曾想曹爽有負先王所託,利用職務之便,將朝中重要職位全部安插自己的親信。不同於曹操的唯才是用,他是唯親是用。而且,曹爽還喜歡聽甜言蜜語,對他拍馬溜鬚,見風使舵的人,也全都得到了重用。

    高柔,蔣濟等元老,不願隨波逐流,討好曹爽,曹爽實行暗地打壓,將他們調離原本的核心職位,導致他們的權利被架空。堂堂四朝元老,卻落得不如一些初出茅廬卻善於拍馬溜鬚的人的下場,這簡直是奇恥大辱。

    這口氣他們無論如何也是咽不下去的。曹爽長期以來一副唯我獨尊的嘴臉讓他們失望透頂。他們對曹爽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了,為今之計,只有推翻曹爽,讓他下臺,重新扶植新帝,才能不至於使曹魏烏煙瘴氣。恰好,此時司馬懿揭竿而起,正中高柔和蔣濟等的下懷,於是紛紛支援他與曹爽動兵。這也是為何司馬懿叛變,高柔和蔣濟無動於衷的原因了。

    三、王凌系地方官員,與叛軍司馬懿抗衡有心無力。

    高柔和蔣濟支援司馬懿叛變,而王凌呢?他倒是忠義之士,因為曹操曾對他有救命之恩。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王凌對曹家一直忠心耿耿,曾一度官拜揚州刺史。然而,也因為王凌只是管轄揚州一代的官吏,天高皇帝遠,當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獲取資訊嚴重滯後的王凌根本沒有辦法衝到前線與司馬懿展開廝殺。

    而且,以古代的行軍速度,即便王凌第一時間得知司馬懿造反的資訊,並立即整裝待發,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的。估計還沒到達洛陽,司馬懿已經坐擁天下了!由此看來,唯一忠於曹魏的王凌,並非坐視不理,而是因為地方限制,無法及時獲取情報,生生錯失了救助曹魏的機會。

    所謂時勢造英雄。司馬懿之所以叛變,是因為曹魏內部不穩,根基已朽,氣數已盡。曹魏滅亡是大勢所趨,而曹魏曾經的中流砥柱倒戈相向,正好鮮明地詮釋了這一點。司馬懿雖不忠於曹魏,卻帶領中原百姓向更和平的生活邁了一個臺階,從這個角度來說,也是百姓之福了。不過公道自在人心,司馬懿是忠是奸,就留待後人去評論吧!

  • 3 # 鄧海春

    正始十年(249),司馬懿趁曹爽陪同曹芳前往高平陵掃墓之機,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等人。從此曹魏的大權落於司馬氏之手,曹氏政權名存實亡。俗話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司馬懿密謀篡權這件事,不會沒人知情。但為什麼不見曹操當年的老部下阻止呢?且隨筆者一探究竟。

    既然討論的是為什麼不見曹操當年的老部下阻止,那麼我們先來看看曹操是如何用人的。作為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曹操在用人方面也有他自己的一套標準。他並不是任人唯親,而是任人唯賢,不論出身是高貴還是貧賤。也不論之前是敵對還是同盟,只要是賢能之士,曹操都是歡迎至極。而且曹操對待自己身邊的部下,也是賞罰分明、以誠相待,可以說深諳相處和用人之道。

    這麼一看,似乎老部下不替曹操守護曹家的天下真有些說不過去。但不要忘了,曹操性格里也有陰險,猜忌的一面。譬如蔡瑁、張允、荀彧,都是個頂個的功臣,但還是死於曹操之手。其他部眾,看了這些人的結局,只怕也是寒了心。所以當司馬懿威脅曹魏政權之時,那些能存活下來的老部下,早已明白識時務者為俊傑的道理。司馬懿篡權之勢不可擋,他們自然也不會犯傻跳出來自討苦吃。

    也許有人會想,就算是不為了曹操,他們對當時的皇帝曹芳就沒有一點感情嗎?這就要從魏明帝曹睿託孤司馬懿輔政開始說,當時曹爽作為位高權重的大臣,想獨攬大權。於是就設計將司馬懿升為太傅,官是升了,但其實權力被架空,司馬懿從此稱病不上朝。再看曹爽,他濫用私權,仗著少帝曹芳尚幼,專政亂權。他將國家大片土地佔為私有,隨意向州郡索要財物,敢有異議者直接被曹爽找個藉口免了官職。不僅如此,他還放縱慾望,崇尚奢侈享樂。他的行為早已引起諸多大臣不滿,只是敢怒不敢言罷了。所以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解除了曹爽的職務,其實也算是順應民心了。那些老部下也不會想為了維護曹爽去得罪司馬懿。

    還有一點,就是司馬懿本身。司馬懿也不是一開始就擁有那麼高地位的,當年曹操猜忌他有虎狼之心,司馬懿就靠勤於職守、忠於本分打消其顧慮。在魏明帝曹睿在位時,諸葛亮幾次北伐,都是司馬懿領兵出征,使諸葛亮無功而返。此外,他還率軍平定過公孫淵的叛亂,而這都使他在朝中的威望有所提高。當曹爽猜忌他,派人試探他是否真的身體有恙時,他也演了齣戲給曹爽看,讓曹爽從此失去戒心。可以說司馬懿的才幹和計謀是非常厲害的,那些大臣未必都和曹爽一樣被騙過去,畢竟怎麼會有人不早不晚偏偏這個時候病的連粥都不能自己喝呢?但他們都選擇默契的不點破,足可見當時人心的向背。

    最後還有一個因素,當時曹操的兒子中,優秀的不少,但大多英年早逝。旁氏裡有才能的也早早逝世,可以說曹魏皇室勢力是比較弱的。再加之那些陪同曹操打天下的老部下,大多也心有餘而力不足或者也已逝世,所以司馬懿的篡權,進展是比較順利的。

    綜上所述,司馬懿的篡權,有人為因素,也有時勢造就。朝野的勢力,從來都是這般此消彼長。其實不論那些老部下有沒有試圖阻止,最後結果也很難有什麼變化。不知道曹操若是泉下有知,知道自己當年猜忌的司馬懿確實篡奪了政權,會不會氣的捶胸頓足呢?

  • 4 # 愛汕美食

    司馬懿非常長命,活到了73歲,從曹操的三國時代開始,經歷曹丕、曹睿、曹芳三任魏國皇帝,(曹操至死到沒稱帝,是曹丕追封為“魏武帝”)。司馬懿發動政變,奪取魏國江山是在249年的高平陵事件,此時曹芳年少,皇權被其叔叔曹爽架空,曹爽做到了什麼地步呢,朝中大臣可以隨意任他罷免,升遷,軟禁後宮,國庫任意支取,儼然一個權臣,可以說除了皇帝這個稱號,其他皇帝該有的權力他都搶了過來,司馬懿發動政變後,魏國集團易主,曹操打下的江山被司馬懿摘了桃子。

    而曹操時代的謀士,大將已然逝世。先是五大謀士,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在曹丕稱帝前就已經死去,最長命的賈詡也在曹丕當了3年皇帝后死去,大將許褚典韋,夏侯兩兄弟,徐晃于禁,曹仁張郃也是在曹丕時期就已經離世。他們想阻止司馬懿也是沒得辦法。

    但還有一些比較高壽的,比如高柔,王凌,蔣濟這幾個,但是高柔,蔣濟因為要抵抗曹爽這個權臣,選擇了與司馬懿聯手,將曹爽幹掉,後面才知道了司馬懿的狼子野心,但此時已經遲了。王凌雖然反抗司馬懿,但實力不夠,年老體弱,最終自殺身亡,死後屍體還被司馬懿暴屍三日。

  • 5 # 農夫說歷史

    司馬懿歷經四朝的元老,為何會在第三任曹氏皇帝即位後,選擇了篡奪之舉,而一直人才濟濟的曹魏政權,為何對他的叛變之舉不加以打壓,甚至是誅滅?萬事皆有因,那就看看那些曹操的老部下為什麼會坐視不管。先來看看到曹芳即位時還有那些曹操當年的老部下。到曹芳即位時先祖輩留下的只有蔣濟(曹操時期的老臣),高柔(曹叡時期的老臣),王凌(雖然是老臣,卻不在京城,而是揚州的地方官),關鍵是蔣濟和高柔雖然是老臣,卻在曹芳時期權力日漸收縮,這一切都是拜曹爽所賜,曹爽其人,喜歡奉承之言,蔣濟等人自然不屑與其為伍,那也就只能靠邊站了,讓這些失去權力的老臣拿什麼與司馬懿抗衡?其次,來看看曹氏家族自己內部。曹丕受漢獻帝禪讓後做了7年皇帝就駕崩了,其子曹叡即位為帝,做了12年也駕崩了,到了曹芳即位為帝這年曹芳才8歲,昔日的牛人也都老去,曹操內部除了曹爽是託孤大臣外,其他曹氏子孫早就沒有先輩的血性,作為曹操時期的外戚夏侯家族也是人才凋敝,曹爽大權在握,排除異己,連司馬懿(託孤大臣)都不例外,既然天下還是曹魏家的,那就讓曹爽繼續爽下去吧。最後,司馬懿得“感謝”曹爽。正是曹爽的大權獨攬,排除異己的行為,讓朝中的大臣封為兩派,一是守舊派,這一類大臣對曹爽而言,和自己的政見不和,那就不好意思了,邊上涼快去,都被架空了權力,還有什麼還說的呢,頂多是在職人員到時到點打卡上下班唄,二是溜鬚拍馬派,多為曹芳即位後,曹爽受封為託孤大臣時出現的,他們這一類最大的貢獻就是讓曹爽心情舒暢,實幹的能力倒是其次。司馬懿能不高興嗎?想護曹魏的大臣被架空了,溜鬚拍馬的沒有真本事,那麼他的對手就一個-----曹爽。於是暗中培養死士的司馬懿終於接著皇帝掃墓之時,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拿下曹爽等人,從而鎖定勝局,那些被曹爽打壓的舊臣倒是鬆了一口氣,可惜的是,他們低看了司馬懿,一切塵埃落定,再管也無力迴天了。

  • 6 # 段輝時

    史書說司馬懿: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胸有大志,足智多謀,善於韜光養晦。

    司馬懿一生輔佐了三位皇帝,算上曹操一共四代君王。他表面為魏臣,卻暗中培養自己的親信,儲蓄自己的力量,精準地把握了時機,71歲的老人乘曹爽與天子外出之機,發動政變,史稱‘高平陵之變’,成功奪權。

    後人讀史,讀到此處,有些人就心生疑惑,難道曹操當年的老部下都坐視不管嗎?

    其實,司馬懿能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曹丕篡漢當皇帝后,當心曹姓諸王和夏侯家族實力太強,有意打壓並削弱。如藉故打擊夏侯惇,收繳曹彰兵權,使他們不能與皇權抗衡。不許諸王之間相互往來,無詔不許進京。如此一來,曹姓諸王都成了富貴閒人。

    其二,司馬懿是長壽老人,當年在曹操手下與其共事的如程昱、賈詡、陳群,許褚、張遼、張郃,徐晃、李典等老一輩全前死完全了,只有司馬懿還活著。

    其三,魏國後期,人才凋零,青黃不接,不得不重用司馬懿。司馬懿老謀深算,又善於偽裝,深得曹丕、曹睿信任,兩次都是託孤重臣。

    其四,曹爽智淺,遠非司馬懿之敵手。曹爽專權之時,任人唯親,他的兄弟都是高官厚祿,有才之人心生怨恨,對曹操老部下及其後人,視而不見。

    其五,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是在249年,少帝曹芳在位之時,魏國已經歷了四朝天子。‘一朝天子一朝臣’,曹操當年的老部下及其後人越來越不受重用,離權力中心越來越遠。

    如此,等到司馬懿發動政變奪權時,既使有幾個人想忠於曹魏,也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唉!

  • 7 # 職業減肥營養師

    其實很簡單不管曹操當年的老部下管不管,結果都差不多,沒有才能的管不了,有才能的,不想管,管了結局也很慘。

    曹操本人的原因

    曹操是三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用人唯賢,不論門第,頗有識人眼光。但同時他的性格是比較容易猜忌和狠毒的。

    就連被曹操立下赫赫大功的的荀彧等人,就是因為反對他稱王,就被殺掉了。他的護衛想幫他蓋衣物,結果被他以夢中殺人的藉口殺掉。大家心裡不說,心裡其實很寒心了。

    還有一點就是曹操當年就是曹操征戰天下的文臣,能到司馬懿的這個年代都死的差不多了。曹操的老部下,主要分為兩大陣營,一方面是夏侯氏和曹氏的宗室,另一方面則是其他士族和平民子弟。比如典韋、許褚、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等,這些文成武將基本上都已經死了。

    人才的指數效應

    而曹操的旁支,沒有多少有才人的人物,有才人物的大多早死。曹操的後代旁支,肯定也不得到鍛鍊,因為宗室一旦有了實力和能力,對皇家來說是很危險的,沒有鍛鍊,才能就沒法提高。沒辦法形成做指數效應,慢慢提高。

    最重要的是曹爽作死,曹爽上臺以後大肆啟用何晏等無才無德之人,破壞朝綱,大肆賣官鬻爵,令大家都頗為不滿。可以說已經接近離心離德了。司馬懿他是隻老狐狸,歷經三朝,論手段,論知識經驗等等,曹爽都不是滿意的對手。

    曹操部下有起兵的,可惜失敗了。

    但是司馬懿叛亂以後,曹操的部下並不是沒有出力,也有起兵反對的,比如淮南三叛(王凌、母丘儉、諸葛誕)等人,但是被打敗了,所以再也無人敢反對司馬懿的統治。

    這是我剛才說的,沒有才能的,沒有辦法做反抗。有才能的,不想出力,甚至有的出力的人死的都很慘,這樣像這樣怎麼可能有人敢反對司馬懿的統治呢?

  • 8 # 碧山雲起

    回答這個問題,要有高遠的歷史視角。我以為不是沒有人出來反對司馬懿,而是力量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鬥不過司馬懿?表面看起來是因為勢單力孤。實際上,世間萬事因果不爽,司馬懿敢叛曹魏能篡曹魏都源於曹操,分析如下:

    一、司馬懿叛變曹魏,有沒有人出來反對?

    一開始大有人在,經過司馬家族殘酷鎮壓,久而久之,反抗勢力逐步銷聲匿跡。跟大家理一下脈絡: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著曹爽、曹羲、曹訓三兄弟陪皇帝出京祭奠皇陵,一舉發動高平陵政變,果斷將曹爽、曹羲、曹訓、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張當等曹魏權臣斬殺並誅三族,“同日斬戮,名士減半”,凡明目張膽站出來反抗司馬懿的,不管是誰統統殺掉。

    公元251年,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等人被司馬懿誅殺三族;

    公元254年,夏侯玄、張緝、樂敦、劉賢等圖謀殺死司馬師被誅滅三族;

    公元255年,毋丘儉等圖謀殺死司馬昭,被誅三族;

    公元257年,諸葛誕不滿司馬氏兄弟欺凌曹魏起兵反對司馬氏。兵敗被誅三族。其麾下數百人被俘,行刑時排成一列,每斬一人都招降下一人,但始終無人投降,人頭滾落數里,何其悲壯,何其忠勇!

    ······

    司馬氏家族的殘酷鎮壓奏效了,敢於反抗司馬氏的文臣武將越來越少了,直到銷聲匿跡。司馬氏家族謀篡曹魏政權的野心也暴露無遺,以至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0年,新登基的小皇帝曹髦終於忍無可忍,在朝野無人敢幫他的情況下,親領御林軍討伐司馬昭,事敗被殺。從此曹魏的政權牢牢掌控在司馬氏家族手裡,就差一個過戶的手續。

    豈曰無人?勢單力孤,胳膊擰不過大腿而已。

    二、這種局面是如何造成的?

    我個人以為根源在曹操。自古“天道有輪迴,蒼天放過誰?”曹魏篡漢必有司馬篡魏。這就是歷史的大因果大輪迴。而且曹魏篡漢和司馬篡魏何其相似!連每一個細節都像複製出來的。

    這裡單說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曹操的用人制度。

    現在講用人要求德才兼備,這是非常正確的。曹操不是,他用人“唯才是舉”,不管你德行如何,只要有才,能幹事,能成事,我管你的品德如何!你看他釋出的《求賢詔》中有這麼幾句話:

    ——“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翻譯一下:要是必須用清正廉潔的人,那齊桓公就別想稱霸諸侯了。如今天下是不是還有懷才不遇淪落山野的智慧之人呢?哪怕是貪汙受賄、偷盜搶劫,甚至和嫂子通姦亂倫的人,只要有能力,我都用!

    在打天下的非常時期,在戰爭年代如此用人本無可厚非,實際曹操也得益於此,人才興盛,一統北中國。但戰後坐天下,就恐怕不是好事了。德行不好的人,只著眼於勢利,形勢不妙,利益受損,那我就裝聾作啞了。故而在司馬家族逐步掌控曹魏政權,甚至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眼看篡奪曹魏天下的形勢面前,好多曹操提拔重用起來的人都選擇了沉默。為利來者,利盡而去,為名來者,名去人亡。本就是一批不忠不義不孝之人,你能要求他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舍生取義,“苟利國家生死以”嗎?!

    總結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是不管,大勢已去,管不了!因果輪迴,天道如此。要找司馬能叛魏能篡魏的人為因素,罪魁就是曹操的用人制度。其他原因肯定有,但都是小枝末節。

  • 9 # 浮沉於史

    也不是坐視不管,主要是有能力左右形勢的人已經沒有多少了,再者,現官不如現管,曹操死了很久了,曹丕死後,曹魏皇帝的影響力其實倒不如這些開國元老。

    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氏走向權力巔峰的關鍵一步,曹爽失敗,夷三族,導致皇室存留不多的力量被清洗殆盡。而在政變成功、權力膨脹後,司馬懿已經足夠強大,他有能力將反對者一一誅除。

    司馬懿輔佐數代魏帝,並長期領兵與諸葛亮相持,就軍政兩方而言,曹魏晚期,真沒有幾個人可以站出來跟他比資歷。

    一方面掌握軍權,一方面排除異己,這種行為貫徹到司馬昭時期,曹魏已經形同滅亡了。

    司馬懿策劃政變,有被迫的成分。

    曹叡晚年搞了一個託孤,以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

    曹爽處處針對排擠司馬懿,司馬懿卻不是那種逆來順受、只知愚忠的主兒。

    在保命的這場博弈中,他獲得了勝利,自然而然,對待打壓他的皇族,他的態度就不可能跟從前一樣了。事實上,根據很多人的分析,針對司馬懿的防範在曹丕時代就有了,空城計不破諸葛,被認為是司馬懿保命的一個手段。

    諸葛亮只有活著,他司馬懿才有存在的價值。

    既然待遇並不怎麼樣,司馬懿的部曲和袍澤們自然就會同情他,繼而選擇觀望,或者乾脆加入他的陣營。

    司馬懿能成功,形象地說明了一點:順勢而為,任何時候都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舉證被口頭辭退?